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2―04

一 引言

农村远程教育,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实施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广大师生。

山西省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批实施省份,到2007年年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全省23064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从2008年开始,全面进入教学应用阶段。

然而,如何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不断培训,确保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观念到技术不断更新,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山西省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效果如何,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在当前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出适时合理的培训模式改进措施,为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出贡献。

二 调查描述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在2008年9月对山西省12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按地区划分为中、南、北三部分,在每个部分选择三个地区,从中各选择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民办和职业中学各三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四类,分别为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发放982份,回收879份,问卷回收率为89.5%,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2%。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及培训后实施效果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及个别访谈。

3 调查人口学变量结果

(1)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18人,占所有教师的25%,女性为661人,占所有教师的75%,男女比例为1比3。

学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0人,第一学历为本科人数占3%,第一学历为专科人数占68.7%,第一学历为中师人数占6%,其他则是通过进修、自学考试、高招等途径达到学历要求。

教龄:在所调查教师中教龄最短半年,最长的30年,平均教龄在9年,大部分属于中小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2) 农村中小学技术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占所有教师的69%,女性占所有教师的31%。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技术人员专职人员只占4.5%,基本全部从事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小学的各个科目。

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于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由辅助角色向中心角色演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等。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教授采用了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阶段: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

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

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曼迪纳契的四阶段理论不仅比较具体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能力要求,同时剖析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发展背后的心路历程,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认识、态度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四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山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学科教师培训后使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的阶段,通过培训有89%教师走出了挣扎阶段,认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只有43%的教师能够确保知识有效迁移应用于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掌握、冲击乃至创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培训效果体现的关键方面。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 基本技术操作

在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处于挣扎阶段65%的的教师完成了学习的初步阶段,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经过培训达到89%以上,有了明显提高。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经常自主学习,100%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学历越低,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越慢,女性普遍表现出比男性有兴趣低下。

但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和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明显不足,只处于设备的简单操作阶段,47%的教师通过培训,使用计算机电子备课、出卷、课件制作,28%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和使用E-mail传递信息,只有13%的教师通过卫星接收系统学习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本具备,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说明他们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习惯。

2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迁移失败是导致不良绩效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绩效的提高,培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的顺利提取,知识迁移顺利,现实培训中往往出现以理论或产品特征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进行孤立的教授。这种培训虽然会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学”,但却不能保证日后迁移的顺利进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业知识只有从长时记忆中顺畅提取,成功迁移才能转化成绩效。以工作为背景最大限度的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提取:围绕相关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设计在工作任务中应用新知识的练习项目,培训内容的及时应用;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在调查中,处于掌握阶段的学科教师,有47%的认为所培训的内容适用性好、丰富程度高,效益性强,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所需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找到解决教学问题应付的策略,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不断尝试开发实用的校本课程,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13%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公开课及评课讲课活动中才使用,增加了任务负担,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教学任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从心理抵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技术人员则认为学科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90%以上集中在课件的简单制作和视频、音频的演示上,对网络、卫星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很少,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比较差。而78%中小学校长和各级电教馆馆长则认为,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派人参加培训,开展校内评课、赛课活动,以活动课的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认可度。从培训的整体效果出发,创立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对教师使用情况建立具体的评定标准,为学习者提供辅工作。综合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缺乏及时高效的专家支持,电教馆和学校辅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建立通畅的反馈信息的通道,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知识迁移失败。

同时,从人口学变量出发,年龄小,男性、学历高、教龄短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用新技术的要求强烈;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自主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式。从电教馆到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3 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机构及学校制度建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硬件得到初步改善,各个电教馆建立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保证农远工程使用效果。在培训方面增加培训对象人数、内容,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自筹经费扩大培训力度,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的活动,通过确立示范学校,树立具体参照标准,引导各个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师在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评价机制。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农远工程中应用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遇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帮助,致使使用的积极性受挫,使学习知识长期停留在挣扎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确立促进教师教学的奖惩措施,规定多媒体设备在授课总所占的最小比例,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只有不到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学模式,其中吕梁地区孝义市已经初见成效,采取了研读教材―网上索取―组织备课―课堂实施的模式,教师在新的模式下开展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师生互动通过网络,集体电子备课方案出台,减少了资源重复浪费,但与实际学科整合欠缺,创新较少,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处于冲击阶段,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集中在观念的更新上,只有认识先行,从思想上接纳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优越性,创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克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的问题。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从思想到技术,到后期保障体系,都可以在实际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 建议及对策

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培训

由于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培训目标层次也不同,培训内容点呈梯度结构,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如下表:

通过对操作层次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了。在整合层次,教师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具体教学情境,使教育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实现,达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内化阶段,培训过程只教授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实例,具体工作由教师在工作岗位创造性完成,并在后期过程中给予学习支持服务和技术支持。

2 开展省、县、乡三级培训模式,送教下乡

通过省、县、乡三级模式,系统地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各级单位的带头人,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承担,校长负责制,由骨干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山西省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应依赖地方高校的参与,整合高校优秀教师力量,成立教师学习与技能发展指导小组,送教下乡,由资深培训者深入到乡级教师学习小组,针对现存的技术问题和学科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建立起学习、反馈、评价的完整流程,既可以保证农远工程的全面铺开,也可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和指导。

3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资料库和教研网站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师成人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培训后期保障体系的效果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身上潜在的资源,给他们展示无形资源的机会,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和学习机会,受训教师之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具体可采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和教研网站两种方式实现。

教育资源库应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精品课件和电子教案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模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建立良好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渠道,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挂到网上与大家共享,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改进。

网站则只要包括热点追踪专栏、不同学科教学专栏、讨论区、答疑解惑区和博客专栏。热点追踪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动态,不同学科教学专栏则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教法、案例分析、教师随笔等板块。答疑解惑专栏主要聘请师范院校专家或特级教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解答。博客专栏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的平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种方式将优秀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教师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在实处,解决实践过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如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4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政调节能力,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抓好考勤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级培训模式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天地网”和光盘教学的应用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调动起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各级电教馆及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教材及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要求是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佳匹配以及团队合作和综合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调动本省高校师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方法及资源支撑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高绩效水平不再停留在表面,创设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评估作为一个包括社会情景、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为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也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4-39.

[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1.

[3] 王娜.河南省信贷远程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篇3

参加这次培训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多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篇5

关键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1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2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1.3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1.4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1.5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的细腻教育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最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

首先中小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应聘专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的主要教育人才,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中来。对在校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后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转换岗位,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并由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专业定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成立专门的研讨机构,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最终的教育目标,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3]。

2.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针对全校学生,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使其的心理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论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途径单一和方法僵化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理解的对策,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进行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瑞彬.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

篇6

青年心理教师从高校走进中小学,由学生变成教师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常因成就感需求与现实处境产生较大落差而出现各种心理困惑,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阐述青年心理教师对工作应有的心理预期以及解决心理困惑的对策,希望为青年心理教师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青年心理教师初入职场遇到的心理困惑

(一)无成例可考,角色定位模糊

刚入职的心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成效。然而,很多时候,学校给青年心理教师安排了教务、政教或者许多临时性的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时间常因为中高考升学率而被其他学科占用。有些学校领导无暇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如何实施,心理教师该如何培养和管理,这就导致了青年心理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准,不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该履行哪些义务,工作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与其他学科教师比较,青年心理教师缺少老教师帮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摸索的过程越久,承受的压力越大,角色意识和角色荣誉感就越淡。

(二)无归属感,工作中倍感人际孤独

受教育政策、教师编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人员较少,有些学校只有一名心理教师,而且心理教师的办公室一般处在僻静的位置,远离其他教师办公场所和教学区,很多时候心理教师形单影只。再加上工作性质影响,来咨询的学生大多存在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惑,因此,心理教师很少能够体验成功,分享学生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体验学生的失败感受。同时,心理教师获得的学校的信息量明显少于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滞后的。长此以往,工作信心难免会动摇,甚至过早体验到职业倦怠。

(三)低成就感,工作任务独立难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领导的重视、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学生的参与,又需要经费的支持、组织的配合和制度的保障。从工作的具体内容看,需要从规划、宣传、咨询、辅导、测试、培训、科研等多个领域展开,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一两个心理教师,又没有一定的职权支撑,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青年心理教师刚接手这项工作时,常常感到千头万绪,想真正深入开展,又时常碰到很多阻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推动者应该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需要哪些指导,然而班主任的认知水平及日常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不一定有时间协助心理教师开展这项工作。

(四)无能力感,教学敏感性不足

许多青年心理教师常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期望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较之其他学科,心理健康课有其独特性,它是开放的,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应对,还是课后延伸都没有固定的程序与内容,完全依靠教师创造性设计与处理,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然而青年心理教师欠缺的恰恰就是教学经验,他们习惯参照教材和模仿成功课例,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主题鲜明、灵活开放的课堂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青年心理教师走出心理困惑的行动策略

(一)找准工作落脚点,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心理教师应该有大局观念,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好成长规划。树立了职业理想和信心就不会再因外人、外事、外物而或喜或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青年心理教师在学校方面应起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规划、导向作用;在教师方面应起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及咨询服务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向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服务,以及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拓展工作思路,消除人际孤独感

沟通是心理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青年心理教师应克服工作地点及环境的限制,工作时潜心研究,工作之余主动与其他同事交流,广泛联系各科组、班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工作面。笔者在初入职场时,奉行“让自己忙起来,充分实践加反思”的行动理念,组建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社团、开设团体辅导活动课、举行心灵沟通工作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2010年,笔者参加了国培计划全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前沿信息、结识了全国知名的心理学专家,还与国培学员一起组建了“国培黄埔一期QQ群”,迅速打开了工作思路,群组成员的相互鼓励与专业支持改变了孤军奋战的状态。

(三)创新工作方法,品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幸福感

青年心理教师若想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迅速厘清思路,可以以遇到的困难为课题,创新工作方法,逐一突破,这样既不盲目,又积累了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助人自助”,化解心理困惑,因此青年心理教师要突破自我。同时,要善于发动、吸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中来,通过交流沟通,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而弥补力量的不足。笔者曾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这样既增加了与学校中起支撑作用的班主任沟通的机会,又能开展个案研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根植课堂,提高发现教育契机的敏锐性

篇7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我国许多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水平、控制局面的能力,更应具备人际关系的敏感性等,但目前我国心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数量上讲,小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还远远未能达到要求的水平,从质量上讲,预退休教师或其它副科教师兼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较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学工作量不明确工作积极性低

除了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接待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并未将这些工作计入心理教师的总课时,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要求,绝大多数学校也未兑现,所以,致使很多心理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目标模糊,活动主题不明确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一直都没有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很多地区都是自行组织部分教师编写的地方性心理或生理健康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水平各异。部分学校在实施活动课的过程中,存在目标过大、过于笼统的缺陷,导致教师教学信心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应该具有一套高水准的材,在此教材基础上各学校可根据不同班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解析,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应首先组织相关专家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依据教材内容,有序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心理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如下改善:

1.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笔者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学生。因此,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是更好开展此门课程的关键所在。从教育部门来说,应尽早规划心理教育与辅导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应定期组织心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另外,也可定期邀请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教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同时,也要把心理教师的各项工作予以量化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以提高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创设情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科活动、班级活动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从而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明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有助于更好的激发学生“健心”的智慧,如通过组织“关爱小动物行动”,可以使小学生们体会到抚育小动物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从而体会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并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感恩之情。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不同,身心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心理困惑也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年龄阶段等制定适合的教学内容与主题,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3.打造“三位一体”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面配合,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活动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社区等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活动顺利展开。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教师培训

1.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配合全市“名师名校长工程”,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快区级“名师”人选的选拔培养工作,组织名师人选课堂教学论坛,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启动新一轮骨干教师选拔评选工作。对已认定的骨干教师,分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督导,引导骨干教师开展教育理论研读和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研团队建设。

2.开展整体建构说教材达标活动。引导教师熟练把握课标、教材、考纲,使教师能够准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月份在全区开展“整体建构说教材”全员培训,7月份进行达标验收。

3.稳步推进全员集中培训。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员负责实施。每学年安排2天,通过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保证16学时的课堂教学研讨。各学科应高度重视培训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走培训工作专题化和系列化道路,实现培训活动的多重效益。

4.青年教师培训。组织新上岗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熟悉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听取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各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由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对其进行帮带培训。

5.班主任培训。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采取专题讲座和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的形式,重点针对中小学留守生、学困生、心理障碍生等问题,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着力解决好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6.幼儿教师岗位培训。认真落实《__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__-2014年)》,采取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继续教育培训、园本培训等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7.教师基本功培训。举办中小学教师基本功骨干培训班,并在全区、学校范围内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以赛代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8.学历进修培训。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与全国知名师范类高校联合,通过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脱产进修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二)校干培训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名校长”人选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

2.选送优秀校干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组织优秀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名校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组织高中和初中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选送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提高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跟踪考核工作。

3.中层干部培训。配合市教育局组织的学校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培训,重点做好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和总务主任培训,强化学校中层干部主人翁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4.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举办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提高培训班,确保全区小学校长持证上岗。

5.举办校长论坛。交流管理经验,提高校长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

(三)校本研修

制定《校本研修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校本研修的管理。各学校要根据教师需求,制定校本研修方案,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努力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加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构建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校本研修模式。

三、工作措施

1.经费保障。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要求,协调制定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确保教师教育 经费占公用经费的5%比例予以落实,并逐步提高标准,实现免费的教师教育。

2.加强调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培训在内容、方法上更具有针对性,在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

3.以赛促训。结合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及时为中小学教师搭建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提高培训实效。

4.严格学分登记。做好全区2013年中小学教师信息采集和继续教育学分录入工作,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实现继续教育证书学分登记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

篇9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0.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审美与表达等多个方面,其中审美与表达包括了感受美和表达美两个方面。美术课是其接受美学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教师对学生形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自身的继续教育,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一起成长,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美术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各地各校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平衡,效果也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1]。目前普遍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导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二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他们在教学方面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能找出适合既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2]。三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课,缺乏专业性,这就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思考

2.1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重点在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没帮助。对于中小学的美术老师来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等。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针对教师在教学上反馈的问题,体现对美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来进行及时地更新,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可以把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添加进去,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其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3]。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为其教学活动多提供些帮助。

2.2继续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

美术教师要想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理念。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学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习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其次,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以模仿为主的模式。最后,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充分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可使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效果能够有所提高。

2.3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传统的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往往都是统一内容、要求和进度等。继续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也是比较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这常常使得教师在培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这就要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采用集中培训、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充分尊重教师之间的水平和需要差异,鼓励教师朝个别化、个性化发展。

2.4采用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建立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教师培训网络,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它能够使美术教师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内容,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通过网络来辅助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既方便又快捷。

2.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

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认为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鼓励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多提供一些公费或自费进修的机会,还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竞争制度和学历达标制度从继续教育质量上给予他们提供更大的吸引力,提高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进步、自我提高的需求。素质教育在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给美术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接受继续教育,注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和教学需求的新型教师,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坤.新课程视阈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J].大家,2010,23(12):89-90.

[2]石妙春.浅析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生长性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34(02):78-79.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队伍建设

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被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教育最终要看教育效率和教育的社会效益,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教师是教育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教师队伍如果不稳定必然会威胁着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压力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低,福利少,因此,他们除了进行教学活动,还要从事一些农田劳动。调查表明,乡村教师中75%的人每周有26个课时以上,15%的人每周有30个课时以上,10%以上的人全天包班。晚上,批作业,备课,处理家务,休息日还要忙农活。87%的教师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55%的教师感到身体疲惫,心情烦躁,37%的教师神经衰弱,经常感冒。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人群和其他教师群体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农村教师中因心理问题引发精神失常、自杀等现象行为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城市教师。

(二)待遇不高,队伍不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城乡教师又差别很大,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只有城镇教师的三分之一,而且连最基本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到位。即使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后,仍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存在。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贫困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

(三)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差

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不尽如人意这一事实早为人们注意到,虽然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当多的教师因为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而难以适应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是停留在教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学生形成技能的传统教育层面,忽视学生情感、智力、能力、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以注重升学率为指向的高密度、训练式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们最主要和常用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程式化。而现代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创新教育知识、个性化教学、探究性学习等等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也很少接触,更谈不上应用了。

(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经常发生领导凭自己的主观随意安排、指责教师。在有些地方,农村教师资源配置行政化,使教师聘任制成为形式主义,农村教师无法实现合理流动;更有党政领导干涉教师的调进调出工作;乡镇政府为了减少财政开支,擅自聘用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特别是用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合格的教师无法分流出去,这些现象都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造成障碍。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出路与对策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重心在农村地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优化教育环境,增进教师心理健康

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容易助长心理问题。因此,要注重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沟通。创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在不断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正确认识和防治疾病。校长和学校行政人员应设法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强度。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注意奖惩公正,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净化教师的精神生活环境。

(二)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

农村教师不但需要精神上赞誉,更需要经济地位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弱势群体,因此,只有让他们衣食无忧,才能安教乐教。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的财政性投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投资体制。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抓紧清理补发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建立特殊的津贴制度,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要强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以此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激励和吸引人才到农村任教。

(三)加强师训工作,提高整体素质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要实施农村教师带薪进修制度。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培训计划,对培训进行周密安排,从制度上、组织上保证师资培训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建立培训的资源共享体系。

(四)严格教师考核制度,实行城乡教师交流

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师资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水平,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充满活力。通过分流,及时补充优秀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得以优化。有关行政部门应积极依法落实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权,强化聘任制,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抽调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培训,促进薄弱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最终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虽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就能有效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