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篇1

关键字: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1我国语言基础知识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语言学界开展一场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律,也要遵循言语规律,但是在1984年提出的“语文教学语法提要”中,全部都是以语法知识为中心的静态语言基础知识体系,而忽视了言语活动及其规律的重要性,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低下,难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态言语能力,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静态语言知识体系的缺点,其弊端日益显露,于是语法界又提出“淡化语法”的观点,人们逐渐淡化,排斥语言基础知识,使得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相隔越来越远,在语文教学的反复折腾中,语言学家终于认识到语言基础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不能没有语言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课的科学性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2 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原因

2.1 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的关系。言语是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根据人不同和环境不同,言语表现出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而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等特点,但是,纵使言语千变万化,都只是对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的自由组合,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范,虽然言语和语言是共同发展的,但是语言就像是如来佛祖的手,无论言语怎样变化,始终不能逃脱手掌,从这点看,语言包含言语,言语只是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言语不可分离的。

2.2 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关系。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言语意义和理解真实含义的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话语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教学生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教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指导,开展言语活动,科学的进行言语技能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若缺少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就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言语活动,盲目感悟语言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说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 言语认知和语言基础知识关系。言语认知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话者试图领会发话者的意图的能力,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而语文学习后进生,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使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实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3 运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3.1 改进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强调以言语习,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朗读,背诵,逐渐自我领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摸索,领悟,往往效率不高,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吸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同时将有意识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内隐式的体验,领悟相互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将显性的语言基础知识与隐形的无意识的语感知识相结合,将基础语言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改进言语习得,以学的促进习得,两者彼此为用,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2 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是,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发音标准,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切实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进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学生个性化的言语活动与社会语言的矛盾,老师要鼓励,尊重学生独特的言语活动,也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语言规范,修正学生错误的言语活动,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 总结

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言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如此,语文教育的春天才会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 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篇2

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遵照体育课标的具体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特别是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中学体育基础知识是教学课标规定的基本教材内容,属于理论性、知识性教材,要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光是室外教学或是在操场直接指导训练,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适应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呢,我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讲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提高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体育课,必须与学生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尊重规律和科学,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等,为制定中学阶段的实用教学课标,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例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入学的第一次课时,我认真分析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特点,认为他们虽然已经从童年阶段进入到少年阶段,但依然面临着人生趋向成熟的转折挑战。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新生学生特点,有效地安排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比如“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其很好滴融入到体育常规教学之中。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认知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理论课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课程,很多老师感到教学乏力,而且也经常被轻视。然而,作为新生入学的首节体育课,笔者认为其至关重要,可为以后的室外体育课程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基于此,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抓住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对事物非常的好奇,巧妙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制作动画课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对低年级学生选择“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营养、卫生习惯和健康”、“运动卫生常识”等课题。对高年级学生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如“什么是体育”,阐明体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选用“体育与德育、体育与个性形成”:“青少年生理弋心理特点和体育”等课题,阐述体育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毒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了解与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坚持终身锻炼;了解体育锻炼与性格、意志、情感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安排体育知识和竞赛知识方面的课题。

三、要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教学

篇3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素质教育”是在扬弃“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我们要坚决去掉应试教育存在的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因素,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遵循英语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生多数知识的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级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给农村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希望。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英语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就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农村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新时期的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创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篇4

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青少年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而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卡通人物以及和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又正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下面结合笔者对新课改我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践应用性, 培养创造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数学不仅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更主要的是数学是人们学习研究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科技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学习数学,反过来用教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实用性,就是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而教学思想方法是独特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数学具有严谨性、统一性、对称性、简洁性、和谐性等特点。若在教学中注意应用这些特性,展示教学中的内在美,激发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通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三、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

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科书设计中,都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列出相应的一些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共性的分析,抽象出有关数学模型,然后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分析。

如研究函数的特征与图象、方程与不等式的各种解法等,最后再安排大量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正如音乐、美术一样,数学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样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从而转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在开放的课外活动中,你要去品赏数学之“趣”,让兴趣伴随自己学习、钻研、探索的全过程。

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了充足的富余的时间。如果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产中寻找数学的妙用,有利于培养智力和能力。如果能够大胆探“妙”,哪怕是“异想天开”,对于开发数学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来说,必然是收效显著。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从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我们的下一代也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下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篇5

一、生活化思维与教育的关联

(一)什么是“生活化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无时无刻不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如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等。思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训练,但其最终方向应指向生活,即形成所谓的“生活化思维”。以生活为目的训练思维,最终可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思维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关系

首先,当学生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会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反过来,当学生拥有了合适的思维取向,将会给教育提供无穷的推动力。生活化思维是思维的根本,所以,以合适的教学训练促使学生形成生活化思维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核心价值。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化不足的表现

1.初中政治的教学目标脱离生活

政治教学目标应充分体现全面性、发展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全面性指既要有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也要有能力、情感、意识范畴的间接目标,后者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发展性指知识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有上进心又不至于因太难而失去兴趣。层次性与科学性主要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学生是否拥有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当下中学生非常缺乏的一个品质。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过于重视社会发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很难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2.初中政治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

初中的政治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因循守旧、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非常刻板。教师就像一个演员,他的任务就是表演,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不重要,只要最后能把知识点背下来拿到分数就行。这种只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3.初中政治的教学评价偏离实际

评价的结果往往制约或强化未来动作的发生频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学生行为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这个评价机制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综合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得政治教学的目标离生活越来越远。

(二)对生活化的误解

1.生活化并非否定课堂教学的价值

初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不要课堂教学,而是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促进政治教学的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发展。初中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东西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就是传授陈述性知识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就应该充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生活化并非是以日常生活为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视角,并不是以生活琐事为教学内容。初中的政治教学依然要重视政治学科的根本属性――政治性。我们所说的政治教学生活化是强调以生活为依托,实现政治课程对“政治性”问题的正确认识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建构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初中的政治课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政治性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品质,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热爱祖国、融入社会,勇敢迎接未来的人生。

(二)拓展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多元教学方法

1.表演法――政治理论生活化的诠释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政治知识后,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示出来。例如,在苏教版政治九年级第三单元“崇尚法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生活案件模拟一个小法庭,让学生知道法庭的大概程序,在表演中体会乐趣,同时学会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表演法对学生综合知识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但通过表演,表演者能真正体会该知识的重点,观看表演的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此外,课堂的氛围会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能充分发挥其生活化的思维,并能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熟练地应用该知识点。

2.讨论法――政治理论生活化的思维碰撞

讨论的精髓在于沟通彼此的不同想法,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问题的各个层面,能更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政治是一个多范畴的学科,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讨论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形成。

3.实践法――在社会中体验政治

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更多的是来源于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真正体会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政治。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讲授教会学生基本礼仪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在实际交流中使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礼仪。初中生非常需要这种通过直接体验去了解知识的方式,既直接,又深刻。

4.具象法――直观感受异地政治生活

这里的具象指的是具体呈像,即通过幻灯片、模具等媒介来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很多东西在生活中不能直观感受,但这些媒介、媒体让直观感受成为可能。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走进生活。例如,在苏教版政治九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关键。要让学生认识祖国的文化,通过多媒体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各民族绚烂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是最佳选择。

(三)创设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三位一体教学平台指的是网络平台、实践平台和评价平台,即整个中学校园要形成一种生活化教育的氛围。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政治教学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践平台给学生机会将学到的政治知识具体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评价平台不断反馈和改进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性变化,如今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下文简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中职学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列为重要基础课程。然而,由于中职生整体素质逐步下降,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加上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计算机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计算机课堂管理难度随之增加。因此,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建构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是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本文从实施分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入手,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实施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

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良好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其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中职学校多数面向全省招生,招生时各地区有不同的入学分数线,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即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与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于家庭环境不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次不齐。有的因为初中设备、师资条件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具备了电脑设备,所以已经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的相反,初中的条件较差,家庭条件又不太好,学生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还不会。因此,我们采取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例如,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学生是才接触到,若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不想听,有些学生“吃不了”、不愿学,不但组织课堂教学十分困难,而且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基本操作后,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和提高题。在第一次课时,Word的新建文档、中文录入及修改、保存文档等作为基础练习题目是全班同学都要完成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增加要求对录入的文字进行格式化,排版效果好的作业我将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困生易学、优等生好学。

2 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全课程,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局面,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本人之前任教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边讲解教学内容、边做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按实验辅导书进行操作、练习,教师通知巡查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教学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机房实验内容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还会趁教师不注意玩游戏、聊天。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中部分知识点融入到设计的任务之中。教师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学生在一次课程时完成一到两个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之中,采用南开大学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该书是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念进行编写,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操作、工作簿基本操作、幻灯片基本操作及网络基础知识等六个模块,各模块以基本知识点为依据,设计一个或多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以简单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来引入任务,每个任务配有详细的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及思考练习等。课堂上,教师针对每个任务的分析部分及任务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对照教材上的“任务实施”部分进行操作练习。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学会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培养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目前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以往计算机课堂上,依然延续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更注重知识灌输,讲解知识、演示操作,以求学生“学会”。虽然,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以实践操作来完成一个个任务,但大多数学生只能生硬的照搬老师的操作步骤。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缺少了互动与交流,学生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计算机实操课堂上,首先重新调整原班级座位或以学号为序号的座位格局,采用异质分组的有效分组策略,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成绩、能力等方面有差异,且具有互补性。比如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安排和好朋友(或是同乡好友)在一组,若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可增加该生主动求助的机会;而对于自控能力差或有小团体主义的学生,必须要打乱分散,并且尽量安排靠近教师讲台,以便于及时监控提醒。其次,任务驱动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教师根据“任务”,控制教学进程以及指导各小组进行分工,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每小组选一个或两个有责任心的、基础扎实的同学作为组长、副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任务能自主地尽最大努力、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和学习资源(如互联网、课外读物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的考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是以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标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制定弹性的任务策略,也就是在设定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选择做难易不同的题目。

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交流的团队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篇7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的现状,谈一谈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篇8

初中英语基础知识即基础语言知识:发音、词汇、句型及语法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打基础,始终是英语教学原则中的重点。一些英语教学法专家认为英语教学主要是掌握语言知识。一些英语教学法专家则认为掌握英语主要是形成语言习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笔者主张扎实打好英语基础,掌握运用英语能力的原则。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是指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通过运用语言形式规则和使用规则才能实现。

英语基础知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基本材料,没有英语知识的基本材料,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有人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而不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掌握英语的过程要着重语言形式,注重交际内容,掌握语言形式是目的,掌握交际内容则是手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形式,在着重英语语言形式的同时应照顾交际内容。这是一种本未倒置的观点。初中英语教学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是建立在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它只有通过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才能完成。但语言知识不等于能力。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衡量初中学生掌握英语的标准是学生掌握为交际运用英语程度的高低。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掌握运用语言能力服务的,英语语言知识是掌握为交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同时,英语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英语交际活动和掌握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才能获得巩固和牢固地掌握。运用英语能力以英语知识为基础,又以掌握英语为前提,英语知识通过运用英语能力培养才能巩固、掌握,又为掌握运用英语能力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初中英语知识是运用英语能力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扎实掌握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语音是运用英语的声音物质外壳,词汇是运用英语的基础。英语语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规律,是组词造句运用英语的总框架。英语语音不正确或没有掌握好语音物质外壳就听不懂,说不清,难以实现双方口头的交际功能。英语词汇记不牢,缺乏一砖一瓦的建筑材料,口头、笔头交际活动就支撑不住,缺乏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任何一种,连一个最简单的句子或一个最简单的对话也难以组成,一个最简单的思想也难以吸收和传递。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英语语言规则是语言规律性所在,它具有生成性。重视打好英语语言规则的生成性能加速培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不应靠背诵语言知识来掌握,英语教学需要进行反复的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有人认为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是形成一种语音习惯。但学习初中英语的目的不仅是形成英语语言习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英语的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初中英语是工具性课程,它需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形成英语语言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了英语基础知识,还需有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它们,以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特殊场合。初中英语教学除了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基本功条件外,更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英语语言以适应各种不同场合、情景以达到吸收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初中英语教学要着眼于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活动,交流信息。通过操练形成英语语言习惯,仅仅是掌握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它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理解英语语言知识是掌握英语的第一步、低级层次。通过英语语言基本功操练形成英语语言习惯是掌握英语的第二步,是中级层次。因为衡量掌握英语程度的标准不是凭语言基本功操练形成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的创造性言语交际活动。掌握运用初中英语的能力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

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能力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指初中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去学习、解决同类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能力。诸如解决同类新知识的有辨音、辨别语调、单词拼读拼写、词义配对、填充、正误练习、套用句型、多项选择等。解决同类技能训练有多项选择、选择填空、改错、问答、句型转换、完形填空等。解决同类能力的课题有完成对话、看图对话、按指示写短文、记日记和写信等。这是一种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借助批示或人为创设情景进行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真实情景中独立运用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际能力。初步交际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在真实情景中创造性地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主要通过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情景创造性的运用英语交际活动来实现。它需要有一个信息沟,运用英语的语法规则能力以形成符合语法的正确句子,而且还要求能在何时、何地、对谁恰当地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因此,在真实情景中创造性地独立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如内化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在英语对话、写作时能把握如何开始、继续和结束会话或文章,能理解在不同的情景类型中交谈和懂得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用语言做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住处的活动。为此初中英语教学目的是让初中学生达到初步运用所学英语去学习、解决同类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教学研究;综述

引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中职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中职教育本身层次并不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较差,在中职英语教育中有很多的问题,影响着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想要提升中职教育的英语水平,就必须对这些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中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1 研究主题分析

1.1 专业建设

主要指中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一是中职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存在衔接问题],建议加强

中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改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衔接;二是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探索了构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商务

英语课程体系,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等。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为主,如宁波、广东,但缺乏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

1.2 课程与教材建设

包括研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的论文,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教材

建设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展现了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本,基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岗位群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将来工作,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2 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中职院校的领导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英语在提升中职学生未来就业和竞争力方面的的作用认识的并不清晰,产生的后果就是并没有将中职英语教学作为主干课程,仅仅是作为一种选修课程,甚至在部分院校将英语作为一种考查课的形式。英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从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差。

2.2 学生基础薄弱

中学生都是一些中考时并没有考入到所期望的学校中,转而不得已才就读的一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了学生英语水平低下的局面,很多学生本身对英语也不敢兴趣,甚至出现对英语恐惧的心理,对英语产生厌倦的学生大有人在。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也就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

2.3 教学内容空洞

众所周之,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应用,一个主要的方面就口语,而目前的中职教育中,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书本知识来展开,以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学时为目标。注重理论知识,并不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很少开展英语的听说训练,导致学生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很差,“哑巴英语”的程度非常高。

2.4 教师队伍短缺

中职教育扩大要求配套的教师资源来支撑,中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看重的是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对一些专业性英语人才的引进远远落后于技术人才,造成中职院校英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仅有的英语教师也由于长期的负荷工作,而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3 新时期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转变教学理念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随着国家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各国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英语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既然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英语教学和学习。

3.2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或一些由于基础薄弱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使英语课程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定针对性的课程,同时课程内容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小班化教学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导。

3.3 完善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对当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之完善。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可以考虑将英语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英语基础教育,二是英语专业性教育,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不同层次的教育。此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说”英语的信心,为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说”英语和“听”英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3.4 强化师资力量培养

英语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专业性人才,中职院校想要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就必须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只有师资力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才有了可能。中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定期为英语教师提供同行业或专家的交流学习机会,一方面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一些英语方面的学者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为学校招揽英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总之中职院校应该从多各方面来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队伍,保证英语教师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中职学生的需求。

4 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数量也不断攀升,不管是招生的规模还是学校的人数都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英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在任何层次的教育体系中都是必修的,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事实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出,加强教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活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弊端严重地束缚了教学效果,学困生的增多和学习兴趣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创设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呢?这是摆在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问题,结合课改以来的尝试,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用兴趣做帆

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驶向成功之船的帆。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等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实物教学法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往往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印象也深刻。图片法通常是用视觉刺激来调节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这种方法简洁有效。教师在使用图片教学时,要注意所选图片的实用性、可读性,欣赏性和故事性。游戏法和竞争法是课堂教学中“hold”住学生的两大法宝。游戏法能让学生完全的解放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可以选取常见的游戏节目来活跃英语教学。

二、让爱导航

课堂教学要让“爱”导航。有首诗说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爱有如丝丝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初三学生,学习压力重,英语学困生尤其多,有一些学生上课呼呼睡大觉。有一次,刚上课没有五分钟,呼噜声就响起来了。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轻轻走过去把他摇醒,告诉他:“小心,别着凉。”那个同学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我继续上课,发现那位同学在那儿不停地搓手,天太冷了,我不动声色地把水放在他面前,悄悄关上窗户。

三、以评价为杠杆

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种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取长补短。在使用过程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要有一定的“煽动性”。教师应较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Excellent ! Wonderful! Clever! Perfect! Good job! Well done! I’m proud of you! I’m really appreciate you ! 其次,教师要把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是个人评价的有益的补充。教师对小组的集体评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思维、合作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的做法,既注重了对小组讨论进行集体的评价,又促进了小组间的合作和竞争。再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在总结中提高自己。

四、预设活动窗口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要让英语课堂永葆青春,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演”去练,进入“角色”,教师要预设活动窗口,让学生乐意在课堂上扮演主角,领悟知识、理解内涵和发展能力。

近几年,本人在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下,总是创造情境,力求多留几处“缺口”,引导学生去寻求“切口”。

五、争当课堂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的“当家做主”。

1.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有想法、有见地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承认个性差异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求异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异创新能力。只有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学生才会自由放飞自己的思维。当然放飞思维,并不意味着思维的无政府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加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内外相互的讨论分析,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让智慧的火花燃亮课堂。

2.给学生一个开放、生成的空间。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远远不止在课堂,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课堂之外。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学习社会”,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又可以了解到大量关于学生学习体验的信息,为课堂贴进学生,发挥教学机智,储备素材。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在教学与学生对课程进行积极建设和开发的工作中,课后所生成的“文本”都将进入课程内容,进入教师新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改的星空下,师生一定会让沉寂的心灵得到释放,照此下去,我们的英语课堂将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参考文献】

[1]温爱英.江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8)

[2]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