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做了明确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应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加强对放射工作单位的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2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2.1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低。致使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也低,职业健康监护率低,必将导致用人单位监护档案建立率低。
2.2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放射工作单位在给放射工作人员建立监护档案时不按规定的内容建立监护档案,而是随意建立,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2.3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较乱。主要表现为,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卫生法规意识淡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档案管理。有些单位还存在着由行政监管部门或职业健康服务机构代为保存的现象。
3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3 .1 放射工作单位方面。放射工作单位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义务主体。当前,用人单位为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不愿意或不主动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和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3.2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方面。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无资质的机构从事职业健康检查。(2)具备资质的机构不规范或超范围开展健康检查。主要表现在,重检查项目的检查,忽视对劳动者职业史、劳动现场作业场所等流行病学调查,重检查过程,忽视健康检查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总等基础性工作。
3.3 从业人员方面,一是从业人员自身不重视健康检查和监护档案的建立,许多劳动者明知有放射危害,仍坚持到有害用人单位工作。二是享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对职业危害及其有关的防护知识不了解,不知道享有健康检查的权利。三是没有认识到档案资料是职业性放射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
4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措施
4.1 加大卫生监管力度。要始终坚持执法监督与服务指导、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本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态度,积极帮助指导放射工作单位完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限期整改存在问题。严格查处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到位的单位。卫生监督机构要组织力量,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不给劳动者建立健康监护档案的用人单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必要时与安监、公安、质监等部门和当地政府联合行动,加大打击力度。对于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不规范的用人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者,要依法严肃处理。
4.2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放射工作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促进放射工作单位自主管理,依法建立健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在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中,强调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和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从下而上监督用人单位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和规范管理健康监护工作。
4.3 规范健康监护档案内容。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如何建立,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者的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资料;(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4)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用人单位对职业病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劳动者的处理和安置记录;(6)劳动者每年的原始体检表;(7)单位概况和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设备、工艺;(8)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和各工种、岗位接触人数分布;(9)有关职业健康监护的文件材料;(10)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11)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总结评价报告;(12)职业病患者及职业禁忌证者报告卡;(13)用人单位根据评价报告书的相关建议所采取的整改措施;(14)用人单位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的其他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记录整理的相关资料。
篇2
第一条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三)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中的研究活动;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五)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符合本办法和有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从业条件与培训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六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向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列活动以及非医用加速器运行、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和油田测井等活动的放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其他放射工作单位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规定,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七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第八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第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第十条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应当由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培训单位可会同放射工作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和有关规范或标准实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三章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二条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第十四条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第十七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四章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一条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二十二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放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放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条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第二十九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二)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三)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四)《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五)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十四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第三十八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
第三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四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五)对因职业健康原因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病人未做安排的。
第四十二条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四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要求呈急剧的上升态势,消毒供应中心也应运而生,日渐完善,责任的重要性在医院的日常运作中尤显突出。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重复使用的各类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集中处理、消毒、灭菌等任务,更是切断各种病菌传播途径及控制感染的关键部门,危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致使工作人员身心倍受困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以人为本 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人员
医院经营管理日益市场化,医院文化已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柱。拥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必将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员工的人文关怀,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针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特点及困扰着工作人员的各种因素,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是势在必行、当务之急。
1 存在的各种问题
1.1 心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扩建和完善,越来越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在本来繁琐、特殊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强,长期的站立,弯腰负重地搬运摆放物品,加上机器噪音的干扰及各种理、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责任问题: 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方式的变化,专科手术器械迅速增加。这些器械价格昂贵,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专业性强,对实行集中管理方式的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针对医院感染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消毒供应中心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再加上追溯系统的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内心承受的责任已非同一般。
1.3 价值取向问题: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繁琐、平凡、紧张,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和麻痹,但它不是单一的实践,而是服务理念和服务行为的有机结合。价值取向是行为的航标。航标模糊,一些规范的行为和措施就容易受到歪曲。
1.4 环境因素
1.4.1 噪音污染: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和伴随清洗机所配置的附属设备如:蒸汽发生器、空气压缩器、空调等发出的噪音以及正负压的工作场所导致空气闭塞易使工作人员产生头晕、眼花、耳鸣、情绪焦虑、听觉迟钝、疲劳等症状,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1.4.2 生物污染: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重复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集中处理、消毒、灭菌任务,致使工作人员每天需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人体组织污染的器械、物品,在清洗环节中易被污染过的针头、穿刺针、刀片、器械等刺伤。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性病、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危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健康的潜在危害日益增多。
1.4.3 理化污染:清洗机代替人工清洗发出的热量、噪音、辐射、、粉尘以及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需接触各类化学剂,使用配置过程中对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1.5 身体超强负荷问题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年龄偏高、女性为多,而且长期站立工作方式,持续一个姿势,弯腰负重搬运物品,易造成腰肌劳损,产生疲劳、免疫力下降。
2 以人为本的应用策略
2.1 建立体检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影响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每年为其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设专人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2.2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中如果关系融洽,会产生群体增力作用。所以,管理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下属要以诚相待,做其知心人。
2.3 消毒供应中心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创建人性化的工作气氛和人性化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应采取弹性工作制度,缩减工作时间,保持工作人员的有效体能,同时应制订高效的培训机制,因为先进服务理念的培养需要先进的价值取向作为引导,只有当工作人员认识到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价值所在,才会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个人行为的缺陷。
2.4 建设消毒供应中心初期,领导应考虑到噪音的污染,放置隔音板,合理安排机器工作时间,并积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尽量做到轻拿轻放,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出现。
2.5 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物品过程中应按标准着装,穿戴防护用品。清洗锐器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刺伤,对特殊感染的物品严格遵循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的操作流程,每次操作前后要洗手。管理者要及时为工作人员备好各项安全防护用品,经常关心过问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及时更新机器。
2.6 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各类电器要规范操作和定期维护。为防止棉球、敷料等扬起的粉尘污染,要戴口罩,并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和不必要的接触,准备好各种应急防护用具,积极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危害。管理者应本着以工作人员身心健康为本,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高工作人员职业防范意识。
3 讨论
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到年龄、性别因素及消毒供应中心站立、负重等工作特点,合理调整人员配置,配置男性工作人员负责负荷较重的手术包、敷料包的包装、搬运及摆放。在劳动强度过大的情况下,对心理负荷较重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地与之交谈、沟通,并不断鼓励大家参与沟通,不断创造和谐、温暖、友爱的工作氛围和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篇4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行政管理
0引言
我们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都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情况就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疾病的出现也就越来越重视。再加上突然地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局面都有可能被随时爆发的疫病所威胁着,由此我们能够知道,目前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管理依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部,还是可能存在这部分的落后观念,使我们对疾病的控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2]。
1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心的职责
1.1在进行有关于对疾病进行控制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拟定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能够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1.2能够拟定和实施全国性的疾病预防控制与重点的公共卫生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同时可以对全国的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验。1.3能够指导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进行建立,对影响人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人和预防。1.4参与并指导地方的疫情处理,对重大的国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参与、配合调查和处理。1.5参与疫苗的研究工作,对疫苗进行评价和策略研究,指导和评价全国的免疫策略。1.6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健康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检验和分析。1.7对国家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个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进行建立和完善,,为疾病控制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8组织进行全国性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调查,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在公共卫生方面提供科学依据。1.9对应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名健康的重大问题进行公共卫生方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并将成熟的技术与方案进行推广。1.10对国家级别的健康促进项目和健康教育进行组织和实施,对国家级别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参与、建立和指导,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将成熟的技术与经验进行全面的推广。
2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
2.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在任何工作当中,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是如此。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出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并在与自身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都能够发挥创造性。所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适当的采取科技激励、关怀激励等等吉利的方式,将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都充分让的调动起来,激励工作人员更加有学习和工作的欲望,是工作人员充满内在的动力。2.2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进行适当的组织和管理。2.2.1正视人的地位。单位若是想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做到重视人的地位,加强与工作人员额沟通。工作人员的沟通,不仅是指各个科室内工作人员的沟通,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的协作,促进不同科室之间的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如此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改进、提高都非常有利[3]。2.2.2及时考核,奖罚分明。想要将管理制度良好的进行落实,奖励与惩罚是一个关键点。在一个单位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其中的工作人员就不能够被管理好,所以,真正发挥作用的,应该是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共同工作,使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的用于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2.2.3发挥人的作用。所谓发挥人的作用,指的就是工作人员之间分工明确,能够各司其职,是人尽其才,并能够才尽其用[4]。在一个单位中,想要尽量的避免出现人才的错位和浪费,就应该能够容纳人才的个性,对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分工,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长处。2.2.4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工作的结果和工作的质量,事关重大。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能够适当的展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深刻的对自身的工作与责任进行人事和理解,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职能也都达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保持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会出现生疏、退化的情况[5]。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专业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结论
由上文我们能够知道,我国的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是一家业务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单位,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需要其中的工作人员能够将业务与行政、结构与综合进行有机的统一,并且能够在日常的本职工作中重视自身的服务性和被动性。正是因为进行疾病管理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谐项冠军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自身在单位中的工作效率个工作质量,满足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钱智勇.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状况的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
[2]李强.上海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年建设进展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
[4]郝艳华,吴群红,苏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绩效评估研究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5):292-294.
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亚健康;原因;对策
原因分析
1.1工作量大,生活无规律 据统计,目前我国护理人员长期缺编。参照2009年新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规范,要求三级医院实行集中供应。临床科室专科器械及手术室器械归到消毒供应中心,我院工作人员通常是加班加点忙着学习各科室特殊器械包及手术室器械包。护士中午常常得不到休息,生活无规律,通常是从早干到晚。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连续工作,工作压力相对过重,同时由于工作节奏较快,工作期间精力高度集中,特别是遇到集体突发事件,思想、工作压力更大。这样长期高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很容易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陷入亚健康的状况。
1.2工作人员士气低: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量大而收入相对较低,导致工作积极性差。特别提出的是目前全国多数医院实行聘用制合同护士,在同样甚至超过在编护士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的状况下福利待遇较在编护士明显低,极大地影响了聘用制护士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工作质量与效率。
1.3临床科室医生满意率低:由于专科器械包及手术室器械刚归供应中心处理,由于消毒供应工作人员没有在临床上工作,有一些不太了解之处,加上器械包数量多,各科室难免出现紧急情况,操作开始时间不能保证,各科室人员之间不能较好协调,存在隔阂;新护士业务不够熟练,包装准备器械包欠佳。这些都会导致临床与供应中心科室关系紧张,极大地降低了各临床科室医生满意率,也影响了工作质量。
1.4工作环境与心理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高紧张度、危险性,加之各种生理、心理、生物、理化因素的环境下,可使工作人员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力与脑力双重劳动,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紧张抑郁的心情不能宣泄,使她们的心理也受到一定得冲击,经常会出现无明确原因的紧张感。 转贴于
2对策
2.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在应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亚健康的作用:护士长必须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加强供应中心护士与各科临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必须营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氛围。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季节的变化,提出弹性排班制,以工作时间为客观依据,合理分配工作人员,使医疗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建立奖惩机制,不感情用事,“奖”是激励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但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对超负荷工作及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批评教育并予纠正,但这教育并不是去揭伤疤、翻老账,而目的是教育人、帮助人,做到事实清楚,避免事态扩大。护士长应主动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困难。
2.2加强对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日常工作。科室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指导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方式及工作情绪,准确把握自己对工作的适应方向和程度,客观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相互之间团结协助。掌握护士的心理动态,针对性的对个别护士进行疏导。要让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学会控制和调适自己,学会转移自己的烦恼和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2.3呼吁全社会重视和理解护理事业:社会因素对护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这个特殊的岗位来说,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她们的工作繁重而且没有规律,更应该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医院领导要为她们特别是聘用制护士的实际利益着想,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和心理压力,从而使她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健康;安全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3-02
1 前言
三门核电的职业健康监护是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三门核电自成立起,就进行了员工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特别注重对操纵员的医学监督。三门核电参照1990年5月19日开始实施的核安全导则《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HAD103/04)中对于核电厂运行期间的医学监督和检查的目的、组织和职责的相关规定,同时参照《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和《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等国家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和借鉴同行的经验,逐步建立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为三门核电的安全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健康保证。
2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和任务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2.1 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三门核电对于所有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目的是防止有职业禁忌症的人从事相关工作,因为电离辐射是核电厂的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以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上岗后每年还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对于解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离岗时也必须进行健康状况的评价。
2.2 保证和促进工作人员健康适应于员工的工作条件。通过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职业禁忌症,调整合适的岗位,保证员工的健康情况始终适应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这样既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又有利于核电厂的运行安全。
2.3 提供在职业或事故辐射情况下有用的原始资料。要进行异常照射情况下的医学干预,如应急照射前和照射后的医学干预,必须有原始资料做参考。通过收集和整理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史、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婚姻史、家族史和各种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归档、分析和评价,能够确保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核电厂运行管理者在应急情况下的迅速决策提供依据。“在内、外照射超过规定值的超限照射或怀疑有超限照射后,必须寻求医学咨询”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医学处理意见或建议。在涉及到职工就医、职业病诊断、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甚至于医学法律诉讼时,完备的原始健康资料也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数据。
2.4 改善三门核电员工群体的健康状况,促进电站安全。对健康资料进行群体健康评价,有助于了解三门核电员工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相应的调整职业健康管理政策,修订职业卫生相关程序,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疾患,消除或减轻已经发生的不良健康因素,使三门核电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电厂安全。
3 三门核电医学监督组织
三门核电目前实行公司级-处级-科级三级管理体系,医学监督功能设立在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保健物理主管部门。
保健物理主管部门还负责管理三门核电现场医务室。三门核电现场医务室采用委托经营管理的模式进行运营,以实施现场急救及快速转运为主要职能。现场医务室采用24小时不间断轮班制度,为三门核电的现场急救、核事故医学应急和医学监督工作提供支持。
三门核电附近的宁波和台州当地医院具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及技术力量,能够很好的配合三门核电做好健康检查、非放射损伤救治和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
作为多家核电站核事故场外应急医疗救援医院的苏州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具有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条件和丰富的放射损伤临床救治经验,是三门核电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医学监督和放射损伤救治的重要后援。
4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实施
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群体健康评价、信息反馈和医疗保障措施等。
4.1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上岗前的健康检查一般分为3步进行:首先,三门核电招聘新员工时,对于候选人在组织面试和考核前,必须通过一般员工所要求的健康检查,排除健康状况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其次,新聘员工报到后,立即组织健康复查,对于拟安排放射工作的新员工,还要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2002)的要求,进行包括电测听、肺功能、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等特殊健康检查,对于达不到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员工,在上岗前即调整到非放射工作岗位,对于常规健康检查仍然有不确定因素者,补充其他特殊检查项目以便进一步确定。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健康检查,可以保证三门核电的工作人员在上岗时是完全符合健康要求的,严格的上岗前职业健康监护,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从源头对健康和安全进行了控制。
4.2 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三门核电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操纵员的特殊健康检查、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其他员工的常规健康检查和针对女员工的妇科检查。
操纵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由具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格并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条件的苏州核工业总医院具体实施。除了满足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的常规健康要求外,还进行诸如电测听、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非特异性酯酶、甲状腺功能等特殊检查,特别是心理测试,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评价标准,不能用于诊断,但对于核电厂筛选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操纵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门核电引入中核集团开发的核电厂心理测试系统,为员工提供发现心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整个系统在试运行和不断的建设完善中。
对其他员工的常规健康检查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兼顾到三门核电的放射工作特点,在检查项目上,以《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为依据,参考以往健康检查中发现的健康问题,既达到了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的一般健康要求,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评价和随访。针对女职工的妇科检查,主要出发点在于关心妇女的健康和计划生育措施的落实,检查结果也归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为每年一次,特殊情况针对特殊人群临时增加检查。
4.3 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离岗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对于核电厂来说,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应急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将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满足应急健康检查的需要。到目前为止,三门核电未发生过需要应急检查的相关事件。
4.4 健康档案的管理:三门核电开发了职业健康管理系统,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纳入管理系统的资料库,方便快速查询,应急使用。
三门核电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清单、上岗前健康检查记录、在岗期间历年的健康检查记录、特殊作业要求的健康检查记录,健康检查结论表、放射工作人员工作适任性健康评价以及其他直接与健康相关的文件。
所有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由保健物理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和保存,对健康资料进行整理后,形成健康文件,归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5 群体健康评价:三门核电的群体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核电厂全体员工的基本健康状况、群体发病情况和影响群体发病的危害因素的分析及后续建议等几个方面。
员工的基本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分析员工的因各类疾病缺勤情况、各类疾病的新发病人数、期末慢性病患病人数、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核电厂群体发病情况则可以通过传染病发病率、慢性病发病率,职业病和职业中毒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影响群体发病的危害因素分析,主要通过对健康检查异常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合职业问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找出可疑的致病因素,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群体预防保健措施,促进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
4.6 信息反馈:三门核电职业健康监护的信息,主要向3个方面反馈:首先,反馈给公司管理层和相关处室,目的是根据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调整适当的工作岗位,防止因员工的不良健康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次,反馈给员工本人,员工可以通过反馈情况提高个人健康保护意识,注重个人卫生,消除不良习惯,加强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员工健康状况的改善对于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反馈给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及时调整和补充健康检查项目,重点关注异常健康状况,确保健康检查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健康随访的效果。
由于员工的健康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三门核电在信息反馈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员工健康检查资料和健康状况的保密管理,没有职业健康管理工程师的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查询、借阅或复印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员工仅限于查询和复印本人的健康检查资料。
4.7 医疗保障措施:公司所有员工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对于普通疾病,员工可以到所在地任何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诊治。
对于放射损伤,三门核电及时协助这些患病员工转运到放射损伤专业医疗机构诊治,对于疑难、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或疾病前状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邀请高水平的临床医学、放射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现场提供医疗保健及医疗信息咨询,必要时协助员工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诊治。
加强预防保健措施。对于常见的传染病,首先从源头抓起,防止病从口入,公司所有从事饮食服务相关的员工,都是经过严格健康检查和筛选,符合该行业健康要求者方可上岗,并定期检查和监控其健康状况;饮食制备过程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预防接种传染病疫苗,增强了员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对于已患传染病或到过强流行性的传染病疫区的员工,实行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预防和治疗措施。三门核电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出现类似事件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反应。三门核电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械,经常开展各类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和健身运动,保护和促进员工的健康。
5 总结
自三门核电开工建设以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逐步从分散的、非系统的状态发展到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体系,能够有效的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在较好的完成对放射工作人员医学监督任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电站所有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三门核电的安全。目前由于三门核电尚处于工程建设和调试阶段,还不能进行全员和全方位的高标准医疗保健服务,相信在三门核电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并实现产值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一定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完善,最终实现包括心理、生理、疾病前状态的预防、疾病的诊治、患病后的康复、社会健康氛围的建立等全方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和医疗保障服务。
三门核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电站职业健康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但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三门核电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国内同行的交流和经验反馈,在主管单位的组织和推动下,与国内其他电站一起,建立统一的、高水平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尽可能多的效益,促进员工的健康、核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共同发展。
国内各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职业病发生及维权案例经常见诸媒体,希望三门核电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的建立经验能为其他行业提供参照,各个行业都能形成标准化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导则 HAD103/104 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1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55),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98-2002),2002
篇7
【关键词】 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消毒供应中心的危害因素
1 物理性因素 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照射、触电、压力蒸汽灭菌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害。
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所使用的多酶洗液、除锈剂、含氯消毒剂都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眼睛、均有不良刺激。
3 生物因素 回收的器械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 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等污染。如果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的医疗器械, 病原体很可能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造成感染。不规范洗手, 易引起消毒供应中心内部和医院公共设施的污染, 甚至还会将病原菌带入社会和家庭。
4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的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迟后, 资金投入不足, 在器械处理时缺乏专业的清洗、消毒、包装设备, 只能人工代替。导致操作不正规, 存在潜在医院感染。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 把消毒供应中心列为后勤辅助科室, 职工在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 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情绪和心理落差感。
二、防护措施
1 生物因素 每天工作人员用下收车回收污染器械, 带好防护用品, 坚持带一次性手套, 清洗器械时带帽子、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 穿防水衣、防水鞋, 工作完毕后正确洗手, 用手消毒液, 供应中心全体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防范意识, 认真执行操作流程, 护士长每周组织工作人员安全知识学习, 作好笔记, 做到每人都懂防范知识, 确保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2 化学因素 在工作中使用酶清洗剂、除锈剂、优氯净时, 如溅到脸上及眼睛时, 用清水洗脸, 用洗眼器冲洗十分钟, 同时带好口罩、帽子、护目镜、双层手套。时刻有防护意识, 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定期学习化学消毒剂的特点及配置, 对环氧乙烷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学习, 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处理。
3 物理因素 消毒员持证上岗, 有良好的消毒知识, 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 开锅时不面对锅门, 应站在门后或门旁, 以防热气烫伤, 灭菌物品冷却30 min后才能卸载, 取物品时带手套, 如不慎烫伤, 立即涂烫伤膏。为了降低噪音, 在高压蒸汽锅前安装隔音板, 折叠手术敷料时带好口罩、帽子、手套, 以防粉尘及病毒侵入人体。发现压力蒸气灭菌器发生故障时, 及时找维修人员, 防患于未然。不在紫外线照射时走动, 如工作需要, 带护目镜, 在清洗器械时防止锐器刺伤, 如不慎刺伤, 立即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 同时用肥皂洗手, 用碘伏消毒, 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定期培训用电知识, 发现插座、电器有故障时, 及时找维修人员, 切记疏忽, 造成触电, 电器用完拔下插座。
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要把所有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器械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 工作人员每次接触污染物品后, 应及时按七部洗手法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经常洗手坚持标准预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5 健全工作制度 细化工作职责将工作职责细化三大部分:工作态度包括劳动纪律、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工作流程包括工作日志、工作程序、设备维护保、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基础理论包括供应中心的各类制度、本班职责、流程、各类监测标准、基础理论知识、清洗消毒专业知识、制定评分标准。作为指控活动中考核的依据, 使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性、系统性、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6 加强安全管理, 保证防护措施的应用, 在日常工作中, 护士长制定安全防护制度, 监督制度的落实, 做到人人懂防范知识, 定期学习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条例》的规定, 让每个工作人员意识到落实防护措施是保护自己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使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性、系统性、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提高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将各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有效地防范职业危害, 确保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篇8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职业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27-02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是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枢纽,其工作质量是保障医护工作质量的前提所在。其工作人员每天担负着全院各临床科室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任务,工作强度大,污染机会多,操作别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袭。因此,加强供应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显得十分重要。现结合我院实际,就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各种仪器设备如压力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排风扇、电热鼓风干燥箱、真空泵等,在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超过WHO规定的医院环境的噪声标准极限值,噪声有可能>100 dB,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声污染可损伤体内的听觉器官,引起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压力锅灭菌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致使供应室内高温高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势必影响身体健康。高温高压的蒸汽锅温度高达134℃,在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如操作不当易致烫伤发生。紫外线空气消毒与灯管强度检测时,可使人体皮肤及眼睛受到损害,导致皮肤红斑、角膜炎、结膜炎等。
1.2化学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品在供应室内需先进行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目前我院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广泛用于污染器械的初步处理及地面、物体表面等的消毒。此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
1.3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频繁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造成交叉感染。同时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部分致病菌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洗涤区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1.4锐利器械伤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和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是供应室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发生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2]。美国医学会(AMS)对针刺伤与HIV和HB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调查,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职业安全意识缺乏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个别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缺乏相关知识,造成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漠,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等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导致感染隐患发生。
2 对策
2.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定期组织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职业危险性和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认识,强化其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将回收、清洗器械过程中穿戴防护用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与科室经济挂钩,使其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和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保障职业安全。
2.2加强标准预防教育,防止锐利器械损伤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大量污染锐利器械,在回收、洗涤中很容易遭受伤害,感染血液传播疾病。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即使被污染的针刺伤,其感染率较未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因此,要求供应室人员在操作时必须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戴帽子、口罩、防护眼镜、乳胶或橡胶手套、穿隔离衣、围裙等。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3]。一旦被锐器刺伤,应先脱去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轻轻挤压损伤部位,尽量挤出损伤处血液,同时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涂抹消毒,必要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并进行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3加强供应中心环境质量管理,做好各项防护
2.3.1物理因素的防护 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各区内安装排风扇、空气净化装置及相应降温、消音设施,配置符合功能需求的电热水器,确保温热水供应,冬天减少寒冷刺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被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最好不要手臂。卸载物品时,戴无菌且能隔热的棉纱手套,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4]。
2.3.2化学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有效浓度、时间、使用方法范围,配制时戴好防护口罩、手套、眼罩,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避免消毒剂挥发,减少消毒剂对身体的危害。
2.3.3 生物因素的防护尽量采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个别需要手工清洗时,应在流动水中液面下进行刷洗,避免发生喷溅、防止产生气溶胶造成污染。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使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及化学消毒剂挥发的气味浓度降低至最低,减少各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避免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每日按时紫外线照射消毒、记录,每季度进行灯管强度检测,操作时戴眼镜、手套,穿长袖工作服。做好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使其细菌数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4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避免交叉感染,对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有特殊要求。《河南省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明确规定:患有传染病者、精神疾患人员不能从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对此,我院每年为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并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以保证其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监督检查,使其自觉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保障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两年来我院供应室人员除个别轻微烫伤外,无其他职业伤害发生。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戴李中,郑柏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83-1285.
[3]叶秋萍,文必丰,朱巧红.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187.
篇9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产业。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疫苗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应强化生物制药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篇10
卫生监协管服务是一项惠及全体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是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目前卫生监督在基层重要的网底,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各乡镇、社区建立卫生监协管制度,是建立健全基层三级卫生监督网络,解决基层卫生监督相对薄弱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关爱民生、彰显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同时,是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一大丰富。因此,有必要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监协管工作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发现相关问题,不断促进服务工作的完善,这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
1A区基层卫生监协管工作情况调查结果
通过对A区的调查来看,基层卫生监协管工作突出反映在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许可证拥有情况、卫生监督员检查频次、卫生监督员的吃拿卡要情况、卫生监督员卫生要求提出情况、以及对卫生监督员服务评分情况这五个方面。
卫生许可证拥有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48家拥有卫生许可证,占总体的96.1%;另有6家没有卫生许可证,占总体的3.9%,个别场所存在健康卫生方面隐患。
卫生监督员检查频次。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21家被卫生监督员检查过3次及3次以上,占总体的78.6%;有18家被检查过两次,占总体的11.7%;还有15家仅被检查过1次,占总体的9.7%,部分监协管人员存在工作不积极的现象。
卫生O督员吃拿卡要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6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占总体的3.9%;有148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没有吃拿卡要的现象,占总体的96.1%,个别监督协管人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问题。
卫生监督员卫生要求提出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47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能够提出卫生方面的相关要求,占总体的95.5%;还有7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未能提出卫生方面的相关要求,占总体的4.5%,个别卫生监协管员的相关工作并未做到位。对卫生监督员服务评分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5家给卫生监督员的服务水平打出了6分,占总体的3.2%;有3家打出了7分,占总体的1.9%;有24家打出了8分,占总体的15.6%;同样有24家打出了9分,占总体的15.6%;而有98家打出了10分,占总体的,63.6%,相当一部分的卫生监协管员的工作水平不能令居民满意,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2A区基层卫生监协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工作人员结构存在问题
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教育程度),根据对A区实地了解,尚有一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超过了50岁;另有一部分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相关专业资格和职称达不到要求,同时,还存有缺乏编制的问题。
2.2部分区域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不到位
部分公共卫生场所在公共卫生问题上存在不够规范的情况,个别公共卫生场所不具备卫生许可证;部分公共卫生场所未能很好地将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公开悬挂于经营场所内,有的场所未悬挂从业人员健康证,还有的场所两证都未悬挂。
2.3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
个别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有严重违反相关工作纪律的恶劣问题。有个别的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卫生监协管服务中,利用职权之便,对一些公共卫生场所的店主进行吃拿卡要的严重违纪行为,这种行为是绝不能忽视的。
2.4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
考核体系实质上是一种评价与控制手段,它将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同其工作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又是促进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工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唯有丰富和完善的考核体系才会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所以,上述一系列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效用不足的问题,也在客观反映着这种控制手段的无力,甚至是缺失。
3对策思考与建议
3.1强化卫生监协管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的卫生监协管服务必以强大的工作队伍为基础,大力提高卫生监协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前提。首先,要完善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人才管理机制,合理优化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结构,如: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其次,加强对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以及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和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3.2加大对卫生监协管服务的现实投入
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属于基层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由于现实原因,部分地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更多地投入,这样卫生监督员也便会更加辛苦,所以,可通过适度提高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这是一种保障性措施。
3.3严格考核,突出纪律
完善相关卫生监协管工作的考评制度,有助于客观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促进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作为激励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整治个别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严重违纪行为,肃清其违纪行为所导致的恶劣影响,提升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健康形象,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这是一种控制性手段。
参考文献:
[1]徐耘.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卫生监督,2012.
[2]张丽.成都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3]周清华.杨浦区区域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卫生监督,2012.
[4]李建玲.镇江市卫生监督协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卫生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