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31 18:1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国政府早在1972 年《教育: 一个扩展的框架》白皮书中指出:“即使是受过最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上仍没有一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能作出充分的贡献……每一位教师在其任职初期,需要且应该匀出部分时间参加系统的熟悉专业、有指导的教学体验和进修的方案。”1983年教育和科学部在提交议会的《教学质量》报告中, 再次提出了有关新教师工作入门计划的观点。1998年,为了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英国教师培训署(Teacher Training Agency,简称TTA)推出新教师“入职档案”制度。从1999 年开始,英国正式提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使新教师向职业教师的过渡很好地衔接。现今的英国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加强了师资培训机构同学校的伙伴关系,更加强调了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见习时间
1999年5月7日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且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必须完成3个学期(相当于1学年)的入职培训,才能在培训结束后继续在公立或私立中小学任教。在3个学期的培训过程中允许间断, 但必须在参加培训后的5年内完成。
2.见习内容
对见习教师的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见习教师进行监督和支持。新教师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中小学校长必须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 对其进行日常监督和辅导。其内容包括: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新教师的入职档案中的评价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应其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指导新教师熟悉学校环境、管理体系、教材体系,为新教师讲授示范课、参与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新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等一系列为促进新教师成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对见习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对新教师进行评估是入职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间一共进行3次。第一次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主要评价新教师是否达到教师资格证书授予的标准。第二次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 主要是关于新教师完成入职培训标准的进展情况。第三次评估在第三学期期末进行,主要讨论新教师是否达到所有入职培训标准的要求。对新教师的评估是根据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定的标准进行的,在入职培训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新教师在计划、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要达到的标准,在监督、评估、记录和汇报等方面达到的标准及其他专业性要求,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在每次评估后,校长、指导教师和新教师都要填好评价表,以反映新教师是否取得进步和完成入职培训计划。在培训结束时,校长根据每学期评估结果对新教师的教学作出终结性评价,并向地方教育当局递交一份关于新教师是否达到入职培训标准的推荐书,地方教育当局据此决定新教师是否完成入职培训。
3.相关主体的责任
在见习过程中, 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中小学入职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二是给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当新教师在完成入职培训计划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地方教育当局就要依据其职责给新教师和学校提供支持; 如果中小学校长在入职培训过程中感到学校不能保证培训质量时, 由地方教育当局针对学校情况提出建议和支持, 以帮助中小学继续开展入职培训,并保证培训的质量。中小学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包括: 向新教师讲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为新教师提供诸如集体教学、专题讨论、小组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新教师在中小学期间的培训计划进行评估, 及时向他们反馈有关信息;确保每个新教师都能获得由学校提供的辅助、监督和评估。一般性质的培训机构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有:确保受训者的录取要求;确保培训者通过对培训内容、结构和实施方案的学习可以达到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
二、德国见习教师制度
1947年7月盟国管制委员会了题为《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方针》第54号指令,提出“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当在大学或具有大学一级的教育学院培养,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要更加综合和广博,教师不仅要成为学者,而且要具备教育技能”。19世纪60年代末,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100多所师大有70多所并入了综合大学,教师资格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教师见习制度也做了较大的调整,但其一贯重视学术的思想并未改变。现今的德国教师见习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见习时间
德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4年学习阶段,4年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的师范生,作为见习教师接受第二阶段的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各州规定不甚一致,一般是在一年半或者两年之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两次考试合格之后成为国家教师,任教初期每周上12节课,最后阶段要与正式教师一样,每周上27节课。
2.见习内容
由于长期受到重视学术思想的影响,德国目前的教师培训制度中仍然遗留着重视理论学习的传统。在教师见习这段时间中,他们的培训分为两个部分:
(1)通过组织见习教师集体培训的方式培训其教学实践理论和学科教学法。开设班级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普通研习班,其作用在于促进见习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讲授教学原则、教育心理学、学校法和理论等内容;第二类是专门性质的学科研习班,其作用在于就特定的学科课程和方法进行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见习教师具有从事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这种学习通常以总结教学和教学见习为主要内容。
(2)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包括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听课观察、指导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和独立教学阶段。各个州在教学实践的时间安排上并不一致。一般而言,见习教师每天是半天在研习班学习,半天在见习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见习教师属于见习公务员。在见习期间,按州文教部的规定除了要上一定数量的示范课外,见习教师像普通教师一样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习与教师职业有关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与教育特别是教师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教学技能,如教学规划、组织教学、组织考试、与学生家长进行协调的能力等。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见习教学期间,德国仍然注重让学生的实践有专门的理论支撑,体现出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
3.相关主体责任
篇2
2006年10月15日,在柯小集团笛扬校区新落成的大会议室举行教科节开幕式暨教科研专题讲座。本次教科节围绕学校“朴实管理、严谨教育、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直面教师、直面课堂、直面教学质量,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强化教师的教科意识,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开幕式后卢真金教授作了专题讲座,当天下午刘力教授、曹立人教授进行了课题听诊,为教师们指点迷津、释疑解惑。教科节真正成为了柯小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二、成果推介
课题研究,在教师们扎实有效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一线教师以扎实的工作、朴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收获着课题成果。在明珠校区举行的“小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上,在市教科所沈江峰所长的点评中,一个个成果熠熠生辉,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改进的动力。在柯北校区进行的十五个校级立项课题的中期汇报交流上,教师在市县的专家们的引领下,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明确了研究方向,增强了研究动力。这为教师在研究上产生质的跨越迈出了一大步。
三、课堂展现
课堂的真实、真实的课堂,看出教师真正的水平。这次教科节重在“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展现,既有启动阶段全校所有学科各具代表性的教师的课堂展示,又有听课后的会诊,还有对课堂教学风格的研讨,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参与。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实践,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贯通,使教研为教学服务,教学因教研而精彩。教学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每一位柯小普通教师的日常工作。
四、名优风格
教研为教学服务,教学要形成精品、形成特色、形成风格。柯小一大批名优教师,勇于挑战自我,“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课堂教学示范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各类学科都拿出了精品课,上出了新意,取得了实效,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新课堂特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广大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借鉴。越派语文教学风格研讨是以“胆剑精神”的越文化承传、打造越派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亲—和—醇—美”。周一贯先生已将其创立的“越派语文”挂牌在柯小,更促进了柯小语文教学风格的提升。
五、教育沙龙
让教师说想说的话,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柯小名师观”说出了大家心中的名师观,以此为目标,激励教师朝着心中的“名师”努力,做真正的名师。“教学宝典大展示”展示了语数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典和点滴经验体会,让“他山之石”用以“攻玉”,在交流互动中促进、提高。省级课题“构建和谐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个案交流,把大家在平时研究中的收获与困惑进行互相沟通,对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篇3
摘 要:健美操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下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健美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使学生快而准确地学会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利用和调节最佳上课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健美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健美操;课堂教学;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最佳时间的利用和调节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而课堂就是一个时间流程,一切教与学的行为都在时间流程中展开。时间是一种有限的,不能再生、储存的资源,在单位时间里,如果能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几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就等于为学生延长了学习时间。健美操教学面向的教学对象都是女生,如何利用和调节教学时间,提高健美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多年的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准备活动上来调动学生的兴奋性。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往往取决于一个好的热身活动,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她们才会对后面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时候,通常我都会用一些比较简单的现代舞蹈来热身,如用《A Quien Le Importa》的音乐编一段简单易学的恰恰舞,用《电话情缘》来一段爵士舞等等,通常都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有时候我也会用学过的动作来做热身,这样不仅达到了热身的目的,也将学过的动作复习了一遍,一举两得。
其次,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来调节课堂教学的最佳时间,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最佳。
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健美操教学内容是否新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女生运动特点,我选择好教学内容,把学生对健美操由视觉印象所传递的好奇兴趣转化为运动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体验得到乐趣,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成套的、视觉上好看的组合操教给学生。为此,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现代舞蹈的内容,配合音乐节奏进行一些简单的组合练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后,再开始练习成套动作。
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如果在健美操课堂上机械而无生命力的教学的话,学生不但不会感兴趣的,而且会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因此教学手段一定要做到教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富于趣味性,使课上得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健美操教学中,应当注意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在健美操教学初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而对动作规范与否不作过高的要求。这样,由培养兴趣开始,逐步养成习惯,然后再逐渐提高动作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当新授课内容完成后,要使成套完整的动作做到熟练,必须进行不断地巩固和消化练习。然而,反复的练习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消除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要不断变换练习方法,在课中留些时间给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创,小组展示或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练习中去,使她们由练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精。教师对于练习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篇4
[关键词]知识结构 高职教师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81-03
[作者简介]王林毅,于巧娥,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
高职教育在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已从去重视学生知识理论的掌握转向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从以知识型为主的知识结构向智能型知识与能力结构和创新结构转变,创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内容
(一)基础性知识结构
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性知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其重构以及教学能力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师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越多其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越强。高职教师的基础性知识主要包括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两个方面,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知识等最新科学基础知识及一般性的人文知识,如哲学、文学、数理、政治、经济、艺术、生物、外语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既能系统地把握本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地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社会价值。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各科知识,掌握一些交叉知识或一些边缘学科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为基础的知识,也是高职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知识,还要达到“深、宽、新”的程度,构成以学科专业为主干,以相关学科或邻近学科为分支的“学科群”。所谓“深”,是指专业课知识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对某些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力求使自己成为本专业研究的“专家”。所谓“宽”,是指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面,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及与其有关的学科知识的面要“宽”。所谓“新”,是指教师要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条件性知识结构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及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与思想、现代课程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国内外教学改革信息和动态知识,如教学发展的历史变化程、教学改革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特别是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动态等;还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如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整理、科研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科研成果的表达等。心理科学知识包括掌握普通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心理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条件知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并能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实践性知识结构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等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仅是从书本或其他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对教学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中直接获得的。如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主要任务、内容和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格、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点拨、启发、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方法的运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知识是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它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最为直接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直接经验的总结。它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与创新强弱的集中体现,更是创新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知识,也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四)创造性知识结构
所谓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知识。创造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在学习程中,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行为的指导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创造性知识在知识结构中是属于最高层次的知识,它是建立在所教专业的基础性知识、教学理论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的,是高职教师将自己的各种相关知识与当前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而生成的。这种知识与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的再生性和创造性的展现,更是高职教师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二、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网络系统的支持,教学资源日趋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然而多数高职教师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其影响很大,教材多年一贯制,反复多次重复讲授;知识面较窄,知识储备少,新知识增加少,不能很好地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再加上多年没有经培训和进修,一直靠吃老本,久而久之,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狭窄。
(二)业务水平停滞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弱化了“职业性”,致使高职教学以片面的知识教学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强于实践教学,缺少专业实践性知识。即使教师获得了“双师证”,也没有在企业锻炼与实习的经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研究不够,努力探索教学规律的劲头不足,依然实行着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书斋式”教学。加上高职教师培训、进修机会较少,致使其业务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知识的再生性能力较弱
由于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少竞争意识,主动适应教学新事物、新观念的思想意识淡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又不注重自己知识结构的重构,加上不能恰当地将已有知识或所接受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更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更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致使教师的再生性知识能力不强。
(四)教师知识文化底蕴单薄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大多数高职教师的自身文化内涵源于中职学校,没有体现出“高等性”和职业教育知识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且年轻教师又没有经专业化的职前培训和缺少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忽视了对知识文化内涵的建设,未能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致使其文化知识底蕴不够丰厚。
三、构建新时期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对策
(一)由单一型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化。为此,高职教师不能总是固守自己老化的知识和单一的专业,而是要与时俱进,将吸收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整合,形成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它具有相互的关联性、整合性与多功能的特点。因此,高职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学习,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创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的知识结构,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成果引入教学程之中,做到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做“教育家”,更要做“技术专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正是现代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应有的内涵。
(二)由单薄型知识结构向厚重型知识结构转变
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不是一个知识贫乏者而是一个知识渊博者,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通各种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努力拓展知识的“量”和“质”,实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由“浅”入“深”、由“薄”到“厚”,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状态。同时,高职教师还要把握该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教师专业发展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并有一个质的飞跃,以满足高职生对教师知识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三)由封闭型知识结构向开放型知识结构转变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转制而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属于封闭型,而知识陈旧和老化是这种封闭性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原有的知识及其体系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知识,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向“主动建构者”,使自身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建立在更高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这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所提出的发展性要求。
篇5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01-02
一、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开放,为了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快速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由北京市教委引入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目的是引进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与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1.德国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的模式。其学制为2~3.5年,生源一般为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的入学加试。教学场所分别为企业和职业学校,且两者交替进行。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时间比例为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学校。其中学校分为职业学校(理论)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以私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合同,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1]。
2.中国职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一般学制为2~3年。生源一般为普通高中或中专技校毕业生为主,入学有一定的分数限制可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入学。教学场所主要以职业学校为主,其学校一般建有实训工厂,通常在校第一、二年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学年安排一定的辅助实训。毕业没有分配,按照岗位需求学校会适当推荐,或者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招聘活动。主要培养人才以操作工人或行业基础人员为主。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已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并同原联邦德国进行了“双元制”模式的合作试点。试点的目的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造就我国新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借鉴作用。
四、中德结合树立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按照框架教学计划(职业学校)和培训规则(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要求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并且获得德国工商业联合会颁发的IHK职业资格证书。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全部都在职业学校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学校要担任双重角色,既要完成职业学校的内容,又要完成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内容,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学(如图1所示)。因此建立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变形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五、针对IHK数控切削机械师专业的教学模式
该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区别于以往的数控技术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基础课部分,主要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德语等课程。第二部分是学习领域部分,共包含13个学习领域,主要有用手动工具加工零部件、用机床加工零部件、制造简单组件、电路设计与连接、机床的维护与调试、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零部件的精加工等。第三部分是实训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钳工技能训练、车工技能训练、铣工技能训练、焊接技能训练、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数控加工技能训练、IHK综合训练等。第四部分是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其中学习领域部分是此专业的特色。学习领域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比例为1∶4。实训模块为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了1∶3。
以第一个学习领域《手动工具加工技术》为例介绍我IHK数控切削师专业理论教学情况。《手动工具加工技术》参考学时为80个。每个学习领域包含教学目标和内容两大部分,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运用性。通过加工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学习领域涉及多门学科,不同的学习领域科目不同,深度不同,要求2~3名教师配合授课。
针对该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载体。以手动折弯机为例来学习该领域中的知识,例如材料、加工工艺、测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载体是学习领域的一个亮点,一般教学载体都以较实用的简单组合机器为主,可以实现一些运动的功能,让学生从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部分为以车工实训为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将完成共17周的车工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将开发相应的教学载体训练学生。
六、总结
本专业通过以上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在机械制造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机床操作与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数控机床装配与维护(调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可获得全球认可的IH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切削机械师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牛小铁.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0,(6).
[3]张晓芳.浅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与实践,2008,(27).
[4]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篇6
狭义的样例,是指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事物或例题,包括对问题的陈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样例的例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领悟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技能.正确的样例及其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由此,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高中选用率接近50%的理科物理主流教材《物理:原理和问题》2005年的最新版本的例题有值得借鉴的特点.
1 展现问题解决过程,突出表征和监控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过程包括表征问题、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这四步.美国教材例题中的分析概括问题包括表征问题和设计解题计划,求解未知量对应执行解题计划,验证答案对应监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淡化了表征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也没有出现监控这一环节.借鉴美国教材的这一特点,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中的例题进行优化实践.
案例1 假设你的质量为75kg,且你正站在放置于电梯的磅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向上运行了2s后,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磅秤的读数是多大?
分析问题 如图1所示.
验证答案 符号否有意义?正号与坐标系上显示的一致.数值是否合理?电梯加速上升时.
通过教学实践,把例题的学习指导流程归纳如图2所示.
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步骤,习得程序性知识.例题对计算结果再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置于一种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这样会让物理思想方法浸润其中,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反省认知水平.
2 系统介绍解题策略,展示操作性步骤
美国教材系统介绍了解题策略,解题策略被描述为一系列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步骤,并且通过例题展示给学生.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物理问题的解题策略及其蕴涵的思想方法属于认知策略的范畴.而认知策略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考虑执行这一程序所需的外显规则,并练习广泛地使用这些外显规则,最后会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以高速、准确、自动、内隐地使用这些规则.
案例2 在上述案例1中,系统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
解题策略 求解有关力和运动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作出受力分析图.
(2)选择研究的对象,选取一个坐标系.
(3)确定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
(4)画出运动示意图,指出加速度的方向,标出合力的方向.
(5)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案例3 一根质量为22kg,高出地面13.3m的大树枝下落到离地6m的屋顶上.忽略空气阻力,求树枝落到屋顶时的速率是多少?
解题策略 求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题目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选择研究的系统.
(2)画出受力分析图.
(3)判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4)写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的表达式.
(5)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实践中发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虑执行这些步骤.学生经过适当的练习后,可以把这些步骤联结起来.再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可以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使用这些步骤并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情境中.
3 设置相似问题情境,保持例题与习题统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命题表征的概括性命题知识向以产生式表征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规则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运用.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情境的变化,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解决问题的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在概念和规则习得的最初阶段,宜设置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案例4 二维空间中的库仑定律.已知小球A所带的电荷量为+6.0μC,小球B所带的电荷量为-3.0μC,B球位于A球右方4.0cm处.
(1)求B球对A球的作用力.
(2)如果所带电荷量为+1.5μC的第三个小球C加入该系统,它位于A球的正下方3.0cm处,求此时A球受到的静电力.
相应的习题:
(1)在例题1(即本文中的美国教材例题)中,如果B球所带电荷量为+3.0μC.试作出示意图,计算A球受到的静电力.
(2)A球位于原点,所带的电荷量为+2.0×10-6C.B球位于x轴上的+0.6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3.6×10-6C.C球位于x轴上的+0.8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4.0×10-6C.试确定作用在A球上的静电力.
人教版教材在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也给出了相应的习题.但是,美国教材的习题与原来的例题之间的情境更为相似,即在例题与习题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同一性,这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解题策略.
4 从新手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专家
广义的专家是在某个领域或方面有专长的人,狭义的是指对某种学术、技能有特长的人.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如表1所示.
从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教材更好地体现了专家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美国教材花费了不少笔墨对问题进行表征,在解题策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监控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是人教版教材的问题策略?鹊牟街琛⑺承蛟诒嘈瓷暇褪迪至俗远?化,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问题的表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解题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案例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例1 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例2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公路每隔15m安置一个路标,汽车依次通过路标ABC,汽车通过AB两相邻路标用了2s,通过BC两路标用了3s,求汽车通过A、B、C三个路标时的速度.
例3 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两段长分别为x1、x2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解答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例3更本质,它归纳了例1和例2.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单位上对例3的计算结果:a=2(x2t1-x1t2)t1t2(t1+t2)进行验证,学生发现计算结果的单位正好就是m/s2,计算结果从单位上是合理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监控,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此类运动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篇7
[关键词]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隐;现“知人论世”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批评原则,一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教师在教授前人作品时,一旦进入课文传授阶段,首先就是主动告知学生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作品风格等文学知识。长期以来,这种“知人论世”式的作者简介一直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必需内容。但这种近乎于模式化的教学内容符合阅读教学规律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需要从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身来进行探查。
一、知人论世命题的提出与演化
知人论世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命题,后成为鉴赏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即在欣赏前人的文学作品时,也要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通过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土壤、个人土壤,从而获得对作品尽可能接近作者心灵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方法,应该说是从历史的角度、实用的角度给阅读者一个窥探作品的宽泛视角,但这种视角只是后人解读前人作品的众多视角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一种。真正应该成为解读依据的,始终还是文本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大力倡导的“关注文本的文学性”和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都在关注文本本身的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非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识。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脱离作者之手,就成为具有独立生命的艺术客体,解读应该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来研究文学的特征。由此,我们发现:跨越时间、地域、社会等阻隔的,成为我们教学材料的文本,具有坚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什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那就是文本本身。
二、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为了降低学生进入文本的难度,为了快速完成文本的解读,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知人论世”的方式,在作者简介这一块中,仅仅通过依据时代背景给作者、作品贴标签,或者机械套用作家流派给作品定性,或者简单地糅合相关资料,一股脑地交给学生。这种不假思索的“知人论世”不仅不是辅助解读的手段,还间接地劫夺了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的机会和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式的作者简介这一内容不妨隐一隐。隐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提,“知人论世”的隐也是要依循解读文本需要来进行。
1.程序上的隐。
不要让作者简介(个人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品风格介绍)成为阅读教学必经途径。阅读教学的进入途径应该是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障碍的突破口,而不应该是一些固定的起到约束学生情感融合、堵塞学生思考的旁证资料或者结论。
2.内容上的隐。
对于一些重要的作者,在阅读教学中确实需要事先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但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风格、他人评价之类的,就不应该以知识的方式事先、主动提供给学生。
3.文本内容中“人”“世”知识的隐。
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时代深刻影子、个人独特色彩的文本。因此,在这些文本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之后有所疑问再释疑。
篇8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
教育学生,首先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曾经说过:“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而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为此,平时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件,细心领会其精神。譬如,这两年的暑期长假,我也丝毫未放松过自己继续加强政治学习,并续写万字笔记,从而不断提高了自身思想素养。在工作中,我对学生加倍关心爱护,课间与学生互相沟通增进对他们的了解,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参与热心捐助、献爱心等公益活动,从而使师生在政治思想素质上达到一并提高的效果。
二、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993年9月,我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神圣讲坛。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就安排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说实在话,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我没有思想准备,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暗想:绝不能误了这些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呀!刚开始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但在老师们热情传帮带及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工作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我的工作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自1996年起,由于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于我工作能力的肯定和信任,学校便安排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随后还任过几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都未辜负过领导们的厚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直至1999年9月,我进入吴都小学任教,校领导安排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为了不辜负学校领导的厚望,一方面我主动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资深同行请教,学习他们好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我自费购买多种业务书籍,办好每期板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这样得到校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2003年2月,刚休完产假的我,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再一次欣然接下了我现在所带的班五(7)班,当时的三(7)班。在我报名的那两天,听得最多的话是:“又换语文老师了!还会换老师吗?这个班语文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这话虽然来自家长方面,我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啊!听这话我当时有所犹豫,后一想,这不正证明了领导对我的信任吗?想到这些我心里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在这过去的一年半里,在我和学生家长们的不懈努力下,上学期末,我班语文成绩与先前相比前进了两名。此外,班风、卫生、吃早餐等情况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了。我的努力再一次得到了校领导及家长们的肯定,我的工作能力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想教好学生,自己就必须有一身过硬的本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式变化,我珍惜每次机会,充实自己。1998年我完成了基础教育(中文)专业的函授学习,并获得了武汉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2000年6月我自修完本科学业,同时获得了湖北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1999年至2000年间,我还利用暑假参加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的培训,并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初、中级证书。2000年我还参加了普通话培训,经湖北省普通话培训中心测试,确认我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今年暑期,我又参加了全市教育系统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学习。
经过努力,在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所教学科成绩期期名列前茅,深受家长和校领导的好评。
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篇9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评价;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18-03[ZW(N]
[作者简介]李(1976―),男,山东安丘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影视制作。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实践证明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但是,一体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仅仅采用“教”加“做”的分段式教学,教、学、做相对分离,并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二是缺乏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又不能对一体化教学形成有效监督和激励,使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无法保证。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3] 李智利,贺琼,谢婷.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2(10).
篇10
【关键词】知识结构;构建;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54-03
【作者简介】1.陈建伟,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常州,213000)教研员,高级教师;2.万荣庆,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常州,213000)主任,高级教师。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图形的运动》专题复习课,执教教师将该课分为三个环节展开。环节1:小组内学生交流预先梳理的《图形的运动》知识结构,然后由各小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接着由教师点评分析。在这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整体结构梳理的能力,在小组内无法交流,导致组内交流成为“优秀生”的表演;在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时,也只是组长进行个人汇报而已;在反馈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汇报与教师的分析都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泛泛而谈“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就概念而概念。经过这样环节的互动过程,教学时间已经过半。环节2:进行图形平移、旋转的画图操作训练。由于第一环节用时过多,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所呈现的都是一些思维层次较浅的操作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凭新授经验即能较快解决,没有突出知识的结构关联,没有将学生引向知识结构的深层。环节3:课堂小结。教师以问题“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叙述,但学生表述大都处于点状和表层,这种课堂小结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作用不大。笔者与该教师交流时发现,当前小学六年级专题复习课大多采用该程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其实六年级的专题复习课,要让学生能真正形成结构化知识,不是仅靠花费大量时间去集中整理知识结构就能奏效的。诚然这种能力在平时单元章节结束时,我们要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提升,但如果到了六年级复习时,学生还没具备这种能力,或这种能力还不强时,那怎么办?笔者建议,六年级的专题复习课应改变这种集中梳理结构的方式,将知识结构的构建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形成。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应立足于整体结构的视野
数学知识结构就像一个立体的网络,每种知识都有全方位与之联结的知识内容。在设计某一知识的复习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内容的整体结构,并提炼出所要复习的内容纲要。这种知识的内容纲要,既要关注到某知识在本内容领域中的联结,又要考虑到在不同内容领域间的联结。在本节课中,其知识结构的关联大致可梳理如下:
虽然这种结构的梳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是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数学问题。在这样的视野中,我们可整理出本内容的整体框架纲要。
内容1:图形运动方式,一个图形可以有怎样的运动变化。
内容2:图形平移的知识结构,重点研究图形平移的特征、操作、不同领域间关联应用。
内容3:图形旋转的知识结构,重点研究图形旋转的特征、操作、不同领域间关联应用。
内容4:图形缩放的知识结构,重点研究图形缩放的特征、操作、不同领域间关联应用。
内容5:图形的各种运动方式间的结构联系。
考虑到小学一节课的容量,本节课仅研究学习内容1、2、3,因此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1:初步认识图形运动的类别和基本特征。
环节2:图形平移的结构,包括平移图形的特征、平移图形的操作、平面图形在不同领域关联应用。
环节3:图形旋转的结构,包括图形绕点旋转(旋转图形特征、操作、不同领域关联应用)、图形绕直线旋转(旋转图形特征、操作、不同领域关联应用)。
环节4:自我整理。
二、知识结构的构建应展开于教学导入环节
很多教师在上专题复习课时,会像本课执教者那样,把知识结构的构建集中在教学导入环节,恨不得在导入环节就要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因而在这个环节上花费大量时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评价归纳等多种方式展开。其实,我们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上只是让学生初步回忆起知识点的起源,以及从更宽的视角去初步体会这些知识点。在本节课中,导入环节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ΔABC运动,你会将它怎样运动?
问题2: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图形来说自身有很多属性,那么将这个图形运动后,这些属性会有哪些变化?
问题1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回忆图形运动的类型,问题2就是观察图形运动前后的关系结构。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运动的整体认识。
四、知识结构的构建应收敛于课堂小结
当前的课堂小结形态,大多采用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的方式。事实上,从课堂的现实状况看,这种小结方式仅关注了一些知识点的梳理,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停留在散状、浅层的知识上,没有聚焦在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构建上。因此,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展开后,知识结构应收敛于课堂小结。并可从四个视角进行课堂小结的知识构建:回顾知识点,初步梳理知识结构;再悟知识的过程展开;提炼典型的思想方法;梳理知识的关联。在本节课中,可以设计如下课堂小结:
问题1:请同学们完整地梳理今天学习图形运动的类型,并尝试用图连结。
问题2: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图形运动,利用一个三角板,再次体会运动过程及前后变化的特征。
问题3:请同学们体会一个图形运动后的一些特殊位置。
问题4:当一个图形运动后产生了新的图形,这时新图形与原图形在形状、大小这两个方面上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