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的现状

篇1

1中学体育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思想品质,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依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上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从实际出发,随时对学生渗透各种教育,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74.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22.8%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选择和教育等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很少教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难以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图1)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73.8%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24.5%的学生认为教师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中,1.7%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图2)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92.5%的学生认为教师抓住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各种比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7.5%的学生认为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图3)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67.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有时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1.4%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养成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德。(图4)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31%的学生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换位思考;在体育教学中,2.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图5)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16.3%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课前进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77.2%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以情感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21.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将下课时进行,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图6)

3结语

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更好地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使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从而提高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3]杨艳红.试谈小学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师,2010(13).

篇2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现状 策略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美术手段,有机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对于美的需求是人的共性,但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其自身情操,还能帮助其形成高尚、真诚、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美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审美标准的技术方法,促进了中学生艺术感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理想中的美术教育还需要有所改进。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对中学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的误区。第一,中学美术未被纳入考试范围,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与其他应试学科相比,中学美术教育的地位较低,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会被占用,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二,部分中学将美术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科目,通过美术考试来降低文化课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对美术本身的重视严重不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难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即针对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将绘画作为美术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领悟,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美术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但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阻碍了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部分中学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美术教学设施,但由于缺乏内部管理和师资水平不高,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

二、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中学美术的教育观念

美术是一种视觉文化,具有愉悦视觉、陶冶心灵、培养视觉素养的功能。在中学阶段实施美术教学,应该转变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美术的观念,加大对美术学科的宣传力度,使大家正确认识美术及其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完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美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增强课改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校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创建良好的教师互动学习平台,针对教材、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之所用,尤其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然而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仍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学生的主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突出美术地方特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课本中有了“地方教材”板块。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比如民间美术艺人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造美术的源泉,让学生从小体验民间美术文化,从体验中学习中国丰富的美术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

鉴赏美术作品时,必须先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才能理解整体。但是,此时对美术作品中部分的理解是局部的和孤立的,即使理解了作品的所有部分也并非意味着就理解了整幅作品。比如说,了解了宗教故事,我们也许能理解古埃及神庙中壁画作品那些形象的含义,理解整幅作品中的一个方面,如题材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理解了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这是因为这些局部形象的含义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构成这一作品的含义。所以,我们要从局部的理解向整体的理解过渡,把对局部的理解放在整体之中去把握,在把握整体时,不忘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要考虑它与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联,特别是环境、民族、宗教和时代等因素对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美术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美术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高尚的品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雅婷.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3(20):165.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1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再加上网络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体育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学体育教革提供借鉴。

一 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多数中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学校的升学率上,对文化课过分注重,对体育教学则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同时,还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我国自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体育大国,体育健儿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群众的体育觉悟仍处于薄弱环节,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中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希望、国家建设的栋梁,身体素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影响我国今后的发展。此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基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一些中学至今缺乏完善的体育锻炼器材与锻炼场地,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肆意地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体育锻炼。

二 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整个中学的教学活动中,体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使其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针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需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体育教育,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在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端正体育认识,去除功利思想,加大体育投入,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及锻炼方式纳入中学的整体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保障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各个中学在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除了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外,还应从文化素质及教学能力上进行加强,使体育教师切实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在重视体育的过程中,各个中学还应积极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将理论讲解与运动实践充分地相结合,保证体育教学质量。

2.加大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作为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学整体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与体育教学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个体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锻炼状况,巧妙地引入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运动乐趣的同时,还能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体育锻炼中。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的是,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将体育运动的原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深化理论理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此外,在整个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自己的意志、毅力及团结互助的性格品质,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加大发展体育教育科技化发展

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的现代化,在21世纪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准确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及体育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学生的实际运动状况,将体育运动与学生的个性充分结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力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体育教学的模式上,中学负责人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修创新,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确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质量,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的说来,在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中,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中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接班人,其身体素质及道德品质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相信在相关部门及广大体育教师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小妹.阳光体育背景下苏北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2]冯瑞、庄月红.豫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魏跃军.初中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4]常云.对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以皖西地区为例[J].科技信息,2011(32)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26-01

一、研究对象

为宁明县的13所农村初中的14位音乐老师、133名学生和23位家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3份(男生65人,女人54人),回收问卷13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89.47%。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根据论文的需要,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了宁明县农村中学的部分初中学生,以座谈、电话、QQ等方式访问了宁明县农村中学的14位音乐老师和23位学生家长。另外笔者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访问了有关的领导、教授,征求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增强了本论文的科学性及严密性。

2、文献资料: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搜索、阅读并整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逻辑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根据调查得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

三、宁明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1、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设备差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这样对学校的师资和各种音乐器材的配置是有要求的,通过调查发现:宁明县13所农村中学仅有3位大专以上学历的音乐老师。那么各种音乐教学器材是怎样呢?13所中学里面电子钢琴2台、电子琴(可以使用的)9台、录音机160台(含英语老师用的)、打击乐器95件,音像资料180张。专门音乐教室2间。从调查的数据说明;各中学的专业音乐老师配备严重不足,学校所必需的音乐教学器材、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教师基本功底低、使命感不强

因为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些学校虽然开设有音乐课,但是由于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因音乐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作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些学校由于找不到教师上音乐课或者偏重于文化课,甚至没有开全音乐课。个别授课的音乐教师没有专业的素质和修养,没有专业知识,一昧地让学生听着录音机演唱,没有教演唱的方法。大部分学校不能按教材完成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的地区。有些地方音乐课是“口传心授”,音乐课成了流行音乐的“唱歌课”,歌曲的内容也不加以筛选。他们唱着通俗歌曲,心里上感觉到了一种满足,音乐教师因为学生的这种“满足”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及技能、音乐欣赏的教学,使农村许多学生不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不识谱。

3、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音乐只是人们在劳累之后用来听听,消除疲劳的一剂良好,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喜欢音乐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让孩子认真地学习音乐,并重视音乐教育,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听懂音乐,稍微接触,不要太专注。有许多家长认为,我宁愿把钱砸在语文、数学的辅导上,也不愿意把钱放在没有前途的音乐上,它又不是中考、高考的必要课程,学了也没用。另外,学校的压力也很大,面对上级给出的升学指标和成绩排队,老师们疲于应付,再加上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育也只能成为一种“不可及”的教育了,要想转变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真是难上加难!

4、学生重视音乐的能力及实践操作意识的不够

学生易受家长的无形影响,对音乐不够重视,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表现出无奈、烦躁、不配合现象,常常是在老师极度调节中完成课堂教学。因此,老师在上面讲一套,学生在下面听一套,甚至很排斥音乐课的设立,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5、上级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却未列入升学考试课目之中。在调查谈话中校长们都承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框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因为统考科目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音乐体育等文娱活动搞不好也无关紧要。因此当师资、课时缺乏时往往把音乐课暂时放到一边,就连每周的一个课时都难以得到保证。当然这也是很无奈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更别说在课余时间开展校园文艺活动。

6、对音乐老师的进修、培训做得不够

篇5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参与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处于新型时期的条件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上看,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意识进步,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繁荣起来,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随之而来呈泛滥之势。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容易被削弱;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就全局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但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特别是受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现状。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社会环境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处于领先,而大部份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相对较弱。

    三、从微观的角度,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有社会性,能到性,层次性,可塑性,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出现了新的走向,思想开放的道德,取向多样性,求真务实,追求实惠,偏向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独立意识增强而独立能力又滞后,。如何把握住中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发展俱进,积极寻求最佳教育途径,多年以来,学校大都还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

    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合的社会力量。

    由于认识不到位,目前情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构建起一种完整的社会网络体系,社区和家庭往往缺乏主动参与,尽管学校极力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支持,但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仍显得被动或力度不够。

    中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在求实创新品质的驱动下,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因此,努力寻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刻不容缓。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保证等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改进思想品德课程和政治课的教学,把系统理论知识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与各门学科教学相结合,建立学科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强化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常言道,好的领导可以带出好的教师,好的教师能够育出好的学生。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有一支坚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所以,学校应当多途径、多渠道来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如通过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岗位培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很好助推器。

    1、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的内容。二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三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青少年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四是坚持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五是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使青少年树立起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和好作风。

    2、寻求科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做人的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运用说服引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已有的正确思想,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同时还应注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调节选拔等功能,反馈效果,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力量的情况下,学校加强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团结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的重要作用,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青少年受到高尚情操美好精神的熏陶。

    其次,要充分以挥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6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学科体制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学科教学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考核等诸多环节,都要与教学现实情况有一个适应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与教学实际偏移都可能造成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良好地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从无到有,经历了8年的实践后,目前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有没有钱或是有没有高档机器,而是我们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我们现在的教学结果不一致。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问题

简单地说,我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我们青年一代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能力,其核心是提高未来中国人的信息素养。在学科内容设置上小学阶段基本上是启蒙,初中阶段是常规的工具软件应用,高中阶段则更深入常规软件的使用和网络以及编程。这样阶梯状的目标分布表面上是比较合理,但教学实际中很难达到理想要求。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无法满足实现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提高的是学生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例如用Word处理文字,我们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用Word处理文字的能力而不应是让学生死记硬背Word的具体功能。最明显的例子,在选取文本的时候有许多方法,但最终学生只会记住一种方法就是用鼠标拖选,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信息处理的机会少,很难正确地体会各种操作的应用环境,即使一时记住了,很快也会忘记的。

2、目标考核的残酷约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教育是离不开考试这个指挥棒的。考什么讲什么,考试成绩就说明能力,于是信息技术也就被架上了应试教育的手术台,所有应培养的技能都被演化成一道道标准化试题,学生只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就行了,至于具体怎么用,那就不是现任教师的责任了。

3、课时安排的问题

每周一节课,试想对于一个为信息技术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能带给他什么,讲一个EXCEL的公式。下次再来上课的时候,他早忘了。

4、客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特别是网游吸引了相当多孩子的注意。2001年开设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时候。在农村有多少孩子见过计算机呀,更别说互联网了。但现在,有几个孩子还会在乎计算机呢,因为网吧已遍及城乡各地。“学十几年语文,不如上半年的QQ”这种观念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挑战我们的传统教育。

(二)师资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师资主体上有两方面,一是科班出身。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二是半路出家。由于本身有这方面的爱好,正好赶上学科新建,于是就改行教信息技术了。无论是何出身。课基本上都能教,但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特别快,和传统学科教学相比,不出两年就会有一批教师被淘汰。2001年在农村会打字、会装系统这就是绝对的高手了,但现在的高手的标准绝不是这样低了。这说明。要做好一个信息技术的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是要会学习,不断地学习。而对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那就是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充分到位的知识培训。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做得很不够,甚至可以说不及格。我们不用说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就连最基本的日常学科教研工作开展得都不是很好。信息技术教师就好像学校教师中的“边缘人”,很少有人问津,特别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打字员基本上是一回事。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连信息技术教师都感觉不到光明,那我们信息技术这个学科还怎样发展呢?

(三)硬件问题

在8年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硬件,没有电脑怎么开课?但有了电脑总不更新也是不小问题。软件更新太快,硬件制约了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

1、以考核标准为突破口。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体制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完美载体,我们国家设立这门学科的初衷也在于此,我们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教育上的差距,更好地塑造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教育环境。而信息技术教育一旦戴上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解决目前的问题第一就是要处理好这门学科的考核评价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中考要有信息技术,无非是Windows和Office的基本操作。高中有各省的会考,主要内容大体上也是中考的内容。大学之后要过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无非也就学生中考时就接触到的范围。可想而之。这样一层层的重复考试就是一种浪费,浪费的金钱是有数的,而为此消耗掉的学生和教师的信心和热情却是无法计量的。我不反对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能力的评价。关键是考试的组织方式和考试的水平设置。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由初中至大学阶段的教育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就会好很多。假设以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统一标准,初中生要求达到一级水平才能进入高级中学,而高中要求达到二级水平,到大学就不再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我想这样不就分解了许多目标,节约了许多成本吗?每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规定标准,互不重复,这才是一个学科的正常教学发展模式。

2、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

每周至少需要2至3节,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定时开放机房。将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学工作完全放到高中阶段,我们要认识到,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我们的高中学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完成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学习实践。

3、师资及硬件环境的完善

篇7

关键词: 西部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问题 解决措施

信息化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现在对大众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在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口包括农村和城市两大部分,但是城市和农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本文主要以甘肃榆中县下属的几个乡村学校为例,说明现阶段农村信息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我在文中并不说明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10年我校学生毕业实习选在了学校附近的几所乡村中学里,我作为指导老师,有机会和学生一起走进并且深入了解这几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发现,西部农村的信息化教育并不像有些资料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好,发展得那么快,相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西部农村中学信息化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信息技术教育也进入到乡村学校的教育范畴,我们所选取的几所学校都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这几所学校都建设了机房配备了计算机供学生上课使用,但是机子的工作效率不敢恭维。根据本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从教师和学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

1.1经费不足,设备的更新速度太慢。

根据对某中学维护机房的老师和教务处主任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资金是困扰他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该校在乡上算是条件好的,还能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的信息化,有些山里面的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根本就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该校也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在本专业学生实习过的几个乡村学校里,其计算机大部分都是国家远程教育资源扶贫支持的,配置已经大大落伍,由于学校资金缺乏,学校机房电脑的更新更是遥遥无期。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所谓的副科,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看成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

1.2.1领导与教职工不重视。我们从一些中学教师那里了解到,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也不想去改变,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上可不上,临近考试时或学校有什么活动时都会占用这门课程的时间。有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匮乏,信息素养不高,对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不使用信息技术照样能把课上好。这就使信息技术环境流于形式,成为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工具,成了应付检查的手段,有些学生从来到没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会。很多教师也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2.2学生不认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学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就是上完“主课”之后的放松、游戏。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现象时有发生。上课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是急于玩游戏,或者就是漫无目的地到处乱点击打开窗口。而且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家里有计算机,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好,并且觉得初期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大部分孩子家里没有计算机,他们根本就没有碰过计算机,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差,非常简单的内容都必须手把手地去教,否则根本就找不到你教的内容从哪里开始操作。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必须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他们才能理解,否则根本就听不懂。教师必须重复很多遍,否则到后期就完全不听,只玩游戏了。这对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耐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1.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稀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在某中学里,科班计算机或者教育技术出身的教师很少,几乎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都由物理、化学、地理等稍懂一点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来承担教学。这些教师的知识也比较老化,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所以大家所教所学的内容也较老化。同时,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重,很多学校还把信息技术教师列入后勤或教辅人员之中,身兼数职。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出成果的机会少、评优秀的机会少,导致大部分教师工作无积极性,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从技术能力方面来看,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不高,而且不同乡镇、不同学校的教师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4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多数学校建设了机房并配备了计算机,供学生上课使用。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学校拥有的计算机质量良莠不齐,许多计算机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能使用的利用率也不高。究其原因,首先农村学校资金少,无法购置好的设备,买来的设备质量不过关。还有很多学校的计算机都是一些周边的城镇学校淘汰的机子捐赠得来的。那些机子很多都是很破旧,能实现的功能也很少。其次学校没有专门的人员来维护机房,使得计算机有一点问题就用不了了,造成资源浪费。很多的学校也无法上网,局域网也不好用,有时给教师的正常教学也带来困难。

上课时,很多学校都存在计算机不够用的情况,有些学校上课四五十个学生,挤在只有二三十台计算机的机房里。计算机远远不够,两三个学生挤在一台计算机前边,无法正常学习,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差较大。还有很多计算机因为已经或者即将过时或淘汰,在上课期间会不断出问题,比如死机和重启,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受挫。

2.解决措施及建议

2.1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深入到西部农村教学课堂中去随机地听听课,去发现问题,去和教师和学生深层次的谈谈,而不是以专家或者检查者、领导者的身份进入,在一个学校待上几十分钟听领导汇报一下情况,走马观花地参观一圈,就结束了考察。否则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始终发现不了真实的情况与问题。

2.2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希望政府能给西部农村划拨一些购买设备的专项经费,去购置一些能跟得上时展的设备,而不是通过什么项目或者工程,把一些城市或者高校废弃不用的计算机淘汰到这些西部农村的学校,这样只能使得城乡差异越来越大,无法体现教育公平。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使得这些资金不会作为他用。参照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以及本地区城市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作出准确合理的规划和预算,并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论证后实施。至少要保证上课时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台计算机。既不浪费,又能满足需求和时展。

2.3教育培训的深入。

加强对于学校的教职员工的培训,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首先,要对领导阶层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性不强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培训。最后,对所有的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培训要持续进行,要分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要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和习惯于信息化教育。

2.4加强素材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教学内容建立许多不同小的教学片断资源库,方便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的满足。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应用到课堂,这样既能够生动形象地教学,又能够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各地的教育信息化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打破这种不均衡和推进教育的公平还需我们作很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绍青,姚军,李晶.甘肃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4),(总第120 期).

[2]张永刚.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甘肃高师学报,VOL12 ,2007,(2).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84-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担当着照明灯的重任,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在授课中应注意及时更新观念,抛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充分发挥作用,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僵硬

在今天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应试教育”始终频繁出现在课堂上,教师授课的方式仍是“填鸭式”、“灌输式”。关注考试中出现的热点话题;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教育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获取较高的应试分数和较强的应试技能;教育的手段不是灵活、创新,而是固定、呆板。

(二)评价方式片面

在当前“唯分数论”的教育大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杠杆,考试中得分较高者往往被视为思想品德优秀者,反之,则是思想品德低下者。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变化,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畸形发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追求考试高分为目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中高考总分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小,不够引起学校、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了“副科”,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的现象,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业性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只是机械地重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身边事件的联系,使得课堂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二)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他们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兴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独特个性常常遭到教师的扼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学科特点是其较强的理论性,常常使学生觉得课本知识与其多姿多彩的想法、观点难以实现融合,再加上教师不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

(三)其它因素

在当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这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不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上班而没有时间去关注、引导孩子的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在学校,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常常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片面的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就社会而言,有关部门、团体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活动往往过于形式化、模式化,活动的作用见效甚微。

三、对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建议

(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内在素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知识、习得知识、运用知识外,还需要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全面地培养学生,培养全面的学生。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落后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加强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我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关注外界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父母的优秀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品德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校风校纪的建设,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规范其行为。在社会上,各级政府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加快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消灭不健康的社会毒瘤。社会成员也应该主动规范言行,共同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携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苗苗.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文学教育,2010,(7).

篇9

[内容]

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思考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篇10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初中教育仍然被禁锢在升学考试压力下,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初中教育仍存在着为千方百计多上几名重高生而拼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意。而政治课还被作为一门应付升学考试的科目去完成,许多农村中学把初中政治课作为副科,不管教师所学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安排来从事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学校干脆用政治课来平衡教师工作量的节次搭配。

在对政治课工作量的质的认可上,绝大多数学校把语、数、外学科系数定为1.3~1.4,毕业班甚至为1.5,而政治课始终为1.0。政治课教师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地位卑贱,因而有许多教师都不愿从事该科教学,即使学政治教育专业的也要求改教其它科,或暂处于无赖地进行工作过渡,很难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质和要求。这样,客观上降低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加之其它因素影响,使素质教育成为形式,而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难以真正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现行的初中政治课教材虽说历经了多次改革,但还是存在着不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编排,政治课知识理论化后的思维定式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惰性,反正只能以书上的说法为准,减弱了思维上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

二、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越深奥,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

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学者型”的教师。

三、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撰写政治小论文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才干、坚定学生信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参与制定家庭投资计划,模拟法庭等活动。初中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时事,让学生围绕时事主题,开展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角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