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2 16:1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1]从这一概念中我们看出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杜威(Dewey,J.)所认为的那样,思维有两个极限,思维开始于困惑的和混乱的情境,结束于清晰的和确定的情境。前一种是反思前的情境,它提出反思需要回答的问题。后一种情境中,困惑消除了(也可能引起更加困惑或混乱的情况,但反思前的情境却更加清晰),这是反思后的情境,反思就是在两种情境之间进行的。[2]
(二)教学反思的层面
自教学反思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层面,即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方法层面。形式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如日记形式、语言形式等;内容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应该说教学反思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思想动态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学不足的反思;方法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手段,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通常有总结式、讨论式等。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有教学过程中的成与败、学生的见解、教学灵感的迸发,等等,教学过程中的成与败主要就是指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通过教学总结、教学日记等多种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迎合当前新课改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反思切入点。目前教学反思的角度有: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反思创新、学生创新、教学灵感、教学中困惑的问题、教材重点难点,等等。
二、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较差
教学反思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为了什么,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反思都是有价值的等问题的认识不明确。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中教师反思的盲目性,有的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不强,反思能力还较低。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反思重要性,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度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反思。[3]
(二)学校没有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
一些学校在推进教学反思工作中没有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有效机制,这些学校的领导层错误地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项工作,与学校的领导层是无关的,学校领导只要引导、督促好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即可。殊不知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让教师走上有效教学反思之路
1.教学反思的参照
教学反思是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决策、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的审视、分析和评价。具体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中、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4]我认为教学反思的参照应该以周围同事和典范人物为主,因为他们与自己在教学目标、方法、过程、教学对象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基于这种基础性的条件会对相似的工作有着共同的理解。周围的同事和典范人物在几乎是相同的条件下,他们的教学思想、模式、策略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其次,就是要从自己的过去出发进行教学反思。
2.要从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5]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避免单一角度所带来的手段单一、内容单一、效果单一的情况发生。教师用开放的思维对待一些的新的教学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新教学理论的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3.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反思方式
教学反思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我反思和合作性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人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自我反思中常运用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6]教师在这里获得有用的反思信息。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学者或学生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二)学校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学校的领导者不是教学反思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反思活动中来,这就需要领导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带领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途径。在教学反思中领导者要正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让他们明确自己教学者的角色,明确自己教学责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增强教学合作意识,明确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2.构建一套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反思活动要着眼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在教师评价机制中督促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加入教学后记内容,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学;或者写反思日记,对每天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着重记录与他人探讨交流成果与感受。此外,还可以让教师针对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让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总之,教学反思要以教师自身和教学对象特点作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才能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健智,谢晖.关于教学反思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2]转引自赵明仁,黄显华.从教学反思的过程看教师专业成长--基于新课程实施中4位老师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4.
[3]李香娥.教学反思中的问题与建议[J].教学研究,2010.03.
[4]张雪涛.《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教学反思.
篇2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一、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教师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要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调适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华而不实。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了综合性。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另外,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上还应注意讲究科学,有序地安排;把握学情,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有所创新,适当增添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表述上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有效达成,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有效的突出或突破以及教学是否达标。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否有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不仅将学生带入情境,也会激发学生富有韧性的光彩。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专家提出以下几条:(1)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应该相符合;(3)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的任务;(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教学反思时,要着力反思教学情境创设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唤醒、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否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产生问题意识,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
这里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直观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有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做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教学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方面是否科学有效。
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动上,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导答与解答、教师的课堂评价等。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灼伤了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也会引起学生不满等等。如果学生课上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教师立即批评,这样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妄加评论就可能伤害学生。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其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如果教师加以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反思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学生。
六、反思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篇3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能使年轻教师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教学反思认识的几点误区
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甚至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师考核之中,可还是难以步入常规化,更难走人自觉化,多是在被动中流于形式化,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新负担”。
1 对教学反思认识不到位
很多老师认为反思就是作检讨,在教学评议时,只管道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也不去思考真实与否,认为说的不足点越多,反思就越深刻,否则就是蜻蜓点水,有敷衍之嫌。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反思自然变得被动起来。
2 学校的不合理规定
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出了硬性规定:每一节课必须在教案本上写出教学反思,字数不低于多少字;每学期上交几千字以上的教学反思若干篇,以备上级检查。有的学校则只要求老师在教案本上随意写上几条提纲,以示教师有教学反思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这些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机械要求,无疑是对老师的一种强迫和戏弄。每一节课都要有反思,这种僵化要求,无异于逼鸡下蛋。结果使老师只会反感教学反思,而不会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3 缺乏学反思的自觉性
很多老师习惯于“年年岁岁书不变,岁岁年年课相同”的机械重复中,习惯于多年习以为常的“套路”,不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只是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不去思考,哪来反思?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东扯西拉,要么摘抄文稿,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如此的反思被一些老师戏称为:“一个活动一个小反思,一个主题一个大反思,根本反思不出啥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呀。”
三、反思该反思些什么
1 反思成功之处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 反思失误不足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3 反思课堂灵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 反思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也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与探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大有用武之地。
篇4
[关键词]教学 反思 评析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所谓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的卡壳现象等。一位教师课堂演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课前精心准备且已制取成功,所以轻车熟路,心里轻松,可关键时刻“氧气”却生成不了。这位教师面孔涨红,草草收场。这个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面时这个尴尬的空白点怎么处理?如何预防类似尴尬出现呢?实践证明:抓住空白点反思,一方面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5
关键词:幼儿 教学 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只有尽自己所能,从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反思,何谈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如何进行有效反思”这一方面做积极的探索。
一、教会幼儿诚实,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
折纸一直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有一天,我教幼儿折“蜻蜓”。当我帮助了几个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后,发现我放在电子琴上的“蜻蜓”示范折纸不翼而飞了,真是蹊跷,是谁拿了蜻蜓呢?
我很生气,大声地问道:“是谁拿了我折的蜻蜓?”小朋友们吓了一跳。刚刚完成作品的喜悦之情顿时不见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猜测着。我用严肃的目光审视着每个幼儿。忽然,我发现明明两手紧紧地捂着口袋,神色异常。我立即明白了,蜻蜓是他拿的。我正准备向他走去,就在这时,他惊恐的目光使我心中一颤。我猛然意识到我即将实施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于是,我连忙换了一种语气说:“噢,老师明白了,我的蜻蜓一定是飞出去找它的好朋友了。”我接着说:“蜻蜓、蜻蜓,快出来,把你的好朋友带给我们看看吧。”小朋友们一下子兴致勃勃,他们跟着我一起喊道:“蜻蜓,蜻蜓,请把你的好朋友带给我们看看吧!”这时明明红着脸站起来,不自然地说:“蜻蜓不是自己飞走的,是我太喜欢它了,就把它拿来了。老师还给你,让它和大家做朋友吧!”我高兴地和小朋友们为他鼓掌。我说:“你能这样做,老师真高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只蜻蜓,老师就把它送给你。蜻蜓也一定愿意和你做朋友。以后,老师折的玩具都送给你们,但老师要送给最诚实和折纸折得最好的小朋友,你们说好吗?”小朋友们都高兴地拍着手说:“好!好!”这件事情圆满解决,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由此可见,教师虽然应教育幼儿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也一定要在教育幼儿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
二、多注意多关心胆量小的幼儿
班级里每次分点心,为了缩短时间,避免麻烦,我往往会选那些能力强、善于表达、活跃伶俐的幼儿分发茶杯和勺子。有一次,当我开始环视活动室准备点名时,忽然看到性格相当内向、胆小的宇轩,正怯怯地半举着手,用乞求的眼神注视着我,轻声说:“我也想发,老师,我也想……”于是我对全班小朋友说:“宇轩小朋友,每次吃饭吃点心动作最慢,上课从不积极举手,这样的小朋友,我是不会请的。”我生硬的口吻,严肃的眼神,让他倍感羞愧,那纯净的眸子里充满了畏惧,他怯怯地收回了手,很不自然地将手缩到了背后,继而眼睛里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水。吃点心时,他呆坐在一旁,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我意识到我错了。于是,我把宇轩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他的小脑袋,轻声夸奖他是一个能干的孩子,以后一定请他当小值日生。后来,宇轩多次被选为小值日生,他非常高兴。可喜的是,他似乎比以前大胆活泼多了,而且跟我也更亲近了。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还需要一个善于挖掘的头脑,我们要有一双心灵的眼睛。其实在许许多多琐碎的小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启发幼儿智慧,我们要教导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他们的心理也会在这师生互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一个好教师,更是要尊重幼儿,使他们打开心扉,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贴心的支持和鼓励。那些不善言辞的幼儿,他们更渴望被关注,被呵护,被肯定。我们应该为其创造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细心呵护、关爱每一个幼儿,用心体会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心纯净如水却似玻璃易碎,让我们小心翼翼呵护这份难能可贵的美好吧!
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幼儿
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幼儿,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一旦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公平的种子,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公平地对待别人,因此,我们应该把机会给予每一名幼儿,使其能够展示自己的亮点和风采。教师如何做到尊重每个个体,给他们公平、公正的表现机会,其实是很难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多给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幼儿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信,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的。
比如,乐乐是中班的幼儿,她聪明伶俐,活泼大方,胖乎乎的,很可爱。大家都很喜欢她,就连她犯错时也舍不得批评她。有一天,乐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打扫卫生,没扫完就出去滑滑梯了。家文向我告状说:“老师,乐乐没扫完就玩去了。”当时我正在拖地,家文的声音又低,我没听到,也没在意。家文就撅着小嘴和几个小朋友说开了:“老师真偏心,乐乐没扫完地就走了,老师也不说她。”这次家文的声音很高,也很生气。他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七嘴八舌地说:“就是,就是,老师就偏向乐乐”。
听了他们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在各项活动中,我都是给乐乐开绿灯,使乐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守纪律的坏毛病。这次我又没有及时制止乐乐,这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老师偏心,只喜欢乐乐不喜欢自己。我的做法既伤害了乐乐,也伤害了其他幼儿。于是,我及时向他们道了歉,保证再也不这样了。
篇6
陆云燕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为应变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我应更新教育思想、响应教学模式的变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要上好一门课程,第一步就是要研究教材,不只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全部生物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生物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在教学中,我通常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章节基础知识,在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专题。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以系统贯穿的方式进行归纳教学,最终让学生走出课本,达到在生活实例中用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目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容的应对灵活多变的生物试题,又达到将生物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当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很多的活动,除实验活动外还有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研究教材,了解学情。从整个初中生物教材教学来分析,以及许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对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大好,也是教师较为棘手的教学内容。按课本章节内容进行传输式教学则内容比较抽象零散,而如何最终将这盘散沙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并达到知识的自我复述,则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和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章节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从结构上来分析,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基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之间。而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内容也较细,学生较好理解。而有关循环系统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本教材的难点。但循环系统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系统和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气体交换、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具体表现在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组织细胞,而人体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系统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要求将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放到总的教学系统中加以分析。这就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从重点、难点来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内容中的重难点是概述血液循环过程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一条目标达不成的话,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就会变得几乎为零。而这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不具备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这是教学难点。但是,只要教学设计合理,教学难点应该是不存在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所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对血液循环知识都比较陌生。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习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差异。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将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根据差异来提出难、中、易不同层次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后进生,提高优生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接下来我在教学策略上做如下调整和改进: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自学课本和观察分析循环系统图。通过观察,学生看着课本都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这是他们在认知上的共同点。
(二)、自我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确定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结果和意义后。我又要求每位同学绘出循环的路线,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我允许他们在绘图时进行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的绘图和知识结构成果展示。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和指出优缺点,教师在一边起到点拨引正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逐渐将抽象知识集体化,系统化。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血液循环知识形象化、故事话。在进一步学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血液循环电子模型,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血液,表述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走过的路径和进行的物质交换,此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我请学生起来自由表述时,有表述细致的也有表述简略的,但只要思路正确,我们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能达到自我表述血液循环路径,认识血液循环的结果和意义,也就攻破了这一章节的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记得在表述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的故事化表述,他说:我是血液,是城堡主人的运输员,在左心室等待命令。当左将发号命令(左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我就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主动脉涌出,流到组织处毛细管去看望前方战士,当我看到一线战士正在分解有机物为城堡提供能量而累得气喘息息时,我慷慨的把我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他们,同时扛走了妨碍他们工作的代谢废物。就这样我脸色暗沉(暗红)疲惫不堪(缺氧)的缓慢离开,从上下腔静脉我回到了右心房(完成了体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到了右心室,右将看我过于劳累,特许我去外休假几日,接到通知我就欣喜若狂的从肺动脉涌出,到达了我理想的度假村(肺),在这里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吸收着氧气,丢去了二氧化碳,在氧气的滋润下我暗沉的肤色恢复了红润。度假即将结束,我的红细胞携带着所能带走的氧气,我又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肺静脉回到了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再次回到了左心室,等待号令,即将开始我下一次使命。这样的故事化表述将抽象、枯燥的血液循环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瞬间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表述同学的知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肯定。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四)、习题处理。新的教学评分标准改革,生物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低,因此,学校安排的课时量也少。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均衡理解学习和强化练习也是难题之一。比如,在血液循环这一章节中,为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在绘图和学生表述过程中就占用了大量时间。而面对大量的习题资料,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的练习强化也是必须思考和处理的。在这里我的处理原则是: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然,选择高效有用的习题,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就要求教师课后对资料习题和历年考题做深入的研究,把握精、准度。
(五)、积累教学经验。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总有一些是适合我借鉴和学习的。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积极参加一些学科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7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篇8
看了许多场的小沙龙,每一场,我无不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看到他们成长的一点一滴,就像一粒粒种子已经在土里扎根,长出嫩芽,尽管这些嫩芽纤细娇弱,却都千姿百态,模样迥异。这说明尽管七八岁的琴童,技艺还很稚嫩,却已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博一的高贵沉稳,颇有大家之风;启文的火辣与细腻,又像极了贝多芬;家翔的天真与睿智,俨然一个小莫扎特;瑶瑶的娴熟与急躁,体现出了炫技派的风范。
当然,表演之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就孩子们普遍的表现,总结出如下理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钢琴教学中给学生逐步的渗透。
一、乐句歌唱性的表达。许多孩子弹琴歌唱性差,甚至有的没有乐句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应该用手腕“呼吸”的方式表现乐句,用嘴来唱乐句。其次,掌握非常出色的连音弹奏技巧,即是加入手腕与手臂等大部位的“助力”,不论上行下行,都要变换重心,重心带动手指“推动”着走,即是拉赫玛尼诺夫“圆滑奏”,在抒情乐句中更应该注意。最后,建立自我表达音乐的主观意图,不应是“被动的音符背出来”,而是“我要表达!我要诉说!”优美、欢快、激昂或是悲伤等等,方可赋予音乐“灵魂”。
二、其次我想谈谈关于手指速度的问题。不仅我的学生,我想好多的初学者包括中高级学习者在演奏时,都会表现出音乐“走不动”“迈不开腿”的现象。那么针对这种问题,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1哈农的练习
前十六,后十六,低抬指触键,变换速度练习。
我们知道手指技巧就像小孩学走路,先走,后跑,而前后十六,恰巧像介于二者之间的“小跑”是对快速演奏能力的一种过渡。
2练习曲与乐曲的练习
1)力量贯通与方向感。上行时要通过大臂、肘、小臂“拉着”手腕引导手指运动,反过来,就要“推着”下行。
2)呼吸的调整。弹奏乐句要一气呵成,多唱句子。
3 )找到放松的支点,不要每个音都弹得很深,而是要找到每个乐句的逻辑重音,作为“中转站”力度放下。
篇9
一、培养反思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成长的催化剂。教学反思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写作并没有什么诀窍,我们应把教学反思看作是教师的工作习惯。首先,教学反思表现为自觉性。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第二,教学反思表现为叙事性。我们教师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案例,让自己教育教学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第三,教学反思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第四,教学反思表现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
二、掌握反思方式
学校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教学反思写作表达方式主要有:随笔式反思——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反思随笔看似事小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学后记式反思——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反馈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自己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并阶段性地与同行共同交流分析成败得失。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教案式反思——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方式。
三、选择反思策略
首先从教学实践中选择反思视点。一切有价值的教研论文或总结,都是源于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问题其次从备课难点中选择反思视点。第三,从教材研究中选择反思视点。教师独立钻研教材,有时会有独到的发现。第四,从教学疑点中选择反思视点。第五,从作业批改、学生辅导以及学生学情(考情)中选择反思视点。
篇10
关键词:教师 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职业理想的基础和条件。个人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社会职业人员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内涵不断增长的过程。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行动研究的重新崛起,英美等同出于教师教育的需要,研究反思的人的越来越多,反思型教师教育形成了波及世界各地的一股思潮。这一时期,“反思”(re-flection)、“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反思型教师”(reflec-tive teacher)等词语频繁出现,国内外学者在反思性教学和教师反思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有:1992年,英国的格里菲斯和唐(Morwena Griffiths&Sarah Tann)发展了舍恩的思想,提出了五种反思维度的构架: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及理论的重构和重建。埃拜(J.W.Eby)、爱德华兹(A.EdwaMs)与布郎托(D.Brunton)、拉博斯凯(V.K.Laboskey)等各自的反思性教学模型。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教师教育运动的发展,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和理念逐步被介绍进来,涌现出一批研究反思性教学的学者。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建伟提出:“反思可以沟通教师‘所倡导理论’和他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理论’,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陆续发表文章论述反思性教学,1999年出版博士论文专著《反思性教学》系统地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文化背景、模型、反思性教学主题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工具合理性以及反思性教学的完整实践过程。这一著作也成为我国从事反思性教学研究的经典,掀开了我国此项研究的轰轰烈烈的新局面。对反思性教学研究颇丰的另一个人是浙江教育学院的卢真金副教授,他发表了《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2001)、《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01)等若干篇论文论述反思性教学与介绍西方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归纳起来,研究成果表现为: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反思性教学及其模型。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反思性学习、反思性教学,主题仍在于“教学”和“学习”,如何“反思”的成分较少。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却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特别是怎样发现有价值的反思问题;发现问题以后,从哪些角度切入思考。获得能够改进教学的思考结论。
2 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为表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教学反思从其表面上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实质深入到教育领域、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生活的态度。
根据教学的进程,将教学反思分为三类: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其中教学前的反思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是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对将要进行的教学的预测相结合:而教学中的反思是短暂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学后的反思则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的思考,是客观的、理性的思考。
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来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和“教学前的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
科学的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反思的常用方法有:反思总结法、对话反思法、课堂实录反思法、教后记反思法、行动研究法和课后备课法等。
3 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即教师反思什么。一直是反思研究的重点。
麦伦(VanManen)出教师反思的三阶段理论。三个阶段是:第一,技术的合理性阶段(technical rationality),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实际行动阶段(practicalaction),在这个阶段,教师开始把教育的理论标准运用于教学实践,以便做出关于教学内容的独立决策;第三,批判性反思阶段(critical reflection),这里主要针对道德的、伦理的以及其它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进行反思。吴卫东、骆伯巍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张立昌则将反思的内容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
笔者的理解,第一阶段是对行为与直接效果的反思;第二阶段是对行为效果和规律性的反思;第三个阶段是对行为效果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反思。教学主体都要受到伦理、道德的支配,即决定了我们行为观念与行动,第三个阶段的反思是比前两个阶段更深入的反思。
从教师反思内容看,教师教学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纬度的。凡是教学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技能等等都在反思之列,也包括教学的伦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反思存在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深入,反思内容也将逐渐深入: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一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一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的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何地教”的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
4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虽然环境是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就教师个体而言,发展和成长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反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实现由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提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也就不能更新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