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篇2
一、结合教材内容的渗透点进行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增加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如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化合物”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有: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分析;②SO2对大气的污染、空气中S02的来源及相关工业废气的脱硫处理;③设想除去工业废气中SO2的方法,比较优缺点,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测定本地区雨水的pH值,分析本地区酸雨产生的原因,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⑤上网查询我国酸雨的分布、影响、危害和采取的防治措施,了解我国酸雨的现状;⑥设计实验,使NO2尽可能多地被水吸收;怎样利用氮氧化物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⑦根据SO2、NO、NO2的利用和对大气的污染,开展如何评价SO2、NO、NO2的讨论;⑧调查本地区的部分大型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及处理措施。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必需做的化学实验中有毒的占一多半,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废水处理装置,所以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从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例如,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就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是一种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例如,选修四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部分,课本上用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呈现出的颜色深浅来在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试管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在实际操作时,笔者选用九孔点滴板代替试管,不仅利于现象的对比,还大大减少了试剂的用量,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协调发展。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篇3
【关键词】教学实践英语教学基础教育改革
我是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股春风,步入教师行业的一名新教师。当我初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就发现初中教材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上初中时的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的“难、繁、偏、旧”内容被删除了,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的内容也变短变得更有趣了,尽管这样,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仍然没有落下或遗漏。我想,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是乐于这个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得培养。中国的英语教育现状是,大部分的无论中小学生或是大学生,都是考试高手,但在口语表达上却是“低手”。有些外国友人戏称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哑巴式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其次,我们也应该改变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许多学校,尽管教材变了,大纲变了,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老师主宰了整个课堂,把苹果揉碎,硬塞给学生,学生根本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要机械式的记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得不行,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很辛苦,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东西总是记不牢,教学效果也差。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自由练习少,口语、听力差的现象在许多学校都很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才能向高级发展,否则,只能是封闭、落后。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一.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求
1. 全面展示新课标数学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学生的发展"具体指的是全体学生共同和谐、积极主动、彰显个性的终身持续发展。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如下条件:
1.1.推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中有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此项基本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下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即要面向全体,还要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面向学生们的具体学习状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1.2.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校园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素养培育,将之融入到教学中来,这样传授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其中还包含智慧与品性。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知识技能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而自身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其实践精神,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重点培养对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要坚决贯彻这一基本教学思想。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资助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从切实体会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促使其个性与能力得以发展。
3. 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为了充分贯彻"为学习而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面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且其亦正值青春期,所以他们是较为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方面也会相对典型。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形、认知程度来展开教学,从而促使数学教学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新课程下数学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 进行有效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新课程教育下要积极倡导问题情境教学,一切法实际出发,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便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结合,从而促使教学的针对性。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气息。但是由于是数学,所以在生活中取材存在着一定难度,若是强行生硬的从实际从发只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做的都是无用功。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这对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其存在着一定挑战性。
2.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学新课程明确提出如下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一来便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由传统的主体变为主导,在执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其观察、体验,从而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知识。这种教师作为局外人的"以人为本"式教育将有力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还有力的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3.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其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倘若在探究活动中没有设置明确目标与铺垫,便会导致学生在探索中缺乏主动性,没充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致探索性教学丧失其原本意义。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然后进行交流,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已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知识传授方面,作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充分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既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知识的整体掌握已经不再是初中数学教学所强调的重点,尊重学生以个体的形式进行身心发展,是整个现代教育的中心主体。基于这个新兴概念所提出的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具体介绍了自己对于初中数学科目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在教学改革方面给予各位同事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炳红,新课标下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对策[J]
[2]石和玺,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 影响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一、浅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新课程理论的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
以前的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的。而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关注人文素养
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的培养。课程改革后,教学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农村学校,主要是大班教学,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如此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在英语学科教学方面推动这次课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到突破口。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咨询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我看来,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学生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授课时应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流利、风趣,并不断穿插一些抑扬顿挫的语调、时快时慢的语速、忽高忽低的手势及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景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2、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化,进行整体教学。
3、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 张仁贤:《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80页。
作者简介:罗杰,女,汉族,重庆涪陵人,工作单位:成都市金堂县三溪镇初级中学校
]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
4、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三、善于培养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艾滋病教育 校本课程 行动研究
截至2008年12月,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有3340万人,在2008年新增的感染者约有270万人,2008年因艾滋病死亡人数约为200万。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低龄化的趋势,截至2008年12月,感染者中年龄低于15岁的人数约为210万,约占总人数的6.29%,2008年新增感染者中,年龄低于15岁的有43万人。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流行情况来看,在某些国家流行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新增了一些出现感染者的国家,因此,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教育被认为是最好的预防艾滋病的途径。
一、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目前,中国艾滋病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并且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的年龄分布具有年轻化的特点。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可以看出,患艾滋病的人群集中在20~49岁,如果减去艾滋病的潜伏期7~10年,那么这些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年龄最低是10岁。这说明艾滋病的传播具有低龄化的特点。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产生一些迷茫,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不能认清与艾滋病的关系等都导致了青少年成为艾滋病易感人群。
因此,在青春期开展艾滋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又由于青春期的孩子,还处于接受中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学校开展艾滋病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国家对艾滋病教育的要求
国家对于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给予了重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的意见》(教体艺8号),对初中以上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02]5号)对学校艾滋病教育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要求,并附上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在要求中规定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还附加了一些教学资源。
2003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中小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规定从2003春季开学起,在中小学开设预防艾滋病的专题教育课,艾滋病教育的课程主要在初一到高二年级进行,按照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总计6课时,高中总计4课时。为了进一步做好针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工作,卫生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印发《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7]92号)。
(二)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由于不同地方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面临的艾滋病流行的形式和特点不同,面临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挑战不同,因此,将艾滋病教育纳入统一的国家课程可操作性不强。同时,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获得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途径不同,进行青春期教育、性教育、预防教育等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艾滋病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艾滋病教育现状
尽管很多研究都表明开展艾滋病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但学校对于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的形式单调,教育方式比较乏味,教育人员单一,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状况不很理想。
对北京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艾滋病传播的三个途径,但是对于哪些日常生活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态度和行为技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研究表明,中学生对于基本的常识问题回答正确率较高,但是稍微深入的问题例如蚊子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程度不高。在云南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还认为日常的生活行为就会传染艾滋病。中学生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并且中学生中存在着多种危险行为,如抽烟、喝酒等,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危险行为的转化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得到有效的加强。调查显示在中学时期受过艾滋病教育的高校学生在UNGASS指标知晓情况调查中得分明显高于中学时期未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越早的接受预防艾滋病知识,就越有可能在早期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并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三、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知识、动机、行为技巧模式(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IMB)是由Fisher J.D.和Fisher W.A.于1992年针对艾滋病预防提出的一个行为干预模式,这个模式认为影响人采纳预防艾滋病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知识因素:主要是指使教育对象获得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相关的知识。(2)动机因素:是指教育对象产生改变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动机。这个因素与人对待预防艾滋病的态度(个人动机)以及对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主观道德判断(社会动机)有关。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动机,比如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感受到HIV的易感性,预期采纳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价值和收益所在等,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如性工作者,也会影响其动机。(3)行为技巧因素:主要是指有效实施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客观技能,如拒绝不安全的能力、躲避危险行为的能力等。
IMB模式指出(见图1),知识和动机之间会相互影响,只有获得了知识才能使人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社会道德判断从而提高预防艾滋病的动机,当人们预防艾滋病的动机提高的时候就会促使其去学习更多关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的知识。当人们知识水平和动机都提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已有的行为技能来实现预防艾滋病,在一些情况下知识和动机也可以直接影响艾滋病预防行为,例如如果一个禁欲者则不需要与伴侣讨论安全的技能也能做到预防艾滋病。
四、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目标
艾滋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进而形成预防艾滋病的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由IMB模式可知,这三方面的目标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获得了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才能对生活中的行为或者发生的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形成对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级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正确态度,提高其预防艾滋病的动机和意识,继而才能形成预防艾滋病的行为习惯。因此,笔者根据大纲,为本课程设定了以下课程目标(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以Fisher J.D.和Fisher W.A.于1992年针对艾滋病预防提出知识、动机、行为技巧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3月正式下发的《中小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为依据,根据实验学校的基本情况,设计了初中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的框架(见图2)。
笔者参考马迎华编写的《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齐建国和马迎华主编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教程》、张伯源和周子军主编的《初中健康教育教学参考书(第二册)》以及WHO编写的《School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 AIDS and STD――A resource package for curriculum planners》,设计了“初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校本课程”(见表2)。
(三)实施
笔者设计的课程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还采用了游戏/活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
在涉及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多采用讲授式教学,穿插其他教学方式。例如,在“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这堂课中,就用讲授式教学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进行讲解,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游戏/活动
笔者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是希望学生能在参与到课堂中时,能通过自身的体会来改变态度,提高预防艾滋病的动机。本课程中所用到的游戏/活动有的是借鉴的已有的运用于艾滋病教育的经典游戏方案,有的是借用的心理学上的游戏,有的游戏是自创的。
野火游戏就是艾滋病教育中比较经典的游戏方案,此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艾滋病病人可能与常人看起来一样,如果不注意预防随时都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而且艾滋病传播速度很快。
生命链游戏就是一个心理游戏,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学会做选择,类似的心理游戏还有拍卖游戏等。这个心理游戏是放在“拒绝”和“拒绝过早”两个内容之后的,是对前面两个内容的一个总结,希望学生能通过探寻自己的内心来学会如何做决定。
在第一次课中团结起来预防艾滋病的游戏灵感来源于杀人游戏,笔者将其改编后运用到教学中,旨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要预防艾滋病需要大家团结起来。
除了游戏以外,课程还设计了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增加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之心。例如,在心系红丝带这堂课中,教师在介绍了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以及我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后,让学生参与一个“我的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世界艾滋病日的海报和口号,最后上台展示。
3.案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用于“拒绝”和“拒绝过早”这两部分内容中,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意识到吸毒和过早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拒绝和过早的动机。此处的危害不仅仅是指可能感染上艾滋病,同时也指这些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的其他的危害。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均来源于网络。
4.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基本贯穿于整个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均需要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另外在教学中给学生放映了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宣传片《爱在阳光下》。这个公益片是在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已经完成之后播放的,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一节课“正视艾滋病,远离歧视”做铺垫。
5.小组合作
在“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心系红丝带”等主题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也让学生产生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之心。
6.模拟实验
由于学生对于献血知识不太了解,而要讲清楚献血知识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因此,就用了一个模拟实验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非法采血站采血的过程,解释这样的采血形式可能引发艾滋病大范围感染的原因。果汁模拟实验是参考的一个氢氧化钠的模拟实验,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危险性以及载玻片检验不易于展示,因此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四)评价
在进行了13课时的艾滋病教育课程之后,对参与课程的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1.课时安排
对于课时,有的学生表示课时偏多,这可能是因为每周只上一个课时,导致一学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艾滋病教育的内容,学生觉得偏多。也有学生表示觉得课时少,至于原因学生没有说,当问及课程内容还应该增加些什么时,学生表示还想了解艾滋病的起源,还想增加一下急救的知识以及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表示对教学内容整体而言比较满意,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部分,以及播放的艾滋病宣传公益片《爱在阳光下》和案例。有一名女生同时表示对在急救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那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对于内容中涉及到性的部分,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觉得尴尬,仅有2个女生表示有男生在会觉得尴尬。对于教学内容的难度而言,八年级学生普遍反映没有问题,有1个七年级的学生表示在病毒传染部分觉得有点难,这与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学课程中病毒相关的知识有关。
3.教学形式
关于教学形式,学生表示喜欢游戏(特别是心理游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也有个别学生表示喜欢老师讲授,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这也能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出来。在做“生命链”游戏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很专注,似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真实的人生抉择,同时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吧”,对于播放的艾滋病公益宣传片《爱在阳光下》学生曾多次要求再看一遍。但是,在“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危害”这一节课中,学生则表现出对于材料以及小组学习不感兴趣,组内几乎没有进行讨论。
4.课程意义及其他建议
访谈中,很多学生均表示参与课程的收获在于知道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预防,以及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还一个学生表示在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越来越喜欢生物学课程。
除了上述学生对于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外,有一名学生表示应该将艾滋病教育课程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UNAIDS,AIDS epidemic update.2009.
[2]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预防联合评估报告.2007.
[3]张小凤.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77.
[4]王士国.谈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迫切性.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76.
[5]张润.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迫切性.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2):186-187.
[6]胥光勇,论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国性科学,2007,16(4):3-5.
[7]王超等.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9-311.
[8]马迎华,陈以晨,李含硕,孙江平,董建群.云南省中学生与教师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541-544.
[9]马迎华,季成叶,张芯.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15-216.
[10]黄静.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教育及效果评价.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30~31.
[11]Fisher, J.D.F.,William A,Williams, Sunyna S,Malloy,Thomas E.Empirical tests of an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 of AIDS-preventive behavior with 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 Psychology,1994,13(3):238-250.
篇7
关键词 微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53-02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中强调: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利用微课程,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初中英语高效教学。
1 微课程及其特点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讨论的微课程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教材中某个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展示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概括起来,微课程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相对于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微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某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程,用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学时间较短 微课程的时间限制在10分钟左右,这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来确定的。如上所述,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个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这就从教学内容上决定了微课程时间不能过长。同时,考虑到初中生本身的思维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集中思考,因此,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资源容量较小 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间段内,基于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容量相对较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更好地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实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
2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毋庸置疑,微课程的引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概括。
创新了英语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方式 对于语言学科来讲,实现初中英语有效教学,重要的手段就是为学生模拟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微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功能。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仅仅凭借一台录音机,为学生播放听力资料,甚至在一些地区仅仅借助教师自身对课文的朗读来实现听力教学、英语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借助于强大的互联网上的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有效的资源,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都是从感性上开始的。人对生动形象事物的记忆效果远远优于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和简单重复的说教,这主要是因为生动形象的事物能直接刺激人们的视听感官,增强记忆的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微课程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微课程实际上是将简单枯燥的英语知识、英语语法,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它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能学习到对英语知识的具体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对英语教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才会愿意学习。微课程的引入,不仅仅是创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传统的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甚至可以把师生互动学习的影像资料通过微课程展现出来,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3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充分认识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引入微课程教学,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具体来讲,笔者认为,要加强微课程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课前导入 良好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一课介绍的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计算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因此,笔者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计算机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影响、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做成一个微课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可想而知,后面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微课程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量的词汇、语法,如果学生没有实现对这些知识的牢固掌握,就很难实现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突破。因此,在对这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时,笔者将学生常见的易混词汇制作成思维导图,再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尤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辅之以必要的练习,在练习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运用微课程实现英语课程拓展 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基本的词汇、语法,实现有效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现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一种人文上的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一个微课程,全班学生可以实现共享;或者是由教师指定一个题目,学生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微课程的制作。如笔者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对“地球一小时”的认识以及自己参与此活动的情况,经过课堂展示与分享,学生对环境保护、绿色生活有了充分认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树立对环境、对人生正确的认识,延伸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充分尊重和应用微课程的优势,结合初中英语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加强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英语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2]张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学周刊,2011(17.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出真实、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英语教学中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还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
源于生活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最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只有经过生活实际的运用,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能。因此,教学中创设真实、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强化语言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新目标》英语教材各个单元板块的内容大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用了许多真实的语言材料、图片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有趣、富有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并还原于语言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创设利于学习、观察、运用的机会是对教师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能力的考验。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资源来服务于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在真情实境中的学习,拉近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创设生动、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英语的“乐之者”?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景,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英语氛围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形象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其实,最终画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可以用心去思考,能够想到用所学过的与圆形有关的物体的词汇与老师进行交流,这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本身就是创新行为的具体体现。可见,创设生动、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能营造合作、平等的学习氛围,能为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保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情境正逐步成为英语课堂的源源活水,它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容量,营造了语言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出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呈现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pair work 、group work 和team work 等方式的互动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捕捉教材或生活中的信息,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在“做”中的实践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如:在学习课文Miss Evens时,可以结合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课前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好小组活动。让一组的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千年冰海沉船的相关资料;另一组学生从光盘上节选电影Titanic的精彩瞬间,用于课上回放;再安排一组学生准备表演一段沉船之前的惊心动魄,配上屏幕背景、音乐,依依惜别场景尽现眼前。由于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富于挑战性,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通过参与、感受、体验出色地完成任务。这种凭借多媒体优势,以凸显研究性学习的互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集体的协作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表演情境,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英语课改新教材给予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情境。一般交际情景有:问候、介绍、致谢、欢迎等。实用的生活情景有:寻人寻物、电话交流、问路与指路、借物与归还、购物和用餐、出游运动、看病就医以及社会实践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化的参与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将枯燥的内容寓于形象、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将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通过情境创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开发和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篇9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教学内容,增强语文实践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建构主义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冲击尤为巨大。如何应对新课标,如何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议论的热点。
1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要满足这个要求,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2注重建构,强化效果
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单独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所谓“理解知识”与“消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以知识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是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如何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诸方面“同化”、“顺应”并建立起新的知识信息、情感价值等诸方面的过程。比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月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让学生谈谈这首词中作者表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思念”,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离别”,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等。实际上在教学中等学生谈完了,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为了深化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找出文章中最让他感动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这样即使学生弄懂了文章,培养了情感,又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有话可说,同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形式多样,有效体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然而对于有些课文来说,这一模式未必就是最佳选择,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体验性教学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除了组织一系列文学活动,办班报、校刊、合作交流等活动之外,另一种课堂模式也应当受到重视,即课本剧表演。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书中有许多篇目比较适合用来表演课本剧,比如《寓言四则》、《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等,学生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课文,然后讨论写出自己小组的表演剧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上课时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全部表演完成之后全班评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同其他观众同学要做好记录,表演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对表演者的表演作出点评。
4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理所当然,学生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营造个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等。除了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外,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老师、文本这三者之间互相的交流与对话在和谐、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55-01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
1.1 老师应用英语组织教学。老师需用浅显的、发音准确、清晰的英语上课。有时学生听不太懂时,可以加上各种表情、各种动作尽可能避免用汉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的特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感,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有趣,这就要求老师把讲课用的日常英语准备好,仔细琢磨一系列手势、动作和表情,讲课时领着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英语,让学生也跟着一边做,一边说,逐渐引导他们脱离课本,摆脱母语干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施教"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有:(1)建立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别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应该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寻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3)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内驱动力。
2.独辟蹊径的课堂导入法
2.1 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2.2 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3 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总是多让学生们听、说、读、写、演,学生们在表演中情感十分丰富,状态十分投入,教师在一旁不停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大家都沉浸在创造和成就的喜悦之中,教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唤起学生的激情,整堂课上都充满了自由、轻松和快乐,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轻松地、自觉主动地彼此会话。通过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还加深了思想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真正体会了自已是学习的主人。
3.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可爱的孩子,他们有着属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人物、事物及环境,会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合作学习"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这种"冲动"的空间和气氛。在人数明显减少的小组中,他们没有包袱,没有压力,敢问敢说,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子较小的"默默无闻"学生也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4.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也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和帮助学习的手段,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着人们业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教学开辟又一博大的空间,给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使教学内容更富表现力,更加生动直观,使课堂效果大大增益,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教学所涉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奠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