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教研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学教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学教研

篇1

2011年,我校教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引深“有效教研”,重点推进“有效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县局教研工作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强化管理,规范教研活动。

1、重新组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结合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调整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组建教研组。具体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含生物)、文综(含历史、地理、政治)、综合(含体育、美术、音乐)六个教研组,每组下设学科备课组。成立教学研究室,教研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聘任王丰社、栗丽丽、李军太、姬志强、李满富、张秦凯、成学军、王焦雄、樊新生、张云霞、李栓梅、马军社、凌学锋、李学林等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实行领导包组制度。要继续加强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管理。教研员由学校教研室考核,考核结果入档保存,年度考核上报县教研室,对不称职的教研员要撤换。

2、积极开展“两课一评”工作,让校本教研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所谓“二课一评”就是安排一名“十佳教师”和“两位青年教师”在周三上午讲课,要求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全过程积极参与,听后对三位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议,就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及高效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对教案进行有效的改、删、增。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研制度,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力度,坚持校本教研的“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定主题),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周三下午4:20—5:50),教研内容与下周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围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研,并在学科教研组开展“我的教育(学)观”活动。提前一周确定人,确定内容,把谈的质量量化考核,记入教师考核成绩。

二、搞好远程教育服务教学的工作。

根据我校班班有多媒体设备的现状,制定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培训专职管理员,配备必要的硬件软件配套设施,及时把远程资源传输给全体教师。倡导教师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并把它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教研,及时解决。

三、抓好毕业班教学和测查工作

初三毕业班是体现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窗口,也是衡量学校在家长、社会各界心中定位的重要指标。根据我校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一手抓考试学科的研究,一手抓全面的综合素质评定。瞄准镇党委政府和我校共同制定的目标,力争2011年中考突破40人。

四、确立全新理念,实施课改实验。

1、要抓好课程计划的贯彻落实,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类课程,特别是在校本安全课、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强食品卫生安全、防火防震、防踩踏、防爱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教育。要把课表作为学校的法规,不挪不挤不占。

2、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实验。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在省、市、县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确立新观念,落实课改精神。为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厌学辍学、学习不主动学习的状况,我们确定我校的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发展。课堂主题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学意图是: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目标是: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教学要求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师角色转变为: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师长变为朋友。在课堂上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一言堂为百家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死记硬背变为体验感悟,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第二确立实验方案,组织教师按照方案实施。在实验中,要着力抓好“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行动研究”,“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等省市立项课题的研究,适时开展交流、研讨、探索、总结。第三要围绕课改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今年我校确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校级课题开始研究,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切实开展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行为,构建合作互动、民主和谐的环境与氛围,教师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第四推进有效教学。组织教师学习第四中学、北留中学等校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探索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要继续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改革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保证,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

2、要抓实演课练课和评教创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拉网式听课,即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教学。之后根据学科组(领导参与)的评议,和领导平时推门听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三等:优秀、合格、待合格,待合格的暑期到进修校参加培训。把重点放在“是否用全新教育理念处理了教材,学生是否自主学习”上。

3、继续开展“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评选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具有良好师德和群众基础,有较高教学质量的中青年“十佳教师”,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

4、制定青年教师培训方案。针对我校年轻教师多,且参加工作时间短的实际情况,分批分阶段培训青年教师,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2

以学校教学教研的思想为指引,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 工作重点

1、深入学习语文教改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校本教研活动,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改理念,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2、规范教学工作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提出的各项规范和质量要求,狠抓课堂管理和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强语文科组建设,规范科组活动;加大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一帮一”活动。

4、重视和抓好毕业班的中考备考工作。

5、举行“一课一评一议”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要认真上好一节有质量、有水平的公开课。

6、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测试、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7、加强科组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在科组活动中多交流课堂

管理的心得体会,对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

8、完善集体备课的规章制度,确保计划的落实。

9、有计划地进一步探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经验和途径,多写专题论文,多投稿,多发表。

三、 具体措施

全体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落实好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整体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1)、各年级在语文课上开展课前3-5分钟的小活动,活动形式可以为全班学生朗读(朗读材料由科任教师自定)、学生轮流讲故事、学生轮流演讲、学生小作文赏析等形式多样的为语文课服务的活动。

(2)对于语文基础教学,要加强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的能力的训练,重点要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诗文背诵的篇目中的名言名句,按年级一一落实,并将其一一默写。

(3)对于阅读教学,可以探讨“整体感知——局部品味——领悟感情”这个阅读教学模式。每节课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一课一得。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篇3

一、化学教学现状

全国到处在实行新课改,特别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而实际化学教学中讲实验、画实验、记实验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偶尔有听课活动就作作秀,平时上课又回到老套路。我校有些教师一年到头很少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更是空谈。

二、无法开展实验的原因

1.教师观念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认为做实验根本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解题能力,反而是讲实验,学生才更会解实验题。因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中高考的实验题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套路,学生也很乐意接受这种实验教学法,认为做实验也只不过是验证一下实验结论而已。

2.领导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领导们只注重中高考成绩,平时很少过问具体的化学教学情况。如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严重缺乏根本就不清楚。我校几十个教学班就一个化学实验室和一个化学教研员,教研员还是兼职的。可想而知,教师想开展实验也难呀!

三、我的实验教学观

对我来说,有实验的教学内容,没实验演示我无法上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还经常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有些教师认为我是在搞特殊。事实上,我觉得把实验现象先讲出来,再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存在很多弊端:

1.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就果真如此吗?

3.致使化学学科失去了实际意义。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直观地把物质变化的真实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写钠和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有时教师没做过实验,有学生总是错写成2Na+CuSO4=Cu+Na2SO4。而我是让学生亲自把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结果全班同学都没看到有铜生成,而是有蓝色沉淀产生。有时因实验探究而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我会找时间补回来。有时因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我很乐意和学生一起找原因。比如,Na2CO3与BaCl2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而NaHCO3与BaCl2是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而做实验的实际过程中却有。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NaHCO3不稳定可能有部分分解成了Na2CO3。我不敢说我教的学生就一定很优秀,但我肯定学生都乐意上我的课。

篇4

在x中学,老师们对教科研不再陌生,因为x中学的教科研就是解决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学期伊始,展望前面的教科研之路,老师们对自己,对学校都充满了信心。作为学校教科室成员,在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前提下,为实现“培名师,育优生,出高质,创名校”战略,我们将落实“以研导教,以教促研”,具体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我们知道,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同样的道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学校的生命。因此,学校的教科研,必须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科研,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将进一步作如下努力。

首先,教科研课题的选择要体现教育教学。新学期第1——2周的时间,可以让老师们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由学校科教室将老师们的困惑和问题汇总,并结合区教科室规划的教科研选题拟好科研专题,交学校各教研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探究专题,来明确新学期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科研任务。这样教科研课题的选择更切近教育教学实际,且课题是由教师们自己选择的,那老师们对教科研课题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其次,是课题研究过程不脱离教育教学。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出来的成果,才会对教育教学有真正的指导价值。否则,会误人子弟。事实上,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哪怕是对同一课题的研究,不同的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将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并推广,就可以使各学科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以研导教吧。

“两个基本点”,是指课堂观察和案例研究。

教科研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离开了学生,离开了课堂,我们的教科研将是纸上谈兵,没有多大的价值。课堂观察在我们学校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本学期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课堂观察的落实。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我们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方法与行动的结合,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而课堂观察的意义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像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科研才更有生命力。

篇5

上午好!我叫,现任二年级英语教师及英语教研组组长。我今天来竞聘英语教师的岗位。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向大家介绍自己,接受检验和挑战的机会。我将客观地说明我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地论述我对于做好英语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评判。

我是1997年参加工作的,“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走过的足迹,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一直在心头涌动,七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我的工作得到了在座的许多领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帮助。我不敢辜负领导们的殷切期望,勤勤恳恳,不断进取,在思想上和工作能力上都有了不少的进步。因此我今天充满信心走上这竞聘讲台。

站在大家面前有点单瘦的我,稳重而不死板,激进而不张扬,温和而不懦弱, 愚钝而不懒惰, 正直而不固执。

我觉得,我竞聘英语教师有如下几个优势和条件:

1. 有良好的师德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开开心心生活。自己一贯注重个人品德素质的培养,努力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负责,办事公道,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对同志有公心,爱心,平常心和宽容心。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 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我从昌潍师专英语系毕业后曾到山东师范大学进修取得本科学历,系统而又牢固地掌握了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多年来始终在教学第一线致力于小学英语教学及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扩展。被聘为教育部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验教师,系山东省双语教育研究会会员,参编了《学习与创新》,《阳光英语》等,有多篇和获奖。

3. 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从选择教师这门职业的第一天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在不懈努力着。要求自己做到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精心施教,把握好教学的难点重点,认真探索教学规律,钻研教学艺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我提出的教学模式在市区研讨会上做了交流并发表在《课改通讯》上。

4. 有突出的工作业绩

我从8月学校成立后被选取调到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及教研组长。在这段时间里,我工作的很幸福,生活的很愉快。任职期间我被评为山东省英语教学能手,奎文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奎文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奎文区现代技术教学能手,奎文区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所教学生成绩优异,在5月份的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奎文区二年级被选入决赛的19名学生中其中16名来自于我和张琳老师辅导的我校学生,最后一举取得了决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以上所述情况,是我竞聘英语教师的优势条件,假如我有幸竞聘上岗,这些优势条件将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英语组是双语学校的重要科室,它的工作关系着双语学校的未来及发展,处于核心地位。我深知,英语教学的工作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的,必须全力以赴,理清思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如果我有幸竞聘成功,继续担任英语教师的话,我将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决定,加强学习,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驾驭双语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能力,用自己的勤奋加智慧,完成好教学任务。使我校的英语教学始终走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二是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进行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带动教研室科研和教研工作的开展。三是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早已在我市全面推开,做为新课改的实践者,要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力改革教学,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把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做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不爱学生就教不好学生”,“爱学生就要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无私地奉献爱,处处播洒爱,使我的学生在爱的激励下,增强自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成长为撑起祖国一片蓝天的栋梁。

篇6

天津市初高中使用的都是人教版课本。但在实践中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初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学到了什么程度,特别是对课改后的课本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初中的教学情况和高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环节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对全区初三和高一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学习后,由于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高中课本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不可能像初中教学那样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强调来排异解难。此外,许多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增加很多高考知识和例题,而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不容易跟上节奏。

另一方面,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表明,多数高一学生认为高中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依赖性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主动分析、理解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就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和课容量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些高一的学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都有困难,更不可能及时预习、复习、总结,影响了学习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处出现问题的学生中,在有不少是初中时化学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却落伍了,失去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这种高一学生学习化学时出现的严重滑坡和分化现象,不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实现初高中化学有效衔接,我区多所学校进行了校本实践与探索。不少完中校分别对初三和高一化学教学提出教学衔接的目标,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主动考虑衔接问题,不以初中毕业的最低要求作为学习标准,同时加强高中所需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很多学校在高一年级采取各种方式开设“衔接教学”课,有的在新生录取后开学初集中补课,有的在高一先划出一定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也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复习补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复习补充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些校本实践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生在高一学习的适应性。

二、初高中化学内容分析及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知识层次等因素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的和标准,初中化学更强调基础性与一般性,要求学生拥有作为一名未来社会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对初高中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衔接。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模块中,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高中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初中只有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没有明确提出反应快慢问题,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的出现,也没有明确指出可逆反应问题。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课本着重于从感性认识总结归纳理性认识去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而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课本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及衔接策略

从教学内容上,初中化学内容以感性认识、记忆知识为主,内容较简单,而高中化学内容较多,且理性知识较复杂,知识向着系统化、理性化靠近,知识容量和思维难度远远高于初中。如,高一学生普遍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学习难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初中课本未涉及,学生不能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初三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让学生形成“氧化还原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课本加以整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反应物中判断。而高一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复习原子结构知识,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从已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反应来讲,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

在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课本内容的衔接,又要关注学生认知心理的衔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方法的选定、过程的安排、媒体的选用)和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衔接优化,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教师应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熟悉初高中课本对学生能力及其化学知识的要求,注重对衔接点的认知和优化,注重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教研策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优化,以文献研究、联合教研和同课异构教研为实施策略,引导教师提高衔接意识,熟悉初高中课本的体系和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放矢,既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基于初高中化学衔接点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引导教师对初高中化学衔接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组织全区初三和高一年级教师对初高中课本全部知识点进行衔接梳理与总结,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对初高中课标要求进行梳理及分析,对典型衔接点进行主题教学分析与设计,总结提炼在衔接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对初高中教师分别提出教学建议。如元素周期表教学单元有关元素符号的识记问题,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需要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具体元素,或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些都需要学生熟知1~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但九年级课标中没有相关的要求。有些高一学生因为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存在问题造成后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建议初中教师加强对学生识记的方法指导,高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复习初中相关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化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二)引导初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初高中化学不同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梳理总结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如分类法,初中提及了物质分类的方法,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物质,引导学生把众多物质分成不同的种类,直接研究一类物质具有的性质,而不需要逐一研究物质的性质,这为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途径。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词,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本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规律性,顺利度过初高中衔接的适应期。

篇7

研究者从2014年4月进行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所要了解的维度包括: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面积、个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询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体教师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础上,并根据研究者平时对部分教师的了解和认识,做进一步的访谈。在较为全面把握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这一“对象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进一步的访谈,从学校管理层面上了解当前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际态度和管理过程。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老师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师有效作答79份。大专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6份,本科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毕业(含在读,且都是教育硕士系列)的老师有效作答12份。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老师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师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有效作答35份,教龄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访谈调查。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平时被选择对象有关校本教研的言论和研究者对其个人的了解状况。然后,研究者还对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随着近年来校本教研的观念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工作要上去,个人要发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开展下去,而且要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总体上的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将主要问题方面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在做校本教研或没做过校本教研,而是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关系不大。其中,男教师的情况要比女教师严重,约有14.7%的男教师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绝缘。

进一步分析发现,总体上,参与面与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学校里组织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发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与教师的年龄层次存在倒U字形的关系,即刚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不多,而工作两三年之后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发开展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参与的情况就逐渐不那么乐观。对于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参与的情况极少。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教育硕士学历(含在读)的老师往往有更多机会做课题研究。(2)总体上,“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满五十岁、1982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师对参与课题研究很有主动性。(3)男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师。不管怎么说,有一部分中学教师的确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参与面还是比较窄的。

动机是人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参与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钻研,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问卷中,60.29%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帮助。较少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所以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不足。虽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师会在平时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师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师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或者撰写教学札记。但进一步访谈中获知,就算是同事间的交流讨论,也只是限于口头较多,主题往往也是围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不能达到此效果,肯定作罢,由此可见,参与的深度非常浅。

即便61.76%的教师会撰写教育教学札记,也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写的。访谈中参阅了一些札记,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回忆录”,即有关教学过程的陈述,有时候也会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篇8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行政手段强力推进的。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以大学为主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首先,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互脱节,致使教师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高校教科研机构做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管制度、经费,学校管人员。中小学教师在被动状态下参训,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参训教师有较重的教学工作,甚至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心挂两头,无法静心学习,导致培训效能不高。其次,中小学教师已厌倦那种满堂灌的专家讲座,希望能有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摩教学活动等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对由大学教育学者所扮演的“专家”角色,表面上尊敬有加,实际上心里不服。

历经十年课改,中小学教师在理念与行为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些优质学校,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研究能力的教师日渐增多。他们不满足于专家居高临下的单向式理论灌输,不满足于学者蜻蜓点水式的课堂评价,而是希望教授们重视鲜活课堂与“实践智慧”的研究,希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双方的合作共生中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兴起大学与中小学结为伙伴合作探索教育发展的热潮。这种共生的院校协作,简称U-S合作,即University-School合作。在我国,课改为大学与中小学开展教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1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北京市教委合作共建,率先在内地尝试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方式。

2009年12月,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永康中学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双方建立责任共担、权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12月,双方再签深化合作协议。2013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永康中学签署开展合作教研协议,标志着U-S合作教研的日臻完善。2014年1月,浙江师范大学开始在杭州、衢州等地复制永康中学的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10余所以开展合作教研为主要形式的附属学校,并组建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盟。

二、U-S合作教研的特点

U-S合作教研是指大学与中小学为改进教师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全体学生学习与发展而合作进行的“团队式”教学研究活动。教育学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通过专业对话、沟通、合作,实现共同分享经验,共促专业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U-S合作教研最基本的内涵与目标。合作教研一方面在实践中让大学教育学者有机地融入中小学传统的教研活动之中,在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学教育学者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大学教育学者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与师范生的培养。

(二)关系明确

双方是在平等、互利、自愿等前提下所建立起来的以协议形式表述的合作关系。关系一旦确定,双方均受各自承诺的约束,承担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协议明确规定大学及具体指导者、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角色分工,使其各尽其职、各就其位。

(三)载体明确

搭建合作平台,以课堂学习研究为主要载体开展教研活动。在课堂学习研究情境中,由中小学教师选定某节课,由大学教育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和教师们一起备课,采用同课异构等形式施教,共同观课、集体评课,通过系统反思,达到改善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U-S合作教研的形式

合作教研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形式为内容服务,是内容的载体。其主要形式有:

(一)教师发展学校与教师差异化培训模式

面向中小学的教师教育要解决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需要建立教师差异化培训模式。大学在中小学设立教师发展学校,派遣教育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辅导培训工作。

1.学科教师轮训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采取在本校讲座培训、课堂诊断,外出观摩、互动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并鼓励教师撰写“经验+反思”式的教改论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2.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培养

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养工作。在学校建立青年教师协会,组织年龄在35岁以下、教龄在8年以下的教师参与读书、论坛、备课磨课等活动;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担任师范生的实习指导老师;选派学科骨干参加由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培、省培项目培训。

3.管理能力培训

对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进行实务培训,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学生健康发展。

(二)课改工作室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永康中学设立由浙江师范大学派遣的教育学者郑逸农教授领衔的“非指示性”课改工作室,以传帮带的形式在各学科推行“先生后师,面向全体,三多三少”等课堂教学理念。

1.开展课堂教学诊断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者、研究生和各学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共同商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为指导,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语文与数学的两个课堂教学模式名列金华市教育局公布的50个经典课堂教学模式之中。

(三)学校共同体与区域教育发展模式

以永康中学建设为样板,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在永康中学教育共同体的框架下,与所属五所农村初中一起开展合作教研活动。

1.聚焦课堂,专题研究

在农村学校开展“一日教研”“半日教研”活动。“半日教研”,一般由永康中学教师与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大学教育学者、市教研室教研员、学科教师一起进行评课,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日教研”,在“半日教研”的基础上增加一小时的专家讲座和一小时的互动交流。一次活动,有针对地探讨某个具体的教学问题。

2.示范引领,发展共赢

在永康中学举办开放式的教学研讨周活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品牌教师前来讲学、讲课。这样,当地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一流的报告,观摩到一流的示范课;大学的教育学者能在课堂和教师身上汲取素材充实自己的研究;师范生也能在合作教研中获得更多的指导与体验的机会。

四、U-S合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合作教研将教学研究下移到基层,贴近学校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一)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合作教研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问题,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三多三少”(归纳法用得多,演绎法用得少;方法引导多,知识堆砌少;学生学得多,教师教得少),落实了学生的“两单”(预习单、评价单),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二)提升了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

合作教研实现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在磋商与互动中提升了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三)促进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过去,教师虽有课题研究,但层次低、创新少,在与教育学者的互动中,教师们学会了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明显增强,专业底气增强,课题立项的级别与成果档次明显增强。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U-S合作教研中,中小学校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校长一方面要授权给大学所派遣的指导教师,让其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并与之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学校的整个运作与状况,确保其对学校组织发展产生最优影响;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到共同活动中,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大学的教育学者要与教师做好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缺失”是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最主要的障碍。由于大学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在现实中的目标、观念系统和社会结构的位置不同,大学教师只是“理论专家”,长时间地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时所提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他们如果单独地在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不免让中小学教师有“越俎代庖”的感觉。所以要通过交流,消除教师的思想偏差,并达成这样的共识:合作教研不是拿中小学做试验的小白鼠,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篇9

英文名称:A School Garden of English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开封市

种:中文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3-885X

国内刊号:41-1042/H

邮发代号:36-28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0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6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9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