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 技能培训 新模式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所公办全日制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才评估工作优秀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盐株洲化工集团(以下简称“株化集团”)是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员工总人数达5390人,近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企业运行十分艰难,企业员工逐步分流下岗。为帮助株化集团下岗职工尽快走出困境,重新就业,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培训处针对株化集团下岗职工的现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走向,发现很大一部分下岗职工基本上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正式职工,大多数人都有20年左右的工龄。这些人普遍年龄偏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文化程度偏低,不具备自我重新就业的能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想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再次打开就业之门。市场调查分析显示,湖南省房地产开发仍较热,对低压电工的需求比较旺盛。学校与株化集团多次联系、沟通协商后,决定先开办一期低压电工培训班,解决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燃眉之急。
二、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免费为下岗职工培训
资金是开展再就业培训的关键,但企业现在正处于运转困难时期,无法拿出资金为下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的支持,而下岗职工本身经济负担就较重,虽然他们有参加技能培训、重新上岗就业的愿望,但让职工自掏腰包学习也不现实。政府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实施、决策部门及管理者,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针对上述情况,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培训处的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湘人社发[2013]26号文件《湖南省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办法》进行了仔细研读和深入了解,并着重分析了这些优惠政策的享用条件。根据株化集团的当前形势以及下岗职工的迫切需求,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培处领导与株化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一起多次到株洲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请示汇报、积极沟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争取政府部门对下岗职工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在学院和企业领导的多方努力下,根据湘人社发[2013]26号文件的相关政策,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由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先垫后补,学院按照规定的补贴标准先减免株化集团下岗职工的培训费,培训学员结业取证后,再向株洲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资金。这样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下岗职工的负担,同时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服务社会,切实帮助下岗职工好就业、就好业的原则,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培训课程,注重培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瞄准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员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学习,帮助下岗职工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责任心。学院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品质的技能型人才。
2.确定培养目标
以培养下岗职工具备低压电工上岗能力为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生产实际,并考虑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下岗职工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有关音频、视频、日用电器设备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经营保养、维修、工艺技术知识;掌握电力拖动及电气设备控制技术知识;形成一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能查阅有关技术手册,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了解企业管理常识;能掌握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能分析及处理生产中常见的一般技术问题;能对该工种使用的主要设备进行基本的维护保养,熟悉安全生产知识,养成文明生产的习惯。该专业学员结业时,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安监部门颁发的相应的维修电工上岗操作证。
3.制定教学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对下岗职工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实践,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尽量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重视技能训练,重视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下岗职工的综合职业能力。
4.主要课程设置与要求
电工基础:该课程重点讲授电路和磁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同时也介绍一定的电场和磁场基本知识,使学员熟练掌握电路基本规律、基本定理、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阶动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了解静电场、磁场的基本定律。
电子技术基础: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特点及应用常识,形成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估算方法,了解放大器、正弦振荡器和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等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
机械常识与钳工基础: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器维修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初步形成解决该专业涉及的机械知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安全用电和劳动法:讲授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触电急救知识、预防触电的基本技术措施、电气防火防爆、电气安全技术规程、电工安全用具以及劳动法等内容。
四、加强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负责各种技能鉴定培训工作,株化集团的下岗职工培训结束后,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均可获得安监部门颁发的维修电工上岗操作证。为方便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后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培训处按下岗职工自愿申请,再次进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等级培训,为学员以后走上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培训期间,成教培训处按照教学工作规范认真做好培训的组织、教学过程管理工作;在培训后期,做好材料整理归类等各项工作。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学员的职业鉴定合格率,促进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春雷.创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石油教育,2014(1).
[2]何琳,陶权,黎洪坤.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路径――以电工培训为例[J].高教论坛,2011(6).
篇2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措施
一、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农村职业培训和政府企业联合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职业培训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从发展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实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提高农民工受教程度,可以减少其实施犯罪的可能性。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实现其和工作环境的融合,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从企业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内部技能培训,实现企业员工的素质分层,有助于企业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做到人尽其能;同时便于企业内部招聘不同技术类型的员工,减少企业外部招聘对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
第四,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认定证书,企业可以根据相关证书迅速了解农民工技能优势,有利于缩短企业和农民工工作契合时间,也利于农民工自身发展。促进农民工竞争性发展,从而减少社会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问题
1、对农民工培训认识不到位
农民工培训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但在各级政府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脱节现象,工作没有具体可执行度。没能够充分调查,考虑到农民工自身特点,具体培训工作虽然也得以展开,但培训效果差。政府的观念还没能过真正扭转,农民工仍然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2、农民工培训覆盖面窄
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面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培训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从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现阶段培训的农民工只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接受政府相关培训效率不高,造成的机会成本太大,从而造成农民工愿意培训,但政府培训效果不足,农民工不愿意参加的尴尬局面,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培训结构存在矛盾的表现。
3、培训经费不足
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的资金扶持必不可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培训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资金规模不大,不能够满足一系列培训工作的展开,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工人的培训上,培训设备的采购就是一个大问题。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多元投入机制没能构建,政府没能够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市场参与这一政策的力度不够,不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农民工的相关培训知识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从课程安排来看,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对此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受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限制和农民工期望通过培训能迅速找到工作,而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农民工感受不到这一培训的实际作用。导致培训所学的知识与市场脱节的局面。现阶段我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对具有一定技术建筑工人的需求量大,但政府针对这一需求,没能够投入主要资源去弥补这一空缺。
5、培训机制不健全
首先从管理方面来看,各级地方政府没能形成统一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方式混乱。盲目无序的去开展培训。从培训的相关资源来看,培训的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没能高度化的整合,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培训质量差。没能够建立农民工培训长效机制,实现培训资源城乡、地域共享。
三、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农民工问题历来是国家关切的问题,关系到我国就业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加快农民工培训力度,对农民工群体的培训,不仅是农民工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最终受益者还是政府。政府应该实现培训对象一体化,没有区别对待。把城乡居民培训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
2、实现多样化办学,提高农民工培训数量和质量
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农民工,其培训方式应该多元化。实行课堂授课与自学、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农民工相互学习和政府、企业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进行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同时,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偏好网络的新特点,也可以实行网络授课,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培训机制。政府开通农民工职业培训微博、微信,通过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相关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参与、自我学习能力。
3、创建多种形式经费投入的机制保障
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经费投入是保障。应该充分调动农民、企业、政府的积极性,可以参照借助社会保障相关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培训经费长效机制。农民工负担一部分、企业负担一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主要部分,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提供稳定的培训资金链,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注重实用性,避免盲目培训
政府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分析现阶段农民工培训主要空缺。应该以实际操作为准绳,解决供需矛盾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如果农民工经过培训后,仍然不能就业,就会挫伤农民工培训积极性,培训就会失去生命力,造成培训体系的断裂。农民工培训应以促进农民工就业为中心。
5、整合资源,建立农民工培训长效机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二者资源的整合,加速法规制定和工作引导。特别是做好职业培训后的资格鉴定,做到农民工群体满意和社会认可。政府应该规范管理,在农民工培训中发挥灵活、快捷的作用。
结语
农民工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培训还将面临着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方法、新路子。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实现农民工职业培训新跨越。(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体制创新研究》(142400410054)
参考文献:
[1]蔡防.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4-57.
[2]周德军,石宏伟.“民工荒”背景下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农业经济,[J],2012(12).
[3]王海燕.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吉林农业[J],2010(7).
[4]彭烨,陆素菊.关于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综述.职教通讯(专题论坛)[J],2011(7).
篇3
关键词:退伍;培训;教育;管理;理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退伍军人岗前培训是由军人向物探员工角色转变的第一课,关系到员工对岗位的理解,关系到员工进入工作的状态,关系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虽然他们年富力强,但缺乏必要的野外生产一线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使他们缩短角色适应时间,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东方公司从2011年开始,共累计接收300余名退伍军人,的每年对新接收的退伍军人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工种有司钻工、设备维修、驾驶员等野外关键岗位,缓解了野外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短缺的矛盾。
一、近三年退伍军人的基本情况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退伍军人有共同从军经历,集体观念比较强,他们思想活跃、自尊心强,有荣誉感。学员们不甘落后,争强好胜,不服输。在日常管理中如何利用这种不服输性格,如何营造适度竞争,如何约束和管理自制力较差的学员,成为了培训的重中之重。
(二)退伍军人学历背景相同,但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数学员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填报的学历大多为高中,但实际调查中,少部分学员能够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存在学不会跟不上的情况。致使学员学习吃力,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学培训的效果。
(三)退伍军人纪律观念有所淡化。部分退伍军人离开部队后,有一种终于摆脱军队铁纪束缚的思想。在部队当过8年以上的兵,军衔在二级士官以上的,普遍自我约束能力强,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较好。2007年入伍,2009年复员的有一些表现出满不在乎,不守纪律,不努力学习,违纪和旷课时有发生。
(四)退伍军人学员身份具有特殊性,对于他们的培训既不同于传统的“入厂教育”,又不同于老职工的“职业进修培训”。他们的培训是“入厂教育”、“职业进修”、与“岗位理论”、“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岗前培训教育。如何抓好学员从军人角色到学员过程的转变,从学员到物探员工的转变,如何搭建活动平台让学员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发挥其管理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 加强教育,分层管理
为使培训管理精细、科学、符合退伍军人这支特定的新员工队伍,我们确立“准军事化管理,现场化教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两化一快”岗前培训模式,成立由培训管理领导层、核心层、执行层、骨干层组成的退伍军人培训管理机构。根据岗位(工种)培训要求,结合野外生产实际,按照理论课时占30%:操作课时占70%的比例,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严格过程控制、严格考试考核、实行教考分离,保证学员的合格和达标率。
(二) 夯实基础,因材施教
针对退伍军人文化基础较差、基本技能较弱等情况,要让学员学好专业理论与技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必须从最基础的基本理论抓起,本着“由浅入深,狠抓技能,注重实践”原则。培训中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坚持培训班例会制度,要求教师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员,教师每天要拿出1小时时间与学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培训班开始后进行了摸底考试,以便了解每名学员的文化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分工种进行教学,选用公司统编的《物探队岗位培训教材》,重点突出野外生产一线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训练,针对学员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不断加深和拓宽知识点,从而很好地掌握岗位必会知识。
(三) 突出特色,贴身管理
针对退伍军人有共同从军经历的特点,在培训中要营造一定的“军营”氛围,利用他们的具有的“集体荣誉感”和公共基础课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军准事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让学员时刻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保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保持良好的团队精神、保持军人的优良品质。每天从早操到上课到熄灯均保证有一人在跟踪管理,工作细致认真,用相机记录学员的每一项活动,让被管理者能感受到你的出发点是为他好进而能接受批评和教育。对违纪学员马上找本人谈话,指出利害关系,思想不通不放过。对学员反应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要及时解决,绝不拖拉。
(四)学以致用 ,重在实效
在司钻工和汽车修理工的培训中,针对公司各物探处的不同设备情况合不同工区地质条件,在进行通用设备实训的基础上,又把学员拉到易县山区进行山地钻机实训,使学员不仅掌握了普通车载钻机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山地钻机的实际操作,使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更宽、更广。为了更好的贴近野外生产实际,从主业聘请了实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榜样激励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课堂设在现场,将教学内容渗透在实训中,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五)持续改进 创新培训
安排专人定期向管理层汇报培训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学员思想、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进行疏导沟通和协调解决,保证学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技能上;准确掌握现实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模块式、滚动式”教学方法,以考代训,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核,明确培训标准和考试通过方式,实施教考分离,不断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树立理想 迎接挑战
篇4
摘 要 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教改“热点”。本文对实施积极参与原则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积极参与训练原则 创新能力
一、前言
体育课程改革已倡导一段时间了,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有余,三不足: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目前,体育教学一般都分为传授和练习两大块,多以传统的教学进行填鸭式讲授, 再进行一刀切或放羊式的练习,因而课堂组织单一,学习气氛平静沉闷,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践行课程改革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以使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的作用,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施积极参与训练原则中激发学生创新行为的途径
在实施积极参与训练原则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的这一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发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而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研究还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教学首先要放下架子善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敢想、敢问,乐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才是创新的萌芽。
(二)挖掘教材,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新的想象力、活跃的灵感和新颖的表达等特征,他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力。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善于提问、敢于创新。
(三)鼓励学生不断观察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成分。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展诱发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兴趣,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让学生不断观察和想象,并进行多方面的构思和尝试,提高因特赋行和因势造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项目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大胆地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创造力在发现、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树立创造精神,不断推陈出新。
三、实施积极参与训练原则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的指导思想
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使之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目的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学生开始学习动作时,运用多媒体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建立一定的技术动作概念,再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练,教学中教师给予引导和纠正错误,让学生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方法。例如在跳高教学改革提高阶段,设计一个情景: 假如同学们正在比赛,每人只要3次试跳的机会,如何运用上学过的控制姿势在快速助跑中达到理想的过杆高度,接着安排学生5-10人为一组,通过多媒体的学习理解与运用,交互观察评价。在联系过程中让学生开动脑筋,试着用所学过的过竿动作进行试跳,教师又让动作技术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师在旁提示,学生做得即认真,课堂气氛又很活跃,很快掌握了适合个人特点的技术动作,这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的抽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尤其是在动作技能形成动力定型之后,要求学生精益求精,发展他们的独立能力,引志他们在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发展创新精神,去完成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知识技能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来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技能中,进而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创造能力。如以前学过的推铅球的知识技能而现在要学铁饼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尽量用铅球的概念来启发学生。各种动作要领和技术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推铅球和掷铁饼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有原地、滑步、旋转三种形式。要求也是加速阶段结束时,左脚着地迅速的形成两脚支撑,也是髋部首先发力,然后下肢、躯干和上肢的力量共同集中到器械上,身体重心由低到高、由前到后,同样做好左侧支撑,做好器械出手瞬间手指拨动器械的末加速动作,只不过持器械的位置不同罢了。由此加深铁饼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饿发展。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的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如发现教学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教学中产生枯燥、单调之感。
2.运用观察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观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分出主次,找出技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得出一个较正确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在教育中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把己学的知识和现在学的知识技术或学生的动作技术相互比较,找出其共性和个性,找出技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部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培养学生善疑好问寻找多找答案的习惯。体育教学要创新,要解放思想,应采用群言堂, 相互讨论与争鸣,提倡学生善疑好问,独立思考和想象,寻找多种答案。如短跑教学其技术的研究,积极思考,根据个人特点让个别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强技术动作概念当调整起。通过组织讨论、辩论和竞赛,进而使学生有一种新奇感,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奋程度和学习效应,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4.让学生自编、自改教材,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其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田径课的特点,采用让学生自编自导的方法,激励创新思维。因为,自编可以充分发挥已有的知识和想象,自导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例如:在一节田径课的下课前布置学生下课后自编一套准备活动的热身操(健美操、健身街舞等),在下一节田径课的准备部分由学生来带操,教师给予评价,这不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国英.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尝试[J].中国体育.2000.1.
[2] 徐梨能.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育.2001.8.
[3] 郭书胜.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增刊.
篇5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以浙江省基层供电营业所中随机抽取的两个比较有典型性的单位作为分析样本,这两个营业所地处浙江省南北两端的一个大所一个小所。样本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份,人力资源现状如下:总人数为85人,按照年龄、学历、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表4和对应的柱状分析图如图1-图4。
表1 按年龄段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年龄段 50后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人数 6人 43人 25人 9人 2人
占比 7.40% 50.60% 29.40% 10.60% 2.40%
表2 按学历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学历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人数 22 49 10 4 0
占比 25.90% 57.60% 11.80% 4.70% 0%
表3 按技术职称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技术职称 没职称 助工 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人数 79人 5人 1人 0
占比 92.94% 5.88% 1.18% 0%
表4 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职业资格 没有资格 初级工 中级工 高级工 技师
人数 11 8 43 21 2
占比 12.9% 9.40% 50.60% 24.70% 2.40%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样本的人员学历、年龄、知识水平分布情况来看,相差较大,结构不够合理,对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不利,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1)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1970年前出生人员比例占全体员工总数的58.%,年龄超过45岁以上共52人占全体员工总数比例高达61.17%,8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员比例严重不足,仅为11人占比13%。总体态势是“从年龄高到低成陡降型的曲线,而非呈正态分布的曲线”,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模型。按照电力行业特殊工种的要求,45周岁以上人员是禁止从事登高等高风险的作业,这些同志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但知识老化不满足现在智能化配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要求。而新生代员工从工作能力以及人数上不能及时进行工作交接,难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智能化电网需要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互动化方面的知识,需要高层次知识、高素质的人才。从表2和图2可以分析出,两个供电营业所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缺乏高学历人才。高中、中技、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83.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全体员工总数的16.5%,与国家电网实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不相匹配。
(3)表3和图3可以反映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比偏低,仅1人占1.17%;助理工程师5人占5.88%;无职称人员却占比偏高为92.95%。不能满足技术密集的供电营业所对技术人才的高度依赖。
(4)表4和图4折射出,专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短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占比偏低,分别为24.7%、2.4%和0%;初、中级工的人数比例偏高,为60%;无技能等级证书的为12.9%。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储备与电网事业的蓬勃发展所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人均素质当量是衡量供电营业所员工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或专业技能水平指标。通过样本分析可看出,目前供电营业所员工素质当量普遍偏低。素质当量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技能单一的现象,极大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开展供电营业所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需求对技能培训的客观要求
供电营业所员工的素质当量要满足电网的蓬勃发展,配电网的智能化运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大规模的高级量测体系(AMI)和智能用电服务的需求,因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供电营销配电职业技能人才已显得刻不容缓?企业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在为员工提供个人升值的机会和发挥潜能的舞台的同时,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做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贡献。
供电营业所员工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要求
对于供电营业所员工自身来说,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现实的需要。因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员工个人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很快就会被淘汰。员工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具有了对抗社会竞争威胁的有力盾牌。
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人力资源当量的操作要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成为供电营业所发展的第一战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方法。
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的内在要求
激励是调动供电营业所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主要动力。供电营业所不仅要运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更要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将获取培训机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并更多让员工参与供电营业所的目标管理,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员工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模式的实践
供电营业所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现有的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等模式,已无法满足员工培训需求的快速发展。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必须采用更为灵活的模式,提高员工的培训参与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因此通过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
“岗前培训”的培训模式
“岗前培训”是院校毕业生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入职或上岗前进行的岗位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安全风险,防护知识等。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规定新进大学生的6个月集中培训,除岗位技能外还包括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使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院校毕业生,不仅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技能需求,并且从心理和能力上完成了学生到员工的华丽转变,受到供电营业所的欢迎。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训模式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以劳模先进人物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方向,有效搭建劳模领衔、员工广泛参与、创新功能突出、管理规范有序的劳模示范引领平台。通过创建劳模敬业示范岗、技能教学点、创新课题组以及各类先进和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强化人才培养功能、强化创新创效功能、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一种培训模式,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的职工队伍。
国网浙江电力公司某地市单位供电营业所成立了以劳模姓名命名的工作室,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训模式,带动一个团队进行创新工作,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同时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相应的专项培训不少于2期,培训人数不少于30人,通过辐射的作用,将劳模的技能进行传递。劳模工作室采用“N+1”的松散型团队组织模式,进行教科研工作,2012年全年发表专业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出版教材2本、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个,极大地激励了职工创新的热情,提升了职业技能教学能力。
“职业导师制”的培训模式
供电营业所“职业导师制”来源于传统的“师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除了强调具体技术和业务的传授和讲解,还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职业导师制”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供电营业所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使新员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从思想上、感情上尽快地认可供电营业所的制度和文化,有效地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从而完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挥团队竞争优势。
“以竞代培”的培训模式
供电营业所职业技能竞赛是面向基层生产岗位的活动,突出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发挥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作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地推动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在供电营业所营造了崇尚技能、学习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了应急救援竞赛,我们湖州分中心承担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的选拔、集训工作,并最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三、第十名的优异成绩。这次竞赛不仅是参赛队员得到了提高,同时促进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职工的全员应急救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竞代培”在供电营业所职工能力培训中的作用和地位。
“测试”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竞赛是“竞技体育”,那么测试就是“全民健身”。国家电网人力资源正在开展“三考一竞”活动,所谓“三考一竞”就是指考试、考核、考勤和竞赛。供电营业所调考就是指通过调考的模式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的一种培训模式。以测试这个形式来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潮。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连续四年在核心工种上开展全员调考,就是把某一工种相应技能等级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先进行自学形式展开培训,根据测试情况进行学分累积,综合提高员工技能素质。
以上几种培训新模式,虽然在人员结构上不能得到快速的彻底改善,但在近几年供电营业所职业技能培训实践中,培训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老员工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有所加强,新员工能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能。这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经实践和分析总结如下:
(1)快速提升供电营业所员工素质当量必须采用职业培训中心集中培训和新模式松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职业培训中心集中培训能快速改善专业技能人才结构,新模式松散培训能切实提升团队的实战工作技能。
(2)大体量培训应采用集中培训,如“岗前培训”“竞赛集训”。人数不多则应实施“职业导师制”和“劳模工作室”的培训模式。
篇6
(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经历,就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莹,陈壁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2014(3):69-71.
篇7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将机械工程训练分成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强化训练、工程综合训练4个不同阶段来进行,让工程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在原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加工、数控冲等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综合实训》等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在项目驱动中,由学生自命题进行创意设计训练,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在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实习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中心不断地通过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变了之前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基础训练+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和“集中+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金工实习主要以各种独立的训练项目,如车工、铣工、钳工等为教学内容,缺乏各训练项目间的相互衔接,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对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的整体认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新工程训练模式,以工程项目完整的操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习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该训练模式的顺利进行,中心采用“集中+开放”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14天),主要完成车、铣、刨、磨、钳、焊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特种加工等所有实训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15天),每批次学生按照5~6人/组自由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一种基于工程目标的综合创新作品的设计方案,通过指导教师组的审核即可开始创新作品的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预约开放时间。为了防止开放过程中学生实习时间“偷工减料”的现象,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基础训练+项目驱动”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金工重技能向现代工程训练重工程能力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综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开设了《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固化。
通过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导师制、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拓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等科技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训练创新基地和桂翎车队两个科技创新组织,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西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两个平台,专门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形成“以竞赛为主线,以学科为依托,导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按“自愿报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赛前强化培训―竞赛―科研训练”的流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目的训练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已经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次参与技能培训。中心于2015年引进了两名研究生,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趋合理,从源头上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小结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寻。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1)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装配、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即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3)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机械创新产品,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赴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篇8
迁安市职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以来,一直以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职业培训走向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2004年以来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培训质量稳步提升,11年间共为社会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5.2万人,为迁安市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迁安市乃至河北省知名的职业培训品牌学校。
瞄准需求,用好政策
迁安市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确定了“对接产业、多元合作、长短并进、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致力于加速构建长短并进的大职教发展格局;得益于迁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机遇;得益于国家、省、市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良好政策。
1.迁安市对办学的强力支持和职教园区的建设,为职教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多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形成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多元措施为职教发展聚力,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出了构筑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的发展目标。其中构筑教育培训功能中心位列首位,核心就是依托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迁安市职教中心,将迁安教育做大做强,使教育既发挥基本功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能作为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教育培训功能中心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2008年以来,市财政投资建设了迁安职教园区,共占地1800亩。园区按照资源共享模式建设,主要包括市职教中心、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和市奥体中心。其中职教中心占地552亩,投资3.98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有机械、电子电工、汽修等8个实训中心112个实训室,设备总值4800万元,可满足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年短期培训10000人教学需要,软、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2.迁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职教中心提供足够的培训空间
近年来,迁安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提出“四五”转型攻坚计划,确定了构建“3+5+6”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即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煤化工、包装建材、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五个产值超百亿产业板块。培育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消费购物、养老养生、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在政策的吸引下,芬兰斯道拉恩索、浙江物产、中海油、徐州重工、红星美凯龙等40余家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
随着大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产,企业刚性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教育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7家,超千万元的200多家。未来五年企业为迁安市提供就业岗位约1.8万个,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达8600余人。但在所调查的13.6万企业职工中,在职工人(在职职工数减去管理和辅助人员数)8.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62.5%;技术工人2.4万人,占在职工人28.2%;高级工以上0.55万人,中级工1.1万人,初级工以下0.75万人,分别占迁安市技术工人的22.9%、45.8%、31.3%。因此,现有企业职工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此外,大量普通毕业生、不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转岗人员、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提升就业技能,因此,学校未来办学在职业培训方面空间巨大。
3.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为职教中心职业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4年国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5?9 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2007年迁安市政府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为基础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工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培训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内的技能培训实行全免费培训;参加免费创业培训人员,成功创业满一年并招用2名以上员工的奖励3000元,同时根据招用人数按每人2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创业成功人员。对毕业两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还一次性发放3000元的创业补助。
2009年迁安市对全市在职职工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岗前技能培训的一半,资金由市财政解决。
2014年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种养大户人均补贴2500元,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均补贴800元。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参与到政府支持的培训工作中,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赢得了学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整合资源,强化功能
1.主动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培训基地
2004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各行业、各部门分散的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综合效应。学校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寻求合作途径,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迁安市人社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二是依托迁安市安监局建立河北省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三级资质);三是依托迁安市质监局建立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四是依托迁安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建立河北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五是依托迁安市农牧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六是依托迁安市委组织部建立县域特色人才项目基地;七是依托迁安市财政局建立迁安市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八是依托迁安市总工会、迁安市人社局成立迁安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九是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借助“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功能,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迁安市职教中心在政府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指导委员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14个部门组成,负责对集团的建设、改革、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集团理事会由首钢迁钢、燕山钢铁等15家企业和迁安市职教中心组成,理事会理事长单位为迁安市职教中心,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已与60多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引校入厂、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等。学校在45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有32家企业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长期与燕山钢铁公司、九江线材有限公司、轧一钢铁集团、东安超商、锦江饭店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为首钢迁钢、燕钢、松汀、轧一、荣信等企业举办首席技师培训班;在迁安市总工会组织下开展了五届全市职工技术比武。
3.实行一校带“多点”,构建覆盖全市的教学网络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偏远地区学员参加培训,依托当地场地、设备设施,学校在全市6个乡镇、8家骨干企业建立了14个职业培训教学点,同时利用乡镇社保站社会职能,建立了19个招生宣传网点,为当地有培训意愿人员咨询、报名、资料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4.完善机构建设,健全管理职能
为充分发挥各行业培训基地的功能,学校不断完善内部机构建设,成立了技能培训科、创业培训科、社会培训科、职业能力建设处、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等部门,分别对应各培训基地,负责相应培训项目的招生、培训、就业、协调等方面工作,实现了“培训部门与政府部门”“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培训部门与培训项目”的三个对接,实现了职业培训的专业化。技能培训科负责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科负责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负责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考核鉴定、职工技术比武等工作,社会培训科负责联系其他行业培训项目及业务。
科学施教,提升层次
1.依据职业标准,结合成人培训特点,制作功能齐全的教学培训包
学校的培训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共7项11类23个职业(工种),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难易不同、培训标准高低各异,学员来源渠道复杂、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差距大,很难统一标准。学校针对这种现状,成立了以职业培训科室主任为组长,吸纳专职教师、学员代表、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组成教学研究小组,通过认真研究每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分析学员构成,精选培训教材,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大纲,细化培训计划等环节,制定了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功能齐全的培训教学包,包括该职业(工种)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模拟试题和考核标准等,尽量突出声光像等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使培训内容易于接受、培训效果达到实效。
2.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流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学校一直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校内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不间断。多年来,学校共派出专职教师参加人社、安监、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的国家、省、市级培训125人次,现共有企业培训师4名,创业培训教师8名,创业指导师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4名,安全生产培训教师15名,注册会计师4名,会计继续教育讲师5名,各职业(工种)考评员24名。二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职业培训兼职教师。共聘请创业指导专家5名,行业、企业专家12名,政府职能部门领导14名,大学教授8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教学团队能力逐步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3 .创新培训模式,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培训功能,让各级优惠政策和学校资源惠及更多的企业和学员,学校改变原来坐等企业、学员来校培训的被动局面,大力开展送技术入企业、进农村、到社区活动。多年来共开展入企业培训216班次196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40000课时;进农村培训112各班次60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9000课时;到社区培训12各班次7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1000课时,解决了培训与生产不能兼顾的矛盾。在培训教学上积极开展互动式、模块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取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基地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
4.强化调研,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途径对全市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方向、需求数量,为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培训学员QQ交流群、微信平台,结合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服务,了解培训学员就业、创业、发展等情况,了解企业、学员对培训的建议,从而完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社会,打造品牌
2004年以来迁安市职教中心以“服务政府,为政府分忧;服务社会,为百姓解难”作为职业培训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培训工作,共完成各类培训15.2万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训4 6 9 1 7人,包括:初级工3 3 2 3 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完成创业培训6752人,创业成功3215人,带动15676人就业;完成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8252人,完成特种作业人员培训59346人;其他人员培训22000人,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86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服务水平,为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促进了小微企业成长,丰富了区域经济结构
2004年以来,6752名有创业意愿的学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有3215人创业成功,带动15676人就业,迁安市十大创业明星中有两位是职教中心的创业培训学员,有效促进了全民创业工程,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3.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问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的学员中,有1.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使那些靠种地为生的普通百姓走进了生产车间、走向了超商、酒店;有0.5万下岗失业人员成功转岗,使他们从原来不适应的岗位走向了新的岗位。
4.提高了市域技能人才总量,改变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
2004年以来,已培训企业技能管理人员1520人,完成技能人才培训46917人,包括:初级工3323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使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5500人增加到77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16.5%增加到22.1%,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5.提高了企业员工操作水平,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培训,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并在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燕山钢铁黄瑞山、松汀钢铁王学超、津安钢铁杨检等学员在迁安市职工技术比武中分别获得炼铁工、炼钢工、钳工组一等奖,荣信钢铁公司学员周金在唐山市职工技术比武荣获气焊工技术状元。
通过培训,企业一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企业技术骨干理论素质和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改项目进展加快。全市企业职工发明专利2012年达129项,2013年达107项。参训学员胡永付负责的津安钢铁公司第二烧结作业区配电室改造项目,将母排温度由原来的80—90度降低到40—50度,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篇9
企业员工参加工商管理培训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的企业非常重视,但整体来看,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仍存在问题。
1.企业不够重视
企业要树立不断进取的思想观念,不能只重视企业的生产速度,同时还要重视企业先进管理,重视制约企业发展的质量因素,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了企业管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较快,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新思想、新意识,也要紧跟时展步伐,加快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培训也要进一步加强。
2.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企业虽然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认可度提高,但中小企业师资力量仍不足,因此达不到工商管理培训效果,或者效果甚微。需要成立专门的掌握先进工商管理知识水平的培训机构,并使工商管理培训知识与世界接轨,使企业员工达到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3.培训形式有待改善
要改革传统的培训模式,探索新时期的新的培训方法,使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真正为企业发展发挥好作用,真正能指导企业管理工作实际。
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
目前,企业管理已逐步进入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时期,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适应当代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参加学术交流
应组织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学会,参加企业工商管理专题知识讲座,参观学习,研讨等活动,还可以进行专著编写,翻译外文,交流各种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3.参加继续教育
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企业工商管理人员改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参加自学考试、高等院校深造、假期函授培训、集中脱产基本技能培训等。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较快,要想与时俱进,防止知识老化,提高自身素质,就要不断学习和创新。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规划建设;培训方式;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各级电网企业中,生产技术技能人员在实施与开展具体的运行、检修、操作以及营销等任务的优劣,关乎全局,举足轻重。从电网本身的特质和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角度来看,只有切实提升电网企业实操员工的技术技能和队伍素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才能全面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和能力。电力供应企业在不断强化和提升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水平之路上,坚持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带动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了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规划建设中应该密切关注的若干策略。突出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实训和技能鉴定的核心功能,首先技术技能实训项目主要是指企业和培训机构因条件所限而无法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而电力技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服务主要侧重高端和新兴职业,开展示范性鉴定和试验性鉴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开展师资培训,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工作。
一、培训手段
1、实操培训与仿真培训相结合
仿真培训投资较少、形象具体,此类多媒体培训方法在火电以及变电等领域得到了普及。然而,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所要强调的是借助计算机所开展的模拟训练肯定不能和在实际设备所开展的仿真培训相提并论。所以,通过建设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培训基地,实操培训为主,适量引入结合仿真培训,全面坚持实操培训与仿真培训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地发展。如果条件许可,还可把各级培训中心和基地与各电网省级公司广域网系统链接起来,实时观测采集真实的生产数据和客户数据用于培训,进一步取得较好的培训实战性效果,提升培训质量。
2、课堂讲授与现场训练相结合
在培训电力技术技能员工的过程中,要切实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讲授,加上现场化的理论教学,方能成效显著。此举可以让学员充分借助和使用培训基地所拥有的各类设备和设施,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双提升。特别一提的是在开展现场教学训练过程中,现场教学是培训训基地教学的重中之重,将课堂教学和现场的具体训练紧密相连,突出重点,扬长补短,突显培训基地优势,使受训人员收获实用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二、配套师资
尽可能地提升专职培训师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这就要求各个培训基地要充分地考虑每次开展电力技术技能培训的相关要求和特征。在开展电力技术技能培训之前,要预先定制出相关的培训计划,而且还要运用现场实习和重点辅导等多种类的辅导方法来全面地提升专职培训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在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还要为专职的培训师提供自己参与到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中的途径和渠道。例如,可以让培训师来参加设备选型、安装以及设备调试等诸多任务。这样就可以尽快熟知相关的设备,熟悉自己的培训师角色。再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兼职培训师的巨大作用。在邀请兼职培训师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技术技能专家,让他们来手把手地向受训者传授电力技术技能的相关技艺。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培训方式,例如,网上授课、多媒体教学、名师辅导等多种形式,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培训师资的巨大潜能。
提高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效能。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提高利用率,扩大服务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对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注意提升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先进水平,适时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项目,及时调整已经由社会培训机构普遍开展的实训项目。
定期组织绩效评估。建立运行效果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内、外部评估,重点评估基地的利用率、服务覆盖面和其他社会效应。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接受监督。
三、培训设备
1、培训设备要与现场在运设备同步并适度超前
在配置具体的电力培训设备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好现场的“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比如,可以恰当地增加设备之间的举例、将相关的安装高度降下来、压缩相关的线路档距等,这样就为教师示范以及学员开展相关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巧妙地组合和整合相关的培训设备资源
在安装电力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把不同型号以及电压等级的相关设备都配置在同一个培训区内,这样就便于后继的对照和比较工作。例如,在培训变电站的过程中,需要安装少油以及六氟化硫开关,安置设置包括不同类型的操动机构在内的相关液压式、弹簧式等。
四、规划协调
1、培训基地要按照电力生产流程整体规划
要系统地完成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营销、变电、电网二次、通讯信息等培训区的建设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期建成。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在每个专业间进行协调协同培训,这样就可以让各专业的相关技能人员获得了本专业的实际培训,还切实增强了自身对相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了解、把握和认识。
2、各培训区要由相关专业部门直接负责
在建设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过程中,要让负责生产、营销以及调度等不同的部门来主导,而且还要让他们直接负责具体的工作,例如,负责本专业的培训区,可以从设备调配、施工建设、功能设计以及资金筹集等来管理。
3、要协调推进培训基地工程建设
在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协调好培训基地的综合计划以及整体协调性发展。在此过程中要设立培训基地的项目指挥部或则具体具体负责部门的相关领导小组,且要让具体的分管领导来联系相关的牵头部门,定期举行基地建设的相关会议,要全面地监督基地建设的进度,分析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有序地进行工程建设。
五、场地布置
1、相近专业(工种)培训场地的布置方式
在用电营业专业的布置格局过程中,可以将装表接电和电能表修校、以及抄核收等很相近的工种布置在很接近的地方。这样,在和这些培训区的相邻布置,就可以开展相关的“流水线”类型的培训。在变电运行的相关培训区间内,如有必要,可以制作出若干间隔来,也可以成为当成变电检修、调试以及高压试验的相关培训区。通过此类的布置方法,就基本上类似于现场作业的情况。在学员接受电力技术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就如同在电力现场开展具体工作,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是提升培训的真实感。
2、灵活地处理和设置地面与墙面
从地面设置来看,还要预先安排放置电缆、电源的向沟槽,或将地板架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布线。再就是要对培训区所铺设的彩色水泥地面进行综合检修,使得它们不但可以耐压、抗砸、还有利于分区管理。通常情况下,还要在地下预埋相关的槽钢,布置成“井”字型格局是最为适宜的,这样便于固定而且有利于置换相关的培训设施。可以在墙面上悬挂相关的规定、规范、设备结构和技术工艺的原理图和流程图以及标准件等。这样不但可以为受训人员在自学过程中提供便利,还形成了很好的培训气氛。
结束语
在开展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模拟相关的实验室来开展建设,还需要强化实习场所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相关的场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领域的综合建设。从这些方面来看,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地分析和设计相关的规划、协调、场地布置情况以及培训的师资力量建设和相关设施设备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优化培训基地的功能和设施,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电力技术技能实习基地。这样一来也可以全面地统筹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电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的各种功能,全面地提升员工技能,增强电力技术技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晓峰,叶纯.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变电仿真培训基地[J].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