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篇1

当前,培育中国技术创新的土壤仍以工业为主。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实现工业强基,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现实需要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其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表明区域之间差异突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6]。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多数是从区域性角度进行的。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存,各企业在规模和资金实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分别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意义。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考虑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代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的指标,形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标层的权重依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人为给定的权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复杂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少量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依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始变量分类,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从多个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有助于客观、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能体现指标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由于各指标间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并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决策者通过指标内在关系,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2过程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内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1描述性统计首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查看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3,大部分超过了0.7,可见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图其次,计算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累积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几个公共因子累积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值个数为因子个数,它们能较好的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表3可知,前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429%,超过了85%,只损失了8.571%的指标信息,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可选取前两个因子进行分析。图1的碎石图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值,横坐标表示成分数也即因子数,纵坐标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图可看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特征值渐趋减缓并接近于零。这表明选取前两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载荷通过因子旋转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公共因子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5、科技机构活动经费支出X1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7、企业R&D活动经费X1、政府资金X1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X12、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科技机构活动人员X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13、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8这十二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即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与环境支撑均划到这个公共因子内,因此可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包括新产品产值X14、新产品销售收入X15、专利申请数X16、R&D项目数X3、有效发明专利X17五个指标,F2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在其上的载荷较高。其中R&D项目数X3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也较高,只是相对第二个因子较低,而初始设计时,R&D项目数X3是属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指标的,因此本文将此项指标修整至产出能力指标。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进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变量线性组合的结果,因子得分是各变量值的加权综合,权数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2.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各类型的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

3结果分析

篇2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43-03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是系统、全面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若干重大领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制度。 因此,建立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指导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和对象十分复杂,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实际 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内容的广泛性,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影响的时滞性,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考虑企业获利状况等现实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和 市场状态改善等潜在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企业自身内在的创新能力提高与创新管理经验积 累等无形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以效益标准、竞争标准和发展标 准为准则,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成8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准则层:效益标准B1、竞争标准 B2和发展 标准B3;指标层:(1)创新意识C1,包括领导层月研究技术创新的次数C11、技 术创新规划和计划 的规定C12、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C13、与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次数和能力C14、现代化管理能力C15、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或 条例C16和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C17;(2)研究开发能力C2,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强度C21、 研究开发人员构成C22、研究开发成果水平C23、研究开发成功率C24、 消化吸收能力C25和拥有专利数或成 果获奖数C26;(3)技术进步能力C3,包括技术进步水平C31、技术进 步速度C32、技术进步贡献率C33和劳 动生产率C34;(4)生产能力C4,包括生产设备水平C41、生产人员构 成C42、产品生产周期C43、 原料利用率C44、能源利用率C45和主要设备有效利用率C46;(5)投入 能力C5,包括外界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C51、企业自身投入资金C52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度C53 ;(6)营销能力C6包括营销强 度C61、产品的竞争强度C62、销售组织网络C63和销售服务状况C64;(7)财务能力C7,包括承担财务风险 的能力C71、融资能力C72、投资回收率C73、销售收入成本率C74 和资金利税率C75;(8)产品效果能力C8,包 括从事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数C81、产品更新率C82、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周期C83、产品市场占有率C84、新 产品收益率C85、新产品产值率C86、新产品销售率C87、新产品利税率C 88和名优产品产值率C89。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是指自上而下,从领导到一般员工所 拥有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由此,时刻有的一种使命感、生存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决 策层的创新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长期的 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创新意识对企业 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均是定性指标。

2.R&D能力

C21指标可以用"研究经费/销售收入"来计算。C22指标用来反映R&D人员的素 质,可以用职称、学历来衡量,可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和/R&D总人数"来计算。C23指标反映研 究开发 成果所达到的层次,不妨把它划分为4个层次:国外、国内、省内和企业水平,可以分别计 算各层次水平所占的比例。C24指标反映R&D机构的研究能力,可以用"研究的成功次 数/研 究总次数"来计算。C25指标反映企业非自主创新率、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可以用 强、中、弱三个档次来评价。C26指标反映的其实是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

3.技术进步能力

C31指标是描述某一时刻的技术状况的指标。C32指标是不同时刻技术水平的变 化快慢情况。C33指标是指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可用"技术进步速度/产 值增长速度"来计算。C34指标反映工人生产产品的效率,可用"产品产值/工人人数 "来衡量。

4.生产能力

C41指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将其分为4个档次:20世纪90年代水平、80年代水 平、 70年代水平和20世纪60年代水平以下,然后在分别计算各年代水平的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比 例。C42指标反映生产人员的素质,包括生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前者可按职称( 高级、 中级和初级)来评价,后者可按技术等级(一级、二级和其他)来评价。C43指标反 映从初 始原料投入到产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可用产品生产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平均产品生产周期或 估计周期来评价。C44指标反映原料被转化的程度,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原料投入/ 实际 原料投入"来衡量。C45指标反映能源使用效率,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能源/为生产 该产品 而实际耗费的能源"来计算。C46指标反映主要设备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平均有 效利用率或平均作业率"来评价。

5.投入能力

C51指标反映外界环境(主要是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包括设备投入价值)的投 入情况 ,可用"外界对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企业投入的总科技经费"来计算。C52指标反映 企业 自身投入的能力,包括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它。C53指标可用"生产成本/新 产品的总价值"来计算。

6.营销能力

C61指标可用"营销费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计算。C62指标反映营销及被市 场接受的难 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63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用"好 、 中、差"来评价。C64指标反映企业现有销售服务的适应性,用"好、中、差"来评 价。

7.财务能力

C71指标反映企业所能提供的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72指标 包括自筹能力和借贷能力。可分别用"自筹资金/所筹总资金"和"借贷资金/所筹总资金" 来计算。C7指标反映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收效率,可用"当年回收资金/当年投入资金 "来 计算。C74指标可用"成本/销售收入"来计算。C75指标可用"产品利税/所投 资金"来计算。

8.产品效果能力

C81指标可用"从事产品开发的人员/企业职工总人数"来计算。C82指标反映 新产品在企 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可用"新产品数/产品总数"来计算。C83指标反映产品研究 、开发 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可用"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或估计周期"来评 价。C84指标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可计算其市场占有份额。C85指 标反映的实 际上是产品的附加值大小,可以用"新产品净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C86、 C87、 C88指标反映新产品在企业总产品中的所占份额,可分别用"新产品的产值/企业产品 生产总 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产品销售总值"、"新产品利税/企业产品的总利税"来计算 。C89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品牌状况,名优产品可指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产品。 可用"名优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来计算。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维决策方法,它可以把不能量化的因素给予量化 ,把复杂的决策 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利用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它可以把定性 和定量结合起来,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特别适合在经济系统中应用。本文 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准则层包括3个方面:效益标准、竞 争标准和发展标准,一级指标层包括8个方面:创新意识、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进步能力、 生产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品效果能力。首先,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 构造判别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给出一级指标的权重αi=(i=1,2…,8)。其次,根据企业 的实际情况,由专家给出二级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一级指标的实际 得分值bi=(i=1,2…,8)。然后,由式∑[DD(]8[]i=1a1b1算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实得分值。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某企业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利用上面建立的指标和方法,对该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如下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该企业的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再根据构造的判别 矩阵,得出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1。然后,根据对该企业调查的实际情 况,按照10分制,由专家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后,加权平均算得C1、C2、C3、C4、C5、C6、C7、C8实际得分值分别为6、3、4、7、3、7 、3和6分。由此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得分为4.8243分,换算成100制即为48.243分,其中, 较为好的指标分别是生产能力(占21.50%)、创新意识(占18.59%)、营销能力(占13.0 9%)、研究开发能力(12.59%)、产品效果能力(占12.01%)和技术进步能力(占11.76% ),较差的是财务能力(占4.57%)和投入能力(占5.90%)。

参考文献:

[1]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2]王莲花,李战国,赵铭钦,等.卷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3]刘思峰,党耀国,李炳军,等.河南各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J].河南农 业大学学报,1998,(3).

[4]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等.数学建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199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WANG Lian - hua

(Basic Science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the capacity w hich innovation main body harmonize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profit. The tech 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asp ects by which the author sets up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 nnovation capa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HP .

篇3

关键词: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国际合作创新

0 引言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科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是最富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是关系到民营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民营科技型企业想要持续快速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要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要选择合适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及战略。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莱州市银海工业园,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与农药制剂的中型民营股份制化工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生产的生产溴系列农药中间体及溴化物以毒性低、残留低、药效高等特性,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药中间体生产厂家。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从山东科源公司近几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入手,总结分析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工作,找出科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此文,对那些正在发展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有所帮助,提供有益借鉴。

1 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进展

尽管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但其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广,且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后来,索洛(S. C. Solow)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之后的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兰斯戴维斯、弗里曼(C. Freeme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 of U.S.A)、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理解和认识几乎都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来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狭义的“创新”概念,它更侧重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研发,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在国内,企业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认识的不断加深,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倍受关注,对如何提升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些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

在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对传统的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以及合作创新战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如,杨晓西等人[1]认为,建立“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之一;季健霞[2]认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外生”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现有技术创新能力;仲伟俊[3]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走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之路;张琳[4]提出了适合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五种模式: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设立临时研发项目组创新模式、委托外包的集成创新模式。

此外,还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发展新模式。如,仲伟俊等提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5];梁琳娜的以产业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6];彭纪生分析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7];任宗强提出以技术管理[8]、创新网络[9]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艳等提出了通过技术竞争情报和组织学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式[10];许景婷通过提升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1]。

基于上述学者研究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积累—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12]。对现阶段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包含新工艺和新产品),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而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尚很薄弱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之路。

篇4

我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完善相关政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政策,都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

第二,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区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鼓励太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旋,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的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个。

篇5

[基金项目]冯岑明(1967-),女,浙江余姚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方德英(196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应从规范与实证结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确定问题,探求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般途径。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3-3890(2006)05-0031-03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其评价理论和方法尚处在探索之中。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提出用层次分析法、密切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行多指标评价,但这些方法还存在计算量大、评价指标的确定准确度较低且无法进行大规模评价的缺陷。为此,笔者将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将其逐级分解,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能系统、综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4-6],作为评价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依据,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包括的主要内容,遵循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提出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实施能力5个方面,共2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基于一定的模型假设和数据结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鉴于上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同时也为了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减少单一方法可能造成的偏差,避免主观随意性,笔者选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层次的数据结构,同时能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且信息损失较少[7-10]。

(一)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功能作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是―个高度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它具有学习、记忆、联想、归纳、概括和抽取、容错以及自学自适应的能力。BP网络是―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项网络,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中间层(隐层)和输出层。上下层之间实现全连接,而每层神经元之间无连接。BP网络的学习过程是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的,其算法描述如下:

第一步:设置初始参数ψ和θ,(ψ为初始权重,θ为临界值,均随机设为较小的数)。

第二步:将训练样本集和相应的目标样本集进行预处理,然后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加到网络上。

第三步:根据输入样本,利用下式算出它们的输出值。Yyj

第五步:随机选取下一个学习样本提供给网络,返回第三步,直到m个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第六步:重新从m个学习样本中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返回第三步,直到网络全局误差小于预先设定的一个极小值,即网络收敛。

(二)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为了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的指标值才能作为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因此,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指标的实测值按某种隶属度函数将其归一化到某一无量纲区间。对于定性指标,可采用评价等级隶属度的方法确定,如1,0.75,0.5,0.25,0,分别对应很好,好,一般,较差,差。

从上述转换可以看出,对于效益型指标来说.当实测值Xij大于平均值时,转换后其隶属度函数值大于0,实测值越大,隶属度函数值越大,当原始值达到一定数值时,隶属度函数值接近“饱和”。这样处理是为了防止某一指标隶属度函数值过大,从而影响整个综合指标。对于成本型指标,当Xii,越大,隶属度函数值反而越小,取负值;Xii越小,其隶属度函数值越大,取正值。

(三)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程序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网络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由数据预处理器和BP网组成。数据预处理器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实测值,按―定规则进行归一化。BP网的输入层单元数量由数据预处理器产生的向量维数决定,这里就是指标的个数;输出层单元一个,即评价结果;隐含层的神经元数目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根据设计者的经验和多次实验来确定,因而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解析式来表示。隐单元的数目与问题的要求、输入/输出单元的数目都有着直接关系。隐单元数目太多会导致学习时间过长、误差不一定最佳,也会导致容错性差、不能识别以前没有看到的样本,因此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隐单元数,可以用下列公式作为选择最佳的隐单元数的参考公式:

n1=log2n (11)

式11中,n为输入单元个数;n1隐含层单元个数。

2.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步骤。(1)根据以上构建的BP网络模型进行网络学习。即选取―定数量的样本(不同企业的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输入网络,选用适当的学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验证,确定出各指标隐含在网络中的权重。(2)对需要评价企业指标值进行归―化处理。(3)将处理过的指标值输入训练好的网络,网络会给出―个合理的输出。

(4)根据输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实例验证

笔者以洛阳市的8家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实例验证(过程略)。用检验样本仿真评价结果与专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相比,结果基本相同。该应用实例表明,该网络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通过样本学习掌握专家知识,可用于对其他待评价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能有效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较多,评价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笔者在建

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仿真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神经网络不仅可以模拟专家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而且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参考文献]

[1]Hamel.G C K,Rrahalad.Competing for Future[M]Harvard Bur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 MA,1994.

[2]Gronhaug,Kjell and Kaufmann.Innovation: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Oslo,Norway:NorwegianUniversity Press,1998.

[3]Kohli,A.K.And Jaworski,B,J.Market Orientation:theConstruat,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lmplications[J]Journal of(Marketing,54,1-18,1990.

[4]沈平,冯涛.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

[5]吴海燕,王伯安.提升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

[6]姚晚霞.着力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0,(12).

[7]李文博,郑文哲.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8]Han Min,Cheng lei & Meng Hua.Application of four-layer neural network 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J].NeuralNetworks,2003,16(5):38-40.

篇6

当前,创新型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较早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是Steele(1988),以核对表形式对企业的R&D活动进行了综合评价;Robert J. Watts和Alan L. Peter(1997)从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和产品价值链三方面对预测创新前景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较常采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密切值法、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等。

现有的研究和方法虽然能够从多方面综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但容易忽略多个指标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且在权数的确定上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影响了综合评价的效果,而采用因子分析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因此,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具体评价方法,先建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选择江苏13个省辖市创新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论,提出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

二、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

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由于前者起步更早,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学者Burgelman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是由可利用的资源、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结构、开拓性战略等组成。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1996)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徐军、赵惠芳、游乐文 ( 2006)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从投入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融资子系统、产出子系统四个角度考虑能更合理地反应企业的实际创新情况。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综合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总结出创新型企业即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其需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三是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四是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五是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整合技术创新系统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将知识融入企业生产过程当中,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依赖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力,取得现实最佳的经济效果,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能力。

三、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准确地对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做出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创新型企业的特点,遵循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及可比较性等原则,以及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经验,构建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四、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其一,因子分析方法介绍。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原始变量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少数几个能够涵盖大量原始信息的公共因子,建立分析模型,达到简化变量、降低维数的目的。

其三,公因子提取。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江苏13个省辖市创新型企业2010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方差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方差贡献率表示每个因子的变异程度占全部因子变异程度的比率,方差贡献率越大,该因子越重要。累积贡献率表示几个公因子累积反映的原始指标信息量,是选择主因子个数的依据。

根据上述评价计算过程得出的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在第一公因子上,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得分最高,说明南京作为江苏省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最好的创新环境支撑条件;在第二公因子上,无锡市创新型企业排名第一,说明该地区的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较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在第三公因子上,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得分最高,说明南京创新型企业创新投入力度较大。

四、结论与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南京市综合排名第一,创新投入强度最高,它作为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拥有较优越的技术创新环境基础,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外在经济支撑。排名紧随其后的是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其中无锡市和苏州市的创新型企业在创新产出规模和创新环境支撑两个方面上都具有相对优势,但创新投入力度不够,说明两市创新型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还需深化,缺乏内在动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分别是盐城市、淮安市和宿迁市的创新型企业,宿迁创新型企业在创新环境上得分稍高,其余指标都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够、产出效率不高,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较少,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且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由于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平衡。

对于上述各市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创新型企业,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对于苏南地区的创新型企业来说,所在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为其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创新投入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创新资源的投入结构,还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同时,在投入资源中,不仅要增加技术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额,还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另外还要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有效手段来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积极利用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在江苏省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带头人。

第二,对于苏中地区的创新型企业来说,研发效率低下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影响了其创新产出水平,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引导性作用,灵活整合该区域科技资源,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创新战略,创造出不同的创新业绩。同时,结合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力,使苏中地区的创新环境更和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在复杂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冲击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

第三,对于苏北地区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创新环境不佳,整体而言其创新型企业创新水平处于江苏省落后水平,应加强与发达地区、各类科研机构、高校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扶持落后地区创新型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江苏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tock, Lowell W. Evaluating the Technical Operation [J]. Research Management, Sept-Oct, 1988, 11-18.

[2]BURGELMAN R.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y and Innovation [M] .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

[3]张利华、肖健:《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第9期。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徐军、赵惠芳、游乐文:《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6 年第7期。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学分析;实践

伴随着建立创新型大国战略的提出,如何形成创新驱动的内在冲动便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广大企业,仍然面临着上述问题的拷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市场需求导向的倒逼机制下,其能在特定程度内实现技术创新冲动。然而,受到企业文化、组织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创新冲动将逐渐消失。从而,难以形成具有持久创新创新意愿的能力建构。究其原因可归纳为:(1)项目开发目标模糊;(2)市场需求偏好还未升级;(3)业态环境的恶劣等。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不仅取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决定,还受到外生解释变量的作用。为了使本文的问题分析具有收敛性,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同部门内某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将自觉增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增进使得单位时间内产品生产数量得到增加,而在劳动强度不变的基础上,单个产品所蕴涵的价值量则较其它企业减少。最后,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立的价值量为产品售卖基准,则能在同部门内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伴随着该资本家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又将刺激其他资本家不断提升自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在资本逐利性驱使下,各同类型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根据上述经济学视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要件:

(一)利益使然

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资本”,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然而,抛开阶级意识不论仅就企业管理者的内生偏好而言,必然存在着持续获得经济利润的冲动。伴随着市场需求导向的出现,企业唯有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偏好,方能在有限市场份额内获得预期利益。从而也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适应性消费”(适应消费者偏好升级)的获取;同时,也决定着创造出“消费适应性”(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消费者的传统偏好)。

(二)竞争使然

技术创新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借用熊比特的语言结构,即是持续的“创造性毁灭”活动。为此,如何建立起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便决定着企业能否不断地将“潜在创新能力”转换为“现实创新能力”来。关于这一点,非同行市场竞争莫属。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自由竞争时代。正是在竞争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同部门企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技术创新冲动,并在学习效益的促进下逐步形成了企业内在的创新能力。

本文开篇已经提出,着重关注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因此,在模式构建分析中也主要考察就企业内环境展开讨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探究“价值决定”时,得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决定因素。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此,在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模式构建下,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分析

以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时代背景,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为此,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效益目的、社会效益目的。

1.经济效益目的。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天然具有获得经济效益的愿景。在SCP模型下可知:一定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企业的经济行为由决定着市场绩效。同类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垄断竞争形态的市场结构,这就决定着它们唯有不断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差异性,才能避免因同质化趋势而导致竞争压力的增大。

2.社会效益目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约束条件,而且资源节约使用也成为企业当前的内在要求。为此,若要形成与社会、自然间的耦合共生性,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资源替代、资源节约等方式,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分析

在经济学说史上,首先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熊比特。他在定义“技术创新”时特意指出,它应在最终的商业活动中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由此可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创造商业价值。那么,对此应运用怎样的手段呢。当然,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础上的比较,则是问题解决的归宿。因此,手段的建立应充分限制在企业已有的资源范围内。

1.人力资源。应在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建设下,实现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并在知识外溢特质下,形成企业范围内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

2.物质资源。针对该类型企业的物质资源现状,应着重开展以局部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在于将“潜在能力”持续转换为“现实能力”。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便能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效性。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

聚焦于企业内生解释变量的调整,笔者将根据以上经济学分析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

(一)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将有助于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上文已经分析,若要构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就须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根据“干中学”的经济学观点:应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在此氛围下促进“队生产”中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交流等机制,为技术创新建立起强大的智力支撑;并在知识外溢效应下,扩散到企业的其它生产技术环节。这里需要注意: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出表率。唯有这样,才能在非权利性影响力下形成员工的学习自觉。

(二)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的分类来看,有突变式和渐进式技术创新之分。前者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而后者则在于根据已有成果来开展局部创新活动。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财力资源存量,唯有选择后者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建构创新能力时可以从深化产品线环节入手。伴随着资金存量的增长,以及技术创新知识的累积扩散效应的获得,在从拓宽产品广度上下工夫。

(三)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唯有在不断激励的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创新潜能。因此,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则显得必要。其中,最为关键的应是激励机制的构建。笔者提出,应在激励兼容条件下实施激励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应针对技术创新人员的切实需要,设计出激励内容。一般而言,他们普遍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应为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起相对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奖金制度。

综上所述,以上 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主要从企业内环境出发讨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实则不然,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是最后指出。

四、案例

以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为例:

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柔性化生产能为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上海通用的别克GS、别克赛欧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五、小结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包括利益使然、竞争使然两大要件。即内部的利益驱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构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在具体的构建实践中,应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渐进式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最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专利保护制度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因素。

伴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企业惟有开展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在技术垄断下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技术再创新的驱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亮.产出效益下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35).

[2]李国强.浅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提高途径[J]. 现代商业,2011(36) .

[3]唐海滨.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J]. 社科纵横,2011(12).

篇8

论文摘要:随着高新企业员工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的薪酬模式已经逐步被具有全面性、灵活性等特点的全面薪酬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论指导,高新企业很难选择有效的全面薪酬要素对研发人员进行激励,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墓于此,本文就全面薪酬影响高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期望为高新企业建立全面薪酬激励体系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目前,全面薪酬在我国企业中逐渐普及,尤其是在高新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我国高新企业数量较多,但研发与创新能力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薪酬激励机制设计不够合理。因此,通过全面薪酬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薪酬与商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全面薪酬是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量化的以非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全面薪酬构成要素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添加、合并要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全面薪酬的构成要素进行标准、统一的阐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往往依靠的是研发人员,所以本文在选择全面薪酬要素时应紧扣研发人员的特点。研发人员的需求层次较高,但基本工资作为薪酬的基础,对研发人员仍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研发人员具有高稀缺性、很强的独立自主性等特点,而奖金与福利因其固有的灵活性、激励性等特质较大程度上吸引了研发人员的关注。研发人员的工作大多以脑力活动为主,其目的在于创新。研发人员往往与事物比如数据、信息、材料、图纸或者机器设备打交道较多,而与人打交道较少,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工作设计能够给研发人员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从而增加产出。研发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层面,而培训恰能满足研发人员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培训逐渐成为激励研发人员的重要手段。研发人员对专业和技术的认同程度往往比对企业的认同程度高,流动意愿非常强。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励手段能够有效的增加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认同,从而减少离职。由此可识别出基本工资、福利、奖金、工作条件、工作设计、企业文化、培训为全面薪酬的核心要素。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从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考虑企业所需的能力,一般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界定为企业产生新思想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它不是一种单功能的能力,而是儿种能力的整合,其核心部分包括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工程化能力。另外还包括创新资金筹措和运用的能力、关键人才哟吸纳和凝聚能力、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以界面管理为重点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2全面薪酬影响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介变量的识别

从所查阅的文献看,缺乏直接针对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寻找全面薪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变量,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面薪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知识积累、融合的过程,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影响。企业要增强知识的积累,增加成员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信息的循环和反馈,加快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使企业创新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因此,组织学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制约.而全面薪酬要素对高新企业研发人员组织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在众多文献中得到了肯定.因此,本研究认为全面薪酬会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此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建立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假设模型(如图一).

3调查问卷量表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卷量表。问卷包括四个部分:(1)全面薪酬的测量项目;(2)组织学习的测量项目;(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项目;(4)衡量采用Likert五点尺度.全面薪酬衡量量表包括基本工资、福利、奖金、工作条件、工作设计、企业文化、培训7个方面,共22个测量项目。组织学习衡量量表包括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开放心智、知识整合4个方面,共18个测量项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衡量量表包括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资金投人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5个方面,共19个测量项目.问卷的发放采用电子问卷和书面问卷的形式,问卷调查对象全部为调查高新企业研发部门的员工.在实际的调查中,选择了南昌的3家高新研发企业,对其它地区的高新研发企业的调查主要采用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最终回收电子问卷376份。为保证数据质量,问卷回收后,对每份回收问卷进行了检查和核对,将出现数据不全、打分较均等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来自29家新高新研发企业的有效问卷338份。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SPSS 12.。作为描述性统计与信度分析的工具,AMOS 7.0作为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工具。

4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模型的验证

通过SPSS的信度分析得到全面薪酬量表、组织学习量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量表的Cronbach a值可信度均较高。通过AMOS 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全面薪酬、组织学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自的模型拟合程度都是可以接受的,所有指标符合要求。经过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后,继续使用AMOS7.。来构建组织学习作为全面薪酬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如表一所示:

结果表明:全面薪酬对组织学习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模型得到验证.全面薪酬通过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效应为

5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奖金、培训以及工作条件对全面薪酬的影响较为突出。在模型中分别为。0.89,0.84,0.88.由此,可以得到一些能够通过全面薪酬建设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启示:在进行全面薪酬建设中,企业应该重点加强对奖金、培训以及工作条件的重视。

(1)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促使高新企业研发人员对奖金激励仍然特别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新企业在奖金的制度制定以及实施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①奖金考核分配缺乏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奖金分配大多仍停留在简单切块平均分配的水平上,没有真正和研发人员个人所产生的效益挂钩。②对奖金的发放时机缺乏科学性论证,奖金的“档次”难以拉开,影响了贡献大的研发人员的情绪和期望。对此高新企业在奖金的发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奖金发放标准。奖金的发放能否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一个重要因素是研发人员是否认可奖金发放标准。标准合理,就会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反之,就会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严重挫伤其积极性.要认真对研发人员对奖金发放标准的满意度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而设置出较好的发放标准。建立以个人奖金为主,集体奖金为辅的奖金激励制度。要做到奖金与个人绩效相挂钩,同时也要同集体完成的综合经济指标相结合。这样既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又不至于影响团队的合作。第二,科学地选择奖金发放时机,在奖金制度制定上要层次鲜明。要改善研发人员领取短期奖金的制度,延长奖金发放时间,从而增加奖金一次性发放金,以提高奖金感知强度,进而强化奖金激励。要保证奖金层次的跳跃性,从而消除研发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感,提高工作激情。

篇9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提升机制

当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模仿创新的比例很大,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在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创新失败。作为后发国家,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功率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知识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因素。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1 理论综述

知识经济虽然在上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但由于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数,但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理论也不尽相同。欲从知识管理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已有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奎塔斯认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ant)就是一个管理各类知识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探求现有已获取的知识资源以满足目前以及未来的需要。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知识使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②有效地开发新知识;③鼓励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④使新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扩散;⑤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开发新知识[1]。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认为隐性知识就是未被符号系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显性知识就是以一定的符号系统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日本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分为4个阶段(即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见图1[2]。知识在SECI模型中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管理促进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图1 SECI模型

马霍特拉研究指出,知识管理就是当企业组织面对一种日益快速增长而又非连续性的社会环境变化时,其组织为了提高自身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发明创造能力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两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进行知识的获得、整合、创新、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即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用吸收的外部环境知识(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隐性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就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流动(见图2):①知识学习是企业内部成员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并且使新知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过程。②知识吸收就是企业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合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企业对其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机会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③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④知识整合即是企业对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现有知识以及新的知识进行协调的过程。⑤知识创新是企业通过其自身固有的内部知识与获取的外部知识的整合应用获取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流程或者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⑥知识应用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将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并使之商业化的过程。

图2 知识管理模型

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其企业组织中的知识通过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将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获得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估量,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可以开发企业现有的知识,促进企业成员与知识的整合,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并提高对企业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等,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正是这五大机制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框架(见图3)。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学习机制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文化机制、共享机制、技术机制是保障。

图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2.1 知识管理下的学习机制

知识经济的运行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界限的同时,也增加了发展中组织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是企业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前必要的“资本积累”, 是企业不断增加内部知识量与吸收企业外部知识的有效手段。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资源的当今社会,不断地学习对于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必要。企业组织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合,知识管理的学习机制就是让企业的每个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的学习机制可以统一企业成员的学习目标,提高成员的学习能力,使整个企业形成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企业氛围。通过学习,企业成员可以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生产知识和吸收知识,才能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改变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

2.2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当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激励就是企业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信息交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以达到成功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的活动[4]。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成员在心理上都有追求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欲望,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刺激内部成员进行技术创新:①进行奖酬激励,提高成员工资薪酬,设立各类奖金、福利等;②进行竞争激励,建立企业内部公平有序的竞争制度,优胜劣汰,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创新;③进行荣誉激励,对于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荣誉奖励;④建立合理的处罚制度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且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知识管理下的文化机制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创新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绝大部分员工所认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取得公众认可,有效的文化机制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当然,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机制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作用,但是企业外部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企业才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一种尊重知识、平等交流、相互信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会使知识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可观的成效。

2.4 知识管理下的共享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下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知识创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源泉,而知识共享则能使新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上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5]。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个人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基础,但是企业也要有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个人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互相流动。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知识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整合而产生新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增值的过程,它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得以整合与升华。而为这些知识流动提供平台的就是知识共享机制,它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

2.5 知识管理下的技术机制

技术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机制在支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生产、共享、创新以及在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库与知识地图对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作用重大。知识库可以对企业以及成员的知识进行合理归类,进而有效地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地图就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编辑到地图中,这样作为知识搜索引擎的知识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指引知识使用者又快又准地找到需要的知识。技术机制在为企业增加知识存量与技术积累的同时,也为企业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这样就可以加快知识整合的速度,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构建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精于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的组织,具有知识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结构开放化的特点,组织中员工与管理者由隶属转变为伙伴关系且组织可以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6]。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言,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显得极为关键。构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前提,学习型企业给内部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员工自我学习意识,以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资本积累”。

3.2 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石,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软环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强化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企业的向心力与生命力。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度会使员工更加轻松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会对员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建立与自身企业知识管理相协调的奋发向上、团队合作、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知识管理思想的进步以及知识管理模式的升级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竞争日趋激烈,谁能超前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指引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需要知识的部门与个人,这些要通过信息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信息网络设施是知识传递与共享的硬件约束条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设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规模性的效益。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

知识与物质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易于被复制、传播,这就决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起到了支持和保护作用――它保护创新者利益,激励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又为知识交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 知识经济与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2-133.

[2] Zoltan D. 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35-808.

[3]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8):59-73.

[4] 苏新宁. 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05-206.

[5] 史富文. 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评析.技术经济,2008,27(8):39-41.

[6] 迈克尔•J•马奎特. 创建学习型组织五要素.邱昭良,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 引言

“长三角地区”(即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是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而中小企业是该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准确把握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有水平、各自特点和薄弱之处,是有的放矢地提高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和横向比较的研究文献还十分鲜见。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我们之前设计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和有关统计数据,对苏、浙、沪三省(市)2008年~2010年三年间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

二、 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所用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自文献。该文献基于前人有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了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原本包括34个三级评价指标,但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全面性,在本文中我们又删除了其中的3个三级评价指标。因此,本文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流动、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经济效益)、14个二级指标(研发创新投入、设计能力、制造与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技术转移、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服务、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和31个三级评价指标(篇幅所限,此处省略)。

三、 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主成分分析

1. 评价方法选择。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比较决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苏、浙、沪三省(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的方法。

2. 数据来源与评价结果。考虑到主成分分析对于样本量的要求,本文将样本量扩容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1个省市。本文中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海南、河北)2008年~2010年的统计年鉴和科技年鉴;有些评价指标的数据来自于有关政府网站和统计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还有一些指标的数据是通过简单计算获得的。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对2008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主成分分别为6个、6个和5个。表1为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系数矩阵。表中的6个主成分(因子)分别命名为:区域创新基础环境因子、区域技术消化能力因子、区域创新活力因子、区域出口能力因子、区域产业依存度因子、区域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因子。

根据表1的系数矩阵,可以写出各主成分的方程,将系数乘以标准化后的数据再序列相加可以计算出东部地区11省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如表2~表4所示。

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琢i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琢1F1+?琢2F2+…+?琢kFk,计算综合得分,从而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分值和排序,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情况见表5。

四、 结果分析

从表5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2008年~2010年,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较高,位列东部沿海地区的前三位。就主成分区域创新基础因子(F1)来看,上海市的得分三年里都排在了首位,说明上海市近三年来所营造的中小企业创新氛围较好,但是,上海中小企业在制造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上稍显落后,近三年来的排名分别为10、7、8,主成分F2的排名落后影响了上海市的综合排名,这是因为主成分F2的方差贡献度近三年来都保持在20%左右,这表明F2可以影响整体20%左右的信息量。另外,江浙两省的主成分F2排名位居前列,大大高于上海市的排名,显示了两省的中小企业在制造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方面的强大优势。从创新活力因子F3来看,上海市近年来的上升势头强劲,从10位、11位跃升至第5位,这表明上海市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不断扩大,新鲜“血液”的注入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相比于江浙两省,上海市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较为孱弱。在主成分F4中,江苏省的创新出口能力近三年来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浙江省的创新出口能力逐年上扬,上海市的创新出口能力较为稳定,且位于前列。从主成分F5来看,上海和浙江近三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而江苏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逐步衰弱的态势,尤其是2010年的得分排名非常靠后。近年来,江苏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化分工,迅速成长的全球制造业市场使得江苏的第二产业茁壮成长,而区域性的服务业市场容量极大地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导致江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就主成分F6来看,江浙沪三省市对于中小企业研究发展的投入不够稳定。

综合近3年的得分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于江苏和浙江两省,而江苏又稍弱于浙江。尽管上海中小企业这几年发展迅猛,但是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从企业质量上看,上海和江浙两省以及珠三角等区域相比,还是稍显滞后。

参考文献:

1. 马章.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30-33.

2. 谢吉亮,彭灿.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造与实证检验.技术经济,2012,(3):32-37.

3. 毕克新,孙金花.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3):54-58.

4.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5-11.

5. Elias Sanidas.Technology,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conomic and societal growth.Technology in society,2004,26(1):67-84.

6. Richardelson,Katherine elson.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 systems.Research Policy,2002,31(2):265-272.

7. 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预测,2008,(2):66-68.

8. 察志敏等.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4,(3):12-13.

9. 戴跃强,李琰,达庆利.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管理科学,2006,(14):644-647.

10. 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新进展.科研管理,2004,(2):37-39.

11. 官建成,马宁.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出口行为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103-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097207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2010ZDIXM02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项目号:2009ZG5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