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资企业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资企业税收政策

篇1

关键词:改制 国有企业 涉税问题 风险防控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涉税问题,具体发生在企业资产重组、产权交易、破产清算以及合资过程中,作为企业改制的基础性工作,资产评估失误会导致税收流失。所以,必须对国有企业改制涉税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一、国有企业改制涉税问题

(一)产权交易导致税收流失

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关键内容,产权交易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企业产权交易都是在产权交易市场中具体实施,其前提是公开交易,若存在多个交易者进行竞争,需要对比国有产权价格,以遏制国有企业腐败现象的发生,避免流失国有资产。但是,现阶段我国国有产权交易并非由经济市场决定,其主要因素是我国未形成统一产权管理机构与交易市场,所有产权交易市场均属于自发构建,所以市场内容较为混乱。而且也未形成专门管理法规与统一立法规定,仅仅是根据地方行政法规进行产权交易,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对企业产权交易造成不利影响。

(二)企业资产重组导致税收流失

重组企业资产过程中,因为制度配套、政策衔接等因素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企业税收流失问题。因为企业在重组资产时,一些资产会有模糊的政策界限,比如,重新组合企业流动资产的本质其实就是货物交换行为,依照相关税法规定,必须对企业增值税进行增收,但是,因为企业存在不规范的流动资产,在评估企业流动资产过程中会出现缩水现象,导致国有企业减值,流失企业应征增值税。

此外,还会导致企业营业税的流失。重组企业资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转让土地使用权与房产设备等问题,依照相关税法规定,必须在我国境内转让无形资产与提供应税劳务的个人或单位,被称为营业税纳税人。但是,在重组企业资产时,税务机关不能灵活掌握企业信息,对企业营业税纳税人无法及时确定,最终导致企业税款的流失。

(三)企业合资导致税收流失

现阶段,国有企业根据资金来源划分,主要有两种合资改制形式,即:国有和私营企业合资,中外合资,而导致企业税收流失比较严重的是中外合资。在创立中外合资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评估双方资产,然而,因为一些企业急于促成合资项目,吸引外资,所以主管低估或者不评估中方国有资产,对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低价,导致中方国有资产存在非常低的所占比,使得在合资国有资产时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依照我国相关税法规定,在组建中外合资企业时,对企业资产溢价与增值评估所得,必须上缴企业所得税。但是,因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导致企业所得税减少,导致税收流失。

二、涉税风险防控措施

(一)对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有效规范,明确规定产权交易中国有资产的税收政策

根据现阶段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以及杂乱的情况,有效清理、整合以及重组已完成的交易,确保各省份在重组合并后仅有一家技术交易所与产权交易所设立,以此形成全国交易网络机制,对企业产权转让信息予以及时收集与公布,对国有资产交易与转让过程予以详实记录、撮合与监督,避免在交易国有资产时出现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必须在政策上明确规定产权交易中的税收问题,避免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交易中的税收流失。

(二)规范运作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税收政策

资产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必须对其具体运作过程进行规范,委托审计部门全面审计国有企业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情况,企业财务部门依照具体审计情况对企业账目编制报表进行有效调整,确保企业资料充足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此外,必须对企业重组资产过程中的税收政策予以明确,制定配套、有效的政策法规,保证企业有法可依。涉税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在重组企业资产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但是现行律法内容与涉税新情况不相适应,所以,国家必须依照实际情况对新律法政策予以适时出台。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并与相关组织积极保持联系,明确税务机关改制职责,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存在的涉税问题予以合理解决,做到不但能够支持国有企业降低其债务负担,同时有可以有效避免国有企业税收流失,对国家利益进行有效维护。

(三)对合资中的国有资产权益进行维护

第一步,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检查与监督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状况,对国有资产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予以及时性纠正。就我国的合资企业而言,一方面要聘请具有权威性的评估机构客观评估国有资产,另一方面要客观评估外方资产,避免合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有效避免由于流失国有资产而造成的税收流失。而且还要对三资企业认定工作予以不断加强,避免国有企业为得到三资企业可以实行税收优惠而发生变相逃税的情况。最后,还必须构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估企业资产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我国资产评估的完善与专业化,保证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标准逐渐呈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王小军. 企业资产重组过程的问题与对策[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203-124

[2]张幸福.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动因与策略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144-152

[3]戴国华 做好"瘦身健体"运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的几个财务问题探讨[J].施工企业管理2006(12):154-156

篇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轿车和零部件的生产体系。2007年开发区已有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本田汽车公司、东风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誉汽车有限公司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现已形成规模化产能的有4家,零部件企业达到160多家。日产、本田、法国PSA等世界汽车巨头聚集开发区,一大批汽车销售企业、配送中心进驻开发区。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与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链集中区域。2007年开发区汽车产销超过30万辆,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国税收入达42亿元左右,占开发区国税收入的80%,占武汉市国税收入的10%,汽车产业已成为武汉市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发展规划和实际项目计划的实施情况,预计到2010年,开发区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

由于受到现有相关国家法律政策、燃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国内外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结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当前在税收政策上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不足:

1.从税收政策总体上看,对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导向性不强。2004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技术政策上提出了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开发新型动力汽车,开发新型车用燃料和生产新型燃料汽车,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等一系列要求。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充分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税收政策分析看,国家在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性不是很强。具体来讲,除汽车消费税对小排量汽车略有倾斜外,对低排放、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并没有多少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而从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趋势看,小排量汽车虽然市场份额占有一定比重,但生产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生产小排量汽车的企业均立足发展大排量汽车以增强竞争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汽车公司生产经营初期定位于生产小排量、节能环保型小汽车,但由于利润率低,个别车型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最后不得不转向生产中高档排量汽车。而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仅3年的东风本田汽车公司生产的CRV车型,由于动力性强、排量适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新款CRV目前形成供不应求状态,2007年缴纳国税已突破20亿元大关。

2.从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市场的培育来看,国家税收政策调控缺乏力度。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目前开发区东风电动汽车公司生产的混合电动汽车和东风本田通过引进技术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虽然油耗量比同类车型低将近40%,但由于产品生产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上汽油动力汽车。如东风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由于生产成本过高难以被市场接受,据调查,一辆混合动力公交车价格将近60万元,是同类型汽油动力公交车的两倍多。2007年11月在广州车展上展示的东风本田汽车公司从国外引进试销的混合动力思域轿车,对外宣布的上市价格为28万元,是同类型汽油动力汽车的两倍。该公司准备根据试销情况决定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投入产业化生产。其负责人对外也袒露了由于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国内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市场销量不容乐观的预测,国外新能源汽车能得到大力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则在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如降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和给予相应补贴等措施。从目前汽车消费的综合税费成本来看,在我国,真正的车价一般只占购车费用的65%,35%则属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以及其它费用。

例如一辆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所含增值税和消费税约为1.5万元,购置税1万元。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每年必交的车船使用税、养路费等。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税费负担在购置、保有和使用阶段的比例不科学,车辆的税费负担主要集中在购买环节,与国外鼓励购买但限制使用的政策相比,我们是一次投入、无忧使用,导致大中排量轿车所占比例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奢侈性消费倾向。目前还没有多跑路、多耗油、多排污、多缴税的政策机制,不利于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市场的形成。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推动节能环保型汽车产业化发展,以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与提升消费者购买的愿望 。

3.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来看,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要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资源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与合作伙伴一道生产汽车品牌,与合资企业共同发展自主品牌。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中提出,要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发展自主品牌上,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给予额外的税收政策支持。相反,汽车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环境是内资不如合资企业,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未出台之前,过去一直以来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可享受“两免三减半”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此同时还可在税前抵扣、费用列支等方面享受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汽车产业既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去,国家仅仅只是对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很少。

二、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根据上面提到的当前影响武汉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因素,笔者认为在汽车消费税、车购税、企业所得税、燃油税的征收中应考虑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以此加大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生产的支持力度。这样既可以降低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置成本,使得环保型车辆得以迅速推广,极大的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1.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对汽车产品消费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针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产品征收的消费税,对大排量、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的汽车产品进一步提高消费税税率水平,以增大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税负,增大购车成本。尽快解决小汽车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技术问题,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266号)规定的符合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可以减征消费税的政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环保型小汽车。

2.调整车辆购置税政策。目前对小排量、经济型、环保节能型汽车征收10%的税率过高,建议改按乘用车排量的档次设计分档税率,对大排量汽车可设计更高的车购税税率,对小排量汽车调低税率。

3.尽快出台燃油税和排污税。按照多跑路、多耗油、多排污、多缴税的思路,对目前的公路养路费收费政策进行改革,改征燃油税,进一步增大汽车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同时开征排污税,以促进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开发环保和燃油经济型汽车,同时也推动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以培育消费者的环保节能意识,促进环保节能型汽车消费市场形成。

4.运用所得税调控杠杆,扶持汽车企业做强做大。对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以及一定规模以上的汽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税收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汽车企业走联合经营、规模效益的路子。避免汽车生产企业遍地开花,造成资源浪费,低层次恶性竞争。对汽车企业生产开发环保节能汽车新产品、开发清洁能源等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和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及产品的积极性。

5.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和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税收政策。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时,对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备仪器购置、技术引进等各类研发费用准予从所得税税前列支。对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开发或咨询项目对外所支付的开发费、咨询费、专利和专有技术免征所得税,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篇3

文章就合资企业目前管理权争夺的势态,结合中方1979年引进外资的政策实施后其不断变迁的历程,采用博弈论方法,解释合资中争夺管理权的原因,试图论证合资中外方与中方的理想博弈状态。

一、合资企业管理权争夺的主要表现

1.控制权争夺

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证明,管理权和所有权密不可分,所有权决定管理权。投资者依据公司章程就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投票表决进而对企业经营形成控制权力。

合资企业各方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参与管理权限的大小,一般认为是由其投资比例决定的,掌握多数投资份额的一方具有控制企业的能力。合资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各方股东均具有不完整的控制权:现实中,跨国公司完全控制技术资源(其拥有关键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但不完全控制管理资源;中方控制某些治理职能,但仅有名义上而非实质的最终决策权。

在出现合资企业的初期,规定中方掌握企业控制权。中方明确限定外方股份不得超过15%.在各行业的合资企业中,外方的股权比都很低。然而,政策运行过程比理论要复杂,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今,初期合资企业几乎均由中方控股的局面不复存在。比如1980年组建的中国讯达合资公司,由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占75%股权,瑞士讯达控股有限公司占15%股权和香港怡和讯达(远东)股份有限公司占10%股权;在l995年,由外方增资将其股权比例由25%增到65%,实现绝对控股;目前,外方实现了100%股权。

2.管理权争夺的行为方式——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是外方达到控股目的的主要手段,体现出外方以强硬态度要求全面掌握控制权和收益权。如西门子使旗下45家中国境内的合资公司控股率达到90%、达能控股乐百氏、阿尔卡特并购控股上海贝尔等。增资扩股是指在合资企业中,外方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改变原合同及章程中外商的投资比,从而扩大自己在企业所占股权比的行为。增资扩股的特征是由中方控股向外方控股方向发展;外方从经营占有向资本占有发展;其方式趋于多样化,如一次性购买、购买中方股权、走法律边缘线等。

外方经营管理控制力提高,实现控股赢利的目标;中方对企业的控制力被削弱,导致其利润和国有资产及无形资产诸如品牌、营销网络的流失。

3.管理权争夺的一个筹码——核心技术博弈

此外,掌握企业关键资源有助于管理权的争夺,外方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其争夺管理权的有力支柱。在汽车行业,2004年由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发表的名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的报告就指出我国汽车工业合资之路没能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里。在通信行业,中方企业先通过与外方合资,再独立生产自己的品牌,但是国内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在产品的技术以至原材料方面都过分依赖外方,外方企业通过提供元器件获得高额利润,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中方在合资过程中非但没摆脱技术上的依赖性,还面临着更加棘手的发展前景,与合资初衷相背离。这就需要中方更换策略,重新考虑“核心技术”博弈。

二、管理权争夺的博弈分析

外方初进中方市场,不熟悉环境,缺乏市场运作经验,选择建立合资企业是为了弥补其缺陷。中方也积极推进企业合资以便近距离学习先进经验;并规定一些重要行业,如汽车、通讯器材等必须合资。共建合资企业是双方的共同意愿。上文所述的管理权的纠纷却阻碍了合资企业的发展。本文试采用博弈论分析合资双方争夺管理权的概况。

博弈论是建在行为理性基础上,研究如何做出参与人都愿遵守的有效制度安排,满足各方的需求,参与人按各自最优决策行事,以达到个体效益的最大。

1.管理权的有限博弈与动态博弈

有限博弈是所有参与人都可以明确无误地了解重复的次数,即可以准确地预测到最后一个阶段博弈。而在最后阶段的博弈中,任何一个参与人选择自己的占优策略,也就是选择不合作,不会导致其他参与人的报复。

为能控制管理权,主导企业的运作,作为博弈一方的外方把建立合资企业当作短期的战略性目标,认为与中方合作是有限博弈。从大量实践看,不少合资企业初期就提防对方这个未来的竞争对手,根据合资企业治理的根本特征,在合资初期就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外方经过十几年的合资合作,逐渐了解并熟悉中方法规、市场、竞争者,修正自己的判断,积累经营和竞争经验。加上外方为了更快发展,越来越对与效率低下的中方分享运营控制权感到束缚、不满。在博弈最后限期,外方的有限理性督促其选择放弃合资模式,夺得管理权,独资运营业务不合作方式,实现博弈目标——掌管合资企业。外方所采用的策略虽然使中方利益受损,但博弈终止,中方不会有机会再采取回击的手段报复自己。

在合资过程中,还存在另一种博弈表现,即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中,由于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参与人行动顺序直接影响博弈的结果。参与人可主动采取一些行动影响其他参与人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从而促使其他参与人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中方实施引进外资政策。中方率先采取策略,如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方推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作为后行动的外方在合资当中要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防泄密。通过观察中方行为,运用一套精巧的“技术锁定战略”,破解了中方“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保护其知识资产权、营销和管理等技术优势。为获取控制合资企业的管理权,在中方市场形成垄断打基础。这就需中方有效回应外方“技术锁定战略”。

外方根据中方行动,变换争夺管理权的策略,扩张在合资中的势力范围,同中方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事实上,中方从外方投资中获得税收增加、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诸种好处;外方投资也带有短期内不能达到获益目标,诸如开辟新市场、拓宽经营领域、建新研发基地、低成本获取原材料等,这就决定了相互“重复的动态的博弈”倾向。

2.管理权的“智猪博弈”

无限重复博弈是对弈方考虑长期利益,放弃短期利益的一种合作,双方博弈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找到各方收益最大化的均衡解,即“双赢”策略的合作博弈,又名“智猪博弈”。证明了博弈各方采取理性的合作态度以合作方式满足各自的预期收益,即合作博弈——管理权争夺的博弈理想状态。

三、达到“智猪博弈”的对策

就以上管理权争夺的博弈分析,中方如何在对弈中即不遭受损失,维护应得利益,又为未来发展提供契机,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以“智猪博弈”模型为目标,结合具体情况,改善争夺管理权博弈状况。

1.限定管理权

针对外方通过垄断技术控制管理权及其长远目标,其进行控股经营会冲击市场的竞争秩序,借鉴国外的有关法律考虑国情出台相应法律并强有力的执行是限定争夺的保障;针对外方利用管理权进行避税问题,在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处理上设立一个外汇政策的规定上限,并规范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实行标准化,严防价格转移策略可能造成的资产外流;中方可依靠舆论培养必要意识,以提高话语权地位,维护应得的利益。

2.实现互惠互利

在博弈中,中方要引导外方意识到合资是一种长远的合作,能发挥优势互补的优点,实现双方的战略目标,达到理想博弈状态提升中方能力,重新引导外方对待合资的认识。

对于中方来讲,为与外方达成治理公司的共识,中方在自身结构提升作为着手点,采取自身完善的措施:

首先,中方可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采取高效率高报酬的薪酬制,根据投资创立税收、就业情形换算的比例,设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奖罚。

其次,监督机制执行力度。对外方增资,严格执行我国的审批规定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不可为满足外方的要求,而随意降低厂房设备作价。同时,完善我国的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关于增资扩股的规定比较含糊,没有明确规定中方董事经营管理义务和权力,这个疏漏就有可能为外方增资扩股时利用,建议合资企业中聘用第三方进行财务控制。并对该监管人员实施处罚措施以激励其不敢懈怠。

再次,中方人员任命采用聘任制,在有广泛影响的媒体进行公开现场招聘活动。引导本土企业建立行业协会,避免为引外资而引发内部争斗,也避免为外方获得对管理权的控制创造机会。

对外方而言,必须遵从WTO的框架下的规则,结合企业最大目标就是赢利的原则,实施国民待遇,合资双方公平竞争,奖罚分明。

其次,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合资企业到国际市场开拓营销渠道,以避免因争夺合资方品牌的国内市场而内耗。

再次,尤其外方是跨国公司,为使合资企业配合其完成国际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安排中方人员到母公司接受管理理念,了解整体思想和团队运作方法。同时,对外方员工进行中国思想教育,适应本土文化。双方快速融合到团队中,互相交流沟通,缩小合作成本,取得一致目标。

篇4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行动守则》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实体,各个实体通过一个或数个决策中心,在一个决策系统的统辖之下开展经营活动。由于经营的跨国性、战略的全球性、管理的集中性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产生了跨国公司国际避税这一特殊的法律问题,即跨国公司跨国境或税境,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和漏洞,以种种公开的、不违法的手段,减轻其总体税负的行为。主要手段有:

1.转让定价,指跨国公司违背市场公平定价,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订立有关商品、资本、技术、劳务、信贷等的内部交易价格,从而使跨国公司总体税负大大减少。它是国际避税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2.利用避税港避税,指跨国公司在避税港注册一个只具法人实体形式而不作实质经营的基地公司,将在避税港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到基地公司的账户上,从而实现避税的目的。

3.实施资本弱化,指跨国公司利用国际市场上债权融资税负低于股权融资的优势,把本来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转为采用贷款方式提供,从而逃避或减轻其本应承担的税负。

4.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指跨国公司利用一些国家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避税,这种形式在发展中国家运用较多。

二、跨国公司在华避税行为分析

(一)通过转移定价避税的行为分析

1.通过购销业务转移定价。这是在我国最为普遍的转移定价避税手段,即在购销环节采用关联交易定价来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体现在:(1)利用我国行业间、地区间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采取转移定价的手段将利润由高税率的行业和地区向低税率的行业和地区转移,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2)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环保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在我国设立加工车间生产产品,节约本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然后利用“高价进、低价出”的转移定价手段将利润从我国转移出去。

2.通过劳务服务实施转移定价。指外资企业对与境外关联企业发生的劳务服务实施转移定价,增加劳务费用支出,从而将利润转移出境。劳务服务包括向境外关联企业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供求状况信息等服务,或境外关联企业向境内外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

3.通过设备供给转移定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设备作价投资入股,另一种是以经营租赁方式提供设备。前者是投资者通过抬高设备的价格,增加资产原值,多提折旧,实现冲减利润,同时还享有较大的股权比重,分得较多的税后利润,在初始投资时这种现象较明显。后者是通过在税前列支较高的租赁费造成当期利润的减少。

(二)通过避税港避税的行为分析

这种形式往往与转移定价和资本弱化方式密切相关:

1.在境外设立基地公司。即在华子公司以高价向设在避税地的母公司或关联子公司购进原材料,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返销给母公司或销售给其他关联公司,造成子公司亏损的假象,利润转移至避税地的母公司或关联子公司。

2.增加在华子公司的贷款。母公司在解决在华子公司资金需求时,变原来的追加投资为增加在华子公司的贷款,利用税法对支出利息免税的规定,巧妙转移利润,规避税收。

3.向在华子公司收取高额费用。即避税地的母公司对在华子公司收取高额特许权使用费和劳务费用,造成在华子公司亏损,逃避税收。

(三)通过资本弱化避税的行为分析

主要是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形成,通过资金借贷方式增加企业的利息费用转移利润。比如跨国外资企业以贷款方式注入资本金,形成资本弱化,每年在税前列支巨额的利息费用以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变相将利润转移出境。再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者往往不愿采取权益资本的形式与中方合资,而是以流动资金不足为借口,充分利用其境外的关联企业,以债务资本的形式贷给企业,且贷款利息往往比正常水平高许多。

(四)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避税的行为分析

即利用外商身份或行业优惠政策获取优惠。外资企业深谙我国税收政策,有些甚至滥用政策。如在2007年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统一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企业所得税法)之前,外资企业往往利用我国对外商的“两免三减”政策千方百计避税。据调查,深圳市10多年来累计登记开办的外资、合资企业近万家,但实际经营的不足2/3,余下企业除极小部分转产或停产外,大多数在免税期满后,通过换招牌变成了新办企业,再次享受免税。合并之后,国家对生产性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设置了五年过渡期,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继续实行优惠政策,一些外资企业又逐渐转向行业优惠寻求避税。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跨国公司国际避税行为的规制及问题

目前,我国反国际避税立法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尤其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转让定价税制已经比较完整,对避税港避税、资本弱化避税等行为的规制也首次有了集中统一的表述。但我国反国际避税立法仍未形成完整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相关规定进行逐一梳理。

(一)相关规制

篇5

“两税合一”政策将减轻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使得内资企业获得与外资企业公平的竞争机会。尤其是对本土电子信息企业来说,降低税率可以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从而使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但是,新税法中有哪些条款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企业?还有哪些名词的概念、界定标准尚不清晰?在6月7日的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经济调节处处长张春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新税法的三个“有利于”

首先,“两税合一”有助于鼓励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新税法第30条第一款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这一条款,已经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落实并实施。

前者的第二条规定:“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足部分可在5年内结转抵扣。后者的第一条规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第二,新税法鼓励创业投资发展,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新税法第31条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财政部等部门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新税法规定了境外收入抵免,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新税法第24条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本法第23条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

两点争议尚在研究中

篇6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风险规避

税收筹划是一项高级的财务管理活动,如同其他的财务决策一样,其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风险,充分认识到引起税收筹划风险的原因,进一步意识到并重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存在,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乃至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一、税收筹划及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就是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达到低税负或滞延纳税时间的目的,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税收筹划是一项高级理财活动,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

税收筹划如同其他的财务决策一样,其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由于企业某些方面违背税收精神,还需要为其偷税行为承担额外惩罚。这种实施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即所谓的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风险也可以说是因税收筹划的失败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影响因素

1.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目标的短视性

由于企业目标的短视性,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容易锁定税收优惠的有效期,而为了在优惠期内获得税收减让或退免,企业往往会超出自身承受范围来进行这一类行为。而这些过度行为造成了企业的财务计划和发展规划的混乱,导致企业正常业务难以协调和平衡,这样不但不能达到节税的目的,反而还可能葬送的企业的大好前程。例如: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因为为了充分享受“中外合资企业增值税退税政策”而选择把大量的轮胎销售给自己的子公司,最终因为终端销售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导致企业濒于破产。

2.进行税收筹划者的业务素质

即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这是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内部约束条件。纳税人能够拟出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选择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又如何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

从我国目前纳税人的业务素质来看,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并不高,构成了纳税人税收筹划成功的内部约束条件。受到业务素质水平的约束,纳税人即使有迫切的税收筹划愿望也难以落实为具体的筹划行为,或虽然落实为具体的筹划行为,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

这是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外部约束条件。这也是纳税人最容易忽视的内容,因为纳税人往往更关心内部的涉税行为,税收筹划就其本质而言是合理合法的,符合法律的精神,但是由于税法的变动性,导致税收筹划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法律风险的存在。

税法一旦调整,税收筹划的依据可能消失或改变,筹划的结果就完全可能与当初进行筹划的预期相反。如果税收政策或者成立条件发生变化, 就有可能使得原税收筹划方案, 由合法变成不合法, 或由合理变成不合理, 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税收筹划的成本高于收益的风险。因此,对于税收筹划而言,尤其是那些长期性的税收筹划,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三、重视和规避税收筹划风险

纳税人税收筹划的目的是能获得节税收益,但是在获得税收筹划收益激励的同时,所蕴含的风险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正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存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的规避。

1.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税收筹划并不是万能药方,对于某些财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企业,税收筹划的预期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于是也会产生税收筹划的风险。

对于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税收筹划是一定要强调以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为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规范其会计核算,灵活设置科目,做到账目清楚无误、税款计算申报无误、纳税及时足额。这样才能站在财务管理的高度,从全盘出发来进行税收筹划,从而达到多方兼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以此排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短视性及片面性。

2.提高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高度

企业应树立税收筹划意识, 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做到这一点, 尤其需要企业的高管人员正确认识税收筹划。企业各类人员也应各司其职, 整体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融资等事项,设计最优纳税方案, 积极主动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税收筹划。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要遵循合法、成本收益及综合利益最大化等原则, 这是企业进行税筹划成功的基本前提。同时, 要注意防范税收筹划的风险,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以有效地遏制税收筹划风险。总之,税收筹划必须围绕经营目标进行综合策划,应着眼于整体税负的降低,而不仅仅是个别税种税负的减少。

提高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确立法制观念,认真选择,避免筹划手段选择上的风险。税务筹划的规则决定了依法筹划是税务筹划工作的基础,严格遵守相关税收法规是进行筹划工作的前提,一项违法的税务筹划,无论其成果如何显著,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树立风险意识。

3.加强税收筹划的专业性

税收筹划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的:针对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比如根据其规模、运行情况和相关的财务资料,合理规划出最适合该企业的纳税方案。最重要的是,这种筹划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随着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实时做出纳税规划的调整。而只有这种动态的税收筹划,才能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才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结合国外实践,企业一般都在内部设立专门的税务研究机构,或通过专门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和税收筹划。这种经验在国内值得借鉴,是可以大力发展的一种模式。

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税收政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进行税务筹划就是要不断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这也要求不断增强筹划人员素质,使他们对税收政策有很好的了解,同时也可避免筹划具体执行上的风险,这就要求筹划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够“专心”,一方面要提高筹划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具体需求,专心培养使用或聘用专业化的筹划团队,优化筹划队伍的素质结构,使其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给予筹划队伍足够的信任,尽量减少对筹划具体操作的人为干扰,使筹划人员能专心开展工作,从而将筹划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4.加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

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不同,税务执法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能否得到当地主观税务部门的认可,也是税收筹划方案能都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也是规避和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只有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避免无效筹划,这是税收筹划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征纳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整个税收筹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中秀:《纳税筹划宝典》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何鸣昊:《税收筹划的风险及其控制》企业理财,2007

[3]侯婉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知识经济,2008

[4]郭英武:《合理进行税务筹划.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经济理论研究,2008,(3)

[5]韩晓翠:《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财会通讯,007,(12)

[6]马 慧:《税务筹划浅谈》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01)

[4]胡子昂:《如何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商业时代,2008,(06)

篇7

一、许可途径与项目股权限制

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实质上经历了由传统经济向自由化市场经济的体制变迁,许多领域都已实行重大改革,涉及投资、贸易、金融、外汇管制等,竞争法规和知识产权法规也得以制订和修订,相关手续不断简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印度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试图给外国投资者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将印度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兴趣”。

印度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许可程序分为两种,即经由自动许可途径和经由政府许可途径。

所谓经由自动许可途径对产业部门/活动进行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指,毋需取得政府或印度储备银行的事先许可,外国投资人仅需在收到汇入汇款起的30天内告知印度储蓄银行的相关地区办事处,并在发行股份之日起的30天内向该办事处提交必要的文件的投资。

除以下必须获得政府事先许可的领域外,经由自动许可途径对产业部门/活动所作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达100%:

1 雪茄、香烟以及加工烟草代用品的制造;

2 所有类型电子航空设备的制造;

3 专门保留给小型产业部门的产品制造;

4 其他外国投资人在印度“相同的”领域已有既存的财务/技术合资提案。这是为了维护业已存在的相同领域投资人的利益。只有当其他外国投资人已在“相同”领域拥有合资企业或技术转移/商标协议的情况下,新的外国投资人才需要政府的事先许可。外国投资人/技术提供者以及印度合伙人都有义务提供让印度政府满意的理由和证据,用以说明新提案会或不会以任何方式危及既存合资企业或技术/商标合伙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但在下列情况下,即便外国投资人已在“相同”领域拥有合资企业或技术转移/商标协议,也不需要政府的事先许可:

(1)风险资本基金所作的投资已向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或;

(2)在既有的合资企业中,当事人的投资少于3%,或;

(3)既有的合资/合作已废止或不健全。

5 所有不在已公告的产业部门政策上限范围内的提案。

不在上述自动许可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必须经由政府许可途径,事先获得政府的许可。此类投资提案由外国投资推广局考量。

除海外印度人投资、出口导向单位以及零售交易(单一品牌产品)外国直接投资外,所有外国直接投资案中的申请应向财政部经济事务司的投资推广局提出。海外印度人投资、出口导向单位以及零售交易(单一品牌产品)外国直接投资的申请则应向产业政策与推广司的产业协助秘书处提出。

申请案也可向海外的印度大使馆提出,印度大使馆会将申请案移交给经济事务司作进一步的处理。申请人可以从相关网站下载FC―IL表格,提出申请不需任何费用。

印度政府对各产业部门/活动吸纳外国直接投资的股权上限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1 外国直接投资可达26%上限的部门/活动包括:传播媒体,如调频广播,上连到新闻与时事的电视频道;印刷媒体,出版新闻与时事的报纸和期刊;国防产业;保险;石油与天然气。

2 可以达到49%上限的部门/活动包括:传播业中设置上连器、集成器等的硬件设备,有线电视网和直播电视服务;国内定期航班客运航空部门(不得有外国航空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资产重组公司;公共部门事业所做的石油提炼;大宗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信用调查公司。

3 允许达到51%上限的部门/活动包括:单一品牌产品的零售,这种零售不仅要征得政府事先许可,而且必须遵守以下规定:第一,产品在全球必须使用相同品牌行销;第二,销售的产品属于单一品牌。不得零售使用不同品牌名称的多项产品,即便这些产品是由同一制造商生产的。

4 能够达到74%上限的部门/活动包括:电信服务;附频道的资讯服务提供者、无线电呼叫以及端对端宽频服务;卫星的建立与营运;私人部门银行;不定期航班航空公司、包机航空公司(不得有外国航空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货运航空公司及地勤服务。

5 在遵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外国直接投资可达100%上限的部门/活动主要包括:现有机场的发展;供内部消耗的煤和褐煤开采;非银行金融公司;营建开发;贸易;电力交易;无频道资讯服务提供者;暗纤、路权、管路空间、塔台的基础建设提供者;运送邮局法规定范围以外物品包裹的快递服务;酒精饮料的蒸馏和酿造;雪茄与香烟以及茶叶等。

印度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有:博弈部门、彩券业、核能以及零售交易(单一品牌产品除外)。

印度政府通常是通过《新闻通告》的方式对外国投资政策进行调整与修正。如果是产业部门政策、产业部门股权上限有何变更,则通过产业政策与推广司产业协助秘书处《新闻通告》来告知。所有《新闻通告》均可在产业政策与推广司的网站上获得。根据外汇管制法,印度储备银行亦有权公告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二、组织形式及投资渠道

投资印度,首先要选择好一定的组织形式或法人资格。组织形式或法人资格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拟要从事的经贸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根据印度法律所规定的纳入外资管理的名称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外国投资者可以注册联络处/代表处、专案办事处和分支办事处,以作为外国公司在印开展业务,也可以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作为印度公司经营业务。

(一)设立联络处/代表处

联络处/代表处的角色仅限于搜集潜在市场机会的相关资讯,并将公司的相关资讯提供给潜在的印度顾客。联络处/代表处可促进印度的进出口,也可以提升母公司与在印度的公司之间的技术和财务合作。联络处/代表处不得直接或间接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也不得在印度赚取任何所得,其所有开支必须从外国汇款到印度。设立联络处/代表处必须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许可,

该行一般给予联络处/代表处三年有效期,把联络处/代表处的业务严格限定在推广业务和促进印度的进出口,绝不允许其从事生产制造、执行项目或承包工程等活动。

(二)成立专案办事处

在印度执行特定专案的外国公司可在印度成立临时性的专案办事处。只要符合具体指明的条件,印度储备银行对于外国实体在印度成立专案办事处一般都会允许。此类办事处只能从事与专案有关及附属的活动,不得涉足其他业务,在完成专案并缴纳税款后,可将专案的盈余汇出印度。

(三)建立分支办事处

基于下列目的,在海外从事制造和贸易活动的外国公司可以在印度建立分支办事处:商品的出口/进口;提供专业或顾问服务;进行母公司从事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印度公司与母公司或海外集团公司之间的技术或财务合作;在印度代表母公司以及担任买卖人;在印度提供资讯技术及软件开发服务;对母公司/集团公司供应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援。此外,外国航空公司和运输公司也可设立这样的分支办事处。设立分支办事处必须取得印度储备银行的许可。只要遵守该行的指导方针,此类办事处可在缴纳相关印度税款后将获利汇出印度。

(四)组建公司实体

无论是联络处/办事处,还是专案办事处、分支办事处,都还只是办事机构,都是作为外国公司在印度经营业务,只能从事相关规章所允许的活动。外国公司也可以在印度成立公司实体,作为当地公司从事业务营运。根据印度《公司法》,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合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根据外国投资人的要求,此类当地化公司的外国股权可达100%,但必须符合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对某些活动领域所规定的股权上限。

在印度设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受当地法律管辖。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合资企业法等一系列专门针对合资企业的法律,所设立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均具有完全平等的印度公司的法人资格,适用印度公司法、税收法等所有有关印度公司的法律。只有一点有别于一般印度公司的设立,那就是合资企业须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批准,独资企业则须经过印度外国投资推广局的批准。

(五)投资现有公司

在印度,外国投资人如果通过现有公司扩展规模的形式进行投资,则适用自动批准程序,但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否则需经外国投资推广局批准):

1 增股必须是基于现有公司股本基数的扩充;

2 外国股份必须是以外币形式投资;

3 拟扩展项目为自动批准类;

4 需提交现有公司董事会决议、印方和外方协议书。

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印度公司发行权利股/红股一般都会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许可。获得此类股份分配的投资人如为海外企业集团,不会自动取得获利股,发行公司必须向印度储备银行外汇局外国投资部孟买中央办事处申请具体的许可,方能对以前的海外企业集团发行权利股。同样,在企业兼并的情况下,获得兼并股份的海外企业集团也不会自动取得权利股,必须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许可。

此外,在公司职工持股计划方案下,印度公司可直接或通过信托机构,对本公司及其海外合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中居住在印度境外的员工发行股份,但方案的内容必须符合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核定的相关规定,且在方案下分配给非印度居民员工的股份之面额不得超过发行公司实收资本的5%。

在股份/公司债券的移转方面,印度规定:

1 非居民可接收居民的股份移转,包括收购现有公司的股份,但必须符合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产业部门的许可和遵守规定的定价指导方针;

2 可将海外商业借款/贷款转换成股权,但公司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是在自动许可涵盖的范围内,且转换后的外国股本执行产业部门的资本限制和定价指导方针;

3 因新发行股份而增加的外国股权参与以及优先股转换成股本,必须在自动许可和资本限制范围内,并遵守规定的定价指导方针。

为了发展电力、通讯、石油开采提炼、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印度政府允许某些印度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全球存托凭证(GDR)和外币可转债(FCCB)筹集股本,外国公司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直接投资。除了不能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外,对ADR和GDR筹资没有最终用途限制,但FCCB筹资须符合商业外债最终用途的要求。

三、后危机时代:正视印度投资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印度却是少数在逆境中继续前行的国家之一。正如麦考利资本公司印度和东南亚经济部负责人拉吉夫・马利克所发表的报告名称一样――《印度:情况比大多数国家要好》。在该报告中,马利克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经济没有那么脆弱”。在2009年6月22日的《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制定全球复苏路线图》报告中,世界银行对印度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做出了调整,分别由原来的4%和7%上调至5.1%和8%。最新印度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2008-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工业增长率超过11%。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十足的后劲。对此,外国投资者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新一轮经济开放

2009年7月6日,印度政府公布了新财年政府预算,这是辛格政府连任后提出的第一份经济计划。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印度财政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在印度议会人民院宣布这一预算时,披露了《经济白皮书》中一系列经济开放措施,其中包括吸引外资、推进私有化、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等,希望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引进外资来刺激经济,提出在零售、金融和交通等领域全面吸引外资。这将是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迎来的最大的新一轮经济开放,其规模和后劲不可小觑。

(二)丰富、年轻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

印度拥有11.05亿人口,其中35岁以下人口占70%,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和年轻化一直是印度招商引资官员引以为傲的优势。印度又是世界最大的使用英语的国家,由于英语普及,其高等教育机构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并较为重视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使高校学生既能顺利获得世界科技发展信息,又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目前,印度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普通劳动力的专业教育程度也相当高。

(三)较为健全的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

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

印度的私人资本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运作经验,自实现经济改革以来,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股票市场也比较成熟,全国有二十多个证券交易市场,5000多个上市公司,它们监管严格,运转高效,是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四)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保障。作为英联邦成员,印度的法律体系相对健全且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也很强。有鉴于此,印度在法制化管理方面较为突出,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

(五)优惠的税收政策

为了鼓励对优先产业和特别经济区的投资,以及促进无工业化优势地区的工业化,印度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在特别经济区从事制造或提供服务的单位享有出口获利十五年租税优惠,优惠政策分为三个阶段,前五年减免100%,中间五年减免50%,最后五年获利投入营业的部份减免50%。自特别经济区被公告之日起十五年中,事业/企业因开发特别经济区所产生的获利享有为期十年的100%减免;基础建设资本公司或基础建设资本基金的股利、利息或长期资本的利得可100%免税,为募集资金投资风险资本事业所设立的风险资本公司或风险资本基金所得亦可免税;从事港口、机场、道路、桥梁、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的开发、营运及维护的利得可以100%免税;在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及喜马皆尔(Himachal Pradash)、东北各邦及锡金(SikkiIn)的某些已公告区域或重点产业设立的事业,在查谟(Jam―mu)及喀什米尔(Kashmir)内设立的事业,其利得可以100%免税。

不难看出,印度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上花了不少功夫,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印度尚称不上是十分理想的投资目的地,在投资环境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代化与贫穷困厄共存,对比鲜明

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是,该国同时拥有四分之一的世界最贫困人口。印度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能源供应。印度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文盲仍占印度人口的40%。在班加罗尔和德里等城市,摩天大楼往往与茅屋交织在一起,反差十分明显。这种现代化与贫困落后并存的局面给印度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盛行,办事效率低下

印度自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也是第四大经济体(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同时位居全球第十大工业化国家之列”,“提供了自由、诱人且对投资人友善的投资环境”。但事实上,印度腐败严重,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外国直接投资。外资公司在印度开展业务往往需要行贿,这使得许多外商对印度市场望而却步,难下决心。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需32天。综合来看,在印度投资仍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从整体上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口的强劲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扩张给基础设施的更新配套带来了巨大压力。首先,电力十分短缺,经常出现断电现象,几乎所有的邦电力供应都不足,所有的规模企业都配备发电机。其次,交通运输网络相当薄弱,低于国际标准,甚至不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公共交通非常落后,道路拥挤不堪。此外,水务和污水处理体系不完善,固体垃圾堆积如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状况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会对整个投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篇8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湖北利用FDI取得骄人成绩。2000年利用 FDI只有94368万美元,2009年达到3657766万美元,10年时间翻了近4倍。FDI的大量引入,给湖北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湖北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外资在开放的大多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湖北原有的一些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控制,著名品牌销声匿迹。这对我省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企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视角来研究利用FDI效益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从企业视角研究FDI效益的主要局限于对FDI技术外溢的影响上。如Castellani & Zanfei (2002), Keller&Yeaple (2003),Gorg & strobl (2003), Haskel, Pereira & slaughter (2007) 等指出FDI存在正的外溢效应。但也有研究表明FDI不存在外溢效应,如Haddad,Harrision(1993), Aitken&Harrision(1999), Djankov&Hoekman(2000), Konings(2001), 其研究表明FDI对同行业的当地企业带来消极影响。Javorcik(2004), Gorodnicjenko, Svejnar & Terrell (2007)采用了17个前东欧国家的企业数据检验FDI的水平效应和垂直效应,他们发现了明显的后向垂直效应,但水平效应不明显。 Girma, Gorg&Pisu (2007)研究英国FDI外溢效应,得出了FDI的水平外溢和垂直外溢取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国内学者对微观层面企业的研究,大多发现了FDI的负面影响,裴长洪、张幼文、洗国明、薄广文等认为FDI对我国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FDI效益还主要局限在FDI的外溢效应上。但FDI对本土企业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FDI的静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本土企业可以利用FDI的资本和技术,弥补自身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有效率的生产往往是一定比率的劳动、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但本土企业可能由于资本或技术的不足,造成企业的生产不是有效率的,存在本土企业既有资源的浪费。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有利于弥补本土企业存在的资金缺口或技术缺口,能够使原来处于潜伏状态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开发和调动,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可以提高生产力,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

FDI的动态效益主要表现在FDI对本土企业关联投资效应和技术外溢效益。FDI的进入,通过示范效应和前、后关联效应,可以带动相关的本土企业的投资;同时通过竞争、示范和模仿、人员的流动和前、后向产业关联等,促进本土企业技术进步。

因而,本文试图以企业为视角,全面分析湖北利用FDI效益,为正确评价、提高利用FDI的效益提供新的思路。

二、湖北参与合资、合作的本土企业获取的利润整体水平较低

(一)湖北合资、合作企业利润低,亏损面严重

湖北合资、合作企业利润低,亏损面严重。从理论上来说,外资企业由于具有投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享有国内优惠的政策优势,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转移定价说、管理效率说、交易成本说、制度影响说和投资不足说等),全国外资企业利润水平总体上较低,亏损现象严重。

来自湖北省国税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省4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57.5%出现亏损,亏损额高达31.95亿元。

(二)湖北省本土企业投资比重较低,分享合资、合作企业利润的水平也较低

在1998年以前,外商独资企业占我省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金额比例仅为20%左右,合资企业中,一般也是中方控股。但2002年以后独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独资投资方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如2009年,湖北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一共268个,独资经营企业165个,约占62%。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等方式,将合资企业控股甚至是独资。

例如2004年皮尔金顿集团收购上海耀华公司和武汉耀华玻璃公司1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控股的大股东。飞利浦汽车照明湖北有限公司是飞利浦电子中国有限公司(荷兰)与原湖北汽车灯泡厂成立的合资企业,但现在成为独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降低了合资、合作本土企业利用FDI的效益。

(三)民族品牌的缺失降低了本土企业的利润

在与外资合资、合作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运用各种手段对本土企业品牌进行控制与摧毁,民族品牌的缺失降低了本土企业的利润。

例如洗衣粉中的活力28,原来“活力28,沙市日化”一度畅响在祖国大江南北,1994年最高峰时的销量达到9万吨,在全国浓缩洗衣粉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按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估,当时“活力28”的商品价值就高达10亿元之巨。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但其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由于品牌的缺失,活力二八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成了一个空壳,公司陷入低谷,而同时与德国美洁时公司成立的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每年都申报亏损,本以为用“活力28”之名,借外资之势可以捞个满盆金,不料带来的是更多的亏损。

三、湖北本土企业获取FDI的技术进步效益总体水平不高

(一)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层次比较低

赢利是跨国公司的天性,而技术则是其获得垄断利润的源泉,因此,为了赢得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只会向东道国转移相对的先进技术,而决非真正先进技术。另外跨国公司一般把东道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来看的,这决定了在技术分工上他们只转让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而上游的研发技术、下游的营销技术以及涵盖全部流程的管理等软件技术很少,本土企业大都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仅仅为跨国公司提供低技术含量的零配件生产、产品组装,沦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车间。

例如武汉NEC,它是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NEC公司、住友商事株式会社1993年合资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但长期以来主要是依赖国外原材料、零配件,其真正从事的是产品组装,实际上相当于NEC在湖北的一个组装车间。

(二)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

FDI的进入,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关联效应以及人才的流动,本土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外溢效应。但通常跨国公司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防止技术的溢出。

首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不利于技术的外溢。当前湖北外商直接投资逐步转向独资经营方式,技术转移主要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内部进行,这种方式决定了部分本土企业无法融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体系之中,技术溢出受到一定的局限。

其次,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吸收的载体――研发机构和人才,获取的技术外溢效应相对较低。通常跨国公司会选择国内具有一定实力和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合资或并购,合资、并购后多数跨国公司取消了原有的技术开发机构,弱化了本土企业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同时跨国公司往往凭借优厚的报酬、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大量从国内企业中挖走人才和技术,致使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吸收的载体――研发机构和人才,很难获取较高的技术外溢效应。

另外,通过前、后关联效应获得的技术外溢也非常有限。湖北本土企业大多集中在下游低端产品的配套上,真正关键的零部件仍掌握在外资企业中。如神龙公司作为湖北省大型跨国投资企业,是湖北省最大的一家中法合资企业。据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资料显示,神龙公司的配套企业共有 184 家,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企业,本土企业配套的只是一些低端产品,其关键零部件仍是来源于其他跨国公司,如美国的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麦格纳唐纳利(中国)、伟世通亚太有限公司,德国的博世(中国)投资公司、采埃孚汽车系统、西门子公司,法国的法雷奥集团、佛吉亚集团、米其林轮胎公司等等。通过前、后关联效应获取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配套的其他跨国公司的进入而大打折扣。

(三)湖北本土企业获取FDI的关联投资效应降低

一方面FDI的进入,通过示范效应和前、后关联效应,可以带动相关的国内投资,但另一方面,FDI的进入带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而通常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往往在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结果可能压制本土企业投资,本土企业产品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甚至为跨国公司所代替。如武汉饮料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的进入被彻底改变,当地原有的 100 余家生产企业因技术落后被整合到只剩不到 10家,1/2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占据。

四、提升湖北本土企业利用FDI效益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湖北要提高利用 FDI效益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合资、合作企业中本土企业的利润分配份额,扩大FDI对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益,增强FDI对本土企业的投资拉动效应,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有所作为。

(一)提高本土企业在引资中应获得的利润

1. 政府要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定价的监管。中国目前形成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与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之间的“不和谐” 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定价而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假亏损。政府要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定价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要建立高素质的税收队伍,在审查工作中配备国际税务专家和专业资产评估师,要对公司内部转移资产价值进行准确评估。

2. 政府完善引资政策,建立地区间利用FDI的政策协调机制。本土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谈判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引资的竞争造成的不合作博弈而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被迫出让更多利益:如本土企业的资产低估,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受限,合作企业中利润份额减少等等。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把引进FDI作为衡量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抓,而要注重利用 FDI效益。建立地区间利用FDI的政策协调机制,将地方政府间的不合作博弈转为合作博弈,有利于降低FDI成本,使本土企业在谈判过程中居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获取更多收益。

3. 本土企业要积极参与合资、合作企业的经营,加强对自有民族品牌的保护和培养。通常跨国公司会利用转移定价造成名义亏损,继而依靠其雄厚的资金优势进行追加投资而稀释、收购本土企业的股权。本土企业要提高合资、合作的自我保护能力,要积极参与合资、合作企业的经营,特别是对营销权的控制或监督,要参与合资、合作企业购销业务,对引进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转让价值应经过我国权威部门鉴定。同时要加强品牌意识,要对自有民族品牌的生产、销售以及推广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对自有民族品牌的保护和培养。“活力28”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成立的合资公司由德方控股(占60%),“活力28”以品牌和生产设备一起作价7000万元入股(占40%)。在五人董事会中,中方只占2席,德方占有3席,大多数决议都是由德方说了算。中方对公司的经营几乎丧失了控制和监督,连合资公司明显的违约行为(规定每年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前3年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宣传)都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干预。

(二)利用竞争机制,加快跨国公司技术的转让

利用竞争机制,特别是利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快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随着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地位的提高,中国成为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跨国公司为了应对来自其他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竞争,不得不加快了技术转让的步伐。在湖北,比较典型的是东风汽车公司,它先后与法国PSA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韩国的起亚合资、合作,这些跨国公司为了应对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纷纷加快技术转让步伐,东风汽车公司利用FDI技术进步效应明显。如仅在2008一年时间里,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2178项,申请专利348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获授权专利35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专利拥有数量居行业前列。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982项;“东风1.5吨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研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获奖质量和数量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三)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提高利用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关联投资效应

1. 政府要加大力度培养本土企业。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资政策给予外商投资企业 “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虽然现在外资企业优惠税收政策被取消,但各地为吸引外资的优惠战仍在进行。这种 “超国民待遇”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对FDI的吸引,但同时加剧了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抑制了内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大大削弱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在日本、韩国汽车产业,以及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国产化计划,以及各种鼓励的配套政策,正是通过政府这双有力的手把这些幼稚产业推向世界,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政府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本土企业进行扶持,加强对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培育。

2. 本土企业自身要加大人力资本和R&D投入。各本土企业要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人才,人才回流是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来源。例如,台湾在发展微电子产业时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人才,台湾德州仪器和台湾飞利浦等许多公司高级主管离职后,都成为了本土企业的高级主管。我国奇瑞、吉利汽车从三资企业大量“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土企业必须要加大R&D投入,增强技术能力。武汉长飞光纤应该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5月,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荷兰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武汉长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一直重视人力资本和R&D投入,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光纤光缆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五个创新实验室:光纤技术实验室、光缆技术实验室、设备开发实验室、光纤应用实验室和测试中心。从荷兰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并注重消化、吸收与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振兴民族产业的成功之路。如今其光纤光缆产品及多种网络建设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每一个行业用户的不同需求,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以及电力、广电、交通、教育、国防、航天、化工、石油、医疗等行业领域,并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 .《我国得自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利益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11).

[2]许坚.《论我国外资经济的贫困化增长》[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篇9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资本运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呈现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的剖析,进一步介绍资本运作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以期对企业认识和有效的资本运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市场经济;资本运作;途径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上市股份公司市值达到37.6万亿元,另外还有上万家的改股份制企业及国债市场、期货市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之好。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导致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过程中资本运营的效率不能稳定的增长,严重影响企业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就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一、资本运作的定义及外部环境

资本运作,又名资本运营、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未来发展与价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投资的活动。资本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但是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不仅仅需要将市场市场化,而且要在健全的国家宏观经济条件下才能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有企业从市场上直接融资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将企业市场化、实现政企分离,国家及资本市场建立的运营机制、退出机制是否健全等。

二、资本运作的模式

在资本运作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资本运作模式,主要有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资本的直接运作六种主要模式。其中兼并可以促使企业迅速的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利润、进行战略转移与多元化发展;收购与兼并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讲,收购只是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控股,收购企业仍然是存在的,它要比兼并复杂,主要有敌意收购与公开收购两种;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对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重组),也包括对企业外部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是指未上市企业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控股或者收购来达到上市的目的,另外“借壳”只是一种手段,而筹集资金才是目的;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可以节省常规建设与投资的时间,而且这与收购相比,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资成本,这样的模式可以将无形资产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的直接运作主要有证券投资、期权交易、融资租赁等等。资本运作的模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是有效提高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合理核查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就是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在确定资金成本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在不同的筹集方式中资金成本在总资金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和资金结构的最佳化,进而减少资本运作的风险,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同时要在核算资金成本时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其次,企业要合理安排负债资金,债务利息是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一定的债务利息有益于减少税赋,降低资金的运作成本,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要充分考虑现金流情况,考虑企业所能承担的资金风险能力。最后,企业在充分利用负债利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由于固定费用与债务利息的资金占用率较大,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的资本运作风险,当然若银行利息大于税前利润,则资本运作存在较大的运营风险。总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对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有益于加快规模的扩张,减少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必须要在选择资本运作模式前要明确其企业的运营核心或者重心,要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资金实力、业务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选择企业主业务相关的纵向企业进行收购以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或者选择与主业务不相关的行业间收购或者兼并,以达到企业的多元发展,分散企业的资本运作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优化企业的资本运作结构,企业只有优化资本运作的结构才能筹集资金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低水平致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筹集资金以加快资金的周转率和资本运营率。总之,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措施。

(三)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要想提升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合理规划融资的渠道、数额及方式,合理利用国家税法政策进行合法避税,例如在关联企业融资时不能超过注册资金的50%,否则利息将不能税前扣除,因此在资本运作时,必须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二,在选择投资合作伙伴时可合理考虑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使税务筹划效益最大化,例如可以利用税法所规定的中外合资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考虑与外资企业合作和国内企业合作的利益比较,这样就可以进行合理避税,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三,财务方法上可以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一方面如坏账处理上会计规定既可以利用备抵法,也可以利用直接转销法,但是在税收筹划时就要考虑二者的费用核算比重,备抵法主要是将估计的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若坏账实际发生时则直接冲销应收账款与已计提的坏账准备,这种方法直接增加了当期的费用而减少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而直接转销法则不具有这种“递延”效应;另一方面如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核算存货的成本时的结果不同,例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时候购进原材料,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导致存货成本较低,销货成本较高,这样机会减少计税利润进行合理避税,反之,在原材料价格降低时则应该采用先进先出法。第四,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的选择也可进行合理利用税务筹划,另外在发放年终奖金时也可以进行资本成本的计算,一次性发放与分月发放的税收费用也要根据情况而定。总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对资本运作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应给与重视。

(四)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合理途径之一。首先要对利润进行分析,当销售利润很可观的时候,但是净利润却并不乐观,这种情况下极可能是资本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企业应该快速吸收外部资本,以平衡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若是利润很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转也较好时,这时企业应该及时的兼并或者收购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其次可以借鉴过去企业应用的很好的企业托管的方法,利用外部的因素达到对企业资本的增值,而且同时也可考虑通过对企业的合并与分立方式达到企业资本的增值。总之,通过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认清企业内部现状,采取合适的资本运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资本运作的简单介绍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本运作有效性的提升提出一些途径,这些途径只是提升资本运营效率的一个思路,具体实践性操作还需要更为细化。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资本的交易进而从中获得收益,已达到资本的增值,其实现和提升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在不断的探讨与发现中才能促进资本运作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J].当代经济,2011(16):46-47.

篇10

论文关键词:CFO,角色,会计,战略

 

CFO承担的越来越多的董事会的责任使其有资格成为CEO,从近几年的调查来在全球知名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CEO是从CFO发展而来的,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长,如惠普公司的罗伯特伟曼(Robert Wayman)、家乐福的琼斯杜丹、毕博公司的哈里尤等(Harry You)。图1是CFO和高管团队其他人员的行为指南。

法律部负责人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负责人

负责人 市场部负责人

计划部负责人

人力资源部

负责人

CEO/COO

计划部 财务部负责人

负责人

财务部负责人

公司所有者

CEO 投资者

董事会 债权人

法律部负责人

法律顾问

图1 CFO的十种角色

一、会计、税收政策角色

先从会计核算开始,因为这是CFO的传统职责。CFO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带领财务部门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但是CFO不但需要会编制几套会计账簿,一套编制的目的是为纳税,一套编制的基础是普遍公认的会计准则,一套编制的目的是为内部决策所用,除此之外CFO还要有清晰地和税务审计师、股东和公司其他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通常CFO和CEO一起为股东分析公司的财务业绩。

二、资本结构和成本控制角色

CFO也要负责筹募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了企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他必须计算出公司的债务权益比即公司的资本结构以此来降低公司的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企业价值。企业融资最困难且最复杂的决策之一就是确定公司的资本结构,Modigliani and Miller也是因为做这个课题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许多决策很难做出,如一个公司的债务和权益资本该如何组合,债务资本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又如何分配战略,是否应该使用项目去融资,利率应该采用固定利率还是可变利率,债务是否应该从国外借,债务是可立即偿还的还是可转换债券,长期债务是有优先偿还权的还是仅仅持有到期的?

三、投资角色

投资决策推动公司的发展。这主要由公司的CFO和其他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的业务主管进行评估决定,投资包括合资企业的对外投资、兼并和收购,也包括公司内部的投资,如购买新的生产设备等。对这些项目的评估主要采用净现值方法(NPV),首先预测一个项目的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然后减去每年运营成本的折现值,并减去出示投资金额,由此得出的数字称为项目的净现值,净现值是对股东财富增量的估计,因此CFO必须熟悉这些计算的方法。但是他也必须知道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税法对这个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同时CFO也可以使用实物期权分析来评价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这与净现值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因为净现值是有缺陷的,管理人员通常忽略当净现值为负值的时候。每一个项目的净现值通常都被低估,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

在大多数大型且资本密集型的公司中,只有非常大的项目才会采用净现值的分析方法。其他的要么用于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没有经济理由的分析,要么按管理层的判断进行预算。有研究发现通过专注于资本效率CFO可以减少资本支出计划的10%―25%,但这中永恒不变的是不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和数量。因此,资本效率的研究也是CFO的十大工作之一,CFO有效的提高了资本效率将会提升公司的价值。

四、预算和业绩评价、激励计划

绩效测量和激励设计一般由CEO和CFO负责,当然要有人力资源部主管进行汇报怎么写论文。Monitor研究发现股东的总回报与传统的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增长没有或者很少有联系。例如,1998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其盈利增长了19%,但是它的股票价格却下跌了6%。为什么?经过调查发现多数人预期它的盈利将增长24%,因此,当英特尔公司的盈利没有达到这个预期值时,所以它的股票价格下跌。十大角色中的一个就是强调CFO在制定内部管理团队的业绩期望时要尽量与现实贴近。这样可以保证激励计划能得以实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价值管理战略,提升经营内涵作为绩效评价的原则。CFO可通过平衡计分卡等手段进行业绩评估。业绩管理是各管理层理解与贯彻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保证,能确保各业务单元的目标与总部协调一致。

五、风险管理

CFO最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风险管理。它涵盖了一系列的风险,从外汇风险到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这对金融机构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要控制信用风险、利率波动的风险及其本身业务的风险。巴林银行在1994年破产时其设于香港的政府债券交易是导致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失败问题之一。风险管理是十大角色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关注风险管理,可以实现减少风险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价值的目标。CFO必须要转变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选择最佳的顾问,并建立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政策。

六、小结

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现代CFO的角色是全面的,涉及到很多且一些是相当复杂的决策,它们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一家公司有太多的债务可能要错过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即资本结构的决策可能影响投资决策。如果公司有一个有效的套期项目,但是同样数量的债务可能不会影响投资决策。结合这些复杂的管理和会计方面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尽量减少税收是CFO的工作之一。财务部、计划部、设计部、人力资源部、法律部等的负责人向CFO汇报工作。与此同时CFO向CEO汇报工作,CFO通常是董事会成员。他还必须处理好公司与外部的关系,如审计部门、税务机关、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

参考文献:

[1]徐荣华,陈翠.CFO的新角色:企业的平衡师和协调专家[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9):140―141

[2]孙玲芳.试论二十一世纪CFO的角色定位[J].中国总会计师.2009(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