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1

所谓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通说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权,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协议。一般认为,行政合同包括以下三种形态:其一是行政主体相互间的合同;其二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其三特定领域中受行政主体支配的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行政法学研究的合同,主要是第二种形态的合同,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该形态合同亦是本文所论行政合同救济问题的主要指向。 

一、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必要性 

行政合同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一种行政手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的扩张、人民民主观念和国家意识的加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并进一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作用的改变而突显出来。他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突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让“合同”进入“行政”域,使以支配和服从为特征的高权利行政更加柔和和富有弹性,充分体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及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学界对行政合同的定性问题争议不一,结果导致行政合同徘徊在民事契约与行政契约之间,对于层出不穷的各种实际问题,往往出现“阴不收阳不管”或搞不清到底由谁来管的混乱而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行政合同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合同的参与性、民主性的信心下降,势必影响行政合同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从根本上违背了行政合同更好的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更好的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同争议投诉有门,解决有据的初衷。因此,为行政合同建立一个合理、健全且与现行体制不相冲突的救济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行政合同救济在国的现状 

我国目前行政合同救济的现状是:行政合同法还没有出台,行政合同的救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行政合同的种类不明确,救济方式混乱。 

在行政合同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享有必要的统治者特权,即其享有行政合同的发起权;对行政合同履行的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解除合同权;对不正当履行合同的制裁权。而相对人除享有合同缔结权外并无其他相应性权利。因此,在行政主体行使上述特权时,相对人的权利都极可能也极易受到损害。而在受到损害之后,行政主体大多不予理会、拒绝承担任何责任。此种不良现象的直接根源在于:我国行政合同法还没有出台,行政合同的救济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目前我国行政合同种类不明确,救济方式混乱。实践中已大量存在行政合同,如:土地承包合同;政府采购合同;人事聘用合同;科研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公用征收合同;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工业企业承包、租赁合同。对于这些合同的种类、定性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而相应的救济,在制度上将他们纳入了行政法的范畴,并且予以相应的行政法上的司法救济;但在实践中,一般将行政合同的救济纳入民事救济的范畴,多采用民事手段来处理。这是解决我国目前急待完善的行政合同救济制度与实践中纷繁多样的行政合同实务之间的矛盾不得已的措施 

总之,我国目前行政合同救济水平在事实上导致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稳定,或处于悬空状态(主要是相对人利益上的缺失),行政合同法律秩序一片混乱。 

三、行政合同分阶段性救济制度构想 

为了遏止上述恶果的涌现,追求当事人双方行政合同法律关系的和谐,必须而且只能从根源入手,即:努力寻求当事人双方权利的平衡,并通过其他途径给予相对人的权利予更多的救济。具体到行政合同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合同定立过程中的救济——质询 

以合同本身的要约——承诺规则解释,行政合同的主要条款是由行政主体以要约形式提出,由相对人作出承诺形成的。同时对于和谁缔结、如何缔结合同,行政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那些能够使相对人获利的合同的订立中,那些参与而未能与行政主体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就应能够要求行政主体对:为什么选择他人而非自己、根据是什么等作出具体说明,以能够进一步明确、主张自己的权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救济 

1、对行政主体在行使指挥权时的抗辩。行政主体对合同的履行享有监督权和控制权的同时,对涉及公共利益合同的具体执行措施还享有指挥权。这是因为行政主体享有大量的信息和相应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相对人在客观上也是为了公共利益。为此,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指挥权享有抗辩权不是为了抵制行政主体的指挥权;相反,恰恰是为了在行政主体的指挥下,更明确、充分的对产生的后果负责。 

2、行政主体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和行使制裁权时相对人的听证。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或由于情更、政策上的变更而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或对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实施的多种制裁手段(如:罚款、强制执行和代执行、解除合同而不给相对人任何补偿)是比较严厉的,对相对人利益影响甚大。对此,相对人应有要求召开听证会的权利。通过听证,要求行政主体说明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给予相对人充分表明自己意见的机会。 

(三)行政上的救济。在合同履行、订立过程中为相对人设立的质询、抗辩、听证是在程序上对其权利的救济,是没有实体保障的,还需进一步有赖于行政救济。 

1、行政仲裁。随着我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依据仲裁法重新建立的仲裁机构性质转变为民间组织。而行政合同争议涉及公法(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的争议根本不适用民间仲裁机构的救济。因此,行政合同的救济不宜借助此类仲裁体系,对此,仲裁法也予以肯定。但仲裁制度的变革并不否认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也能够用于行政合同纠纷。目前,行政机关在行政体系内部设立了专门的仲裁机构,解决特定的行政赔偿。例如:人事部设立了人事仲裁厅,受理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这种模式对解决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下级机构及其所属公务员之间的行政合同纠纷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作用,落实在制度上就是考虑能否在行政机关体系内设立专门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仲裁机构。 

2、行政复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章行政复议范围中的明确规定,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复议。由此,农业承包合同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出现,便可选择直接进行行政复议,将相对人的损

失降到最小。基于农业承包合同立法上的积极成就,该模式的立法应大力推广到其它种类的行政合同中。

3、行政赔偿。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责任之一,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其构成要件是:①必须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职权有关的行为;②必须是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③违法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失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④受害人的损失确已发生。由此来看,行政赔偿当然应适用于行政合同纠纷,但我国赔偿法第二章行政赔偿范围却没有将行政合同明确纳入赔偿范围。笔者认为,应在我国赔偿法中直接、明确地对行政合同纠纷的行政赔偿予以规范。 

(四)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行政合同的终极救济,是树立在程序救济、行政救济之后最坚实的屏障。司法救济既屏除了程序救济无实体保障的缺陷,又能有效防止行政救济“自己做自己法官”而产生不公正的出现。 

行政诉讼(即行政合同司法上的救济)是由司法机关依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在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界定上将行政合同拒之门外。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不可诉行为亦不包括行政合同纠纷。正是因为此种立法漏洞,尽管在实践中行政法庭有受理行政合同纠纷案件的实例,但严格的说,行政诉讼制度并没有将行政合同纳入救济范围,而是将其作为民事合同,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这一后果使行政合同救济状况又落回到了初始的低劣层级。为了确立切实、明确的司法救济手段,有学者认为:应将行政合同纳入具体行政行为范畴之内,理由是:(1)行政合同都是基于一定的行政目的,行使行政权利的方式。(2)行政合同事实上能够引起行政法上的效果,产生行政法律关系。(3)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与特定的相对人订立的,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笔者非常支持此观点,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学著作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界定不够周延,理论界需要在行政法基础理念的基础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进行反思、重构,以便为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找到一个有效、合理的诉讼救济途径。 

总之,行政合同纠纷在我国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这对我国行政法制进程有所阻碍的事实是不可忽视的。解决这些纠纷的救济途径必须明确,应当在最短时间内,确立一个贯穿其始终、分阶段性、具有针对性的救济制度,以能够有效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树义.行政合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张建淼.行政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余凌云.行政契约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吉龙华,杨红英.论行政合同法律性质与相对人的权利救济[j].行政与法,2002,(1)。 

[5]李卫华.行政合同的行政性[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z].1994-8-3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z].1999-4-29。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方法 112例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儿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应用呼吸兴奋剂、防治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3 mg/(kg·h)静脉注射,意识清醒后,按10 μg/(kg·h)静脉滴注4~6 h,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昏迷时间为(3.80±1.73)h,较对照组〔(7.42±4.02)h〕显著缩短(P<0.01)。治疗组迟发性脑病发生率(3.30%)较对照组(23.08%)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病死率(3.30%)较对照组(23.08%)明显降低(P<0.01)。结论 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纳洛酮 高压氧 儿童

我院于1997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12例,均符合《儿科诊断治疗学》重症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标准[1]:①用煤炉取暖排烟不良或煤气管道漏气等接触中毒;②口唇呈樱桃红色,出现昏迷和惊厥,极重者出现循环中枢麻痹;③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查阳性。治疗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7.4±3.3)岁,CO中毒后来院就诊时间为(5.44±4.13)h,其中浅昏迷51例,深昏迷9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8.1±3.1)岁,CO中毒后来院就诊时间为(5.66±4.38)h,其中浅昏迷43例,深昏迷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患儿年龄、性别比例、中毒后就诊时间、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高压氧、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应用呼吸兴奋剂、防治并发症处理。采用国产纯氧舱,压力0.1 MPa,稳压时间40 min,升、减压各为20 min,吸氧总时间8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3 mg/(kg·h)静脉注射,意识清醒后,按10 μg/(kg·h)静脉滴注4~6 h,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心电图等,观察治疗1个疗程后昏迷持续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昏迷时间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患儿的昏迷时间为(3.80±1.73)h,对照组为(7.42±4.02)h,2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随访5个月~9年,平均(4.3±2.12)年,治疗组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为3.3%(2例),远低于对照组的23.08%(12例)(P

3 讨 论

3.1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作用机制 一氧化碳是细胞原浆毒物,过多进入人体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氧的运输和利用,引起全身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大脑的损害最为严重,首发症状为脑部缺氧,出现头痛、头昏,重者有昏迷与脑水肿等症状,病理表现为大脑和脊髓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出血、坏死、软化等[2]。我们在常规降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抗感染的同时,及早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促进一氧化碳的清除,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收缩脑血管,降低颅内压,纠正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组织中毒[3]。

3.2 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昏迷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内源性阿片类物质(OLS)包括β-内啡肽释放增多,β-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都会导致β-内啡肽释放增加,并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损伤[4]。另有研究表明:患儿血浆β-内啡肽活性增高与低氧血症、酸中毒有关,且两者越重,则β-内啡肽释放越多。β-内啡肽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抑制通气,并与心脑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与酸中毒[5],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压氧及其他常规治疗对β-内啡肽产生的抑制作用无直接对抗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时候,应用纳洛酮来拮抗β-内啡肽,促使患者早醒,使患者昏迷时间缩短,迟发性脑病发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6],其作用有:①降低血浆β-内啡肽水平,阻止脑内OLS对脑继续损伤,减轻缺氧性损害引起的脑水肿,增加缺氧后脑灌注量和脑血流量,缓解昏迷、偏瘫等症状;②能迅速与分布在心脑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解除OLS对脑、呼吸中枢及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加心输出量,改善缺氧性呼吸衰竭;③稳定细胞膜,保护细胞,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④解除OLS对腺苷酸环化酶(AMP)的抑制,使神经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改善神经细胞的ATP代谢[7]。总之,纳洛酮可保护全身器官,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本组在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纳洛酮还适用于院前急救,在出诊及救护车上应用,治疗更为及时,为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这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意义尤为重大。

综上所述,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时应及早予高压氧治疗,同时应用纳洛酮,两者有协同作用,疗效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087.

[2] 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6.

[3] 李渔仁,倪国坛.高压氧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3.

[4] 辛 颖,赵成广,韩玉昆,等.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5):196-198.

[5] 王玉增,蒋继芳,张厚玲.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3例[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5):216-217.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Abstract: as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continuously matur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revealed. The contract to control th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is the main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from management ways and means to take action on, this article mainly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issues to discuss exchange,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work practice experience,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skill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及其重要意义建筑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是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以及与工程建设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建设过程当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规范双方的经济活动、协调双方工作关系、解决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合同管理则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1.加强合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用合同来引导和管理建筑市场,顺应了政府转变职能,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的大趋势。而各建筑市场主体也必须依据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合同管理。

2.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加强合同管理是进行有效项目管理的需要。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是以签订系列承发包合同为前提的,忽视了合同管理就意味着无法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更勿论谈及对人力资源、工作沟通、工程风险等进行综合管理。只有抓住合同管理这个核心,才可能统筹调控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运行状态,实现建设目标。

3.加强合同管理也是规范各建设主体行为的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界定了建设主体各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建设主体各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同时也是正确处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争执与纠纷的法律依据。纵观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所出现的诚信危机、不正当竞争多与建设主体法制观念淡薄及合同管理意识薄弱有关。加强合同管理,促使建设主体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处理所出现的争执与纠纷,能够起到规范建设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对整顿我国的建筑市场起到了促进作用。

4.加强合同管理是我国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至今,我国建筑市场已全面开放,面对接来自国外建筑企业的冲击与挑战,就必须适应国际市场规则、遵循国际惯例。只有加强合同管理,建筑企业才有可能与国外建筑企业一争高下,才能赢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二)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范围广,牵涉了来自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多方管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实践,认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文本的拟定与分析在合同文本的形式上,应该尽量采用合同示范文本。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使用不同格式的合同而产生经济纠纷的例子并不鲜见。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各类公用建筑、民用住宅、工业厂房、交通设施及线路管理的施工、设备安装的合同样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非特殊情况,勿使用发包承包双方自行拟设的合同文本格式。此举可以有效防止所拟定的合同出现缺项、漏项及不平等条款。同时,也有利于行政管理机关对合同实施进行监督,有助于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及时裁判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另外,在拟定合同文本的内容时,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使拟定合同具有预见性,且要对合同进行细致分析,避免所拟定的条款出现歧义。拟定合同文本要把握以下要点:明确合同订立时间及优先顺序;约定价款中核定工程量清单的时间期限;专用条款中明确组成合同的文件及解释顺序;重视索赔条款的拟定。应该对所拟定的合同初稿进行合法性分析及完备性分析。确认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是否具备相应资格;工程项目是否具备签订与实施合同的条件;招标投标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合同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确保构成合同的各种文件齐全、合同条款齐全、合同用词准确、对工程可能出现的不理情况有足够预见性。

2.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并善加利用合同管理环节繁多,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行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建筑单位要规范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就应该首先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其合同管理有章可循。

篇4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项目施工 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意义

1.1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 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转变职能,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建筑市场机制逐渐完善, 施工合同必将成为调节业主和承包商经济活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1.2 规范建设各方行为的需求

目前,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看,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1.3 建筑业迎接国际性竞争的需求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将全面开放。国外承包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如果业主不以平等市场主体进行交易,仍然盲目压价、压工期和要求垫资,就会引起贸易纠纷。另外,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将造成建筑企业丧失大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因此,承发包双方应尽快树立国际化意识,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的作用

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从本质上讲,合同是当事人双方为了实现某一标的,围绕标的的质量、价款、数量、履行期限、地点、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协商一致,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事先约定,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实现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责任的一种设想。

合同风险是由于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合同纠纷是合同当事人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合同风险、合同纠纷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经过努力,合同风险、合同纠纷可以规避、预防和减少。

2.1 合同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是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通过对承发包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订和履行,业主可以在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

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业主还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因此,无论是对承包商的管理,还是对电力项目业主本身的内部管理,合同始终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

2.2 合同确定了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包括工期、质量、价格等目标。

工期:包括工程的总工期、工程开始、工程结束的具体日期及工程中的一些主要活动的持续时间。

工程质量、工程规模和范围,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技术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价格:包括工程总价格、各分项工程的单价和总价等。

2.3 合同双方总目标一致,但利益又不一致

合同一经签订,合同双方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合同现定了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力。签订合同,则双方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但从宏观经济目标角度看,合同双方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导致工程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造成工程实施和管理中双方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和矛盾。合同是调节这种关系的主要手段,双方都可以利用合同保护自己的权益,限制和制约对方。

2.4 合同是承发包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

为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平衡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合同通常界定了承发包双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发包方必须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及时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和中间验收,及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结算等。

承包方则必须按图纸和标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向业主提供符合约定质量标准的建筑产品等。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双方都必须按合同办事,双方的行为主要靠合同约束。

3 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意识淡薄

3.1.1 少数合同有失公正

存在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不利于合同的公平、公正履行,成为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较多的一个原因。

3.1.2 合同文本不规范

国家工商局和建设部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少数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

3.1.3 “阴阳合同”充斥市场

有些业主以各种理由,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供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审查备案外, 私下与承包商再签订一份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的“阴合同”,为合同履行埋下了隐患。

3.1.4 合同履约程度低,违约现象严重;有些合同的签约双方都不认真履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建设市场。

3.1.5 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失者的权利。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

3.2 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些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控。

3.3 专业人才缺乏是影响合同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法律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项目管理机构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

3.4 合同管理手段落后

一些项目合同管理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合同管理粗放。合同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4加强与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

4.1 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

通过严把建筑承包商资质管理关, 从总量上控制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解决目前建筑市场上供求失衡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压级压价。同时,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商参与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

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工程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法,并全力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体制。建议在招标形式上应该重视原则,突出效果。

同时,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实施后,没有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 使得招投标所确定的工程合同价在实施过程没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建议尽快研究相应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

4.3 加快建立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加快建立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步伐,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由于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 不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合同管理岗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岗位,合同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员, 针对目前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建议尽快建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合同管理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资格方可上岗。

4.4 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保证合同全面履约

为保证施工合同全面履行,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列为整顿规范市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严把审查关的基础上,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进一步维护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4.5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

承包商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其中合同条款未做认真约定,即草率签订,直接导致了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4.6 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结论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合同管理中,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机构,并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转变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合同管理人员,在熟悉工程项目合同的特点和有关内容的基础上, 严格对合同履行和变更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正常履行。

参考文献:

篇5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是当事人围绕公路与桥梁建设事项就相互间之权利义务所达到的协议。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管理包括对总承包合同的管理和对分包合同的管理,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管理一般包括合同签订的审核、合同实施管理和合同纠纷解决等环节。企业应当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建立起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合同管理

对建设工程企业而言,合同关系着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各种权利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将公路与桥梁工程实施完毕并非其目的,企业的目的在于依合同之规定而取得各种利润。因而,工程合同的管理关系着项目建设的成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设合同管理而言,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管理有其显著的特征:①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的管理,包括对总承包合同的管理,也包括对分包合同的管理。②公路与桥梁工程在空间上跨度极大,很有可能跨越不同的省份甚至国家。对合同所规定的同一事项,不同地域可能有不同理解,因而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管理之难度较大。

1 当前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公路工程合同发包人不遵守合同约定,随意调整合同单价或提高公路验收标准

目前在我省的路网工程中,发包人(业主)系公路行政主管部门,而承包人(施工单位)则多数系该公路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下属单位。行政干预过多,往往在签订合同后,开始进场施工时,业主开始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对原来施工单位投标的单价进行调整,并且抬高公路中间验收标准。(如原设计是三级路标准的公路要求施工单位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施工),致使承包人(施工单位)要用建低等级公路的造价来建设比原设计高一个等级的公路。

1.2 “阴阳合同”充斥市场

“阴阳合同”是指发包人在有形建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承包人,并按照招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要求,与中标承包人签订施工合同,俗称“阳合同”;在有形建筑市场以外,另行与承包人签订一份合同书或补充协议,该合同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但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即所谓的“阴合同”。各种“阴阳合同”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归纳起来“阴合同”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与“阳合同”存在明显差异:发包人利用自己在建设工程发包中的主导地位,将自身的一些风险转移到承包人身上。

1.3 施工企业合同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

主要表现在:①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出现问题后不能按依照合同办事,而是习惯于找领导协调,即便是正当的索赔也不能理直气壮的提出。②不设立合同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大多数项目管理机构都未设立合同管理部门,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流程,不能对工程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高智力型的,涉及全局的,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强、极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管理人才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

由于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公路业是一个索赔多发的行业。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者的权利,也是合同缺陷的补充,其实质是承发包双方承担工程风险比例的再分配。对于承包人来讲工程索赔是一种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弥补工程损失的有效手段。而由于公路市场行政干预过多,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承包人往往是受损害者。

2 公路与桥梁工程合同管理的环节

2.1 合同签订的审核

公路与桥梁建设项目一般由政府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建设的承包方,再与项目建设承包方签订项目建设合同。因而,企业合同管理主体首先就应当协助工程人员制作投标书,保证标书中承诺的项目实施方案既能确保中标,又能保证本企业的利益。待中标之后,合同管理人员就合同草案进行严格审查。合同管理人员一般对以下事项进行审核:①合同是否合法,即合同所建设的工程及该工程所必须采用的建设方案是否为法律所允许;②发包方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包括发包方是否取得公路、桥梁建设地的使用权证和施工证等;③合同及其附件是否完备;④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失衡,合同履行是否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2 合同实施管理

合同签订之后,合同管理人员之负责即转化负责合同实施的管理。公路、桥梁之地理位置、公路走向、桥梁建设方案等都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对这些合同内容之实施主要由工程人员完成,合同管理人员并无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合同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之主要职责即在于协助项目经理将合同分包给其他建设企业,在此基础上依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对分包人实施监督,督促分包人按合同要求的质量与期限完成公路、桥梁项目的建设。

2.3 合同纠纷解决

合同纠纷解决亦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由于公路、桥梁建设合同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因此合同纠纷的解决对于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多情形下,建设企业实施项目建设的各种物质条件都已准备妥当,却因为合同纠纷没有得到解决而使工程无法按时开工和完成,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合同纠纷解决亦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合同纠纷一般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解决:①协商,即在纠纷产生之后,由企业合同管理人员与纠纷相对方进行协商,进而就合同履行或损失赔偿等事项达到合意从而解决矛盾纠纷。②仲裁,如果公路桥梁建设合同中规定有仲裁条款或公路桥梁建设合同双方签订有仲裁协议的,则合同管理人员可通过仲裁解决合同纠纷;③诉讼,即由合同管理人员代表企业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解决公路桥梁建设合同纠纷。

3 强化公路桥梁建设合同管理的举措

当前,许多企业对公路桥梁建设合同之管理的较为松散的,有些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有些企业签订的合同形式缺乏规范性,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此种情形的存在是工程合同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维护企业利益,建设企业应当强化公路桥梁建设合同管理,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两点:

3.1 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建设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合同管理属于企业法律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事务具有专业性的特征,只有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相关管理人员始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也才能胜任合同管理工作。特别是当前我国实行合同管理人员证书制度,为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颁发《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资质证书》,企业应当确保其合同管理人员持有该证书,否则不允许其上岗或调离合同管理工作岗位。

3.2 建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起合同交底制度,规定合同签订之后由合同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向项目管理人员说明各合同条款的内涵及其要求,使项目管理人员明确知悉本企业在合同履行中享有的权利义务及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从而减少纠纷产生。建立起责任分解制度,由管理人员将合同责任分解到各个项目组,由项目组负责工程的实施和责任的履行,通过分工合作而保证承包合同的全面履行。建立起分包合同监督制度,规定由合同管理人员对分包人合同履行情形进行监督,确保分包合同的履行。

4 结束语

篇6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进行建筑生产与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来看,工程建设的参与各方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加剧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刁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油田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若干注意点

1.注意保证油田建设项目合同的全面履行

目前,国家对油田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定了法律法规,以全面体现双方的责任、权利和风险。有些油田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有的甚至仍然采用口头委托和政府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待工程完工后,再补签合同,这样的合同根本起下至任何约束作用。为保证油田建设项目合同全面履行,作为油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列为整顿规范市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严把审查关的基础上,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办理工程报建手续,不得组织招投标,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努力净化油田建设市场,进一步维护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2.注意油田建设合同的价款结算

价款结算条款作为油田建设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结算。承包人以及发包人应该在合同中对涉及到工程价款结算事项进行相关的约定。在合同中要约定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施工中发生变更时,工程价款的调整方法、索赔方式、时限要求及金额支付方式;发生工程价款纠纷的解决方法;约定承担风险的范围及幅度以及超出约定范围和幅度的调整办法;工程竣工价款的结算与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的数额、预扣方式及时限;安全措施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工期及工期提前或延后的奖惩办法;与履行合同、支付价款相关的担保事项。有的企业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很是简单,仅约定预付款、进度款和结算款,担保、变更及价款调整等事项没有约定。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当加强进度结算,防范工程款支付风险,上述条款的欠缺明显增加了工程款支付的风险。

3.注意对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建设

从目前我国油田建设项目来看,一些油田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的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随便的任何人都可以签合同,对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该履行的制度不履行,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目前国家已经出来了招投标法,并全力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体制。但在招标形式和方法上要兼顾业主和承包商的双方利益,过份追求招标过程的严格、完善,并不一定能达到的招标的最佳效果。建议在招标形式上应该重视原则,突出效果。除此之外,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一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监理或项目经理职能、权力和行使权力、履行职能的程序等事项,对有关工程管理的条款,尽量使其完备且可操作,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4.注意对违约纠纷的及时处理,做好合同索赔管理工作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法律顾问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我国油田建设项目的承包方与发包方在合同的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够,缺少实施工程所谓的观念与动力。所以,加强合同索赔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合同作为油田建设项目工程索赔的依据,在合同管理索赔要求承包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仔细的分析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最合理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策略。除此之外,在合同履行的整个过程中,要随时掌握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然后再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履行合同,从而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工程建设;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合同

1 加强合同管理的现实意义

1.1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进行建筑生产与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施工合同是调节业主和承包商经济活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1.2 规范建设各方行为的需要

目前,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看,少数工程建设的参与各方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加剧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规范。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3 建筑业迎接国际性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国外承包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如果业主不以平等市场主体进行交易,仍然盲目压价、压工期和要求垫支工程款,就会被外国承包商援引“非歧视原则”而引起贸易纠纷。另外,由于我们不能及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特别是对FIDIC条款的认识和和经验不足,将造成我的建筑企业丧失大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同时,使工程发包商认识不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承发包双方应尽快树立国际化意识,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2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

(1)君子协定。

君子协定指合同当事双方的口头承诺。由于许多工程合同的履约过程时间跨度较长,若没有书面协议,一旦一方毁“约”,将给另一方造成很大的损失。

(2)签订无效合同。

《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3)合同主体不当。

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其次,承包商应当具有承建相应工程的资质。

(4)合同文字不严谨。

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

(5)合同条款挂一漏万。

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的往往是漏掉违约责任。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6)无主合同。

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建筑工程分承包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就像不存在的“无源之水”。

(7)国际间合同的疑问。

加入WTO后,有些合同使用境外文本,由于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这些合同文本存不少疑问。对这些疑问不能回避,必须在合同上加以澄清,弄清其含义,或堵塞其漏洞,以免造成损失。

2.2 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

(1)应沟通的没有沟通。

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缺少沟通。相关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2)应变更的没有变更。

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使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

(3)应发出的书函没有发。

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应签字确认的没有签字确认。

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5)应追究的过了诉讼时效。

履约中出现了应该诉讼事件而没有及时诉诸法律,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6)应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

《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有的企业对抗辩权认识不足,不会合理的行使。

(7)应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没有足够重视。

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

(8)合同的履行仅注意了主要义务的履行,没有注意随附义务的履行。

有些义务要求对方的履行时间长。如在质保期内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对方反映,这不仅仅是服务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

3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对策

3.1 建立专门合同管理部门

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了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企业应专门成立法律事务部门或设置法律顾问,来统一审核合同的签订和合同的履行。这是由企业法律顾问职责、任务所决定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有“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同时,该办法也赋予了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经济合同的任务。

3.2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需要。选好人员,企业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懂法律、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外语的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同管理队伍。

篇8

当代企业间业务往来与经济活动中经济合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企业间诚信合作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实现目的和各种权益的保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国内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意识不断加强,不过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给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时甚至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现代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有效进行风险控制是当下企业发展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合同管理;实践;探索;制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营与贸易模式层出不穷,合同变成企业与个人,企业和企业之间经济合作的主要枢纽,它也成为企业管理内部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只有企业能够对经济合同进行科学的管理,才可以有效控制与规避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所以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经济活动中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已成为企业进行依法管理、经营的重要保障,其不仅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同时也防止企业陷入各类纠纷,它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经济合同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国内企业发展不断进步,同时经济合同管理也不断加强,但是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中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它不仅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甚至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往年有代表性的经济合同管理案例和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国内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对经济合同当事人情况了解不详实。

主要指对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的资格、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信誉了解不彻底,即对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信情况没有进行充分了解。或者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出现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无法人资格或不具备法人资格,或者不具备法人资格,但以独立法人的资格签订合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对经济合同文本内容审查不严格。

一是对经济合同主要条款内容审核不严格;二是对经济合同签订目的有错误认识,未引起足够重视。为实现收益,抢工期,认为先开工,再签订合同,出现不签或事后补签合同的情况;三是对经济合同严密性、可行性及合法性审核不严格。

3.用章管理不规范,很多企业用章审批手续不规范

常以内部行政章替代合同专用章。例如,有些单位个别工作人员没有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对私自用印给予方便,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企业内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健全。

工作流程不明确导致管理措施无法执行到位。如多个高层领导管理,内部审批权限不明确,导致工作职责模糊不清,在实际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推卸责任。

5.经济合同签订与执行都处在相对封闭状态,各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其执行情况无后续跟踪记录。

企业有的经济合同从签订到履行结束,企业其它管理部门并不了解。各管理部门衔接的不好,管理也十分凌乱,审计过程中缺少经济合同签订、履行的一些文档资料,最终只能到相关部门那里寻找合同和相关附件,很容易出现错误或漏缺,还缺乏总体控制。

三、如何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

为了保障企业经济往来,保障其经济利益不受侵犯,使企业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首先要健全企业内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同时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应该按照其自身的条件来设置法律机构或部门,安排专门的法律专业人员或者聘请法律顾问,同时与专业科室保持合作关系,在各项经济活动与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与其沟通咨询,从而避免出现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第二,加强经济合同基础知识的学习,定期进行培训。企业法律部门专业人员应及时关注法律法规新动态,充分了解与掌握最新的法律规定,同时企业还应该定期安排法律部门专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及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为其提供有效和切实的法律意见。第三,加强与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同时强化与实施监管制度。经济合同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基本的资料登记、搜集管理工作,切实对每个环节的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归档,同时对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商洽信函资料及附件与合同文本一起进行统一保管,必要时进行扫描或者复印,如此一来在合同发生经济纠纷的时候,企业就能够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材料。同时企业还应该严格经济合同印章的审批使用流程和登记管理制度,严格遵循用章制度,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找用章登记信息表,避免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以及经济损失。此外,加强企业内部检查与考核制度,及时对经济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和总结。企业应不定期对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环节的履约情况进行核查,上级主管部门重点检查经济合同签订与执行环节,发现有不依据条约履行的,应及时有效纠正,并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理,从而维护经济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权威性。

四、结束语

经济合同是目前企业与企业间之间经济往来与合作的纽带,经济合同管理也成为了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系统的经济合同管理是目前企业达到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法律服务机构,明确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与工作,不断改进与优化经济合同管理步骤,提高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视度,是保证当代企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凤青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国新.论经济合同在外资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2(23).

篇9

关键词:合同;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15-02

一、合同风险的概念

合同风险是指合同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在合同法上,广义的风险是指各种非正常的损失,它既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

二、合同风险的产生

合同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依据其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风险。

(一)合法性风险

合法性风险成因于外部法律环境因素,包括法律的颁布、修订或废止等调整变化、立法内容缺失以及法律条款不明确等因素所带来的合同的合法效力风险。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成因于合同主体因素,主要表现为合同的主体资格有效性、许可经营合法性以及履约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瑕疵,引发合同无效、效力待定,或合同无法顺利履行等风险。

(三)内容风险

内容风险成因于合同内容因素,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合同的主要条款不完备、文字不严谨、用语不规范等因素,使得合同存在被认定无效或可撤销,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等法律风险。

(四)程序风险

程序风险成因于合同行为的程序不规范因素。这种风险存在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和变更、转让、终止等各阶段,主要由以下原因引发:签字盖章程序不规范;未按规定履行登记审批程序;未按法律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合同内容发生变更、权利义务转让、合同协议解除时未及时签订补充协议;合同行为各阶段不注意相关文件的保管等。

三、合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合同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或者导致经营成本异常增加,资金难以回收,或者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严重时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但与自然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不同,合同风险的成因是可以提前认知并规避的,这使得防范合同风险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四、 如何建设合同风险防范体系

(一)建章立制,规范合同管理

合同风险防范机制是由一系列流程和制度组成的,具有全方位管理、规范运作、结合实际和动态调整等基本原则。企业应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合同风险防范制度,对不同的合同风险制订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保障防范措施的落实。有关合同管理的制度应覆盖以下内容。

1.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即对合同试行由企业具体法律事务机构全面、统一管理的制度,确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对合同专门进行管理,并确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2.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根据合同的种类和特点,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分类专项管理制度,确定具体机构、人员、程序、原则等,并配套考核、奖惩措施。

3.合同管理人员资格制度。合同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并取得法律顾问或司法资格。

4.合同授权委托制度。企业的具体事务必须授权具体人员经办,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授权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明确授权范围、授权时间、权限等。

5.合同审查审批准制度。合同专业性很强,必须经过专业机构、专门人员审查,才能防范合同风险。

6.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应本着“统一刻制、授权使用、严格管理、专人负责”的原则设立。

此外,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合同监督检查制度、合同纠纷处理制度、合同统计分析制度、合同归档制度、合同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公司合同管理制度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中。

(二)组织架构建设

判断某种合同行为是否具有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损害后果的大小,以及采取何种措施防范并加以解决,都需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专业的法律事务人员,并将其职权明确化、制度化。重视和充分发挥法律事务机构在合同风险防范机制中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保证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我公司设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由公司一位高管担任总法律顾问,并在行政法务部下设专门法规科,配备专业法律人员,形成从上到下的纵向法律管理结构,严格防范合同风险。鉴于企业部分合同适用新加坡法律、香港法律,有时也会涉及到日本法律,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推进,有必要配备专门研究海外法律的人员,为防范合同风险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法律宣传,强化履约意识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控制方法

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12月17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控制规范”),并要求2014年1月1日起在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实施。“控制规范”实施一周年之际,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对“控制规范”有关内容谈一点粗浅之见。

一、何谓内部控制

“控制规范”从国家制度角度将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这里,“控制规范”有三个要点:一是,内部控制主体是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二是,实现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亦即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三是,“控制规范”的内容,即制定控制制度,实施控制措施,落实控制程序,执行控制活动;四是,控制对象,即“控制规范”经济活动的风险。

二、何谓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规范表明是一种管理系统。它是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减少贪污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的一种管理制度,实际上更是一种管理,内控的理想状态是无需内控就可以遵守规章制度。

因此,作为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主要有三项内容构成:一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遵循原则有四项,主要有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等原则;二是,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规范方法,即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包括单位组织层面,包括组织环境等内部控制的方法、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两个方面的控制方法;三是,监督与评价,监督是指自我监督,评价则包括有效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重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例如,这类支出主要会议费、水电费、办公费、招待费等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经费的支出,没有或者很少有严格的控制标准;那怕有制定的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无法有效控制;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如何在使用环节加以有效控制,似乎比较薄弱。例如,事业单位大额支出中的固定资产一般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采购环节得以控制后,但使用环节缺乏控制,管理上得不到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比较普遍;还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会计工作只起到记账、算账、报账的作用,在预算管理、资金管控等方面不起作用。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不监督,也不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指出重点性控制。其业务层面重点主要有预算管理情况、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方面、资产管理业务、合同管理情况和其他情况等七项内容。“控制规范”对这些重点控制对象分别进行针对性风险评估,梳理重点控制对象的缺陷、提出针对性风险控制方法,加以具体规范。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方法

“控制规范”列出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根据控制对象,指出规范控制方法。例如,预算管理情况与预算控制方法对应、收支管理情况和政府采购管理情况与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应、资产管理情况与财产保护控制对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与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合同管理情况与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应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与预算控制方法对应等。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事业单位单位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或零基预算方式,与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预算编制工作与具体工作相对应;一旦编制完毕,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执行,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有序,支出合理,决算报告编报应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从顶层开始,灌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预算管理财务的思想,加强预算控制,强化对事业单位收支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2.支管理情况。事业单位收支应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实行收入归口管理,有关单位办理收入业务时,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财务部门办理完毕,应加盖“收讫”字样。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应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业务时,管理人员应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防止不法人员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3.府采购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主要包括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事业单位针对这些要求,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4.产控制管理情况。事业单位资产应实行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管理责任,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资产,包括盘盈、盘亏资产,都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使之账实相符。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按规定处置资产,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5.项目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应严格按照“三重一大”管理模式执行。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按照概算投资,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杜绝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为做到上述项目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各单位还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6.同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合同控制包括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等几项内容。为加强合同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结合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同时,单位还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四、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提升效率、防范腐败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提升效率、防范腐败的前提。那么,如何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提升效率、防范腐败?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内部控制规范,统一认识

首先要解决内部控制规范的认识问题。从单位领导开始,认识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内部控制的内容框架。统一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依据内部控制规范,评估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这个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业务骨干参与,全员管控。

(二)制定内部控制建设计划,为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初期没经验的单位来讲,处于摸索阶段,应作为暂行规定实施。其中期与短期计划相结合,中期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短期计划用于工作进度和效果的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不断进行计划调整。

(三)明确单位各控制主体职责,制定职能规划

单位内部各单位,乃至个人均有工作,有职责。根据工作职责,制定单位工作计划、长远规划。

(四)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检查业务节点可能存在的缺陷

通过梳理单位业务流程,从制度上描述其运行流程,厘清单位业务的运行过程,并确定与职能规划相关的重要业务和事项,依此检查业务节点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风险。

(五)根据风险,提出管控措施

梳理单位有关管理制度、管理文件,厘清现有的保障业务,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或管控风险,根据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或管控风险以便有效开展的控制措施。

(六)对照内控规范,建立内部控制环境

对照“控制规范”,开展“内部环境”设计,规范业务流程,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内控制度,完善治理架构;同时,对照“控制规范”,对重要业务进行风险分析、优化设计。一般而言,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之后,试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一些问题,进而优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七)检查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评估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要点就在于明确对内部单位或个人分工、落实其责任,随时检查评估落实情况,建立内控规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

最后,建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评价机制是保证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性前提,旨在督促内控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改进机制,以期达到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编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