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伦理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伦理学心得

篇1

论文关键词:小儿贫血,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年8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白血病5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期刊网论文格式模板。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评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很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述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好转出院时我们应该告诉患儿及家属注意患儿休息,少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注意营养,给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如有特殊变化尽快来医院治疗。

篇2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1]。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对儿童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白血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等因素,患者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本病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已得到明显提高,但用药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儿童白血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在心理护理中应针对其特点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本文拟在分析儿童白血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护理措施,以求教于学界。

1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

患者的心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客观、准确、全面,才能有助于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3]。儿童病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注意力转移较快,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儿的活动自由,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使他们哭闹、烦恼、不安甚至忧郁等。如果长时间住院治疗,还容易引发孤独、恐惧等心理。一般说来儿童病后常有以下心理反应:首先是惶恐不安。一般而言,儿童对疾病和住院缺乏认识,毫无思想准备。一旦离开亲人和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一切都很新鲜,感到好奇而又莫名其妙。初次到医院的小孩,面对陌生的戴大口罩的护士阿姨、来来往往的人、穿白大褂的医生,常常会被吓得大哭。而亮闪闪的针头、苦苦的药水等更会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年龄稍大的儿童会有一些医疗常识,心智稍微成熟,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但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其次,出现反抗也是儿童病人常见的特征。有的儿童为抗拒吃药打针和住院治疗,会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有的会乘人不备而逃跑,有的甚至对父母强迫自己住院治疗感到怨恨,拒绝与医生护士合作,对父母的探视也不表示亲近。

2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2.1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里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分为3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婴儿期的儿童是建立母子感情的关键时期,母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时的儿童需要人身体的接触和抚摸,父母在小儿患病期间陪伴在旁边能极大地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幼儿期的儿童心智稍成熟,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这样可使小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消除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学龄儿童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当获悉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时会产生绝望、悲观情绪,甚至拒绝治疗。这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本病并不是不治之症,有许多白血病患者已经战胜疾病,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介绍他们认识一些存活时间较长的白血病患者,促进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鼓励。并向他们宣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将会被治愈,给他们带来希望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首先,诊断期。诊断期的患儿和家长迫切地想知道病情的诊断结果,特别是患儿家长一旦得知“血癌”的诊断结果,心理变化大而强烈。此时护理人员应多到床前巡视,提供必要的帮助,态度要温和,使病人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其次,治疗期。目前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化疗会引起强烈的副反应,如恶心、频繁呕吐等,常使患者对化疗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耐心地提供有关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方面的动态信息,鼓励患者家属正确面对现实,应用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走出恐惧、烦恼的漩涡[4]。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技术进行操作,树立良好的形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耐心地启发和引导患者主动配合化疗。第三,病情好转和反复期。这个时期患儿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治疗,对病情有了一些认识,情绪波动较大。不论是在病情好转期还是在波动期,都应该针对儿童心理做好思想工作,语气要亲切、温和,取得患者的信赖,以便积极配合治疗,促使病情早日缓解。第四,临终期。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失去子女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护理人员要引导患儿和家长正视现实,使患儿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护理人员还应尽量分担其痛苦,尊重患者,满足患者在弥留之际的要求和愿望,使患者能平静地离开人世。

3讨论

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应当建立在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病情发展阶段之上,同时还应该考虑患儿家长这个重要因素。护理过程中应该努力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应根据病情及患儿的理解能力给予患儿家属及年长患儿合适的健康教育,告知白血病的有关知识,关心体贴患儿,多与患儿家长及年长患儿交谈,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逐渐消除患儿的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反应,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99.

[2]陈海英.血液科病区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8):27,38.

篇3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篇4

1 “身心互动”理论

“身心互动”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形神合一”的生命观,该理论认为人的躯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正如张介宾所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1]。正是基于二者的矛盾运动,人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发展、变化。因此,身心互动对人有重要意义[1],也正是基于生理上的相互为用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1.1 “身心互动”的生理学过程[2] 《灵枢・天年》所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的精神魂魄等心理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基础,同时也是情绪、意识等产生的物质基础。对此《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论述到,“脏者,藏也”[3],“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对躯体变化也有重大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到脏腑功能,“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素问・举痛论》),指喜悦可以使气息调顺,脏腑功能顺畅。

1.2 “身心互动”的病理学过程[2] 在中医的著作中,躯体疾病导致心理失调有许多论述,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素问・调经论》)。指出自身血液运行异常会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出现;人的情志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气机的变化,《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喜怒不节则伤脏”,指出喜怒等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内脏受到伤害而得病。同时各种情志活动也会影响到脏腑气机变化,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2 药物治疗中的心身医学思想

2.1 辩证论治中的整体观思想 辩证论治[4]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过程。论治是根据判断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2.1.1 辩证论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医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因此,药物治疗要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整体原则。例如,在因时制宜中,春夏季节要遵循该季节的特点,用药不宜过于温热,秋冬季节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在因地制宜中,同样是患一种感冒,南方人只宜轻宣发散,而北方人则须选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药物。某些高寒山区的人患感冒,一般的发散之药不能取汗,常常选用发汗峻烈的麻黄,且用量要大,方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2.1.2 辩证论治中的心身合一思想 人的生命现象是心身活动的统一体,疾病诊断要从心身互动理论出发寻求病因,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这正是一个典型的心身疾病。对于情绪的异常波动,医者往往只从心理因素考查病因,忽略躯体疾患也可以导致心理的异常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是对情绪的异常变化导致躯体疾病的经典论述,可提示医者对于脾失运化,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症状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调治。

2.2 方药与心理

2.2.1 方药命名中的心理学思想 方药本身的功效对疾病的治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对方药的信任程度可直接影响疗效发挥。许多方剂和单味药物,古代医家根据其功能、主治等特性,巧妙的冠以美名,甚至夸大为具有神的作用,在方剂方面,如八仙长寿丸、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丸等;在药物方面,如威灵仙、千年健、益智仁。由于患者首先感知到的是方药的名称,通过方药的名称使其感到此药巨有强大功效,对患者形成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使其对此种药物充分信任,从而产生战胜疾病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对方药的信赖感,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在药物没有发挥之前在心理上对患者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有的药物从外部形态上来看,形态诡异、外貌不扬,甚至显得肮脏不洁,使人望而生畏,假如患者真正了解了此药,首先对患者就是一种负面刺激,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感,对药物的疗效产生怀疑。前人给这些药物冠以生动形象的名称,如将蛆称为五谷虫,将尿垢称为人中白,将蚯蚓称为地龙,将蛇皮称为龙衣等等。这就使得不懂医的患者觉得这些药物神奇新颖,具有强大功效,因而乐于接受这些药物的治疗。

2.2.2 方药应用中的心理因素辨识 临床上很多患者是因躯体出现不适症状而就诊,但究其病因却是情志的异常波动而引发的。故在诊治中应详细问诊,运用合理的方药,以调理情志为主[3],应用疏肝理气等药物可治疗躯体症状,以常见的胃脘痛为例,其肝气犯胃证,可见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故治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通过疏肝理气、调畅情志达到止胃脘痛之效。再如惊恐致心神不能自主引发的心悸[5],治以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从而达到宁心定悸的效果。

2.3 个性特征与治疗 《内经》按阴阳含量的不同把人分为五态人,不同的人格类型其体质和个性特点有异,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对疾病的易感性也是不同的。太阳人的“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的个性特点是有其生理基础的,他们在生理上表现为多阴而少阳,容易换心血管疾病,并且肝阳上亢型居多。由此,在药物治疗上多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在心理治疗方面应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相胜疗法。太阴人的个性特点为“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灵枢・通天》),也就是说太阴人缺乏主动,常孤独悲观,忧郁寡欢,易患气机阻滞疾病,应属于现在抑郁症的范畴,在生理上表现为阴血涩浊,运行不畅,故在药物治疗中多采用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药物。心理治疗上多采用认知治疗和中医的语言疏导四步法。

参考文献:

[1]张介宾.类经・针刺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59.

[2]官锐园,樊富珉.试述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3(1):13-16.

[3]杨俏田.中医心身疾病治疗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

[4]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51.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护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人们对于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的要求已经单单的生物医学护理模式提升到由预防保健、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所组成的新时代医学护理模式。全面进行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的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医学实用的价值。

1现阶段医学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医学护理职业道德整体较低

从护理工作本质来讲,护理是一个具有着非常崇高职业道德和较高职业修养且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心、责任感及较强的同情心的职业。但是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较多的护理人员道德素质底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工作性质认识不到位,很多医学护理工作者被金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整个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认识。(2)心理姿态没有摆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医学护理工作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抱怨现象,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比例,特别是一些一线的护理人员。(3)工作态度不端正,很多护理工作者往往没有给与自己所负责病人应有的尊重,工作态度生硬,甚至蛮横,存在较为严重的应付工作差事的情况。

1.2医学护理人员整体医学文化水平较低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国内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笔者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现阶段工作在医学护理一线的护理工作人员主要培养模式以中专的水平为主。

护理人员虽然在学校进行了全方面的学习,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医学护理的过程中其所需的工作技能主要集中在两三种范围之内,使得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能够完全发挥,久而久之,其自身所具备的技能越来越少,导致自身文化水平降低。此外,医学护理人员工作只学会简单的几种技能就能够应付自己日常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医学护理人员的懒惰,造成自身文化水平停滞不前。

医学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对于医院内部的其他人员来讲是非常忙碌的,这就导致其拥有的进修提升机会会非常少,使得其接触的工作内容非常狭窄,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化医学护理工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埋没了很多较为优秀的医学护理工作人员,造成医学护理人员整体医学文化水平较低额定现象。

2强化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质量的相关策略

2.1加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其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其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相关的医学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对医学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理论培训学习工作,强化医学护理人员整体的吃苦耐劳、爱岗就业的思想水平,增强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的工作信心。(2)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组织医学护理工作者观看相关的医学护理工作先进事迹的视频,使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身工作对于病人治疗、恢复的重要性,逐步增强自身的道德情商水平。

2.2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水平

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水平,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医院内部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认识到医学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在医院的上下做好相关的医学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宣传工作,并将医学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年终考核当中,根据自身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医学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根据本院内部的医学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制定出较为全面的医学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具体流程,并要进行一定的任务安排,诸如:每位医学护理人员均要进行心得体会的报告等。第三为强化医学护理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医院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将本院内部的医学护理骨干组织一个攻难护理团队,增强他们之间的资料共享工作,全面提升医学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2.3以护理病人为根本,科学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要想实现科学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首先应当对传统的医学护理工作安排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以护理病人出发,适当的增加医学护理工作的巡回班组和加强班组的工作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建立统一管理规划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再次飞速发展,国家和人们对于医院内部的医学护理工作者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的医学护理工作及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自身平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检讨,同时一定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学护理水平。

作者:宋芳

参考文献 

[1]李燕,肖成,周秀芳,周振华,董湘玉.医学与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6:776-777. 

篇6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一种高发病,多出现在老年人当中,很多患者在就医前就已经停止呼吸。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1.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护理

1.1 呼吸道护理

当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时,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患者气道和口腔内的痰液以及分泌物,如果患者当时意识比较清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正确咳嗽和咳痰进行指导,并且护理人员为了让患者给予配合,还要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1]。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要轻柔,防止患者呼吸道粘膜受损或者口腔出现损伤等情况。而且还要指导患者在吸痰之前要吸入高流量氧气,防治出现低氧血症。

1.2 氧疗护理

若心血管疾病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氧疗护理,给予低流量的持续吸氧,大约每分钟1~2升。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给氧方式,给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鼻导管给氧,还有一种是面罩给氧。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给适当增加给氧流量,调整至每分钟5~6升。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则适当降低给氧流量,每分钟3~4升即可。如果病患有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氧疗护理时,要让患者延长呼气,以便于让二氧化碳顺利排出,如果患者还有低氧血症,护理人员要借助呼吸机辅助患者通气,保证氧疗达到预期的效果[2]。如果患者有肺心病伴冠心病,护理人员在氧疗时需要注意:如果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则要加大给氧流量,等心绞痛患者疼痛感降低后,再降低给氧流量。

1.3 用药护理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护理中,用药护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需要护理人员高度慎重的一种护理方式。在药物护理中,药物的用量以及用药时间对患者的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护理中,如果护理人员使用碘胺酮类药物,要加强注意,因这类药物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护理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之后,一定要严密观察,并且还要最大程度上预防因操作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脉搏进行测量,如果患者的脉搏在一分钟之内跳动少于60次,则不能服用地高辛药物,而且地高辛药物有一定的毒性,中毒量近似治疗量,护理人员稍稍把握不好就会造成患者中毒,因此护理人员在用药之后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中毒症状,如视物模糊和胃肠道反应等[3]。在给患者使用利尿剂药物之后,要对患者的尿液颜色以及尿液量进行关注,及时改善缺钾症状,做好补钾预防工作。

1.4 心理护理

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心理比较脆弱烦躁,这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极其不利。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给予满足,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的治疗知识进行宣传,包含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病情的特点和发病的原因等。让患者对自己的并且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降低患者的忧虑,让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

2.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注意点

在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护理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是老年人,老年人身体功能机制逐渐衰退,而且体弱多病,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严密观察,防止一些并发症发生,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老年患者心理比较脆弱,患病后会产生消极情绪和烦躁心理,这些心理对患者的病情有害无益,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且反复发作。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和焦虑情绪。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药学科普,让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用药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药物的用量以及药物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病情都有影响,护理人员不仅要给患者进行正确用药,还要在患者用药之后对其服药效果进行密切关注,同时还要对患者用药过程给予正确指导,防止一些突发状况。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静脉输液速率进行观察,保证输液的速率在合适范围之内,并且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尿量、呼吸和心率等[4]。3.前文中也提到,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而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机制在逐渐衰退,很多老年人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还患有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这些疾病会造成患者疼痛。导致患者出现造星、入睡困难以及失眠等现象,患者的睡眠质量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患者如果因为受病痛折磨而出现上述的现象,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害无益。因此,在o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患者提供一个有益于放松心情的舒适环境,无论是灯光、噪音还是温度和湿度,护理人员都要调至最适宜的状态。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使患者心情保持放松,减轻患者的失眠状况和疲劳现象。除了饮食调节,护理人员尽量减少患者的体力活动训练,尤其是一些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和心慌气短等现象。

结论: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最近几年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都有极其严重的影响。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多是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和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相关的医护人员应当做好急救护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伟伟,陈颖,裴慧丽.心血管疾病患者预防跌倒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1):05-10.

[2]孙敏.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安全隐患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2):07-09.

篇7

关键词:新闻应用理论 交互式教学 群体交互式 小组交互式 新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9-02

1 新闻应用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理论研究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编辑、新闻摄影、广告业务、新闻事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现代化传播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广告学、新闻经营管理学和传播技术等分支学科。”①所以,新闻应用理论教学必须在精炼理论的基础上,辅之大量的新闻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创造理论的方法和思路。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应用理论教学大多都是以教材为教学中心,以课堂讲授为教学手段,以学生笔试为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点对面”课堂模式虽然能够保证理论知识的充足,但是却缺乏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的修正和完善,学生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面对这一点,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瞻性地将新闻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喜所长,选择理论或者实践板块的教学活动,做到了因地制宜,按照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但这种模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笔者所承担的“新闻评论学”的应用理论教学中发现,由于人数较多,课时有限,学生学习了关于新闻评论的写作基础知识,却苦于没能及时进行练习而强化理论知识;而有些选择新闻实践板块的学生出于对理论知识的厌恶而远离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在笔者对学生进行的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新闻应用理论知识的印象就是“有用但不实用”,他们更喜欢选择新闻媒体实践,因为“可以从中得到实际有用的知识”。由此可见,新闻应用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让新闻应用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指导方法。这种由“纸上谈兵”到“实战演习”的转变,主要依靠教师选择合适并且可操作性强的课堂学习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笔者“新闻评论学”的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知识部分约占到30%左右,应用理论知识约占70%左右。例如,新闻评论的采访与写作技巧,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制作要领等都属于新闻评论学中的应用理论板块。这些对实践操作要求极强的新闻应用理论也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新闻应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②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且突破了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单调性,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并使学生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重交互中拓展问题的维度,加深问题的深度。

在“新闻评论学”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步骤、分层次地实行“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说,先就新闻评论中某一话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分析,然后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和评价,最后教师对这两者进行综合点评。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新,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答案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每个问题都可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做过多干涉,只在其中只扮演问题的“引导者”和话题方向的“掌控者”角色;而后者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进而进行点评从而使得问题的答案趋于一致。

很显然,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能在自我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某一话题的理解。但是,由于“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多于三者之间的互动,并且学生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的组织过程当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无法自我提问;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深刻;学生互动的话题偏离了教师的预期设置等等。所以,这种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以在“新闻评论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来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新闻应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方法。

篇8

[关键词]地球化学块体;成矿率;成矿预测;新巴尔虎右旗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97-01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兴安造山带东段,蒙古―鄂霍茨克断裂与得尔布干断裂之间。额尔古纳地块的南西端,其北与俄罗斯接壤,西南部与蒙古国为邻。蒙古―兴安造山带东段主要由古生代四个微型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布列亚一佳木斯一兴凯地块)以及中生代完达山外来地块碰撞拼贴组成。其中,佳木斯陆块时代最老,代表晚太古到早元古的古陆;额尔古纳陆块则代表中、新元古的古陆;而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可能具有统一基底,代表新元古到早寒武的陆块(陈静,2011;程三友,2006)[1][2]。

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大陆增生、鄂霍茨克洋闭合以及受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其先后发生了三个与金属成矿有关的构造旋回:前寒武纪克拉通化、古生代多旋回开合、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前两个构造旋回形成了该区内中生代构造的双重基底(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为中生代活化及相伴随的成矿作用带来成矿物质(宋丙剑等,2007;代双儿,2001;李双林,1996;周建波等,2009;赵越等,1994)。

1.1 区域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元古界地层零星出露,古生界地层在区内缺失,中生界分布广泛,新生界地层次之(区域地质志,1993;岩石地层,1997)[3]。

1.2 区域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明显,断裂大多为北北西向推测性质不明的断裂。断裂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研究区北东角和南西角分布较为密集,因为大部分为推测断层,产状未知。断裂形成时间推测为白垩世之后。

1.3 区域岩浆岩

区内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侵入岩,尤其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根据侵入顺序和岩性特征及邻区对比 ,有晚二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3个侵入期,尤其以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侵入最为强烈,以浅成侵入为主,岩石类型复杂,分异作用明显,与成矿关系密切,特别是岩浆活动演化较晚期的浅成火山侵入体,常伴有多金属矿产出现。

1.4 区域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发育较全,火山活动集中于中生代,受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多呈带状展布。区内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五期,分别为塔木兰沟期、满克头鄂博期、玛尼吐期、白音高老期、梅勒图期。

2 钼元素地球块体圈定

笔者通过利用研究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对数据进行迭代法剔除3σ以上的离群点,计算得出X=1.33,S=0.54,则异常下限值为X+S=1.87。后用0.1logμg/g值逐步提高元素异常分级,共分出6级。

通过钼元素异常下限值,及元素分级值,根据大地坐标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出研究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随后用AutoCAD软件计算得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面积。分析得出研究区内分布诸多面积小于100km2的钼元素局部异常,其中有一面积在100-1000km2的钼元素区域异常。

3 研究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资源潜力评价

根据钼元素的地球化学区域异常参数,来计算区域异常的钼元素金属量。

计算公式为:ME=Cm×(Sa×Dh×σ)

其中经过区域异常内数据计算得出Cm=3.60μg/g,Sa通过AutoCAD软件计算得出Sa=292.32km2,Dh为给定的厚度,本文采用Dh=1000m,区内岩石密度σ=2.7t/m3。

故经过计算得出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异常Ⅰ的金属量Me=2.84万吨。

成矿率的确定,Mc=R/Me,因为查干特莫图钼地球化学区域异常Ⅰ勘查程度较低,未能得知确切钼元素已探明储量,所以尽可能用成矿环境相似,勘探程度较高的地球化学块体或区域异常内已探明的总储量与其金属供应量之比作为该地区的成矿率,故取钼元素已探明储量R=0.22万吨。

成矿率Mc=0.075。

研究区内Mo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结构特征清晰,可追踪研究区内Mo的浓集趋势,并能分析出其物质来源。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圈定出一个元素区域异常,和若干个元素局域异常。通过对数据信息分析钼元素资源潜力还是不错的。其中根据钼元素元素浓集的趋势,可以预测主要的成矿区。

绝大多数的钼矿床都产于各自的地球化学块体之中, 但也有一些矿床并不产在对应的地球化学块体内,而是以独立的、分散的小异常见矿,需对研究区内这类小异常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通过研究区内钼元素数据分析,可以大概推断出两个钼元素的富集带,大致方位在研究区的北东部和南西部。

4 结论

通过对内蒙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剖析及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矿床在不同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的讨论,认为成矿物质来源是影响矿床形成的首要因素,物质供应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块体的形式在地表直观的表达出来。不同矿种不同矿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利用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的内在关系,以地球化学块体为突破点,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是预测找矿靶区的有效手段。

论文通过大量的图形、数据统计、单元素分析,系统的、全面的介绍了地球化学块体方法在内蒙满洲里至新巴虎右旗地区的应用,对成矿有利的地段进行了成矿预测分析,并对不同次的地球化学块体进行了成矿预测。在预测过程中,对不同景观区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块体下限的确定根据不同的构造单元的元素丰度的不同进行调整后,能够更客观的反映该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预测起到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对研究区内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几个级次内的块体做预测金属量计算,并对不同成矿率下的预测金属量进行对比,最后对研究区内的具有找矿前景的几个级次的块体进行成矿预测。通过这种对比发现,研究区内高温元素Mo有很好的异常带,应该在寻找高温元素上有所突破。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异常突出,面积达八百多平方公里,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已达到地球化学区域异常,其估算钼资源量在2.84万吨左右,但在此区域内,并未发现矿点,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工作来寻找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参考文献

[1] 程三友.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 人文关怀

前言 精神科患者是目前临床上救治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样就使得精神科的护理必须与普通临床科室的护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这样有效的提升精神科患者的治愈率与治疗有效率成了当前广大医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精神科护理的和信誉任务,是尊重与关爱的显示体现。下面本文将以抽取58例2011.1.1.~2012.1.1.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为例,来探讨人文关怀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抽取58例2011.1.1.~2012.1.1.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在16~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住院的时间在2天~2年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个月。病程发展为半年~15年,平均病程为8年,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的临床诊断标准,均表现为精神气质和精神分裂急性发作。相关的护理人员一共有18位,护龄在3~15年之间,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士3名,护师13名。将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各29人,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他们在文化层次、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严重程度上仅具有可比性,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具体的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的方法,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与要求进行把握,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只有先与精神科住院患者先取得良好的沟通,才能够保证后期护理工作的有效性[2]。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态度,进而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了解患者体态、语言、延伸以及表情所代表的要求与需求。进而用确切的保证、有效的心理暗示以及合理的解释来对患者的不良心态进行调控,过做出心理支持,进而对患者展开有效的心理教育。

再者就是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回归社会的自信。其主要原因是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治愈丧失了信心,对各方面都存在疑惑或疑虑,甚至部分抑郁症患者会经常产生自杀的想法[3]。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整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了所需要的支持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力等。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性质,并与家属之间保持长期的沟通与交流,再者就是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提升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并更好地适应社会。

(2)重视人文关怀的细节 当患者入院之后,首先就是引领患者对住院的环境进行熟悉,主要包括了休息区域、医院的规章制度、住院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等情况。但是基于精神科患者在理解上与正常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而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讲解,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向导作用,并消除患者内心恐惧、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促使他们积极的配合治疗。

(3)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为了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自由、轻松,并且接近于家庭的环境,是之整洁干净。再者就是根据患者的要求与喜好,在房间配置鲜花、壁画等,使患者的满足感和信心得以提升。

(4)对特殊症状的人文关怀 对有行为退缩的患者,护理人员多加鼓励、启发和引导。对表现良好的精神患者,多加表扬和奖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与信心。对于冲动的精神患者,予以宽容和谅解,以爱、理解、包容与同情来作为工作的基本理念。

3、对护理效果的评价标准 其主要是以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以及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的评定制度为参考的依据,实施的是百分制,对受伤率、治愈率以及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估。

4、统计学软件 借助统计学SPSS13.0 软件,对两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

二、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方法护理之后,在受伤率、治愈率与家属满意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治疗小组更占优势,两组护理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的情况对比 %

三、讨论

以上我们探讨了采用常规护理与融入人为关怀护理两种方法在精神科中的护理成效。其结果显示,将人文关怀有效的引入精神科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治愈率与家属的满意度,有效的降低受伤率。由此可见,在精神科后期的治疗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周芙蓉, 宣彩英.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20(3):111-113.

篇10

【关键词】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和丰富护士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个体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

1 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之内涵

1.1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它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2],它既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质和修养,即积德行善的人性、克己奉公的人格、仁慈博爱的人道、关爱生命,为患者谋利益的宗旨。它包括了科学、艺术、道德精神。

1.2 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等的肯定。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即人文护理,其实质体现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其意义在于通过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恢复健康,降低护患纠纷,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文献报道: 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 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 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100%的专业护士表达了学习人文知识的要求和渴望[3]。其现状形成原因主要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甚少,毕业后缺乏人文环境的熏陶, 在职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注所致。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意义

3.1 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人文修养的缺乏、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所致。而人文关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4],充分体现了护理学对人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其内涵质量中,护士的人文素质最为重要, 它始终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5]。

3.2 时代和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 21世纪, 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6]。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护理学,导入人文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护理活动充满了人文因素, 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护理的专业形象和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

4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探讨和研究

针对护士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 拟行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的培养模式, 旨在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改善现状, 适应现代护理要求。

4.1 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4.1.1 强化领导表率及引导作用,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新的医学模式把人文关怀的目光绝大部分投向了患者,忽略了作为施护者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护士,女性居多,工作繁重,体力透支;职业致心理压力大;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等,使护士身心明显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管理者需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支持和关爱力度,包括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善用激励机制;关心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产生感染力,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报道护士典型事迹等,使社会了解护士职业,增进理解、尊重、关爱及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4.1.2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护理管理者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信任、尊重为前提,通过共同构筑体现护理职业的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情怀,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使护士将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释放给患者,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2 强化学习——成功提升的加速器 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学习的力度决定成功的速度。

4.2.1 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护士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由护理部精选读物,让护士限期攻读一本书,定期通过护士生活会汇报读书心得,营造共同学习氛围,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进而内化提高。

4.2.2 有计划、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文知识系统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采用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选修如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与管理等课程。鼓励自修,完成学业给予适当奖励。利用院外学习机会,如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增加相关知识量。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掌握心理、伦理、美学、社会学、文化习惯等相关人文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和技巧。

4.3 践行完善——在实践中升华 整体护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护士人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在于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4.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和完善。人文关怀是护士人文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是在护理实践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尊重、关心及满足病人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语言中了解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满足;是以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病人积极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是运用知识储备, 与病人多角度、全方位交流、沟通, 使病人缓释病痛、 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护士人文知识逐步内化和完善。

4.3.2 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转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知识、态度、习俗方面对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行“体察涵泳”, 将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护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护理要求,改善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2]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52.

[3] 李惠玲 杨小芳 张 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