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这门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后,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联,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1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立足于理论与实践、过程与形式、情感与价值3方面作为教学目标。而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式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规划过程中突破传统、双向教学,引导学生多样化发展,进而展开教学设计、系统规划教学内容。1.1教学内容规划。在设计体育教学时,教师结合新课程教育内容要求,将提纲教材作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提升上,注重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某些体育项目历史发展阶段、成就、今后发展形势等,甚至延伸至其他学科内容中;在过程与形式上,教师将体育与健康项目研究作用、方法、途径、问题解决思路等列入体育教学中;在情感与价值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倡导和谐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竞赛等,健康发展,将其作为教学内容。1.2教学活动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上,根据体育概念中的内在联系与动作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学生当下学习情况,科学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中。过程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可以小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同学间相互改正错误;在交流、互动中掌握动作技能。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体育教学,谈一谈怎样自主学习;在情感与价值上,以学生兴趣激发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体育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自己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创新、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和思想意识;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机会。例如,到社区内普及体育知识、服务群众、宣传体育精神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凸显新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协调性。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活动与三个目标相连接。因为,三个目标包涵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基于中学学生角度看,完善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完善的人格是一项综合体。但如果中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不可行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立足于三个目标与教学融合,科学规划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实现教学创新
2.1创新教学形式。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学生就被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一些观点认为: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主要由于自身天赋的不同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同,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力是微弱的。在这样的观点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也只能根据正态划分,取班级平均成绩为标准,进而展开体育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将学生个体差异抛之脑后,将考试内容中的知识灌输至学生脑中,与新课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成长阶段所需要素,进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开展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原有能力上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它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点,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特点,挖掘潜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将学生潜在力量挖掘出来得到能力的提升,健康发展、协调发展。2.2创新教学评价。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中通常将日常测试、模拟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教学评价,应该考虑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综合性;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考试内容主要对学生体育概念、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但是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发展状态。对此,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指出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健康发展、技能提升的意义,要求学校不要只立足于理论知识,也对从三个目标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等,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公平性,使之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多媒体优势
3.1立足于学生培养兴趣。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对人具有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根据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势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动作技能等一些实践性的提升缺少融入,进而让学生感到体育教学缺少趣味性、枯燥单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消除这一弊端,发挥多媒体特点,结合动画、影音、图形等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运用声音特点形成听觉刺激,进而营造轻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学好动作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实现教学目标。3.2突破体育知识难点。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想要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具有一定难度。而我国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多动作技术,如跳高、跨栏、跳远中助跑、起跳、落地等动作要领。在教学中这些动作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否则他们在脑海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结构动作,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完成连贯动作,这已成为中学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展示,将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进而让学生在短时间中形成连贯的动作想象,稍加练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得到技能提升。3.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而能够充分研究动作技巧,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多听学生建议,让学生各抒己见,掌握学生思想特点而有针对性教学,这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有帮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进行任务研究等,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4结语
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人格、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帮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影响深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教学活动、创新形式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笔者分别从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实现教学创新、发挥多媒体优势3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王涛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勤慧.德育融合,促使中学体育课堂流光溢彩[J].现代教育,2015(11).
[2]李吉松,葛卫忠.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效果探析——以四川绵阳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3]刘雨.简论中学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实践[J].现代交际,2016(11).
[4]许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6(8).
篇2
摘 要 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在对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学体育研究工作中常用几种研究方法,希望能对中学体育工作者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教学研究 中学体育 实施方法
所谓的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是指,为了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提升中学体育教育的质量、揭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探索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从而把体育教学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着眼点,采用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我国中学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体育教育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并不长,体育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仍然是一个较新的教学科目,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的教育理论体系还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均来采用于移植于专业的运动训练和普通的体育锻炼,然而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无论在活动目的、过程实施、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条件等诸多方面都与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移植于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只有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出发,深入研究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创建和完善一套符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特点的、专业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所以说,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认识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利于克服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然而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体育学理研究和教法研究的不充分,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在改革时倾向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将国外的经验运用于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时,却由于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环节的缺失,常常导致生搬硬套、食洋不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我国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不足,因此大力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科学的体育教学研究能理性的分析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相符的教改目标和教改措施,从而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三)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保障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具备了研究的性质,任课教师的研究能力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学研究工作有助于体育任课教师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体育教学实践。其次,教学研究工作会激励体育任课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第三,教学研究工作能有效的培养体育任课教师的创造性。第四,教学研究工作有助于任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顺畅交流,有助于体育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对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实施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书面的、间接的教学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实施者依据既定的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设计出若干问题,然后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一种研究方式。问卷调查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即: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审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在这几个环节中,设计问卷是研究实施的基本环节,问卷设计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的目的性和逻辑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关注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偏离调查目的,是否简洁而明确,是否存在诱导性倾向以及调查问卷的长度是否适宜等问题。
(二) 教学观察法
教学观察法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观察来收集研究资料,并据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式。教学观察法相对于其它研究方法而言,具有一定的主观针对性、客观真实性以及集体合作性,而且因为教学观察法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尤为突出,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都倾向于采用教学观察法来收集研究资料作为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三) 测量法
测量法通常指的是借助测量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测量,从而获得研究数据的研究方法。在体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测量方式有物理测量和非物理测量两类,物理测量一般指的是身高、体重、速度等的测量,非物理测量一般指的是体育知识、体育心理等的测量。在采用测量法进行教学研究时,通常应该注意关注研究内容的数量化、测量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三个环节,只有科学的处理这三个环节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跃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
[2] 陈琳,李雯婷.浅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网络财富.2010(08).
[3] 杨年志,尤冬云.浙江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02).
[4] 刘洪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学大众.2009(05).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教学策略
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各级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尤其强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无论是单一的本土英语教师教学还是外籍教师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土英语教师师资相对薄弱、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发音不标准、教学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外籍教师则不了解中国教材,不清楚中国学生的心理需求、英语水平和知识层次,而且文化差异也成为交流障碍。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高质量的英语外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与本土教师开展合作教学来提高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本土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无疑是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意义
与本土英语教师相比,外籍教师往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能够营造地道的语言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来思维,用英语与老师交谈,这有利于其提高英语技能和英语思维能力。(2)能够给予正确的语音、表达和思维指导。由于外教来自英语国家,他们从发音到用词、从语境到语义的表达与理解都占绝对优势,学生通过与其交流沟通可以自然地习得正确的发音和表达。在思维方式方面,外籍教师能及时纠正中国学生的母语思维习惯,增强自觉使用英语思维的意识。(3)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西方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提出问题,所以外教课堂气氛都比较民主平等,学生口头表达欲望较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得到释放。再加上外教将真实的语言和文化带给学生时使英语鲜活了起来,拉近了书本知识和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而本土教师则比外籍教师更熟悉中国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而且本土教师比外籍教师能更好地掌控课堂,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出教学指令,布置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
因此,我们在肯定外籍教师在学生英语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本土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中外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做到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在明确各自所负责的主要任务、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步骤的前提下开展合作教学,不仅提高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促进了本土英语教师口语水平的提高,改变了本土英语教师较陈旧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所谓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中外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外教师教学水平的相互提高和专业能力相互发展的教学活动。具体包括:
1.合作备课研究
中外教合作备课,是中国籍英语教师和外国籍英语教师在同堂合作教学之前,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文化渗透等进行互补流商讨,形成规范性教案文本的合作过程。它是英语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同堂合作教学的质量。中外教合作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及处理、对教育理念的沟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跨文化的融合。
此外,中外教合作备课必须建立三种意识:(1)合作意识,中、外教彼此尊重、理解、支持、协作;(2)学生意识,关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3)反思意识,及时、经常地反思合作备课、教学。
2.同堂合作教学研究
中外教同堂合作教学,是中国籍英语教师和外国籍英语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前共同制订的教学设计,发挥互补优势,协作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学生英语中外教合作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最能体现该模式的思想、理念,最直接、最有力地发挥中外教合作教学的互补优势。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中外教师同堂合作教学课上的中、外籍教师是互信、互助、互补、互动的合二为一的双主导合作关系,是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的共同建构者。为实现“1+1>2”的教学成效,中外教之间的互动是同步的、交叉的、主动的,而非轮换的、交替的、被动的。学生是英语学习的自主建构者,课堂互动的主体。
3.中外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合作研究
英语第二课堂是学生英语中外教合作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拓展部分,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丰富、延伸,是学生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激发学生“体验英语,玩转英语”,突破了中外教同堂合作教学的“中教+外教”的2人教学模式,场地更广阔,人员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一种情感冲动、一种行动欲望。
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发展性原则,使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应用性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用性更强,在交际性任务中学英语、用英语;趣味性原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成效分析
对中国学生而言,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了学好英语的自信;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增强了英语语感;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克服了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在具体的交际性语境中能够运用、积累英语词汇,促进英语语言思维;开阔了文化视野,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对本土英语教师而言,促进了对外国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融合运用;促进了对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和提高;也提高了个人英语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融合。
对外籍教师而言,有利于了解中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增强和中国教师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提高了外教在中国的执教热情和教学成就感;有利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和外籍教师融入中国的生活。
对各级学校而言,增强了办学特色,扩大了办学影响力;提高了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开阔了各级学校的办学视野,促进了中国教育和语言教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总之,中外教师的合作教学模式为中国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此外,还提高中、外籍教师的业务能力,实现了中、外籍教师的优势互补;提升了学校的英语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促进了我国各级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对外籍教师英语教学情况的反思[J].双语学习,2007(09).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有效课堂教学
情感的渗透在感化人心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这一独特方式,完成有效课堂教学这一目标。
一、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学好外语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然而,由于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到英语,其余的时间基本没有接触英语知识,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还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一部分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心理,无论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他们都不会主动配合。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烦躁、厌恶、否定的情感注定他们的英语成绩很难提高。
二、让英语回归“学以致用”的本位
英语学习如果只能与考试和分数联系在一起,那必然是枯燥乏味、无聊沉闷的。如果能使英语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汉语那样,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话,那英语学习才算是“活”了过来。学生英语学习学得苦学得累,本质原因在于以分数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掌握英语的水平。为准备各类考试,学生都是非常有目的性、针对性地突击学习训练,一旦考试过后,英语马上被他们抛诸脑后。这种高强度不间断性的强化学习,往往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厌恶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英语回归“学以致用”这一本位上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目标,学以致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要充分实施贯彻情感教育,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英语课堂成为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的地方。这种教育模式的关键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而不是教师灌输“工作”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获得实质性的成长,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激发出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授课方式,把刻板的传授转换成活跃的情感方式。如在演说英语人物对话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就应该用活跃、热情和稍带夸张的情感来进行对话,一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二是把情感投入到内容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多鼓励,多关心,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紧密结合学科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授讲解。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会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少批评,多教育
经常被批评的学生与经常受表扬的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个性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该多注意行为方式,有些学生虽然表现得不尽人意教师也应适当进行赞扬。在开学第一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要勇敢发言,勇于表现自己,不要畏惧犯错,并告诉他们,“To err is human”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实际上,课堂上犯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一个学生能够学会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不断纠正自己,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一旦学生答对题目,教师应不吝赞美,立即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Well done!”“Good job!”“How clever you are!”等。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能让那些在学习上不够主动的学生逐渐消除畏惧心理,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2.课下多谈心,拉近师生距离
自古以来,学生对老师多少都有一点敬畏心理。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授课,课下与学生没有任何交集,那么,学生就很难与老师产生感情。这也会直接导致他们在课上不敢主动发言,课下也不敢积极找老师问问题。在跟学生谈心,了解困难时,学生普遍反应有些问题不敢问,因为怕被老师批评笑话自己问的问题过于幼稚简单。教师通过多次主动谈心,增进了解之后,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每次晚自习督修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抱着问题过来请教。与学生拉近距离就是在帮助学生减少压力和负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如自身的原因和上课方式以及内容的难易等,从这些问题中教师做到自我反省和反复修正,以便于为班级的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教学条件和氛围。
3.布置适量作业,减轻学生压力
传统的英语作业一般是读、抄、背,形式枯燥,内容单调,学生也比较反感。为了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作业,优化课外练习内容,引导学生每天能匀出定量的时间学习英语。作业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并尽量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制作英语小贴士,让学生回家去练习自己房间里面的物品用英语单词该如何表达,并贴上英语标签。通过耳濡目染,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经过不断的积累,慢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度。
4.成立学习小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互帮互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共同进步,不仅能培养学生间的友谊,也能提升各自的成绩。同时,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外尽可能多地创设英语情境,开展英语对话,玩文字接龙,进行故事复述和默写单词比赛等活动,创造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激发并带动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课堂上穿插趣味性的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抽查背诵情况时不要直接点名,可以让学生玩文字接龙,后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必须和上一个字母的尾字母相同,如若有人接不上,则让该生背诵。此外,还可以定期考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让成绩好的学生及时传授学习经验和方法,学生之间学习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5.结合教材,适当开展情感教育
教师对教材要事先进行处理,提炼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素材,设置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问题,让他们对这些问题想要开口说并且有话说,如教师教授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正值学生放完寒假过完春节回校,这时可以提问学生:
What did you do during last Spring Festival?
Did you help your mother with some housework at home?
Do you like cooking? What did you cook?
Can you make Jiao zi/pancake?
What else can you make?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又都是他们刚刚做过的事,大家听后普遍感兴趣,但碍于口语表达不佳,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怯畏心理,不敢站起来,这时教师应给他们适当的鼓励:
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think them over or you can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s.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他们鼓励。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的胆量明显大了一点,在个别活跃的学生的带领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鼓起勇气站起来用英语回答该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同时进行表扬,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教师顺利完成单元教学。
情感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不断研习情感教育方略,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为提高英语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学;政治;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6-01
一、中学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实践意义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升德育教学实效、学校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内在需求、动力和学校环境,教师的发展需求是被动的、来自于外部的。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氛围,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校本教研就是为适应教师专业成长而构建的一种新的机制。
(二)校本教研是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深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在性质上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导思想强调要立足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要求课程的德育功能不能仅限于学生眼前,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将来,中学政治课要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模块式设计教材使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给政治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政治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中学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论和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在表面上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并未把新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没有认识到教研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中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开展教研活动的人数并不多,从事科研活动多为评职称、评先进而用。还有些教师不理解教研和自己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认为不搞研究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部分中学政治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是自然成熟的,致使许多教师停留在“经验型的教师”阶段,再加上缺乏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些教师对于教育科研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二)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不足、评价机制不科学。个体参加任何活动的动机一般都具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功能。内部动机是由一个人的发挥内在才能的需要,以及自我决定地对付环境的需要所激起的。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使人积极地奔向目标,持续作用的时间更长。对于复杂性程度较高的活动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因此,只有提高了政治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使他们很高兴从事这项活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有能力从事这项活动,并且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政治教师教研活动不够重视。政治课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副科”而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也往往对理工科、英语、语文重视有加。而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开卷考试,高中思想政治课会考也是开卷考试,某些部门随着高考指挥棒走,没有意识到政治教育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忽视对政治教师的培训和科研、制度等的支持。
三、中学政治教师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教师掌握正确的自我反思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第一层级,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能够预测和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作出分析,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可见,反思对于教师发展十分重要,但不是任何人都会反思,都能通过反思得到成长。政治教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会逐步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没有进行反思的经验只能是肤浅、狭隘的知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二)学校加强对政治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任职学校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领域为主要阵地,立足本校开展的旨在满足每个学校和每个教师需要的校内培训。校本培训与传统的教师脱产培训不同,它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自身和学校的发展。校本培训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比较机动的安排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并且适合长期开展。因此校本培训适合中学政治教师的成长。
(三)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条件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政治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保障。首先,制度保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行动纲领,违反制度应该受到惩戒。具体应该制定规划、提出要求,然后制定具体的责任分工,校长、教研中心政治教研室、学校教研组、政治教师都要承担哪些任务,还要负责对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评估。这样,就形成了定人定责的制度,上下贯通,层层管理。例如,可以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按项目赋予不同的学分,如读书、研究课题、反思日记、教育故事、个人成长纪录袋、做研究课、评课分别占几个学分,每个学期要求教师完成多少个学分,学分可以由分管校长会同教务、政治教研组等共同审核认定。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数学教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众多学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学形式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切记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观化。为此,我们需要拨云见日,抓住根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剥茧抽丝,简要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针对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的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针对课堂教学设有教学督导,行政领导随机听课,每学期举行学生评教等监督措施,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重视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而且,教师一人卖力主讲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参加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就听到有人说:“在课堂上如果学不到知识,学生还不如逃课;若是通过强行手段把不想上课的学生赶到课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响其他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督导、同行老师的公认,而且他在教学方面颇有建树,著作颇丰,应该说学生不会逃课,然而部分学生依然逃课。除去正当的事由外,逃课现象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使学生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随着许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加之科研指标的考核压力增大,除了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也无法答疑解惑,学生感觉大学还和中学一样,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看分数。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严密逻辑性的特征,使得灌输式教育成为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而言,其实质上又是一种扼杀。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机智和火花从何而来?创新思维的训练从何而来?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因此就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作者深有感触,简单的问题,参加面试的学生要么都会,而且答案一样,要么都不会。有的教师形象地说面试结果,就是大家都贴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道”,更要“解惑”。因此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加深与学生的沟通,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难剖析原理,还要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将学生视为子弟推心置腹,学生将老师作为良师益友开诚布公。因此我们需要注重理论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辅助课堂教学,而且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加强讨论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踊跃发表个人见解,认真聆听不同意见的习惯,让思想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许多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资料放到网上,让学生提前阅读和观看,甚至练习。因此,师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资源和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知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而不只是听众。事实上,移动设备越来越受到青年学子的青睐,据美国北卡莱纳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统计报告知悉,这所大学2014年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99%带有笔记本电脑,93%带有手机,18%带有平板电脑。因此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探讨并帮助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一切准备工作应放在课堂之外,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舞台和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针对教学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轻过程效果,导致管理简单化的策略
量化评价用数字描述评价对象,其标准是明确的,使用量化指标可以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比较节约制度操作费用。虽然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岗位津贴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鼓舞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求排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数量急剧增长,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负面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教师工作上的重量轻质,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工作的数量,必然会牺牲工作的质量。教师的业绩贡献不应仅取决于冰冷的教学课时数、的篇数、主持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到校经费的额度,还应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等令人看重的质量指标。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而过于强调量化考核指标,往往误导教师要为论文的篇数、充足的课时而疲于奔命和应付。许多学者也对大学里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之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们知道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基石,优秀的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工作评价等方面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因此不是简单的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年均授课32学时,而是把在教学管理中怎样激励教授愿为本科生授课看得尤为重要。量化管理可能诱使教师追求短期行为,追求获得最大的计量得分,获得业绩奖金、职称晋升和个人名誉,而不去努力实现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目标。而强化过程和效果的质量考核难以即时鉴别,其客观价值的体现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使它的评估只能通过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重质轻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实效化。许多大学在考评教师教学时,以学生的评教为主,但应注意到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见效周期长,同时师生之间除了授课的趣味差异以外,还倾注了情感的互动。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使功利主义倾向在教师中日益膨胀,使教师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被强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合理的制度和平时的提醒、督促,带给教师的是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平时多关心教师的成长和了解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人性化的关爱,比年终式的“秋后算账”更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只有切实建立起科学、稳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尽心工作的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将教学的自下放给教学单位,教务部门只是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服务类问题,而不能将教师的教学权利进行剥离。例如作者曾遇到过这样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学习ppt的制作,学校使用多媒体技术。然而近几年有的学校却又一再申明数学课不能用多媒体上课。作为普通的教师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课堂教学权利,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师生的喜好,合理恰当地做出选择,而不是根据“行政命令”教条地使用教学手段。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是关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锦上添花,而绝不可能成为教学考核评定的核心部分。
三、针对学生评价上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估,导致高分低能化的策略
由于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学生对学业成绩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当教学管理者只以学生课业成绩的高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学生的奖学金时,进一步使青年学生误认为,只要课业分数高,就拥有一切,意味着获得高额的奖学金和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这种现象、认识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与培养创新人才、精英人才的目的相向而行。不可否认,课程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绝不是唯一的指标,特别是当考题过于注重做过的练习题和教师的复习范围时,成绩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例如笔者听一位大学生愤愤不平地说,自己辛辛苦苦复习,努力编程验证,每一次编程作业均高质量地通过机器验证,对于考试信心满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平时不会编程,临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同宿舍学生,考试分数反而更高。究其原因,教师的考题全是作业题和书上的原题,靠死记硬背的学生反而准确率更高。如果教师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考核,绝对是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正能量,而不是鼓励死记硬背的负能量。因此在学生评价上,应重视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评价科学化和有效化。
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对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以求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5]现阶段高校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鼓励莘莘学子“为校争光”,但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弊端。例如只要学生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奖学金”、“保研名额”、“优秀毕业生”以及“学习标兵”全都属于他。这些显然是对学生能力评价导致的极端情况,但也说明科学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有些学生一味考证,只要是颁发证书,不管需不需要,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参加。2015年5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说,安阳工学院某本科生四年狂揽65证,但要毕业的他依然遭遇了尴尬,投简历50余份却无一回复,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65个证书难找工作的情形”恰恰是用人市场的理性回归和不唯证书的体现。随着教学管理的成熟和竞赛名目的繁多,学校对各种证书的行政化干预也在逐步减少。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5年前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期间影响的课业成绩还进行加权补偿,但现已取消这种大力鼓励参加竞赛的行政导向制度。不少学生抱着只要参赛就有利益而获的想法,即要么竞赛成绩好,既有荣誉又有好的课业成绩,要么竞赛成绩不好,但仍有为课业成绩提分的收获。参赛学生的功利化思想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助长了浮躁的学习风气,因此要为这种“取消”点赞。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项目的“副作用”,例如大学生重视申请各种“创新项目”,却不愿花时间认真完成,虽然原因比较复杂,有的确实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做项目,有的只是追求个人简历上有此项目的“名”,但学校还是更应重视实质性的创新和科研训练,注重资助那些具有科研潜力和科研兴趣的学生,淡化参加项目的“名”。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简单的分数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参加国内外竞赛,使学生在文献获取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计算编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有利后续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深造[6],而不仅仅是拿个奖有个证书。事实上,我们应该力求形成一个鼓励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环境,进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且更应关注成绩背后的历练过程和辛苦付出。
四、结束语
随着大学专业认证的国际化以及人们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急切期盼,如何深入认识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事实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既要勇于改革探索,还要立足现实全面优化,不断提升。本文涉及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只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最具体最直接的部分,本文还简要浅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重视研讨辅导和学生深入交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化;在教学管理上要有长远目标,避免管理的简单化和主观化;加强综合评估,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俞倩颖,梁伊梦,等.我们该如何走出全灌输式教育[J].新课程(上),2013(10):166.
[2]吴艳,杨有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J].教学研究,2015(4):19-21.
[3]刘鸿亮,杨超华.中国大学“泛行政化管理”模式与“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101-102.
[4]黄治国.大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66.
[5]董媛媛,黄琼.模糊聚类分析在高校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6-47.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中心;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以解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共性、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实用性。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需求的教育,无论专业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以职业需求为牵引,属于实用性教育。在培养能力方面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由于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不同,往往是多类型、个性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层次制定培训方案。
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两个主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组织作用、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成败。强调学生自己去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素质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求解中,要求对学生分组,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团体,学生之间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成为培养满足工作需求具备专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三)问题中心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按学科门类进行讲解的授课形式,要求教师整合各科知识,并结合学生职业岗位需求设计问题、布置任务,强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向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转化。
二、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意识,契合职业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是职业能力的生成和提升,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复制过程,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探索未知答案的过程。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主的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主的教育。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过程,注重通过各种问题、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因此,从注重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问题中心式教学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追求是统一的。
(二)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契合了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和牵引,学生投入到教学设计所给的任务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在问题中心的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主角,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问题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契合的。
三、把握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关键点
(一)教师要深化岗位需求问题研究,完善教学设计
岗位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牵引与导向,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关键在于问题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教师要经常深入一线搞调研,搞准摸清岗位需求,深度掌握学生素质基础。广泛收集案例,围绕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生成,系统梳理岗位职业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将同类问题组合成专题。围绕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解决问题的对策转化为教学内容、将问题的焦点转化为教学重点、将学生的困惑点转化为教学起点,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二)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持续优化方法手段
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围绕构建问题中心课程内容新体系,要积极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注重发挥课程组、教学组、教学研究团队的集体研究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问题中心教学成为自觉行动和思维习惯。持续优化方法手段,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从酝酿、提出、开始实施到不断调整完善,始终伴随着先行者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由点到面,从观念到行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本身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提炼、总结和反思中逐步成型。
(三)教师要积极适应角色的定位和要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问题中心教学是一种平等、开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因此,教师一是要深入学习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其组织程序和方法;二是要加强专业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电子测试.任职教育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刘宏程.2015/24
篇8
关键词:课堂艺术;语文教学;创新
一、课堂的探究艺术
有人说,课堂展示就是“摆样子、花架子”。就是把学生课前寻找的冗长的资料,或提前画好的画,拿到课堂上学生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一番,而老师则毫无原则的一律称“好”。根本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却认为课堂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构建 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学习伙伴关系。经过刚才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思路都打开了。我接着说:“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我们将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数字,我想把它变成一节数学课。” 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描述很美,可以把它上成一节有关‘桥’的美术课。” 有的学生说:“文中涉及到的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一定符合力学的原理,应该把它看成一节物理课。”面对如此多的设想我惊呆了,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他们就是天才。我深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简直有些招架不住。抓住这个时机我说:“大家能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融合,说明你们的思路很开阔,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说明课文中的某些部分吸引了你,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良好开端。”
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本组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最大教学效率。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的现象,我们还应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课堂,从而达到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组成课题研究四人小组,针对六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2.研究阶段: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必须要研究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等。但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感悟人性,升华人文,体会人生的大讲堂。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气氛愉悦,学生求知欲强,并且积极去探索的氛围。这种氛围一定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平等地对话、交流,就以为学生有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才可以进行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能够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让互相交往的乐趣在师生之间充溢,让快乐交换。一旦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些,那么,不要说气氛,就连应该具有的求知欲都荡然无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现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更与创新,启发式代替灌输式教学,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综合信息互动交流替代单一的信息传递,人与人合作改变单人思考现状,让个性化彻底舍弃模式化。只要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迎合新课改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李宪印,(1969-),男,汉族,山东鄄城人,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并行不悖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探索新知而言,实践教学的意义甚至要高于单纯的理论阐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教学被视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而理论教学则被认为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知识建构。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但是,目前各高级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擅长理论研究,难于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是擅长实践操作的人才,不应该只会纸上谈兵。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既有教育者的主观原因,更多的来自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当前高级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高校扩招,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教学总体上被削弱
近几年的高校持续扩招已经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布局的不合理,虽然最近20多年来发展很快,学生的就学空间仍然有限。全国高校普遍出现校舍紧张、教学空间拥挤、生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生均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少等问题,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不得不采取合并、裁减、模拟乃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实践教学课程或者转移为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或者干脆停开。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实践教学体系一时没有得到完善。
2.产学联系的渠道和样式变化,造成导致实习基地锐减
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实行“调整、共建、合并、合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类高校“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省部共建”、中央和地方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统筹教育资源,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本理顺了全国各类院校的管理关系。但是,原来一部分隶属于部委和行业管理的院校也由于管理关系变化,高校与企业联系的渠道和产、学、研合作关系发生了变更,以往长期形成的行业办学优势正在丢失。反映在实践教学方面受到的最大的损失就是生产实习基地锐减,实践教学的地位被削弱,实践教学内容空泛陈旧,从前“真刀真枪”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正在被“走马观花”式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
3.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育的倾向
一方面,在校内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占据主流地位,学校的教学奖励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设有“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等诸多奖项奖励,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奖励和专项奖励则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对待研究工作方面,同样是重视对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如此的教学管理导向,是形成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持有存在着“重视科研学术、忽视实践实习”的教学观念,这种局面不利于整个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切入点,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破原来单纯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监控新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首先,在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时,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全面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层面,它们对于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集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强调教育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强化案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次,以强化毕业设计管理为重点。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是促进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主要环节;是教学与科研、生产工作的结合点;是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毕业设计为突破口,强化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并以此推动实践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应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1.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传授知识方式使用的是演绎推理 ,其逻辑起点是概念、理论,然后用实例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音像、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技术、原则和理论。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授课的意义受到极大限制。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管理经验,是案例学习的基本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大多数都用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或是情况诊断,或是决策研究,或是二者结合。诊断的案例又称为评价案例,描述了经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可以了解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2.多媒体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建立综合实训室,通过管理软件的模拟操作,模拟企业环境、职业岗位,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操作过程,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综合实训室中,学生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步骤,同时在实训室中学习也有老师的指导,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使学习效果更明显。特别是模拟不同岗位,通过相应的责、权、利,找到相应职业角色的感觉,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
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可以推广到各个专业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模拟公司使学生置身市场,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又降低了实习费用,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实习基地,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设立企划、生产、财务、销售等机构,按市场运行机制,设身处地地进行市场开发、生产、销售等活动。采用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习方式,建立在实习基地内的模拟实习,除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市场运作以外,还节约了教育经费,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就真实地感受市场,得到了实际能力训练。
4.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业务单位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将业务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使学生处在现场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这样可以解决校外实践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产学结合,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产学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5.产、学、研互动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包括在科技和生产上的合作,也包括高校与企业及社会有关部门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求动力也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一是社会、时代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运行改变了我国几十年来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运行理论、运行规则和运行方式,整个社会经济基础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式。二是企业和高校自身的需求。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这些年日子一直不好过,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人才缺乏是主要原因。需要的人抓不到手,想来的人又不需要,在企业出现了人才“断档”现象。
6.学生创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商业能力的训练,因此,当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多的是茫然胆怯。以往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去实习,由于商业机密等原因,企业不可能把许多事情告诉学生。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活动的特点,应努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旨在实现课堂与实践的连接,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实践,实现创业就是学业的教学目标。创业实践模式对于当今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在崛起, 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理论和经济界所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探讨还将继续,希望我们的研究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汪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符合性人才〔J〕.财会月刊,2005,(7)77-78.
〔2〕徐淑芝.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19-20.
〔3〕黄亚妮.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67-69).
〔4〕李宪印.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0,31(151-152).
〔5〕王鲁志.对高校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vol3.no.2.
〔6〕 张永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6)41-47.
〔7〕 崔惠柳.高职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34.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 特色教学 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现在,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广大英语教育者紧跟新时期、新课标的脚步和要求,积极研究、开发出新型、多样、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的实践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不能让学生再惧怕老师。因为学生若对老师产生害怕的情绪,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这对于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要积极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且建立新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做法: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心理状况等,在课下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寻找不同的、适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此外,还要和学生做朋友,不以长辈或老师的身份强迫学生,而是以朋友的心态、立场来劝说、建议、帮助学生,让学生真正尊重老师、信任老师,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只有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是失败的。一个良好、活跃的课堂应该是动起来的,特别是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重要。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比如进行课前演讲、课上情景表演及一些课外活动等,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选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基础,英语教师还应该选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的方法总结如下。
第一,授课充满热情。语言的学习热情、乐趣非常重要,充满热情就会使英语变得简单易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但若教师的讲课情绪都低迷无趣,那学生就更不可能积极主动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满激情,用欢快的语气、积极的态度向学生传递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授课形式多样化。单一不变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对学习产生疲倦。所以,开展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天气和场地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上课。在中国,除了体育课以外,其余课程基本是在教室内进行的,所以如果英语课进行一次户外授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学习一些动物、植物、户外建筑等课题的时候,学生亲身经历后,还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也可以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开场,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西餐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西餐用到的餐具带到课堂上来,利用实物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进行授课。授课内容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吃西餐的情景模拟,实际演练,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被教师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了一些错误,如为了使幻灯片看起来更漂亮,增加学生的兴趣,一些年轻教师在幻灯片上放置了各种有趣的、好看的版面以及flash图片这些东西,这很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件的外表,而忘记去学习。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片面地追求一些华丽、不切实际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进而失去教学的真正意义。
第四,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现学习漏洞、提高课程成绩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学生很反感家庭作业,特别是繁重的作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该用多样、灵活、有趣的作业方式,把作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比如教师可以把一天的作业分成几个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主选择。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硬性的作业往往会比较抗拒,反之,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反而会更加认真。
三、总结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只有打好牢固的地基,才能够建造出摩天大楼。在轮番的中学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本文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实用、切合实际的方法,但仍不够全面,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艳春.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9).
[2]郭华.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现代媒体的合理使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6).
- 上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护理伦理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