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06 19: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用的基本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呆账拨备制度自1988年建立以来,已作过若干次调整。目前现行呆账准备、核销的金融、财政与税务规定如下:
1.央行的相关规定。
2002年,人民银行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规定,银行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2.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金,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在当期损益中计提特种准备金,商业银行也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
2005年6月21日财政部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明确将贷款损失准备划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规定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并将一般准备的计提基准从原来的不低于期末贷款余额的1%调整为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3.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
国家税务局在自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的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这是一种对一般准备金进行所得税税收减免的税务处理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税发[2003]73号文件规定:国务院决定的事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清理的跨省区的呆账损失和单笔5000万元以上的呆账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审批。除以上情形外,金融企业的呆账损失由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审批。《金融企业呆账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还规定,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损失,按规定报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应先冲抵已在税前扣除的(按1%比例计提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
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不断完善,计提范围逐步扩大,计提比例逐步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要求日益严格,说明央行和财政部门越来越关注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性。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银行计提的专项准备不能获得税务减免,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及时、足额计提特殊准备。
二、贷款损失准备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
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处理是银行税制的核心问题,国际间的做法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基本原则都是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即税收减免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应该与银行贷款损失的市场价值相一致,也就是在银行贷款损失发生的时候就应该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国际上对于贷款损失的税收减免主要采取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核销法。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采取这种税收处理。核销法是在银行提取特殊准备金时,不予税收减免,待到实际核销时才予以减税。如果已核销的贷款后来又收回,则重新计入收入并缴纳税收。实行这种方法的国家,一般都对已经认定为没有价值的贷款允许核销并抵税,商业银行一般拥有呆账核销的自主权。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其认为必须核销的资产进行主动核销,进而获得税收减免。但在少数国家需要经过批准,比如菲律宾,呆账核销须经央行批准,日本则须经大藏省批准。
二是专项准备法。如英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德国、塞尔维亚、俄罗斯等。专项准备法是对银行在提取专项准备金时就给予该项准备金全部或部分的税收减免。对专项准备金给予税收减免的比例各国不尽相同,俄罗斯可以减税的专项准备金不能超过该银行年总收入的10%,塞尔维亚专项准备金获得的所得税金额减免,等于央行所要求的新增呆账准备的90%.
很显然,采用专项准备法有利于激励银行及时足额提取准备,而采取核销法则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及时核销呆账,避免不良资产长期挂账。
三是一般准备金法。采用一般准备金法的国家相对较少,捷克、德国、意大利和新加坡采用这种方法。这些国家规定了一般准备金的减免税限额,专项准备金也有限额。德国没有对专项准备金进行限制,但是要求一般准备金不能超过过去5年内平均贷款损失的60%.意大利在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方面有一个累积的限制,即每年不得超过贷款余额的0.5%,并且贷款损失准备金小于贷款余额的5%.在法国,对列入国家风险的对外国借款人的贷款的准备金可以进行税收减免,但是一般准备金则不能。
各国对准备金的税收待遇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金融运行稳健的国家,都倾向于鼓励银行及时充足地提足准备金和核销呆账,比如美国、德国等国家。而对核销呆账和提足准备的税务环境较为苛刻的国家,则银行业的呆账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泰国和日本。
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对待银行贷款呆账准备与核销的税务处理,实际上就是当年税收增加和未来财政支出之间的平衡问题。从《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来看,对于银行业存在过度征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方面存在差异。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提取呆账准备没有区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只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准备从净利润中提取,专项准备则要求按照五级分类资产风险大小,在税前提取1%~100%的呆账准备。
专项准备不能在税前计提,不利于银行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事实上导致银行以一般准备冲销呆账。而一般准备是我国银行附属资本的唯一来源,以银行附属资本冲销呆账与国际惯例相悖,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税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税负、增加财政收入及调控经济等。从理论上讲,税收中性原则要求银行税收制度及时在税前抵扣贷款损失准备。而谨慎会计原则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将信贷资产中预计可能损失的资产予以剔除,使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更真实,并通过列支准备金支出而使银行经营成果更准确和客观。
(二)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严格,程序过于繁琐,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因此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
按照财政部规定,国有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应报企业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批,税务部门规定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否则不准税前列支。如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未批准。税务机关也不能批准。这种做法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利润监缴制度十分相似。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呆账申报与核销时必须提供破产证明、贷款人死亡或失踪、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借款人营业执照吊销证明或公告、审计材料、法院判决书等复杂的证明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的获得涉及银行系统以外的十多个部门,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繁琐,因此,呆账损失很难获得税务部门的批准,商业银行发生的大量据实税前扣除的“不足冲抵部分”也很难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批,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造成银行的实际税率大于名义税率,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加重了银行的税收负担。
(三)我国计提贷款风险损失准备不能税前扣除不符合国际惯例。
在计提呆账准备方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提取呆账准备并且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具体贷款损失准备金如何计提、计提多少,其决定权不在税务部门,而是由商业银行按照银行监管当局确定的指导原则自主计提。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出于监管的考虑,制定准备金的计提指导原则,确定一个计提的最低参照比例,具体计提多少仍由商业银行视情况而定。有的国家中央银行没有制定准备金指导原则,商业银行根据对贷款损失概率的统计和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全权确定本行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数量。
但是,我国税法规定:内资银行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外资银行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这种规定,不但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规定的计提比率,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最了解贷款损失的应当是商业银行自身,其次是银行监管当局,因此,应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或者按照中央银行的指导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数量,才更加符合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实际状况,更能如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
(四)税收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
一是导致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呆账挂账现象严重,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和银行的稳健经营。由于对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在短期内会减少税务部门的税收,特别是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不良贷款比例高,银行可能因为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而上缴不了任何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为了税收稳定而限制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这种做法已使国家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是现行的呆账准备金法定比率过低,这一方面使银行出于现行税收政策的考虑不愿意采取类似于冲销的方法处理呆账贷款,使贷款损失减免时间推后甚至得不到减税;另一方面又导致银行的放贷行为过于谨慎,使大量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贷款损失通常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银行体系不稳健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调整和改革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制度,以提高银行的稳健性。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建议做以下改革:
篇2
【关键词】动漫产业 产业链 收减免
一、当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
相比国外动漫产业大国,中国动漫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仅从中国动漫市场的占有率来看,中国自己或合资(包括港台地区)的原创动漫作品仅占中国动漫市场的10%。而日本动漫产品却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约60%的份额,欧美动漫产品占据了约30%。
二、我国对于动漫产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从2005年3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开始,到2009年06月04日,下发《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产发[2009]18号,我国对于动漫产业的税收减免扶植政策不断地完善,并且为了彻底解决各地对于动漫产业的税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口径及程序不统一的问题,于7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财税[2009]65号。由此,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增值税方面:自主开发的软件将获得增值税即征即退待遇。通知指出,2010年12月31日前,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并对退税数额的计算给出了一个新的方式:应退税额=享受税收优惠的动漫软件当期已征税款一享受税收优惠的动漫软件当期不含税销售额×3%,此表述方式不同于以往,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嵌入式软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92号。
企业所得税方面:经认定的动漫企业如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有:(一)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四)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五)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营业税方面: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一系列劳务,在2010年12月31日前暂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这些劳务包括: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
此外,在进出口方面出口上,动漫软件的出口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在进口环节上,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本通知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这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在过去几年中确实推动了我国动漫软件业的发展,国产动画播映体系日益完善,2010年中国共制作完成的原创电视动画片385部、动画影片16部。在短短7年问,中国动漫产量跃升了50倍,超过美、日、韩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
三、动漫产业发展的出路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当今的国际竞争已由传统的企业和产品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竞争。一条产业链的六大软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长途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中产生出来。这就是未来产业链6+1的竞争模式。未来的竞争和利润也出自“6”,而非“1”。
我国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结构性产业缺陷,盈利模式不清晰,产品版权价值链有待完善等问题。但中国动漫产也要想走上强国之路,首先应当打造“大动漫”的概念。
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 合理合法 节税目的
纳税筹划工作需作好三个结合:本企业的业务流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税种与现行相关税收政策结合起来;相关税收政策与相适应的纳税筹划方法结合起来;纳税筹划方法与相应的会计处理相结合。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时的纳税筹划
在具体筹划分支机构设立形式时,需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税基及税收优惠条件。新《企业所得税法》采取纳税人法人判定标准,分支机构不再单独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对于初创阶段较长时间无法盈利的行业,应设置分公司,这样可以利用创立时的成本冲抵总机构的利润,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对于成立初始就盈利的分支机构,应设立子公司,或许可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如果总机构汇总起来亏损,且新设立机构不享受税收优惠或可享受的税收优惠很小还应设立分公司,汇总冲抵总机构利润。但目前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跨地区总分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如何汇总缴纳问题,尤其是在同一市辖区跨区县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法中只明确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但未明确同一市辖区跨区县的总分机构如何汇总缴纳,需由省一级税务机关进行明确汇总纳税方法。
二、严格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规范帐目,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国税总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38号)的通知:对纳税人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如果企业会计资料不规范,税务机关难以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即使企业经营业绩较不错,也只能采用核定征收,核定的应纳税额往往比实际应纳的税款高。企业还应关注的是审核原始票据的合法真实性,原始凭证是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是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一旦纳税人取得的发票不合法,可能会沾上“偷税”的罪名,按税收征管法规定,将接受票面金额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且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做好相关的审核及备案工作
企业实际发生的财产损失,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第13号)规定: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而对非正常损失(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管理责任导致的损失)须经税务机关批准才能在当年扣除。因此企业一定要及时收集证据,及时申报,当年扣除。对于符合条件的减免税款,绝大多数减免税都有期限,过期就很难再享受。《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129号)将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和备案类后,报批类按照审批的方式办理。对于备案类减免项目,则需要提出备案后经税务机关登记,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所以,建议企业请专业机构依据减免税的条件进行审查,确信完全符合减免税条件后再进行备案,以免遭受缴纳滞纳金甚至罚款的损失。煤炭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文件提取的规定比例的安全费用,应于提取年初报送税务部门备案,总之,企业按行业规定提取或发生的费用,虽然有国家相关部门文件规定,但未在税法中明确的仍应报送税务机关备案或报批。
四、认真研究新企业所得税法,充分理解税法精神
1.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在税前扣除中提出了“合理”这一标准。合理性原则的适用是国际上的一般做法。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依法得到充分补偿,但对于合理性这样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国税函〔2008〕159号)指出,对工资支出合理性的判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雇员实际提供了服务,二是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合理的。实际操作中主要考虑雇员的职责、过去的报酬情况,以及雇员的业务量和复杂程度等相关因素。这样企业可以将使用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劳务人员的工资都纳入工资薪金核算,同时.按工薪总额14%为界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也可以扣除。
2.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虽然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限定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但仍存在几个不明确的问题:一是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认定;二是研究开发费用项目内容;三是原来的关于技术开发费的相关规定如何适用。所以,企业对税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具体项目内容的,可适当归集进行筹划。
3.《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八条规定,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此项规定有减免期限,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对此类项目的投资及工程项目管理,及时认定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
4.《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这里存在着与原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认定不一致的衔接问题。如,新税法规定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由5年分别缩短为4年和3年。所以企业应及时调整相应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及计提折旧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利用国家税法制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税收立法的空间进行纳税筹划。所谓筹划,就是在具体纳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的,属于超前行为,所以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如果纳税业务已发生后,则相应的纳税义务也就产生了,企业(纳税人)因承受的税负重而进行的避税行为往往是不合法的,属于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所以纳税筹划是充分尊重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达到合法合理减少税负的目的,同时纳税筹划也能促进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地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一、减免税管理现状
从我市减免税管理的实际看,总体情况较好。税务机关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国家减免税政策精神,依据减免税管理办法、减免税管理规程,规范操作,对减免对象实行减免税,基本落实了国家减免税政策精神,对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减免税管理不够规范,执法风险意识不够强,监管工作不够到位等,这些出现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减免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税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少数税务人员学习不够,业务技能不高,对备案类减免税政策、管理规定不熟悉,难以正确掌握运用。在减免税管理上,执法风险意识不够强,对执法风险大、政策性敏感的减免税项目未能加以重视,对潜在的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二)征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部分管理科所没有及时建立起取消行政审批后的备案类减免管理台帐,且执行上级规定不一致,不能掌握哪些企业,享受多少数额的减免税等情况,没有管理台帐,没有统计分析功能,影响了减免税管理。
(三)后续管理不到位
部分税务人员对减免税的后续管理不够重视、管理不到位,该管的事项不管,对已经获得减免税资格,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的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能力等情况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对减免税项目未能做好后续管理措施,办理减免税审批后不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极易引发执法渎职风险。
(四)备案类减免缺乏有效的监管
一是部分技术开发及转让减免备案虽然办理了备案,但不属于免征税款项目,少缴了营业税及附加,存在较大执法风险。同时对办理了备案的技术开发及转让减免项目,没有按上级规定实施后续的跟踪管理。二是备案减免受理情况不规范,不统一。部分科所由前台统一通过大集中系统受理,个别科所自行手工受理,且使用受理文书不统一,有的单位使用《受理备案通知书》,有的单位使用《受理通知书》。三是个别科所没有建立后续管理台帐,不能全面掌握备案减免的户数和免征税款等情况,缺少实行后续管理的基础和条件。
(五)个别享受优惠政策业户存在骗取减免税情况
由于随军及人员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经营项目的限制,部分享受优惠政策业户可以随意选择经营业务较难核查和难以核查的业务作为享受优惠政策项目,特别是咨询、设计、物业管理等经营项目,进行骗取减免税。而目前的大集中征管系统较难核查此类业户的减免审批情况和未享受优惠政策时的购票情况,因而在客观上助长了骗取减免税情况的发生。
(六)减免税款业户管理存在隐忧
一是发票管理存在隐忧,部分业户实际经营地址与注册地址不符,或是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凭证,支付出去的款项有的不能提供相关凭证、发票;在享受减免税期间购入发票违规使用,或在征收前台大量的代开发票。二是经营规模与经营收入不匹配。如享受安置随军家属新办企业优惠政策的某私营有限公司,正式员工**人,安置随军家属**人,减免税种为营业税,减免期限为**年**月至**年**月,其营业收入已达到**万元,减免税额达到**万元。
(七)存在提前减免税款情况
业户申报收入比实际收入大,存在提前加大申报收入额,先享受该部分税收减免的情况,而且存在套取相关发票留待以后开具的可能,从而骗取国家税收。如某广告中心于**年**月成立,性质为个体工商户,经审批同意享受自主择业干部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减免期限为**年**月至**年**月,已减免税款**万元。
三、存在问题情况分析
(一)减免税管理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减免税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征管系统部分减免信息录入和减免税统计分析功能等不完善,由此造成减免税管理存在漏洞,给个别人有机可乘。
(二)工作量大难以征管
目前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业户特别是安置随军家属新办企业优惠政策业户68%以上由一般税源管理科管理,一般税源管理科人均管户多,日常业务工作量大,难以对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业户进行深入的跟踪管理,因而在日常管理上存在征管漏洞。
(三)业户注册地域分布广难以征管
目前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业户注册地域分布广,以现有税源管理的人力物力,不可能做到挨家挨户进行深入调查核实,以致无法正确掌握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业户的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经营规模、能力等情况,造成减免税管理上的被动。
(四)减免税业务繁杂难以征管
目前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业户的经营业务类型繁杂,以咨询类、租赁类、建筑安装类、广告类等业务类型为主,这些业务特别是咨询业务,发票开具频繁,难以核实,造成事实上的征管难度,以致部分业户享受减免税额较多。
四、加强减免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习,掌握减免税的基本内容
减免税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关系着国家政策能否正确贯彻落实到位,能否真正及时地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税务机关及其税收管理员作为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减免税管理过程中,既是一项权力的运用,更是一种执法责任的落实和风险的承担。因此,税务机关要加强学习,通过认真学习,使每一个税收管理员熟悉税收政策,掌握减免税的基本内涵,了解各项减免税政策的适用范围,准确把握税收优惠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意图,从而做好减免税管理工作,把国家减免税政策落实到位,发挥国家减免税政策的效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加强宣传,使减免税政策家喻户晓
减免税政策是国家利用税收杠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具有规范性、目的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这些政策不一定都能被纳税人知晓或接受,有的知道大概,有的被片面的理解。为此,税务机关要大力加强宣传,有针对性、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相关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减免税政务公开。对减免税政策、审批依据、申报程序、审批步骤、办理时限等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税务部门的税务公开栏、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进行公开,让广大纳税人及时了解减免税政策,熟悉减免税内容,真正使减免税政策家喻户晓。税收管理员要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交流,了解辖区内纳税人的真实经营情况和纳税人的政策需求,要针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纳税人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谋划,尽可能地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因纳税人不知晓而造成的应减免未减免现象。
(三)加强审核,进一步明确减免税业户资格
税务机关要研究制定措施,建立享受减税、免税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定期审核检查制度,对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据、经营范围、适用税率及减免税情况进行审核检查,深入调查企业生产经营是否符合减免税资格,规范减免税企业档案资料,加强基础信息管理。
(四)加强监控,规范完善减免税管理
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前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业户的日常监控。一是管理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重点监控企业经营规模、成本核算情况、人员结构、经营项目,严格比对企业销售额与减免税申报额的合理性。加强对减免税企业发票的管理,包括领购的发票以及前台代开发票,对存在问题的予以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二是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对减免税企业要做好台帐等级以及统计分析,掌握企业减免税享受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介入调查,及时处理。三是定期开展对减免税企业的清理工作,全面掌握减免税企业的整体情况。对因情况变化已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纳税人,及时依法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四是为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应将年减免税额超过50万元的大户纳入重点税源户,由重点税源管理科进行监管。五是强化检查力度,对骗取减免税优惠的纳税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五)加强反馈,做好跟踪工作
税务机关要定期对审批工作和备案减免税情况进行后续跟踪,有问题及时反馈,要求减免税企业根据批复文件按时上报减免税提取、使用、结存情况报告。税务机关要建立并登记企业减免税台帐,监控企业减免税情况,按期进行核对结算。防止应审批而备案或应备案而审批等现象的发生,并对经审查不符合减免条件的备案事项,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追回已减免的税款,并按《征管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六)加强追究,明确审批责任和执法责任
税务机关及其相关责任人应按照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受理和审批纳税人申请的减免税事项。对因政策把关不严或人情关系,等造成审批错误的,要严格按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实施执法过错追究;对审批机关或审批人员擅自设定审批事项或超越审批权限以及应批准而故意刁难不批准的,应责令其改正或依法予以撤销,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责任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索取纳税人财物或谋取其他不当利益,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此提高减免税审批质量,减少审批工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篇5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 应注意的问题
一、汇算清缴时间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结清应缴应退税款。在这期间至少应注意两点:
(一)特别纳税调整的风险
按照税法的规定,汇算清缴期过后主管税务机关将在适当时间对企业汇算情况进行检查,其中涉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调整的内容,企业除按规定补缴税款和加收滞纳金外,还要自汇算清缴结束后次日(即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按日加收银行同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5%的利息,涉及偷税的还要按规定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对多列支出、少列收入项目一定要认真进行调整。企业的纳税调整分为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和时间性纳税调整。永久性差异的纳税调整是指企业在计算当期企业所得税时所作的以后各期不能转回的纳税调整事项,如超额列支的限额扣除项目、不允许扣除项目、免征额、加计扣除等。时间性差异是指当期发生的可以在以后各期转回的纳税调整项目,如开办费、折旧、预提维修费、广告费、企业投资损失、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等。对于永久性纳税调整项目,企业要想办法将限额扣除项目向非限额扣除项目转化、将不允许扣除项目向允许扣除项目上转化,并经常了解、研究企业能够享受、争取到的税收减免。对于时间性差异的纳税调整,企业应作好备查。避免以后时间性差异转回时,因为遗忘在税前进行反向调整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错过申报和缴税时间的风险
按照税法规定,超期未申报的或申报资料不全的,将按照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含报送相关纳税资料,下同)处以罚款,少缴的税款同样要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因此,必须在汇算清缴期内办理年度纳税申报,缴清应补交的税款。
二、收入总额确认与不征税收入划分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明确了收入总额的范围,第七条则规定了不征税收入的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至第二十六条对此做出了详细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又对销售商品和劳务的所得税收入确认方法做出了补充规定。此外,国家税务总局还下发文件对一些具体行业、具体项目的收入确认方法进行了明确,企业在汇算清缴期内应当对照这些政策对应申报的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做出正确调整。
三、认定和确认本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优惠内容包括:免税收入、定期减免税、优惠税率、加计扣除、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和其他专项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四条分别对这些优惠政策进行了明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章用21个条款对这些优惠政策做出了详细规定。此外,国务院及其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还出台了许多补充政策,有的是针对某一行业的,有的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还有的是针对具体纳税人的,企业应该认真对照这些政策,确定是否属于税收优惠的范围或对象,对属于本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认定和确认的,要在汇算清缴期内按照《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进行认定和确认,以获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各项扣除项目的调整
企业所得税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由于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立法目的不同,《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依照税法的规定计算调整,这也是税收强制性在所得税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企业所得税法在汇算清缴时应着重注意以下扣除项目的调整:
(1)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非公益性捐赠、罚款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在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计入有关存货资产成本,待该产品出售时连同其他成本项目金额一并扣除,不能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3)职工福利费实际发生额不能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
(4)企业当年实际支出的职工教育经费(包括上年结转数),不能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
(5)实际缴拨的工会经费凭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工资薪金总额的2%以内扣除。
(6)企业实际支付业务的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5‰,且扣除比例不得超过实际发生额的60%。
(7)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包括上年结转数),扣除比例不得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15%。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8)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也不得扣除。(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允许税前按标准扣除除外)
(9)生物资产的折旧允许扣除,但仅限于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10)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计价和折旧方法、修理费列支以及存货计价方法等政策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存有一定的差别,实际执行中如有不同,在年终汇算时要认真按照税法政策规定进行调整。
(11)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含呆账、坏账)准备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已经列入利润备抵项目的应该在汇算清缴期内进行调整。
此外,国务院及其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后又出台了许多补充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有的还针对具体行业和特定纳税人,企业应对照政策――进行甄别并进行调整。
五、缴纳和支付已提未付的各项税金及费用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与原税法(含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在扣除项目的规定上除固定资产、生物资产、已销产品成本等项目外,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必须以实际发生(支付)数(规定的范围和比例内)扣除,因此,作为已提取尚未支付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等)、应付职工薪酬、借款利息及其他应付未付费用、支出等,要在汇算清缴期内支付完毕,不能如期支付的亦应在编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进行调整。
六、编制和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资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填报说明进行了修改,企业要按照填报说明将对收入、扣除项目的调整情况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核算、确认结果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集中上报,同时,还要按照《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减免税审批、备案事项等相关资料,对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还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以及《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关联申报和准备相关的同期资料。
七、账务的调整
经过以上确认、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利润总额一般都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多,有的少,从企业所得税核算的角度都应该进行调整,但有些内容,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税收滞纳金与罚款等项永久性差异,一旦调整,不但会计核算麻烦,对利润的最终分配也不会产生影响。为体现会计核算准确性,可在会计核算上不做调整,只要将需要补、退的企业所得税调整当年的所得税费用即可,而对由于计算错误等原因形成的时间性差异,如非法采取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结转错误等,则必须进行账务调整。
总之,通过在汇算清缴期对企业收入总额、扣除项目的调整以及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认等项工作,核实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结清应补、退的所得税税款,不但消除了纳税风险,也为税后利润分配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会计人员来讲也给全年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篇6
[论文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和税务机关征管力度的加大,高校面临的税务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根据截至目前出台的各项教育税收政策,对高校应负担的各税种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探讨高校如何积极合理缴纳各项税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已由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为主向多渠道筹集过渡。近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后,高校总收入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是财政资金占高校总收入水平比例却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高校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财政无偿拨款(包括如“985工程”拨款)、科研横向和纵向收入、学费收入和自筹资金等几方面。
税收法规明确了高校作为纳税主体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高校自身和后勤服务集团的经营所得,以及校内各部门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除了依法可以免税的部分外,都应按照税法规定缴纳各类税收。一直以来“税收不进学校”的观念在高校财务人员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高校的财务人员未树立依法纳税意识,也缺少对税收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发生纳税义务后很少能够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近几年,随着税务机关加大征收力度,将高校作为税收检查的重点,高校依法及时纳税的压力逐渐增大。如2007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国税局召集在京高校财务负责人,就高校缴纳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探讨。2008年年初,海淀区税务局又就所得税召开了会议,这充分显示了税务部门对高校的重视。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高校税负问题进行梳理,严格涉税业务的管理,就成为高校广大财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面临的税负现状分析
1.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997]75号)规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收入,除财政拨款和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其他一切收入都应并入其应纳税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进修班、培训班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等学校包括教育部门所办的和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及中国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军队院校。
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随着所得税法规执行力度的加大,如何合理缴纳所得税,已经成为高校财务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2.营业税
营业税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实施非学历教育的学校则应当依法缴纳营业税。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
但是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免税范围仍存有疑问,为此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于2006年1月12日《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对教育劳务的免税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
(1)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
(2)校办企业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所提供的应税劳务(服务业税目中的旅店业、饮食业和“娱乐业”税目除外),经审核确认后,免征营业税。
(3)高校后勤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取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利用学生公寓或教师公寓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取得的租金和其他各种服务性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4)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取得的租金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5)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6)高等学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俗称“四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经费到款的逐年增长,很多高校并没有办理“四技”营业税的减免,故每年因为“四技”而缴纳的营业税已经成为高校的严重负担。
3.其他税种
其他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这些税种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在高校整体税负中比重很小。不过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税种也应该引起广大财务人员的重视。
二、高校可采取的对策
1.积极推动完善高校领域税收政策立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专门的高等学校税收政策文件。在高等学校税收政策方面,多数是由部门规章加以规定的,如通过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规章加以规定,立法级次低。另外,面对教育体制改革给高等学校带来的新变化,税收政策的出台显得非常仓促,大多是以通知或补充通知的形式出现,某些税收政策已经跟高校的财务核算体制不匹配,造成缴纳税款的不可操作性。所以,积极推动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立法层次高、规范、协调、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法律法规,争取相关部门在法规制定阶段充分考虑高校特点,可以为高校承担合理税赋争取主动权。
2.修订高校财务制度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根本不能满足高校进行税金核算的要求,如没有“企业所得税”科目。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时需对账面利润进行较多的调整,如果财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对与涉税业务有关的收入支出不进行完整的记录,不熟悉税法,就很难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所以迫切需要主管部门根据税法的要求,修订《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开核算应纳税所得和非应纳税所得,对于应纳税所得,正确核算收入和与之相匹配的支出,以计算和缴纳企业应负担的各项税负。
3.加强纳税宣贯,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目前,因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同,各大高校各种税种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如北京地区,各高校《对北京市统一银钱收据》的使用就各不相同。建议成立地区高校财务负责人联谊制度,定期交流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一口径。
对于“四技”涉及到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各高校主管财务和主管科技校长应加强沟通,重视“四技”减免。财务部门跟 科技处(部)的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四技”的减免工作。如北京某高校,科技处负责“四技”合同在技术市场的登记工作,财务处负责税务局的备案工作。在没有进行营业税减免工作之前,每年需要缴纳600多万的营业税,登记备案后,每年只需要缴纳几十万元的营业税,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加强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纳税宣传力度,积极合理为学校避税。
4.提高财务队伍人员素质
目前,各高校财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结构落后等困难。迫切需要打破人才壁垒,引进具有现代财务管理意识的年轻专业财务人员,提高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广大财务人员要重视对税法的学习,做好纳税申报和减免税申报。利用税率差别、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制度的有关规定,对高校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必要时还要咨询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和税务专家,制定合理的纳税方案。
参考文献:
[1]财税字[1997]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2]国税发[1999]65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3]财税[2004]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
[4]国税发[2005]129号: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
[5]京地税营[2005]525号: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取消技术交易免征营业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6]财税[2006]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7]财税[2006]10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篇7
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源于美国硅谷,是跟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发展区域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企业孵化器也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企业孵化器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世界上已有25360多家企业孵化器,其中,在美国拥有1820家,欧洲拥有4365家,目前中国有980多家,湖北省有80家,武汉市各类企业孵化器达35家。
企业孵化器拥有5大特征:共享孵化场地、共享孵化服务、孵化企业、企业孵化器服务人员、创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孵化器为广大科技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办公场地和孵化条件,帮助创业人员把技术和成果尽快形成产品投入市场,提供各种孵化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扩大企业规模,为社会培育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首家高新技术孵化器,也是中国首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的企业孵化器,同时也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源头所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一直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投融资策划、网络、培训、物业、餐饮、通信等各类服务。22年来,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103家、孵化科技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1项),毕业企业681家,成活率在75%左右,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中、小企业孵化经验,其中凯迪电力、三特索道、凡谷电子、楚天激光、国测科技、银泰科技等毕业企业均已成长为国内著名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创业中心已累计提供就业机会66000余人次。
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性地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的理念,并以创业人社区建设为方向,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新模式。同时,通过联盟孵化,构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市场接入服务中心,建立跨区域的孵化网络接口和共享资源平台,为国内外企业突破地域空间限制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武汉东湖孵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孵化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对武汉市及东湖开发区的广大中小企业的引进入驻、培育孵化、基金申报、中介等一系列孵化服务功能,也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作为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摇蓝的重要体现。
国家为了加大对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力度,于2006年初由国务院统一下发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该政策文件中在其第二部分“税收激励”的第十三条明确提出“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根据这一纲领性的文件精神,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8月20日正式出台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财税[2007]121号文件,该文件是第一次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有关税收政策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也有较大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其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孵化器认定条件以及孵化企业认定条件的硬性规定。
该文件对于孵化器资格认定明细确规定“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孵化器是否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各项条件进行事前审核确认,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科技部于2008年(国科发火[2008]156号和2009年(国科发火[2009]169号)分别了通过税收政策审核的国家级孵化器名单,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都名列其中。但文件中规定其孵化企业的认定条件由当地税务主管部门审核实施,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企业注册地及办公场所必须在孵化器的孵化场地内;二是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孵化器前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2年;三是企业在孵化器内孵化的时间不超过3年;四是企业注册资金不超过200万元;五是属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00万元;六是企业租用孵化器内孵化场地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七是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或产品应属于科学技术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且《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项目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业务取得的收入应占企业年收入的50%以上。
篇8
科技部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日前对媒体爆料,“至少有五成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是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此言揭开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虚假繁荣的黑幕,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伪高新”背后,造假企业享受到极为优惠的税收减免,应运而生的各类中介机构借机牟利,政府在造就高新产业“繁荣”政绩的同时,更以行政审批留下寻租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三方“共谋”的结果,而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则是一众纳税人。
企业避税冲动
之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被指造假泛滥,当然是利益使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14日共同出台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获证企业(不论高新区内外)可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3年。
2008年1日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定为25%,还取消了各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很多企业因此失去了避税途径。而《办法》的出台,无疑成了很多企业避税的“救命稻草”。
10%的税收优惠到底是什么概念?中小板上市公司精艺股份6月9日公告,由于控股子公司精艺万希2009年末人员变动,导致其研发人员占比未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致使公司2009年所得税税率由15%提高回25%,精艺万希因此需补缴579万元所得税。而精艺股份2009年全年的利润为60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10%的税收优惠,往往占据公司10%的利润总额。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这一数据更会占到20%甚至30%以上。
这样大的诱惑,自然吸引了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提供虚假资料的方式,在神通广大的中介公司帮助下,成功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享受本不属于自己的税收优惠。在知名审计专家、北京林森审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林炳发博士看来,企业获得高新认证,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直接成为企业的可分配利润,这对企业是巨大的诱惑,导致中国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铤而走险,通过各种门路来获得高新企业认定。
2008年底,全国有15541家企业通过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9年前十个月,又有2760家企业通过认定。截至2009年3月底,深沪两市公司、子公司、参股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公告的上市公司共计351家,约为2008年全国新认定总数的2.2%,占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1.9%。
但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含金量有多高,却值得怀疑。比如,在高科技公司扎堆的创业板、中小板中,如精艺股份、双龙化工、三川股份、劲胜股份、宝通带业等等,都曾受到质疑。
2009年3月起,由财政部牵头,国家审计署操刀,国税、地税及科技部门配合,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116家高新技术企业抽查发现,有85家不符合条件,不合格率高达73%。其享受的税收优惠达到36.31亿元。
中介机构借机牟利
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机构通常设在地方科技部门,由科技、财政、国税及地税四家组成评审机构,再按行业抽取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评审组。虽然评审中采取隐去企业信息、公示评审结果等“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环节,但到目前为止,评审过程仍以看材料为主,材料只要编制得当,符合相关标准,基本上都会获得通过。这被认为是整个造假链条上的最大漏洞。
媒体报道说,《办法》出台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代办机构一夜暴增。其中北京多达两三百家,为全国之最,长三角和珠三角亦有上百家。
这些中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所,也有各种商务咨询机构、科技交流中心、科技顾问公司,还有声称与地方科技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关系”的个人。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不仅为申报企业跑程序,更能为企业“创造”申报高新所需的条件,“突击做账,三年享福”。有中介机构指出,目前70%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通过中介机构获得这一资质的。
根据《办法》规定,要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需要同时满足六大条件,包括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在3%-6%之间(不同规模有不同要求);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等。
在中介机构看来,知识产权是申请高新企业中唯一的硬条件,也是最难的一关,“其他的都很简单,都可以在材料上操作”。《办法》规定,这个知识产权可通过自主研发,也可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获得。如果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条件不能满足,中介机构可以帮忙申请专利或者软件版权,“总可以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找到一些特色和有差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专利转让获得,专利的价格视情况“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而相比专利申报,软件版权获取更为容易,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软件著作因申请快、价格便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场上颇受欢迎。
《办法》规定的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及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的问题,则“都可以在表上随便填,有些省市需要社保局出具证明,但那个很容易仿照,大部分省市什么证明都不需要”。
至于《办法》中规定的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条件,用中介公司的话说“完全可以请会计师事务所做出来”。
中介机构表示,视服务内容多少,每成功完成一家企业的认定收费在5万-15万元之间。甚至有中介机构打出“100%通过,不通过退费”的口号。
高新“繁荣”政绩
由于高新企业认定在实际操作中的“宽松”和虚假申报泛滥,不仅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更使得整个产业存在着虚假繁荣的迹象,高新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数字不断膨胀,但却没看到真正有创造力、竞争力强大的企业出现。
早在1991年,国务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对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2年企业所得税。其认定标准并非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主要依据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与销售额之比,而采用“产品法”,即设置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这些产品只要在企业总销售额中达到一定比例,就可获评高新技术企业。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将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值增长情况列入各地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范围,“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进一步放宽高新技术园区的入园条件,‘阿猫阿狗’都可以入园,享受优惠政策。”前述科技部官员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广东省科技部门官员也称,几年前,广东省科技厅一位领导看到报上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不高,曾斥责下属工作不力,并指示“统计工作也可以变通”。
1996年,国家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扩展到国家高新区外,并专门针对区外企业出台认定办法,制定了除产品外,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沿用到2000年国家针对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制定的新认定办法。
“但在实际操作上,如果严格按照认定办法的规定评审,能评上的企业少之又少,所以各地都采取了宽松的态度。”前述科技部官员说。
截至2007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共56047家,实现产值22109.9亿元。原广东省科委副主任蔡齐祥说,“有人看了数字很高兴,说我们快赶上美国了,但其实很多企业做的事根本没有技术含量,只不过是个组装工――我们的很多高新企业跟人家美国的高技术企业不是一回事。”
2008年出台的《办法》,尽管对技术研发投入设定更为严格的标准,也没能扭转乾坤。
媒体2008年10月曾报道,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仅为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行政审批增加寻租空间
有观点表示,近些年,在权力和政绩的主导下,有些政府几乎在所有的领域不断地出台规划,行政干预的力度亦是不断增强,这也使得官员寻租的机会大大增加。进而使此类规划最终沦为“优惠政策出台――利益驱动下企业做假――中介公司做掮客――政府部门审查时渔利――通过后企业偷漏税款”的恶性循环。
而该有的监管却在其中缺位。以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如果造假被发现,企业得到的处罚,不过是5年不能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得到的处罚,也不过是5年内不得从事中介服务工作。“造假的好处明摆着,事情即使败露(几率很小),受到的惩罚也如此之轻。所以,造假才是正常的,不造假才不正常。”
监管不力背后的尴尬事实是,谁会有动力来监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工作,是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方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科技部。一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让科技部自己监管自己,显然不现实。“造假能造就繁荣景象,打假是吃力不讨好。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亏的是国家的财政,纳税人的钱。”
前述科技部官员则指出,在人类发明创造活动越来越多的今天,政府已没有能力通过一些简单的指标来给企业归类,将其贴上“高新”或“非高新”的标签并给予差别化待遇。他认为《办法》的立意不错,但事实上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把企业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地干预了公平竞争环境,破坏了市场秩序,“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不仅是对效率的破坏,也制造了新的腐败空间,给企业以错误导向”。
一家跨国公司大中华区的研发总裁认为,如果政府一定要引导企业创新,也应鼓励真正的创新行为,无论企业的规模、盈利、高学历员工比例等情况如何。他建议中国政府将重点放在保护知识产权,构建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上。
新税法下高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盘点
1、企业所得税税率
3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特定地区减免税优惠
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记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过渡期优惠政策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规定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
4、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
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篇9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现状;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13-02
小额贷款是一种贷款创新,填补了传统商业银行不能覆盖全部客户的信贷区域空白,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领域组成部分。自2005年开始,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按照“试点地政府自愿、试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自愿”的原则,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各选择了一个县(区)审慎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2011来,由于后金融危机影响、欧债危机蔓延等因素致外需收缩,加之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流动性呈趋紧态势,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因民间借贷“崩盘”遭受企业债务危机,部分企业的老板出现“跑路”甚至自杀的情况,背后反映出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在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及“跑路”老板先后回国后,目前危机出现缓和趋势。今年以来,国家在温州市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把“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视为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此开启了“金融元年”的序幕。此举加快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制度性创新,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诞生。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民间借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化、阳光化的运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一)国内整体情况
2010年,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当年新增贷款1202亿元;2011年,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增速63.81%,贷款余额3915亿元,增速98.22%,全年新增贷款1935亿元。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达5267家,贷款余额达4893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97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猛,今年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和贷款余额又将创历史新高。
(二)陕西省发展情况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省份之一。2006年9月,我省首先在户县设立试点,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5月,银监会、人民银行下发《指导意见》,扩大全国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2008年10月,我省出台了《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扩大了试点范围,对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初,小额贷款公司陆续在我省各县、市、区建立。目前,数量已达166家,排全国16名,贷款余额101.57亿元,排全国15名,均处于中等水平。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尴尬,监管主体不明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只是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法人,没有取得金融许可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只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等金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位次较低,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定位模糊,法律地位尴尬。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成立在省金融办,由于没有金融许可证,在法律上其称不上金融机构,所以银监局不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监管对象,这样势必造成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省金融办、工商局等部门“多头可管,无头主管”的局面。
(二)融资困难,后续资金不足
《管理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单笔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对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1%。据了解,在一些经济活跃的县、市、区,一些小企业,一次从小额贷款公司贷上个几百万也满足不了需求。小额贷款公司基本在开业两三个月里就把款全部贷出去了。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而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时又面临很多障碍。在商业银行融资时,贷款需要有担保,并且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但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目前银行融资很难实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程序,都是以普通的企业标准来作为融资审查指标,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很难满足银行融资的审核审批条件。小额贷款公司增资对经营年限、资产质量等都有严格要求且手续繁琐,时间较长。目前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仅仅依靠资本金支撑,资本金用完之后,后续资金难以跟上,严重影响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
(三)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风险控制问题突出
按照《管理办法》,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应当是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两年以上银行业从业经验。但实际中,小额贷款公司大多员工较少,彼此之间是亲朋关系,采用的是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本地金融机构离退休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问题,不利于企业业务拓展。很多员工是公司股东或高管的子弟亲朋,基本上未受过相关业务系统培训,缺乏金融和信贷专业知识,制约了企业市场长远发展。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小额贷款公司放贷时随意降低风险控制标准,日常经营活动中隐藏着巨大经济风险。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年利率都在20%~30%之间,有些短期贷款月利率高达5%。利息偏高,政策不透明,社会反响强烈。甚至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因资金短缺,铤而走险,违规进行高息揽存活动。
(四)税收负担较重,相关扶持政策缺位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按照普通工商企业纳税,按营业额(利息收入)全额缴纳5.55%的营业税及附加,此外须缴纳25%的所得税及部分印花税。由于营业税征缴时只计收入而未考虑成本,造成小额贷款公司税赋高于其他企业。小额贷款公司既享受不到金融机构按利差征税的特殊政策,也不能像农村金融机构一样享受国家税收减免补贴的优惠政策,因此在起步之初负担较为沉重,降低了以利润弥补风险的能力。
三、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法规、明确市场定位和监管主体、进行政策扶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与小额贷款公司相关的法律规章,把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企业范畴,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金融机构法律地位确立后,应纳入银监局监管范畴,由银监局对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其次,应加快小额贷款公司与人行征信息系统的对接。与人行征信息系统对接后效果显而易见,一是能有效提高贷款决策与管理效率。二是有利于信用贷款的发展,接入征信系统后,信用贷款由“不敢放”变为“大胆放”。三是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还需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使其享受优惠待遇。可以考虑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范畴,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一定比列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上,可以考虑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还可以按照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比重高低给予差异化补贴;费用方面,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抵押、质押评估费和公证费等费率。
(二)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加快金融改革
一是要大力推行小额贷款公司“股本年度增持制度”,即以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基础,实行日常招股制度并年度增加注册;小额贷款公司股权允许内部转让,转让价格为招股价格。二是可以尝试发行小额贷款公司集合债券,为其筹集长期、稳定、低价资金。据了解,北京市已经成功发行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可以充分借鉴其运作经验,将部分经营良好、风险可控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打包,运用信用增级等手段向投资人发行集合债券,为小额贷款公司低成本融资。三是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降低转为村镇银行的门槛,通过大金融机构的参股,将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
(三)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小额贷款公司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实现良性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人才建设。小额贷款公司从其业务特点来看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快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工作团队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经营制度、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重点是制定严格的信贷发放流程、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坚决杜绝违规之举,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使公司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公司良性运作。
四、结束语
我国信贷市场的层次可以由上至下划分为:第一层次为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应大中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第二层次为中小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为社区服务;第三层为贷款零售商,即小额贷款公司,是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机构。这种多元化与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有效地满足了各种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是多元融资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正常融资领域的平台,是资本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解决好了小额贷款公司发中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促进“三农”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吴亚琴 鲁爱民 浅议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第8期,59-60
[2]康峰加强小额贷款公司扩张发展后的风险管理 金融时报 2011.8.29
[3]雷和平 小额贷款公司七类问题值得关注 金融时报 2011.9.22
[4]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8〕23号) 2008.5
[5]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陕金融发〔2008〕1号2008.10
篇10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税收筹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