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6 19:2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篇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

篇2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篇3

关键词:日本;大学;教育;改革;高等人才

日本大学实施教育改革的原因

今年来,虽然日本的大学升学率正在不断攀升,但是愿意念大学的高中生却逐年下降,许多学生会选择在中学毕业后就直接从事社会的工作,而不愿意进入大学接受传统的大学高等教育,日本的大学招生情况极为不妙,成为了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当代的日本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都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不同。随着日本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年轻人的思想也随之越来越开放,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老一辈的日本人截然不同,而企业也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导致了大学不得不进行适应时展的教育改革。学生们已经不太喜欢从前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而是更希望痛过实际的项目与课题来锻炼培养出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他们不但追求在大学期间学习到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渴望在大学期间能够锻炼出自己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从前传统的老师单独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育已经得不到当代日本年青一代的认同,他们更加推崇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相比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能够到处应用到的知识与常识。

为了满足当今日本社会企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以及青年学生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大学就一定得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其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积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应用型人才。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就飞速增长,成为了自主研发高端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技强国,在大学教育领域,也从原来不断的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与方案开始,继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多种高等教育模式,例如高等专门学校与短期大学的成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巨作,日本在高等教育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研发符合国情与本国现实情况的教育模式都收到了全球教育界一致的称赞。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项重点就在于要注重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如今全球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已经成为了如今不可抵挡的大趋势,经济贸易的往来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故大学生们作为高等人才一定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眼光,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在新时代培养出符合时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日本开创了普通的四年制大学、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受到社会认可与欢迎的实用型高等人才。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大学与企业想合作,培养教育产学相结合的高等人才,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再是像从前只是一味地学习专业日理论基础知识,而不关心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学习,解决了学生们与社会脱轨的棘手问题。通过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共同合作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些良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们中挑选合适的培养对象,让他们加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将来就业环境,使得他们将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和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相结合,今后毕业后就不会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加快地融入到社会群体中表现出最优秀的自我。其次,日本高等教育尤为关注工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制造业兴国策略是日本一直以来走上致富的强国道路的秘诀,优秀的工业技术人员能够大力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的技术水平名扬海外,获得荣耀。一般四年制的大学的工科专业、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都一直致力于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锻炼。由于要培养出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必须要锻炼其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工业实际运行能力,所以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教育资金来为这些学校的工科专业购买所需的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并且给予他们做科研或科创项目的资金援助,以便于他们能够在学校既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并且对各种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熟练使用,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促进学们对专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领悟。政府给予大学更多的科研与科创经费,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创与科研中去,学生们参与了各种科创与科研活动后,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本专业的自主学习,从而摆脱以往被动的学习心态。另外,众所周知,日本的服务业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非常注重对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相比农业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名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国强民富提供快捷的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服务型人才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的大学对服务型人才在课堂授课期间不但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注重教导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知道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更好地踏入社会的服务行业,从事服务的岗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

总之,日本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计划,从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培养模式与策略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革新与开创,使得日本的大学教育更加受到了社会教育界人士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而其培养的年轻大学生们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企业单位的欢迎,成为了国际教育界一个成功改革的典范。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篇5

电工技能和电力拖动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果只是在实训课堂中完成几个电路或项目,不能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必须和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照明电路实训时,结合项目要求,让学生提问和回答,说说自己在照明用电中的经验和认识,家庭用电中出现过一些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现在实训的知识能否解决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日光灯两端发红点不亮,不断闪烁起动不了,在深夜里发现关了灯开关后灯管仍有白光“,嗡嗡”的噪声很大等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等。通过与学生互动,发现很多同学都乐意回答,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感觉到实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学习兴趣便会提高。比只是按实训要求接通一个电路,完成一个项目更有目的性,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再如在单相电动机实训中,如果只是按要求接通一台电动机控制电路并通电试车,同学们的印象不会深刻,兴趣不会很大。但如果结合家庭的电风扇是如何连接的,通过何种方法实现调速,家庭中洗衣机的电机又是如何实现正反转洗涤衣服的,这样学生的兴趣便提起来了。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基础知识,提高电工实训教学质量陈永新湛江机电学校广东湛江524094认真做笔记,抄下实用的电路图,课间也经常围着老师问一些实际应用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融洽师生关系。同学们更加乐意和老师交流和互动,在实习课堂上是充实和快乐的。

2有的放矢,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理解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回顾理论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训中懂得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很多同学都能完成线路连接并通电试验成功,但对于什么是相线、中线、接地保护线不甚了解,甚至对电压、电流、电感等概念模糊。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电工基础课程,电工技能课程对基本概念的介绍也比较简单,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人在技能实训课程中,在电路或项目训练指导时,结合实训项目,用适当的时间,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电工基础或电拖知识,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单相照明实训时,讲解单相电是什么意思,相线,零线,保护接地线是什么回事,简单介绍发电机原理,引出三相四线制以及单相三线制概念,讲解什么是线电压,什么相电压,为什么单相是220v,两相之间是380v等,再如在讲日光灯电路时,讲解镇流器的作用,引出电感和感抗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镇流作用。在讲解电度表电路时,介绍功率、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这其实也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复习,使学生明白用理论指导实训,除了去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白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中要认真听课。此外,在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等实训课堂也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基础课,尽可能把实训项目中用到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当然,这一做法要在课堂中把握好尺度,不能本末倒置,要分配好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仍然是以操作为主,理论基础的拓展与补充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要针对开展的实训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实训中,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可补充电动机的规格、型号、以及铭牌参数和和电动机接法的知识,而对机电、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巩固交流电、直流电概念,什么是相位、相序等知识。在进行三相配电实训时,则补充讲解互感原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工基础知识。而在电力拖动实训中,因为有相关的理论课程,则只须简单的复习,回顾所学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看电路图接线及工艺要求上。通过这种做法,同学们在实训课堂中除了学到技能,也能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训课堂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侧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认识的一种讲授与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与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训项目内容加深理解,真正学懂实训内容,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班级、年级、专业、不同项目以及实训时间的长短适当运用。

3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可采用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个别辅导、项目设计等方法。做到教学现场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才是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项目任务。例如,在电力拖动实训中采用演示法,通过老师的演示,示范接线方法。如何做到横平竖直,如何避免交叉。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老师的方法,领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要求。再如在导线连接的教学中,演示法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动手接线演示,并把要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机床电气实训中,本人则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训时不是在模拟电路板上完成电气图的连接与检测,而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机床上去实践。让同学们到两个实习工厂车间去见习。实地观察平面磨床、工具磨床、摇臂钻床、万能铣床、线切割机床等电气装置。现场讲解各元器件的布置、名称、作用,如何进行电气操作等知识,并在C6140A、C6132A、Z3050等机床上设置故障让学生分组维修。同学们兴趣十分浓厚,跃跃欲试,都想尽快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机床电气修理好。这种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训中应用何种方法,必须根据项目内容灵活而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内容,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解放思想,不断转换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

1 临床思维能力的内涵

所谓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面对复杂的临床症状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的过程,整个过程包含了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知识,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患者沟通等多种方式获取更为全面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借助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及信息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鉴别,最终形成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个性化处理方案[1]。从某种程度上讲,临床思维是疾病诊治的核心要素,而思维方法正是导致误诊的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

2 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2.1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表现 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手段,一些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工作岗位后,可以借助医院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鉴别、诊断,诊治过程中主要参考辅助检查结果,忽略了一些基本诊断方法的重要作用。②缺乏辨证诊断疾病的思维。中等职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分析疾病时,会出现诸如表面思维、片面思维、印象思维、惯性思维等临床思维上的缺陷,最终会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③临床思维过于狭隘。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学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但是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分科思维”,即在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时,习惯以本科的病种概念来进行,忽视了二级学科水平上的系统诊疗模式[2]。④先入为主思维。学生在进行疾病分析时,很容易对某种疾病的诊疗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按照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2.2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原因 分析而言,中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仅是机械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缺乏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也差强人意[3]。其次,缺乏实践。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本就匮乏,一些学校未能与医院加强合作,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能力较差,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中,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最后,老师缺乏责任心,综合素质较低。中职学校的生源资质比较差,而老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也相对较低,不仅教学意识淡薄,而且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要求不严,更做不到启发引导,更谈不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内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的策略

3.1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临床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特别是中职学校医学专业的学生,更要注意拓展其知识面,巩固其基础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便于在诊疗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拓宽思路,且可以有效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当然,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敢于创新,通过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3.2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参加教学查房。教学查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老师要在学生参与查房时给予引导,首先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检验结果,然后制定治疗主案,最后再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逐渐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定期进行教学查房,由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老师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情发展,而且要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问诊,协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提出自己对病例的见解与分析,由老师补充不足,再由教师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4]。由此可见,教学查房是强化临床思维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方法。

3.3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价 对于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内科教学不仅要求其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其临床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采用量化的反馈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科学临床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病史采集的内容、体格检查的方法与结果、判读辅助检查的能力、病例书写的规范性、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医德医风等,量化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内科实践课程进行评价,也可应用于内科见习中,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多次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老师的临床教学指导也更具针对性。

3.4引导学生由顺式思维向逆向思维转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科安排,由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开始,再到临床的病因分析、症状及体征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有条有理的教学框架中学习,其对疾病的认知也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式思维,虽然这种"正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是分散的,在进入临床应用后,其所面临的不再是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单一疾病、单一的患者,而是一个体征不同、主诉存在差异的复杂的患者群体,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对患者形成一个综合的、高度集中的认知,其思维方面是"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维[5]。在这种反向思维模式下,要求学生要高度集中之前所学的知识,从中做出筛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诊断及处理,因此老师在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临床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取得显著成效的,要求学生在脱离临床问题的状态下掌握临床推理技巧也是不现实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临床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独立性、灵活性。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融入临床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多预习、多思考、多提问、多复习,不断揣摩旧知识,掌握新理论,通过温故知新,促使理论知识向临床思维过渡,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作成,邓长柏,陈淳媛.临床见习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5,12(1):199- 200.

[2]黄凌瑾,陈胜喜.学生为主体的临床见习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1.

[3]周昌菊,宋美玉.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15(6):34.

篇7

[关键词]学习计算机 获得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69-01

引言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知识是当下实际生活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计算机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不但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改变。因此,中学生应该在学习计算时不断地得新的知识,为创造美好未来打下良好基础。

1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深刻掌握每堂课的知识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现在的中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但是他们往往只会运用计算机看电影网游戏等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对计算机实际运用的操作系统掌握的并不多,因此,他们是很有必要认真学习课堂上的也有关知识。

1.1 深刻全面的掌握计算机课堂所传授的知识

中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最简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知识,其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有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以及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操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时,学生往往无法集中起精神,又由于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作用因此常常不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对计算机操作的理论知识了解的不是很透彻,且没有很好的为以后计算机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仅对今后的计算机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购买计算机时也能更准确地选择高性能、高质量的计算机。

1.2 重视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

计算机课程在老师讲解了相关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后,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上级操作练习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遵循老师的安排,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将上节课老师讲的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中相练习,以便于更好的完成计算机操作训练。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按照老师的安排,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利用学校网络用电脑看电影,玩游戏等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学生应该遵循老师的教导,并且服从老师的安排,将所学过的知识及时巩固并且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在课堂中,如果遇到不会操作的就可以及时的问老师或是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掌握,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开拓视野、结合实际,加强自主学习

2.1 根据学习的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机

学生学习计算机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网上购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且有效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以及资源是主要的目标。很多资料信息学生都通过利用互联网得到,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尽可能快地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搜索出来,其中尤其要掌握的搜索技巧就是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搜索到信息之后,这就要求学生要懂得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要充分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而对自己不良的信息资料要懂得舍弃。同时要懂得辨别一些虚假诈骗的信息,毕竟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利用网络的同时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基本信息,防止其被非法分子盗取进行诈骗勒索。

互联网不仅将地球上的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天下事。通过网络可以很快很方便的与她人联系,例如在网络上的一些聊天软件,如qq、微信、微博、贴吧等等都可以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打开便捷的通道。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当在生活或是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网络上通过交流平台自己的问题,以征询他人不同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少便捷。

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学习网站获得在线学习以及在线交流知识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方便,在相关的学习网站上也会为同学提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线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的学习,加深自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有疑惑时都可以通过网络找百度帮忙,他会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答案。

2.2 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的功能作用依靠于软件的运用,不同行业的人需要掌握运用不一样的计算机软件,对于高中生而言,主要学习掌握办公软件的一些简单操作,例如word软件和excel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范围较广,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Word软件主要掌握的操作是如何进行文字输入以及一些输入法的了解,其中输入法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拼音输入法,这就要求学生熟记计算机键盘上的字母分布,这就需要学生平日里进行电脑打字的训练了。

2.3 U展兴趣,提高计算机水平

兴趣往往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学习潜能,因此学习计算机最有利的优势就是对他感兴趣,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对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相关的计算机水平。例如,一个人爱好拍照,他就可以着重学习使用计算机进行照片处理,在提高自己拍照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又如倘若一个人的未来理想是当老师,他就可以学习掌握PPT的主要操作,了解如何做好一个PPT,现在的教学模式大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有效的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就得掌握PPT的具体操作。

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青少年要真正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作用,也要增强自主学习计算机的意识。同时,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并且不断了解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地加强计算机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要善于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也要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基础软件,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操作。

参考文献

[1] 刘延秀,孔宪.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课堂的模式探索与学习者研究[J].外语界,2008,01:64-71.

篇8

 

一、关于培养目标

 

1.初等教育加强师范性。要坚持“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为求“理论知识以实用为度,技术技能以实用为准”,音乐教学中不论学生的自然条件优与劣,我们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前提,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适应性人才;2.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音乐教育起到教育人感动人进而达到美化人的品格,提高人们素质的目标。初等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和教学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上;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师范性不应只是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是使受教育在接受各种知识后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4.课堂教学体现师范特色,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教师的教育,其特点就决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去“学”并要“学”好,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教”并要“教”好。

 

二、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一)关于教学内容。第一点:密切联系小学关注小学教学实际情况,捕捉教学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第二点: 教学上不要过分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打破学科界限,沟通课程间的联系,要突出多元文化,展示音乐魅力。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时,也要关注知识技能以外的内容;第三: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融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融进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去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努力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第四: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国和世界相结合、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发扬相结合,吸纳当代优秀音乐作品、儿童优秀音乐作品为教材,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第五:提高教育实习占学生所学课程的比例。聘请名家名角、优秀教师等人才到校讲座或任教。联系小学积极参加小学教研活动,深入课堂掌握第一手教研材料。

 

(二)关于教学形式上。第一点:音乐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始终体现师范特色。为了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尽快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有限的学制、课时计划和生源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中,采取教学形式上的改革,教学形式上出现了,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观摩课、艺术实践课等;第二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与一体,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视唱练耳、和声、作曲、音乐欣赏及音乐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生动可感的影视音像环境中学习体验音乐,其效果表现为: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拓展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大信息采集量,其后并主动参与音乐课件的制作大胆尝试创新,这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作为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第三:开展探究式教学,促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三、关于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第一点: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始终保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针对培养对象坚持突出师范性、立足实用性、强化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教材的广与精、难与易、结构的大与小相结合。同时,教材在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上,要增加儿童音乐乐教法包括:儿童声乐、钢琴(器乐)等理论内容和训练法、中外优秀儿童音乐作品及童声合唱曲等内容。

 

第二点:强调系统性与科学性

 

教材的选编要注意学生自然条件和专业水平差异。选编内容时要保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要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目的的统一性,有利于师生有的放矢的教与学,借鉴高师音乐专业成熟的教材与现代优秀音乐作品相结合,根据难易程度、专业要求等条件划分等级,必要时可作为考试弹(唱)的曲目。适当减少外国作品的比重,增加儿童音乐作品比重。

 

第三点:注重时代性和多元性

 

教材中力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突出多元文化,尽可能多的将古今中外、具有时代感、民主特色、现代精神、新颖而优美的经典作品介绍给学生。吸纳不同的唱法、奏法及表演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作曲家、风格、题材、体裁等音乐作品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素材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

 

第四点:加强理论性与实践性

 

教材的选编要以音乐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音乐认知规律为依据,加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要有机结合起来。讲究合理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从对音乐理论专业技巧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进而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循环往复,将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第五点:加强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材的选编和选用上要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教材内容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坚持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坚持教材内容的多元性和整体性。

 

四、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考评体系

 

考评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这样说。教学考评是初等教育音乐方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探讨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关于初等教育音乐方向招生考试

 

初等教育音乐方向是培养“上讲台”的小学师资教育。在招生考试中,应以考查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发展潜能为前提,除专业考试外要关注有一定音乐潜能,但没有机会受过音乐基础训练的“好苗子”,关注音乐技能技巧以外的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外表气质等方面。声乐考试:是否可以统一必唱曲目范围(儿童优秀曲目也应包含其中)、级别。视唱练耳考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头痛的”,特别是听记部分,百分卷只得几分的大有人在。要想全面考量学生音准节奏,那么是否在视唱过程中,加入模唱旋律模打节奏。

篇9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在潜质、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使大众化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潜在社会发展要求。基于全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有特长”的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运用能力,成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部分高校改革招生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实施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将相关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打破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强化专业基础教育。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大专业”学习,解决专业知识面过窄的问题。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迅速发展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接轨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大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立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专业知识体框架,创建以教师、课程体系、学生为组成要素的“大专业”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树立“大专业”学习观。教师作为“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依据专业大类设置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通过“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建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构建“大专业”教学模式

1,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确定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实现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组成。设置与“大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基础课,要整合原来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定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覆盖面要广,适用性、通用性要强,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及内容要进行调整,在增加专业方向相关联内容章节的基础上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

适应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学用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选用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材属于单一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新的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与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要编写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教材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运用三个环节。在教材章节安排上,重点介绍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而将专业运用方面的知识重点放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详细介绍。

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大专业”基础课相对应,建设“大专业”实验项目。“大专业”基础课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大专业”实验项目内容也由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组成。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依据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具体实验过程由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充分提高,运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大众化通识教育又要注重专业化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在实现最基本专业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主探知能力,客观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感兴趣、易发展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避免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主张教师、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认知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学生在“学”中求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在课程教学中主张教师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复合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这不仅提高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教师的专业传授技能,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程信息量,也是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首先,在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该课件能够直接面向学生展示全面、生动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其次,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课堂领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以往的考核多以一张考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及专业技能水平。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组成。为了保障学习质量和提高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教学过程控制体系主要用于考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程度。实验考核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与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使高校专业调整、布局更加规范、科学,有利于高校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增强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系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再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学信念

民族的教育对这个民族的强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又决定教育的质量。职前教师处于教师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学信念是职前教师对教学的直觉认识,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国家的教育水平。本文旨在分析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并提出帮助职前教师树立和完善正确的教学信念的措施。

一、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现状的优点

1.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大体方向一致且清晰。受到中小学时期的学习经历和传统的教学信念的深远影响,帮助职前教师建构了教学信念的基本框架,有利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为以后的教师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2.传统倾向的教学信念向着改革倾向的教学信念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念也在逐步更新换代。优良的传统倾向的教学信念需要传承,落后的教学信念更加需要改革、优化和发展。传统倾向的教学信念正渐渐朝着先进的改革倾向的教学信念发展。

二、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现状的缺点

1.未建构个人特色知识体系。教师应当有着共同的教育最高目标,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也应该有着本质相同的教学信念,把握着国家教育的水平;也要同时拥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构具有个人特色知识体系,以此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热爱学习。2.教学信念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层面上不相符合。职前教师在此前的个人发展生涯中获得了大量的教学信念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颇为丰富。但总的来说,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践经验偏少,其现有的教学信念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不利于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完善和发展。

三、优化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措施

职前教师教学信念不易考查,总体来说,大部分职前教师教学信念方向正确,只是不够完善,甚至有的职前教师教学信念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尽力采取措施纠正优化完善职前教师教学信念。1.高校开设课程、举办活动对职前教师进行思想教育。高校开设课程对职前教师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优秀教师代表分享其教学信念,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前沿的教学信念,帮助职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以提高职前教师思想水平。2.督促职前教师在反思教学信念中学习。教学信念是非物质的思想观念,对教学信念实施考查非常不容易。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势必会在将来影响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反思审视自身的教学信念很重要,最关键的在此之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教学信念。即是要培养职前教师批判性的思维,使职前教师能够在反思中学习。3.帮助职前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职前教育肩负着培养职前教师的重任,自然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完善职前教师的课程,鼓励职前教师多参与实践,使职前教师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以此结合丰富的学科知识基础、娴熟的教学技能、特别的个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教学信念的完善并非易事,除了高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职前教师完善教学信念,职前教师本身也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高校设置的课程及活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教学信念的优化做好准备。4.职前教师要做好自我管理。职前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信念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自我管理。比如,在反思到“我的教学信念是什么”“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我的教学信念”“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的教学信念有什么帮助”等问题后,要有意识地纠正原先不完善的教学信念,形成优良的教学信念体系,并且有效地体现在职前教师有限的教学实践中。5.职前教师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新教学信念。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规定了现代教师职业的任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期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教育自身必将进行改革。职前教师未来将发展为合格的在职教师,自然应当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实时掌握新颖的教育理念,更新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并且应将该教学信念有意识地设想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在职教师的角色做好准备。6.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信念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匮乏是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普遍现状。职前教师实践经历的丰富迫在眉睫。职前教师应当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践,以实践为反馈丰富理论,使理论联系实践,优化自身的教学信念。

四、结束语

职前教师原有的教学信念不易改变,但是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培养与优化是必要的。只有发现职前教师教学信念中存在问题,在反思中学习与改善,并实施职前教师教学信念优化的措施,才能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大的未来在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孙虎.数学职前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杜慧慧.职前教师教学知识信念的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