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是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化方面,具有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尔贝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化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代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乃至一个好的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进行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学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现三种形式:a.溺爱和过分保护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b.过分严格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c.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优柔寡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因此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力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理智地爱护子女,降低过高的期望。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谈到最多的就是“子弟教育”问题,都归责于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而家庭、社会教育完全不去谈及,甚至政府、公安部门都这样认为。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切不良问题全都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失误和不是,包括学生生活习惯、家务劳动、人身安全、犯罪行为等教育,把责任都推卸给学校负责,这样的教育就等于学校教育。这是夸张和泛化了学校作用,把沉重的任务都推在学校身上,让其负担本身压力和外力压力。怎样正确看待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下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充分注重家庭基础教育

教育在人有生命之后就开始了征程,从婴儿出生到上学,最先进入家庭,他们成长的摇篮是家庭,是实行教育全过程中进行最根本、最起步教育的家庭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都很难做到的根本功能。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育人才需求,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依照国家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所以,正确对待家庭教育应该依照国家教育目标,参看园、校教育教学规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完满完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早期性、根本性、长期性、持久性特征。家庭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起来更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对错、善恶、美丑等使人终生受益,为今后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应把家庭教育单纯等同于协助老师促进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要看作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体系工程。教育本身重点是应以品德教育为主的,培育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家务劳动、生活习惯、青春期教育、个性意志形成等方面,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大家、名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看法对孩子成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功能。

二、大力发展学校主体教育

在上学阶段的青少年受到的教育是最系统、最集中、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教育优势诸多,所以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在学校。当前学校是对孩子实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实行对孩子知识、技能、品行等全方位的补充教育。在校学生由于受教育时间几乎聚集,一天当中除睡觉、吃饭外,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全部时间的学习和活动,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全心接受学校教育和各种知识传播。雅致的校园、完整的校舍、洁净的楼道及各种教学设备、环境布置等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也激励学生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不断向上。在这样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里,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们对外部优秀环境的创新。学校育人作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教育起着主体作用,对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社会教育无所不在,既是全方位的也是终其一生的。它对学生思想影响颇为广泛,提出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给学生渗透很多的影响力。特别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入、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都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冲击,因此,对各种社会信息要积极引导学生并及时反馈,在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加强应变和分析能力。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则,增进社会交际,适应现代社会。学校面对社会,社会投入教育。只有把学校和社会教育联合好,才能使教育切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需求,也使人的智慧、潜能能够全面展现。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担教育责任,互相促进,紧密相连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同时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名在校学生、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成长都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开来,在具有一定教育的基础上走入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当然,优秀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附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与社会沟通,使社会了解学校情况,发动社会力量为学校教育施与积极帮助和除去不良隐患。家庭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学校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需要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尽管具备一定分工,但也要密切连接、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任何一方教育都可能会出现不良后果。需让孩子多方面健康成长,一定要树立完整教育思想,体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自然平和。

总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建“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极为深远地影响着我们。一个人成长、发育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构成,往往教育成效全是这三方面综合的效果,假如三方面教育协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会被削弱。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成因;学校

农村学校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使后进生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个体方面的原因、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学生所处的环境。

一、个体方面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的各项生理及心理机能发展迅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突然涌现的事物适应能力并不强,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具体可表现在:情绪化严重,他们经常可以为一件小事情而伤心不已,甚至自暴自弃;自制力很弱,网络游戏等容易让学生上瘾,很多农村中学生会因为家里和学校监管不严,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身心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容易冲动,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低,容易发生行为偏差,时间一长就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进而在思想认识上也会产生偏差。同时,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同于城市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有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效率较低,有些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

1.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强。首先,初中数学扩大了数域,引入负数后,将小学数学飞跃到了有理数域;其次,由小学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由具体到抽象;还有,初中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几何知识,由数到形,有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数学课进度快、要求高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普遍感觉到数学课的进度比较快,要求比较高。例如,小学用了六年时间认识非负有理数,而到了初一最多用一月的时间就把数域扩大到了有理数域,并要完成一系列的混合运算,对此,一部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出现思维转化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对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和定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的习题就厌烦,久而久之就成了后进生。

三、学生所处环境的原因

普得多摩(Prudho―mmeau)曾经通过对629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后进生成因中有来自家庭及学校因素的有力介入。

1.家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作用。可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家庭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父母从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式简单。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忙于农活,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个别家长沉迷于赌博和烟酒,这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深远。

(2)家庭教育缺失,管理不到位。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不成熟、心理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学习方面容易缺乏兴趣和动力,课后作业马虎了事,甚至抄袭,更不用说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学习中出现问题根本就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导致数学学科的成绩下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常在子女面前灌输“混个初中毕业证书就行,将来出去打工”的意识,并且长期与学校缺乏沟通,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得学生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成绩下降。

2.学校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和教师的教学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1)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如城市,数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及教学方法简单、落后,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2)学校的管理理念偏差。目前,农村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仍有不小的市场,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环境下,后进生往往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导致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教师的教学失误。有些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师处理不当,或者重视不够,很容易形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分化点”。例如:七年级的几何推理,八年级分式的混合运算、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九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都是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化点。

3.社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中学生当然不例外,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

(1)读书无用论。一方面,当前的农村有一小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依靠各种途径赚到了一些钱,他们就鼓吹“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许多中专生和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没有使学生看到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致使一些学生过早放弃了求学的观念,只想混日子,尽管这种现象是极少数,但对于心智还不是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质健康;初中学生;大连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Dalian C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early five years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age, aims to cultivate good living habits and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to promote the school, family, society the effective guide and support role,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develop physical fitness in adolescents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to provide academic reference.

Keywords: social security; physical heal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alian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开始加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较少参加一定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是体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只有初中学阶段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接受到良好的体质健康教育,才能为青少年时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初中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的启蒙时期,家庭在此方面的养成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保障作用,必定会为广大初中学生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大连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初中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表1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五年大连市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3)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大连市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初中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31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身体成分

近五年大连市初中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偏轻趋势没有明显改善,过轻的比例城市超过农村,偏轻比例则相反。近五年接近50%的初中生偏轻体重的倾向无有效改善。肥胖比例出现明显增加态势,特别是农村表现尤为突出。标准体重比例整体偏低,不足三分之一,农村连续几年出现下降态势,总体上大连市初中生身体成分状态不良,超过70%学生亟待改善和提高,同时说明初中学生的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严重欠佳,必须引起政府、学校及家庭的高度重视。(详见图2)

3.2心肺耐力

3.2.1循环机能

循环机能水映的是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能力,大连市初中生循环机能城市学生优秀率逐年大幅度提升,农村提升幅度不大,但仍较比城市高。良好以上比例城市与农村学生均在50%左右,还是农村略好。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有超过20%的学生不及格,近五年总体上大连市初中生的心血管机能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50%的初中生此项机能水平亟待通过政府、学校,乃至家庭的共同努力得以尽快提升。(详见图3)

3.2.2呼吸机能

肺活量与体重、身高、胸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评价呼吸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近五年大连市初中生呼吸机能水平城市优秀率有一定提升,良好以上比例城市好于农村,但不足30%,农村不及格率较高,总体上超过70%的初中生呼吸机能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差一些,整体情况令人堪忧!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身体机能的良好发育才能为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此项如此重要的机能指标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是当务之急!(详见图4)

3.3肌肉力量

3.3.1上肢力量

掷实心球主要是上肢的前臂和手部肌肉用力,目前大连市初中生上肢力量呈下降态势,农村好于城市。优秀率与良好率均呈下降趋势,处在及格水平的城市与农村水平相当,但不及格人数城市高于农村近六个百分点。近五年总体上大连市初中生的上肢力量下降,农村好于城市,将近60%的初中生上肢力量有待提升。(详见图5)

3.3.2下肢力量

立定跳远是向前跳跃时腿部的爆发力,此项身体素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大连市初中生下肢力量优良水平的比率呈较大幅度上升态势,农村好于城市。不及格比率大幅度下降,但仍存在。近五年总体上大连市初中生下肢力量大幅度提升,大多数初中生达到优良水平,尚存在30%的提升空间。(详见图6)

3.3.3腹肌力量

仰卧起坐时腹肌与髋部肌肉都参与工作,女生这两部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与未来女性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初期,此项身体素质的水平对下一代至关重要。大连市初中女生腹肌力量城市好于农村,优秀和良好率均大幅度提升,农村不及格比率近三年出现较大上涨幅度,整体上城市好于农村,及格及以下水平城市接近50%,农村则达到了65%,此项身体素质虽在近五年中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不能忽视!(详见图7)

3.4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屈反映的是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影响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大连城市初中生柔韧素质近五年虽然良好以上比例有提升,不及格以下比例下降了,但整体并不稳定,仍存在40%以上的提升空间,情况不容乐观。(详见图8)

3.5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五年健康体能综合评定城市初中生提升10%,总平均分平均不足70分,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城市男生提升的幅度最大,农村女生整体上健康体能最好。应该说大连市初中生整体上健康体能仅在及格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整体偏低的现状,政府、学校以及家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提升健康体能水平是当务之急。(详见图9)

近五年大连市初中生优秀率仍不足10%,良好以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不及格水平显著下降,但总体上接近6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农村好于城市。(详见图10)

4 结论

近五年大连市初中生的循环机能、上肢力量、女生腹肌力量均有明显提升。但身高标准体重、呼吸机能尚有70%的提升空间,上肢力量有60%的提升空间,循环机能、女生腹肌力量有50%亟待提升,城市初中生柔韧素质40%不良,下肢力量相对较好,也存在30%的不良人群。大连市初中学生近五年体质健康状况仅处在及格水平,总体上提升速度缓慢。农村好于城市,女生好于男生,仅有40%左右的初中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达到良好以上。总之,近五年大连市初中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5 对策

5.1家庭教育机制必须跟进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保障。特别是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近乎成为盲区。必须跟进家庭对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和投入更多精力的责任意识,初中期间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启蒙阶段,家庭的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加紧促成家庭教育立法,并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5.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必须落实

政府要统筹协调,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政规划应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综合利用。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应重点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的情况还不理想,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只有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会形成。

5.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必须完善

中考加试体育的意义在于以考促教、促练,同时必须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和能力的形成。体育加试是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招生及就业考试必然要将健康素质考核摆在首位。因此,社会各界都对体育加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目前的中考体育加试制度还需在科学设置考核项目、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权重和区分度等方面不断完善,随着全社会正确健康观、成才观的逐步形成,中考体育加试制度只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学理论,2009,(12):74-75.

[2]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3.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万健根,于西增.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7):72-43.

篇6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习型家庭;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33-01

在相同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家庭的不良因素成为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学业失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缺少家庭教育的技能,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帮助农村初中学生解决家庭因素造成的学业失败。

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就必须得对那些差生的工作要更全面、更细致,帮助他们改变学业失败的状况。

1.教师要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协调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沟通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状况,家长要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一致的教育环境,以便于教师提高学习成绩和家长真正了解孩子、不断完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更加及时、有效。告诉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低就歧视、抱有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思想、情绪。

2.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老师,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频率,会缩短师生距离,这样学生容易模仿教师的行为和教师的暗示,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与学业差的学生沟通,要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而不能歧视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3.加强班级建设,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的。班级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学生在这个集体里通过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得到心身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舆论对班集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风为学业失败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动力,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其积极向上。

4.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深入、客观、全面的了解学业失败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了解研究包括生理情况、心理状态、个性特点、思想状况、道德水平、学习和智能水平,也包括学生家庭背景、成长道路、人际关系等。

转化学业失败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全面掌握学业失败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开展具体转化工作。学业失败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他们的失败是暂时的,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取得发展。面对学业失败学生,教师要怀有期望,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在充分考虑成功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并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勇气,使他们发掘自己,发展自己。

二、帮助家长建立学习型家庭,创造学习气氛

一些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由于知识理论水平低、观念落后、方式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表现的力不存心。教师要和家长积极主动联系,配合、帮助家长建立学习型家庭,完善家庭教育。“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家庭作为一个学习的团体,能够互相分享,共同成长。学习型的家庭成员在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各尽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家庭成员之间心里相容、彼此信任和尊重。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自信,有安全感。这样的家庭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感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到怎样爱他人和尊重他人,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从家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三、利用激励体验成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有很多学业失败的初中学生,在小学时候就存在学业失败的现象。学业的反复失败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认为自己不会成功,产生消极心态。

怎么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我潜能的需要,都有实现创造力、积极向上、获得成功的愿望,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老师表扬和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好,并且不断超越自己。教师偕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并且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1.树立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自我教育能力。要培养学业失败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自我教育能力,即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开发的能力。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自觉实行“三自”培养,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掌握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活泼、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让学生锻炼意志,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勤奋学习。学习上的成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给于适当的奖励会推动人进一步追求成功。教师和家长要求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他们完成计划,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种种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调查表明,中学里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当高,尤其在特殊家庭学生中表现十分明显。如何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并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成立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重点围绕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自去年以来,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全校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的126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符合研究对象的特殊家庭学生568人,占学生总数的45.08%。他们在三个年级的分布状况为:初一186人,初二193人,初三189人。

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把全部被测对象集中起来,将问卷发给被测学生,并按预定时间测试完统一回收,之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该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

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之后,发现有25.8%的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从统计结果看,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296人,占52.1%,有问题的为272人,占47.9%;其中问题严重的有60人,占10.6%。这说明,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

为了进一步确定特殊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课题组又对各分量表进行整理,各分量检出结果为:

由上表可知,我校特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41.51%),孤独倾向(26.26%),过敏倾向(17.93%),恐怖倾向(17.39%),自责倾向(9.21%),身体症状(5.02%)学习焦虑(4.44%),冲动倾向(3.81%)。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等心理问题在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对人焦虑成为特殊家庭学生首要心理问题。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异、被寄养、家庭特困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遭到严厉惩罚,而提心吊胆,唯恐做不好;儿童时期没有建立适当的游戏伙伴;受到父母或祖辈的过分娇惯,等等。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其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来矫正;另一方面要针对特殊的家庭环境,对特殊学生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

三、对策措施

(一)探索有效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模式

1、定期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家长会,分析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心理、家庭教育误区,采取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2、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科政教处和年级组建立问题学生成长档案,指定责任人和辅导老师,定期将学生学业情况、行为心理等及时向家长通报、交流,家校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3、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讲述成功家教案例,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二)进行特殊家庭学生异常心理行为矫治

1、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适合特殊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满关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从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以改善同学关系,消除隔阂,增进友谊;2、成立“爱心基金会”,帮助特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减免学杂费,切实解决特困生的教育问题;3、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做好分类指导和个案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予以疏通辅导。四是开设“心语室”,建立“悄悄话信箱”。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教育干预措施。

(三)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特殊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矜持、闭锁、羞怯。针对这些现象,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宣传册、橱窗专栏、报刊广播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恰当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促进身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篇8

(1)用启发式教育替代“灌输式”教育

新时期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要保障德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将“灌输式”教育改变为启发式教育,老师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对其中的道理慢慢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展开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设置道德情境。如:在课堂上设置某一位同学生病了,班上很多同学将其送到医务室,并帮助生病的同学打热水,帮助其服药的情境,让学生对该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帮助生病的同学?学生就会想到,该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团结同学、友爱他人、积极奉献,因此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全班同学热情的帮助,让学生在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中提高道德意识。

(2)改变单向教育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输出和学生输入为主,在新时期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将其转变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教学,营造愉快、活泼的德育氛围,逐步把教学课堂转变为展示和提高学生思想情感的有效平台;同时可以在课堂学习中以游戏和小品的形式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亲切感,从而提升德育的实践效果。初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同时也很脆弱,其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喜欢得到表扬和赞赏,因此老师要适当地放弃思想品质教育的批评和训斥,使用鼓励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学生受到表扬后就会逐渐提高道德意识,其他的同学也会进行模仿,以此来形成德育的良性循环。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如: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班级小能手活动等,要大力拓展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可靠、稳定、长久的活动载体,将少先队活动的主题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理想信仰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党史教育,为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新时期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校要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充分挖掘少先队员的个人优点,使其具备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让教师平时渗透的德育思想在少先队活动中变为实际的行动,促使学生将优秀的思想品质转化为内在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承载着家庭照顾学生的责任,同样家庭也履行着学校教育学生的义务,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当中,家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生活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组成,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受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家长就成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培养上,在教育孩子正确做事之前要先教会孩子做人。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要让孩子形成一种以理服人的意识,逐渐提高对不同事物处理方式的认知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使用得最广泛,也是社会和学校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家庭育德来说意义重大。在说理的同时,家长要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做好示范。

4.总结

篇9

(一)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收入逐年增多,家长为学生提供比较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待孩子基本娇生惯养。学生不能感悟到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学校中也是互相攀比,缺少上进心。更有严重的现象是学生随地扔垃圾,不懂得谦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点问题,学生的日常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规范,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行为上的指导与实践,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起到榜样作用。

(二)家长及学校教育不重视行为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中学生的学习竞争异常激烈,大部分学校只以学生成绩评论学生好坏,从而忽视了行为养成教育。学校注重成绩,忽视了养成教育的最终定位,对于学生养成什么不明确,只抓学生学习,关注的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习惯,这样不仅片面,而且失去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在养成教育中很多教师偏执的认为学生学习好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忽视了养成教育应该着眼于初中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只注重及时效果,忽视训练的渐进性

有的中学为了落实好本校养成教育中的各项任务,在学生中实行任务式的违纪处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审核,并对不合格的同学进行扣分处理,每天的工作中分配给教师任务,硬性抓出几名同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渗透在学习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教学,这样严厉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使得学生的天性被抑制,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习惯养成教育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应该把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学纳入到学校发展与评定的考核标准中,保证养成教育制度的落实。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应该做到随时随地关注学生行为特征,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然而好的教学制度和规范,如果缺少学校精心落实与实施也不能促进教育成果养成,这其中,教师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中学生正处在模仿典型的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将来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约束自身行为,不能给学生树立不良形象,为人师表需要用崇高的道德素质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内心。

(二)采取教师家访措施,发现学生行为闪光点

父母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榜样,在家庭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父母是孩子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行为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父母在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中一定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需要教师在这其中做好教学思想沟通的纽带,教师应该常进行家访,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家长反应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另一方你面也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的距离,使得孩子的教育更加方便,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意识达到一致才能,学生才能在互相鼓励下进步成长。另外很多学生排斥教师家访主要是传统的教师家访主要是以向家长告状为主,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开展,现代化改革的教师家访应该寻找学生行为习惯的闪光点,保证孩子健康发展。

(三)利用资源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良好习惯

学校的行为教育毕竟带有地域上的局限性,增加学生社区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集中精力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空间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适当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符合初中生的特性,还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杜绝不良习惯养成。在学校与社会共同支持下实现区域性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