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与税务筹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制度与税务筹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制度与税务筹划

篇1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篇2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形成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作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既体现国家利益,又反映行业特殊性的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完成。

与一般性的技术层面上的税收筹划不同,政策性税收筹划是高层次的筹划,它是在对自身生产特点和产业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其实质是国家税制的改革与创新。显然,这一特征决定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政策性税收筹划只适应于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税收制度博弈的实力。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且可以丰富我国税收筹划的理论。

摘要: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与一般性技术层面的税收筹划不同,本文所说的政策性税收筹划特指针对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种国家税收政策层面上的税收筹划。从国内研究看,由于目前我国关于税收筹划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对这种特殊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分析,总的来说,还没有引起关注。但从实践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某些大型企业集团在政策性税收筹划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基于此,本文在论述中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点对政策性筹划的内涵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和技术路径。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政策性税收

参考文献:

1.李庚寅,胡音。我国税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2.王兆高主编。税收筹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蔡昌,王维祝。企业税务筹划策略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2

4.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3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政策性税收

前言

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指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不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与国家政府中的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协商,试图改变现有对企业或行业不适用的税收制度,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财方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这种筹划实质上是一种税收制度筹划的创新活动。特大型企业集团发现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从而产生的税收制度创新需求,政府根据这一制度需求对税收制度的供给进行调整,以实现税收制度均衡。政策性税收筹划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税收制度来改进、替代另一种税收制度的过程。这一基本论断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篇4

关键词:税收筹划;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6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追求经济效益最优,企业价值最大化,竞争能力最强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一项义务。因此,在一个健全和透明的法制环境下,企业通过精心策划,从而达到减轻负税的目的,是无可指责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越来越关心自身成本的高低,越来越重视税收的支出和纳税成本,于是税收筹划由此产生并逐步发展。就企业自身而言,税收筹划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税收筹划,英文为Tax Planning。当今我国关于税收筹划概念的认识较模糊,定义也各不相同,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税收筹划属于避税范畴,指在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利用税法的特定条款和规定,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实现技术,通过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理财活动的周密安排,实现降低纳税成本和纳税风险的活动。二是税收筹划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的看法有:人大张中秀教授认为税收筹划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非违法的避税筹划、合法的节税筹划与运用价格手段转移税负的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天津财大盖地教授认为税收筹划包括节税筹划和避税筹划。狭义的税收筹划国内学者唐向定义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

本文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认为税收筹划基本内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考虑。广义上税收筹划是指企业为减轻自身税负,防范甚至化解纳税风险,使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最充分保障而进行的一切筹谋、策划活动。狭义的税收筹划可以概括为纳税人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尚未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的“节税”法律行为。

1 企业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的逐步下调,国内市场上将要有民族企业和跨国企业一起在竞争,而跨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尤其是税收筹划方面已经领先一步,这就要求国内不论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要尽快掌握税收筹划方面的技能,以到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的目的。

其次,企业的发展需要加深对税收筹划的认识,把其放到一定地位。企业的发展过程,必然会遇到税收问题,而且税收问题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一般来说,小企业是从与一个地区的一个税务机构打交道,逐渐发展成为与不同地区的税务机构就税收的方方面面进行沟通,当一个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时,要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税务机构接触。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把税收放到一个不可小视的地位。

新建立的企业往往一开始只是考虑产品的市场问题,而把税收问题放在一边,当运作一段时间后,每次预缴所得税时,才发现要把一部分利润上缴国家,这时才真正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而很多企业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现在跨国企业一般有税务顾问或自己企业的税务经理,负责企业的税务事宜,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

企业的自身发展也需要不断加深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现在,跨国公司投资时,不仅考虑当地的税收环境,而且更多地研究该行业的税收变化,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变化趋势,以期达到一种动态管理的目的;同时,在研究适合于该地区或国家的税法精神下的企业经营战略,如:如何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分支机构),产品链各环节的定价等等。

2 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熟知税法,归纳相关规定。要进行税收筹划,必须要熟知税法及相关法律,全面掌握税法的若干规定,尤其是各项税收优惠、税收鼓励政策,往往都是散见于各项文件之中,有的是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颁发的,有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有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发文,还有的可能是省市发文,这些都要收集齐全、进行分类。

第二步确立节税目标,建立备选方案。根据税收筹划内容,确立税收筹划的目标,建立多个备选方案,每一个方案都包含一些特定法律安排。

第三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决策测算。根据有关税法规定和纳税人预计经营情况中、长期预算等,尽可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演算,模拟决策,定量分析,修改备选方案。

第四步根据税后净回报,排列选择方案。分析每一备选方案,所有备选方案的比较都要在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并以此标准确立能够产生最大税后净回报的方案。另外,还要考虑企业风险、税收风险、政治风险等因素。

第五步选择最佳方案。最佳方案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的,这些环境能有多长时间的稳定期,事先也应有所考虑,尤其是在国际税收筹划时,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第六步付诸实践,信息反馈。付诸实践后,再运用信息反馈制度,验证实际税收筹划结果是否如当初估算,为今后税收筹划提供参考依据。

3 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因素

一般认为,可以把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因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宏观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的经济政策、地区政策、产业政策、一国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以及一国的利率、汇率等等,而影响国际税收筹划的因素还包括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税收制度等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与产业链中上下游客户的关系,企业的财务制度等。下面论述两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税收筹划的。

(1)税收制度很显然,税收制度的轻微变化肯定影响税收筹划。但是,在现实中,税收制度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推行的是自由、公开、平等的贸易,极大地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各要素的流动,而各国为了吸引资本和技术的流入,都在利用税收对经济的杠杆作用,所以各国都在调整税收政策,同时由于是多国博弈,所以税收制度一直处在不断调整之中。另外,由于一国国内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人力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等在各地区分布不均。国家也会出台一些照顾和鼓励性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所以,税收制度的动态性必将导致税收筹划工作的动态性,即税收筹划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性导致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必将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可有所得。

(2)企业的发展战略这虽是一个微观因素,但可以说它包含其他宏观与微观因素。企业在制度发展战略时,肯定要考虑宏观因素(如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各国的经济政策等)和自身的经营情况,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其实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考虑了各国、各地区的税收政策,但是税收政策并不总是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所以企业权衡利弊以后制定出发展战略,则更需要企业税收筹划来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影响,这种对政策的“微调”对企业多少有点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企业税收筹划具有“事后性”,而不像前面讲的“前瞻性”、“超前性”。

由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案,而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事已考虑了众多宏观和微观因素,所以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必然要考虑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众多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直接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这也就是企业税收筹划工作要求的全局性、综合性。

4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税收筹划是现代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掌握熟练的税收知识,能使税收筹划健康发展,也使企业更好地通过合法手段获取利益。

4.1 正确认识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与避税都以减轻税负为目的,但税收筹划的过程与税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它不影响税收的法律地位,也不削弱税收各种功能的发挥。税收筹划的前提是合法的,它的方法体现在它的筹划,它的目的是税收利益最大化。归纳起来就是“三性”: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而避税是本着“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的原则,千方百计钻税法的空子,利用税法的缺陷与漏洞规则避国家税收,它是与税收立法精神背道而驰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对税收筹划存有误解,将其与避税混为一谈,这是对税收筹划的不了解,混淆了税收筹划与避税的本质区别。必须承认,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筹划与避税有时难以区别,一旦税收导向不明确,税收制度不完善,税收筹划就有可能转化为避税行为。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科学的税收运行机制,严格的税收征管措施。增强依法治税的刚性,防止借税收筹划之名进行的避税活动。

4.2 准确掌握税收法规,领会其精神实质

税收筹划合理合法,是符合税收立法精神的,要准确掌握税收法规,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层次较多,除人大颁布的税收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相对稳定外,其他的税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各税种的实施细则、暂行办法等规定变化频繁,稍不注意所运用的税收法规就可能过时。所以税收筹划不能遵循固有模式,一成不变,要随时掌握税收法规的发展变化,结合企业经营特点,不断更新税收筹划的方式和方法,使税收筹划始终朝着正确轨道运行。

4.3 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税收筹划专业人才

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包括具备较高的税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税收筹划的参与者应是具备财税、法律、会计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并非普通财会人员都能为之。因为一旦税收筹划失败,不仅要受到税务机关的惩处,还会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所以,企业要重视培养税收筹划专业人才,保证税收筹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中秀.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李伯圣.税收筹划:中国企业理财新课题[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6.

[4]赵连志.税收策划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5]盖地.企业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曹保哥.企业纳税筹划技巧[J].财政与税务,2003.

[7]蔡昌.税务筹划规律[M].北京:中国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税务制度的产生及现实意义

    税收制度是现代国家经济运行的产物,是税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国家里税收已成为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国家同其国民(其中包括经济实体,如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公民和经济实体向国家缴纳各项税款也是在履行平等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税收的这种“债”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但税收制度中包含了极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这在客观上使得双方形成力量上的失横,因为对政府和国家而言他们在专业性和公共权利上具有明显优势。现代国家理论强调一种平等和和谐,在这种情况下由专门的税务人员(一般是具有很强的专业职能的税务师充任)作为纳税人的人的税收制度便应运而生。税务人员用法律赋予他的社会中介地位来为纳税人服务,客观上起到了平衡纳税双方的力量对比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税务制度的后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开始时设计这个制度的本身。税收制度不仅维护了纳税人的权利而且也减轻了纳税机关的负担,促进了纳税机关的执法转型;由于税务具有贯穿税收征纳的整个过程的特征,使得纳税人在委托了人之后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创本行业的业务,提高了经济运营效率;又由于税收行业市场的广泛性(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全民皆是纳税主体)客观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就业,这对解决一国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可以讲税收制度维护了一个“三赢”的局面,这是其他任何行业里没有的现象。基于此当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税收制度,最早推行税收制度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政府于1942年制定了《税务法》,规定了税务的地位、性质业务及管理等。此后不久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以不同的方式确立了税收制度。我国在1994 年《税务试行办法》 确立了税收制度。

    二 税收的业务范围及特点

    (一)税收的业务范围。税收的业务范围是指法律规定的税务人可以从事的税务事项,也就是税务人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服务的内容。世界各国对税务业务的范围的规定因各国税务体制的不同而不同,在税务业务的大小、保持税务业务的垄断性还是开放性上都有不同规定,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都结合自己的国情、根据税务体制设定相应的税务范围,而且都注意处理好与会计师、律师等业务范围的关系。

    我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二十条对我国税务业务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将下列涉税业务委托税务人:1.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2普通发票领购手续;3 纳税报告和扣缴税款报告;4制作涉税文书;5缴纳税款和申请退税;6审查纳税情况;7建帐、建制、办理帐务;8税务征收行政复议;9税务咨询,受聘税务顾问;10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业务

    根据现行有关法律的规定,注册税务师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使税务机关的行政职能,同时对税务机关规定必须由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自行办理的税务事宜,注册税务师不能。例如,《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增殖税专用发票的领购事宜必须由纳税人自行办理,注册税务师不得,另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事宜,注册税务师不得。例如,《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26条、第30条都明确规定了注册税务师不得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事项的委托,并有义务对其行为加以制止及报告有关税务机关。

    (二)税务的特点。税务虽然也是一种民事,但因为税收是一项以专门知识提供社会的中介服务,而且税收具有对委托人和国家的“双重忠诚”问题,所以在很多方面出现与民事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的特定性。税收的委托方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而被委托方除具有民法要求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外还需具有税收、法律、财会等专门知识。在我国专门从事税收的是注册税务师,而且注册税务师必须加入一个经依法批准设立的税务师事务所才能执业。2委托事项的法定性。税务的委托事项是由法律规定的,不能委托法律规定之外的事项,尤其是法律规定只能由委托方从事的行为或违法的行为。3行为的有偿性。民事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而税务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必须是有偿的,否则可能构成理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因为税收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行业,税务提供的是专家式的智力服务。当然税务的费用必须合理,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4税收法律责任的不可转嫁性。税收活动是一项民事活动,税收关系的建立并不改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其本身所固有的税收法律责任的承担。在活动中产生的税收法律责任,无论出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原因还是由于人的原因其承担者均应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而不能因建立了关系而转移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承担的税收法律责任。

    三 我国税收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税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目前,税务行业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行业。以欧洲为例,税务咨询业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一个百分点,在美国税务咨询业产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在日本,注册税务师的数量达七万人。我国的税务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事业,其产生和发展壮大对于加强税收管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税收和经济秩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借此机会建立、规范和完善税收制度以处进税收征管效率更是当务之急,但从我国市场现状来看明显与预期相去甚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税收资格认定和税务人的确认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税务法律,虽然国家税务总局于1994年制订了《税务试行办法》,但由于该试行办法的层极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加之各税务机关还不能有效地分清办理税收业务的人是税收人还是纳税人内部的工作人员,这也使得市场的管理出现混乱状态。(二)税务性质定位不清。尽管从1998年8月以来对税务行业的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税务公司和税务部门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有的人甚至把税务公司称作“铲事”公司。这恰恰反映了税务公司的性质的定位不清并且对税收筹划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企业节约开支,而不是为纳税人偷、逃税款。税务要遵循合法和有效的原则,这是税务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税务机构应该做到既要维护国家法律,指导企业依法纳税,又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从事税务业务人素质良莠不齐。从事税务业务人员要具备以下四项相关素质:1具有独立公正的中介职业立场2具有较强的会计、审计方面的能力;3通晓国家有关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具有广博丰富的经济领域的知识。但经调查显示,大量规模较小的税务公司从开办者到被聘用的人员,大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戚、朋友、同学等。这些公司大多数人员没有人资格,被聘用的人员也大多没有执业资格。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的税务无论机构规模、执业人员的素质还是管理制度方面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很难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 对策

    (一)强化税务的行业管理。1强化法律管理,修改、完善逐步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税务制度,这不仅能够制约税务公司和税务人的行为,同时能够以规范的形式降低风险,真正从制度上保障税务事业的健康发展;2 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机构和人员审查,(2)监督范围,(3)是否有违反税收法律行为。3行政组织和机构的自行管理。

    (二)发挥税收筹划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税收筹划从理论到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我们应严把起步关,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借鉴国际税收筹划研究成果和经验,使我国的税收筹划形成健康良性的运行机制。

    (三)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运用经济杠杆吸引大量的素质的人才加入这个新兴行业,同时不断地加强日常培训。

    (四)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税务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宣传力度;2通过各种渠道为税务机构及时提供各种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信息;3加强对税务机构的税收政策辅导,提高税务机构税收政策执行水平,促进税务机构严格依法管理。

    小结

    税务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介也发展而不断发展,也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我国加入WTO已有三年之久,我们的经济体系必须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全球经济竞争,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征管方式都将面临重大调整。这对我们税收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资料

篇6

一、前言

税务筹划是在国家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之下发展起来的。在1994年之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入了改革期,税收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税收体制也正向着法制化,系统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加入WTO,国民经济总产值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税制必然会与发达国家及国际惯例接轨,国家所得税体制将会日渐丰富及成熟,税收主体将会增加,税收总量突飞猛进,社会范围内的税务意识都会有明显提高。因此,税务筹划不仅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需求。

二、正文

(一)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就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履行税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影响纳税准确性、及时性,导致企业经济或其他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企业涉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企业比预期多缴税款,或者因为少缴税款、不能及时缴纳税款引发税务机关对其进行检查、调整、处罚等。

(二)税务筹划风险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首先,国家及政府的税收政策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而发生变动,不定期性、时效性较强,这就会为企业带来政策变动风险,基于这一风险,企业如何实现政策选择也成了重要问题,因此,政策风险还包括政策选择风险。

操作风险:企业税务筹划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对国家政策运用的过程中,很可能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到位,出现运用及执行方面的风险。第二,在系统性税务筹划过程中,企业很可能因为对税收整体环境把控不到位,造成筹划中的综合运用风险。

经营风险:市场不稳定性往往使企业的生产经有活动并非一成不变,企业的战略部署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经营活动影响税务筹划方案的实施。

执法风险:税务筹划与执法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税收执法力度大,执法严格,执法全面也大大的影响了税务筹划。

由这些风险来源,仔细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相应的税务筹划风险的影响因素。基本上包括了税收法规的变化频繁,税收法规的不完善,税务筹划人员的素质等影响因素。

(三)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

1.重视事前基础准备工作

(1)深入了解企业自身

科学的税务筹划必须是针对企业实际的税务筹划,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对自身经营流程、生产流程、组织状况、财务状况、投资状况及风险倾向进行充分调研,从而提高税务筹划的科学性。

(2)加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学习

法不可违,税务筹划时法律准绳下的税收政策组合运用,是合法合理的避税行为。因此,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对税收法规的理解,及时跟进政策动向,避免政策变动风险为企业带来损失。在这一环节中,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组织培训班,强化激励等方式提高内部政策氛围,为筹划做好充分准备。

2.设计税务筹划方案防范风险

为控制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在进行筹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回避等方法进行风险防控,具体方案如下:

(1)慎用或规避风险较大的方案,尽量做到稳健。

(2)优先使用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我们可以放远眼光,避免许多战略上的失误,给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充分运用合同的法律功能,对税务筹划风险进行转移,这种方法与期权风险转移类似。

(4)灵活运用筹划工具控制风险,例如,临界点筹划、缺陷性条款筹划。

3.实施税务筹划方案并监控其风险

(1)构建灵敏的信息沟通环境。一般条件之下,企业财务风险沟通渠道为财务主管,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风险防控时,应充分发挥财务主管效能,紧急情况下直接实现财务主管与企业管理者的对接。

(2)建设高速反应机制。企业风险防控必须强化预警及处理机制的灵敏度,要实现企业内部税务危机的快速处理,建立预备方案。

4.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

各地税收政策存在一些区别。企业应当强化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具体要求,在“自由量裁权”之下,避免自由量裁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税务筹划与偷税逃税的划定等。

5.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风险防控就是要实现高效的环境反映,实现高效税务筹划风险的防控,就是要建立灵活的税务筹划方案,以充分适应宏观环境及经济政策,在考虑政策与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改进,按照自身战略需求转变发展方向,使得税务筹划方案能够实现动态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6.事后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税务筹划风险防控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及时反馈风险防控机制效率信息,避免风险控制的失效。操作过程中,企业可通过“成本-效益-风险”三项分析,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控绩效进行评估,在后续筹划中甄选收益性强的筹划案。

篇7

[关键词]:税务筹划动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同时、市场经济更是一种法治经济。依法纳税是企业(纳税人)的应尽义务。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净流出。为了减轻税负,企业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少缴税、免缴税或延缓缴税。

在市场机制相对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税收筹划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不仅投资者和纳税人在决定投资、经营前,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以寻求获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最佳纳税方案,而且正当合理的税收筹划也得到政府的认可甚至鼓励。在我国,税收筹划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受到广大纳税人和投资者的重视。税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生产经营每个环节的实现都伴随着税收的影子。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时,如果无视税收的存在,则可能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企业的纳税行为涉及企业和国家两个主体,如伺使企业的纳税行为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使企业和政府双方都受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税收筹划应运而生。企业纳税筹划的动因,主要由4个递进关系的层次构成。

第一个层面就是降低税负,这是企业纳税筹划最基本的动因。无论纳税多么正当合理,它都是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一种丧失。在收入、成本、费用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纳税人的税后利润与纳税金额互为增减。特别是同业间的竞争,如果同样的行业我的税负高于竞争对手的话,投资者或企业的管理当局是不能接受的。因此,纳税人的注意力会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到应纳税款上来,非常重视税负的高低。

第二个层面的动因是降低办税成本。办税成本包括单位办税人员的各项费用开支、各类办理涉税事宜的费用、聘请税务的费用等等。企业这个层面的开支不可忽视,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一年的办税成本达数千万元之多。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聘请税务成本增加,但税款成本和风险成本却有可能降低,即相关的成本和收益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第三个层面,企业关注涉税风险。企业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之间天然存在矛盾。公司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事中、事后的控制,规避纳税风险、避免税务处罚,并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税负,涉税风险控制已越来越得到企业决策管理层的重视。而税收的固定性也让税务风险控制成为可能。

第四个层面,企业通过纳税筹划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即价值创造。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最终的目的应定位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不应该是少缴税款。因此,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

一项税收筹划方案是多种方案的优化选择,税负轻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只有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所以,纳税筹划应是以税收为轴心进行全面的调查、计算和策划,从而实现全局的、长远的高效率结局。

企业都潜藏着这四种不同层次的纳税筹划动因,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动因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动因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因为企业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企业纳税筹划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一、企业税务筹划的内在动因

(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节税为目标的税务筹划是税务筹划发展的初级目标,以税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税务筹划是税务筹划发展的中级阶段,只有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税务筹划才是税务筹划发展的高级阶段。企业价值最大化,也称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财富最大化,是目前最流行的财务管理目标说,已经为广大管理者和投资者所认同。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因此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是税务筹划的目标所在,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该将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放在首要位置,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要将眼光放得远一点,筹划后可能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减轻税收负担,但若干年后筹划的效果必然就会显现出来。

(二)避免涉税风险

企业因纳税不正确,就可能导致税务机关采取加收滞纳金或罚款的经济处罚;因不了解或无精力去深究税收政策法规精神而多缴了税款,即便能够争取得到退税,也由于占用了资金造成利息及机会成本的损失;因不能按税收机关的要求对账务进行处理和管理,就有可能达不到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的目的,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若是少缴了税款,无论有意或无意,很容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处以1~5倍的罚款,严重者还会触犯刑律。诸如此类,都是企业的涉税风险。

鉴于这些涉税风险的存在,企业逐步意识到为避免风险所做的准备是重要且必要的,而这也是税务筹划的一个内容。企业可以安排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涉税事务的筹划,也可以向中介机构的税务专家求助。经必要筹划后,企业账目清楚,纳税正确,虽然不能直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但却能间接地获取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模扩大。有人把这种状态称为“涉税零风险”。

(三)获取“纳什均衡”效应

税收的征纳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双方都有不遵守协议的动机,而税法就是博弈的协议。在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选择与运用中都有着明显的博弈特征,征纳关系中的“纳什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不违反国家既定税法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税收政策加以运用,一方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在制定税法时考虑纳税人的相机选择,完善税制,以期完成筹集财政收入的目的,同时又能起到涵养税源的作用。这就是征纳关系中的“纳什均衡”。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外在条件

纳税人自己有税务筹划的动机并不代表着其就可以进行筹划,由于税务筹划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如何有效利用避税地及不同国家间的税制差异,顺应税收优惠的引导等就成了筹划得以进行的外在条件。

(一)各国税制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差别,跨国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异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

1.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的差异。目前,世界各国在税收管辖权方面根据各自的需要有不同的选择。在行使的税收管辖权中,对纳税义务的确定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除公民身份的认定均是以是否拥有某国国籍来判定外,对收入来源地和居民的判定标准,各国税法均有自己的规定,如我国判定法人居民身份以总机构所在地为准,而美国却是以注册所在地为准。所有这些不同的纳税规定,在客观上都可以成为跨国经营者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纳税制度和法律规定,以最小地承担国际纳税义务的重要条件。

2.税率的差异。有的国家税率很高,税负重;如瑞典、丹麦、比利时等国,税率一般高达50%以上,而有的地区税率很低,如香港等地。这种税率上的差别,无疑为跨国经营者避重就轻创造了前提条件。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争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经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低税和税收优惠的吸引。

3.纳税基数上的差异。在计算应纳税收入时,各国对费用的确认和分配、资产的计价等项目的规定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交际费列支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4.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差异。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鼓励的范围相对广泛,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要多一些。

可见,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差异为跨国经营的税务筹划提供了种种可能,跨国经营者面对的税收法规越复杂,税收负担差别越明显,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二)避税地的存在

避税地是指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一种特殊、优惠的税收环境,以诱使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从高税国流入的国家和地区。由于避税地的税负很轻,为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理想场所。目前国际避税地包括3种类型:

1.纯国际避税地,即不征收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巴哈马、百慕大、开曼群岛、瑙鲁等。

2.不征收某些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或税率远低于国际一般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巴林、塞浦路斯、直布罗陀、以色列、牙买加、黎巴嫩、列支敦士登、新加坡、阿根廷、巴拿马、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

3.征收正常税收,但有某些税收特例或提供某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加拿大、菲律宾等。

(三)税收优惠的引导

税收优惠的存在,使得某些行业、地区、产品的税收负担相对较轻,如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中规定,对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就会对追逐经济利益的纳税人产生一定的诱惑,在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中进行相应筹划,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条件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四)税法漏洞的不可避免

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它的制定必然体现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特点。社会生产力始终不停地向前发展,很多新形势、新变化的出现都非常迅速,而税法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必然体现一种稳定性,不可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况且税法的制定过程中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性,这就使得税法漏洞不可避免。

税法漏洞的存在导致纳税人在发生税法并未明文规定的相应的行为时,会考虑按照罪行法定主义(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罚。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该种行为处以何种处罚,应事先由成文法律加以明确规定)是否可以不用交税。税务筹划是在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下从事的经济活动。任何税务筹划活动都不是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因此它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应看到,税务筹划也是纳税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上“非不允许”及未规定的内容进行选择和采取行动,并且这种选择和采取的行动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税务筹划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有着自身内在的动因和充足的外部条件,通过对税务筹划的动因分析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把握税务筹划的意义。有利于做好税务工作,服务广大企业,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金平:《企业税收筹划谋略百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税务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梁云凤:《税务筹划实务:纳税人企业税收筹划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唐藤翔、唐向:《企业税收筹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5)文征、党小民:《税务理论与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 税收筹划 低税负 利益

一、跨国公司税收筹划概述

跨国公司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主体在国际税收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运用合理的筹划方法,使自身在全球的税负下降,最终获得利益最大化。国际税收筹划显而易见是国内税收筹划的发展和衍生。它不仅仅局限在一国,通常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税收制度。

二、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一)各国税收制度存在差异

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了税收法律,并且对不同的征税对象征收不同的税。因此,在征税范围内,如何运用税收规则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差异主要包括:(1)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2)税制差异,即税种的差异、税基的差异、税收优惠上的差异和税率的差异(3)税收协定网络的存在(4)各国税收管理上的差异。

(二)避免重复征税的方法差异

国际重复征税,即对于同一纳税人或者同一课税对象,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其征收了相同或者类似的税种。因此,各国对此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减轻或者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而且具体的避免重复征税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这就为跨国公司预留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三)避税地的存在和作用

避税地是指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一定的经济目的、有意识地采用远低于国际一般税负水平的税收制度,这些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资源等条件不足,从而以税收优惠减轻跨国公司税负的形式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发展本国或地区经济的目的。为了达到国际避税的目的,跨国公司可以选择在避税地建立离岸公司。

三、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方法

(一)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是指有关联的跨国企业之间,如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相互之间,通过人为地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交易价格,把关联企业中处于高税率东道国的某一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处于低税率东道国的另一关联企业,以实现减少跨国公司纳税总额的国际避税方式。

(二)国际避税港避税

国际避税港,又称国际避税乐园,指一国为吸引外资流入,引进国外技术,或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或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在该国某确定范围内,对外来投资或在该地区从事某些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或拥有的财产免税或减税。利用国际避税港进行避税,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跨国公司母公司在国际避税港虚设子公司或经营机构,目的仍是转移收入,将收入从高税率转向低税率国家,实现国际避税。

(三)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课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所谓利用国际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非缔约国为了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该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例如设立较低股权控股公司,从而间接享受国际税收协定待遇。

(四)资本弱化避税

资本弱化,是指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的比重远高于股权融资比重,从而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由于多数国家对借贷款支付的利息,一般是作为公司财务费用税前扣除的,而为股份资本支付的股息一般不得税前扣除。因此,企业通过多采用借贷款而不是募集股份的方式,达到避税的目的。

四、我国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建议

(一)把国际税务筹划纳入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决策层对国际税务筹划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国际税务筹划工作足够的支持,保证公司国际税务筹划方案得到有效实施。

(二)加强国际税务筹划工作专职化、专业化建设

首先,在公司组织架构中设立国际税务筹划部门并明确确定该部门的级别地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绩效指标等。例如在天狮集团设置全球税务总监一名,区域或重点国家设置多名高级税务经理。另外,国际税务筹划对专业要求甚高,要求国际税务筹划人员必须具备财务、税务、法律、外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公司应加大招聘、储备、培养国际税务筹划方面专业人才的力度和投入。

(三)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

面对各国纷繁复杂的税收规定,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例如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经验丰富的税务专家,并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借助他们的帮助,公司可以大大减少国际税务筹划的风险,增加国际税务筹划的效益。

参考文献:

[1]Harry Huizinga. Capital income and profit taxation with foreign ownership of firm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42).

[2]杜海鸥.基于经营决策视角的跨国公司税务筹划[J].税收与税务,2012,(4).

[3]李林根.企业对外投资税收筹划中应考虑的因素[J].税务研究.2003(12).

篇9

关键词:税务改革;企业税务;影响探析

一、概述

(一)税务改革的发展

自2011年开始,我国开展营改增工作,于2016年真正进入了税务改革的时期,把营业税改为了增值税。于同年5月初对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行业进行试点之后也开始全面展开对各行业进行营改增行动。营改增是近20年来我国最大的减税改革。在接下来的几年,无论是在个人所得税还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上都有所更改,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对税务改革的深入了解,然后和税务筹划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企业不仅可以进行规范性的税务筹划,还能通过税务筹划工作去降低企业或个人的税收成本,有效地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在我国,税务筹划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以后,其功能和作用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重视。税务筹划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将收益直接用于投资。这是进行明智投资的最有效方法,同时由于税收优惠,可以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投资税金会产生资金流入整个经济市场。因此,税收筹划有助于个人和国家的经济稳定。同时,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风险性和专业性是税务筹划的五大特点。

二、税务改革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

(一)加大对财务政策的宣传与普及

首先,在开始为企业制定财务政策和进行税务筹划前,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税务的一系列制度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更好地开展。其次,税务政策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更新的速度较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税务筹划的难度。所以企业不仅仅是要加强员工的税务筹划意识还要加大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使财务人员能及时获取更新的税收政策的同时还能掌握税务方面的技能,为企业制定更适宜的发展税务规划,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因此需要重视宣传和普及税务政策的改革。

(二)税务筹划的实际成效

虽然税务改革已经施行了几年时间,但是部分的企业财务人员对于新的税法还是不够重视,同时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曾经长期的缴纳营业税,对新的税制的增值税了解不够深入,各个行业之间较难去掌握各自的税务管理工作。因此,在真正施行税务筹划的工作时未能达到最好的成效去降低税负,或者是盲目地去追求减少税种的税负,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效益的发展道路,未能与国家税务改革的初衷相符。

(三)专门开展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营改增施行之后,增值税是纳税人都必须要重视的新税种,因为它区别于其他的税种,它可以从根本上通过抵扣的方式来直接减轻税负,因此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它的税率和纳税人身份都必须要掌握。再者,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都需要进行精准的计算和妥善保管,如此才能做好增值税工作的核算。最后,因为增值税的抵扣工作具有滞后性,财务人员应该严格重视未抵扣的增值税的管理工作,必须按照税制的规定以及时间范围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如逾期未能进行操作的将无法再对增值税进行抵扣,从而导致税负增加的同时还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很多税法的内容和税务筹划操作方式都与之前有所区别,传统的税务管理制度已不再适用于当前千变万化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甚至目前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准确的指导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虽然部分企业也建立了税务管理部门和聘请专业的税务人员来进行税务筹划工作,但是由于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税务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已经把重点放在监督资产管理,也建立了税务管理系统,同时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税务管理制度,并且也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详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税务管理制度变化较大,仍旧存在一些执行不到位,资产处置不当等现象。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

在过去,税务管理一直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地位,对于很多金融单位和税务管理公司来说,聘请的税务人员不是普通的财务人员就是一些与税务无关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税务管理工作,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大多认为金融和税务管理只是记账,他们的错误观念,导致资产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税务改革之后,对于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再是以往的会算数和记账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要求税务人员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技能去顺应目前瞬息万变的工作内容。

(三)缺乏全面的监管和管理

税制改革之后,由于税务筹划工作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接触税务管理时间较短,对税务筹划从思想上不能全面的理解,同时进行税务筹划也需要花费一些筹划成本。所以,税务筹划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和财务人员过于重视资金,对于税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不够关心,无法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提升税务改革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税务管理体制

想要从实际上减少税改给企业的税务筹划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就是对以前所使用的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企业不仅要完善税务工作的相关管理体制,还要完善税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其次,对于企业正确有效地进行税务筹划工作的另一个难题在于税制改革变化过快以及在这复杂化的经济市场中财务人员较难去把控好力道,因为他们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必须要考虑税制的改革、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讲税制制度的完善是当下重要的目标。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企业在聘请税务人员时就应该经过多重筛选,避免常见的财务人员或者会计人员做税务人员的工作或者是一些家族企业直接由亲戚上任的情况。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税务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员工的质量和在职员工的提升,目前我国处于税收制度改革较快的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企业更应该培养员工税务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此,税务人员才可以更好地为公司提供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税务筹划方案,也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税务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税务管理监督的重视,才能展开后期一系列工作,否则企业经营者都不注重后期的监督管理,那他们就不会为加强企业的税务管理监督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其次,企业对于发票的监督管理也要做到职责分离,适当地给工作人员授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监督效果,提高税务监督水平。另外,构建专门对税收筹划监督管理的部门可以提高企业的监督管理水平,让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监督与管理。为企业税收筹划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保障。

五、结束语

由此看来,为了适应目前我国推行的税收改革,企业为了加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作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应该注重税收筹划工作,这样才能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税收筹划方案,提高税收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再者,为了解决税收改革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使我国的税务筹划水平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景世中.税务改革对企业税务筹划影响探析[J].现代商业,2019(01).

篇10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保国家税收收入的实现为目标。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稳健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越来越重要,并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会计制度在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需求方面的分歧正在进一步加大,国家只有根据对企业实际会计信息的独立判断,制定税收补充规定的形式,对会计制度核算数据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才能保证税收收入的实现。

二、我国税务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税务会计的关系模式,正在从原来的高度重合逐渐向分离模式转变,与会计国际化发展方向一致。但目前我国的税务会计还缺乏系统设计。

(一)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不同步

虽然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及其配套的《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但总体上,税收制度改革仍然滞后于当前会计制度改革,由于新的经济业务出现或会计政策变更之初,但税务处理尚未做出具体规定,从而产生差异。因此新一轮税制改革迫在眉睫,有些税收政策急待明确。会计政策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谨慎性原则确认或有负债,但不可以确认或有收益来增加企业费用,减少企业利润,但税收政策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征纳双方容易产生争议,且难以依法仲裁。

(二)纳税调整项目繁杂

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计算过程中要调整的差异事项涉及几乎全部利润表项目的确认,同时涉及各种会计业务。纳税调整复杂,核算繁琐,有些差异就连税务部门和专业税务机构人员都不能正确操作,更别说纳税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变动方向不一致,就会进一步使两者之间的差异扩大。这时,如果强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一致,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两者相互牵制,无法兼顾。

三、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对策

选择税务会计关系模式与国家的经济体制、企业主要融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法律制度及成本效益原则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不能盲目的追随,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税务会计关系模式。

(一)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在税务会计合一模式的国家中,必定经济法律体系相当完备。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因此,在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形成一定差异的前提下,必然采用适度分离的模式无疑。现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分散化,要求会计制度能够满足资本保全和防范风险的需要;而政府为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求税收制度满足及时、足额取得税收收入的要求。因此,既要保证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又要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的实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必然要分离实施。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将促进税务与会计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逐步分离,促使企业强化经济核算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国际税收筹划,以保证获取最大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加入 WTO,我国企业必须要掌握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并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这些都将推动我国税务会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我们应实行税务会计的分离模式。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以成文法为主体,会计管理体制尚不能从根本上放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因此,目前我国税务会计的关系模式还不能完全分离,既要正视税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又不能使两者绝对分离,应该实行税务会计适度分离。

(二)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企业是税务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分离前后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成本差异很小,而分离前后提供税务会计信息的成本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合一模式使得企业提供税务会计信息的成本较高。我国企业的涉税会计核算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所得税会计偏于理论,而新会计制度与准则一般又不对涉及的纳税问题做专门解释,这使得企业在进行涉税会计核算时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成本的增加。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税务会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涉税会计核算体系,企业进行纳税处理时遇到的难点基上都有明确的核算标准。企业在提供税务会计信息时的成本会大为减少。企业又是信息最优先的使用者。在适度分离模式下,企业通过对财务和税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提升管理效率、节税和提高纳税信用等,从而带来效益。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企业的税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能增强企业的涉税核算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展更多的、有成效的纳税筹划,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正确纳税与诚信纳税,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企业税务会计的分离,应选择或建立一种在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系统下的,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调整为核心的,旨在依据税法正确确认和计量应付或应减免所得税额的税务会计。

参考文献:

[1]万兰芳.税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