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

篇1

【关键词】教育;思想道德;学生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后期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初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各种观念并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因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尤为关注的重点。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强,有自私趋利的倾向,缺乏责任意识

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明哲保身。如在车上看见小偷,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装作没看见;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提高警惕看好自己的东西;有部分同学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有的同学也会选择“有偿帮助”。

2.依赖心理较强

部分同学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在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依赖自己的父母。依赖心理会使他们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独立意识等。这会让他们以后在鱼目混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时,输在起跑线上。

3.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丑的看成美的。很多中学生把“哥们儿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把“社会上的大哥”看成真正的英雄,进行盲目崇拜并加以模仿和追随。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教育只追求表面

部分学校表面上说的“教书育人”,实则只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对中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2.家长行为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和处事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部分家长“吐字成脏”,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相信孩子的语音行为也不会文明;部分家长在大街上随地吐痰,相信孩子的行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充满机遇、挑战和正能量,也充斥着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这几年影响广泛的“扶不扶”现象,事情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社会观。“受伤老人”事件最后以老人实事求是和衷心感谢结束,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恶性阴影”。

四、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

首先,政府与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如加强公民尤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设,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荣辱观等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广大青年能明辨是非,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其次,要大力整顿媒体和网络。国家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影响、限制消极性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2.发挥好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功能

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学校的“气”和“神”,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努力做到“环境育人”。利用学校的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丰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上,要以、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的要求来规范中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荣辱观和爱国精神、团队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多样化,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取得实效为佳。

3.充分发挥教育课教师的作用

教育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课程改革和品德教育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探究的、互动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其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训练,使教育实现知行统一,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识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发展需要。

篇2

关键词: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哲学教育

作者简介:宋洪凤(1974-),女,中学一级数学教师,一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00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如今看来,仍然对现如今的我们教育教学有巨大的指导借鉴作用。“少年强”这一宏远目标,依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宏远目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作好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本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进行了以下探析与尝试。

一、美的教育

学问的魅力在于美, 数学的魅力也源于此。曾有人说过:“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具有至高的美。”“真善美”是全社会、全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景。在我看来,数学教育也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途径。例如,给学生一串乱码854623256和一列整齐排列的数字123456789让学生从中选择哪一组更美,大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顺序或秩序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数学教育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也会让学生在这堂课后学会排队上车或依次打饭。我的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也会学会遵守秩序,礼貌谦让,于是“美”产生了。再比如,一个简洁明了的证明会比一个冗繁复杂的证明更美,学生会在解决数学题目时追求简洁完美,今后如果他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他会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便民利民,于是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中。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展现数学中美的因素, 使学生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发现美、接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从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一个爱美、会美、实现美的人,那我们的少年离“强”还远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知情意行”,如果我们基层教师能做到将学科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意识目标(价值观)最终都融入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成功。

二、哲学教育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学生们如果仅仅从思想政治课中干巴巴地学习,往往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形成怀疑、抗拒情绪。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本身由于研究变数而进入辩证法的领域。”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曾提到:“数学学习对学生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一元性、普遍联系规律、运动和静止、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原理和规律,都在数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数学中的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奇数和偶数、乘法与除法等内容就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从表面上看,奇数和偶数互相区分,相互对立,但奇数和偶数又可以统一为整数,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美体现。再比如一个负数无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无限趋近于0,当成为0时就脱离负数的范畴了,所以这会让学生明白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中蕴含的内容不止自己一门的知识,哲学的教育也包含在其中。

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国度,在清代闭关锁国前我国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数学方面体现尤为显著。祖冲之是第一次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的人,欧洲人在1 000多年之后才推算到此;杨辉三角又叫“古法七乘方图”,领先欧洲600多年,最近国际也逐渐承认这项成果属于中国,所以有些书上称这是“中国三角形”(Chinese triangle);勾股定理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十大发现之一,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基本定理,在西方它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然而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勾三股四弦定五”的论述,聪明的中国人在公元前1 100年左右就发现了这一规律,比毕氏早500多年,所以我们叫它勾股定理是有依据的。当我详查资料,撰写这段文字时我感觉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数学教学中,我会把这些背景历史故事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想通过这些背景历史故事也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荣誉感,使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度,并树立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无处不在,数学教育当然要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四、道德教育

篇3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的主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巧妙引导,尤其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的主题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使学生把握方向,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增强担当意识和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就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

二、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意识,培养耐挫心理

中职学校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来掌握娴熟的技能,同时,更要让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我国当前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各行业都充满了竞争,但同时也富含着成功的机遇,让学生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原则、用人制度、就业形式,从而树立职业竞争意识,树立创业意识和正确的从业态度。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经验,加之遭遇生活和工作的不顺,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邪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忽视心理疏导,让他们缺乏耐挫教育,没有让他们体验过失败,致使他们享受在无忧无虑的校园里,而一旦面对社会、遭遇挫折时,要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要么逃避,拒人于千里,抑或失去生活的信心,致使自己的人生陷入低谷,甚至走上社会的反面。为此,我们在平常的德育工作中,要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面对竞争,我们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而不是选择退缩,更不是选择放弃,天地之间,大千世界中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通过这样的教育,耳濡目染,不断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唯有平时不断积累自己,不断锤炼自己,才能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社会的栋梁。

三、用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铸就美好品格

毋庸置疑,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途中的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言谈举止间生成对事物、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如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教师通过亲切的交谈,春风化雨,让他们知道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让他们知道,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己这方面优于别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会逊于他人,只有自己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趋完美。通过这些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师德的伟大。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心灵

篇4

一、自我疏导的涵义

所谓自我疏导,教育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疏导的方针运用于自身,形成自我疏导。同样它分为自我疏通和自我引导。

自我疏通是使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变成一个兼容并包的个体,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重要的是将吸收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整合在自己的大脑中。自我疏通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论,客观看待每一种思想,从而提高自身思想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自我引导就是将吸收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为我所用的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里,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ξ颐堑那质词呛苎现氐模?当我们接收到大量的思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思想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我们吸收的都是科学客观的思想。二是内化的能力。人的思想由认识转变成为习惯,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化。我们在内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实践带动认识,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疏导的方法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修炼自身的能力。用自我疏导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当前自身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里就自我疏导的实践应用提出以下三个具体的方法。

1.自我对话法

自我疏导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客体也是学生自己,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多数时候可以采取自我对话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当一个观点摆在眼前时,问一下自己,对不对?行不行?这里要注意,问题的发出者是当下的自己,而问题的回答者必须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以客观实际的眼光看问题的自己,这样才能正确筛选出哪些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哪些才是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想要掌握并活用自我对话的方法,首要条件是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建设自己的内心。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将客观实际的自己称为本体――“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也就是说,拥有意识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而被思维控制的自己,是虚假的自己,无法正确地看待问题。人是一种喜欢思考的动物,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停止思考的动物,但事实上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欺骗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以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观点来诱惑我们。这时候我们应该充满警惕性,仔细分辨哪个是客观实际的真实的自己,哪个又是在思维习惯面具下的虚假的自己。

掌握自我对话的方法也要熟能生巧,简单说来,凡事多给自己打几个问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认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之后,就要多学、多问、多想,让自己的大脑变得灵活,在自我疏导的过程中产生一个科学系统的看待问题的分析定式,方便日后遇到不同观点不同思想时可以加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

2.沟通交流法

虽然自我疏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但并不与和他人沟通交流发生冲突,相反,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对自我疏导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

首先,与他人交流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疏通。这就相当于集思广益,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接收到了更多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吸收这些思想本身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丰富和提升。

其次,与他人沟通交流也是一种自我引导。吸收不同的观点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在内化成为我所用的思想的过程中,补充了自己原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

最后,与他人交流是对自我的检测。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沟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恰好能够暴露我们在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缺陷。经过他人的指出,相互的交谈与讨论后,我们能够恍然大悟立刻改正,也是一种提升。所以,沟通交流也是对自我的复检。

那么,沟通交流的对象是谁呢?沟通的对象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与自己研究方向或专业相同的同领域人群。这类人通常包括领域内专家、专业课老师、同专业同学等等。与同领域人流对我们的思想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他们与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相似,或许能更加全面地看问题,弥补我们的不足。另一类是与自己研究方向或专业不同的人群。他们所学的知识,日常耳濡目染的内容与我们大不相同,通常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逻辑形式来思考问题。这样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训练,同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疏导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疏导更是离不开阅读。所谓阅读疏导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手段,使自己在读书中有所领悟、有所完善、有所改变,从而达到疏通、引导自我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大学生只重视阅读的数量,却忽视了阅读方法的总结以及阅读与自身的联系。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阅读要分门别类。以往我们读书都是拿来就读,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内容都读,这样做是不对的。阅读要分清所读书目的类别、所属的领域,对于我们需要阅读的书籍,就按照计划将这一部分内容都吃透,读完这一部分再展开下一部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利于知识的整合,也不利于系统地扩充我们的知识面。

第二,阅读要注意联系自身。读书时要联想到自己的想法,将作者的思想与自身的观点相对比,找出自己观点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尽量提高每一本书对自己的帮助。

篇5

1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初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的是成绩差没能升入普通高中的,有的是留守儿童(少年),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的家庭,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就我们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他们自我意识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又不足,本身从年龄上面来看还很小,但是自认为自己是“大人”,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展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的成熟、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失控,做出冲动和极端的行为。虽然有很强的自卑感,但更有很强的反抗意识,有时候会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老师、打架等违纪行为显示自己的“勇敢”。从思想意识方面来说,中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又没有升学压力,自由、散漫,兴趣爱好广泛,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没有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

但是,中职学生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知心人愿意敞开心扉。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对性格外向一点的学生,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动员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在活动中适时灌输积极向上的品德、精神,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我注意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研究他们在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然后找准机会去接近他们,并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谈话方法和语气,以诚相待,倘若能打动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我想应该是事半功倍的。作为教师,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真爱,有信心,有耐心,不断地引导和沟通,最终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共同进步。

2 与学生的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37—0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其兴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如何正确处理好“主”与“导”的关系,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意义十分重大。

一、还学生以“自主”

所谓“自主”,就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满堂灌,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围着教师转,懒于动手与动脑,形成思维的惰性,这样的学习缺乏创新,是教师必须要转变的。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学案向大家展示,让学生们共同评价,老师最后总结。

其次,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自主提问。过去是老师问学生答,甚至是老师自问自答。现在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掌握的时政热点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学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维层次上设问,以开启学生智慧。例如,我在教“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题时,学生就能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特点、作用)?在文化发展的今天,怎样继承传统文化?”这三个角度设问。

再次,着力培养学生能力,自主解疑。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问题的提出势必会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解疑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查找资料,能从已学知识中找到答案;二让学生通过讨论,用辩证思维找答案;三让学生从热点材料中找问题。

二、唱好“主导”这出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要放开手脚淡化权威者的角色,又要强化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从陈旧的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成为课堂教学“穿针引线”的联系人。

教师引导“导”什么?笔者认为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导”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要导“读”。读什么?读教材、读学案、读课外书等辅助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避免盲目性。告诉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图表、提纲整理知识,以便全面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复杂的问题。用比较的方法,对相近、相反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分,在归纳中联系,在联系中运用。

二要导“思”。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创新,勤于思考,才会创造。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掌握“怎样学”。作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比较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式、辩论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辨是非。

三要导“实践”。政治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指导下行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在实际锻炼中受到教益,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四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1、帮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

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就业政策,把握当前就业形势,面对现实,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就业目标,确保顺利就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就业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认清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和方针,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自觉接受方针政策的约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顺利就业;引导达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对就业认识中的疑问和困惑,在正确的择业观念指导下进行正确合理的就业。

2、引导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根本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理念。择业理念是他们对以后职业的追求和向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职校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可以帮助职校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就业的期望值,并为其实现创造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认识到: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好好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服务中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当前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就业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自身的潜力,综合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以便找到能够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的平台[1]。

二、如何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就业时的心理素质

高质量优秀人才的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验证职业院校学生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保持心理的健康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健康成长以及尽早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职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帮助他们寻找、分析导致挫折和遇到问题的原因,使其能够客观正确的认知自我,消除不良心理,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理想与实际所存在的差距,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竞争力,以良好正确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情绪进入社会,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以便顺利就业。

2、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平时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平时的教育中更要重视引导,可以通过一系列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使高职院校学生体会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职业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积极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体会到诚信在市场经济就业条件下的重要性,认识到“诚实守信”是新时期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3、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的教育,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要对当前形势下的就业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既要了解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要看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所存在的各种机遇。这是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可的步骤。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了解社会上对自己专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同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实际能力、性格气质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不盲目攀比跟风,追求高薪岗位,也不要只着眼于大城市,要以自己的专长来选择自己的所需。同时要实时调整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就业目标不可能时,就要及时调整自己以便重新定位,使就业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2]。

4、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相吻合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让正确的就业理念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的强劲动力。通过开设就业辅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新形势下国家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为职业院校学生讲授相关的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挑战的思想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创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职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地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的各种教育因素都占据着应有的地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西方用“职业指导”来表达,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是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1]而在我国“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的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2]尽管中西方对其概念认识与理解不同,但是它们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启动、全面展开到学科化建设的演进过程,内涵不断丰富,性质也从行政服务性转向教学,发展方式从经验走向学科化建设。[3]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不同的概念认识与价值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施,并最终影响指导工作的成败。因此,它逻辑地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地位认识的逻辑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概念、演变过程还是官方文件,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及其探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就业难问题,既是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思想问题。[5]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有些大学生眼光过高,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彰显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各种思想问题,例如不良的心理误区、低迷的思想状态、缺乏主动性的双向选择、过高的期望、盲目从众、功利性的就业选择趋向、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工作持久毅力的缺乏、以及就业的不稳定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呈现,直接可以追溯到与大学教育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欠缺的表现。[6]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生明确个人兴趣和志向,而且指导着大学生如何在对自己正确的定位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状况和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就业选择;同时,将包含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道德观等内容的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7]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重要的载体与手段。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育人地位,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重要载体与手段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开掘、传输与发展的价值。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发挥其导向作用,从而引领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倾向,形成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理想,并使大学生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消解。例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结合价值规律,针对目前就业活动中的竞争现况,引导思考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探讨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对价值规律的供求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就业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对自己的就业取向进行准确的定位。此外,针对目前大学生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现状,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结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容,结合国家的就业方针,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国家的需要和导向,引导学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西部和基层中去锻炼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中坚作用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岗位要求来看,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既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他们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扮演着诸多角色,他们“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是大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者;是学生求职单位或岗位的推荐者;是学生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者;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是国家、社会、学校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的宣传者;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具体困难的协助者;是学生就业后发展跟踪考察的联系者”[8]。其次,目前在各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也是由辅导员来承担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来看,由于他们最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因而也常常最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3.拓展专业课教师的开发作用

专业课教师最为熟悉各自学科领域的情况,因此可对学生即将从事的行业进行基本现状、发展前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开发作用,即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清楚即将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并将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和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智商、思维方式等相结合,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9]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理想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为今后的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课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价值为取向,同时采用团体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既是促进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10]

参考文献

[1]池忠军.简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2,(5):88-89.

[2]池忠军,张晓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3):62-6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一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复杂,如经济结构性矛盾、地域发展差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就业指导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和谐就业,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

一、学生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落后

大学生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存在着工作的高低贵贱之分,端上“铁饭碗”才算就业的观念普遍存在,还存有自负、自卑、攀比等心理问题,就业主动性和自主性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就业的信心,害怕就业。

(二)就业认知缺乏

大学生对就业难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就业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择业观念趋向功利化,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三)缺乏诚信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就业推荐材料、简历、面试中的虚假信息,签约后的毁约行为等现象存在。少数毕业生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弄虚作假,把别人的各种证书和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进行剪贴、复印。还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及发展,一旦发现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与自己的设想不符,就擅自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与损失。

(四)缺乏就业技巧

大学生在自我推销过程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准备不足,导致自我推销能力不足。毕业生在就业前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如筛选就业单位、了解企业信息、巩固专业知识等,这样才能求职中充满自信取得成功。

二、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及其教育管理者用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性质和方向

就业指导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而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用来为本阶级或本集团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服务的政治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内容。无论是就业政策宣传、择业观的教育,还是就业信息的指导、就业技巧的训练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确定方向。这种定向的任务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中,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个人成材等方面,保证在就业指导中,坚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确立科学的择业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顺利开展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促进大学生养成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内在素质,另一方面又能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外在人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内容和教育方法,调动和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意识能量,进而引导大学生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的择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强烈的社会化功能,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向大学生传递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激发大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关心大学生就业,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整体素质的有效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是潜在的,同时也是巨大的。社会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社会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又受思想政治素质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和行为方式。通过丰富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

(一)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现在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并不是说大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因此,应该大力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理念。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磨炼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把工作看作自己的一个立足点,一个发展的新起点。同时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社会。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的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调整个人的心态,把目光放长远,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学会从长远的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漫漫,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大学生只有以坚强的意志面对逆境,才能克服它。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面。

(三)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少数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出,如简历造假和随意毁约等。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首先,学校应把“诚信”作为教育的基本准则,以此来规范学校的行为,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对学生与社会负责的观念,不断完善学校的各种制度机制,增强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其次,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和法制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至上”的价值观和信守规则的法制理念。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中要广泛地开展就业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包括扩展自主择业所需的社会知识背景,各省市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程序,用人单位状况及用人标准等。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介绍毕业生就业。同时要重视对大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包括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精神的培训,还应加入职业技能、岗位规范、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求知的信心与勇气,提高求职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卫华.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策略[J]. 职业教育研究,2005(6):16-18.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高中道德;价值观学习;方向

苏联的申加罗夫在《情感与感情是现实反映的形式》中说,“情感领域的不协调是最高的惨淡的现实。情感与感情的世界是在较早的年龄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对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没有形成的话,那么这个空白靠将来再弥补的希望则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机制和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经济生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

诚实守信、竞争创新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是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基础,更是企业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假冒伪劣,弃信毁约,不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最终还一定会被逐出市场。只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诚实守信,社会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约履行和现代金融活动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了竟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就会失去活力。通过竞争推动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工作业绩和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市场主体多方共赢的结果。利益兼顾、公平公正.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坚持利益兼顾的道德准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特征。

二、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高中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道德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的方法和途径。

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高德胜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觉接受生活实践的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一位教师结合经济生活教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支出记账;朴素生活,个人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护环境,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尊重他人劳动,不购买和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需要学生用行动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愿意做也能够做到的。这说明,引导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才能促使其道德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这一活动,复杂的经济生活得以还原,深刻的经济规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经济理论得以活化,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们认识到,把正常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民族”的高度,甚至对其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自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而在黑格尔看来,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史。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有效地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