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政策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政策相关理论

篇1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科技税收优惠

一、引言

关于“创新”一词,有多种解释,也有诸如“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提法。但就其本质来说,主要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科学创新主要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一般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创新”指的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具体的情况:引人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可见,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且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目前我国与“创新”相关的税收激励集中表现为一系列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创新税收激励以及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的混合体。关于现有税收政策对创新激励的不足(即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已有较多的研究,为激励自主创新而提出的调整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亦有不少。但整体而言,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多数学者的研究模式是通过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等同;二是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缺陷的理论依据不是很充分,多数结论是根据经验判断或归纳其他学者的观点得来的;三是很多研究是从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角度切入,部分涉及技术创新的内容,而直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的则较少。

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税收政策的缺陷,最终提出了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体系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二、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在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技术创新是主体,税收政策是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因此,对技术创新的深入分析是解决税收政策如何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制开发、试验和试产、批量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有每个环节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创新活动的成功;二是重视技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认为商业化过程是技术创新的显着特点,也是技术创新区别于纯技术发明的根本之处,因而技术成果的转化机制就异常重要。因此,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就要根据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阶段主要包括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

首先,在研发阶段,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开发研究和建立销售渠道,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又不稳定,这一阶段的投资风险是最高的,同时又较难获得规范的银行贷款,而且由于技术创新的准公共品性质,企业没有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政策重点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实践,政府加大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财政担保贷款等力度。另一方面,应制定并广泛宣传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因为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待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其次,在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虽然进行了一些研发活动,但研发活动的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由政府资助的,而且企业对研发成果的价值判断仍不明确,企业仍然受到研发成果进入试制阶段但无法实现商业化的风险威胁,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试制活动持观望态度。因此,政策重点是保证企业的研发成果顺利进行试验和试制,政府应对企业转化活动给予财政拨款、政府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还需要对转化成果给予税收上的低税率、减免等

政策。但相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此时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中期,应大力加强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并配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在产业化生产阶段,企业要为新技术寻找市场并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新技术的生产活动,或新技术投入生产的产品能够有确定性的销路。因此,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着力引导社会资源向风险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确保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顺利销售。相对于财政支持政策,此时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更敏感,税收优惠政策能引导社会资金投人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政府采购则能为新技术产品提供确定的销路。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后期,侧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的支持会大大增强政府激励的效果。

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不同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在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与产业化生产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更强,而在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则稍弱一些。因此,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应针对技术创新具体阶段的特点,对不同阶段分别制定力度不同的政策。

三、现行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

1 宏观层面的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以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但是与以科研机构、高校及个人等为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占比上均相差无几,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这是现行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

其次,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企业间存在不平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这种税收优惠的失衡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税收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

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实施细则中对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导致真正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较少,而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由于其资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占尽了先机。

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现行税法只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如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而对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则仅局限在“国家规划布局”和“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范围内,缺少针对其他新兴产业和特殊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 微观层面的缺陷

我国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针对企业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而设计适当的激励,这与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是不相符的。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重点一直放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即取得了科技创新收入则可以免征或少征税款,或只有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阶段的特点,研发阶段最需要支持,处境最为艰难,急需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解除资金不足和投资风险的顾虑,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恰恰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过程的激励不足,仅仅对新增的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政策:“盈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在10%以上,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且由于研发投入与一般的经济性支出不同,逐年平稳增长10%以上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如税法明确规定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产品,进行“三免两减半”,经认定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行“五免三减半”优惠等。但激励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与其前后两个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内在统一性,并未将三个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有机连接起来。

最后,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偏重于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税收扶持,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支持不够,仅对企业发明、设计、试制等过程给予优惠,而对技术的产业化、产品化、商品化几乎没有考虑。如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激励制度仍未建立起来。

四、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

1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目标分期原则。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税收政策,既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遵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近期目标是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远期目标则是着重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对象分类原则。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又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因此,应本着有助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的原则,分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不同问题,分别制定对应的税收政策。但这并不搞新的“特惠制”,大型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创新基础,税收政策主要解决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一系列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这正是税收政策的着力点。

第三,过程分段原则。根据前文关于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的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的完整链条,税收政策应尊重技术创新规律,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链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支持。

第四,措施分层原则。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非中央政府的独有职责,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相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应包括中央的统一政策和地方的相机政策两个组成部分。中央出台全国统一使用的科技税收政策,应注意政策的整体效率;在被赋予地方税种上的一定减免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在上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目前的重点是在全面梳理剖析现行科技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相应调整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体系。具体的政策目标应包括:一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解决技术创新的现实困难,并提供现实的增加预期收益、减少预期成本的机会;二是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三是对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能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又是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具体政策建议

(1)调整现行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纠正企业间的不平等待遇。可将“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扩展到标准较低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普通的中小科技企业也能享受优惠;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政策也可适当扩展到除“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以外的其他新兴产业;可将对国内亟需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短缺技术和创新项目给予15%的优惠税率由特定地区转为全国的普惠。

(2)强化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环节的激励,确立研发税制的核心地位。可以考虑:一是取消对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限定在企业r&d支出比上年增长达到10%的规定,可以采用支出增量(当年支出与过去2年支出平均值的差值)法计算税前扣除额,并限定享受优惠的最低r&d支出额;二是允许高新技术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的风险准备金,准予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当企业发生重大的研究与开发失败和投资失败时,允许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三是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费用税前扣除的适用范围、加速折旧所有单位研究开发用固定资产、缩短所有研发设备的折旧期限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本。

(3)创新税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在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对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业,税收支持政策可采用对转让科研成果的企业进行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而对购买科研成果的企业,允许其将用来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进行当年税前列支。如该企业用成果转让所得继续投资于自主创新项目的,应给予再投资抵免,作为鼓励企业再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此外,可考虑对企业购入的知识产权,缩短摊销年限;而对于购人的进行技术创新的先进设备,不管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也不管是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均允许其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的审批程序上,应该尽量简化,缩短审批时间周期,改变逐级审批过程,采用两级或其他方式,以利于企业运用优惠政策。尽可能规定并适时更新详细的加速折旧设备清单,减少一事一批,减少逐级上报带来的人为操作及手续繁琐等问题。

(4)制定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化生产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企业购入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生产的先进设备的税收优惠,现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下一步可考虑扩大增值税关于设备的抵扣范围和增加对中小科技企业购买设备的增值税抵扣;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生产出技术产品进行销售的税收优惠,如对其当年的广告支出实行全额税前扣除或适当提高扣除比例;对技术创新产品出口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其竞争力;对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形成创新性产品的企业,税务机关退还其进口环节已缴纳税款等。

此外,要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建议提高技术创新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生活费用扣除标准;对科研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取得的各种奖金、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减征30%;鼓励科研人员持股,对科技人员因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息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等,鼓励技术创新。

[1]蒋建军,技术创新与税收激励[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25-31.

陈琳,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9.

陈海霞,郭宏宝,企业创新特征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9,(11).

赵岚,试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7,(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2

【关键词】税收负担 劳动供给 就业 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就业形势正在不断僵化,国内劳动力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如今,怎样扩大国内就业、缓解我国国民就业压力已成为国内一大时事热点话题。讨论当前我国劳动力受税收因素的影响层面,对于有效解决就业难题、降低屡降不下的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税收及就业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以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及就业和时展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

(二)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若考虑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多从以下两个方面: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此次本文主要从前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及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其中税收影响劳动总供给量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和影响人们行为这两方面,而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也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及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这两个方面。

对此,有一个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曾讨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若假定个人福利总量由收入和闲暇两要素构成,而收入和闲暇这两个要素是定义在时间因素变量范围内的,则将个人的时间用于闲暇或用于挣得收入都将为个人带来福利的增长,但每个人可以用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因此将时间用于任何一个因素都将以失去将时间用于另一因素的潜在收益。

除此以外,国内也有一种有关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谈到: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对人们征税后减少了人们理应的收入额度,促使其为获得理想中的总效益而放弃闲暇、选择工作的效应;而替代效应是指当征税后人们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促使人们选择相对价格更高的闲暇的效应。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内征税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则改时间内征税对劳动供给起到了激励作用,即人们会主动增加工作、增加劳动;但若收入效应

二、我国目前税收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目前税收现状分析

由表1(注: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及广义货币中用于税收的比率都在不断上升,说明近几年税负率一直在上升。

(二)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仍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我国在危机浪潮中努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国内,长期的劳动供需之间的矛盾仍在日益加深,人口增长使得劳动人口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某官方统计显示,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的城镇人口仍将每年以100万的新增劳动力速度持续增长中,若考虑历年转下的140万下岗失业人员,则代表着每年有高达240万的总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若再考虑加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100多万劳动力,则这一数字又加至400万人。

表2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1~4.3%左右,这里不妨考虑一些官方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曾对此公开表示,其实在国内目前有高达2亿的人口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实际上远远高于官方登记的4.2%,背后真实的数字可能在10%左右。可想而知,中国社会目前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三、我国现实的税收与劳动供给关系

针对目前日益困难复杂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一直在相关的税收政策上不断创新,以期利用宏观财政工具拉动国内就业。特别自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继续实施向上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国内就业;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也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国家巨额的财政投入及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短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目前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涵盖税种较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有关于拉动就业的政策主要惠及在某些地方税种里,如:营业税、所得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而对于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很少。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税收拉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效应,也违背了当初设立政策的初衷,此外,通过减免某些地方税来拉动整体国内就业情况,这就相当于将国家财政的压力转嫁到地方财政上,这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得其反。

(二)设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跨度短

举例来说,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有一系列诸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但设定的截止期限大概为2005年12月31日,从此处可以看到国家在某阶段的确考虑到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急切需要,但也反映出国内税后优惠政策的期限过短,没有放眼于长远目标,缺乏长期稳定性,因此对于时间跨度这款仍然需要逐步补充完善。

(三)目前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力较低

当前国内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以临时通知或补充规定的形式出台,对于某些处理个案问题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完善、有秩序的法律规定,因此,国内相关税收政策随意性太大,致使目前不少的优惠政策被错用滥用,实现不了本该有的政策效果。

四、提升我国税收政策促进就业价值的现实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上都采取了各类措施,但要么就是收效甚微,要么就是无法完全根除问题病根。由此,我们应该在优化税收政策及其他可实施性的实际操作中入手,以真正降低我国的失业率,提升国民幸福感。

(一)鼓励中小企业壮大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减缓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在国内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整体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同比之下,私人企业、股份及外资企业就业岗位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国内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这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据了80%的极大比例,是我国解决就业的一大主力军。因此,政府应当调整税收政策方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降低我国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采用加速企业折旧、放宽企业费用列标等其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投资补贴以及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予以免税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吸纳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从大势来看,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就业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大多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高达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是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协调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提倡劳动力转移至我国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导致诸多矛盾:例如高级管理人员、IT技术人才外流等,这些现实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也给国内东部地区的大就业形态造成侧面压力。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现状,给予落后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投资抵免等更多的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再生产,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化能力,鼓励中西部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自愿到西部创业的有关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税收政策支持,以快速促进劳动力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当前出口退税政策改革

首先,应立足国内严峻实情,适度调高对外依赖度较高并且划分在就业密集型类别的相关企业的退税率,例如玩具出口、纺织等相关行业,增加该类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此类措施支持国内出口型企业的生产,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就业现状。

(五)减轻劳动力供给并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劳动力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参与率,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要降低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实现降低总人口中劳动力数量的目标。相应可供考虑的税收政策有:鼓励个人及企业增加教育投资,并落实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家庭的教育投资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中列支扣除,而企业的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 居民消费 税收政策 效应

一、税收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要分析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需要从消费函数理论入手。著名的消费函数理论有两个,一个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公式为C=cYD,其中,C为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即期私人可支配收入;另一个是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公式为C=cYP,其中,c为长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YP为长期平均收入即持久收入。从这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消费总量主要受边际消费倾向c、即期可支配收入YD和持久收入YP的影响。税收政策可以通过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即期可支配收入和持久收入等因素对消费总量构成影响。

1.税收政策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1)税收政策可以改变收入分配状况。众所周知,对于人均收入水平一定的国家而言,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而税收政策可以改变收入分配状况。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改变由初次分配形成的不同收入、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人群的收入状况,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形态,进而改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2)税收政策可以改变未来不确定性。如果税收制度可以筹措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私人就会因未来不确定性的降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税收政策对居民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居民即期可支配收入YD=Y+TR-TA,其中,Y为收入,TR为转移支付,TA为税收。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转移支付TR和税收额TA两个因素对居民可支配收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税收政策对这两个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税收政策对转移支付TR的影响。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因此,转移支付的规模除受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影响外,税收收入的多寡也是制约转移支付数量的重要因素。

(2)税收政策对税收额TA的影响。税收政策对税收额TA的影响体现在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上。若宏观税负水平较高,则最终产出中属于政府的份额将增加,私人可支配收入就会相应减少。

3.税收政策对居民持久收入的影响

居民持久收入主要取决于收入的稳定程度,而影响收入稳定程度的因素众多,如经济的波动、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就业的稳定性等社会性原因及个人素质等个人原因,其中就业的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取得稳定持续的收入。税收政策能够通过其自身或者通过其他积极因素对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影响上。

(1)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税收对劳动总需求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扩大劳动需求的根本所在。二是直接扩大就业需求。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多雇佣人员或者多雇佣特定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进行税收优惠来实现的。。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劳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了维持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价格下降、闲暇价格上升,促使人们以闲暇代替工作。另一方面,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劳动的供给结构是指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各种劳动的构成,主要是指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等。税收对劳动供给结构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般而言,失业人群主要由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构成,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鼓励教育和对劳动者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二是为失业者提供资助,如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给工作的人免除后顾之忧,增加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不同税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具体到不同税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收入来源阶段,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累进课税制度及合理费用扣除办法,可相对减少高收入阶层收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在收入使用阶段,通过消费税抑制高消费,进一步调节可支配收入;在财富占有阶段,可以通过财产税等调节收入的存量,避免财富过度集中,鼓励即期消费;在未来收入阶段,通过社会保障税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预期,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

三、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

近年来,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我国相继进行了税收政策的改革与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1.消费税改革对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效应

从2006年4月1日起,调整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取消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护肤护发品税目,增加了高尔夫球、高档手表、游艇等税目,降低了小排量汽车与汽车轮胎的税率。通过改革,降低了部分消费品的税负,提高了人们的消费,同时通过对高档消费品的征税,调节了贫富差距。

2.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效应

为了抑制居民的储蓄欲望,增加消费,同时也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于1999年11月对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为了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自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征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此项政策使中国约2000余万人因为月工资、薪金所得未达到1600元的纳税标准,因而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可支配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即期消费。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以使全年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0.5个百分点。

3.农村税费改革对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效应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十五”(2000年~2005年)之初,中国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通过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农民负担得到了大幅度减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另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可大大增强购买能力,使其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4.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对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效应

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政策。2002年12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对吸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等给予定期免除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2005年11月4日,国务院又《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对2005年底即将到期的有关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延长三年执行,规定对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实行,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消费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稳定了社会大局。

当然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在刺激居民消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设置不够科学,未能更好地引导合理消费,抑制奢侈消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够健全,未能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相关财产税仍然缺失,未能有效调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税尚未开征,无法筹集到足额、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城乡税制不统一,农民仍然承担较高的税负;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仍不完善。今后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刺激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使税收这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政策; 分析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和推动者。近年来,广东的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民营经济发展趋势上看,民营经济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据统计,2011年,广东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3 336.44亿元,同比增长11.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8%。同时,民营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质量也不断提高。2011年,广东民营单位有468.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110.83万户,个体工商户348.48万户;民营单位户均创造增加值为49.8万元,户均上缴税收为7.94万元。在出口方面,民营出口高速增长,高端产品成为其出口主力军。广东民营出口总额为1 32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22.44亿美元和250.95亿美元,同比增长29%和37.9%,占民营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6.1%。另外,民营企业在税收上的贡献也逐年加大。2011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3 718.96亿元,同比增长26.8%,但是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广东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据2010年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中,作为民营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广东只有13家,而浙江、江苏两省合计309家,占据榜单60%的席位。从专利技术看,至2008年底,广东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位,然而大部分企业仍然与专利无缘。据统计,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参与科技自主创新的不足20%,而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只有3.4%。2009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了19家,广东则只有8家。以上事实说明,广东民营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其科技自主创新竞争力缺乏的矛盾亟待解决。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颁布,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国家将继续细化相关措施,更加具体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这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尤其是税收支持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以使广东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这一举措,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大战略任务。

二、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实证分析

(一)税收政策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是采取税收政策,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是税收政策对市场造成的扭曲最小;二是税收政策的规范性最强;三是税收政策的操作成本较低。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支出分担民营企业可能的风险成本,提高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为民营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等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种激励手段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效果最为明显的首选调控手段,它影响着民营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并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实证分析

篇5

[关键词]企业计税行为;商品价格;波动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4-0066-07

一、引 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外夹击之中,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已呈现出日趋复杂化的迹象,未来商品价格的走势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商品价格水平仍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已成为我国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商品价格水平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整个市场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它一方面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参数,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实现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也成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其波动直接影响到居民个人收入与消费、企业生产成本与收益以及政府财政收支等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综合反映市场运行状况的信号,成为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体系完善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调节企业和居民经济行为的“指示器”,其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正是由于商品价格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企业经营和社会稳定的方方面面,因此更加受到政府、企业、百姓和学术界的关注。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对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税收是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价内税还是价外税,实际上都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仅仅是针对税收的课征方法不同而已)。因此,税率的高低、税目的范围以及征纳环节的设置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收益,影响到整个社会供给的水平,进而影响到商品价格的波动。于是,企业的计税行为,作为企业调整自身的税收负担和确保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就成为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文献综述

关于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与企业计税行为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企业计税行为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研究文献综述

Tadahisa Koga(2004)[1]以7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以调整自身税负为目的的企业计税行为会对国内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传递效应。Auerbach(2005)[2]分析布什减税政策对企业计税行为的影响,这个分析出现了有趣的“副产品”——减税的动态绩效即可估计到的企业计税行为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动态绩效的减税过程中,政府可以预测大约有多少税收损失可以被商品价格的波动所补偿。World Bank(2006)[3]用VECM模型进行的计量研究显示,在基础资源性商品的定价上,企业的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为有限。Marco Rossi(2006)[4]研究发现: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波动所产生的传递效应会持续一年甚至更久,且企业计税行为对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影响要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Guellec&Van Pottelsberghe(2007)[5]建立了一个研究税收变动对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税制改革,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会通过企业计税行为变化对商品价格的扰动表现出来。Edward(2007)[6]选取了1996年至2006年间的美国主要商品期货的价格指数CRB,对企业计税行为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OECD(2008)[7]认为,企业的计税行为对现货商品价格影响的经验证据是混合或模糊的,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企业计税行为放大了商品价格波动的观点。Newbery(2008)[8]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逐步发展,传统用以影响商品定价的贸易政策的运用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税收政策的影响则逐步增强。税收政策对企业计税行为的影响会很快传导到商品的定价上来,并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表现出来。Gerltry&Hubbard(2008)[9]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税收负担和物价水平的相关性。Ripple(2009)[10]用EGARCH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的计税行为与商品价格的波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Culen&Gordon (2009)[11]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经济模型。模型研究了企业计税行为变化所诱发的税源变动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内企业计税行为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研究文献综述

马栓友(2006)建立了商品价格波动经济运行模型,对我国商品价格的波动形态与宏观经济的长期运动趋势、政府经济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商品价格变动、经济运行、财税政策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特定的规律,并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任寿根(2007)通过建立一个半开放经济模型,分析了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动态机制。认为,就长期而言,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和生产者价格水平都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其中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弹性要大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弹性;而从短期来看,税收政策的变化虽然对生产者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并且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企业计税行为的干扰。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008)围绕商品价格和企业投资、产出、税收等经济变量进行了一系列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企业投资增长是企业产出增加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而税收政策变化所引发的企业计税行为的变动则会导致商品价格波动的结论。夏杰长(2008)经统计检验发现,企业的计税行为与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变化才是导致商品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吴晓晖(2009)研究得到CPI与PPI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并且PPI变动一定会影响CPI的变动。李丽青(2009)运用ECM模型研究了企业税收负担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税收负担的增长是商品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即企业以调整自身税收负担为目的的计税行为就必然会扰动商品价格。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9)回顾了中国企业税收负担的变化过程,分析了中国现行税制税负水平、税收结构、主体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平稳的影响。樊丽明(2010)运用VEC模型研究了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的干扰效应,认为企业的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是非随机性的,并且存在时滞。吴秀波(2010)通过对物价波动的研究得到从长期来看,商品价格水平的波动与国内企业税收负担的变化趋势是基本吻合的,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付伯颖(2010)研究认为企业税收负担变动与CPI的变化是非显性的弱相关。

三、研究方法和模型

商品价格的波动通常是用商品价格的方差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以SD表示)来表示的。因为标准差可以反映商品价格变化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就表示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越大;反之,标准差越小,就表示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越小。本文选择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即PPI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从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研究PPI的变动情况将有助于判断、分析商品价格的波动情况。

本文依据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理论,通过对影响商品价格波动(Fluctuations in commodity prices,以FICP表示)的因素因子进行分解,构建企业计税行为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实证计量模型,从信息不确定的视角研究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计税行为的相关性。

假设商品价格波动的模型为:

根据传统的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格基本上准确地反映了商品内在价值有用的所有相关信息,因此商品价格的波动体现了市场基本面的相关信息。来自市场基本面的信息不确定性会引起商品价格的波动,而非基本面的因素也能推动商品价格的波动,如政府的政策、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惯性,这三个方面因素会直接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特别是非随机性波动。这些所引发的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Non-random fluctuations in commodity prices,以NFICP表示)对于真实经济也会产生显著的反馈影响。

有鉴于此,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我们将上述三个因素效应作为解释变量,其中,政府的政策效应,我们主要考察的是税收政策(Tax policy,以TP表示),因为税收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税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引起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我们选取了税率(Tax rate,以TR表示)和实际征收率(The actual levy rate,以ALR表示)作为替代指标;企业的行为效应,我们主要考察的是企业计税行为(Tax act,以TA表示),由于企业计税行为属于定性指标,无法观测,所以我们选取了可量化的替代指标——企业纳税额(The amount of tax,以AT表示)和经营成交率(Business turnover rate,以BTR表示)。因为企业的纳税额大、经营成交率高,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跃,也就说明企业对商品价格的认同,反之,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平淡,也就说明企业对商品价格的否定;市场的惯性效应,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市场中由当前商品价格波动与滞后商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性所导致的波动集群(Volatility clustering,以VC表示),即市场上商品价格波动存在着的涟漪效应,价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及变量测量说明

本文选取了2001年~2010年的PPI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从行业层面出发,选择PPI指数的调查产品所覆盖的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每个行业随机抽取100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规避数据自身波动性的要求, 本文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于全国税收征管系统的SDMS数据库,并对其产生的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不难发现,lnSDc、lnALRc、lnATc和lnBTRc均为零阶单整变量。lnSDc、lnATc和lnBTRc的显著性均达到了1%;lnTRc在经过一阶差分后显著性也达到了1%,对lnTRc作一阶差分处理,以DlnTRc表示;而lnALRc则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于是,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模型就可以建立在消除了数据本身波动性的平稳时间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了。

(二)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效应因子的分解分析

1. 税收政策因素效应分析

以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标准差lnSDc为因变量;以DlnTRc和lnALRc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2不难看出,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中,税收政策的影响效应约为38.81%,其中,实际征收率在1%的水平下对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影响具有显性正效应;而税率对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影响则具有非显性正效应。这就意味着,政府的税收政策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具有明显且有效的影响,但税收政策并不是以平缓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为目的,因此,税收政策对于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反应较为零碎和被动。而表2中的D.W值为0.3401远小于2的状况,则告诉我们,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中,税收政策效应的残差序列中的序列自相关情况不仅存在而且深重,还有可供提取的有用信息。

2. 企业计税行为因素效应分析

将lnATc、lnBTRc和虚拟变量DV1、DV2、DV3加入到模型的解释变量中,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3可以发现,将lnATc、lnBTRc和虚拟变量DV1、DV2、DV3加入到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后,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中,税收政策因素加上企业计税行为因素的影响效应合计为54.99%,也就是说,在税收政策的影响效应约为38.81%的前提下,企业计税行为因素的影响效应约为16.18%。其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的检验,lnALRc、lnATc、lnBTRc和DV1、DV2、DV3的系数均获得通过的状况则告诉我们,实际征收率和企业计税行为因素效应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具有较强的影响。作为企业计税行为可量化的替代指标——企业纳税额指标lnATc和经营成交率指标lnBTRc,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具有同向显性影响效应,就是说,企业纳税额的增长和经营成交率的提高,会推动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增强;反之,则会抑制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使之趋缓。而在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计税行为的影响方面,企业对政府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国发【2003】24号),调整出口退税率的计税行为反应,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方面为正效应;企业对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计税行为反应,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方面为显性负效应,即对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了较为明显地抑制效应;企业对政府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允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自制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计税行为反应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方面为显性正效应,即推动了商品价格的波动。同样,表3中的D.W值为0.4489远小于2的状况,则说明,在残差序列中的序列自相关情况依然存在,还有有用信息需要提取。

3. 市场惯性因素效应分析

将lnSDc-1、lnSDc-2和lnSDc-3加入到模型的解释变量中,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4研究得出,将lnSDc-1、lnSDc-2和lnSDc-3加入到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后,在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中,税收政策因素加上企业计税行为因素和市场惯性因素的影响效应合计为83.17%,也就是说,在税收政策的影响效应约为38.81%;企业计税行为因素的影响效应约为16.18%的前提下,市场惯性因素的影响效应约为28.18%。其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的检验,lnATc、DV3和lnSDc-1、lnSDc-2的系数均获得通过以及lnBTRc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的状况则告诉我们,市场惯性因素效应和企业计税行为因素效应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具有较强的影响,而其中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具有同向显性影响效应的企业计税行为因素效应,与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的关联尤为密切,具有极强的促发效应;至于市场惯性因素效应,其可量化的替代指标——lnSDc-1、lnSDc-2和lnSDc-3,不仅显示出了明显的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涟漪效应,还表现出了市场惯性效应逐步减弱的特征。表4中的D.W值为1.9701,与2的差值较小,也就意味着残差序列基本上达到了平稳时间序列的要求,残差中已基本上不再存在具有解释效用的信息,因此,模型也就不再存在自相关性。

(三)模型可靠性检验

对税收政策因素效应加上企业计税行为因素效应和市场惯性因素效应回归分析结果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ADF检验统计数据远低于1%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状况显示模型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的检验结果是平稳的,即模型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已达到平稳时间序列的要求,残差中不再包含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其他影响因素,因此,模型是可靠的。

五、分析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以2001年~2010年的PPI指数作为研究对象,从PPI指数的调查产品所覆盖的全部39个工业行业层面出发,采集了全国税收征管系统的SDMS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并对其产生的相关变量进行了计量评估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主要分析结论

第一,就39个行业整体而言,税收政策对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出显性相关关系,具有较强的对应性。这就意味着,税收政策的变化所引发的商品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非随机性,可以说是税收政策变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税收政策通常并不对商品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对商品价格的调控效应主要通过企业的计税行为来传导。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通过计税行为的改变来尽可能地弥补因税收政策变化而导致的利润减损,从而形成企业计税行为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二,在39个行业中,剔除税收政策变化因素,或者说,在税收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单纯的以调整自身的税收负担和确保利益最大化的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影响相对较小。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的波动具有影响作用,但影响方向和大小程度应做具体分析,而不能盲目地认为企业税负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是同向的、线性的或对等的。

第三,对39个行业的计量估算发现,商品价格波动存在着的涟漪效应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产生了较明显的推动效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在某一时期,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产生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时,会对商品价格波动的本身产生一个正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向的冲击作用会慢慢的减弱,最后直至趋零。这表明商品价格的非随机性波动会受到前期的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影响,一方面具有滞后和持续的效应;另一方面还具有推动和放大的功能。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上述结论表明,对于税收政策变化影响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调控效应,企业计税行为不仅具有传导的功能,而且还具备放大的机制。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必须要注意对那些并不直接以商品价格某种形态的运行为目标,但却对商品价格运行有很大影响的税收政策研究。这些税收政策法规虽不是以商品价格为其直接作用的对象,但其出台实施却会改变商品价格运行的环境,改变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生产或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水平,改变市场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商品价格的波动。在这类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尤其要慎重考虑的是,企业计税行为对其效应的传导和放大功能。

第二,企业必须正确评估政府税收政策对整个社会供给的影响,在准确分析商品价格需求弹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自身的计税行为。目前我国执行的税种,分别归属于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等四大类。不同大类所包含税种的形成机理是不同的,相应的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原理也是不同的,因此,凭主观臆断地讲仅仅由于企业计税行为的变化就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相应的波动是不确切的。

第三,税收政策是企业计税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因素,对影响商品价格波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税收政策尽管能确定企业税负是否可以转嫁、转嫁的数量、起点和终点,但却不能决定税负转嫁的方向。税负转嫁的方向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又是至关重要的,而能够确定税负转嫁方向的则是企业的计税行为。由此可见,从税收角度看,它对商品价格的调节、控制作用是政府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计税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开特定的企业计税行为,税收的调节作用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逆向的。这就会给税收对商品价格的调节作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使政府有时无法根据需要调节商品价格。

六、结 语

研究企业计税行为对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影响,重点就是要分析企业计税行为产生的影响机制以及所导致的商品价格波动的最终变化趋势,从而探索和掌握商品价格非随机性波动的变化规律,并因此而选择适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的税收政策,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化解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Tadahisa Koga.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funding on R&D project of SMEs in consideration with MBNQA criteria[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4,30(1) :17-21.

[2] Auerbach. R&D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Policy Modeling,2005,29:45-60.

[3]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06[EB/OL]. http://.

[4] Marco Rossi.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tax programs with heterogeneous objectives: A DEA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96(3):47-55.

[5] Guellec&Van Pottelsberghe. Dat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ax program impacts[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7,31(3):84-98.

[6] Edward. R&D intensity for innovative and adaptive purpose in overseas subsidiaries:Evidence from American multinational enterise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7,23(1):31-45.

[7] OECD(经合组织).ENV-Linkages模型[R].(2008-c)分析结果。

[8] Newber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Linking poli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TIG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8,38(4):68-79.

[9] Gerltry&Hubbard.Is a higher rate of tax credit a panacea for low levels of R&D in disadvantaged regions? [J]. Research Policy,2008,38(1):19-25.

篇6

税收筹划内部控制外部环境

一、企业税务筹划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企业税务筹划是对企业的各纳税项目进行事前的规划,以期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但在现实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达不到减少税负的目的,反而有事会使企业承担莫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是税务筹划风险的存在,而这些风险有些事来自企业内部,有些是来自企业外部。

1、相关税务筹划人员的素质问题

企业的税务筹划,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联系极为紧密,这就需要税务筹划人员在进行方案的指定过程中牢牢把握相关的法律规定,切实做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但在现实的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由于筹划人员对当前的税收政策、条件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法律基础,这就使得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难免会与政策、法律的规定相违背,使得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另外,企业的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济权利,是一种合法的减少税负的途径,但由于相关筹划人员的素质不够,可能会将税务筹划变为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使得合理合法的筹划行为变为不符合法规的行为,不但不会为企业带来收益,反而会使企业承担相应的损失。再者,在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产生法律纠纷时,或是与征税者在某些方面的认定存在差异时,由于相关筹划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很可能难以为企业争取到作为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这也势必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总之,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与税务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及税务筹划条件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而对这些政策的了解也睡筹划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在我国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法律、税收、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也不够全面,从而导致税务筹划的预期结果无法达到。

2、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发展变化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是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还应该时刻关注外部局势的发展变化,所谓的外部局势就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由于社会经济告诉发展,企业的运营规模也在不断的拓展,这就使得企业的纳税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税负也在不断增长。相应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税收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进行税务筹划,来达到减少税务的目的。但是,企业制定的税务筹划方案在某些情况下回与我国的现行税法、税收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一定的冲突,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甚至会带来损失。由于与企业税务筹划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就造成了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合法合规与否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伴随着风险的存在。一般来讲,这些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相关筹划人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把握现行的税法和税收政策,使得在利用合法途径进行税务筹划时产生的偏差;税务部门对现行的税法和税收政策进行的调整,而企业没有针对其调整对筹划方案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调整;由于法律政策具备多层次的特点,相关条款的模糊性使得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难以把握其真正含义,造成理解出现错误,进而做出不合乎法规的税务筹划方案。

二、确保税务筹划方案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

1、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首先,提高相关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相关税务筹划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二是严格筹划人员的准入条件,即在进行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任职时选用那些业务素质较高的、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应当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准确找到能够增加税收收益的节点,并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综合运用,对筹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全方位的论证,以确保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再者,企业要不断提高税务筹划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形成自身的专业化的税务筹划团队,从而达到税务筹划的目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在现实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些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是交给专业的税务筹划机构来进行的。这就要求相应的税务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提高自身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各种制度,形成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此外,税务机构要树立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原则,避免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

2、加强外部环境的管理与控制

首先,要时刻关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税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情况进行信息采集,使税务筹划人员可以根据政策的变动对已制定的税务筹划方案进行审查,并根据其对企业税务筹划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建立税务筹划风险预警机制,全程监控在税务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判断这些变化是否会对现有的税务筹划方案产生影响,如果会,则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方案始终会在合理合法的环境中实施。再者,更好地实现企业税务筹划的目的,企业税务筹划者应该重视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税务部门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作为企业税务筹划的依据;当然,企业也应该主动将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向税务部门如实进行反映,确保企业税务筹划的方案得到相关征税部门的认可,减少征纳双方在征税相关事宜上的认定差异,这样可有效降低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分析,节能减排的税收主要有:环境税、燃料税、其他税收例如消费税、资源税、绿色关税、所得税等。为我国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了新企业所得税法,但在新税法中仍要改进一些节能减排的鼓励政策。根据我国所存在的现行节能减排问题,笔者给予了统计与分析:第一、节能减排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相关的政策不完整。资源如何综合合理利用,那就是靠政策支持有关。例如煤电气等能源价格根本没有针对性的反映稀缺能源与供给要求,这些将不利于节能减排税的展开;不利用节能减排税收、价格、财政等不配套。第三、相关指标不完善造成节能减排问题。环境的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主体性作用考虑不周全;在环境总指标中,只是控制了废气废水中一些重要的因子,没有控制完全。第四、节能减排投资渠道不很畅通,根本性投资不足。第五、节能减排在监管中发现,主要是拖时间,很难看见减排效果。

二、国外节能减排相关税收政策

(1)日本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日本历来是个重视环保的国家,小排量汽车随处可见,且没有道路使用限制,大车小车一视同仁。但在政策待遇上,小排量车和大排量车的购置税相差20倍之多,小型车购车税只相当于大型车的一半左右。日本的节能减排做的非常优秀的,它有自己的独特的节能完善机制,这是一个相对做得好主要因素就是日本的节能政策上的对策有方。

(2)英国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按照理论分析,欧盟成员国针对他们生产的汽车进行了严格的销售控制,例如尾气中的最大颗粒与NO化合物一定要达标。但是按照消费者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进行出租车外,英国还对消费者购买车没有特别的要求,消费者只是根据当时缴纳的17.5%增值税。汽车在适用期间,需要缴纳170英镑公共税费,每年一次的年检需缴纳46英镑费用。

(3)美国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在美国,他们将大排量的桥车的重心转移到小排量桥车进行生产。近年来,美国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企业生产小排量车。由此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还采取税收优惠相关政策。美国销售的经济车占据了大半个美国车交易的市场。在美国,2006年执行的能源新法律中,主要目的鼓励美国能源生产以及促进消费者应该从节能出发,使用清洁能源等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将在未来15年给美国带来减排税收150亿美元。政策支持煤气油电等的节能清洁问题,针对于新法律还执行了15亿美元的节能消费预算政策,这些均是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等。

三、关于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建议和思考

1.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原则在我国,节能仍然是一个大的问题,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在建立完善税收机制上不断的吸取了国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收体制,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准,环境问题的遵循原则是“谁污染谁负责”,针对处理相关措施就是对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个人或者企业进行规定性征收减排税费问题。环境保护税问题,应该考虑到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关系,这些需要针对性管理,合理进行分配,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问题,更加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进行,在新环境保护法律中,针对于环境破坏的个人与企业应该依法征收税原则。坚持以专款专用原则,税款专用问题,就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2.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第一、研究开征节能减排新税种环境税开征环境税是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中所提出的、解决环境负外部问题的政策措施之一。其中,需要参与污染排放税的征税范围的选择与水污染税的基本制度设想。第二、完善限制性税收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其中,应该注重改革资源税制度与进一步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强化其节能环保方面的调节作用。第三、优化整合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更加系统化且具针对性。应该在其中注意到:统一管理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调整优惠范围,加大优惠力度;税收优惠的端口要前移等问题。

3.制定与节能减排相配合的政策措施

篇8

(一)税收征管风险

国家的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后,并没有进行相对的关注,不能够处理好会计和税务处理层面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无法切实合理的实施财税处理而致使税务风险。

(二)税收政策风险

1、税收政策了解不够完全而面临风险由于筹划人员受着有关专业的束缚,对相关法律条款内容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难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进而使得其纳税筹划提供了对应的风险作用。2、税收政策调整切实程度而具有的风险如若纳税筹划方案无法与时俱进,跟上国家最新的税收调整步伐,则可能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税收政策的实时水平是加大或是减少都会使纳税人纳税筹划的难度有所增减。由此,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将会带来或多或少的筹划风险。3、税收政策不符合要求所面临的风险目前而言,中国的税收法律规定的内容条款多,许多由有关税收管理部门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的明确程度不够,如若按照这样的法律规定去纳税,就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对税法精神认识不够,导致筹划不成功。

(三)企业经营风险

1、投资决策造成的风险税收政策的拟定必定会有着导向性的差别,而这样的差别会成为纳税人纳税筹划的起点。若是无视相关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得纳税人造成不同的损失。2、成本开支造成的风险纳税筹划是在有关经济成本的基础下取得了较大的税收效益。大部分纳税筹划计划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中,却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大了筹划成本。但若不着重成本的因素,则有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3、方案实施风险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采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去达到目的。科学的纳税筹划方案,在执行流程若未严格的执行措施,或缺乏有实力的造就人才,都会导致筹划不成功。

二、纳税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纳税筹划具有条件性

在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情况下,税务管理人员身兼数岗,只能维持日常基本纳税处理工作,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剖析税务政策,妨碍了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二)纳税筹划的主观性

纳税筹划牵涉到许多方面,筹划人员要尽可能地把握相关的政策与能力。对于税收政策等的认知与判断以及纳税筹划人员本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都对纳税筹划计划的设计产生作用。

(三)征纳双方认定的差异

纳税筹划的代表性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我国税法的某些规章制度具备一定的弹性,对某些详细的界限不明晰,纳税筹划方案到底能否达到税法的要求,能否达成纳税筹划的目标,一定水平上是由地税务机关是否可以认定而做出决策的。

三、纳税筹划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纳税筹划风险控制体系

组织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部门之间权利和职责的控制和管理业务控制体系:区别业务类别和特性对税种正确性的审核票务控制体系:加强对票据的领用、受票、开票的控制资金控制体系:提高资金安全和预算管理的相关控制

(二)纳税筹划与风险控制体系说明

组织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税务风险控制领导的小队,由分管财务的公司上层当对长,其余业务部门就为队员,领导分队下开办办公室,由财务资产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由财务资产相关成员为办公室人员,主要负责为组织平时的税务风险控制任务。业务控制体系:根据项目的情况,尤其是在合同的签订方面和出现税收政策调整,财务相关岗位专门负责去跟业务部门交流,剖析相关经济业务的开票及涉税风险状况。票务控制体系:对于各种发票的购领销手续进行严格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需要进行受票、开票,强化增值税发票的控制。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核算规范是需要依据省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核算条件,对平常的账务进行严格处理;完善制度建设。制定财务报销管理方法、资金支付审批权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方法等规范会计核算。资金控制体系:完善资金安保制度、完善资金内控制度,加大资金预算管理的力度,严格控制收支。

四、绩效考核与控制

由分管财务的公司领导及财务资产部主任根据省公司指标体系结合本公司岗位绩效合约对税务管管理工作进行总体检查和评价。纳税申报、税金缴纳与账面是否保持统一,是否有申报不实的情况。各种发票购领销手续能否符合条件和要求,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办理能否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定,票据的受办能否符合票据管理相关政策等。各种涉税会计凭证制作是否正确,税收政策及变动掌握是否及时。

五、评估与分析

(一)对账务核算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检查营业收入:检查主营业务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是否正确计入,将本期售电量、主营业务收入与以前年度同期售电量、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判断收入是否正确、合理,分析变动异常原因;检查是否有出租固定资产、代收手续费收入、运维费收入以及罚款收入应做未做收入。检查成本费用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支出是否异常,分析检查是否有资本性支出等不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计入了本事项。比如:固定资产修理费以及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无法进行准确的划分,导致了把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列入大修成本,增加成本支出,检查房屋建筑物折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是否正确等。检查往来账项:检查各项往来挂账,特别是其他应付款挂账,是否有应计未计收入情况。

(二)对于偶尔发生的税务风险,应及时纠错

对该项业务做恰当的涉税核算,记录和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避免此类税务风险寻找对策;对于业务普遍发生的税务风险,不仅应及时纠错、做出正确的涉税处理,而且还要针对税务风险发生的特点,查找引起税务风险发生的制度原因,并做好原因记录、及时进行反馈、评估档案保管等工作,为下一步制定税务管理制度提供借鉴;对于重大的税务风险和普遍存在的税务风险及时向省电力公司反馈,提出税务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由省电力公司对相关问题做出统一规定。

(三)对税务风险评估情况进行定期归纳、分析、总结

根据风险发生的情况,制定税务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标准,为税务风险个性管理提供资料借鉴,并可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税务管理文件,强化税务风险管理。

六、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节能 税收 政策选择

一、引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常规能源的消耗幅度不断增加,致使常规能源资源储量日益减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遵循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未来,我国将把发展新型能源、规范常规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导向,把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作为目标,大力促进我国能源的建设发展。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过程中,不但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也需要政府政策研究干预和支持。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他的经济行政手段相比对促进能源的发展有着更有效的促进作用。正确理解税收与能源发展的关系,运用与能源有关的税收制度有效促进能源发展的实现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从现行税收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为止在税收政策方面对节能需求没有明确的规定。税收政策更多地关注能源的利用,例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的税目中涉及到能源利用的税目有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等。从2009年1月1日起,对小汽车(乘用车和中轻型商务用车)按排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税率从1%到40%)征收消费税。

在传统能源的可替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没有相关的税收政策体系,新能源的政策支持仅在具体的能源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造成了税收政策的相对滞后性,无法与新能源发展同步,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政策调控增加对新能源的需求。以我国目前新能源主要消费市场――发电消费市场为例,新能源发电的优惠政策培育落后于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直接投资等措施解决新能源发电的市场失灵问题,还没有相关的税收政策予以支持。

2、高能耗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现行的税收政策未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消费品及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并且我国目前主要仅针对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一环节未充分考虑,导致企业不断增加高能耗产品的产量,满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同时,对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征收的消费税的定额税率较低,总体税负低于国际水平,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不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污染的控制。另外,我国的消费税收政策并没有依据资源耗费的程度不同和对环境污染程度的不同对产品规定不同的消费税税率,我国现行消费税除了个别税目外,对大多数的消费品只设置了单一的税率,而这种单一税率对经济和消费都起不到很好的调节效果。

3、节能税收奖惩结合有待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中,企业所得税中规定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企业用于相关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予以扣除、对企业使用相关的节能、环保设施采取税收鼓励的措施,但没有对造成污染、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制定相应的税收惩罚措施,纵容了一些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为此,我国应对在国外实施效果较好的税收措施进行借鉴,利用所得税政策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丰富我国企业所得税促进节能减排的方式。

4、缺乏促进以“节能”为对象的专门税种

我国现阶段的各个绿色税种开征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它们的目标大多是以形成收入、调节利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主,目前还没有特别为促进节能而设置的税种。目前在我国对高能耗进行抑制的主要方法是征费,其征收的范围较广,几乎覆盖了废气、废渣、废水、噪声、放射性等五大领域,各项排污费均由环境保护部门收取并用来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全社会对排污费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排污费的征收不能及时入库并用于环境保护,各级环保部门截留、挤占或挪用排污费的现象严重。由于这些绿色费用征收过于分散,很难发挥统一的合力作用,使得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缺乏主体税种必要的调节作用,使得我国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时力不从心。

三、完善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现行的税收政策建议

1、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1)完善流转税对节能的支持。首先,调整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的税率是税制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税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纳税人税负的轻重。应该按照我国对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界定,将这部分产品设备纳入税收优惠的范围,作为增值税税收优惠的重点支持对象,有效降低新能源或节能产品设备的税收负担。其次,严格规范支持方式。对直接从事新能源技术开发生产产品的企业以及生产最终节能产品的企业,可以在特定期限内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的政策,同时规范退还的增值税需继续用于新能源及节能方面的生产。最后,废旧物资回收的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政策,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规范管理并对核算健全的企业给予退税;对废旧物品进项计提的比例可适当地提高,鼓励企业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按照适用税率对生产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征税。

(2)建立新能源税收的征收和优惠制度。就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光伏企业而言,由于受欧盟国家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进口限制,我国有约47%的光伏产能需要国内消化,这对于国内的太阳能电力利用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其可以利用这一产业的过剩鼓励居民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在满足自身家庭供电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向国家电网出售剩余电能,促进我国从高能耗的电力供应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供应。为此,在税收征收手续方面,居民向国家电网出售剩余电能,国家电网可参照农产品采购的增值税缴交方式,由国家电网开具收购的增值税发票,代收代缴增值税,解决居民个人无法向国家电网开具相关发票的情况。同时,对于居民个人向国家电网出售新能源电力可以在3―5年的时间予以免税或减税,对于居民个人购买光伏设备也可予以免税或减税优惠,鼓励居民利用太阳能设备自行发电。

(3)完善企业所得税对节能的影响。除对新能源供给予以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外,应对清洁、高效的常规能源参照企业所得税对新能源供给的部分优惠措施给予税收优惠,对专门从事节能产品设备生产的企业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购置的节能减排设备,实行投资抵税、再投资退税制度;对用以生产节水、节能等节约资源型产品的关键设备,政府鼓励发展的节约资源型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设备以及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循环型的关键设备准予加速折旧,或缩短折旧年限。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生产产品中实际耗费的废旧资源的比例,实行部分先征后退或者全部返还的税收政策。

(4)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及税率。以高耗能高税率、低耗能低税率的基本原则为导向,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并调整消费税税率,抑制常规能源的使用,从而间接鼓励新能源的推广。将目前尚未纳入征税范围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消费品及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耗能高污染的消费品消费行为计征额度较高的消费税,提高税收成本,有利于纳税人在能源生产方面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进一步抑制能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一是把危害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消费品都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在恰当的时候,可以根据煤炭的污染程度确定税额,逐步对煤炭征收消费税,而对清洁煤炭则免予征收消费税。这既可以缓解煤炭的消费压力,也可以刺激企业对节能型清洁煤的开发,有利于促进煤炭消费企业的节能减排,使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二是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及能耗高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适当提高对人类健康有危害、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的鞭炮、烟花、炸药等消费品的税率。三是适当地对消费税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对能达到一定低能耗、低污染排放标准的越野车、小轿车和小客车等其他应税消费品给予减征消费税的税收优惠。对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交通工具如混合动力型车辆、氢能动力车辆、风能动力及太阳能动力车辆等车辆可以适当降低税率。

2、开征节能新税种

(1)开征能源税。这是针对化石燃料中能量的含量征收的一种税,其纳税人主要是能源消费者与能源使用者,其目的就是通过征收能源税提高能源消费品的价格,促使企业和家庭减少使用能源产品,同时对新的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到刺激作用。在制定能源税时,其征税对象应该根据不同能源产品的特点和能源税本身的功能,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能源税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如果只是像一般消费品那样对最终的消费环节征收相应的能源税,则控制不了能源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问题,难以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能源税在我国最好采用从量计征的计税方法,并对一次性的能源制定相对较高的单位税额标准,例如原油和原煤;对二次能源则制定相对较低的单位税额标准,例如煤炭制品和石油。这样的能源税税制设计相对来说更为合理可行,可以缓解二次能源产品税负过重的问题。

(2)开征碳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现阶段应以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开征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对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过程中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以碳含量作为计税依据,采取从量定额征收的方法。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承受能力,碳税的税率在设计上不宜过高,应该从低税率起步,逐步过渡到高税率,碳税征收初期,应确定在10―20元/吨较为合适。同时,为了鼓励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防止碳税对特定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应对积极减排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以及积极采用技术减排或回收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采取税收返回或者减免税的税收优惠。

目前,我国与能源有关的税收政策滞后于能源的发展,所以完善税收政策势在必行。同时,解决能源问题不仅要依靠税收政策,也需要财政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只有构建完善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才能实现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变,达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中亮:燃油税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1).

[2] 史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能源的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J].中外能源,2010(6).

[3] 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汽车,2010(9).

篇10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97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7,2010年已达0.5。慈善捐赠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第一、二次分配的不足,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应该大力鼓励支持。目前我国出现了捐款、捐物、捐赠股权、志愿者服务以及彩票公益金等多种捐赠形式,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别于其他慈善捐赠形式,股权捐赠在运作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第三次分配”效率,同时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各相关者的利益,是近年来上市公司捐赠出现的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捐赠方式。2009年,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213号文),相比《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文),增加了对股权捐赠的规范条款。我国在慈善立法方面制度不够完善、法规较陈旧。股权捐赠区别于其他捐赠形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价值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其估价?我国的税收政策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应该如何改进?各捐赠形式有何优劣势?这些都值得思考。

股权捐赠在我国较少见,私人捐赠股权成立慈善基金会更少,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属于首例。笔者选取了曹德旺捐赠股权给民办基金会的典型案例,并对比参照巴菲特捐赠股权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BMF)这一代表性案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比案例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找出财务、税务处理方面的异同,以期更好地鼓励、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此外,我国学者未曾有人专门研究“股权捐赠”这一话题,对股权捐赠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可在理论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示更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股权捐赠概念的界定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慈善捐赠是指捐赠者自愿无偿向受赠者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慈善捐赠包含捐赠者、运作主体、捐赠资源、受益者四要素。根据慈善捐赠的定义类推,股权捐赠即为慈善捐赠者自愿向受赠者捐赠股权,用于公益事业。其中有几个要点:捐赠行为自愿;所捐赠的股权所有者发生变更,并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与披露;所捐资源用于公益事业。历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中将股权捐赠归入资金捐赠,但考虑到股权捐赠价值的不确定性,笔者拟对股权捐赠进行独立研究。一般情况下,慈善捐赠的运作主体为各类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根据资金来源有官办与民办之分,其中民办的民间基金会又可根据资金募集来源分为公募慈善基金会和非公募慈善基金会。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即由个人或少数几人自愿捐赠资金或者有价证券,用于慈善事业,如我国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公募基金会则可以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如美国的BMF。股权捐赠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是慈善捐赠动机。格弗雷(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慈善捐赠的不同动机出发,将企业慈善捐赠理论分为三种:极力反对慈善捐赠的股东资本主义观、坚持主张慈善捐赠的企业公民观和折中的战略慈善观,这三种观点均有大量学者支持。

二是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慈善捐赠包含很多方面,如捐赠领域、形式、金额、时点,这些方面又会受到如捐赠主体自身、国家税收法律制度、意外灾害、政府支出、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早开始研究税收价格对于企业捐赠的影响的是Schwartz(1968),他分析了税收价格对于企业平均捐赠额的影响,此处的税收价格即由平均税率、税后收入等变量构建。Levy和Shatto(1978)、Clotfelter(1985)等人通过相关研究指出,税收政策对企业的捐赠支出会产生重大影响,捐赠数额与捐赠的税收价格成反比。Carroll和Joulfaian(2005)等人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曹洪彬(2006)对福建省278家在2004年进行过捐赠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指出企业捐赠支出与税收政策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相关的反比关系。朱迎春(2010)指出税收是影响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保护企业行善的积极性。这些研究均指出企业捐赠行为与税收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可以推知,税收政策会对股权捐赠产生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对比研究来探讨股权捐赠,以引导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笔者主要研究捐赠方与受赠方在财务处理和税务处理上的异同,分析如何处理更合理,以及如何制定税收政策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捐赠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慈善捐赠涉及到税收减免的问题,我国对于慈善捐赠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扣优惠,此时则需要对所捐赠资源进行合理估价,才能得到合理的抵扣额度,因此财务处理与税务处理属于一个有机整体,紧密相关。捐赠方和受赠方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国家税收收入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减少,导致政府用于公共福利的资源减少,但慈善捐赠可给捐赠受益人带来利益,这两者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决策者做好权衡。

三、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