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教育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分析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本本质,体育授课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统一性非常明显,全是为人的生命而着想。坚持健康首位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对其实践性给予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并对相应的技能技术进行掌握,把学生的体质增强。在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把人一体化的生命安全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的,让学生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把对生命的热爱度提升,掌握防范风险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分析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在体育课程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勇于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体育场地、身体机能和器材等方面。而现阶段体育授课中所可能遇到的运动伤害事故以及运动风险,有应该利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保护机能与风险意识进行化解。所以,两者是互相促进,彼此制约的,生命安全教育保证了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而强调实践性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终止,它将一条新途径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出来。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方法
(一)在运动中感受生命教育的价值
在高中阶段,学校会定期组织和召开运动会,而运动会使展示体育运动以及体育授课效果的主要平台,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建设校园文化、学校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举行运动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对训练和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此外,对学生学校生活进行活跃,对学生荣誉感、集体感、分发向上、遵守纪律的素质进行培养。公开性、竞争性、公平性、公正性等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主要特征。竞争的激烈性异常突出,通过运动会的体育竞赛,学生会为个人荣誉或者集体荣誉而努力,基于大会所制定的原则,竞争变得异常公平,学生在运动会中将自我尽情的展现出来,把本身潜能激发,挑战更强、更快、更高,感受运动会所呈现的向上积极、快乐、健康的情感。在运动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很多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借此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把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和技能的体育游戏创设出来,向竞赛项目中编入,从而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使生命安全教育也可以参与进来。
(二)设置多样化运动项目,彰显生命安全教育价值
我们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楼梯跑是一个运动性与坚韧性相结合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上下楼的能力进行测试。比赛期间,要求学生从一楼跑到规定的楼层,随后向楼下返回,把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其中,成绩主要利用用时其概况来判断。在比赛期间,学生要佩戴好手套、护膝、护肘等防具,避免受伤,而且,把安全人员安排到比赛的每个楼层中,防止有不测发生。爬行项目设置。此测试活动的目的为锻炼学生狭窄区域内的运动和风险规避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逃生技能。在比赛中,预先设定好场地,让学生在此进行15米的匍匐爬行,然后同另一个人对接,看那个班级所用时间最短。在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提供保障意见,比如,匍匐运动中,就可以请消防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和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明了、清晰,从而将各种运动损伤的现象在运动场上降低,在此期间,利用安全教育进行防止运动损伤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
(三)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引导策略
注重传授技能是传统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向体育课堂内融入了生命安全教育后,需要将安全教育内容穿插到运动技能教学中,这就规定高中体育教师按照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优化授课模式。若是以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按照险情的不同,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来,也就是利用分层教学、运动处理授课、团队协作教学等方式展开。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安全教育的主题,这时应该将主题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老师细心引导、体验生活活动、分享回顾等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篇2
关键词: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5-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飞速发展,人们的性观念在性解放思潮和大量不良性信息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在高职女大学生当中出现了性观念开放,性道德缺失,婚前、未婚怀孕者增多等现象。基于高校当前的性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就如何对在校女大学生开展性安全教育,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高校和高校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开展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性安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培养。有效开展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使她们掌握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有关性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理智地处理个人情感生活,形成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问题上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培养。
2.性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为女大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性道德,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反映学校的整体素质和学生道德水平,所以,性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性安全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造成艾滋病在大学群体中传播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性道德和性法律意识的缺失,也必将对幸福的家庭带来危害。安全的不仅是远离艾滋病、性病、性犯罪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人文明素质提高的表现。性安全教育对整个国民性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性安全水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关于目前女大学生在性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性知识匮乏,获取渠道不当。当今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非常缺乏,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性知识的调查发现:16.7%的女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性知识;46.5%的女大学生不知道性病是怎么回事;58.2%的女大学生不知道避孕的基本方法。同时调查还发现:女大学生获取的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杂志、图书、小报、网络、同学等途径。正是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通过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取的性知识,是女大学生出现性无知,性认知混乱的状态,带来很多心理困扰,比如:有些女大学生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不知避孕,有的怀孕了不知道如何处理。
2.观淡漠,性观念开放。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飞速发展,人们的性观念在性解放思潮和大量不良性信息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调查显示,现代女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57.9%的学生赞成婚前或持无所谓的态度,10.9%的女大学生有过婚前。赞成大学同居的占28.4%,顺其自然的占57.6%,表示明确反对的只占13.5%。加上防护知识的缺乏,未婚增多必然导致非意愿妊娠增加,药流、人流术比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3.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处于生理发展迅速的青年,性的渴求非常强烈。有些女大学生对婚前持认可和宽容态度,导致同居人数逐年上涨,婚前坠胎人数也不断增加。有些女大学生遇到性骚扰,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也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还有的女大学生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不知道如何采取避孕措施,以为流产也是一种避孕措施;怀孕后又不知道到正规医院去处理,而是到小诊所去做流产,导致妇科炎症或性病的发生。
4.性道德缺失,性法律意识缺位。随着拜金主义的盛行,就业压力的增大,有的女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不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如傍大款,当第三者,到娱乐场所坐台等行为,尽管是个别的,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关于加强高职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要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关于性安全教育,国内外教育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仅仅传授性知识是不够的,要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构建。(1)性生理教育:性生理知识是关于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的知识。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教育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性心理教育:是研究人在中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使当代大学生揭开性神秘的面纱改变性蒙昧状态,并采取适当方式释放性心理能量,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3)性道德教育:主要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她们认识到当前社会的性道德法律,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性法制教育:包括性法律知识普及和性法律意识强化两部分。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中对有关性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在中有法可依。(5)避孕知识与性疾病知识的教育:在女大学生中进行避孕和安全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了解避孕的方法和措施,避免怀孕或一旦怀孕后知道如何及时补救及处理;进行性病与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自身和后代的危害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是集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女大学生的性安全教育网络。(1)充分发挥性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保证。(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辅助引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课,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性道德观,进而增强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3)采用多种形式,针对女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进行性生殖健康知识的传授,如聘请生殖健康方面的医学专家进行讲座。(4)学校还可以与医疗机构配合,定期开展性生殖健康咨询门诊;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老师的作用,解决女大学生的性生殖健康的防治和心理问题。(5)建立同伴教育体系。同伴教育一般是指具有相同性别年龄,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培训,建立辅导员、学生会女生干部、宿舍长等同伴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女大学生性安全教育的开展。(6)要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媒体、网络的配合,共同关心、爱护女大学生,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端正性态度,自觉规范个人。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有效途径,开展以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为基础,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安全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她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提高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英.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01).
篇3
各镇(乡、街道)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区直学校,各民办学校:
建党百年大庆和暑期将至,为确保全区教体系统安全稳定, 根据省安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为庆祝建党 1O0 周年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的通知》(赣安办字〔2021〕35 号)和省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近期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赣教电传字〔2021〕14 号)的文件精神, 要求各学校、幼儿园防范化解涉校涉生重大风险,维护全区学校平安和谐,现就进一步做好近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
“七一”和暑期将至,师生思想活跃,人员外出流动量大,安全隐患增加。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清做好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师生至上、安全第一”,对学校安全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市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工作责任制,把学校安全工作的任务部署分解落实到地方和学校的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口把守,消除学校安全工作监管盲区、堵塞管理漏洞,严防各类事故特别是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做好党的百年华诞和暑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再进行一次总体部署,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二、认真开展放假前学生安全集中教育
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专题讲座、设立墙报展板、开辟校园网专栏等形式,在“七一”和暑假放假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要加强学生旅游安全、交通安全、暑期消防等各项安全和应对自然灾害、反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反传销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要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防溺水警示教育,加强学生远离“黄、赌、 毒”、不良网贷和反、反非法传销等法制教育,提倡安全、文明、健康的假期生活。各中小学校要全面使用《江西省中小学校学生安全提醒教育每日一播》,确保放假前天天播出。中职学校要针对校外实习情况,加强实习规范管理和生活安全常识教育,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
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校园周边交通秩序 “护学行动”等行动有机结合,在放假前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突出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校内水域、教学楼、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仓库等要害部位和场所。对暑假期间校园内停用的场所和设施(备),特别是用水、用电、用气设备以及危化品存储设备,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具体防控措施。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在放假前要迅速组织整改,对短期内解决不了的,要安排专人跟进,明确完成时限。
四、切实做好学生人身安全防护工作
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 坚决维护校园和谐,确保食品安全,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管理暂行办法》,按照防溺水任务清单要求,进一步加大预防溺水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当地镇、乡、街道(居委会)的沟通协调,推动重点危险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防溺水安全措施落地落实。要大力推动校园安防建设“三个百分之百”和“四个一工程”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升安全防控能力。解决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指导学生舒缓压力,疏导心理情感。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学生考试成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五、提高敏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关键人”纳入管控视线,建立“一人一档”信息,要加大排查甄别力度,逐人制定工作方案,逐人落实稳控措施,精准把控网上网下突出动向和可疑苗头,严防漏管失控演化形成现实危害。对校园及周边排查发现的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 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而扬言报复社会的重点人员,要及时通报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配合做好矛盾化解和行为管控,防止发生冲击校园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极端事件。对原民办代课教师挑头骨干人员要逐一剖析评估,精准施策分化转化。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问题,做好政策解读和教育引导,落实安全稳控措施,坚决防止群体性涉稳事件的发生。
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畅通,确保值班人员随时在岗在位, 有能力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关重大突况和重要信息, 要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篇4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4
】页/【
1054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防溺水安全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近期,全国各地气温迅速回升,汛期即将来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学生溺亡事故时有发生,这给死者学生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校XX、XX均有深水沟、池塘等,属不安全因素,有个别学生偶有下水现象,我们也对他们进行过单独批评教育,我校还利用板报宣传、主题班会及大型集会对学生单独进行过多次防溺水安全教育,因此为了确保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我校特致信于您,希望我们彼此加强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敲响警钟,做到安全知识牢记于心,坚绝杜绝溺水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性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溺水事故会给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您的一点疏忽,都有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因此请您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也能深刻认识到溺水事故的危害,从而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做好预防溺水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安全教育关乎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课余或节日放假期间,请您加强对孩子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和监护工作,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让孩子做到“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同时,要求家长严格教育学生不要到河边、水沟、水渠等有水的地方玩耍或钓鱼(捕鱼),以防不测,造成伤害。
三、教给孩子预防溺水的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如有条件您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的能力,还要让孩子知道在发现同伴溺水时应立即大声呼救。不提倡未成年人下水营救溺水者,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时,要学会报警或者呼救大人求救,从岸上或船上施救应先确保自身安全,防止被拖带入水。如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您的孩子,请您能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学生思想因素分析
由于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一些同时开设中职层次的高职院校,或者仍在招收初中起点的高职院校中,尤为明显。因此,在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的思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学生思想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别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摆阔气、与他人在物质上攀比、请客吃饭讲排场,甚至出现了为买苹果手机去做违法的事,此类事件在个别高校时有发生;第二,有些高职学生法制及道德意识淡漠,自我控制能力极差,这与父母溺爱的家庭环境导致其缺乏感恩密不可分,个别学生不会对身边的同学老师心存感恩,常因一些琐碎小事或同学间的正常摩擦而大打出手,甚至出现扰乱课堂秩序、吸毒、贩毒等恶劣事件,严重干扰了校园的安全和谐;第三,不少高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漠。他们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便感到无所适从,极易发生危险事件。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社会规范及防范措施了解不多,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安全意识,部分学生被他人伤害和伤害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第四,高职院校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和毕业前的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英语考级及各类专业资格证考试和就业市场只有更难就业没有最难就业季,在一些学生没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或缺乏实施规划的自制力的背景下,致使学生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对未来迷茫困惑,沉迷于网络游戏,如不及时加以心理疏导,极易导致各类安全问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专门人员,其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先行。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使他们掌握足够的安全知识,能够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危险发生时能够自救。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创新安全宣传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掌握足够的安全知识并提高其安全意识
大学生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泛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增强,鉴于此,建议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尤其是辅导员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
第一,辅导员应多深入班级,组织各班级学生学习,并开展专题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然后结合微信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的竞赛、辩论赛、读后感比赛等等。同时,要注重相关行为和活动的表彰与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相关安全教育活动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其中。
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强化安全教育的深度,可以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深入宣传,真正把安全这个主题教育到学生心里去,进而达到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
(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成年,已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辅导员要认识到这一事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班干部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管理的合力。
(三)辅导员配合学院建立学院安全值班制度
第一,建立班级安全值班制度和宿管委安全值班制度。白天教室上课时由班长、安全委员每天点名签到,晚上寝室长寝室内点名,节假日如果离校需请假登记,并将结果在规定时间汇总至学生会并形成每日记录,辅导员每日规定r间查看每日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的苗头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介入并向上级报告,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发安全事故。通过班级和宿管委安全值班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学生出事很久了学校相关部门还不知情等此类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第二,由高职院校学院院办、学工处、保卫处(武装部)牵头,辅导员配合,建立学院学管值班制度。每天24小时安排行政人员进行学管值班,值班老师需在规定时间签到,晚自习进入教室巡查,晚寝深入学生宿舍,全天组织学生会干部检查学生白天上课情况、晚自习情况及晚寝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篇6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形势[1]呼唤技术管理复合型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并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随后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加[3]。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去一直分散在农、医、理、工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传统专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新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1]。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订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各有差别,专业的培养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研讨会上,各相关高校提出的主干课程汇集在一起达35门之多。教材建设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套教材。当今食品科技类教材、图书日益繁荣,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材显得不足,且与实际脱节,教材滞后、内容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检测和鉴定出来,从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自然”减少。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普遍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积极遵守食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素质;
2.掌握食品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食品生产基本工艺、设备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
5.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于食品原料性质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全面了解不够。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工艺和食品本身品质的变化了解不够,因此,很难客观地从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发质量安全的诱因。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剂;(23)其他。每类又包含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达上千种。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且课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应用》主要讲授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品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上课教材选用郝利平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内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剂概论、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食品增稠剂、食品乳化剂、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根据我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的酶制剂在前期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酶学》中已较为系统地学习,其中的营养强化剂在前期课程《食品营养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其中的食品护色剂、漂白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内容又比较杂,考虑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也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最终,发现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市场、食品添加剂企业,以及食品院校的调研,根据各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对本专业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缺乏实践环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相对于食品添加剂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仅以理性学习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尚未开设相关实验环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动向、注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为了加强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因配套独立实验课程,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适量的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但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理论教学,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力度不够。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食品添加剂新标准GB2760-2007[5]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新概念[6],以及微胶囊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以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速度,笔者认为,以往的食品添加剂教学中,关于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介绍力度不够,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和新信息。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可以通过提出如:当前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最新技术和新产品你认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等启发式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主动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4.闭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成绩考核,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常在考前突击复习以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复习内容基本都以忘记,并不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考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轻纺,2009(11):42-43.
[4]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3-55.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安全意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29-02
学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这将对高职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诸多新挑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机制
安全教育是确保高职学生安全的基础教育,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及养成过程。同时,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成立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生工作处主抓学生的日常行为;社会科学教学部负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承担安全教育课程的部门负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训练自我保护技巧;各系负责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院团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校保卫处负责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通过打造四支安全教育队伍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把安全教育覆盖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放在学生安全工作的突出位置。其次,改进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再次,创造条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过程,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二)加强安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安全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构建一支安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通过安全意识强、保护技巧多的教师才能确保安全教育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也就是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向学生讲授有关安全防范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防卫措施,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或当遇到意外事故时能运用自救措施,确保自身人身、财物安全。
(三)增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安全意识教育。专业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专业课教师与本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多,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专业课教师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保护技能的训练,通过专业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四)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面对分散在各地的顶岗实习生,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因为学生骨干队伍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了解本班同学的情况,能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骨干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是辅导员的信息员,成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延伸,能及时反馈和协助学校处理同学们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骨干队伍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安全保护技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
三、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拓宽安全教育的新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全员策略,它符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其实,课程本身都蕴涵着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每门课程都可以找到安全教育的着眼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要在教学内容中额外增加一部分安全教育的知识,而是适时适当地、灵活机动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理念。只要教师能站在安全教育的高度适时地穿插与此有关的思想、理念,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其效果将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
(二)依托企业,校企联手,共同构建安全教育的工作平台。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在工学结合这种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者,制定有具体的安全要求及安全措施,拥有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因此,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独特作用,通过传、帮、带,不仅能把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把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传给学生,用丰富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达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三)开展网上安全教育。传统的集中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网络覆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及时的优势正好弥补了传统集中教育的不足。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可以就复杂多变的实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潜在的各种风险,通过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多种帮助,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预防或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自我教育。安全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目的是让学生将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技能转化为素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要使安全教育由外部强化到内在自觉,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离不开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应引导高职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自我教育,把安全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把一定的安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觉的行动。
四、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训练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形成较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在工学结合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职业教育群体的行业特性,依托专业教师和行业资源,为高职学生建构符合他们认知与需要的服务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供实质保障。例如,可以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另外,还可以配套建设法律维权中心,为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公提供法律支撑。还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对求职指导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的服务,日渐完善安全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支架;肉毒毒素A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77-0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emporary esophageal stent and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for achalasia
Wu Liguo Zhang Gang He Shujing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vs temporary esophageal stent for achalasia.Methods:26 cases were lost in patients are divided into: cardia stents with the group in 12 cases, botox group of 14 case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6, 12 months of efficient, difficulty swallowing the symptom score, complications, and charge of be in hospital.Results:(1)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 is difficulty swallowing before 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Recycling esophageal stents for treatment of disease slow cardia lost long curative effect, and better safety is high, but the relatively high medical costs, for young, difficultly or economic conditions good patients, it is more ideal choice.
【Key words】Achalsia; stent; Botulinum toxin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导致缓慢进行性吞咽困难。我们总结了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和可回收反流食道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方法的近远期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4~84岁,平均43.3岁,平均病程3.4年。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恶心,呕吐,消瘦等。所有患者均经胃镜,食道钡餐等检查确诊并排除肿瘤。吞咽困难均按Stooler分级[1] 2级8例,3级14例,4级4例。其中15例接受过药物治疗,4例接受过气囊扩张治疗。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肉毒素治疗组(14例)和食道支架组(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后3、6、12个月复查钡餐或电话随访。
1.2 方法:肉毒素组:术前10min,予以哌替啶25mg,山莨菪碱10mg肌注后生理盐水5ml溶解肉毒素100IU,内镜下应用硬化注射针于齿状线附近LES高压带环形注射肉毒素5点,每点lml(内含20IU肉毒素),治疗后给予制酸药服用2周。支架组:选用南京微创公司生产的记忆合金带膜球头可回收支架、支架置入器,金属导丝、支架回收器。常规方法将支架安置到远端入胃约3cm,释放后固定回收线。术后2天进食温全流质,3~5天进食温半流质,6天后过度为普食,禁冷饮。术后1~3月取出支架。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月吞咽障碍症状评分(Stooler分级)、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等级评分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均较治疗前减轻,吞咽困难评分见表1。治疗后6月及12月,支架治疗组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肉毒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12月,支架组和肉毒素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100%vs92.8%、100%vs71.4%、91.6% vs 42.8%。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评分情况(±s)
2.2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支架组住院时间(9.74±4.54)d,住院费用(8574.43±1968.75)元;肉毒素组住院时间(5.61±2.36)d,(4483.68±764.8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上消化道出血、食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支架治疗组1例支架移位,2例肉芽组织增生。均予以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及支架去除等处理后消失。
3 讨论
1674年Thomas Willis首先报道了贲门失弛缓症。该疾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目的是缓解LES松弛障碍,降低LES压力和预防并发症。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注射肉毒素、扩张和手术治疗。近年来肉毒素治疗逐渐得到重视,肉毒素通过与突触前胆碱能神经末梢不可逆地结合,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下食道括约肌松弛[2]。
食道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该疾病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其机制在于支架对失弛缓的食管下括约肌持续长期牵拉,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慢性撕裂、拉长、疲劳,进而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达到长期缓解吞咽困难症状的效果。
我们的研究提示,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高于肉毒素注射(P
参考文献
篇9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
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6.2.1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
现代人类世界,推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彰显的是关怀生命、维护生命质量的文明价值观。因此,确立“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对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唤。
6.2.2构建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篇10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与意义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趋于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社会取向等。我国生命教育取向于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
时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排解压力,保持健康的身心是现时代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和人文,到处可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标志。提升国民素质,归根结底是提升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开始,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展开。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搭建为实现生命价值而努力的舞台,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挖掘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找出学科渗透生命教育途径、研究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实现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1.挖掘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教育领域
首先、开发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安全教育领域。政治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人身生命安全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学中增强保健意识,提高保健能力。地理教学中学会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理化教学中丰富环保知识,学会废弃物处理方法,养成节水节电习惯。体育教学中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质,培养毅力。音乐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和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办事的原则,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历史教学中,通过人类发展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次、丰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理论,增强生命安全教育意识。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丰富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控烟知识、传染病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电知识、防火知识、防水知识、防雷知识、防震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再次、参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实践,提高生命安全教育质量。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回收垃圾制作手工制作、清理白色垃圾、争做环保使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培养爱护人类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有责任、有爱心的文明公民。
2.拓展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首先,班会课,认真贯彻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校长是安全第一负责人、主管安全的领导是主要负责人、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所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应该是班会课。利用班会、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阶段目标,有效实施安全教育,不但能科学掌握安全知识,还能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其次,团队课,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参加团课学习与活动,能够树立健康的信仰和伟大的志向,培养团结、向上、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
再次,心理健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早熟不断引起教育界的困惑,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教研、有心理咨询室,还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自立、自律、自学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如:个人隐私盗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不良文化传播等现象。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加强网络知识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学会如何分辨有害信息,增强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3.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式,增强安全教育针对性
3.1 丰富生命安全宣传方式。定期利用板报、手抄报、广播、国旗下演讲、示板、专栏、视频,宣传生命安全知识,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实效化,使学生足够引起重视。
3.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安全讲座、控烟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饮食安全知识讲座课,还严密组织防震、防火疏散演练,增强生命安全预防意识,提高生命安全事故预防能力。
3.3 开展生命安全技能培训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食物中毒应急技巧、公共卫生事故应急处理方法、自然灾害应急方法、校园暴力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使学生掌握意外事故应急技巧,提高保护生命安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