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体育,创新,发展
1我国科技体育的创新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今社会的人们已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紧接着,物质上的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更加关心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而体育科技更是为体育锻炼深入群众提供了科技支撑。除此之外,科学的健身理念和运动处方都是体育科技的结果。因此,体育科技需要全面深刻的创新和研究。如果要从科技创新的过程讲,我们不应响应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再将创造出来的成果转型。而是应该注重实践,掌握需求,这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成果的价值和有益于我们的部分展现出来。主要讲来,运动队和科研人员都是起很大作用的部分但前者是整个的主体。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科技创新的含义,体会运动队和与科研院所的有机内容结合起来将给与创新的力量。
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的特点
2.1体育科技创新具有实效性
虽说竞技体育主要是以竞赛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能够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各种高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在竞技体育上的广泛应用,竞技体育比的是技术支撑的强弱。以及一流的训练方法和后勤保障。自从冬奥会的新时速滑道开始启用后,越来越显示出老式的用站立的形式起跑的技术的不完善之处,自身的重心开始向前移动,导致起跑的时候身体的稳定性不好,向前跑的冲力不够,而且易引起犯规行为。而通过专业的科技人员的改正和创新,一种新的起跑方式新鲜出炉了,那就是——蛙式起跑。蛙式起跑能够使身体向前弯曲的幅度缩小,降低身体的重心,从而增大了支撑的面积,与起跑时的水平分力和向前的速度,起到了增强稳定性和缩短起跑时间的效果。起跑的前五米、前十米和一百米的成绩也明显优于旧式的起跑方式。足疾跑的最开始应该使用蹬冰支点牢固的方法,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效果。如今的实践告诉我们,刻苦的训练是不能满足运动员的,充分的体育科技支持和保障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成功的举办现代化的高水平竞技也需要体育科技的支持。北京奥运会把“科技奥运”定为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也是科学技术与体育竞技结合的先河,足可体现科技是多么的重要。
2.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间歇性
在以前,运动的训练中往往会用持续时间长,强度非常高的训练为主体,得到的结果非常的不好,常常使受训练的人员受到很大的伤害,运动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来修复受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适合于对训练成绩的提高。而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全身经常存在于缺少氧气的环境,从而提高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肌体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氧气代谢的能力还有呼吸、循环系统适应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乳酸阈强度,运动员作力竭运动时也会明显轻松很多,经过时间的推移,经常经受这种特殊训练能感受到自身的代谢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有较大益处,使得运动员在对付各式各样的艰苦训练时游刃有余。
2.3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竞技变成了无硝烟的战场,激烈的竞争开始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好,所以选材变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好的身体素质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做到更好。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体育竞技所需要的能力。以往会依据教练选材的经验以及运动员的体型能力。但是这些开始是优势的特点往往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成为限制他们成绩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问题,通常造成许多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原因,科研人员也研制出了应对方法。譬如除开教练选材的经验,还可以通过仪器来选材,仪器可以帮助分析运动员的骨骼和血液的生化反应,从而判断哪些人更能在做运动员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帮助一些有体育梦想却不自信的人认清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浪费和损耗。
3现代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体育科技的涉及范围广泛,但是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可以为体育事业提供保障和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延续,现在的体坛已经成为了集民族、科技和商机一体化的新发展领域。体育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只是展现各国和地区的自身形象,还是运动员的一场展现力和美的视觉盛宴,又是各国展现自己最新的体育科技的T台。一个国家的实力都可以由体育科技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3.1高端科技和运动训练
凭着每日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才能为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所以,相对于注重于改进体育用品和运动器械,人们更加倾向于开发出人们最大的运动潜能。现今,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在不少的运动项目中将体能和精神的激发都达到了极限,胜负通常只是由微小的差距来评分,这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科技的魅力。运动员现今更多地是依靠体育科技和科学家的智慧来代替以前靠强健肌肉和竞技状态来获得胜利。现在,运动员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和发掘。
3.2高端科技与教练员
随着科学化训练的日益深入,教练员是将体育科技成果介入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教练员和科技人员都需要积极性和长期的合作与配合。通过长期的互相锻炼和默契培养,从而缓解以前不能解决的体育科研课题和运动训练实际不相融合的情况,使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4促进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方法分析
现今我国体育科技改革的阻碍是影响我国体育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体育科技改革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将体育科技人才作为主体创新技术的一元体制;不能确立在体育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不能平衡体育市场科技、经济和体育科技进步三者之间完美的互动关系。针对这些症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对于体育科技改革的发展而出的对策与措施:(1)根据市场的动向,加强体育科技的法律力度,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2)将体育科技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将体育科技创新坚持到底,要将建立的进程加快,确定体育科研竞争的公平性。(3)要加大对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具有“造血功能”的某些机构初步形成。飞速发展的科技,快速进步的体育,都使当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科技变成了进步体育的发动机,科技逐渐在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现在的状况,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也提出了三点意见:(1)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掀起创新的风潮。(2)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点,讲好结合的问题先进一步解决。(3)加大体育科技的进步,更加全面地推进体育科技的步伐。(4)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创建创新型团队,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体育科技创新中去。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好,创造积极的条件将国内外的人才都参加进去。(5)投入经费,建立更多的渠道,使投入体系更多元化。
我国的经济体系多种多样,但是体育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中流砥柱,因其发展特别的快速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很低且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低。在当今的体育用品企业中,由国外品牌垄断高端体育用品,而我国的主要在中低档竞争,而其他方面也面临此问题。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闭塞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更加完善,抓住最好的市场。
篇2
1.发展成效一是构建科技金融工作体系。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的新型科技金融体系。江苏省科技厅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已与20多家省内金融机构、10多家境内外金融投资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二是推动科技信贷持续增长。江苏发挥省科技信贷增长风险补偿奖励专项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带动作用,引导市、县建立相应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资金。2011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近7亿元,比2011年增长35%。全省科技企业贷款超过45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江苏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全部建有创业投资机构。全省创投机构超过300家,管理资金规模达650亿元。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2011年全省新上市43家企业,60%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创业板新增上市的18家企业全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积极探索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建设。2011年江苏新批准筹建26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全省累计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达32家,注册资金近100亿元,累计为820多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70亿元,实现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五是推进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江苏省60%以上高新园区发行了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额度显著增加,苏南5个省辖市全部开展了相关业务。科技保险稳步推进,无锡市、苏州高新区科技保险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超1.6亿元,为科技企业提供700多亿元风险保障。六是广泛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江苏省鼓励支持各地开展科技金融专题对接活动,全省13个省辖市及苏南80%县(市)每年都举办各类创业投资、银企对接活动。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已开通试运行,已入库科技型企业1.7万余家、金融及创投机构400多家。
2.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不够明显。许多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很难获取相应的支持。大部分投资项目和资金被投入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无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从而弱化了政府科技引导资金在推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杠杆效应。二是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科技金融的特殊性使得从业人员必须既要懂创新又要深谙金融之道,而江苏具有创新敏锐嗅觉的专业化资本运作人才非常缺乏,当前各地开展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科技投融资等业务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拥有金融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科技金融渠道单一。江苏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当前在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完备、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热情不够,政府在科技金融活动中大多扮演“拉郎配”的角色,科技金融市场化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导致科技对金融的需求与供给难以形成无缝对接。
二、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2]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篇4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放缓至7%左右。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竞争、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而,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而学校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站在高中生角度,分析各个院校科技创新问题。然后,由学校的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本文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转变
在当前资源约束、环境约束、能源约束的条件下,如若缺乏创新支撑,将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应结合现有文献鲜少有对学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的详细讨论特点,从高中生角度入手,探索学校科技创新途径,最终更好地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培养现代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就目前现况来看,影响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分布角度来看,多学科交叉中新思想的产生,就意味着于原有研究方法上突破某学科已有范式。因而,更有利于我们产生创新的灵感。但由于目前高中院校学科的划分更为细致,即每个学科基础知识范围过窄,从而阻碍了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使得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化且知识面单一;
第二,从激励制度角度来看,如若在高中院校科研创新活动发展过程中,采取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且兼顾奖励合理性的激励方法,可充分挖掘我们学生的潜力,提高我们创新业绩。同时,使高中院校科技创新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前进;
第三,从支持服务环境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学校创新发展涉及到了多个政府机构,而每个政府机构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且存有推诿责任、管理方式冲突等行为,影响到了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同时,限制了我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二、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
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创新能力,应注重加强产学研结合。即鼓励学校与地方政府机构建立合同协作关系。然后,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且设置科研基金,就此让学校高中生真正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发挥自身创新意识,提出科技创新的建设性意见。例如,江苏省南通中学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高中生在校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即与地方政府建立协作,设立了科研基金。同时,于2017年1月8日,在江苏省南通中学一会议室,举办了首届望岳科技创新奖学金颁奖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邀请了学生处和部分班主任参与到其中,就此通过该项奖学金的设置,使得该学校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氛围有所加强。如,基于该项奖学金设置的基础上,吴钰宸提出了云智能自行车码表设计思想,王徐D提出了用手势控制音乐的思想,即进一步实现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的帮扶。
(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在学校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同时,提升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应落实高中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即首先,在高中生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打通相似学科间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综合性,且经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培养我们自身的创业技能,最终让我们主动参与到区域产业发展活动中,由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科技创新意识,也应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增设“才斋讲堂”等活动内容,且通过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与课堂活动进行融合,继而促使我们更好的形成创新思维。
(三)加强创新条件建设
学校科技创新有利于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科技创新作用,应向学校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继而为学校分配实验室、仪器仪表、资料信息等Y源配置,并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让我们在良好的科技资源配置环境中,积极参与到科技研究活动中,增加创新研究成果。此外,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应树立良好的新型人才培养意识。即邀请客座教授和社会各界高层人员向本校高中生介绍科技创新研究知识,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而后,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施展才华。
三、结语
综上可知,基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迫在眉睫。而由于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应站在我们学生的角度,优化学校科技创新组织项目。即从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创新条件建设等层面入手,让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得以发展。
篇5
一、统一认识,明确一切为教学服务的装备理念
做事总要有个为什么?装备工作为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但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怎样的回答,我想“为教育教学服务”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是会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
回答了这个问题,实际也就明确了我们装备工作的主线和根本任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找到工作主线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工作理念,从上至下,逐一传导、灌输到每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中,逐步统一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使装备工作产出最大效益。
基于上面的认识,顺义装备部始终坚持“人本理念”,清晰地认识到:装备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推进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是装备工作发展的命脉与基础。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建立提高技术装备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性学习、培训活动,从组织上保障他们的再学习再进修的机会,使学校装备人员进一步掌握了管理的原则、过程,熟悉了工作标准及评价体系等理论知识;同时实行装备后勤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进而加速大家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更新,增强大家搞好新时期装备工作的本领,逐步构建了一支懂教育、懂技术、懂装备、懂管理,事务型和理论型相结合的教育装备队伍。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扎实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校舍、设备投入的逐年增加,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资产管理,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规范我区教育资产的管理工作,装备部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1.坚持开展资产评估检查工作,及时了解、指导、监督基层资产管理工作。每年装备部都组成20人的评估检查小组,本着“服务基层、查找不足、针对指导、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历时一周对全区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与实验教学等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校各类资产管理账目和资产管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办公设备实际使用、库房闲置与维修报废等情况;图书管理与开发利用情况;实验仪器使用与实验室管理情况;音乐、美术、体育器材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通过检查组深入细致筛查,帮助基层学校查找到了涉及资产管理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种种不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检查人员现场一对一的对学校主管教师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大大提升了培训与指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规范我区中小学资产管理与实验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严把资产报废处置关。近两年由于学校购置了大量先进教学设备,特别是办公家具,学生课桌椅和现代教育设备,所以报废设备较多。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出台了《顺义区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处置管理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标准》《学校资产增减操作流程》《规范出入库手续管理工作意见》《撤并校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意见》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几年来,资产管理室先后接到报废申请11160余次,内容涉及教学仪器、设备、办公家具、电器设备、车辆、房屋等各类资产。我们依照相关制度,办理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手续,严格审查各学校设备的使用状况,对设备老化无维修价值的给予报废;维修后仍可以使用的决不报废,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
3.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以推广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为契机,全面提升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先后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的升级使用培训工作。
4.规范软件数据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我们使用《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软件统计学校现有资产情况,按照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规定每年定期上报数据。为保障各学校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检查、汇总、分析,为初中校建设达标、小学规范化达标提供了参考。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年度设备立项采购情况,测算学校的实际尚需,为上级领导部门提供学校资产现有情况、学校达标尚需情况数据,保障领导的科学决策。
5.严格做好教学设备验收工作,从源头确保采购设备质量。在验收过程中,积极联系各有关单位,请专家及其业内人士协助严把验收的质量关,对不合格的设备,坚决要求供应商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签署合格证,否则要求其退换设备或另行采购。尽量做到让使用的老师满意,让学校满意。同时要求供应商作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方便于基层学校的使用。
通过几年来资产软件应用、管理员培训、评估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区各学校对固定资产工作的认识逐年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资产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趋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深入调研,科学配给,与时俱进地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装备部门,要与时俱进,及时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多深入基层调研,多倾听一线教师意见,秉承“科学服务”的装备理念,在研究的基础上搞装备,及时对陈旧的教学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切实使我们配备的教学设备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最大程度满足教育教学一线师生的教学需求。
几年来,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教育系统采购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系统内采购操作管理,我们制定出了《顺义区教委系统基层单位设备采购流程》,确保依法依规实施采购活动。经统计,近3年,装备部共提出大小立项申请300余次,为全区中小学采购各类教育教学设备,共计600余万件(套),采购资金总额近3亿元。通过我们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了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四、强化服务与指导,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几年来,我部在顺义区教委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做好中小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的配备、更新、管理和使用及培训工作。先后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组织中小学实验教学中心之成员,对《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方案》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完成了《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方案》的修改。
2.聘请部分中小学的优秀实验教师和我部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教学评估小组,对全区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指导。为我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篇6
>> 创新发展背景下智慧餐饮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发展高职教育 建设人才培养高地 论企业创意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发展趋势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双重背景下广播的创新发展 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创新发展 聚焦创新人才培养 探路教育创新发展 新发展理念下理工科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本科转型视域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创新型学校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国际贸易学科的新发展及对人才培养思考 浅议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资产评估业务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发展的王朝(下)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南省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职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3-06.
[5]汪亚明,王珏.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6]崔岩.地方本科转型,建设高职本科的唯一路径?[N].光明日报,2016-03-29(15).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001-05
创新发展与科学发的关系问题,是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必须回答的问题。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施创新驱动、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抢占国际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为重要目标,以推进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为基本途径,所有这些要求的实现都有赖于坚持创新发展。
一、创新发展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传统的二产为主型的、投资主导型的、资源依赖型的和高碳经济型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同时产生和积淀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发展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当前,既有发展方式固有的弊端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一)只有以创新发展为支撑,才能实现从二产为主型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业相协同的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长期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年处在接近50%的高位,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的、以二产为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传统发展方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国际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既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基本原因。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从这种以二产为主型的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式转变。要针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特征,以创新发展为支撑,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因为要做优第一产业,关键是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不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是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可见,现代农业是以新技术为先导和发展动力的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要做强第二产业,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到2010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低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条软肋,因此我国必须以创新发展为支撑,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要做大第三产业,关键是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显然,这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以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为依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根据我国的需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战略型新兴产业,必须科学判断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显而易见,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创新发展。
(二)只有以创新发展为支撑,才能实现从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对投资和出口的路径依赖,投资过热,出口依存度过高,国内消费低迷不振,是一种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这种传统发展方式造成投资和消费关系严重失衡,一方面造成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酿成生产过剩的巨大风险和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造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难以达到提高和满足,长此以往难以为继。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适当阶段,推进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要实现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变,最主要的是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能力,使人们“有钱可花”;二是改善供给结构,开发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层次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使人们“有钱要花”。而这两方面又都需要建立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要提高居民收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先决条件。而要提供新成品和新服务,必须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创造和提供新的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世界著名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先后领导开发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这充分显示了在科技创新对于促进消费的巨大作用。当前,我国广大居民的消费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新需求,能否提供大量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都具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三)只有以创新发展为支撑,才能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高碳经济型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既有的资源依赖型和高碳经济型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耗化石能源,由于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都相对不足,国际战略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市场又大多垄断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将长期面临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由资源高投入带来的环境高污染问题,以及高碳经济造成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代价。破解这一发展困局,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创新发展,要对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显然,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由高碳经济型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创新发展是抢占国际科技
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 当代世界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突破,这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了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机遇,抢占国际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坚持创新发展成为我国抓好用好这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的现实需要。
(一)要高度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在孕育着的新突破
产生这种新突破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由于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革命性,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和探求自然规律的本性,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并表现为某些领域率先突破,进而产生其他领域群发创新。进入21世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二是源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大推动。恩格斯在论述近代自然科学同社会需要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P732)在当代世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在谋求实现现代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必将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同时也对全球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的现代化进程的这一矛盾强有力地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科技革命。三是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指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创新开始,到被模仿、扩散的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创新利润由高额垄断利润变为平均利润再到利润消失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熊彼特提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历史发展也表明,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2008年以来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久,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从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来看,为了克服危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投入增加,创新战略导向更加明确,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蕴育着重大创新,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新态势。
(二)依靠科技创新,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先机,实现快速崛起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核心就是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实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普遍现象。18世纪的英国正是依靠蒸汽技术革命,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才使一个孤悬一隅的岛国实现了快速崛起,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发展领头羊。德国在1871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几乎比英国晚了近一个半世纪。但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抓住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化工技术革命方面抢占了世界的制高点,并带动了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大发展。由于化工技术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之后工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德国以此为契机,很快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来居上,跨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美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英国殖民地,但却在此后的200多年间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崛起与它能抓住电力技术革命的机遇是分不开的。19世纪80年代,一场电力技术革命继化工技术革命之后在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本来源于欧洲,电磁理论和电工技术首先是在欧洲得到突破和达到成熟的。可是,美国却抢占了先机,首先开始了电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76年,成立了爱迪生工业实验室;1882年,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在美国建成,紧接着许多电力公司纷纷成立,更加快了美国的电气化步伐。电力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到了1890年,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英、法、德,开始跃居世界首位。当前,面对自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各经济大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三)靠创新发展,抢占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展望未来,以能源、材料、信息与生物为核心的创新孕育着科技革命的新突破,并将引领人类进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新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保持其科技与经济的领先地位,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都在积极谋划未来,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增加创新投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正如同志指出:“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P744)我国也必须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形成长远竞争优势。特别要看到,经过长期努力,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还面临着西方国家拥有科技优势的长期压力。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更加重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新发展是从经济大国向
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365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3]从经济发展方式看,我国的发展方式还属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投资主导型、高碳经济型的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投入、高能耗,资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195%。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努力提高我国关键技术的自我供给率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之所以还只是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根本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还不能实现自我供给。据统计,在世界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真正拥有核心专利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很低。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2005年我国生产的家电产品占世界的比重为60%,而利润仅占10%。提供计算机核心芯片的美国英特尔公司2005年利润率为223%,而生产计算机整机的中国联想集团同期利润仅为19%。对外技术依存度,显示着一国的技术自给水平,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均在30%以下,美国、日本为5%左右。据我国工信部数据,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90%以上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需要进口。这表明,我国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必须大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技术自给率低、较多依赖进口的状况。
(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贡献率
中国在专利科技贡献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统计,2004年日本和美国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占世界有效专利数量总数的29%和22%。美国、欧洲、日本获得的专利占世界总量的大多数。我国电子工业专利最多的10家企业,5年申请的专利加起来不及美国IBM一个公司。到2006年为止,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有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国内授权的专利数为352406件,其中发明专利为46590件,仅占总量的132%,其余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而同期对国外授权专利数为59576件,其中发明专利数为47116件,占总量的791%。[4](P189)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在专利质量结构方面也存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薄弱的问题。
(三)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靠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走自主创新道路
在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格局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大量买到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中国买不来一个现代化,也买不起一个现代化。当代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国家竞相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更倚重知识产权、更倾力技术研发,为维护在全球分工中的既得利益和绝对优势,绝不会将关键技术轻易出售转让,更不会售给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竞争对手。同志就指出:“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5](P84-85)此外,现代化的进程是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技术进步任务繁重,技术需求强度很高,而经济底子薄、财力有限,构成了对技术引进的相当程度的限制,也不可能什么技术都靠引进。
总之,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就指出:“我国已成为工业大国,正处于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P77)中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改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而要达此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基点放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N].人民日报,2011-03-17.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NG Yuan-zheng
(CPC Centr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Beijing 100091,China)
篇8
峰会以“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如何从产品本质出发,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助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曹庭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金纯,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费品处处长许榕,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黄春辉、副市长张永安,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金埔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演讲嘉宾和专家、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国内主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代表和各界媒体机构共400余人参加了峰会。
在此次峰会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国际轻纺城设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石狮分中心,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推动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兴吴・金梭奖”第四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颁奖也在峰会上举行。江阴兴吴呢绒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特授予其评选活动推动奖。
下午,峰会还举办了“产品开发论坛”和“采购需求论坛”两大平行论坛,并组织考察了石狮国际轻纺城。
高端视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纺织产业具备创新发展基础
在此次石狮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回顾并对比了当前全球市场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不同。他指出,纺织产业应进一步加快真正的结构性调整,有能力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当前经济“L”型走势是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机。
当前,全球市场正在面临危机,且此次危机不仅是在经济领域,还会在社会各个方面引发变革和动荡,各大产业将面临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完全具备创新发展的各项基础。
庞大的产业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石。2015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4.83%。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20809.17亿元,同比增长9.63%。2015年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913.21亿元,同比增长14.96%,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同比增加18.34%。产业体量和市场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完备的产业配套使得创新有来源、推广有去处,价值链上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得到应用转化。
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亲和力。通过融“智”(智能制造)、融“资”(资本市场)、融“创”(文化创意),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能够激发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产业关联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准确判断突破方向,也需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状况,权衡利弊得失。孙瑞哲指出,要从以下四大关系中找寻创新基因。
朴素创新&品质革命把握需求变化的密码
源于印度的朴素创新着眼于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提倡资源耗费最小化,通过去特征化手段,减去非必须的功能和设计,为底层消费群体提供适用技术与廉价产品。
而当前国内兴起的品质革命则更关注功能丰富、体验提升,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我国处于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有快速崛起、数量可观的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处于脱贫状态。立足社会责任、选择朴素创新,还是面向消费升级、开展品质革命,企业需要权衡。
当下,市场需求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消费者在关注价格、品质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费体验与文化表达,市场对服务化、定制化、娱乐化的需求成为趋势。
二是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随着居民收入普遍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高收入阶层快速崛起,市场潜力日益加大,并开始向城镇下沉。
三是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繁荣,使得具有时尚基因的服装行业长尾效应更加明显。研究显示中国服装网络销售中,大品牌份额低于10%,而长尾品牌的份额达到50%左右。
开放共享&产权保护把握分享经济中的丰厚红利
当前,分享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潮流。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达40%左右。
纺织服装行业在分享经济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尝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产能共享,以整合行业闲置产能,实现机器、设备、科研设施等资源能力的共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淘工厂、南极电商;二是产品共享,以服装租赁和纺织品服装回收利用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LE TOTE、魔法衣橱等;三是创意共享,以设计创意、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分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如Threadless。
人工智能&人工管理智时代,更应注重人本力量
2013年起我国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5年销量达7.5万台,同比增长36.6%,约占全球30%,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台/万人增加到了36台/万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2015年,分别有19.9%和11.0%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或计划采用自动化制造和工业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始应用并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正日渐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而当下也存在另一种趋势,即在需要背景知识和文化品味的关键领域中,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与决策。在以文化创意为重要特征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更多依靠人工智能还是依靠人工管理需要权衡。
围墙花园&生态丛林科技创新依然是关键所在
在互联网经济中,“围墙花园”是指对用户访问内容和服务有所限制的环境。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代表的行业垂直应用平台,都是围墙花园的典型代表。
围墙花园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与针对性,其缺陷在于内容不够丰富。企业创新是打造围墙花园,还是构筑生态丛林需要权衡。
此外还要完善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四大体系:一是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协作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实现协同性研发、分布式生产、精细化加工、柔性化制造的行业智能生产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体系。
同时,要把握创新关键,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科技创新重点要突破智能制造、纺织材料和绿色制造三大领域。
主办方致辞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 乔艳津:
并肩同行 见证未来
在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石狮峰会上,大家共同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探讨如何提高质量,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发现纺织产品创新的深层因素,推动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相信这次会议不仅为石狮,也将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积极的改变。
在“十三五”期间,产业集群将发挥引领作用,推进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特色转型、品质转型、管理转型。石狮将以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供应链快速反应为主攻方向,不断巩固国际化模范产业集群和休闲服装板块中心城市的产业地位。
未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设立分中心,推进石狮纺织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产业内和行业间的协调,实现跨越发展。
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黄春辉:
借峰会东风,创新之旅
本次峰会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以“深化纺织产品开发创新”为核心议题的行业峰会,为众多面料企业了解前沿资讯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600多家,已形成一条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石狮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产值达459.8亿元。当前,石狮纺织服装业面临转型升级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我市确立了“质量石狮 实业强市”的战略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石狮纺织服装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主题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核心要素
俞建勇在分析纺织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时指出,作为从事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部门,纺织产业的地位非常明确。同时,纺织产业又具有时变性的特征,经历了机器纺织、电力纺织、合成材料纺织以及现代纺织的演变。因此,纺织产业是一个基础的、永恒的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但从微观来讲,企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会变得“夕阳”。科技创新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纺织科技创新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
纺织产业的创新,一方面要关注需求端,重点要解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注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扩大人类开发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把握纺织产业科技创新的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是建立在世界性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纺织创新在技术手段上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这是纺织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什么是纺织科技创新的主题词
就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趋势,俞建勇还提炼了数个主题词:一是新境界,通过全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性能、加工技术水平以及效率和成本控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二是高品质、多元化,围绕高质、多品种发展高效、低成本,这是纺织产业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够赋予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则是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提高快速反应的重要方式;四是以消费者和客户为中心,使制造门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产品中融入多元价值、文化要素等提升总体价值。
梳理纺织科技创新系统
总结科技创新的重点,在纤维新材料领域要突破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在纺纱领域实现全面技术提升,在染整领域实现生态加工,在服装领域关注功能性服装产品,在产业用领域全面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在装备技术领域关注数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俞建勇重点分析了纤维材料科技创新的五个重点发展趋势,即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质化、循环再生化及纳米尺度化。他还就纤维材料的多元应用和创新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纤维材料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在国防、航天航空、能源、汽车、建筑、环保、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俞建勇认为生态纤维、仿真超真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份纱线、新结构纱线和混纤纱的开发应用是纤维材料创新应用的集中表现,市场对产品质感、风格和功能的需求以及智能可穿戴产品也为纤维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契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 曹庭瑞:
贯彻落实“三品”战略
曹庭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惠民生、保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扩内需、促消费的主导力量,是出口、创外汇的主体力量。
新常态时期纺织工业面临发展机遇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新空间。具有较高消费潜力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新消费个体不断涌现,消费的升级为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纺织消费创造了机会。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亦是益处良多。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纺织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纺织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也将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经济区域空间布局战略的实施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纺织产业协同发展开创了新的空间,对于塑造纺织行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为纺织工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探析“消费外流”现象
近年来,境外购物和海淘的现象广受关注。出境游的购物消费品类已经从主要购买奢侈品、高档品牌转向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日用品,包括服装、奶粉等。为什么消费者舍近求远?对此,曹庭瑞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分析。
第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内消费品的品质、价格、诚信以及在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之下全球商品的多样化,都是影响消费去向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行业自身来看,也反映了消费品、工业品,包括纺织行业调整升级的步伐落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第三,从政府管理来看,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商业流通等诸多领域和环节还存在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基于如此现状和形势,曹庭瑞认为,推进消费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的重点一是补短板,二是降成本。
明确任务,大力推动纺织工业的“三品”战略
关于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曹庭瑞介绍道,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将是十三五期间一项重点任务,主要有四项内容:
一是完善纺织行业标准的体系建设。完善纺织标准化的体系框架,大力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力度,优化标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纺织标准自修订和企业标准自我升级的工作。
二是提升质量保障能力。要在全行业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等。
三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品服装供给,注重设计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等。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重点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品牌国际化的步伐。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 李斌红:
从产品、组织到人的创新
李斌红表示,在需求快速增长的 “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期,品质、交期和价格三个要素基本能够决定产品的成交。但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产品要素产生深刻影响:更加多元化的产品风格和功能,以及生态、文化等要素在产品成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产品的创新要素
李斌红用一张简洁明了的“雷达图”解释了不同品牌和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运动品牌、快时尚品牌和奢侈品品牌)对产品创新要素的不同侧重。
李斌红还结合Nike公司产品创新的“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2015年的《全球品牌榜》中,Nike以230.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服装类品牌首位。相比此前与其势均力敌的竞争伙伴adidas,Nike正是通过科技驱动创新获得了可持续的增长和绝对的优势。10年来,Nike的专利技术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其不断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创新。
李斌红说:“仅仅有科技创新的产品还不能使得Nike快速超越adidas。在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市场,美国占全球运动服装消费品40%消费量的巨大市场,为Nike的制胜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二,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使命’和‘定位’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专注于产品。产品是在使命下根据定位来创造的,产品的设计是提供最合适、最具完美想象力、最能增强其表现的产品。”
组织的创新能力
在谈及组织的创新能力时,李斌红表示,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企业的创新管理案例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一套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组织建设、流程管理、技术管理、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和数据管理8个方面。
她结合这8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行业内三类典型的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企业及其对应的组织创新能力:
第一类是处于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前列,有一定垂直整合产业链战略及全球战略布局,有一定组织建设、流程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大量的订单可能依托于国际市场,因此在设计管理方面相对有所欠缺。
第二类是进入“十一五”以后大批涌现出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在一个细分领域关注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和设计管理,擅长整合引进技术来强调时尚在全球纺织界的竞争力。
第三类是需要培养更好优势才能够重新稳住自己市场的广大“红海”企业。
前两类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但是其最擅长的还是市场营销,相比之下大数据管理较弱。
李斌红强调,产品开发战略规划是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产品开发战略应与企业战略密切结合,依托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在生产能力方面,企业需要提升柔性制造系统;在服务能力方面,需要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在协同能力方面,则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基础知识管理系统。
创新者的基因
篇9
摘要:从专利数据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技术创新水平,分别从整体发展态势、技术创新地域分布、技术创新主体分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为该领域今后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减振器;技术创新;专利
中图分类号:U4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7
收稿日期:2017-07-06
1研究背景
专利具有衡量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者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哈佛大学经济学家Griliches曾说,专利统计是新技术变革的源动力,没有任何的数据能涵盖专利所包含的内容,通过了解专利可获取详细的机构、产业和技术信息。通过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能系统地归纳出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技术问题,提高创新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指导和提高企事业机构或组织乃至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具备理论和应用价值。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自主研发水平能从某一个层面反应出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度。发动机曲轴是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它的制造工艺复杂,且质量要求高。当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的振动方式主要为扭转方向,另外,弯曲方向也可以产生振动。如何减小发动机曲轴的振动,一直是发动机曲轴设计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减少曲轴振动的常用手段就是在曲轴前端安装减振器。因此,本文从专利申请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2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技术创新状况分析
2.1整体发展态势
通过使用专利检索及分析入口(pss-system.gov.cn/)对截止至2016年的所有中国专利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出有关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的专利136件,为了掌握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对各年份的专利申请数量做了如下统计,如图1所示。
从各年份中国所申请的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相关专利的数量来看,在1999年以前几乎没有相关专利,直到1999年才稍有发展,但此后又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白,直到2003年才逐步有所发展,该领域专利申请量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中间略有曲折。从2010年开始到2016年,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专利申请量基本都维持在10件以上,相较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15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22件;其次为2014年,专利申请数为20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技术创新,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发展速度较其它行业略缓。
另外,为了了解所有专利的申请类别,做了如下统计,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所有的136件专利中,实用新型所占比重最大,为99件,占总数的73%;其次为发明,数量为32件,占总数的23%;所占比重最少的为外观设计,为5件,占总数的5%。从技术的创新能力水平来看,技术含量较高发明专利的数量比实用新型少了一半多,可见,汽车曲轴减振器领域的核心创新技术尚需进一步发展。
2.2技术创新地域分布
为了探明我国各地域在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技术创新的状况,对截至2016年我国各地域专利申请量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地域分别为广西、浙江、安徽、湖北和江苏,其中,广西、浙江并列排在第一,专利申请量为17件;安徽专利申请量为15件次之;湖北、江苏分列第四、五位,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4件、12件;而其它省份专利申请数量均未超过10件。可见,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的技术创新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发展较强的省份。
另外,也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申请相关专利的状况做了如下统计,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几个汽车制造强国均在中国申请了相关专利。从专利数量上看,德国所申请的专利数最多为5件,其次为韩国3件,日本为1件。从专利申请的类别来看,德国所申请的5件均为发明专利;韩国为1件发明,2件外观设计;日本为1件发明。可见,德国十分重视在中国的专利保护,且在汽车发动机减振器技术领域
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技术创新专利分析创新创业论坛
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技术创新专利分析
2.3技术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了解我国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创新主体的分布状况,对该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在前5名的申请人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所有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五名的申请人中,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优势明显,共申请了17件专利;其次为江苏宏丰奥凯机电有限公司,共申请了9件专利,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并列第三,申请了7件专利;天津大学名列第五,申请了5件专利。就专利申请量来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占绝对优势,显示出该企业在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另外江苏宏丰奥凯机电有限公司实力也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对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外国企业做了统计,其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德国有3家公司在中国共申请了5件专利,包括: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舍佛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以及衡得有限公司,其中,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申请了3件专利。韩国有4家公司在中国共申请了3件专利,其中,韩国的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3家公司联合申请了1项专利,韩国富国株式会社申请了2项专利。日本有1家公司在中国申请了1件专利,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从专利申请量上来看,德国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位列第一。
2.4技术创新实力分析
2.4.1 技术创新主体实力分析
专利的申请数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该领域发展程度以及创新水平,但就专利的含金量而言,主要衡量标准是发明专利,因此,为了进一步考量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专利申请人数量与发明专利申请人的排名情况做了以下对比,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对比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的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虽然申请数量最多,但大多为实用新型,在发明专利申请人的排名中并未进入前五名,反应出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而在专利申请量上未进入前五名的德国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却跃居第二,反应出其专利含金量高,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另外,江苏宏丰奥凯机电有限公司,既在专利申请量上排名第二,又在发明专利申请量上排名第一,显示出其在该技术领域拥有不俗的技术实力。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专利申请量上不占优势,但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却排到了第二,可见该企业在发动机减震器技术创新领域的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2.4.2技术创新地域实力分析
同样将专利申请地域与发明专利申请地域的排名做了对比,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排名可以看出,广西省虽然在专利申请量上占优,但发明专利申请量上,却名落孙山。而江苏省、湖北省在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排名上均进入了前五,且江苏省在专利申请量上排第五,而在发明专利申请量上排第一,说明江苏省在该领域的专利有质又有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同时,发现德国在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优势明显。
2.5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分析
减振器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阻力可调化、轻量化,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专利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
根据分析知,如图7所示,在所有136件专利中,主要是涉及曲轴减振器效果的提升和改进的占总数的66%,除了涉及减振器效果改进,还涉及降低成本,减少零件数量、简化结构的约占总数的34%,可见,现在曲轴减振器虽然已经把轻量化作为发展方向,但目前该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还是以解决或者改善减震效果为主。
另外,针对曲轴减振器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所需具体涵盖的内容确定出以下5个主要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分别为“结构简单”or“结构紧凑”、“安装方便”or“安装简单”、“减少零件”“节省空间”、“成本”。结果如表3所示,在所有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为“结构简单”or“结构紧凑”,即针对结构的改进研究;其次为针对减低或者减少“成本”的研究;然后为“减少零件”的研究;紧接着为简化安装方面的研究;最后为节省空间的研究。可见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在轻量化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方向以简化结构、减少零件数量为主,另外在简化安装和节省空间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
3分析结论及建议
3.1分析及结论
(1)我国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发展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在1999年该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几乎零,直至2003年才略有起色,但整体发展规模不大,速度略缓。从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该领域专利申请主要以实用新型为主,占总数的73%,发明仅占23%。可见,我国汽车发动机曲轴减震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多以结构或者技术的改进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略显不足。
(2)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创新地域的分布基本与汽车行业发展强弱地域分布一致。从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专利申请量来看,排名靠前的地域主要为广西、浙江、安徽、湖北和江苏,该分布基本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较强的地域分布保持一致。因此,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可以反应出该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
(3)我国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的创新主体相较国外该领域创新主体能力较弱。就该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来看,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虽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优势明显,但大多为实用新型,而德国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虽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无优势,但所申请的所有专利均为发明,且是最早在我国申请该领域专利的企业。可见,国外在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较早,且优势明显。
3.2若干建议
(1)追踪国内外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提升自身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2)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强化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创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从政策法规、资金和人才等多方面加大对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科技创新主体的扶持力度,壮大其实力和规模,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和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沈金波.专利情报分析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
篇10
关键词:科技情报 科技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252-01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重要力量,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1 科技情报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上自身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探索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并从中取得技术与经验,最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因此,科技情报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1.2 科技情报在自主创新中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正进入到了一个被称作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不仅会为科技和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情报工作变得更为重要,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高速变换,表现出更零散、更原始、更复杂的碎片化特征。不少数据仅仅停留在原始数据层面,并未成为真正的情报。而专业科技情报人员却能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通过筛选、提炼、研究和分析,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科技发展趋势,为科技人员研发创新提供最优价值的情报和有力支撑,从而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1.3 科技情报可以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
创新具有未知性,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要想降低创新的风险性,最重要的就是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相关性。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是科技情报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础要求,不仅可以避免创新风险,还能节省创新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实力,更能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2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1 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
科技情报机构作为提供科技信息支撑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支撑的重任。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代化信息加工、传播设备、网络建设等设施条件建设上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资源及研究开发、传播服务的设施条件;整合现有的数据库资源,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链接和统一集成。构建有效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与交易信息平台、科技供需对接平台、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使科研机构与企业以及市场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更为有效和便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数据库,着重抓好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研究报告、高新园区基地、科技创新服务载体等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充分聚集科技资源,提升科技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发挥地方科技情报机构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2 面向多样化信息需求提供价值递增的情报服务
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面向政府要强化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软科学研究应定位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政策法规研究、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本地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决策研究等方面。面向科技情报服务行业的巨大竞争性,企业应着重强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有利条件,使得竞争情报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利法宝。情报服务领域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各个地方科技情报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情报文献资源、技术手段及人才优势,努力开拓这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科技情报必然使他们荣获更强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经济有一个质的飞跃。
科技情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源于自主创新活动多种多样性,这就促使自主创新活动给科技情报提供针对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情报服务,要在强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同时,不断丰富科技情报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在理论中寻找创新突破口,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服务性,使得科技情报服务社逐渐形成新的、成熟的业务模式。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其价值的增值。
2.3 加强科技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创新主体对科技情报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情报服务中的关键要素,包括信息数据源、分析方法、软件工具、应用领域、政策环境、服务主体、甚至服务理念等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科技情报服务亟需拓展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这对从事科技情报服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资源建设、信息加工、技术开发和专业服务队伍。情报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要知晓有关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情报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吸收、综合分析和开发能力,能准确判断用户现在和未来的情报需求。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高知识挖掘能力,提高技术运用能力。为此,要对科技情报工作人员进行多种培训,让其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不同层次的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以满足科技情报工作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情报信息人才,加强高素质情报人才的培养,从而优化科技情报服务队伍,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情报人才队伍,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体系建设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12):20-22.
[2] 应向伟.科技情报机构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竞争力及其问题和对策[J].科学通讯,2011(6):9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