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2 07: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徐志摩 翻译英诗 诗歌创作
徐志摩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而且是一位翻译成果颇丰的翻译家。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离不开翻译英文诗歌过程中对他产生的影响。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是五四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徐志摩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就徐志摩来讲,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徐志摩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 他还说到:“诗是人天间的基本现象之一,同美和恋爱一样不容分析,不能以一定义来概括的……” 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内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这样,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对诗理的关注和他的诗歌创作。
在译诗过程中,徐志摩更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爱文艺之诸君,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徐志摩那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诗歌语言美追求的结果。
徐志摩在翻译中,学到了外国诗歌精到的技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的看到,他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想像及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徐志摩一边翻译,一边写作。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受哈代影响最大。哈代的优秀诗作中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进行探索。对于文学革命,志摩的反应是―在这点上,他从哈代的榜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不停歇地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他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也像哈代一样,“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和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写了文学的本质,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说:“人生是苦的”,他认为深沉的悲哀与苦楚深深地盘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质是苦而不是乐,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诗歌中吟唱: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To Life):
0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1 weary of seeing thee,
And thy draggled cloak,and thy hobbling pace
……
That earth is Paradise?
I’11 tune me to the mood,
And mum with thee till eve;
And maybe what as interlude
I feign,I shall believe!
可见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与他的翻译、阅读不无关系。他对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推崇备至。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都曾对他产生了不小影响。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英诗中常见的音韵形式可分为两大类:行中韵和尾韵。行中韵是诗行内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似的音素而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头韵、腹韵等,头韵是指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由于较为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起首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
如fire和folk。腹韵也称元音叠韵或半谐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诗行中重复出现,即构成腹韵。如old与close,though与know,等。头韵与腹韵类似汉语的双声叠韵。尾韵也叫脚韵,是指诗行与诗行之间在行末的押韵。英语诗歌押韵的格式灵活多变,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连续韵,指邻近的两行诗相互押韵的格式,全诗或一个诗节中诗行按照aa,bb,。。的次序押韵即为连续韵。布莱克的《老虎》一诗就是这样。第二、交叉韵,指隔行押韵。其韵式为abab。第三、首尾韵也叫抱韵,是指含有四个诗行的诗节中,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韵,其韵式为abba。
在徐志摩翻译的一些诗中,基本韵式用的很多。如阿诺德的《谏词》就属于abab式:
撒上玫瑰花,撒上玫瑰花,
休掺杂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
阿!但愿我亦永终。
徐志摩的作品《问谁》、《去吧》、《一星弱火》、《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阉芦色作歌》、《叫化活该》、《再别康桥》等都用了这种韵式。象《雪花的快乐》、用的是aabb韵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们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像《为要寻一个明星》用的是abba的抱韵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徐志摩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的使用。徐志摩作品中因为欧化句,翻译腔被人贬为语言“生硬不堪,估屈警牙”。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
再如徐志摩的《偶然》最后一节: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像“在黑夜的海上”副词片语在诗中置于句末,当然有些欧化。不过这样使用,今日已经习以为常,不值得计较了。倒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显明,却也颇为成功。主语不同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为“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是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他是按“You have yours and I have my direction”结构造的诗句。
另有一处句法上的欧化,却不易察觉,那便是最后三行。“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但是一个名词片语,而且是句子的宾语,承受的动词又是双重的―“记得”和“忘掉”,正是合用这宾语的双动词。徐志摩等于在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好。”不过这么说来,就是累赘的散文了。在篇末短短的四行诗中,双动词合用宾语的欧化句法,竟然连用了两次,不但没有失误,而且颇能创新。此欧化用法为“欧而化之”,而非“欧而不化”。
朱自清先生将白话文的欧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模仿欧化语法,一般人行文时,往往有牵强不过的词汇,读起来感觉非常别扭。第二个时期注重到欧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这个时期的成功作品。尽管徐志摩作品中有大量的难懂的欧化句,那是第一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翻译和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日臻完善。
对徐志摩创作产生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有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诸多因素,本文是由文学翻译一维推演开去,把他的翻译作品作为西方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翻译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彰显徐志摩与西方文化的深层联系,把握徐志摩创作成功的西方源泉,这既是对徐志摩作品研究的一次深度开拓,又可以管窥所有身兼译家和作家的创作之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与现代文学之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冕.徐志摩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许钧.译介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英文诗歌 优化教学 认知水平
诗歌在语言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中国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英语诗歌的学习,在语言素养方面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运用诗歌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形成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笔者通过大量的查阅发现初中阶段英文诗歌教学相关的文献甚少,这一客观现实也体现了该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紧迫性。
一、收集符合初中生认知阶段的英文诗歌
初中生处于人生阶段的一个关键时期,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需求选择一些蕴涵美好情感,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诗歌。比如在上到go for it 八年级上册unit 10 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这个单元谈论到对自己将来职业的思考,以及未来人生的思考。在课堂上,笔者引用了一首名为life的诗歌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渗透,以此来升华整节课的主题。这首诗歌读起来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生词,但是从中学生能够领悟一些人生哲学。二、收集和编写适合初中生英语水平的英文诗歌
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毕竟有限,在欣赏学习诗歌过程中难免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收集过程中若一味的考虑经典忽视其语言水平,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诗歌,或是稍微高于其英语水平的诗歌,才能更好的辅助教学。同时,诗歌在课堂的利用性也要考虑,要是有音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教到七下go for it unit5 I am watching TV. 这个单元 ,刚好是学习现在进行时这个重要的语法知识点,然后笔者根据自己所执教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了Sailing这首英文诗歌。这首诗歌的语句基本结构是现在进行时,其中的句型有I am sailing,I am flying, I am dying等。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内容相对简单,生词不多,而且已经被改编为歌曲进行演唱,所以笔者在给学生呈现这首诗歌时,从网上下载了flash的歌曲。
刘易期在《诗的意象》中是这样定义意象的:“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一首诗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种组织诗歌欣赏的时候,把诗歌和画相结合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此项工作要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描绘自然景色的比较适合。 笔者在教到八下unit2 what should I do? 这一单元时,编写了一首诗歌,以适宜初中生英语水平。学生在配乐欣赏这首诗歌时对诗歌的语意的理解还是有所阻碍,为了使语意便于接受,笔者在播放诗歌时穿插了多张精美的图片,比如在朗诵到it rains so heavily that we can’t walk on.这一句时,笔者选用了一幅狂风暴雨下,无法令人前行的图片; 在don’t forget there is a rainbow after the heavy rain 这一句时,就选用了一张彩虹出现在雨后的图片,通过图片和诗歌的结合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接受其中包涵的思想内涵,起到了教学的深层次的要求,以及情感的渗透。
三、探索运用英文诗歌优化教学的方式
1. 运用英语诗歌优化语音教学
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引入英语诗歌可以帮助培养中小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的文字和声音的热爱。在课堂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们喜欢诗歌,他们几乎会很自动的去朗诵和模仿诗歌中的文字和韵律。对英语文字和声音的热爱可以为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可以把握内在节奏,体味诗歌的音律美,触动情感之骇。笔者经常选用其中的一些简短有韵律的英语诗来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2. 运用英语诗歌优化词汇教学
初中阶段要掌握1500-1600个单词左右,许多学生都觉得单词量太多,很怕记单词。若是死记硬背,这将是非常枯燥无味,而且效果也不明显。诗歌中的词汇是非常精炼的,相比较死记硬背的那些枯燥的单词,学生更喜欢在朗诵诗歌中记忆单词,因为更容易记住。如在学习到十二个月份的单词时,学生觉得这些词汇很难记忆,前后容易混淆,记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选了The cuckoo这首简单的诗歌,这首诗给学生在记忆这些词汇时提供了情境,便于学生记忆。
3. 运用英语诗歌优化语法教学
语法课向来被认为比较枯燥,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也不高。但教师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对于教材中绝大部分语法知识其实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诗歌辅助教学。比如笔者在教Go for it 八年级上册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因为本单元的重要语法知识点是最高级,所以就引用了泰戈尔所写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歌。教师提出what is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们的答语五花八门,充满创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巧妙运用诗歌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形式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努力,相信一定能更大地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英文诗歌 赏读与创作 选修课
一直以来,英语被当作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科目来对待。既偏离教学初衷,也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脱离此困境并提高学习活动价值呢?通过具体的教学研究及观察,笔者以为,多发掘英语教学的维度,改变教学的枯燥形式,并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
1.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语教学中实现的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有些现象却让我们不安。前不久,一位高三“学霸”用数字留下“I am in water”的密码后投河自杀,除性格内向,他人无法探知为什么品学兼优的他做出此种选择。
此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还缺什么?”答案是,缺与物质发展相符的精神文明高度,尤其对生命的珍爱。而全人教育(Whole Person)中生命教育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
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关于人类面对生死的问题,目的是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独立地发展……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由此看出,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最高追求。
从实际操作看,生命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华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理论,他指出:生命教育具有丰富内容和广泛适应性,既可作为独立的学科,也可渗透其他学科,是当代教育实践中有影响力的一环。
2. 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选修课的意义和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在庞大的英文资料与内容中,为何将似乎晦涩难懂的英文诗歌列为选修课呢?从接受能力讲,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诗歌字字珠玑,朗朗上口,适于记诵, 可实现语言的积累。随着年岁增长,高中生世界观逐渐形成,亟需营养丰富身心。英文诗歌符合该要求,作为最有内涵最需思考与欣赏的一种文学形式,篇幅虽小,但描述人生百态,不仅提供人文素养,还从价值观上植入生命可贵的生命教育理念。常读诗能事半功倍地阅人生,从而多一份对人生的理解和宽容。因此,生命教育与英文诗歌有先天的契合性,适合进行互相渗透教学。
3. 如何将生命教育与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进行整合与渗透
高中生自我意识独立,寻求创新,英语诗歌正契合了这种心理特征。为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与渗透,可赏析与生命相关的诗歌,这有助于学生开阔因繁重学习压力而压抑的内心,精神释放的同时从诗歌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与勇气。如,英国诗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脍炙人口的作品《假如》。通过多媒体,笔者图文并茂配乐朗诵该诗,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 If you can dream――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 If you can fill the unforgiving minute
with sixty seconds’ worth of distance run,
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
And―which is more―you’ll be a Man, my son!”
接着通读,赏析,后给出译文。开始没有“入戏”,但随着赏析的深入,大家感受到了此中的微言大义。最后全班跟读,从娓娓道来到气势如虹,融入对生命的体悟与热情,将该诗表现的淋漓尽致。内涵生命教育的诗歌还有很多,如《西风颂》(Ode to the West)、《当你老了》(When you grow old)等。
诗歌赏析似乎不太难,但提到诗歌创作,许多教师就皱起眉头。诗歌是严谨的文体,好的诗歌创作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底蕴,高中生能完成吗?笔者以为可以,但要变一下思路,从简单仿写开始,徐徐打开创作之门。如为感悟英文诗歌韵尾,用给首字母留白的方式填词,如小诗《雨》:
Rain on the flowers,
Rain on the t( )
Rain on the green g( )
But not on m( )
空格中依次填上,tree, grass, me,既生动有趣又使学生印象深刻。在打下一定基础后,请大家写些关于生命的诗歌,从自我创作中体悟生命可贵,是比赏析更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更多的实践,生命教育在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选修课当中将有更多的整合与渗透渠道,实现教育真正的价值。
[1] 孙毅. 高中英语诗歌写作教学的尝试[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02).
篇4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文化意境;传达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这说明了诗歌意境犹如欣赏山水,清淡、质朴、刚柔相济而又神韵悠长,诗意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也有了可解与不可解之会。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之间没有任何关连词,直接拼在一起,画面感极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者可凭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想象和补充。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感画(motionpecture)的艺术效果。
与汉诗现比,英诗的意象表达更加率直清晰,意象间的语法关系逻辑性更强。虚词一般不能省略。请看拜伦的一首诗。
Adieuadieu!Mynativeshore
Fadeso’erthewatersblue
Thenight-windssigh,thebreakersroar,
Andshrieksthewindsea-mew.
Yonsunthatsetsuponthesea
Wefollowinhisflight.
Farewellawiletohimandthee,
Mynativeland-GoodNight!
这几行诗语言浅显率直,诗人把故乡拟人化(personification),与之轻声慢语话别。诗的逻辑关系严密,意象间关系确定,意象深沉阔大,不露痕迹。
二、英汉诗歌翻译时易出现的文化障碍
1.诗歌翻译中常见的文化障碍,往往并非出于原诗晦涩难解,而是望文生义。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在谈到英国翻译家亚瑟·威利翻译的《诗经》(TheBookofSongs)时,称其译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不愧为翻译杰作,但也指出,他把《诗经》翻译得像“英国诗歌”。比如,译作把周朝的农夫塑造成类似欧洲中世纪田园诗中描叙的农民的形象。另外,译文中使用了“castles”和“clergymen”等词,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农夫形象相去甚远。
2.许多醇美的名篇佳作经过翻译,不仅破坏了原诗中浓浓的意境,而且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文化错位,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的首句“枯藤老树昏鸦”,试比较一下它的几个译文:
译文1:Crowshoveringoverruggedtreesweatheredrugg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
译文2:With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
Returningcrowscroakingatdusk,
译文3:Driedvines,anoldtree,eveningcrows,
译文4:Witheredvines,oldentrees,eveningcrows,
原诗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除了将3个苍凉的意象并列外,无任何多余的
笔墨,精练隽永,各意象之间的方位和逻辑关系在原诗中没有明示,乌鸦是盘旋还是栖息在老树上?亦或是在枯藤上?枯藤是缠绕着树干还是树枝?乌鸦正归巢吗?它发出了叫声吗?这些结论留待读者依自己的认知语境推理得出正如司空表圣《诗品·含蓄》中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是指一个字也不“着”,而是不多“着”,好比用形象来表达情意,只讲形象,不用一字来点出情意,就像图画上的空白,音乐中的休止,别有一番韵味。前两段译文都将其显化,堵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其独特的语境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后两段译文在这方面则做得较好,传达了原诗含蓄的文化韵味。
三、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传达的原则
1.诗歌很美,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用词,以及透过语义系统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如刘方平有一首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于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Jenyns把它译为:
Inthedepthofnightthemoonlightfloodsonesideofthehouseofmen,
TheGreatBearhasdroppedcrosswiseandtheSouthernDipperisaslant;
Thiseveningonereallyfeelsthatthespringairiswarm,
Forthefirsttimethesoundsofinsectspenetratemywindowofgreengauze.
原诗是说诗人十分敏感,一听到虫声就知道春气回暖,但译诗却把“今夜偏知春气暖”改为“今夜偏觉春气暖”,使观察敏锐,见微知著的诗人的面貌大大褪色。可见,在翻译之前,必须先理解原诗的意思,对原诗的语言进行分析,不仅要从语义,还要从语法、语音、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2.翻译应最大程度地传达诗歌的意境,把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神髓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达到文化传达的目的。英国诗人、翻译家德南姆认为,译诗必须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诗歌翻译应崇尚异化,异化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展示原语文化风采的一种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译作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让译语读者感受异域风情,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及其独特的魅力。虽然采用这种策略的译作有时会增加阅读难度,却力图最大限度地传达文化信息,进而促进文化交流。
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译作,则会掩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原作的历史感,将某些文化的价值形态强加给了原作。从长远和文化的意义上看,采用这种策略会渐渐消弭不同文化的历史差异,使异域文化的意味消失殆尽,其结果与“文化传达”的目的相违背。
比较好的例子有美国的庞德,成功地翻译了不少中国诗歌,并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有一首诗《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庞德把它译为:Atfifteen,Istoppedscowling,/Idesiredmydusttobemingledwithyours,/Foreverandforeverandforever,/WhyshouldIclimbthelookout?译作基本上秉承了原诗的整体韵味,中国传统的、坚贞的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严格地说,庞德在译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句比字译,“常存抱柱信”就在译语中出现缺失,但这并没有损害原诗意的传达,这体现了“异化”,并没有死板地“字译”或“直译”,由此可见,完全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译出原诗意境。只要整体把握得好,文章直译也是可以的,这样反而能减少文化信息的错误传达;有些译作还附有注释,这样,译文不拘一格,这些努力为真正文化交流作了很好的尝试。
总之,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袁行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4]谭哉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英美文学课 多媒体课件 适用性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心智架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界定为语言/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自我认知/反省、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八种智能。传统教育观念对人类智能的开发局限于语言和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拓宽了人类智能的研究领域,旨在开发创造性思维,引入中国教育界后倍受重视,恰恰应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本课题聚焦于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英美文学入门课程教学改革。毋庸赘言,这门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极其重要,但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课时的有限增加教学难度,教师难免采用“一言堂”的讲座形式,向学生浮光掠影地介绍文学史,解读极少量作品;加之本科二年级学生并未形成明确的学术兴趣,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在教学中授学生以“鱼”和“渔”都是不够的,还应授其以“欲”:让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偏爱。笔者在其教授的本科二年级英美文学课中尝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照下,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克服了传统讲座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中的适用性
1.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隶属于语言学习的英美文学课重点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智能,但深入的文学解读可以全方位提升多元智能。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文学课程应体现两个思路:“一是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霍力岩24)。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最大程度地得到多元智能提升呢?“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就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坚持从教师精选的文学文本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语言智能得以提升;小说、戏剧展现的社会图景和人物冲突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助其社会交往、自省智能的提升;诗歌所传达的音律美可刺激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文学作品细腻的画面美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本科高年级以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领悟力可以确保他们仅通过文字媒介即可达到文学作品对其多元智能要素的作用;但对于本课题研究对象――本科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途径远远不够。所以,这就要求“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将文字学习途径多元化为可以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空间、逻辑、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智能领域的刺激因素。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文字魅力借助音频、视频、动画和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将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文学感受作用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接刺激学生全方位智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课程得到阅读经典的“欲望”,便可借助他们已被调动起来的多元智能独立获得文字、音、型感受场的智能刺激要素,自如地从文字时空过渡到逻辑、视觉、听觉、社会时空,从而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此课程中借助多媒体形式沟通了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和语言能力及理解力有限的文学初学者的感知世界。
2.弥补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的缺失
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丰富阅读体验被抽象、枯燥的课堂知识灌输所取代。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文学史+选读”(王守仁 11)的讲座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155)。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难免会以考试为导向,抽象、扼要地介绍作品梗概、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学生没有足够的先期阅读体验,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应付考试。于是“文学体验”被简化为“文学知识”,失去了直觉体验的文学课失去了灵魂。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课前布置大量阅读材料,但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又会使单词量有限的学生产生挫败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要素,应该相信“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起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以PPT为主体的课件中插入了介绍文学大师的相关图片、BBC视频和音频节目、文学文本改编的flash和视频、诗歌的名家朗读音频和动态画面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画面。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部分将刻板、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一扫而光。
3.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名著的细读
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学习的开端,文学的学习并无捷径可走,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细读也必不可少。对原文经典积累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名著缩写本,如“书虫”系列。克拉申的“知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坚持学习者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习得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接受略高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语言信息,“i+1”即表述了“输入假说”原则。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给予学生过多的知识输入,这种知识轰炸会把他们弄得头昏脑胀,使得学生在未产生学习兴趣就已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老师平时发的阅读材料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克拉申又强调知识输入必须有“足够”的量,而且输入的知识必须是“有趣”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向学生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可以使低年级学生阅读精选、注释过的符合其语言水平的经典文学文本。笔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精选加工部分经典电子文本作为该课的核心阅读材料。材料中节选了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精彩选段,文本阅读重要关注点和难点已加标注,与文本相关的思考问题已加设置。教师通过作业和课上讨论与学生交流,由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该选读段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这点尝试使学生受益颇多:以前学生面对文本的一片不知所措,而现在面对精选、评注后的文章似乎得到了在文学海洋中乘风破浪的一叶扁舟。每学期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选读材料中选取一部完整作品,写成论文。另外,笔者课件的附带材料部分除了名著中英文版本的PDF,TXT格式和手机书外,还有名著音频阅读版和大量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原文电影、卡通、BBC连续剧等,可供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使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较好地平衡了课上、课下的时间分配,使教师在课堂讲解、引领学生课堂实践和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的三个环节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多媒体课件每章容量较大,课上并不是一屏一屏地逐一讲解,而只是提纲挈领地点拨学生领悟其中要点。课下教师将课件及其附属音频视频文件存入班级学习的网上公共邮箱或虚拟硬盘,学生可以随意获取资源得以课下进一步自主学习使用。
4.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任教的这些80和90后学生较前代人自我意识更强烈,追求标新立异。他们厌恶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传统学习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之外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进度,安排学生作展示任务。学生都非常熟悉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PPT和flash:以动态画面展示书中的经典对话、以树形图来展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流程图展示情节进展。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展示之前已经认真读过所给材料,并没有借助网上拷贝、粘贴的情节梗概或人物分析来对付,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以图示的方法来展示。学生还会撷选精彩场景排练的英文小剧,使课堂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调动了他们语言、逻辑、视觉、听觉、运动、交往各方面的智能训练。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983,134),而英美文学课也应遵循类似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文学爱好者,只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激励他们对文学的激情。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而这一项目的着眼点是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教育研究多应用在美育方面。对于该理论在本项目改革中的应用,笔者归纳了如下的局限性,以供进一步研究。
1.理论的跨文化局限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英美文学学习者多方面智能的提升依赖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来实现。而该理论原本目标人群是美国学生,所以应用于中国国情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美国教育传统重实践和创造,而且美国学生个性鲜明、直率、张扬,而中国学生个性较为温和、内敛,并不太热衷于参与课堂活动。很多外教在中国的课堂上进行互动时都会遭遇冷场,而且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互动。第二,美国学生的智育会搭配较完善的美育教育,旨在其创造力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考察重点放在智育方面,即使学生接受美育也不乏带有功利性。所以,关注美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教育素质改革中的渗透具有难度。第三,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更习惯于知识接收者的角色,他们不大质疑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动力。教师利用内容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是否持久还有待考察。但该理论的跨文化适用前景越来越令人乐观,因为以80后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已全部过渡到90后,后者的英文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明显优于前者,他们的性格和视野也更加国际化,而且这门课开设在考试压力不大的本科二年级,他们对于多样的课堂活动有新鲜感,大都热衷于参与到课堂展示活动中。
2.克服该理论应用时华而不实的倾向
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字为核心。文学的魅力主要是来自语言和语言体现的思想内容。文学属于精英文化,需要呵护。只不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大众文化媒介,使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学更加接近文学初学者的欣赏水平,一旦将学生领进了门,还是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不懈的阅读、写作等英语学习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地不依赖大众媒介的解读而直接领悟文本的精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而喧宾夺主。课件中撷选的英语语言必须是精致的。课件中插入的图片类似书中插图,应同内容吻合,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中的视频和音频节目必须紧扣课题,而且不宜过长。课上绝不能以全堂观看名著改编电影的形式代替对文本的讲解。80、90后的这一代学生成长于媒体时代,他们敏感而富有个性,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而文学学习是需要持久的热情,深入的学习也需要艰辛的努力。教师也不应该只一味地依赖课件形式上的求新求异,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课件的实际内容和语言质量上。
3.教师的定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发生改变,但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的指导依然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的教师上课对学生的课堂展示部分缺乏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偏离重点或占用时间过长;也有个别教师干脆就成了一页页放幻灯片的放映员,不加讲解。即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学生的参与只有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才能达到全方位素质的磨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应该融入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的权威可体现在:(1)精致的授课语言和充实的内容。教师课前准备了课件,但备课环节依然必不可少,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语言精心设计,因为教师的英语表达可以传达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识和语言表达的崇拜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2)对文本深入而丰富的解读。教师不应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应该有多层次的阐述:其中既包括概括性的主题、人物分析的解读,也应该包括阅读该作品时的主观感受。教师对某些作品的原创型的品评会令学生觉得亲切。(3)教师对学生展示活动的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现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渴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也希望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帮助。教师应该对每个展示都给予点评:既应用适当的赞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应该指出其展示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英美文学学习的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关键过渡。王守仁教授曾指出在英美文学这门“素质培养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而对于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无疑是较高的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更需要学生自身的阅读积累。
由此可见,将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该门课程既有裨益,又存在一定问题,但主动权是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授课教师可以制作成文本、音频、视频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并以此为工具,在课上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预定的课程任务以生动的形式展开,并督促文学课所必需的文本阅读,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各方面智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人各方面智能发展差异的重视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和谐交互式教学、心理暗示教学等方法有应和的要素,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Gardner,Howard.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4]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2):12-14.
[5]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6]霍力岩.多元智能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4-27.
[7]李志颖,闫寒冰.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2,(5):23-27.
篇6
英文来稿必须包括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名和单位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中文标题,中文作者名和单位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等部分,并建议按此顺序书写.
1.文章标题英文标题一般在10个实词以内,最多不超过15个实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代号等.
2.作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作者单位全称,所在城市,邮编;如有多名作者,在每一作者姓名右上角依次标出与作者单位相对应的序号,如:CHUNYu1,DONGXiao-xue2(1.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2.SchoolofMechatronicEngineering,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中国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氏全部字母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ZHANGYing-hui.单位名的英译名应为完整的,正规的名称,一般不用缩写.于文章首页地脚处注明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E-mail信箱等.
3.论文如有问题或已在公开期刊上发表,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
4.摘要英文摘要一般为150-180个实词,中文摘要一般在300字以内,中英文摘要应基本一致.其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禁用"本文","作者","Thispaper"等作主语.详见"科技期刊文章摘要的写作要求".
5.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术语.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6.中图分类号请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7.正文正文篇幅一般希望控制在成书5页(记空格,图表占位)以内.内容力求有创新,论证严谨,语句通顺,文字精炼.
8.文中正体,斜体,黑体字符的用法:
⑴斜体.变量名称用斜体单字母表示;下标若是由变量转化来的则用斜体;坐标轴(如x,y)和变量(如i,j)用斜体.
⑵正体.下标由文字转化来的说明性字符用正体;单位,词头用正体,如nm,pF等;几个特殊常量用正体,如e,i,π等.
⑶黑体.矩阵,矢量名称用黑体表示.
9.图形要求
图中所有线条,文字必须用黑色绘制;用线形或标识符区分;不得有背景;
图中线条须清晰,均匀,刻度线向内侧画,并且间隔应均匀;
图中坐标线粗0.5磅,曲线宽度为坐标线宽度的3倍;
10.表格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头中使用物理量符号/单位,如下例:
x/cm
I/mA
v/(m·s-1)
h/m
p/MPa
10
30
2.5
4
110
11.参考文献来稿引用他人观点与材料,须将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文中须在引用处右上角加注"[序号]".中文参考文献必须列出相应的英文,并在后面加注"(inChinese)".引文作者姓名均为姓前名后,最多标3名,余下用"etal."代表.
著录格式为:(按不同析出物分类说明)
[连续出版物]主要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主要作者.书名[M].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译著]主要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主要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会议论文]主要作者.题名[Z].会议名称,会议召开地(城市名),召开年.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题名[R].报告代码及编号(或:保存地点: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作者名.文章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EB/OL].………,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专利]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名: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投稿模拟样本
NewImagingSpectrometricMethodforRotaryObject
CHUNYu1,DONGXiao-xue2
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
andTechnology,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
China;2.SchoolofMechatronic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Anewtechniqueforimagingspectrometerforrotaryobjectbasedon
computed-tomographyisproposed.Adiscretemodelofthisimagingspectrometric
systemisestablished,whichisaccordanttoactualmeasurementsandconvenient
forcomputation.Incomputersimulationswiththismethod,projectionsofthe
objectaredetectedbyCCDwhiletheobjectisrotating,andtheoriginalspectral
imagesarenumericallyreconstructedfromthembyusingthealgorithmof
computed-tomography.Simulationresultsindicatethattheprincipleofthemethod
iscorrectanditperformswellforbothbroadbandandnarrow-bandspectral
objects.
Keywords:aerodynamiccharacteristics;stealthcharacteristics;numericalcalculation;polarization
CLCnumber:TP374.2
引言(不编入章节号)
**************************************************************************************************************************************************************
1******************
*****************
1.1.1*****************
******************
******************
****************************************************************************************************************************************************************************************************************************************************************************************************************************
(1)
该论文为论文,不宜公开张贴或发表
该论文已公开发表
BiographyCHUNYu(1963—),professor,Ph.D.,abcd@.
*********************************************************************************************************************************************************************************************************************************************
******************************************************************************
******************************************************************************
******************************************************************************
******************************************************************************
******************************************************************************
******************************************************************************
n
f0/MHz
R/Ω
VSWR
BW/%
L/cm
line
955
36.4
1.36
15.4
7.0
804
30.7
1.56
22.0
7.0
1
750
27.8
1.73
17.3
8.6
2
706
23.6
2.0
12.7
10.2
3
670
21.6
2.17
9.4
11.8
4
642
20.1
2.37
6.38
13.4
References:
SchlkopfB,BurgesCJC,SmolaAJ.Advancesinkernelmethods–Supportvectorlearning[M].Cambridge,MA:MITPress,1999.
HearstMA,SchlkopfB,DumaisS,etal.Trendsandcontroversies–Supportvectormachines[J].IEEEIntelligentSystems,1998,13(4):18-28.
EricC.Hacker''''sattackanalyzeanddefense[M].SuLeitransl.Beijing:Publis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2.
BurgesCJC.Geometryandinvarianceinkernelbasedmethods[A].BurgesC,SmolaA.AdvanceinKernelMethods—SupportVectorLearning[C].Cambridge,MA:MITPress,1999.
CunLY,JackelLD,BottouL,parisonoflearningalgorithmsforhandwrittendigitrecognition[Z].ICANN''''95,Nanterre,France,1995.
ChangCC,LinCJ.LIBSVM:Alibraryforsupportvectormachines[EB/OL].csie.ntu.edu.tw/~cjlin/libsvm,2001-06-19/2002-03-10.
SwansonRS,MusaS.Theestimationofobstacleandterrainclobberprobabilities[R].AIAA75-1118,1975.
YoungS,KershawD,OdellJ,etal.TheHTKBook(version3.0)[R].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Press,2000.
GJB736.8-90,Methodofinitiatingexplosivedevicetest,acceleratedlifetest,methodofthetestat71℃[S].(inChinese)
WhiteSA.Trackingfilterandquadrature-phasereferencegenerator[P].USP:5491725,1996-01-13.
JiaYubin.Astudyonmicroquartzangularratesensor[D].Beijing:DepartmentofOpticalEngineering,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1999.(inChinese)
Fig.1Thedualmeanderlinemonopoleantenna
b
b
β
h1
h2
α
w
d
Fig.2Flowchartofsimulationforstandingstartaccelerationprocess
end
establishingmodel
check
datacorrect
adjusting
importingdata
calculating
adjusting
databeingcorrect
addingthetrunk
calculatingresults
Y
Y
N
Y
N
N
篇7
“Oh.Stop!Stop!Stop!”,“Oh,我说,你可以讲中国话吗?”,“Oh.No,no,English is very good, is very good!”,“难听死了!”原谅我英语学得不好,只会那么几个小单词,拼凑起来也只有这么几句话,可是为什么连中文歌里都有了英文?我不是喝小洋人妙恋牛奶长大的,所以我这个所谓的英盲对“中文歌中夹杂英文”这一现象很是头痛。那么你是怎么对待这种现象的?
正方:中文歌加几句英文多有范儿啊,听着就怪有味道的。不像以前,总是听中文,听都听腻了,这种歌曲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老歌中只唱中文已经老掉牙了。谁说我们90后有病,我看是那些不懂欣赏的人才得了神经病,我们90后可以说是上进的一代,积极创新的一代,所以我们要郑重地告诉你们:你们OUT了!
反方:英文是什么,英国人的话吗,还是中国人的话?中文就是中文,英文就是英文,没什么中文里还加英文的,真是怪里怪气,难道你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了?还是都变留学生了,我们是正宗的中国人,英文要学,但是不能学得阴阳怪气,中文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爱国精神都哪儿去了,我们的爱国精神就应该在这里,追求主流的你们已经走出道德之外了。
中文歌该有,但是否决中文歌加英文是错误的选择,不管目的是为了什么,这种歌曲实属娱乐,你想听就听,不听也罢。是英文歌还是中文歌?你觉得是哪个就是哪个吧。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得到凸显,而教育作为知识的来源,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能够符合现时展,课程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作为教育学生良好品行,增强学生是非观念的语文老师来说,其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适应新课程改革,做好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
1、学生要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较为单一的高考的形式,由此就造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考试好的“尖子生”身上。但是,新课改要求的是每一位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每个人的不同,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学生。用更为阳光、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塑造性;同时,结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顺应此规律合理发展。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巨大,而此过程学生正从未成熟到成熟人进行发展,需要明白学生所存在的种种不合适的举动,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每一位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都能有充分的发展,有更大的提升。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改需要教师们能从传统的教育师生观中走出来,认识到尊重、民主、平等、理解、信任的重要。新课程要求所有的老师能作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能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老师需转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习惯,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从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教育学的对话者,彼此之间以“对话人”身份相互尊重。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两种意识:
1.2.1民主意识
语文老师需要能够创造一种有效地课程氛围来确立学生这一“对话人”主体。如阅读中,不再用教师分析取代学生阅读实践,而是能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1.2.2人本意识
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要将全面发展智力和情感要素作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去发展学生人格和能力体系。
3、树立科学的学法指导观
1.3.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能够激励学生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让对所学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确保学生能将情感要素投入到学习中来,可以有内在支持动力,从学习中得到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发展。
1.3.2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为了共同任务的完成,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这种方式让教学不再只是认知过程,还是一交往与审美过程,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3探究学习
从学科或生活中选择、确定主题,经学生自主、独立发现、调查、信息搜集、处理、表达与交流等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构建和谐人际合作观
新课程让教师合作成为可能和现实。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为此,教师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现象,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打交道。如在研究性学习中,语文课题往往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需几位教师共同参与,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
二、教师须转变教学行为
1、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学生围着教师转,由此长期造成了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如常见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而新课程则要教师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中的最优结合。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重教学结果,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无意中却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来龙去脉,造成学生一知半解,降低了教学质量。重过程要求教师将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上,重在揭示知识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掌握知识。新课程倡导教学中,教师注重揭示知识发生,暴露知识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学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有所发展。
3、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改则要教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协作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其还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身心、优良品质和终身学习意愿、科学的人文素养,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从统一规格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而非让学生及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一种模式、上课一种方法、考试一把尺子、评价一种标准的行为如同生产产品,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造成现在不少课堂教学问题和矛盾。新课改要求我们关注、研究学生差异,找到个性化教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能够启迪、感化人。优秀的教师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他做人示范。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怎能教育出品格高尚的学生呢? 学生是教师品格最严格的评论家, 他们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 也没有任何人对年轻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为此,语文教师平时就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身道德高尚,爱岗敬业,自觉培养高尚情操,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温和、豁达,具备较高个人修养,以此来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形成打下先决基础。
2、丰厚的知识文化素养
优秀的教师凭自己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语文教师要形成系统的、有机的、与语文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本专业前沿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的相关学科的工具性知识;学习、科研、创造、思维的方法论知识;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育知识,高雅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对于语文教师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涉猎, 多读“杂书”,加深自己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3、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3.3.1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反映在教育里,是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等),具备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3.2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语文教学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把语文教学方法归纳为“读、讲、议、练”。这些偏见让一些语文教师也承认主要任务在于“教学”,教已经形成的简单基础知识,由此也就让语文教学步入恶性循环:教师索然无味,学生毫无兴趣。作为生命活动之一的教育,需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观念,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命力。
3.3.3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
语文教师除了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还要有更高层次教育科研能力,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提高科研水平,还应有自我进修能力,适应时展不断认识、发展、完善和超越自我,推动整体素养的巨大提高。
四、结论
具体的教学实践,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按新课改的要求,集思广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方法与学生智慧擦出耀眼火花,共建语文教育的大舞台,让新语文教育植根课堂,让语文教与学绽放新光彩。
参考文献:
篇9
view the "work that format, work that model," comments "work that format, work that model" content description:
staff work and proof of income is my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hereby certify that employees in the department office ________ ________ position. so far, over the past year total income of about __________ yuan. hereby certify that. this proved only prove that my company's employees work and in my company's wage income, not as my company's employees in any situation in the security documentation. stamp: date :______ ___ years, ___ daily income certificate mintz on proof of my company (xxxx company) employees xxx in my work of the division xx years, serving xx departments xx manager (position), total monthly income of xxxxx. 00 yuan for the after-tax (or pre-tax) salary. xxxx's ...
stamp:
date :______ ___ months ___ years, japan
篇10
论文字数:论文编号:语种: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
关键词:商务英语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摘要: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A4纸打印
论文题目(居中,黑体小二号字)
姓名(居中,楷体四号字)
专业、班级、学号(居中,楷体五号字)
指导教师:姓名(居中,楷体四号字)
摘要:(黑体五号字)内容……(楷体五号字)
关键词:(黑体五号字)关键词1、关键词2……(楷体五号字)
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文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二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
参考文献(左对齐,黑体四号字)
(图书类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序号] 作者名,书名(版次.),地点,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期刊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序号] 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示例:(宋体五号字,行距1.5倍)
[1] 刘国钧,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闵周植.‘东方美学的前景’笔谈: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的角色[J].文史哲,2001,(1):16-18.
[3] 萧钰.信息化迈入快车道l.. [EB/OL].(2001-12-19)[2002-04-15].
[3] JONES R M.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5.
(附范文一份)
范文:
当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发展
作者
国际经济与贸易 04361312
指导老师:名字
摘 要: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就是一种“耗费”。……
关键词:商业银行;成本;……
Abstract: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一、引言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把握住成本要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变增长方式……
二、当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
(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 ……
搞好银行成本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成本计划……
三、当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配制……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现状
地区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哈尔滨 30 30 30
北京 40 40 40
四、加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1)通过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