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案例最新范文

时间:2023-04-03 16: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案例最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创新案例最新

篇1

关键词: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

9.李燕,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4期

篇2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篇3

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兴起背景与发展脉络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日本经产省借鉴美英等国技术路线图有关经验,从2000年开始研制的一种用于政府实施产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战略工具,并于2005年开始逐年,迄今已历经6期,受到了广泛关注。

1.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兴起背景

日本经产省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缘由,涉及进入21世纪后的日本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1)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兴起的根本动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制定了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重视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包括扩大教育投资和加强技术开发两个方面。90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好转,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为了使技术创新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及促进研究开发的市场化、事业化,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创新成果的应用前景和技术重点,这就使得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成为必然。

(2)从通产省到经产省的转变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兴起的体制性因素

2001年,经产省取代通产省成为日本内阁的新省厅。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经产省亟须新的创新战略管理工具来辅助,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实施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经产省促进日本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3)良好的预见文化氛围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境因素

从1970年代至今,日本已拥有30多年的技术预见经验,建立了从国家到企业的技术预见完整体系,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及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技术预见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预见文化氛围,这为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4)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路线图成功经验是关键性的外部诱因

技术路线图起源于美国汽车行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1987年,论文《摩托罗拉技术路线图过程》(Motorola’s technology roadmap process)中第一次使用了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这种说法。英国剑桥大学在总结发达国家技术路线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快速编制技术路线图的方法体系,这就是著名的T-PLAN。技术路线图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这使得经产省认识到应用技术路线图来实现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管理成为可能,经过借鉴和改良,战略性技术路线图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产业科技创新管理中。

2.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发展脉络

2000年,经产省开始编制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但并没有立即对外公布,直到2005年才首次公布,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随后每年更新,6年来其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

2010年,经产省公布了最新版本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包括类,三十一个领域,其中不仅有对各领域技术开发的描述,还明确了与学术界各团体编制的研究路线图的关系,含有专利、论文及市场份额等参照数据,并有名为“Kamome”的检索系统,可进行领域间的相关分析、综合分类等作业。电子版全文可以在经产省的网页上阅览。

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体系架构与作用发挥

1.组成部分与体系架构

经产省的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包括主体报告、产业应用指南、科研路线图以及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在内的一整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份年度的路线图研究报告。

(1)年度的主体报告

年度的主体报告主要由综述、分领域研究成果及研究人员等部分组成。其中,综述部分说明了基本情况、应用案例以及技术俯瞰图等;分领域研究成果则按照设定的领域、子领域展开,每个子领域都按照情景导入、技术地图、技术路线图来展开论述。

(2)产业和企业应用指南

为了帮助产学研有关机构更好地使用路线图的主体成果,经产省以T-Plan为基础,编写了《活用技术路线图、促进不同领域融合的讨论方法手册》(C-Plan Ver. 1,2006年)。在积累了一些案例后,2007年又编制了C-Plan Ver.2。

对于要申请国家补助的单位,经产省编制了《新事业计划讨论手册》(2007),指导如何使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这就形成了《活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新实业(business)创出筹划的讨论指南》(IS-PLAN)。

经产省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使用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作为参考工具的利用是最多的。

(3)科研路线图

经产省还致力于支持日本机械学会、应用物理学会、日本化学会等团体的学术路线图的编制,形成了科研路线图。

(4)旨在提高公众认知的情景描绘

经产省编印了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用于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有关成果内容和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公众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有关决策的程度。

2.作用发挥的主要方面

6年来,因有逐步完备的体系架构和持续优化的运作机制,作为经产省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用发挥良好,主要体现在:

(1)支撑了产业科技创新预算编制

经产省担负着产业技术的研发管理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编制预算方案,这需要得到国会认可。预算是由各个支出项目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计划(IPG)。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为这些项目和计划作了描述,因此编年度预算时路线图就成为了重要根据。

(2)支撑了产业研发项目的立项决策

例如,当考虑“半导体集成电路未消化材料”项目时,从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信息通信领域”和“纳米技术领域”中,可以找到该技术的路线图,可清楚知晓该技术现在的开发程度,明确与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新一代电子装置基础材料”研究的关系、与产业界等实施的“纳米电子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关系,有利于准确地确定该项目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和偏离目标。

(3)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经产省通过编制C-PLAN和IS-PLAN,鼓励产业界积极应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来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路线图实现知识融合、实施新事业计划等。此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的检索系统可供各企业、学会等外部相关者使用,这促进了国家技术战略信息的全社会利用。

(4)支撑了基于创新链的知识创造、扩散与应用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显示的是国家技术战略,实施基础研究的学术界、实施应用研究的企业也分别有自己的学术研究路线图、企业内技术路线图。通过三者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实用研究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加快新知识产出的速度和广度。

(5)支撑了公众认知产业科技创新未来前景程度的提升

依据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描述的技术发展趋势,日本政府2006年编制了5本描述未来日本社会面貌的宣传册――“2025年”系列情景描绘读本,让国民了解国家科研投资的用途和未来更加安心、便捷、舒适的生活。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从2000年编制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到2005年首次公开,以及随后每年的修订来看,在日本,不仅是国家层面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非常重视,产业界与企业界层面也都在研究与应用技术路线图,这对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预见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1.在理念上,更深层次地去把握技术创新规律

从日本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对战略性技术路线图面对未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主要的支持。但是,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通常得到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而路线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够帮助管理者摆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困扰。产业界可以利用战略性技术路线图作为申请政府支持的依据,而政府可以利用它作为检查被支持者工作进度的主要手段。

另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可以给学术界传递未来产业研发的需求信息,使科研行为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得政府对科研的支持更加有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同政府部门配置资源的重复性。

因此,在理念上,必须更深层次地把握技术创新规律,对创新链全过程进行整体、系统化思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实施战略全景图。

2.在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涉及范围广泛,在方法应用上,要结合国情,加以改进和创新。

首先,充分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特别是应首先理清各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并最大程度搜集与目标领域有关的规划、情景与战略研究等资料。其次,对涉及的各类预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跟踪其在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技术预见活动中应用的调整与优化。另外,可以充分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建立可视化的编制流程与预见方法综合应用的演示系统,为将来开发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应用软件系统奠定基础。

3.在应用上,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需求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是经产省开发出的一套用于支撑政府产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应用上,要积极面向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重大和关键需求,围绕科技规划提出的任务布局,建构基于路线图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使路线图成为促进规划向计划转化、落实的重要手段,成为年度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成为年度布局任务、项目清单的一个重要来源;要持续跟踪规划的实施与推进,切实肩负起调整、充实和优化规划任务的重要职责,并结合战略评估,建立规划运作与实施的反馈机制。

4.在组织实施上,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和支撑

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得到了经产省所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的大力协助,众多专家参与到编制工作中来,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比《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09》的835名专家又增加了39名。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研投资大幅增加和各地区技术预见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也更为突显,一方面,对技术发展的前景缺乏战略性指引,有些研发成果没有获得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产业界和学术界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提升预见工作,就需要重视相关工作的提升,积极应用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篇4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概念较为宽泛,一般通常与工业电子产品、军用电子产品等概念一起进行分类,主要指用于满足个人或家庭需要的电子类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的产品非常广泛,如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数码相机、随身听、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在全球IT产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能够强烈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战略性产业。近年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家、品牌不断增多,产品功能丰富多样,各大厂商从最初的价格战逐渐走向体验式营销。本文针对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体验式营销策略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体验式营销案例的分析,提出提高消费类电子产品体验式营销水平的建议,为我国相关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参考。

2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特点

消费类电子产品相对其他电子类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在产品种类、更新周期、多样化等方面是其他类型电子产品所不能比拟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该类产品体验式营销的盛行。

2.1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对产品种类需求不一,对产品的功能要求不断提升,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家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功能、外观上的改良,产品技术更新速度迅速,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2.2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种类繁复,即便是同种产品也会有多种产品型号可供选择,因此决定了消费类电子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但需要非常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非常好的营销策略和卓越的品牌战略。目前,国外品牌凭借自身优势垄断了高端产品市场,占据中低端市场的国内品牌则进行价格混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2.3跨界产品倍受欢迎,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多样化特征,意味着需要创造跨界的产品,因此形成了许多产品的合并和再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手机产品的跨界,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用于解决我们通信需求的工具,但随着手机与其他个人数码产品的整合,手机已经逐步取代了MP3、MP4、电子书等多种产品,成为人人必备的移动平台,存在极大的市场潜力。

3体验式营销的内涵

体验式营销是指以产品为素材,以服务顾客的亲身体验,创造顾客的消费意识,从而改变顾客的消费行为的过程[1]。体验式营销策略强调顾客的参与性,一方面鼓励顾客体验新产品的新颖、突破,从而使产品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胜出,获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体验式营销通过调动消费者感官、情感、思考,引发消费者产生自我改进的渴望,最后采取购买行为。体验式营销突破了传统理性消费者的假设,把顾客定义为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经济人”[2],将为顾客创造难忘的体验为重点,通过营销人员向顾客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使顾客对产品整体形成立体认识,从而改变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并触动消费者情绪。因此,体验式营销策略正是在通过创造顾客来创造利润,体验式营销策略的目的是通过控制顾客对产品正面信息的把握,从而提升产品在顾客心中的正面形象,创造顾客对产品的认识,使顾客认可和购买该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着,随着国内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扩大,消费类电子产业日益繁荣。同时产品功能趋向同质化,市场品牌鱼龙混杂,各厂家的价格战策略已经难以快速提高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品牌采取了体验式营销方式来扩大自己的顾客群体以及品牌的影响力。通过体验式营销方式更强调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通过消费者亲身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新功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

  4消费类电子产品体验式营销战略提升路径

4.1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创新定位和设计理念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企业要树立起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理念,通过广泛跟踪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来为产品技术创新获取决策信息。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的今天,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通过互联网获取消费者信息更加准确、更具有导向性[3]。许多带有人机交互能力的产品完全可以方便收集消费者的用户使用偏好和反馈的意见。因此,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渠道,可以更好地为企业产品创新服务。在具体实施上,要通过广泛调研,获取用户对当前产品的使用体验、感受和改善建议,在技术取得进步、进行量产之前,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消费者使用体验活动,并根据消费者的建议做出产品改进,为产品大规模投放市场做好准备。基于消费者体验的技术创新可以使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有利于产品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的规模发展,这对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软在Window10系列操作系统中所执行的开发者预览计划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微软公司通过向所有申请的消费者提供最新的预览版操作系统,与众多的体验用户建立直接的用户体验需求调研,微软通过不断听取消费者意见,完善了产品的设计、改善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且,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的需求交流通道,有意识引导品牌产品消费人群的自我认同感和群体存在感,可以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这对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创新技术,占领市场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小米手机正是通过这种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铁杆消费群体,并且形成了很好的市场口碑和业绩。

4.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根基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功能是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也是相关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消费类电子领域的产品盈利时间窗口短,稍纵即逝。如何更好地领先对手提出更好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就可以在市场的利润竞争中获得先机。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链条的整合能力。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技术创新往往很少是颠覆性的创新,多数是改进型的创新或技术融合的创新,因此,注重提升企业在这两种创新方面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众多消费电子厂商的营销案例中都可以找到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对营销的影响,例如,苹果手机不断升级操作系统,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功能来扩大产品的吸引力。 4.3创新营销人员提高营销方法与手段

体验式营销注重消费者在消费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期的体验,由于处在信息时代,顾客可以轻松地获得同类产品的信息,因此,体验式消费的过程更需要营销人员的经验,在与顾客的互动中对顾客进行引导。在消费后期,厂家注重消费者信息的反馈,从而将消费者的体验附加于技术创新、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为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营销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源。体验式营销是复杂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顾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因身体的一些活动而产生,伯德·施密特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以此来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由于众多同类产品不断涌现,引起了消费者体验的变化,因此,消费者往往较难忠实某一特定品牌。因此,营销不但要传达产品的价值和使用技巧,更要建立起客户的信任感,而信任感的载体存在于产品的品牌。因此,对营销人员来说,要使产品获得消费者长期认可,就要不断创新营销方法和营销手段,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寻找适合该产品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进行品牌建设,突出品牌的价值含量,从而吸引忠实于品牌的粉丝。

4.4充分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营销的创意含量

目前,创意已经成为消费者体验式营销的关键,从苹果手机的营销案例中看,一个好的营销创意是营销的第一步,通过创造性地整合产品信息和调动消费者需求,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苹果文化”,将会为企业开拓巨大的潜在市场。在实践中,要通过树立一个产品的体验“主题”,所有的信息和行为要素都以服务该主题为目标,通过创意广告来向消费者塑造积极的产品形象,并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试用,将有效获得消费者的赞同,这将有效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例如,微软在法国“时尚之都”巴黎开设一个Windows咖啡馆,让走进咖啡馆的人,都能试用最新版Windows操作系统,即使是路过该咖啡馆的人,也能使用咖啡馆提供的免费Wi-Fi,这种创意能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对Windows品牌的亲近感,从而提高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4.5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营销

互联网在体验式营销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为体验式营销降低了成本,也创造了更多便利。通过网络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以及动画等传达给消费者,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亲临现场的直观体验;通过网络营销人员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可以为更多潜在的消费者提品信息。同时,通过网络手段可以为企业搜集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和反馈信息,为企业持续改良产品提供创意来源。

篇5

[关键词] 管理软件 用友 均衡发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转型升级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多组织运作、多工厂协作、产业链整合、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亟需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精益管理、供应链协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向服务转型增加产品附加值。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信息化与管理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管理软件业也因此成为中国软件业最大的细分市场。

二、我国管理软件业的市场格局

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中外厂商齐聚,竞争激烈,但我国管理软件业的发展仍是中国软件业的一只独秀,在政策支持,客户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面对产品、技术的不断变革,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管理软件市场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高端市场,国内外厂商平分秋色。高端市场占据我国管理软件市场总额的16.3%(如图1)。其中国外厂商有着多年的ERP产品开发历史,产品成熟,系统集成性较好,在我国管理软件高端市场上一贯占据优势地位。高端市场的超越主要在于,2006年以后,国产高端管理软件进入快速增长期,同时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小企业冲击最大,大幅减少了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这也迫使国内管理软件供应商调整目标市场,加大对高端产品的投入力度。国产品牌的共同发力,集体向国外厂商发起挑战,逐渐改变了高端市场的格局,真正实现了高端革命的成功。

图1 高中低端管理软件市场结构图

数据来源:CCW Research, 2009/10

2.中端市场,国内软件处于主导地位。我国中型企业居多,管理信息化意识相对成熟,决定了中端市场是我国管理软件业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市场总体份额的76.9%。其中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为83.9%,处于主导地位,国外软件仅占16.1%(如图2)。形成这一竞争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目前中端应用复杂程度有限,众多品牌尤其是主流的国内品牌性价比高,且基本都拥有成熟的产品,甚至是个性化解决方案,充分满足客户需要;二是国外品牌营销人员和实施服务人员数量有限,服务成本高,对客户的需求不能够及时响应,相反国内厂商多能够提供全过程的实施和升级服务,客户满意度高。

图2 中端管理软件市场品牌份额结构图

数据来源:CCW Research, 2009/10

3. 低端市场,国内软件占据垄断地位。低端市场是我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最小的细分市场,仅占6.8%。但在低端市场中,我国国内厂商的总体份额达到90.4%,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如图3)。原因主要在于,低端市场的企业规模较小,职能有限,流程简单,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适用性强的软件。对此,国内厂商能够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推出功能简单便捷、价格优惠的低端管理软件。

图3 低端管理软件市场品牌份额结构图

数据来源:CCW Research, 2009/10

三、我国管理软件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厂商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已基本取得全面领先优势,但在全球市场上,仍与国际厂商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升级,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出现这种局面的成因可以归结如下:

1.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信息科技进步的不断深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政策,为国内广大管理软件厂商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平台。继2000年底,国家经贸委李融融主任提出企业管理信息化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做起的要求后,国家经贸委不断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党在“十七大”中也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出台了《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广大管理软件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理性的用户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开始应用ERP以来,我国管理软件市场逐渐从导入阶段进入成长和成熟阶段,用户逐渐接受和认可管理软件的价值,将IT纳入自己的战略管理。用户需求更加理性、成熟,要求产品应用更加深入,在第一次应用基础上实现系统升级,凸显专业化、个性化的本土化服务需求,在选择供应商时,能够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软件。

3.深入的产品需求。管理软件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核心因素:一是产品本身所体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所采取的具体管理模式;一是产品为实现和固化这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所包含的功能模块。总体而言,国外管理软件更突出体现了跨国管理的思想,对环境、安全等合规管理等方面支持地更为深入。

4.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变革是企业有效开展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支撑力量,从主机架构到C/S结构、B/S结构,一直到目前正在经历的云计算变革,导致了管理软件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云计算是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虚拟化等技术为基础,根据需要动态地提供、配置以及取消供应的计算和存贮平台。

5.多样的服务模式。对于管理软件产品而言,后续服务的质量体现了满足客户需求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产品的投资价值。企业只有切实地掌握产品各模块的应用、管理和维护,有效提高经营运转的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软件的价值。虽然目前客户对国内软件供应商的服务满意度较高,但如何保持这种满意度的可持续性,我国管理软件业也需要借鉴国外供应商的做法,积极探索发展多渠道合作伙伴的服务模式。

四、案例研究:今日用友,探索幸福企业的成长阶梯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财务软件整体向管理软件发展,目前已发展为亚太本土最大管理软件供应商,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供应商。在中国ERP软件市场,用友软件市场份额最大、产品线最丰富、成功应用最多、行业覆盖最广、服务网络最大、交付能力最强。

1.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以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进步为使命,用友坚持为梦想奋斗和专业化生存,做客户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最终实现成为世界级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的发展目标。同时,用友订立了更为长远的发展宗旨:研究和传播现代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创造并提供最新技术、先进模式和中国特色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产品、服务及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中国用户改进其管理水平。

2.与时俱进的经营策略。随着不同时期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用友准确把握市场趋势,采取前瞻性的经营策略,使企业不断做稳、做大。2009年,在高端市场,中国管理软件已经实现与国外厂商相抗衡的局面,其中用友的市场份额在全部厂商中位列第一。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成功实施案例的不断推出,2006年NC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今日用友营业收入的中坚力量。

3.科学的管理方针。成熟的管理者和完善的人才体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用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领导方针和管理方针,为企业有序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完善的创新机制。用友自创立以来,一直将创新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首先,在技术上,用友一直保持革新的态度,抓住每次技术改革浪潮,充分把握市场机遇。从成立到现在,用友抓住了四次浪潮,接受了四次市场挑战。第一次浪潮是单项处理型财务软件,第二次浪潮是核算型财务软件,第三次浪潮是管理型财务软件,ERP热潮是第四次浪潮。

五、我国管理软件业的发展策略

目前,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中,国内外厂商竞争异常激烈,国外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虽然收到冲击,但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厂商和国外巨头之间的综合实力差距仍然很大。综合我国管理软件市场的现状和用友的发展历程,本文提出以下方面的发展策略。

1.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现行管理模式。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很多企业都准备上线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的信息化高效运转,但其实应看到,管理软件的实质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而是运用产品进行的一次管理革命。管理软件的实施只是企业实践先进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理念的工具,企业只有切实推动企业本身的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整体管理理念的转变,才能全面地认识、了解,并应用相应的产品模块解决企业面临的本质问题,真正实现管理软件的价值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识别企业动态需求,提供全面产品解决方案。在国际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转型升级时期。此时,企业需要对软件和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和选择,选择具备全面解决方案、专业服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供应商,作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长期合作伙伴。

3.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管理软件产品更是如此,每两到三年就有一次技术革新浪潮,引起市场的分化重组,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成为新一轮的行业领导者。因此,我国管理软件厂商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主动迎接技术革命创新浪潮的挑战,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推出基于最新管理架构的新产品,实现企业长期均衡发展。

4.探索多渠道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管理软件服务水平的质量决定着产品能否成功上线,发挥信息化优势。随着客户对管理软件的逐渐认知和接受,供应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施服务和后续服务。在这种需求趋势的要求下,企业一方面应合理分配资源,将软件价格和服务价格分开,实施有偿服务,同时应积极推动第三方咨询服务伙伴的发展,帮助合作伙伴培养专业人才,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成熟发展,实现管理软件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行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六、结束语

德国成熟的的制造业管理体系成就了SAP,现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制造业也推动了用友、金蝶、浪潮等管理软件公司的发展,拉近了国内外厂商在管理理念、产品能力、研发能力、项目实施能力上的距离,实现了2009年我国管理软件业市场份额的总体突破。作为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国内管理软件厂商应立足现状,深化客户需求,持续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强市场覆盖和伙伴合作,加速以国内和亚洲企业全球化为重点的国际业务拓展,推动我国管理软件行业稳健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 敏: 中国企业如何晋升“世界级”?[J]. 新智囊. 2009.(12)

[2] 计世资讯:2009年中国管理软件调查报告[J]. 2009.10

篇6

[关键词]职工培训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求生存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切实转变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思维模式,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树立新的培训理念,把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新培训的必要性

更新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应用知识创新的水平和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创造能力的全面性人才,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这点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德兴铜矿是亚洲第一大铜矿,有13000多名职工,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顺应这一要求,2005年,德兴铜矿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德铜”的口号,要求培训中心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

2.把创新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利于开展创新培训,应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由科研部门收集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及其发展方向和单位技术应用状况,培训中心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生产部门及时反馈生产动态。形成了一个“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的良好态势。

在培训过程中,要把创新培训贯穿到每个环节,从培训模式、过程、方法等进行创新。过去德兴铜矿在培训中只注重技术理论培训,忽略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训方式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束缚了学员的创新思维,也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培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创新培训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一是阐明技术创新的目的、意义,使学员树立创新意识,掌握技术创新的方法;二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调整和改革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开发和编写体现主要工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材,使学员了解矿山最新技术动态;三是改变以往纯课堂理论灌输有培训方式,采取启发式、案例和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培训技能操作基地,采用模块、模拟操作训练,强化学员操作技能;四是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

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创新依赖于人的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

1.培训要创新,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培训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它既是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开展创新培训,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途径,并在实施创新培训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容易束缚学员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学员创造兴趣和创造动机,培养学员的创造新兴趣和创造意识,促进学员创造性人格形成。近年来,德兴铜矿每年都要送职教老师到其它院校、培训机构学习,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让老师开拓眼界,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以满足创新培训的师资要求。

2.善于营造多维互动的氛围,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员创新想象力,营造创新多维互动的氛围,要靠创新培训,而创新培训取决于创新型的教学管理和环境,培训工作者作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环境及互动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职工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员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挖掘其思维潜能,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员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要勇于提倡学员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3.培训要创新,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选、补充,适时加进与生产有关的实例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掌握课件制作方法,以虚拟、仿真手段创新展示教学内容。

德兴铜矿的技术装备先进,尤其是采矿和选矿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驾驭现代化矿山,把德兴铜矿建成世界一流的铜矿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全面提高职工技术业务素质,长期以来,选矿专业工人培训缺少联系本单位实践的培训教材,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在2003年元月我矿组织了教师及选矿工程技术人员编写选矿培训教材,历时一年多于2004年10月正式出版,整套选矿培训教材分为《选矿工艺》、《选矿机械》、《选矿电气》三分册,涵盖了矿山选矿所有工种、岗位的工艺、电气、机械知识,既结合了矿山选矿生产实际,又具有理论指导性,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它为矿山岗位培训提供主要依据,为选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操作工、维修工提供了有益帮助,对于提高选矿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教材沿用至今,培训效果显著,选矿浮选指标明显提高,在集团公司举办的选矿工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中,德兴铜矿选手包揽了前五名,取得优异成绩。

三、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能会出现,相反,人在压抑、紧张、恐惧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摒弃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员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学员求异思维,鼓励学员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

2.技能培训要着力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

篇7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承担着科学发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任务。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系统中,大学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体系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上,根据《会计人才规划》提出的目标,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标准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概括起来就是具有创新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衡量一名专业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为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国家政策把握的准确性,政策选取的科学性,处理方式的恰当性,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专业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会计人才的道德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的自身约束力,道德素质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的好恶。以公允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用法律规章约束自身的会计行为,使会计处理的结果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具体体现在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爱岗敬业四个方面。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构成

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是集理论性、应用性于一身,制度性遵守与业务创新相结合。要求中高级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会计修养,具备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观念,能够处理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重视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应着重强化教学团队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精通至少是熟悉企业会计的业务活动,这样才能通过将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等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学团队的教师还应该掌握最新的会计方面的政策及法规,以确保学校的会计教学能及时跟上国家会计政策及会计法规的调整与更新的步伐。为此,我们认为会计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应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人员构成。其原因如下:

首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水平,这是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坚实基础。

其次,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由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中,地方财政部门的会计事务管理机构(如财政局的会计事务管理科)是该地方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部门,国家很多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等政策均由该部门下发和执行,所以在教学团队中引入管理部门人员做专题讲座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所吸收的专业讯息能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

三、构建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图1 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并结合会计准则的内容来安排,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以保证学生创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突出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本文构建了适合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1。

四、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建立以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经济业务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各流程的主要特点,从而推进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本文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弱和独立工作能力差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精心设计案例。教师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精通案例材料,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设计案例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和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透过业务核算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以就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与学生反复沟通,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一些问题,探析布置的问题,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编写的会计案例具有代表性,首先应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会计案例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目标,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工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案例教学方案得以有效地实施,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组织,而不是几十人同堂听课。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使学生熟悉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提出的答案优于教师的答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并修正自己的答案。答案往往不只一个,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出简要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仿真建议或决策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师总结会计案例分析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篇8

Energy Autonomous Micro and Nano Systems

2012,384p

Hardcover

ISBN9781848213579

Marc Belleville等

自给能量系统指的是在无外接电源情况下,依靠自身获取的外界能量可以正常运行的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或执行器、能量收集和转换器件、信息存储与处理以及无线通讯单元。自给能量微纳系统是指可以自己供给能量的微纳系统。美国伯克利大学研究的著名的“智能尘埃”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各种芯片的功耗不断降低,能量收集、转换和存储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自给能量微纳系统的实现变成可能。

本书介绍了自给能量微纳系统面临的挑战和最新的技术,前三章主要引入自给能量系统的应用前景,为引入后续的技术章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技术章节几乎涵盖了所有与自主系统相关的内容,并且讲述了与电子学相关的物理、材料和技术,共包括13章:引言,介绍自给能量微纳系统和本书的内容框架;1.建筑物控制核心的传感器,主要讲述了建筑物控制中传感器类别和新需求,并介绍了应用案例;2.面向自给能量医学植入器件,主要讲述了自给能量医学植入器件现在以及潜在的应用;3.航天领域中的自给能量系统,主要说明了航天领域中自给能量系统的特征,并从无线系统和生存系统方面进行分析;4.基于光伏效应能量收集,主要讲述了基于光伏效应的能量收集技术—光伏电池;5.机械能量收集,讲述了机械能量收集的能源来源以及各种原理,并对机械能量收集的未来进行展望;6.热能收集,讲述了热能收集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实现限制和优化;7.锂微电池,锂微电池发展现状以及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并讲述了锂微电池在自主系统中的应用;8.超低功耗传感器,讲述了电路一些基本概念,详述了电容传感器检测电路最新进展,讨论了电阻传感器超低功耗检测的实现方法;9.自主系统的超低功耗信号处理,讲述了自主系统的超低功耗信号处理方法,处理器的构架和性能,以及长期休眠自主系统的基本挑战;10.超低功耗射频通讯及协议,讲述了超低功耗射频通讯及相关通讯协议,并对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11.自主微系统中的能量管理,讲述了自主微系统中能量管理的实现方法,并讨论了能量优化管理技术;12.传感器网络能量效率优化,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讲述传感器网络中能量效率优化的实现方法。

本书详细综述了自给能量微纳系统领域中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深入研究了自给能量微纳系统在航空健康和使用监测、医疗植入器件以及家庭自动化中的应用,介绍了光伏、热和机械能量收集与存储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成果;综述了超低功耗传感器接口,数字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的最新研究状况,并讨论了传感器节点和传感器网络层次上的能源优化技术,适合从事自给能量微纳系统研究的研究生、研究人员以及专业人士阅读使用。

作者Marc Belleville教授于1980年获得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5年加入CEALETI,现在是微纳米技术创新中心(MINATEC)的体系结构、IC设计和嵌入式软件事业部的研究总监和首席科学家,研究兴趣集中在设计和先进技术(例如SOI、异构或3D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CARTENE科学委员会两个工作组:“能量自治系统:设备、技术和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和“面向超越2015:技术、设备、电路和系统” 的活跃成员。

杜利东,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究生教学;教学方法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机器智能的学科,是在研究人类智能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在知识经济向智能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人工智能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很强前沿性,涉及哲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众多领域;涉及面宽,内容广泛,更新快。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前瞻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学术水平[1]。

人工智能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授课方法的多样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教育目标和身心特征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笔者多年从事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工作,现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如下。

1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其教学特点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使研究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研究定向和研究视野,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独创研究成果的能力[2]。从这一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主体。尤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对知识创新、新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这就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且,研究生身心发展已较成熟,具有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思维力强,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思维意识和创造力,为独立地进行专业研究活动提供了心理上和智力上的保证。而且,研究生已具备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他们不仅有本科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也有应用这些知识的经验,对于扩大其专业知识领域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总之,从年龄构成及身心特征上讲,研究生适应高层次、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研究生的特征及其教育目标决定了研究生教学不应该是由教师讲授已定论的知识,而应是以教学为基本依托,通过教学提出具有研究性、探索性、未确定性甚至是尚存争议性的课题,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让他们在思考和质疑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培育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科学批判精神,训练并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开放的心态、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个性是创新的源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定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使研究生的个性化得以凸显。另外,为提高研究生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应凸显教学的研究性和专业性,重视专业领域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开展跨学科、非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涵盖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争议问题和最新研究动态,还应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趋势,以扩展学生的视野[3]。也就是说,研究生教学既要凸显研究生的个性化特点,又要凸显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的指向性。

2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

2.1多学科交叉,具有很强的前沿性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来达到对原有知识的超越,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创造力的迸发和智能的飞跃。具有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具有融会贯通、创新的可能,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求解手段。

2.2涉及面宽,内容广泛,更新快

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知识点较多的课程,它以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为基础,涵盖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等众多研究方向,内容涉及面广,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并且,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更新快,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其中,计算智能主要涉及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动控制、通信网络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Agent最早来自分布式人工智能,随着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热点。

在互联网上有大量最新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查阅文献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和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阅读相应文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应用性强

人工智能理论已经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当前,几乎所有的科学与技术分支都在共享着人工智能领域所提供的理论和技术。例如,自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研制成功以来,专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地质、气象、农业、法律、教育、交通运输、军事、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数据挖掘技术是以一种更自动化的方式对具有大量数据的商业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在市场营销、银行、制造业、保险业、计算机安全、医药、交通、电信等领域已有许多案例;语义Web让Web上的信息能够被机器所理解,实现Web信息的自动处理,成功地将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互联网。另外,在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从理论到技术,从产品到工程,从家庭到社会,智能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广泛的应用性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现实中可以触及的内容。

人工智能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内容广泛性、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以及前沿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多种授课方法的采用一方面便于授课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学术水平。

3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

3.1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的启发式问题,并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启发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依据举一反三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逻辑推理,通过逐层分析深入思考问题,最后综合学生观点阐述相关理论。

在课程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适合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在知识表示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进行数学定理证明的?”并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及其表示的重要性;随后,提出问题:“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不同知识表示方法在知识表达能力、推理效率、可实现性、可组织性、可维护性方面的区别。另外,在确定性推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某处发生盗窃案,公安局派出5个侦查员去调查,研究案情时,5个侦查员各给出了一句可信的结论,据此判断谁是盗窃犯”的问题[4],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推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多条规则进行推理,并且推理路线也可能存在多条,从而引出推理的两大基本问题:解决冲突消解等问题的推理策略,以及解决推理线路等问题的搜索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的要点是设计适当的启发式问题和启发方式、安排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观点。教师不仅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要鼓励学生让思维自由驰骋,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在探讨、研究问题中,不要以现有的结论和固定的程式束缚思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激疑启发法、比喻启发法、类比启发法、联系启发法,等等。启发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创新的孕育、萌芽、生成和壮大,它能促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性学习能力。问题可以诱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往往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它使教学活动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化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

3.2基于案例的探究式教学法

基于案例的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案例,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质疑、探求的创造性学习动机,通过选择与确定问题、讨论与提出设想、实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互动。对教师来说,必须转变传统的“传道”观念,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使学生树立研究型学习的观念,消除依附心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积极参与研讨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探求未知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我们在本课程神经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维吾尔文手写字母识别作为案例开展了探究式教学活动。在介绍了前馈多层感知器及标准BP算法之后,教师将科研项目中基于标准BP算法的维吾尔文手写字母识别实验及其结果详细地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质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了大量问题,例如,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如何确定,为什么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对识别率会有影响?网络训练过程中出现震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为什么有时误差较大,权值的调整量反而很小?等等。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演示的基础上,开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现场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逐步让学生理解BP网络结构设计、输入输出数据的预处理、初始权值设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方法。课堂授课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大胆设想,大胆探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本次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以及实验结果演示,总结标准BP算法的局限性,例如,“易形成局部极小”,“训练次数多,学习效率低”,“训练时有学习新样本遗忘旧样本的趋势”等,并要求学生通过查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积极地思索和实验验证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下次讨论课作好准备。

传统教学方法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案例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最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不能只是一堆数据的罗列。教科书的编写应采用图片、表格、曲线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算法的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另外,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由学生对案例提出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情况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教师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最后,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加强研讨

鉴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人工智能课程研究范畴的宽泛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根据我校计算机系硕士生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计算智能、机器学习算法、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部分增加了研讨会,要求学生上网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和学术研讨,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设想上台作报告。另外,我们还邀请相应专家和成果突出的各届研究生为学生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研究实践、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例如,在自然语言理解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在介绍完自然语言理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之后,我们要求将来做这个领域的研究生在通过查资料了解所在研究小组工作的基础上,上台作报告。机器翻译研究组的同学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部分的内容之后,对其所在小组目前的工作及采用的技术、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通过阅读文献,提出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设想。与自己所在研究小组的科研相结合,开展文献检索和学术研讨,一方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

4结语

人工智能理论已经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内容广泛、前沿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课程开设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科研队伍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探索和提高,才能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切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白帆,蔡自兴,刘丽珏. 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9):27-31.

[2] 谢安邦.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68-72.

[3]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3.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ZHAO Hui1, JIA Zhenhong1, WANG Weiqi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uchi 830046, China;

2.Graduate School,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uchi 830046, China)

篇10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的意义不仅在于企业利益,更在于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总贡献。黄鹤楼品牌成长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品牌的经济学意义。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假设,是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需求定律为: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

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黄鹤楼品牌的成长过程,就是“品牌战”替代和摆脱“价格战”的过程。在武烟集团恢复高档品牌黄鹤楼生产以前,湖北卷烟工业高档品牌竞争力不足,省内卷烟工业企业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中。随着黄鹤楼品牌的培育、成长和壮大,黄鹤楼的品牌形象焕然一新,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和忠诚度稳步快速提升。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做到这一点。

黄鹤楼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黄鹤楼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从而形成“黄鹤楼1916”高溢价的高端产品形象。

品牌的发展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武烟集团确立了消费者导向的品牌建设核心原则。品牌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是品牌关系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简称品牌关系)逐渐成为品牌理论焦点。

黄鹤楼品牌的成长,是品牌关系的典型案例,也为品牌关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黄鹤楼品牌发展历程中,在品牌发展原则、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个性的发挥等方面,都体现了品牌关系的精髓。武烟集团品牌建设团队认识到,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品牌的发展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并由此确立了消费者导向的品牌建设核心原则。

消费者导向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品牌价值提炼上对消费者体验的精确理解和把握。对于卷烟产品而言,实现消费者导向的途径是为消费者提供超越实体功能的附加价值,也只有品牌才能产生这种效应。而提供品牌附加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品牌文化的传递。消费者体验则是消费者值得回味的感受。在品牌文化的确定上,如果能够实现品牌文化与消费者体验和消费者价值的成功对接,无疑会强化消费者的品牌关系。这是品牌关系建立的基础。黄鹤楼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附加价值的基础,是对消费者的价值观与信仰、行为偏爱和兴趣满足。

调查结果表明,品牌在与消费者的关系中可以扮演五种重要角色――品质、地位、奖赏、自我表达和精神感受。这一价值体系对品牌的价值定位提供了方向,黄鹤楼品牌力求重点为消费者实现品质、地位的价值体验。黄鹤楼品牌通过对品牌拥有者的历史追溯,发掘其烟草世家的高贵气质和南洋血脉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千古名楼――黄鹤楼的文化追溯,发掘了黄鹤楼卷烟品牌荆楚风骨的文化底蕴。黄鹤楼品牌的文化风格,是以“荆楚风骨、南洋血脉、民族精神”为文化底蕴,以“雅士族群”为诉求对象,以音乐为表现符号,强调“内外兼修、品位卓然”的文化追求,充分体现了目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价值诉求,进而实现了主流消费群体对品牌的高度认同。

消费者导向原则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品牌产品开发的消费者导向。基于鲜明的品牌定位和立意,黄鹤楼系列新品在研发思路上做到了“贴近市场、以人为本”,并由此衍生了“前卫、人性、超值和个性”的研发方针,一方面赋予了新品独特的产品个性魅力,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黄鹤楼品牌的基本风格。前卫是指在设计理念上超前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及顺应潮流,体现消费时尚,凸现高档品味;人性是指从商业伙伴及消费者角度思考,将人性化色彩贯穿于产品设计,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便利;超值是指针对高档卷烟的特色,在开发中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力求以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回馈消费者,同时增强产品竞争能力;个性是指产品设计保持黄鹤楼品牌“淡雅香”的独特个性,进一步建立“高香气、低危害”的产品特性。

产品品质是品牌发展的根本支撑,而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则要求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武烟集团积极推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实现从执行标准到创造标准的转变

产品是消费者需求的最根本对象,它是品牌所依附的实体,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及其经济价值的载体。因此,产品品质是品牌发展的根本支撑,而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则要求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武烟集团积极推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从执行标准到创造标准转变,大力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

一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建设构建高效技术创新平台。根据企业战略和品牌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技术立企,自主创新”的创新战略,成立了包括产品开发、香精香料、特色工艺与设备、原料、包装设计、品牌文化等数个研究所和一个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中心,形成了整合企业全部资源的创新体制。同时,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资源,与知名国际公司开展合作与交流,联手开展技术课题攻关,努力构建无边界技术中心。

二是在配方技术上了创造了黄鹤楼品牌的典藏配方。黄鹤楼品牌技术创新团队秉承“南洋烟魁壹号”配方的深厚积淀,借鉴药圣李时珍、茶圣陆羽典著的原理,与中国军事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等机构合作,使传统配方依靠现代科技焕发出经典光彩。

三是在加工工艺上创造了黄鹤楼特色工艺,依靠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卷烟品质的提升与保障。黄鹤楼品牌是烟草行业工艺创新的积极践行者。在制丝工艺上,黄鹤楼目前所采用的特色制丝线以“量身定制、小锅小炒”为特色,能够充分实现分类配方、分组加工的工艺设计目标,从工艺环节增加产品个性,建立产品风格;在贮丝工艺上,创造性地采用了特制木桶作为烟丝贮存的容器,丰富了烟丝醇化的内涵;在选叶工艺上,细致的人工选叶,实现了摘梗、除杂、预混等多种工艺要求;在卷接工艺上,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特色装备的结合,具备了根据自有质量参数自行改进的装备创新能力。

四是在包装上确立了金系的包装风格,黄鹤楼以经典产品1916色调为基准,始终围绕着金色做文章,不断延伸及变化,在众多烟草品牌中脱颖而出,牢牢占据了金系,被业界称之为“黄鹤楼金”。

黄鹤楼品牌自主创新成果在品牌各特色产品上得以体现。例如:“软盒珍品黄鹤楼”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低焦高香”风格,焦油量及一氧化碳量均控制在10mg,达到了欧盟市场的准入标准;“黄鹤楼1916”应用了多项专利技术,并荣获2004中国优秀品牌形象大奖,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中式高档卷烟品牌。

建立与强化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培养忠诚消费者,成为黄鹤楼品牌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黄鹤楼品牌的品牌传播实践了关系营销理论。关系营销是指建立、维系和发展消费者关系的营销过程,目标是致力于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消费者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的等附加值。关系营销更能把握住品牌概念的精神实质。

黄鹤楼品牌传播的特点是精准细腻,品牌传播由硬性向软性转移,由大众向分众转移。黄鹤楼品牌传播的目的不仅是达成购买,而是要建立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各种关系。黄鹤楼品牌投产初期主要实行口碑传播。自1996年重新投产后的最初两年,黄鹤楼品牌在品牌传播上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策略,主要依靠良好的产品品质形成口碑,依靠稳健的销售增长受到关注,通过口碑传播形成品牌美誉度;“黄鹤楼1916”上市时的传播策略是事件传播,上市前的三个月内,上市公告、推迟上市公告、恢复上市公告、停货公告,以及消费者买不到“黄鹤楼1916”的投诉信等,反复现身报纸、网络等各类传媒,让1916神秘莫测。黄鹤楼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疏远到亲密的过程。而黄鹤楼关系营销的实质就是牢牢地把握住消费者,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特色传播,引导他们经历对品牌毫无印象开始注意产生兴趣唤起欲望采取行动重复购买6个依次推进的阶段,最后成为品牌的忠诚消费者。而品牌的忠诚消费者不仅可以节省企业的营销成本,持续购买,还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口碑,介绍更多消费者。所以,建立与强化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培养忠诚消费者,成为黄鹤楼品牌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