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健康发展;竞争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的体育教学应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我们的学生,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发展发展。

1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又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学,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2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2.1 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2 创造“育场”,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2.3 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3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1 培养学生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关心他人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4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4.1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目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长跑项目,除了需要有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外,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并有可能完成不了;又如斜径直腾越、杠上支撑、双腿摆越成骑撑等技巧类项目,学生完成这些动作时,不仅要求掌握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还要靠意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排除胆怯心理,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由此看来,体育教学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也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是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端庄稳健的姿势、准确流畅的示范都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力与美的和谐的统一。如: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激励性,能够比较直接地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

4.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竞争意识再没有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竞赛中胜利与失败是并存的,对学生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5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5.1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得的成绩就越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59页)

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5.2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6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教师自身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篇2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4-01

一、概述

素质教育在日渐深入,也改变了过去的教育观念,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应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能将学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还能用评价结果去衡量学生是否已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要求。

对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必然,对教育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总之,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面发展。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主要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在教育改革观念下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判断。在新课程改革前,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在于甄别与选拔,却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是关键,却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将量化评价作为重点,却没有注意到量化积累对质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各种潜能进行开发和激励。每种潜能只是所在的领域都各不相同,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维的。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通过客观的综合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强势所在。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的方式,用笔和纸去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去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品德评价,这对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相关文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着当前教育需求和时代要求来制定出学生的评价标准。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要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这对学生参与评价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鉴定学生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要进行学期评价,在期末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做一个总评。另外,还要从上课、听课、课堂提问、课前预习、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去考查,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定。在教育进行中,还可以开展对美术、音乐、英语、社会活动的评价。美术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音乐更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英语的核心内容是对话及表演;社会活动所展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素质;另一个是心理素质。我们可以将身体素质分为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每天要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周还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评定学生心理素质时,要坚持以平等、发展为原则,在学生行为基础上,还要概括、升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课教师应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来作为劳动课成绩,期末得出最后成绩。

(四)对每个成功的足迹都要做好记录,抓好学生奋斗的契机

各班班主任要将班会、日记等多种不同形式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得以形成和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时期,我们所追寻的是新的教育观念,以新视角去评价当代中学生,突破过去的种种局限,为综合素质评价开辟一个新天地。

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既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又能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评价能掌握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也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具有研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此外,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还能从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分析更为精确,在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强化。

(二)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这也给人才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新要求,意味着要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在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时代,我国教育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以此增强综合国力。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使人才强国战略得以最终实现。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以往的教育及评价方式均是以选拔为目的,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教师也将考试作为导向,不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更重视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社会及人的同步发展价值取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教师的评价观念也从本质上改变,重点强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再根据反馈的信息来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

五、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大力宣传先进教育评价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及评价观,从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进行完善,最终能形成全社会对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共识,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将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以及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全部渗透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去。认真听取多方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再进行反复沟通和研究,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总目标。要重视起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有效结合。

(三)对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进行不断完善

依托于信息技术,对综合素质评价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规范、整理、保存,并注重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另外,还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获取评价信息。对于评价人员要进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培训。

六、参考文献

[1]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6期

篇3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保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素质。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意识、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21世纪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中学体育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及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教育的新目标,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体育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 与时俱进,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变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转变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和竞争体育观,树立把生理、心理、社会融为一体的多维的综合体育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目标的教育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诸育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作为唯一标准的观念,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个性专长等为标准综合全面的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坚持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热爱教育,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尤其要加强个性与人格的修养。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坚强的意志, 稳定良好的情感以及浓厚广泛的兴趣, 都是跨世纪教师不可少有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是道德的实践者与示范者。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综合知识,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他应该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正确引导学生,传递着阳光和正能量,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相互攀比、追求享乐成为一种学生中一股不容忽视的不正之风,正在侵蚀和泯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里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学生辨是非,明善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理想和追求。

3 不断学习,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体育教学要重视创设体育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创设体育学习环境提供了许多便利。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氛围中,拓宽视野、感悟体验、获取知识、激发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科学性的教育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能力。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人文素质 有效策略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关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而是更趋向于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一直将应试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来说,其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课程,传授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认知技能,还应将人文素质包含其中,以此完善学生人格。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提高,确保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 人文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属于心理学和生理学范畴,是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的。对于素质更好的理解是将它分为不同要点,素质是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及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内在和外在行为的生活折射。

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五大要素。对于人来说,基础思想又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3.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十年前,将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作为教育宗旨。后现代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前提导向,以心理素质为媒介,以身体健康素质为基点的,它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中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应积极进行改革,实行人与才并重的教育,使高中学生能在原有能动力上促进人文素质提高和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1.高中生物素质教学的必然性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带来不能忽视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科技高速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作为导向。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科技道德问题,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为这种正确价值观发展埋下了有利的思想种子,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健全人格的引领。

2.加强人文教育精神,培养高中学生高尚、优良的品质。我国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庭的溺爱,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定、漠视生命、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基于这一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对于生物科学来说,思想性体现出生物学的丰富人文素质观念,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三、高中生物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

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一直是主导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和应试技巧,学生学习自主性很难调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在生物教材中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确保生物教育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生物教育不再是掐头去尾的教育,而是面向绝大多数中等生,且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没有三六九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三是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感,并使他们获得学习乐趣,为学生树立合理的师生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转变。新时代需要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不是只有知识发展的畸形人才,所以在学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理双方渗透、知识技能运用熟练和人文素质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促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欲望。人只有拥有了欲望,才能更好地获得满足欲望的动力。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知学生价值观和教育观,正确地激发学生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的欲望,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观。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价值的尊重,强调以人为主体,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特点且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自己教学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重视,让学生得到尊重理解的同时学会尊重理解他人,使他们在人格上进一步升华,在精神上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同样行为上老师也要做行动的巨人,以高尚的情操、人格的魅力、良好的精神面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行为。只有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为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让这种观念更深入人心。

就现在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改变的重要部分,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是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如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力争为祖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丹,龚军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

[2]王雪慧,胡兴昌.高中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5(23).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育;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5-01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必须变单一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政治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并把它贯穿在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完成党和国人民交给的任务。我认为政治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应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努力规范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政治教师的职业兴趣、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政治教师职业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在政治教育上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一位特级政治教师说得好:“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管人们怎样冷落中学政治教师,也不管人们怎样看待政治教育研究,但我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说:我对政治教师职业的选择终身不悔,我对从事的政治教育研究终身不悔。”我想,这正是一个政治教师最可贵的品质。

政治教师还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要依法从教、廉洁从教、严谨从教、勤奋从教,展现政治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貌;要关心、爱护学生,常与学生做思想的交流,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去教育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觉形成严谨的学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重要影响。政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政治教学观。政治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政治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使自己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激活政治课堂,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让政治课真正活起来。

政治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还应表现在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上。强烈的事业心、自信心,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是优良的非智力品质,是中学生学好政治知识乃至报效祖国的思想基础;很强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政治知识宝库、探索政治迷宫奥秘的万能钥匙;创造性的政治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拿这样的观点来评价我们的政治教学,就不再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记忆政治知识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依据了。

3.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文化视野

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知识水平,是政治教师从事政治教学的前提条件。政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为此,政治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政治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素质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长得到发展。所以政治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还应努力使自己有一定的兴趣特长,包括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使之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4 .精心设计教案,提高教学能力

政治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政治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种教学能力表现为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进行课堂设计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政治教学设计要十分突出的反映现代教育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要特别重视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

政治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节,使政治教学始终围绕目标,课堂始终和谐有序、充满生气和活力。

政治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己应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应当看到,对于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还有不少政治教师掌握的比较差。我们要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5. 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旧教育观念猛烈碰撞的今天,政治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这是提高政治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破除教育科研神秘的观念,要知道政治教育科研无处不在,大至政治教学的素质教育、政治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小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政治教学的科学研究,当前应突出研究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知识结构,教学途径、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以便通过研究构建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

篇7

关键词:体育专业 文化素质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61-01

21世纪需要的是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的目标也需同社会相适应,而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多是“单一型”人才,我院体育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我院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1 我院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1.1文化素质“先天不足”

体育专业大学生入校前文化基础偏差,这与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个别中学校长、教师公开宣称:既不能胜任理科、又学不了文科,那就搞体育算了。文化成绩差因而导致了体育考生文化素质先天性严重不足,这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于高校体育院、系的招生要同时考虑体育术科成绩和文化基础成绩两个因素。在历年新生录取中,文化成绩的分数线都低于其他专业新生,其文化成绩仅相当于其他专业的70%-80%。为了考上大学,60﹪的学生才借助于体育这块跳板。而出于兴趣爱好和强身健体的原因的只要35﹪。这就充分显示了对其加强我校体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2文化素质水平总体低下

文化素质是内在和外在的结合,其偏低的表现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主要表现为:(1)多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2)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弱。(3)学生计算机能力差。(4)思维空间狭窄。

1.3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有很多学生以实用主义和个人爱好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提高综合素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专业技术才是最主要的,就忽视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也影响了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发展。

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道德失犯,校园内不道德的行为常有发生,据调查显示,其体育专业学生犯规的频率都比其他专业学生高。

2 改变现状的对策思考

2.1改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灵魂,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为提高我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在课程设置时,应力求范围宽广,拓展专业面,使“体、文、理、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跨学科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直接取决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因而必须加强我院教师的综合能力。

2.2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融合

在专业课教育中,应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要加强我院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更要通过体育专业课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具备作为体育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溶入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靠书本上和说教的东西,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辅助的作用,是重要而潜在的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相结合的丰富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从而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专业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政,唐君玲.高师体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9(3).

[2]喜珍,李湘浓.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2004,1(1).

[3]张宁,.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4,3(1).

[4]曾令川,刘小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素质教育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9(3).

篇8

新形势下,中国职业院校艺体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领域来展开。一是,“艺体教育”要秉承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即:在艺体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个性发展”等教育思想。二是,“艺体教育”要建立特征鲜明的课程体系,即:要求职业教育艺体课程必须紧密围绕时代特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正确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三是,“艺体教育”要寻找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即在职业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探索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建立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评价模式,加快新形势下学生艺体能力评价的研究。

二、职业教育中艺体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素质能力培养。目前,许多职业院校中的艺体教育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体育教育等同于竞技体育,美术和音乐教育仅限于临摹和声乐,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艺体课程设置的初衷。艺体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以外,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落后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国内职业院校由于教学周期短,就业压力大,因此教学资源更多倾斜于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践与应用,对边缘类公共课程重视不够,课程教学管理不到位是不争的事实。艺体类课程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环节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多采用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支持。例如: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模拟技术动作,学生跟做,分组练习,周而复始机械式模仿,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课堂师生交流、讨论活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音乐、美术教学中,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依然采用挂图、电脑配合幻灯片、投影仪的教学手段,这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不相吻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职业院校学生艺体课程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实践测试以及出勤等方面构成。在这种考核制度下,极大地放大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初衷,考试过程更多演变为一种应试,而无法体现艺体课程的独有魅力,严重忽视了审美、合作、鉴赏等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学生的自尊心被极大地挫伤,被动接受考试结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职业院校艺体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建立“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培养上,更要在素质培养上多下功夫。不像普通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竞争主要来自于应届生,职业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将面对不同年龄层段的竞争人群,而这些人群的社会经验也更加丰富,竞争也更加惨烈,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才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立命之本。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通过形式多样的艺体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把“身心健康”培养放在首位。

第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直线型,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连续型,通过微课形式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翻转课堂改变了知识内化的顺序,通过视频案例、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进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了升级。

第三,创新教学内容。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艺体课程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艺体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应更多围绕社会现状与热点,以启发、引导、交流、审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设计。课堂组织也要注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彻底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

第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未来教育的发展,积极加强研究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改变原有的考核方法,适当降低理论考试比重,增加主观性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以多鼓励、多包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对学生的艺体能力进行评估。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 中学生 教育 素质培养 创新精神

在刚刚闭幕的十工作报告中,教育作为一个历来十分重视的重量级板块,再次释放了新的信号:党的十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这个恒久不变的话题,究竟在新的时期应该怎样去解读,如何去践行,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日益深入,现代的中学生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化普及应用与中学生知识接受面越发多渠道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学生新思维越发成型。而尤其对于思想与意识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而言,如何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自主创新精神的发掘,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中学生教育课题的创新性显得更加重要。作为一名中学生语文教师而言,我个人觉得新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将引发新一轮中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体系的变革。

一、用理解的心态审视学生的多维特点

不能否认,信息科技的应用与技术网络时代的发展在提升教育教学手段的同时,对中学生教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接收不良信息等等。但是客观来讲,除了还清对中学生的影响因素以外,网络时代的正负作用力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自身特点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用理解的心态认识和对待中学生的特点是教好学育好人的基础。无论是一直以来都在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还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学生学习思维与素质养成的创新模式探索,以学生本身性格特点与学习习惯为基点的培养方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来讲,对新鲜事物好奇,具备对事物与信息的初步认知能力,成人趋向独立意识加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长,兴趣爱好日益广泛,希望被别人理解和尊重,等等等等。虽仍是未成年,但心理与认知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学生性格与习惯为核心进行深度了解,在融洽的氛围中与学生互动,真正打开学生的心门感悟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精神的突破点。

二、用包容的思维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

能够正确认识并客观看待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与性格特点,是做好中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基础;而在理解与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考意识应为养成意识,则是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关键点。无论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是开放式教育的的探索,当代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模式均与学生自主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包容的思维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意识。通过日常的教学教育与言行引导,使中学生渐渐形成积极的、自觉地带有感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觉悟。从现代教育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为主,通过激励、赞赏、鼓舞等方式,避免“专制”与“包办”,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两种渠道构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小课堂带动大课堂从而从而把学生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网络时代的信息错综复杂、应用广泛化的新背景,要求现代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掌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学生教育模式。充分发掘以培养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三、用开放的胸襟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教学改革;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9日

一、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对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准确、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教育、遗传、环境等对学生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不断深化,以此来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激发,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简单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的综合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学生得以全面综合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方式对当代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已经被各教育部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是初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特性。一是全面性。素质教育提倡通过对教学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来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使学生成为21世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并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杜绝高分低能的出现;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受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家庭状况、所处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不是所谓的精英化教育也不是齐步走的一刀切式的教育;三是个性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可能。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特征,在不同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素质发展所具有的外部环境以及具体要求都是不同的。素质教育是在不断的讨论、实施、改革中逐渐摸索前进的,也正是如此才使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局部的教育走向了现如今全面化的教育,这充分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与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完全相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素质水平上社会对人们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内容的时代性,以更好地满足当今现实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初中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处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方面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初中教学的观念与思想较为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部分中学教师仍然将自身视为教学的中心,过于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受到抑制;三是初中的大多数教育者只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能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在中学中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那些形式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初中素质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在选取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没有认识到讨论、互动等方法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逐渐弱化;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局限在应对考试上,为更好的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课外活动、音乐、体育等与升学考试范围不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逐渐被缩短甚至取消,以用于增长考试科目的教学。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初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教学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看作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在教师当中重新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以便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起为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全面化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的人。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是一切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综合化的教学环境,才能保障初中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具体到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校园硬件、软件以及制度环境建设上,校园硬件环境即各项教学设施、校容校貌等;校园软件环境即校纪校风、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校园制度环境即学校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值,而是为了使其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为了使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我们必须对初中陈旧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应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时,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程结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对其分别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分层教学。其中基础型课程教学内容即教材当中的基础知识,拓展型课程即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名著阅读等在内的知识,探究型课程则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的方方面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的身份,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重要的组织者、设计者,其对教学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学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在校园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应努力提高初中教师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资、为其解决户口以及子女的就学等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教师才能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其次,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注重人才的引进,对于青年教师要鼓励其通过进修来不断完善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工作环境当中,对于老教师要为其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此外,学校还要针对全体教师的考核和聘任在制度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教师在科研、教学、课程开发以及师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和表彰。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必须勇于突破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束缚下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在集体面前表现和接受表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振佳.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蔡敏.关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龚艺华,黄希庭.试论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