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篇1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可伸缩的衣帽架实物.

(2)老师在演示过程中提问:图中的基本图形你熟悉吗?

(3)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请一名学生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长度(发现邻边相等这个特性),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这种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2. 老师板书:菱形那究竟什么是菱形呢?

(1)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菱形的定义,老师及时地进行指导,把正确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这时学生总结菱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已是水到渠成了. 再由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边、角、对角线的顺序来阐明. 教师板书:菱形的性质.

3. 范例分析,加深理解(课本例2).

4. 随堂练习,巩固新知(课本随堂练习1、2).

5. 合作探索,拓展延伸(找出菱形独有的性质).

6. 任务外延,自主研究.

(1)课外作业. (略)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菱形图标(徽标、商标等).

7. 如何用剪纸的办法得到一个菱形的纸片呢?

(1)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思考着、讨论着,我及时指引着.

(2)矩形纸片对折再对折用尺子在折后的矩形一角上画一条直线 (如图).用剪刀沿着这条直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3)沿着这个菱形任意一条对角线对折,发现都能完全重合,问: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4)打开观察两条折痕回答: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特点?

(5)两次的对折,(发现完全重合)回答对角线分菱形的四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本人以生活实际、应用实物做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在快乐中就掌握了知识要点. 本人体会到要上好概念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科学引入概念是讲好概念的前提

新概念的引入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数学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为概念教学创造良好开端.

1. 寻求概念形成根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几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伴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概念引入,采用愉快教学法,故事引路,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降低或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如讲“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时,介绍希伯索斯的故事;在二次函数教学中,穿插小欧拉智改羊圈的小故事等.故事开路,引入概念,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的好方法.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示概念的具体性

对于原始和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给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概念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如“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可从常见的桌子、篮球等物体入手,抽象出三视图概念本质特性.通过实例,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3. 应用数学教具,提高概念的直观性

有些概念可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概念时,可预先布置学生制作一个圆柱或长方体的盒子,学生在想方设法完成这个几何体的创作过程中,明确了圆柱的侧面周长与长方形一边长的关系,在讲“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时,让学生制作两段水渠或堤坝模型,实物演示横截面的概念等,这实质上就是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既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示概念本质属性是理解概念的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仅阐明其实际意义是不够的,还应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出发,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突出其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三、对照、比较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概念大多是在已学的旧概念之上,又增加新的属性而建立起来的.新、旧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运用对照、比较,是学生掌握新概念的重要方法.

四、强化应用是巩固和深化概念的必要途径

篇2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学概念课;融合

数学概念课是数学的常见课型,是通过各种数学形式、手段,揭示和概括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关键特征的课. 在数学概念课中,一般推理过程复杂,学生理解较难. 在以往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抓不住数学概念核心,在学生没有基本理解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进行大量解题操练的现象,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教学活动不得要领. 所以,数学概念教学需要学生更多地动手操作,需要通过形象的演示,推导出概念.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可以实现的任何操作.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简单叠加,而是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教学方式.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形象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点与数学概念课的有机融合,能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推理过程,更多地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操作,增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下面,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全等图形”为例,阐述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初中数学课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全等图形的定义、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判断方法.

2. 提供适当的情境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迸发创新的火花.

4. 通过画图与分割,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感受图形变换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形全等的定义与全等图形特征的了解.

难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往的数学课,已经探索了基本图形,如点、线、面、角、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并会对有关图形的认识进行简单地证明.

本章“图形的全等”通过探索全等图形的基本性质,能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解决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和判定.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对这一阶段几何证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一些情景实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平移、旋转、翻折)使其感受生活中全等图形处处可见,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掌握全等图形的性质和条件,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对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反思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数学几何课所不能攻克的难操作、难验证的弊病,还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多方法验证图形全等的平台.

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 感悟 内涵 外延 变式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而是注重新课标强调的“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生活中杆秤的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左移,所称的物体越重。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

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捕述杆秤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能让学生感到形象,又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一般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人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1)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就用分数表示。(2)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十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负数,(3)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实质,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2)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3)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

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1)“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3)“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4)“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运用变式训练,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

同时,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举出“η与3.14159”的例子,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对比,把所教概念同类的、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学生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

五、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篇4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在一节数学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的平方根是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2,也有部分学生回答是2,只有少数学生回答是。显然答错的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根号所表示的意义,也没有很好地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对概念教学的不重视,也有学生的疏忽大意。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有些老师只顾学生成绩,认为学生只要会做题目就行,所以在他们上课时,一旦得出一些概念,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实质,就迫不及待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始终对一些概念是是而非、模棱两可。

笔者根据几年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联系实际,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分析、思考,不断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它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实际,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定能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先在一张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这张纸对折,同时提出问题:你发现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吗?两边墨迹的位置与折痕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形成共识,得出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认识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的方法。这必将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通过已学知识引出新概念

有些概念是直接从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数量关系中反映出来的,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退步引入并加以抽象,尤其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入手。这就好比给学生的思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他们在感知新概念时不觉得生硬突然,而是觉得平稳通畅,从而能正确地掌握应用。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时,可以让先学生适当回忆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实例引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当然学生事先是不知道它的名称的),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仿造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称给这个方程起个名字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被调动起来,对这个新的方程产生好奇,这就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加强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精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先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教学中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组织教学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这些基础知识应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加以抽象弄清其含义。如七年级的第一节课《负数》中,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数学,然后由珠峰、吐鲁蕃盆地的海拨高度以及以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温度计引出负数,让学生自己得出负数的概念,这样效果就较好,即将复杂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式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有全面了解。

二、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对枯燥无味的概念,法则和公式,这些空洞无物的知识,学生觉得学起来没劲,甚至很讨厌,教学中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一节课效果相当差,所以教学中要做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以及其它科学中举出实际事例。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字概念和规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完成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八年级下册中一节学习的《反证法》完全可以从《王蓉吃梨》这个故事说起,旁征博引显而易见的说明了反证法的推理过程。

三、要在教法和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教学中我们一贯坚持启发、诱导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反对呆板教条主义。利用教条主义教学生只能照猫画虎,简单模仿,不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或讨论理解后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和灵活应用。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新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一节新课,引人入胜的导入是成功的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入课堂。比如七年级上册《抽样调查举例》这节课中,课前可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人力的条件下,估计出一袋黄豆的数量吗?能在有限的人力、财力情况下估计出一池塘中有多少条鱼吗?”这样带着问题来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带着疑问探索新知。还有《4.3怎样处理废旧电池》这节课,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北京某小区居民集体中毒事件说起,来说明废旧电池的危害性,不但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平时学习知识的一点一滴要的是扎实,但善于总结与归纳知识才算学的完整,才算知识更高了一个层次。比如:在初一几何中有几个相同的数量关系:■。它包括:过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n个点最多可构成几条直线;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能形成几条线段;从一个点引 n条射线可形成几个角;它们的答案都是■。平时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那么所学知识就更扎实、更系统、更完善。

下面再谈一谈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是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着数学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根据自身学习数学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或多或少地概括和总结出用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的某种方法。从分析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可知,学生除了要有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外,还要具备志、趣、苦。

一、要立志

要立志,就要先了解数学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学习数学的益处还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在学生今后乃至一生中都会受益匪浅。以前曾经有人说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里我们不敢完全赞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知道,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了完成相对论,不得不用好几年的时间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数学作为前提,那么就没有今天的相对论,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了解这些,对学生立“志”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思想上必须立“志”,没有“志”作为基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退缩。

二、要培养兴趣

篇6

一、掌握课改教学理念,明确课改发展方向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初中数学教学获得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明确教育改革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组织者这一角色,在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相关教育文件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明确课程改革发展方向,为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做好铺垫。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前提之一,当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应注重新颖有趣、难度适中,并保证情境具有相应的启发性和开放性,所以将要被解决的问题都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部分时,要根据学生之前所学的“平方差公式”,将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并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将其转变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公式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这一技术手段下的学习方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拓展,体现出了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多元化;学习范围也变得更加开放。因此,利用这一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达到比常规情境更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目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丰富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主体地位;创新思维

在当前阶段数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守旧思想转变到新式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再是教师只教,学生只听。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有立足于育人为本的基本观念,适合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一、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所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对于基础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并且一步步地发展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所遵守的准则,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所有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1.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承受力缺乏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讲课式教学,教师的课程时间也排得满满的,上完这个班级的课程又得去到另外一个班级,还的赶课程进度。从而导致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知识,而学生也无奈只能跟着教师的进度走。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承受力没有深入调查,而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深入沟通。

2.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联系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长期影响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难免因循守旧,缺乏科学性,而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命体,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旧事物已经无法提起学生兴趣。教师就像守旧派,而学生则是维新派,两者格格不入,彼此无法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多制造互动,让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方案。

3.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

新课程理念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初中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对于基础题的解答可以很流畅,但是对于创新题就明显的能力不足了,不懂得如何变通。其根本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解题,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学生只会套用公式去解决应用题,不懂得如何融会贯通,转变解题思路。对于新的题型,学生就无法下手。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改变的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一些转变,不再是墨守成规,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专业人才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要求当前教师需致力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教学观念上也应该与时俱进。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寻求教学方法的更新,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

2.将数学融入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以科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目标,可以让数学在生活中体现其教学意义。科学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含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

3.转变机械模式练习,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基础知识,然后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引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利用这些例子来分析其所存在的数学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得出更加有效的办法。不仅能巩固现有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进行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身体力行,了解未来数学的发展方向,以及让学生了解数学所存在的价值。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凤.理解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2]雷玉龙.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4(8).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理念 自主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4-01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注重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性”的培养。因此,为建设优质、高校的初中数学课堂,要积极寻求初中数学教学与新课改理念契合的途径,优化教学方式。

一 明确角色定位,实践“主体性”理念

“主体性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它要求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新课改理念指出,“教”始终以“学”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培养。

在“主体性”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的首要任务即是明确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数学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过分淡化老师地位或过分突出学生作用,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明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建立初中数学的“学习共同体”,积极发挥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能动性,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其中,老师的能动性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且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挥能动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概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让全班同学各掷一次硬币,让学生总结,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硬币的正面与反面出现次数的情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老师通过精心设计这一教学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进行对概率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概率的学习中。之后还可以以“抛硬币”游戏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 正确选用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理念是新课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强调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过程,要求在教学中要积极启发、训练,并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要加强与“创造性”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加强学生问题意识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质疑释难,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见解,并允许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存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由“等待解答”转变为“自主创新探索”的状态,活跃学生思维。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三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强化学生“实践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以“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为目标,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数学知识,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图形旋转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生活实例,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在学完“图形的旋转”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生活中广告图案的设计,强化学生实践性的培养。

数学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优化初中教学,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明确角色定位,优选教学方式,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初中数学与新课改理念的有机融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元凯.试论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3):14

[2]王佩.试论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4):138

篇9

        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激发求异思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五、强调创新,重在探究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改理念 学生能力 教师教学

哲学的普遍联系论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当前,国家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而与之相连的教育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变化。诚然,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体制应当进行变革,方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更有效,这对于促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是比较有意义的。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当前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当尽可能迎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创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其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个好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最后,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培养务实型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使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主要手段如下:

(一)学生能力提升方面

1.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共赢”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形成合作的教学理念,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懂得谦让和表达,懂得包容和理解。合作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再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是背诵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的提升,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形成探究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科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有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逐渐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状,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

3.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当再以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而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时展的角度,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J].科技资讯,2007(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