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一代信息技术

篇1

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安监总局和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了互联网互通的广域网络,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监管检查及行政执法、调度统计、矿山应急救援等业务系统,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重点危险源,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调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提升。

安全监测监控、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应急避险等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统”内容,在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全面开展建设,在非煤矿山也得到重点应用,车辆定位、危险源监控、产品流向等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应用普遍,设备状态监控、环境视频监控在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安全巡检和事故上报作为重点,通过在办公平台或网站设置安全管理专栏方式通报管理信息,并向安监部门应急平台上报信息,神华等先进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定义、监管、应急方案、救援指挥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化与安全生产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动安全生产创新力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共享不足,应用系统缺乏联动影响实际功效发挥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为创新监管检查方式、深度渗透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逐渐从事故报告系统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监测、监控、预警、救援一体集成,动态、实时、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方向演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融入企业员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全面、动态地获取经营活动中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活动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从安全时间的时候处理向危险源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闭环全过程控制及动态管理。功能的延伸体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将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知识化、跨部门应用重点体现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中,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科学预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扩大和再发生,将事故对人、财产、环境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终保障。

共享应急救援平台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真实性的能力,实时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从而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报政府与专业应急救援部门,及时集中抢险力量投入现场抢救与抢险。共享应急救援平台还可实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综合展现与应急演练等,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管理对象点多面广,企业、政府、专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规范统一。

建立以数据标准为核心,全面涵盖技术、管理、应用规范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从而满足多对象、多层次、高效率的业务协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系统将向着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纯依靠人员检查记录反馈的手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无线技术、精确定位技术、数字数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识别技术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安全监察监管动态闭环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由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平台架构层、应用层。

应用层是为用户提供具体安全生产事物处理、运行在平台架构层上的应用系统集合。根据与用户相应的纵向关系,应用层可分为应用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

应用表示层是用户的响应通道。安全生产的应用用户来自社会公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需要获取的服务侧重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应用表示层通过企业门户、在线服务、应用管理实现对应用需求的协调分工。

应用服务层是应用层的核心,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的生产安全功能。不论是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用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层级不同和应用重点不同,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类应用、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安全管理类应用,以及为生产运营、社会管理、安全与生产完全融合的监测操作类应用。

决策支持类功能通过对监测信息的深度应用,提供安全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功能;安全管理类功能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预控为核心,安全计划、检查反馈、测试仿真、预案制定四环节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使内部人、才、物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监测监控类功能体现对细粒度物理安全生产要素的掌握,强化对人员、设备、环境三个物理安全要素从结构化的基础信息、状态数据到非结构化的视频等数据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高应用服务便捷性。应用层应用云计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对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云终端更好地优化用户的交互渠道,升级用户体验。

平台架构层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架构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的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应用快速实现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系统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数据处理层通过不同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层的基础是物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抽象,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用户能够通过调用资源管理层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资源服务交付层提供的服务与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处理资源层服务的接口。

基础设施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终端行为控制。通过一些有线和无线的监测传感设备,通过传感网络或因特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并依据反馈的指令进行操作。

网络传输层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技术可分为相对短距离的现场总线和中长距离的广域网络,安监部门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外网,企业安全生产应用的主要为工业环网,对于集团型企业,安全管理层级的应用基于企业广域内网,同时对于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需要接收安检总局等政府机构的监管,因此,跨网运行是对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数据采集层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执行,使物体具备能够被识别的智能,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RFID等在数据层面的可靠采集已经逐步取代条码识别等其他传感方式,对重大危险源或环境监测通常采取视频或者卫星监控方式进行。终端控制器是物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的设别识别技术的最大亮点,通过终端控制器,物体可以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并能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物体具备更加精细化的多级操作智能。

安全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监控、分析预警等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信息和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模型分析与故障诊断,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水平。在设备关键部分加装传感器,并选取合适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进行组网并传输数据,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电机、振动、轴温等重要参数,使得设备的状态能实时传送到调度室。

传统的设备自动控制仅能实现单机的常规控制,依靠人员定点值守,通过调度电话等方式获取指令进行手工操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自动化、智能化、根据远程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自动控制和维护,使设备更加智能,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设备状态分析和运维水平,通过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开展以只是处理为核心的故障分析,开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优化设备的系统配合,实现在线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根据预设模型发出报警和自保护操作指令,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将指导设备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管理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再次是可以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实现设备安全状态数据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共享。

卫星遥感在地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根据地质灾害预警的要求,构建监测“点”以监测点为基本单位构建“线”,基于卫星遥感静态连续地表变形监测、区域降水监测等组建“面”,以检测区域现场深部位移和地表变形等参数的拾取为基础,覆盖灾害区域的地上、地下,构建设计变形参量、相关因素、诱因因素的立体监测系统。

篇2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石化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起步较早,近年来通过开展信息化与自动化集成,逐步实现了生产现场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生产运行监控,创新生产作业方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布局,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中石油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服务与应用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井、站、库一体化生产数据管理 ;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能够有效支持远程监控和指挥调度。

石油石化企业规模庞大,点多、线长、面广。为了增强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均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并将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工作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ERP系统将财务管理与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等业务综合集成,促进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中石油集团ERP系统作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按各专业领域集中部署,形成既具有业务特点,又紧密集成的适度集中式技术架构。每个专业领域的ERP系统使用统一的业务流程,集中在一套服务器上运行。该集团公司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平台保证了各专业领域之间ERP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中石化集团以ERP系统为基础的一体化数据仓库系统为总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手段,ERP系统已经成为总部加强管控的有力工具。可以看出,ERP系统的应用已由资源计划、经营管理逐渐向经营分析、决策支持纵深方向延伸。

石油石化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安全体系、IT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石油石化企业将继续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加强应用系统集成,尤其是以ERP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实现经营管控与专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协同运作。基于企业信息集成,为领导综合决策、经营分析、生产信息综合展现、应急指挥等提供支持。

物联网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主要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物流、产品及资产跟踪管理、石油钻井监控、抽油井及海上采油平台监控、油田仪表无线抄表、石油管道输送监测及应急管理等方面。例如,以石油集输领域为例,利用物联网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CMDA/GPRS通信技术,建立石油行业钻井、输油管、油罐车信息监控平台,对石油行业野外钻探、油罐运输、输油管线实时监控,各监控仪表状态参数无线采集,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集中、高效、统一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设备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进一步综合利用,为提供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与物联网一样,云计算技术应用也是石油石化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业务内容来看,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和高性能计算应用 ;从业务模式来看,作为集团型巨型企业,ERP系统的大量应用同样需要极强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这两者都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部门的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特别是IaaS技术,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IT开发环境,为开发人员提供快速可部署、可迁移、可恢复的开发系统。而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应用动态负载均衡,实现虚拟化分区间动态地调配资源,将多个应用特性互补的应用放在一起,既可以减少系统数量,也可以在单个时间段使某个应用充分利用系统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出于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考虑,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整合也是石油石化类企业使用其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通过虚拟化平台,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有效监控IT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IT管理的自动化,避免人为的失误,保证IT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石油石化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将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绿色IT”是以环保为核心设计、制造、布置和处置IT产品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其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企业每年在电力上的花费甚至会超过当年在硬件设备上的投资额。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刻不容缓。

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将绿色环保指标写进了标书。相比之下,以前考虑更多的是机器的配置、价格、单程运行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质量,而现在则加大了其他指标的执行力度,比如节能降耗方面的要求。石油石化企业的绿色IT将表现在机房建设、机房布局、服务器、终端设备等多个方面,例如,强调选用高效、低能耗的服务器,强调机柜的摆放、风道的规划、使用挡板进行冷热通道的区分,制定人流、物流制度规范以及进行应用划分等。不仅在硬件方面,石油石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业务系统的有效整合,也是绿色IT的重要体现。这种整合直接带来的硬件投入的减少和运维成本的降低,也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反馈和制定决策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横两纵,四横自上而下分别是展示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基础设施层,两纵分别是IT管控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展示层采集专业应用系统信息,实现生产、分析、决策指挥信息一体化展示,提供生产指挥决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信息应用范围。生产调控、应急指挥等信息不仅可以在指挥大厅看到,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或者户外也可以实时掌握生产情况。通过界面集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相关生产信息,实现能源输送物流链的上下游一体化展现,为生产运行决策服务。

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覆盖了企业决策支持、经营管控、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以及各板块专业的应用。应用层的目标是面向企业各业务应用领域,全面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从而使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智慧型、科技型、知识型石油石化企业。

经营管控应用主要是企业人、财、物、设备资产、工程项目、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企业经营管控业务信息化应用功能。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应用主要是以协同办公平台为依托,提供公文管理、工作安排、行政管理、审计监察、党群管理、知识管理以及邮件等综合办公应用功能。

各板块专业应用包括勘探开发与管理板块、炼油化工与销售板块、服务与支持板块等,为专业业务管理提供应用支持。

基础应用是对上述应用的一个支撑,包括SCADA提供生产调度管理支持,GIS提供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业务信息综合展示,GPS对于油气运输过程中的定位提供支持。

在应用层建设过程中,高级计量体系、移动作业等新兴技术手段对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的深入起到了推动作用。高级计量体系是一种基于智能表计,能够提供实时双向通信的智能信息化基础设施。AMI已逐渐发展为包含支撑表计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获取、传输、清洗、处理、存储、递送与展现)管理的相关技术。高级计量体系向石油石化企业的业务应用提供充足、可靠的数据支持,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为推进收入保护、需求响应等业务的纵深发展所提出的数据支撑需求 ;此外,高级计量体系也融合了对负荷终端的负控功能,支持石油石化企业实现对管网负荷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移动作业将掌上电脑与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完成移动中的设备定位和数据采集。近年来,开始逐步采用红外技术、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等手段将后台企业信息到掌上电脑,与现场工作人员分享企业经验。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方面,移动作业技术可以实现管网巡检作业标准化,提升风险事件预警与及时干预能力,提高巡检工作效率 ;对于高风险作业环境,移动作业技术更是能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降低作业风险。在信息保障方面,移动终端的接入要求后台信息服务环境具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避免非授权终端的入侵,以及通信数据的窃取和篡改。

集成平台建设共分为1个体系、1套规范与3个层次的集成应用,分别为 :统一编码体系、集成标准规范和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

信息集成层的核心在于业务协同,是以云计算、SOA架构、Web・2.0和社会化协作的思想融合企业协作资源,转接人、信息与流程,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方便的业务协作服务。业务协同是在SOA架构的基础上,搭建整套的协作环境,并将这些资源和服务共享给用户。业务协同支持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于云计算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办公变得简单、高效、易于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运营效益。

业务协同平台充分地利用了SOA的设计理念,用面向服务的思想来对系统进行建模,使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能够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划分。在功能实现方面采用云计算、SOA、BPM、Web・2.0技术,这使得平台的实现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平台的开发符合SOA的软件架构模式,从而使平台的软件架构具有SOA的松散耦合及可重用的特性。各使用者在平台中寻找需要的资源并进行使用,通过相互协同完成一次服务过程。各个服务提供者需要将自己的系统集成到业务协同平台中,供服务使用者使用。此时,各个合作方有可能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在SOA的支持下,实现平台中各个系统的高效集成运行。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在短程、中程、远程各传输距离均获得了突破,对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促进了基于IP的SCADA和高级表计体系的广泛应用,为设备状态检修创造了数据条件 ;智能耗油设备的网络接入及其本地通信能力能帮助石油石化公司与用户建立起全新的客户关系,推动营销的应用创新 ;高速的可融合的通信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三网融合乃至多网融合,石油石化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由此具备了深入介入传媒行业的技术条件。

云计算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交付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平台、软件功能等服务。云计算呈现深化发展趋势,从虚拟化、网格计算等向软件服务化(SaaS)、平台服务化(PaaS)、基础设施服务化(IaaS)等方向发展。用户通过服务方式访问整合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和软件功能,从而降低信息资产总拥有成本、简化IT环境、增加信息平台的整体可用性、提高信息化运营效率,对信息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和保障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对于跨地域多组织实体的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云计算为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管理、人力资源集约化配置创造了技术条件。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传感器材,使物品间相互通信。其无线的、面向物品普遍适用的、随需连接的特性促使其行业应用蓬勃发展,大家熟知的包括不停车缴费、包裹定位与跟踪、农产品溯源等。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中,大型石油设备资产内部结构复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近距离感知大型设备资产内部二次设备、附属设备的位置,获得基本台账信息,进而指导检修与替换策略,大幅度提升运维检修的工作绩效。应用还可推广到通信管路、综合布线、基础设施等信息化维护领域。物联网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远不止此,物联网技术支持智能表计、石油天然气管网节点的传感器、控制器等以约定的协议连为一体,为管理智能化创造物质基础。

IT管控体系主要围绕信息化组织职能、流程制度、管理工具等进行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石油石化行业的IT管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云计算应用的越来越广,云计算强调集中化的优势以及应用平台资源的分层耦合管理,在实现“云化”改造以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组织的重新设计需要做出调整,这种风险难以采用定量方式给予评估。

篇3

目前,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主要集中在建筑ERP、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够,导致整个行业缺少成熟的解决方案,很多工程项目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信息化成为面子工程,只为应付特级资质考评。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缺少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同系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存在困难,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在各建筑管理环节重复进行,部分数据资源仍以纸制版的形式存放在资料库中或以电子文件格式存放在部门PC中,信息未完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数据资源相对分散,集中度和完整度较低。

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建筑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较快,通过数据大集中,已经实现了业务的集中管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同等水平的业务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网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陆续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企业广域网,但少数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导致企业缺乏先进、安全的设备和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仍然是网络安全的主要手段。

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很多大型建筑工程企业都积极关注并且初步尝试应用国际上先进的IT服务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IT服务管理能力。

■企业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及网络化已经逐步渗入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员利用、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很多大中型建筑工程企业在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转变的转型过程中,更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加强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部分优秀建设施工企业在坚实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数字信息的全面性,以及企业经营与工程施工现状的透视性。

在对信息的利用方面,建筑工程企业正以量化预测、决策为标志,向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普遍的工程信息可分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在整合信息资源以供综合利用,并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

上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部分企业的成功案例标志着建筑工程行业正由孤立信息、分散管理向全面数字化、集中量化管理的趋势发展。

■建筑施工产业链条的协同电子商务化呈现普及趋势 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地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显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很注重“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的存档工作可以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的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采购电子商务化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成本。

■在新技术背景下,“云计算”、“绿色IT”、“移动互联网”等理念引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IT设施架构,用户信息化应用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也在迅速引入这些新技术理念。“云计算”、“绿色IT”理念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应用,尤其在对现有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工作中,将得到进一步重视。针对建筑工程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更适合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广泛应用。

■集团型企业将充分重视“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由分散性、应急性建设向规划性、有序性建设的趋势发展 建筑工程企业多为特大型、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应先做好集团信息化规划。通过聘请专业的信息化规划咨询公司,调研集团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深刻理解集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关键业务流程梳理、业务与管理体系分析,全面了解集团的业务与管理特点,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从而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奠定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

管理决策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化体系中管理角色用户的最终用户端,基于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层,直接面向工程项目或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决策层为用户提供战略地图、进度分析、成本分析等决策汇总与分析信息。

基于平板显示设备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以及基于3G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移动显示终端将会在管理决策层得到广泛的应用。移动互联平板显示终端具有轻薄便携和高通量移动信息交互的特性,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平台,尤其是应用于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景,将使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高效。并且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节约施工现场的信息化设备采购成本和信息化设备迁移成本。

大数据技术也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层的核心应用。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数字化的推进、企业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未来在信息化架构的管理决策层面临着处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压力。

根据应用目标、用户角色、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将建筑工程信息化架构的应用层分为管理应用层、技术应用层和作业应用层。

管理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以满足不同管理职能的需求。建筑工程业管理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包括:经营管理、进度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等。

经营管理模块针对建筑工程的市场信息、销售管理、投标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经营管理的功能。通过经营管理,企业可以维护客户关系、进行市场开拓和跟踪,发掘并获得潜在的市场机会,管理合格的供应商及产品信息,降低供应商选择及优化的成本支出,同时,将项目分包商和合作伙伴基本信息、业绩信息等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

进度计划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科学的工作分解结构上分配并组织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安排项目的质量、安全、现场的控制措施,并将成本结构及指标分解到进度计划的各个工作中,通过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与分析,优化资源调配,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控制成本支出。

成本管理通过有组织、系统地运用针对成本管理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PDCA的控制循环方法,可对构成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及影响项目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有效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满足企业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管理的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合同管理模块以合同起草为起点,实现了合同的评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约、合同的变更、合同的索赔、法律纠纷、合同清欠等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同结束后,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信息系统中。

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利用云协同概念设计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核心应用。云协同架构可以实现采购、物流、施工等工作的协同实施,可以帮助建筑工程行业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率。传统管理信息化架构难以避免由于异构信息系统导致的管理链条割裂;传统的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数据集成,但在业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另一个典型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基于位置的物资数据,并且为工程施工现场提供了便利的物资识别操作方式。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技术应用层主要提供图纸设计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工程造价等信息化应用。

虚拟建筑技术(建筑仿真设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典型应用,为传统建筑业提供了全新的施工技术体系。虚拟仿真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比较普遍,在建设行业刚刚起步推广。

工程定价技术是制造业集成化生产模式在工程建筑业的全新技术应用。通过IFC数据国际标准对建筑对象的规范描述,达到各个产品模块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国家定额标准、企业经验定额等定额定价体系,为工程项目的准确定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作业应用层主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核心,提供远程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分包考勤、施工现场库存、领料管理、设备管理等信息化应用。

基于“三网合一”技术的远程视频及监控指挥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作业应用层的主要应用,为建筑工程行业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建立指挥及监控中心,与项目现场之间实时监控跟踪和双向即时沟通,并支持由上而下的多级指挥,帮助用户轻松构建跨区域、大范围的IP监控网络,实现统一监控、录像存储、报警联动、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通过视频会议技术,随时可以将监控点的图像调入会议中进行讨论和指挥,达到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协同工作、电话会议一体化。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提供系统的基础工具原件,并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信息集成层为应用层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功能齐全的基础性信息集成层,这为企业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集成层提升了管理软件的集成性和技术无关性,促进了各类业务系统的紧密配合,帮助企业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并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典型应用。SOA思想和云计算思想的共同点是它们最终提供给用户的都是服务,不一样的地方是SOA更加注重架构中对服务的抽象。建筑工程行业在信息集成层面的建设既有节约成本的需求,也有整合异构系统遗留信息的目标,所以使用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际建设的效率。

支撑与保障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支撑与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IT治理体系等。

标准规范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标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需要有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标准,以支撑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可整合上下游数据信息的规范化体系,方便企业间电子商务的畅通实施;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集成标准,以便整合新技术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中应用及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最后,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满足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要求,标准规范体系需要迅速发展出全面支持特级资质标准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细则。

篇4

关键词: 智慧城市;内容;建设方案

Abstract: Intelligence city is the necessary ph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city under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EPC system network, and tr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 for China city.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manager.

Key words: wisdom city; Content; Construc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个领域为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断提升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城市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以城市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的不断演进过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级阶段[1-3]。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国际上,以韩国的泛在生态城市以及美国IBM公司推动的智慧城市方案为代表,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务、通信、医疗、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动城市各行业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韩国正在本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城市集成运营中心,美国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运营中心并在全球试点推广[4-7]。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实际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城市管理者更应置身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优势和劣势,厘清建设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尤其建设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慧城市内容组成

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与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可以说只有每个方面都实现了智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从国外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内容组成应该符合四大特征,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内容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应从四个方面探讨:

⑴全面透彻的感知方面: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和公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监测,从而达到全面感知。传感技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能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还能够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部件和谐高效的运行。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

⑵宽带泛在的互联方面:即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

⑶智能融合的应用方面:现代城市管理及公众生产生活实际上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各部件之间有复杂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智慧城市必须集大成,为各应用提供智慧的大脑,再辅以人的智慧,则可以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应该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城市组成部门乃至个人的参与和各用户的力量。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方面:现代科技讲求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就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短时间内做不到上述四个大方面内容的整合,但可以从简化提出适宜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建设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探讨

上述四大部分内容组成虽然包罗全面,但是中国城市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笔者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简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即从六大目标出发进行建设。这六大目标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简化版目标

笔者认为该简化版建设模式呈现对角线规则: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运输业对于城市的智慧建设至关重要,两者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一条中轴线。智慧的运输业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载,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又落实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经济和智慧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在发展智慧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智慧环境的建设,两者同时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这条对角线的重要生存载体。

在上述对角线规则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这种方式,比起大规模投入、找不到重点的建设方案或许更加有效。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着力探讨了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即: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者起到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数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第11期.

篇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fifth-generation)是由于目前4G移动通信网络无法满足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移动通讯业务迅猛增长的需求,而正在研发的新一代的能力更强劲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文章主要研究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特点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移动通信;第五代;5G;关键技术

1概述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的状况下,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每年在以翻倍的速度激增。移动通信业根据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作出预测,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到2020年时将达到2015年时的10倍(预计达到300Eb),并随着物联网以及移动M2M联接(指支持无线系统与类似设备进行通信的应用)的高速发展,联网终端设备数目到2020年时将达到2015年的5倍之多(预计达到500~1000亿台)。对于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业务的更高要求,目前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明显不能满足其要求,这使得全球移动通信业开始着手研究发展更加迅速、更具效率、更智能化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2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按照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分为多个阶段,每一次的发展换代都为移动通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以模拟技术为基础开展了最初的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建立了移动通信的基本结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改变了通讯技术: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2G系统基于电路交换架构,能够进行窄带数据通讯,能为用户提供除语音通信外的短信和低速率数据业务,传输速度很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能够同时将声音及数据信息以几百kbps以上的速率的传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基于IP协议的高速移动通信网络,拥有比3G更快的速率,并且有VoLTE通讯技术。随着高性能应用对数据率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下一代移动通讯网络———5G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35G移动通信技术

3.15G通信发展方向

移动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是推动5G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动力。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是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密切衔接,为移动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提供全面的基础。按照当前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包含5G在内)业务能力的提升会在三个维度上同时改进:①研究发现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在4G的基础上把资源利用率提高至少10倍;②通过加入新的体系结构(如更加密集的小区结构等)和更加完善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移动通讯系统的网络吞吐率提高约25倍;③继续研究寻找新的频率资源(如高频段、毫米波与可见光等),将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资源扩大到目前的4倍。

3.2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未来的5G移动通讯网络比起当下4G网络,数据流量会增长1000倍,联网的设备终端会扩大100倍,达到600~1100亿台,峰值速率将要提升10倍,即至少到10Gbit/s,并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单独某个用户的单链路速率需要高于10Gbit/s。而在一般状况下,只有极少数用户达不到10Mbit/s以上的速率。由于5G移动通讯网络的数据流量大、终端设备数目多,与4G网络相比就会发现频谱资源不足这一问题,因此5G网络就必须将平均频谱效率提升五至十倍才能达到满足要求。同时,5G将具有时延短和可靠性高的特点,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网络在线服务,极大地降低用户时延和控制时延,并对于重大业务端到端服务可靠性必须提升到99.99%以上。

3.3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5G移动通讯网络需要在无线传输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方面有新的进展才能满足其更进一步的业务要求。现在5G移动通信系统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但是无线传输技术需要更高的效能、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更高的密度是业界和学术界都普遍认可的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而这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无线传输技术方面,将不断发掘能提升频谱效率潜力的技术,如先进的高频段传输技术、多天线传输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新的波形设计技术等;②在无线网络技术方面,将运用更加智能和灵活的网络架构和组网技术,如新型网络架构技术、密集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3.3.1高频段传输技术

如今的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在3GHz以下的频段工作,随着用户数目的不断增加会使得频谱资源变得拥挤甚至不足。然而在高于3GHz的高频段,如频率范围为26.5~300GHz的毫米波段,可利用的带宽高达273.5GHz,是目前主要工作频段带宽的近10倍。如果采用毫米波段,5G移动通讯技术在终端容量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要求将会得到满足。

3.3.2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作为5G移动通讯技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的多天线传输技术,能够将频谱利用率提高到4G网络的几十倍以上。目前业界和学术界正在研究大规模天线信道的测量与建模、阵列设计与校准、导频信道、用户空分多址(SDMA)、码本及反馈机制等问题,用来降低通讯系统网络能耗以及增强信号覆盖能力。

3.3.3密集网络技术

5G网络的数据流量将是4G的1000倍,是一个宽带化、多元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室外空间增益而在宏基站处建立大规模天线,二是为了同时满足室内和室外的数据需求而增加更多的密集网络。由于室内和热点地区将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业务主要分布地点,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超密集网络是提高数据流量的重要技术。超密集网络由于极大缩短了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实际距离,所以增强了网络覆盖能力,提高了终端用户的性能,巨大的增加了系统容量。

3.3.4智能化技术

在5G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心网络将会是云计算平台,由一个大型服务器组成;基站具有云计算和大数据存储功能;它们由路由器及交换机网络相连接。路由器及交换机网络具有数据交换功能,基站会智能的将特别大或不能及时处理的数据将提交到中心网络通过云计算去处理。

4结语

当前全世界5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研究都尚处于初期阶段,接下来的几年将经历确定其技术需求、标准化、外场试验等过程,按照移动通信的发展规律,5G将在2020年之后实现商业应用。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5G关键技术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全球的信息化发展和经济增长。

作者:李俊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5).

篇6

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一、引言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 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 左右。

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革新

1、宽带网络将大规模普及

按照国务院在2013年8月1日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规划的宽带普及提速发展时间表,2014年到2015年为我国的宽带推广普及阶段,重点解决网络覆盖。因此,2014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高峰,城市地区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将加速扩大;农村地区将采用无线技术加快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延伸;3G覆盖范围和深度将持续扩大,并将推动TD-LTE规模化商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加速互联互通;国家骨干网络得到进一步优化。

2、4G催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创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TD-LTE牌照。在3G商用近五年之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终于拿到了启动4G商用的资格,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和网络音乐等不再过多受移动网络速度限制,用户和流量将显著增长;个人云服务会被赋予更多云计算的含义;移动电子商务等将更加普及;可穿戴式设备将进入普通消费层面;家庭智能应用将为流动性较强的客户提供方便;高速的4G网络给无线城市提供广阔空间。

3、终端设备厂商布局移动终端研发

面对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终端厂商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2013年12月联想移动互联(武汉)产业基地的落成,正式宣告了这家PC厂商正在向PC+厂商全面转型。抛弃PC,完全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对新产品定调,迎合移动信息消费的策略,让联想锁定苹果和三星作为新的竞争对手。智能Google glass、咕咚手环、iWatch、运动感应器等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传统硬件产业的转型,还给可穿戴计算、传感器、材料技术、医疗等相关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C2B服务雏形改变传统电子商务

移动和O2O时代的电子商务将会具备随时随地随身、数字化顾客管理(CRM)、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大数据和延伸线下服务场景五大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不再受“在线”的局限,用户信息、便捷支付、积分和会员卡数据体系,促使用户黏性更高,传统零售企业将可以更加方便的开展CRM数字化管理,并进一步开展全商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帮助商家开展需求调研和品牌分析、指导商品研发、生产。“天猫预售”于2013年9月打造的海尔3721项目,正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采用了模块化定制和软性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C2B新型商业模式服务已逐渐成型。

5、巨头并购布局移动互联

2013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争夺最为惨烈的一年,曾经分属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巨头,纷纷涌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抢占用户入口、瓜分数据流量。在传统互联网领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对移动互联入口的抢占从竞购布局走向直接对抗。腾讯最先凭借微信与运营商对话。阿里巴巴参股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投资丁丁优惠、快的打车等产品,针对微信倾力营销“来往”客户端,快速布局移动互联网;百度收购91无线,为爱奇艺并购PPS视频业务,向糯米投资,进行“移动搜索+地图LBS+APP分发+移动视频”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基于社交的精准营销和数据储备,将助推传统产业中的美食、旅游、租车、房产等典型产业的变革。

6、BYOD时代的移动办公趋势

3G乃至今天4G落地,wi-fi覆盖铺开,为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和企业网奠定了基础,也为桌面虚拟化技术等BYOD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先决条件。丰富的终端类型、海量的APP、多样化的周边系统,对BYOD系统也提出了更强的开放性要求,比如办公应用从传统PC向智能终端平滑推送,与企业现有系统的对接(CA、AD、ERP等),与APP的联动等。随着云存储、底层原生跨平台语言、兼容技术、接口技术、智能终端/外设等的发展,移动办公的区域更广泛、沟通更及时、条件更完善。随着移动互联网进程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入到BYOD的浪潮中,享受移动化办公带来的便捷。

7、互联网金融将向深层次领域发展

阿里小额贷款、百发、众安保险等新名词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炙手可热的新亮点。尽管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进军已经摆出了强势态度,但从政策层面来看,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互联网企业经营金融理财产品没有获得国家相关的资质许可,必须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以提供网上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和平台支持方式开展金融业务。但是,随着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成立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出台,预计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涉及的业务将更为多样化,营销方式将突破与传统金融企业合作这一单一模式。

篇8

关键词: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聚合物胶粘剂;附加层

一、工程实例

书香名苑小区地下车库,地下一层,车库顶板标高为-1.800m,总建筑面积9264.82,筏形基础,抗震等级二级。

本工程地下车库基础底板、外墙及顶板防水卷材原设计是单层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其施工基本条件是,基层必须平整,干燥,无积水。在此施工阶段正逢梅雨季节,由于本工程施工任务重,工期较紧,雨季施工难度较大,不适合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

根据建设部新颁布的十项新技术,积极推广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其施工特点是冷施工,环保,并可在低温及潮湿基面上施工。本工程选用的防水卷材是秦皇岛天衣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

二、产品特点

1、TY卷材与水泥胶合二为一:由于聚合物水泥胶具有防水性,TY高分子防水卷材(FS2)与TY聚合物水泥胶共同组成一道防水层,TY卷材与TY聚合物水泥胶相得益彰。

2、粘接性能优异:该卷材表面粗糙,纤维嵌入水泥胶中,形成牢固的满粘层。

3、对基层平整度要求不高:粘接过程中,水泥胶自然对凹凸不平基层做了一个找平处理,粘接力更强。

4、潮湿基面可方便施工:卷材粘接时,水泥胶中的水泥有一个水化过程,水泥需要吸附水分,而潮湿基面在水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缩短了工期。

5、拉伸性能极高:该卷材采用纯树脂料挤出塑料,秉承了塑料的高拉伸变形性,延伸率达到600%以上。表面无纺布起到加强作用,与塑料片材防水材料相比,拉伸强度也大幅提高。

6、抗渗性能极好:高分子所固有的极低 透水率全部体现在其中。

7、因其表面无纺布具有极高的摩擦系数,保证了施工人员在坡屋面施工的安全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坡屋面防水垫层和防水层。

8、化学性能稳定,气温耐受性好:自然使用中,酸、碱、盐都对其不起作用,其耐受温度达到-40℃~80℃。

9、电绝缘性能好:它的电绝缘性优于所有已知的介电材料。

10、绿色、卫生、环保:该卷材无毒、无味、无污染,可用于饮用水工程。

11、使用寿命长:水泥为无机物,用水泥粘接卷材水化完成后,无纺布纤维被水泥裹住,牢固结合永不老化。只要卷材不直接受紫外线照射,其防水可以与建筑物年限具有同等寿命。

12、性价比最高:其优越的性能、合适的价格比其它国标卷材产品工程造价至少节约资金三分之一以上。

13、施工方便可靠:该卷材韧性好,可任意折叠、剪裁,可在直角处施工,并可直接粘贴瓷砖,配上天衣牌TY高分子卷材(FS2)复合防水系统相应辅料,施工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

三、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

验收基层清扫基层制备粘接剂处理复杂部位铺贴复合卷材检验复合卷材施工质量验收保护层施工。

2、清理基层时要有专人负责,必须将防水基层彻底打扫干净,清除一切杂物,棱角处的尘土用吹尘器吹净,并随时保持清洁。

3、TY聚合物水泥防水胶粘剂

配合比:a.屋面:水泥:水:TY胶=50:30:1;

b.地下:

底板,顶板:水泥:水:TY胶=50:28:1;

侧墙:水泥:水:TY胶=50:25:1;

注:水泥须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要求为32.5级以上(含32.5级)。

4、附加层处理

防水层大面积施工前,应按图纸要求先做好复杂部位(垫层阴角、阳角等)的附加层,复杂部位的附加层用复合卷材每边各250宽、粘合剂处理粘接。铺设方法采用满铺法,先将粘合剂均匀涂刷在基层上,做到不露底、不堆积,粘合剂涂刷后随即铺贴防水卷材,防止停止时间过长影响粘结质量。

5、复合卷材铺贴

本防水工程采用TY牌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 0.7mm厚+双层1.3mm厚和0.8mm厚+双层1.3mm厚粘结料做法,其总厚度为4.1mm。

地下防水卷材施工应尊循先低处后高处的施工顺序,大面积粘贴方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一端开始向另一端推进。可预放2m~3m,找正方向后,在中间处固定,将卷材一端卷至固定处粘贴,这端粘贴完毕后,再将预放的卷材另一端卷回至已粘贴好的位置连续铺贴直至整幅完成。(铺贴方法同上)。铺贴时将卷材边铺边排气压实,排出多余部分粘接剂,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每一道卷材防水层间搭接宽度不少于100。

砼底板放脚部分采用在底板外砌砖模,底板防水与砖模内防水一起做,做好附加层,高度为底板高度,卷材应高出砖模20Cm,甩压在白灰砂浆砌筑的高出底板的砖模上,此处的卷材必须做好临时保护,待外墙砼拆模做外墙防水时,在梳理好这部分防水卷材,这部分卷材与上层的卷材搭接。

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时,先从混凝土外墙的底面铺贴,底板放脚平面卷起立墙150mm,然后自下而上铺贴,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着,搭接尺寸准确,不歪扭、皱折,要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气,并辊压粘贴牢固。

按设计两层的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第二层铺贴法,与第一层相同,卷材搭接边的宽度不得小于100mm,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搭接位置应错开卷材的1/3-1/2幅度,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四、工程实践总结

经过整个车库的施工,总结出如下经验:

1、雨季施工较方便,不会由于基层潮湿而延误工期;

2、无需动火作业,施工期间安全得到保证;

3、节约能源,环保;

4、施工速度快,缩短工期。

五、发展前景

新一代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芯膜为白色透明树脂,明显区别于其它非纯料树脂卷材,这是保证各项指标优秀及长久使用年限的必要条件,适用于一般屋面、地下基础、挂瓦坡屋面、厨卫间、种植屋面、泳池、水池、倒置式屋面、隧道涵洞。

参考文献:

[1]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2] CECS199:2006 聚乙烯丙纶卷材复合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3] GB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4] GB5020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作者简介:

宋友俊(1987.8--),男,江苏南通人,吉首大学园林技术专业,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单位: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王飞(1992.8--),男,江苏海安人,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杨林飞(1986.9--),男,江苏海安人,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篇9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九年级代数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彻。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信息时代创新教育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关于创新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指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第一个层面意思似乎更为合适一些。我们可以更通俗地理解创新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知识用创新的规律与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结果等的能力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所具有的能力、知识、经验在自己的探索与钻研过程中不断上升到更高、更新的层面,并且学生主体存在这种探索和钻研新知识的意识。这样的过程对他个人来讲就是一种创新。我们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这种不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意识、思维和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源动力问题。我们国家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但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会遇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意识压制着创新精神,例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先烂”等,这种“抗创新基因”时刻存在,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导致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缘于此首先要在观念和意识中转变过来,创新意识即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它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前提。它直接决定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创新的思路,设计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扩散,来源于对问题思考的另辟蹊径,使思维过程中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演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之思,同时具有开放性、求异性、非显而易见性的特征。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

二、 面向创新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

1.创新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给创新教育创造了一种情境和激发力量及信息环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能为学生塑造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情境,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创设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始攀向高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internet技术将广泛的资源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出现质的飞跃。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学生感知和认知的时空,层次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结构和教师的功能都将发生相应改变,为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创设了有利条件。

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以往静止的、封闭的、模块化的教材变成“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动态教材,更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产生由学生作为主体的、非线性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和基于计算机的虚拟的学习环境(如“实验模拟”),在模拟的学习环境中必然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和探究,并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适合创新教育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活动是否围绕创新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时,信息技术能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数据分析,为其提供相应平台或软件。

三、 开展创新教育的模式设计

1.“点拨”创新模式

点拨创新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段”。五步是:教师的导入、鉴赏、反馈、迁移,研究。学生的预习、思考、评述、小结、迁移,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这三个阶段。而“输入・积累”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对于音频、视频、动画、文字、图像的支持而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考・转化”这一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浩瀚如海洋的Internet资源来激发自己的思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点拨创新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点拨,学生创新,两个主体都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同时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2.“多维互动讨论”创新模式

这是针对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网络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中E-mail与BBS的作用,强调教师、学生、媒体的多维互动。 该模式分为粗化的三阶段:知识传承、讨论质疑、反馈创新,细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使其不受种种约束,自由度、灵活度较大,课上课下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询问老师。文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和强调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合。理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上展开互动讨论,其交互性、开放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

“任务驱动”大家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读懂它的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但更多时候,任务驱动走进了一个误区。形象地说,走进了“小任务驱动”的误区,即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好一个任务的目的、内容,学生只要亦步亦趋地按步骤做下来,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创新与探索。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个陷阱,跳进去,爬出来,再跳进去,学生倍感疲惫,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创新。基于这个误区,提出了“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顾名思义,“大任务驱动”教师不再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过于细化的任务,而是提出总体目标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其余则由学生自主发挥与创新,这样来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四、 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1.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优点

创新的意识常常蕴藏于丰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我们应充分重视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打好扎实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注重落实模式,不追求形式

对于创新而言,其模式本身的变通、再创造,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在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注重实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转换,不能被条条框框局限住。在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因为创新而搞成形式主义。

3.不断改革、探索、发展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