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企业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企业税收政策

篇1

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税法没有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纳税的具体规定,借鉴国外成熟的民营企业税收制度与政策,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我国税收体系,为制定合理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税收负担,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

二是, 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

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首先,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税制体系。在增值税制度上,扩大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所得税优惠上,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小微型民营企业的所得税率,根据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措施。在营业税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纳税人可设计起征点。

篇2

关键词:就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一、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政府已认识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相应地先后出台了一大批促进就业的税收法律法规,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和某种程度上确实发挥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在其制定和执行等方面任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税收政策在设置上仍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存在着适用范围狭窄、缺乏系统性及对影响就业的新问题关注不够等缺陷。

(1)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狭窄

(2)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系统性不强,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3)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影响就业的新问题关注不够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不足

目前我国实施了包括促进第三产业、新办企业、福利企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等主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还存在问题:一是促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的优惠体系,执行效果比较差,管理难度较大;二是税收优惠仍然局限于部分行业,未能体现公平和效率,也未能发挥中小企业更多的提供就业岗位的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还比较弱,以直接优惠为主、未能发挥间接税收优惠的作用;四是对中小企业扶持不够,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就业水平,被视为“创造就业的机器”。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扶持中小企业成为税制建设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3.税收政策在执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首先,优惠政策繁多,缺乏协调性。多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单独行文或联合通知的形式,先后下发了十几个文件。这些文件和政策由于出台的背景、时间不同,政策口径不一,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并且对外宣传不足,税务信息和政务公开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这些优惠政策,别说普通纳税人不太了解,就连税务主管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也就谈不上纳税人在实际中很好利用政策来为自己谋取正当利益了。

其次,制度不完善,致使管理难度大,影响政策效应。一个法律制度的出台,它的初衷是良好的,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光有法律制度是不行的,政策条文和配套法律决定着政策功能的实现效果和操作性。

二、完善促进我国就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在促进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税收政策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中国情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当前工作的重点。

1.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1)扩大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

中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大部分仅适用于特定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进一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失业人员,对失业人员创办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给以相应税收优惠待遇,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中国先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对其适用的企业类型有一定的期限,为了进一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应该从个体经营者扩大到所有新创办的小型企业。对符合条件的新办小型企业,在创办期间给与税收优惠。

(2)促进税收政策的规范化,取消一些不实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国制定的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短期性,主要是着眼于几年内的就业形势,为的是避免在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逐步取消这种类型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因此,为了建立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应逐步取消短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不断改善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良好的税收服务可以不断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中小企业顺利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在税收的征管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应当在涉税事务上重视中小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及税务宣传,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各项涉税事宜,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优质的税收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禁止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合理的收费,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中小企业经济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合理收费项目过多。目前,中国政府的职能正在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不断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杜绝政府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现象,坚持税费改革,不断规范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

3.加强税务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不仅关系到纳税人的切身经济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既要让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待遇,又要避免少数违法分子利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违法活动,是政府在制定相关税收政策时所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建立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公示制度。相关税务信息的公开不仅关系到税收政策制定与实行时的透明度,还会直接影响到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结果。政府公开的税务信息,是纳税人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主要来源,只有纳税人准确了解了相关税收政策,才能保证国家预期的税收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另外,对申请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事项公示制度,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对那些试图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违法活动的不法行为进行制约。

其次,加快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税务机关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税收征管能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速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税务机关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对骗取税收优惠政策的违法活动进行及时、严肃的处理。另外,税务机关要提高税务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公开税务信息,使纳税人及时、正确的掌握相关税务信息,树立权利意识,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持之不懈坚持下去。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不可否认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分量越来越重,所以,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有了新的规定,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不大,而且还要面临着高额的税收,这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高额的投资中,又面临着市场的风险,企业出现倒闭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时,就要通过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才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小压力。

二、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

1.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不具有先进性特点

现在,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在管理方面也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不能够与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不能根据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新制度的内容,也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导致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相关的政策还不够细节化

现在,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在细节处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导致企业出现偷税和逃税的问题,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中,主要是运用开发票的形式,但是,我国很多企业都开具了一些虚假的发票,导致我国的税收不能有序的执行下去。

3.财政税收政策的内容有失偏颇

现在,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长远的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财政税收政策还是有失偏颇,我国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缴税方面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尽管国家为了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却没有达到效果,这些政策在大型企业中比较适用,没有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分析

1.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发展的情况,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压力,使财政税收制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改善财政税收的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财政部门应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法律和法规,使我国的市场不断地完善,从而能够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从而能够使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更加得完善,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我国的税收工作能够得以落实,减少偷税和漏税现象的发生。

3.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在我国,财政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在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的时候,应该分析财政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现在,我国在制定财政税收政策的时候都是针对大型的国有企业的,而且能够站在国有企业的立场上分析,但是,在制定财政税收政策的时候不能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扶持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小企业在科技的引导下能够提高生产力,对中小企业的科技研发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从而能够确立中小企业的科研目标,将那些技术和设备租赁给中小企业。

4.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税收的管理时,可以与大型的企业区分开来,专门设立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中小企业的代办处,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的管理。

四、结语

篇4

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特征及其税收政策导向

1.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要素及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开放系统,受到系统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在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内部,存在创新要素子系统和创新活动子系统,其中创新要素子系统包括技术子系统、人才子系统、资金子系统和设备子系统等,创新活动子系统包括研发子系统、中试子系统和产业化子系统;由于创新要素的投入,使得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进行,而创新活动的开展又不断地积累创新要素。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及绩效不但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是系统内外部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能够形成并维持一个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尤其是在外部环境(税收政策、科技政策等)的作用下,具备耗散结构的特征。

2.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导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创新要素和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该系统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形成并维持一个耗散结构。由于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创新资金,且往往缺乏配套的高端科技人才,就企业自身力量及其创新需求相比,其创新要素相对不足;同时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不断取得新兴技术突破,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及市场开发缺乏前期基础和可借鉴的经验,存在较高的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形成和维持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及其良性循环,就必须使税收政策导向能够改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运行的环境,以解决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引导和激励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导向性应体现在:第一,从激励创新活动来看,税收政策应注重创新过程的上、中、下游的全面激励和协调,其中重点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消除技术突破和市场开发风险引发的创新意愿和动力不足。第二,从激活创新要素来看,税收政策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和累积,提高创新要素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人才等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企业,弥补资源不足。第三,税收政策不但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加强企业与产业链条上其他主体的合作,并加快企业技术扩散,充分发挥对其他主体和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

从结果来看,税收政策有助于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促使系统总熵不断减少并形成耗散结构的有序状态,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成熟度及绩效;从过程来看,税收政策为自主创新系统创造了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等耗散结构条件,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条件,促进了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要素整合与活动协同。

1.税收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系统总熵S不断发生变化,系统总熵的变化ds包括两部分:系统内部活动产生的熵dsi和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引起的熵流dse,如式1所示。ds=dsi+dse(1)其中,dsi单调递增,且大于等于0;dse大于、小于或等于0。税收政策能够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从而使系统熵增为负,且始终保持一种低熵状态。

(1)税收政策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熵变原理。在税收政策作用下,能够促使战斗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形成并维持耗散结构,如图2所示。税收政策体系的合理性及其有效实施有利于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加速其形成和维持耗散结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战略性创新资源需求大、新兴技术开发强度大、新兴市场开拓难度高等特点,不但使企业面临极高的技术风险,而且对企业引导和创造市场需求的“主导设计”要求较高,使企业研发、产业化和赢利的前景在短期内不明朗,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创新要素不足、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未能将关键资源配置到关键创新环节、创新活动协同性差)、创新扩散的缓慢过程或技术流失等因素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熵,影响其创新的效果。为了加速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需要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战略性新兴企业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税收政策(税种重点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关税,优惠方式主要是减征、免征、抵免、扣除、退税以及低税率)通过向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使系统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总熵减少,形成耗散结构,实现持续创新。

第一,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直接引入负熵。为了使企业能够降低创新成本,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直接引入负熵,从而抵消企业创新主动性不强、创新要素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产生的熵: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并降低企业的相对研发成本;另外,鉴于企业需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且其成本较高,针对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发生费用税前计入成本等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创新人才的使用成本;此外,企业用于技术升级换代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途的增值税和关税等优惠政策,能够改善和提升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提高创新效率和节约创新成本。

第二,提高创新要素贡献,直接引入负熵。为了使企业创新要素贡献率得到提升,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直接引入负熵,从而抵消企业及其创新人才创新主动性不强、创新要素不足等产生的熵:通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或按比例扣除税金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提高用于研发和生产等先进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和贡献率;通过创新人才、个人知识产权转让收入、科研奖励等个人所得税优惠,以及人才教育与培训费、福利费等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收优惠,可以提高人才素质与能力,激励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其创新的主动性,为企业创新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鼓励企业对外合作,直接引入负熵。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直接引入负熵,抵消创新要素不足产生的熵: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境外所得税抵免、外部研发支出所得税加计扣除、出口退税、进出口关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出口与合作业务,加快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技术升级。

第四,加速企业创新扩散,直接和间接引入负熵。为了加快企业向外扩散创新成果,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直接和间接引入负熵,抵消企业创新主动性不强和创新扩散产生的熵:通过实施技术转让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产品或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税减免、出口退税、关税优惠等税收政策,一方面向企业直接引入负熵,使企业得到直接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企业创新扩散速度、扩大创新扩散范围和提高创新扩散效果,使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快流向企业,向企业间接引入负熵,此时创新扩散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为企业新一轮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间接引入负熵。为了引导全社会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间接引入负熵,抵消企业创新要素不足产生的熵:通过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引导优秀人才和团队流向战略性新兴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间接向自主创新系统引入负熵;通过鼓励风险投资的企业所得税优惠,间接影响社会风险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企业,拓宽企业资金渠道,加速研发与产业化。

(2)税收政策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演化规律。税收政策可以使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呈现无序到有序、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规律,从而使企业自主创新成熟度不断提高。第一,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税收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向系统引入负熵,当使得dse<0且满足|dse|>dsi时,ds<0,即系统熵增为负,系统总熵S减少,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此时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由不成熟向日渐成熟转变。第二,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随着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战略性新兴企业对税收政策利用程度的提高,税收政策一方面向系统引入越来越多的负熵,使得dse<0且|dse|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系统内部创新要素之间、创新活动之间以及要素与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si减少,从而不但满足|dse|>dsi,而且使|dse|-dsi不断增大,使系统趋向低熵状态,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此时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成熟度达到理想的状态,自主创新水平高。在税收政策的作用下,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不断增加,技术与市场不断成熟,进而推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成熟度越来越高,该过程是系统有序度逐渐提高的演化过程。税收政策作用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有序度演化模型如图3所示。图中ABC代表着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一般演化方向,即自主创新成熟度由低(技术和市场都不成熟)向高(技术和市场都成熟)的转化过程,在该过程中,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对于处于不同自主创新系统有序状态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作用各有侧重,但最终体现为促进自主创新系统有序度的持续提高。例如,对于技术先行(D)状态,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领先,但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自主创新系统有序度较低,此时税收政策的重点应是加速技术转化,促进创新产出;当技术和市场成熟度较高(C),即自主创新系统有序度已经较高时,税收政策的重点应在于加快创新扩散和新一代技术研发,促进系统向高级有序转化;对于市场先行(E)状态,税收政策的重点应是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当技术和市场成熟度较低时(A),此时自主创新系统处于无序状态,税收政策应全方位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企业成长。

2.税收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创造耗散结构条件。税收政策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提供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即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以及涨落。

(1)税收政策提高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虽然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但是,要使该系统形成并维持一个耗散结构,必须使系统外部引入的熵流为负且足以抵消系统内部活动产生的正熵,才能逐渐降低系统的总熵并向耗散结构的有序状态转变,可见,开放性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税收政策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下,不但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投入创新资金、加强对外合作创新和加速创新扩散提供了激励和保障,直接引入负熵,还促使全社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创新创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企业,间接引入负熵,进而使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加强,源源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输入与输出活动,系统的开放性日益增强,能够保证向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税收政策的上述作用使得“开放性增强+引入足够的负熵”成为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形成并维持耗散结构的充分必要条件。

(2)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非线性作用。税收政策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从而使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使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更加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例如,激励企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税收政策,能够使创新人才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在创新过程中既相互竞争、又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另外,税收政策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出发来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既可以避免战略性新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也可以引导企业将重要创新资源投向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此时,在税收政策的作用下,研发、产业化等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分割并形成独立个体的线性叠加效应,而是形成一种互惠共生、互为反馈的非线性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产生耦合作用并协同发展,实现倍增效应。

(3)税收政策改变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涨落并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性。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受到系统内外部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产业政策的调整、创新人才的流动等,这些因素往往是创新系统不可能完全正确预测或掌控的,当这些因素发生作用时,会引发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涨落。税收政策能够放大积极性涨落、降低破坏性涨落,有助于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例如,税收政策能够通过激励创新人才进而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的破坏性涨落作用,使这种消极涨落得以衰减,进而消除涨落的破坏性干扰,避免系统向低级状态演变;另外,税收政策通过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加强人才培训,优化创新环境、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快速开发出新技术或新产品,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不断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篇5

【关键词】 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差异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它包括不同层次,涉及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做出的具体选择,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税收政策是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有关征税的各种原则与确定纳税人纳税义务的方法等。

一、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遵循的原则不同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的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了实现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否则,就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税法中对纳税申报也有类似要求。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防止避税,税法也可能违背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2.谨慎性原则与据实扣除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税法对谨慎性的解释是一般坚持在损失实际发生时申报扣除,会计上根据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税法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在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 :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而是要反映它的经济实质,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在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核算上,按照此原则的要求,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但税法并不承认这种融资,而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分别进行处理,计算流转税

和所得税。

二、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会计与税收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出于不同的要求,应当保持适度的差异。一旦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较多或大量的差异,必然会对各方面的核算、管理和经济利益关系产生各种影响。当前来看,大量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任何一种税的计税依据确定和应纳税额计算,一般都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当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大量差异时,税收征收管理和稽查就会产生困难。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普遍比较熟悉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及以往建立在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基本一致条件下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一时难以适应,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应征收的税款未能足额征收入库,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2.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按照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分离的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依据会计准则与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政策处理,纳税申报必须依据税收法津、法规中规定的税收政策要求处理。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政策差异,加上企业财会人员一般对会计政策掌握较好,对税收政策了解较少,要在做到会计核算客观真实的同时,正确区分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差异,并在申报纳税时对二者不一致的项目做出准确调整,实在是勉为其难。现实的状况是,除少数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够做到既规范会计核算又准确申报纳税外,大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了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再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信息丧失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3.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与税务。从审计方面看,目前注册会计师主要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和审计准则开展工作,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而产生的对企业有关会计要素的影响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判断不合理、处理不科学,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质量。从税务看,中介机构既要严格按税收政策要求依法,又要最大限度的维护客户的税收利益,由于目前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差异项目较多,加上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所限,难免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时常产生难以解决的矛盾与争议。

4.各种形式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现行的各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其主要指标体系大多是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基本一致条件下的产物,在目前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众多差异情况下,由于按会计政策为依据和按税收政策为依据确认的各种税前税后收入(收益)差距甚大,使得按现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各种考核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科学性与公正性。相应地建立在这种考核评价结果基础上的各种奖惩措施也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不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不得不寻求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又派生出了不少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协调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的基本设想

现阶段我国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宜大量分离,只能少量适度分离,下一步,应当从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再改革,逐步调整二者的目标定位,减少二者的差异项目数量,即凡能统一的项目尽量保持一致的政策;凡必需离的项目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分离。在保持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适度分离的情况下,为了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除了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外,研究并合理选择协调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相互关系的会计处理方法至关重要。在不同企业,当前的会计处理上大致有三种协调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从属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涉及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项目较少的企业可采用这种方法。即采用会计服从税收法或税收服从会计法来协调二者的差异。前者的具体做法是:平时会计核算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处理,定期按账内会计处理的结果申报纳税;后者的具体做法是:平时会计核算以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处理,定期按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申报纳税,对于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产生的差异,在账外纳税申报资料中进行调整。

二是平行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涉及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项目较多的企业可采用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专门增设若干纳税调整账户,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一致的业务,按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的业务,先按会计政策为依据在原有的账户中进行处理,将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的有关差异在专设的纳税调整账户中进行处理,定期申报纳税时,按一般会计账户和纳税调账户的共同记录结果计算并申报纳税。

三是独立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很大,涉及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的项目很多的企业或者专事税务的机构可采用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财务会计账簿体系外,另行设置一套税务会计账簿体系。前者以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后者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定期按财务会计处理结果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按税务会计处理结果办理申报纳税。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 ;EET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70-02

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对职工的一项福利保障,补充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不足,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稳定企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原理分析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企业年金应该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引导下发生的企业行为,运用免税、减税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方式可激励雇主、雇员双方积极建立企业年金,同时也是政府间接介入企业年金领域,引导企业年金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涉及多个政策领域,其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个人养老储蓄,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近年迅速发展的经验,世界上多数国家依据各国的现实条件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已经成为约束企业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西方国家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分析

各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与企业年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如果公共年金水平较低,更多地依赖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则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较为宽松。如在英国、美国、瑞士、法国等,企业年金的缴费和投资收入都是免税的,只有在支付待遇时才进行征税。而瑞典、比利时等国的公共养老金待遇已经比较慷慨,企业年金计划显得不太重要,故对企业年金的税收和投资收入不予免税,但缴费免税。

以美国为例,美国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相对于具有强制性质的社会保险制度而言,税收上的优惠成为企业为雇员提供退休金计划的最大动力。美国《税收法》为许多种退休储蓄提供十分优厚的税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计划符合《税收法》第401(a)节中所规定的各种要求,就可以享受优税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税收优惠退休金计划”,即401(K)退休金计划和其他各种固定缴费额退休金计划。401(k)养老计划自1978年在美国推出以来,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养老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0年到2000年底,通过401(k)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由3 8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7 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8%,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从9.2%增长到将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国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4 000多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k)计划,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退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选择策略

(一)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保险税制是在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还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小税种。总的来说,虽然中国保险税制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中国的养老保险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大力发展的,发展时间短,现行税制中对养老保险的税收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通过总结发现,当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在发挥调节和促进作用上存在“三大症结”。

1.税收优惠比例不当。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但这里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员工工资水平的差距,实践中4%的比例比较单一,并且4%的比例优惠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2.税收优惠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年金缴费只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资金,其他则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3.税收优惠地区有限。企业年金优惠政策在中国的试点地区有限,只有辽宁省和北京市的中关村地区,加上个别省份的个别地区。而对非试点地区的企业缴费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

(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模式比较

政府在对企业年金计划征税时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当企业雇主为职工向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时,是否允许其将这笔缴费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从而对这笔缴费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是否允许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免征个人所得税。

2.当企业年金计划取得投资收益时,对其是否征收所得税。

3.当退休职工从企业年金计划领取养老金时,是否要对他们的这笔养老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

用字母E(Exempt代表免税)和字母T(Tax代表征税)来表示政府在上述环节的课税情况,年金计划的征税模式可表述为八种类型:TTT、EEE、EET、ETT、TEE、TTE、ETE、TET。EEE在三个阶段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所以,实行此种财税政策雇员年金水平最高而国家税收损失最大,TTT型却刚好相反。TET对投资收益免税,而在缴费和发放时候征税,雇员年金非常低;而ETE则只征投资收益部分,税收优惠程度仅次于EEE型。TEE只在缴费阶段征税,EET只在发放阶段征税,他们都是只对年金的本金征税,而不对收益征税。TTE和ETT对本金和投资收益都征税,比TEE和EET优惠程度低。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EEE在税收过程都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待遇,显然违背个人所得税的公平调节原则,存在着税收上的不公平。与之相反,TTT则是一个通过税收阻碍和惩罚建立企业年金的措施。ETE只对投资征税,从国家角度讲,税收损失较大,而且缺乏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TET对本金征税,在税收政策上又失公平,也不利于发展企业年金。TTE和ETT将养老储蓄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和服务,TTE与现实中的储蓄产品税收政策相同,因此税收优惠程度不明显。

相比之下,TEE和EET模式的税收优惠程度高于TTE和ETT模式,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中保持中性,并且与公共年金在性质上相同,是两种非常可取的政策。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TEE和EET模式税收上没有差别,但实际上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而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不同,因而使用的税率也不同。雇员在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比在职的大部分时间的收入要少,从而导致他们在年金领取阶段适用的边际税率比缴费阶段的边际税率要低,因此,采用EET模式可以使他们享受更优惠的税收待遇。西方发达国家在选择税收政策的时候也主要是选择EET模式。

(三)EET模式: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实选择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模式,根据税收公平性和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可考虑对中国企业年金实施EET模式,允许企业雇主与员工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年金缴费额,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在领取养老金时则征收个人所得税。EET模式在前两个环节不对企业年金计划课税,与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领取环节对养老金课税,与基本养老金的征税制度有所不同,符合税法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则。企业年金毕竟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是为了让退休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而企业年金则是为了让退休员工在退休后还能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政府为了防止效益好的企业、收入高的职工大量缴费以避税或偷税,应当在企业年金的领取环节征税以避免避税或偷税,并通过领取环节的征税来实现社会税负公平。同时,为保证公平对待企业内部的高薪员工和中低收入水平的员工,不能无限制地对年金计划免税,而应是在一个合理的限额范围内,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的初期,在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免税。这个限额范围可以给得高一点,目前,国外大部分国家规定给予不超过工资的10%免税。

在目前的税收制度下,税收支出比较低,在中国财政承受范围之内。根据前面税收模式对国家税收的财务影响的测算,EET模式并不会造成财政支出的巨额增加,而且以中国近年来财政收入良性发展的趋势来看,实施EET模式是目前我国财政状况完全能承受得起的。

三、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发展前景

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关系到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没有了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年金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根据翰威特咨询公司2006年3―6月对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在284家未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有建立年金计划的意愿,其中,又有绝大多数企业已把建立企业年金列入规划。可以相信,未来几年企业年金市场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的入市比例,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公众投资于资本市场。加紧研究制定企业年金财税政策已经箭在弦上,我们相信,随着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李旭红,贾浩波.从公平角度看中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仇雨临.员工福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字:税收筹划 筹划风险 防范措施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企业获利的空间日益缩小,同时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却日趋的完善, 税收征管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对涉税案件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的税收风险日益升高。在日益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里,企业如何在不违反规则而又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降低税负,已成为了企业迫切的希望。而有效的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利用税收优惠和税收弹性来减轻税收负担,规避涉税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税收筹划的涵义

一般认为,税收筹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手段,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和周密的安排,以达到少缴缓缴税款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强调:税收筹划的前提是不违背税法,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少缴或缓缴税款。它包括采用合法手段进行的节税筹划、采用非违法手段进行的避税筹划、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手段进行的税负转嫁筹划。

而狭义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采用税法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对自身经营、投资和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先规划与安排,以达到节税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强调: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但节税是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

无论是广义上的税收筹划涵义还是狭义的税收筹划涵义,它根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在税法应许的条件下,进行节税筹划。二者的区别在于进行节税筹划时,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二、税收筹划的风险

(一)税收政策理解、把握不充分导致的风险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和税收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充分,容易造成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因对税收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或适用不当,给企业带来风险。例如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未达到要求而享受了增值税的退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硫酸浓度未达到要求而享受了硫酸退税政策。

(二)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时期里,总会制定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减免税或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国家在利用税收杠杆所作的一种宏观调控。比如对福利企业增值税的退税政策、接收下岗职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政策的变化。就是国家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对税收优惠政策做出的相应变化的最好范例。因此,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的时效性。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

(三)税收筹划目的不明确导致的风险

在不同时期,企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而税收筹划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服务的。如果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方法和目的不符合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或不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要求,那么企业就会因为不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而扰乱了自身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从而导致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紊乱,最终将招致企业更大的潜在损失风险的发生。

(四)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当前我国的税收法律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部分税收法律不够明晰,各地方税务法规众多,税务执法人员对税法的理解有偏差等等,而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法律的执法部门,具有较大的自主裁量权,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税收执法时,容易造成对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判定有所不同,例如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行为而加以处罚;或将企业本属于明显违反税法的税收筹划行为暂且放任不管,使企业对税收筹划产生错觉,为以后产生更大的税收筹划风险埋下隐患。

三、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

(一)正确认识税收筹划,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

首先,企业经营决策层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这是成功开展税收筹划的前提。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是为了偷逃税款,而是在税法允许的条件下,合法、有效的进行节税。作为纳税人要对税收筹划有正确的认识,该缴的税还是要缴的,税收筹划只是在特定的税收政策条件下,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有效,不能对其盲目信赖,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地风险。

其次,企业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由于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所以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以达到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

(二)及时、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内涵

目前,我国的税法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纳税人要及时、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在准确理解和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的同时,时刻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利用某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时,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只有纳税人在通过全面、准确地把握税收政策,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及企业自身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税收政策变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等综合因素下,制定出的税务筹划方案,才是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

(三)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具有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由于每个地方税收征管方式不尽相同,税务执法机关又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上能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税人的认同。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才能有效实施,这是税收筹划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税收筹划其实是企业与国家间的博弈, 纳税人利用国家税法缺陷进行税收筹划设计,以尽可能的减轻企业税负,而国家则通过税收筹划掌握税法缺陷的所在,从而制定反避税措施。一个筹划方案最终能否有效,取决于税务机关是否认可,例如某企业于2012年3月以46600万元向4个自然人收购了其某公司100%的股权,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在扣除自然人的股本后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7869.11万元,由于股权收购金额过大,企业的收购资金出现困难,经企业的税收筹划及税务机关的沟通和认可,应支付给税局的个人所得税可按每月300万元逐期上缴完成,这样大大的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成功的完成了股权收购。在这个税收筹划方案里,企业抓住了税务机关对税收收入力求稳定增长的这一特性,经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在税务机关认可下,企业的筹划方案才得以实施完成。

四、结束语

企业在利用税收筹划时不仅要看到筹划带来节税收益,同时也应对税收筹划风险的产生和构成进行分析。在合法的前提下,尽量利用税法所赋予的优惠政策,不要试图去钻法律的空子,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全面考虑,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方面的信息,避免税收筹划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跟税收筹划是企业的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税收筹划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着眼于企业总体的管理决策,选择能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的方案,这才是税收筹划风险规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榕.当前企业税收筹划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

[2]薛洪锋.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2(05)

[3]骆鹏飞.刍议税收筹划风险的规避[J].市场论坛,2012—02 [4]

篇8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政策; 分析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和推动者。近年来,广东的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民营经济发展趋势上看,民营经济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据统计,2011年,广东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3 336.44亿元,同比增长11.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8%。同时,民营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质量也不断提高。2011年,广东民营单位有468.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110.83万户,个体工商户348.48万户;民营单位户均创造增加值为49.8万元,户均上缴税收为7.94万元。在出口方面,民营出口高速增长,高端产品成为其出口主力军。广东民营出口总额为1 32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22.44亿美元和250.95亿美元,同比增长29%和37.9%,占民营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6.1%。另外,民营企业在税收上的贡献也逐年加大。2011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3 718.96亿元,同比增长26.8%,但是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广东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据2010年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中,作为民营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广东只有13家,而浙江、江苏两省合计309家,占据榜单60%的席位。从专利技术看,至2008年底,广东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位,然而大部分企业仍然与专利无缘。据统计,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参与科技自主创新的不足20%,而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只有3.4%。2009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了19家,广东则只有8家。以上事实说明,广东民营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其科技自主创新竞争力缺乏的矛盾亟待解决。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颁布,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国家将继续细化相关措施,更加具体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这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尤其是税收支持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以使广东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这一举措,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大战略任务。

二、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实证分析

(一)税收政策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是采取税收政策,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是税收政策对市场造成的扭曲最小;二是税收政策的规范性最强;三是税收政策的操作成本较低。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支出分担民营企业可能的风险成本,提高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为民营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等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种激励手段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效果最为明显的首选调控手段,它影响着民营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并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实证分析

篇9

论文关键词:纳税遵从观税收管理建

一、纳税遵从观的含义及特点

纳税遵从,来源于TaxCompliance的翻译,是指纳税义务人遵照税收法令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的行为。它是纳税人基于对国家税法价值的认同或自身利益的权衡而表现出的主动服从税法的程度。关于纳税遵从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我国在《2002年一2006年中国税收征饭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纳税遵从”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建立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一重要命题,研究如何才能在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同时,纳税人也能“诚信纳税”,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要义的税收征纳关系和社会主义税收新秩序。

实现较高的纳税遵从必须基于三个条件:一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应承担的纳税义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纳税人对税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纳税人的价值追求与税法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三是能够意识到采取违法、非法等手段偷逃税款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纳税风险。纳税遵从观下企业税收管理目标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具体由发票管理、涉税会计处理、报表纳税评估、纳税申报等环节组成。

二、树立纳税遵从观,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一)建立稳定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动态掌握税收政策及变化。纳税人只有在熟练掌握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强化纳税意识,实现纳税遵从。税收政策是基础,及时获得和掌握税收政策,可以防止政策信息不对称,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数量多,时间跨度长,税收政策之间在内容上有覆盖性,这种“补丁上打补丁’,的浩繁的税收政策需要企业专门安排专业税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梳理。了解税收政策的途径较多,可以上网查找,如上国家税务总局的网站查找,可以拨打税务服务电话12366查询,也可以通过订阅财税政策公报类期刊获取财税政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定期派员参加税务培训学习,听取立法者、专家和学者的辅导讲座,加深对政策的理解等。企业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渠道,动态了解并掌握同一税种政策的变化趋势和关于同一涉税事项税收政策的变化内容,正确理解具体税收政策的精神和要义,以便依法处理涉税事项,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二)建立以发票、合同、资金和库存为链条的涉税管理制度。企业要根据经营活动特点,结合业务流程,建立和健全以发票、合同、资金和库存为链条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处理好相关业务,若只管一单一环节,割裂其他环节,则税务风险较大。如加强发票管理方面,必须取得合法和有效凭证,具体为国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地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发票管理办法授权的企业自制票据(如银行利息单、机票、下资表)、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如土地出让金)以及境外合法机构有效凭证(如外汇付款凭证、对方收汇凭证、相关协议、中介机构鉴询三报告)等。

篇10

关键词:税收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44-03

1引言

近年来,苏州秉承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作为发展企业的重要指标,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来指导产业发展方向,调节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使得苏州经济发展迅速。随着2015年前三季度中我国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陆续,在最新出炉的GDP排行榜前一百名中,苏州以10434.6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七,居江苏省各城市榜首。在结构上,先进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稳步发展,1~3季度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10937.1亿元,增长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1~3季度现代服务业和生产业贡献突出,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税收收入大增,对服务业税收增长的贡献达67%。但是,在苏州经济总量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不相符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比例滞后,因此,产业结构有待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如何利用政策工具如“税收政策”来有效引导苏州产业化结构的优化调整,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税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税收。从产业结构分析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税收收入结构现状来分析经济、贸易和工业,因此,税收政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当前税收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苏州必须深化产业税收政策改革,通过实行轻重有别的产业税收政策和灵活的税收激励政策等,促进苏州产业的优化升级。

2税收政策对苏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现状分析

2.1苏州产业结构现状

截至2015年,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9个百分点,形成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9%,比“十一五”末提高了9.3个百分点。从数据统计来看,苏州市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由1.7%和56.9%下降到1.6%和52.7%,第三产业由41.4%增加到45.7%,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服务经济发展提速,经济结构提档升级。2010年~2013年,苏州产业总量位于江苏省前列,但生产总值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速较低,仅为江苏省平均水平。其次,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基本超过了60%,而苏州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于第三产业,所以仍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2.2税收政策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激励作用

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税收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税收负担的轻重即税收政策的制定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用。苏州近年来一直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的产业结构已经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进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稳步上升,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与升级,这与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密不可分。2.2.1税收政策促进了苏州企业的转型升级新税收政策中部分行业营业税改收增值税,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率降至6%,这对苏州相关企业的减税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营改增让更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准了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苏州市国税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营改增试点以来的新开业户中,研发技术服务、鉴证咨询和文化创意3个行业户数占比高达64%。同时,苏州的制造业久负盛名,号称“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占比太高,资源消耗多,环保压力大,阻碍了苏州的发展,而“营改增”为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剂良方:主辅分离。相关生产商借力“营改增”政策,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销售、科研、物流等相关的服务业都分离出去,原有制造企业专注于主业生产,最大限度享受了“营改增”的政策红利“。营改增”为苏州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动力。2.2.2有利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苏州市为切实发挥科技税收政策对推进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鼓励江苏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近年来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实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及省重点扶持产业减少税收,仅2012年的专利授权相较于2010年就翻了一倍,而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975个增加到2012年的1864个,有效地促进了苏州市企业的升级与产业的转型。2.2.3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但是,小微企业多年来面临着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问题。政府为进一步扩大了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受益面,出台了许多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有效地扶持了苏州相关企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且配套还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

2.3现行税收政策在苏州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税收对苏州产业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它在苏州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并未得到到充分的发挥,使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局限性,还有许多问题较为突出。(1)现有税种的设置不利于苏州产业的优化升级每种税种都有它特定的作用与功能,它们的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税目,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调控功能不可忽视。但目前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较大,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和新产品的开发;营业税单项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应税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第三产业,不利于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所得税作为现行税制第二大税种并没有突出产业导向,从而限制了技术的创新,影响了产业优化升级。因此,苏州市应完善税收体系,减少相关税收的征税范围,并且要进一步扩大“营改增”征收的范围,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2)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落实力度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苏州的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发展中,高新技术起着重大作用,产业若要转型需由拥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优越的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门槛高,程序比较复杂,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企业在申报的时候就被拦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门外。比如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这一政策,因为实施细则中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有具体数据要求,但对于许多本需扶持的小企业来说,由于达不到要求,很大一部分在实际运用高新技术来运营或者尚在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并未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从而缩小了高新技术应用的税收优惠范围。(3)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小现今对小微企业给出的界定指标如工业微型企业为: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其他行业大多是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苏州的工业较为发达,因此这一标准显然有点低,苏州绝大部分企业都要超过这个规模。也就是说,大多数小企业被挡在门槛之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因此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门槛高,有待进一步优化。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建议

3.1赋予地方政府调控税收政策的权利

我国的税收制定政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几乎所有地方税种的税法乃至实施细则均由中央制定及颁布,地方政府和地方税务机关基本上只能在税法规定的权限内执行政策。地方政府之所以无法发挥地方税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是因为地方政府无法因地制宜去设立符合当地发展优势及税收优势的税种。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导向突出,但是苏州市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也不同,不利于建设具有苏州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因此,国家若要地方政府能够保证和支持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应赋予地方政府足够多的权力,使其根据地方的发展制定税收政策。

3.2扩大小微企业的覆盖范围

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后会缴纳更多税款,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等,得以发展后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府应加强税收方面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降低政策门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阳光,同时实施更加深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一方面,可以降低小微企业政策门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延长税收优惠期限等,使小微企业长足发展。

3.3加大现代服务业税收优惠力度

服务业是推动苏州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税收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可以积极引导市场因素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政府应该针对现在服务业,特别是针对当前更高的风险和投资更多高科技服务支持不足,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更多的间接利益,即不以税负为前提,通过改变应纳税所得额给予企业优惠,由结果减免为主转变为过程减免为主,从而降低现代服务业的经营风险,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间接减免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4结语

税收是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手段,税收政策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加大了不同的经济活动之间收益和成本的悬殊度。因而科学地运用税收政策,可以在不改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税后价格,从而改变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促进受惠企业的经济发展,以期发挥税收政策对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香.税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7).

[2]黎昌卫.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因素与政策措施[J].税务研究,2006(11).

[3]刘涛.优化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张斌.涉外税收政策、GDP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9(5).

[5]李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