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与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与技术创新

篇1

作者:宋开强

[关键词]基础科学;军事技术创新;历史演变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3、现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高级阶段

篇2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篇3

关键词:实践 创新 教育技术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64-01

教育技术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该学科始终强调其研究的两大领域:理论与实践。然而,我们在发展中创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1]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措施已经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其主要包括规划与设计、实施、作品展示与分享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

1 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建立在真实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这些活动被设计成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通常,这些活动反映的是人们在课堂之外生活中每天的学习和工作。[2]

2 项目学习的实施环节

2.1 项目学习的规划与设计

2.1.1确定项目课题

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课题。[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提出相应的项目课题,即确定通过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审核。除此之外,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

2.1.2制定人员分配计划

在项目人员的分配方面,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又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要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等。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已有经验,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学生应承担的子项目,项目内容会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特征等方面会有所变化。依据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分组,每组至少1人,最多五人。这样的小组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习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1.3准备实践材料

(1)实践器材、设备的准备。

为了保证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准备充足、性能良好的实践器材、设备是硬件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共拥有12台专业摄像机、15台单反相机、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40台电脑)、一个电声实验室(主要用作声音的录制、编辑等)等,对于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约40人/届)来说,这些器材、设备已足以满足需求。

(2)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习材料主要包括相关的教材、教案、电子材料、网络资源、试题等,只有把这些学习材料准备完善,学生才能开展项目学习,才能做出精美、优秀的网络课程或网站等。

2.2 项目学习的实施

2.2.1实施小组管理制度

某些项目涉及的成员较多,这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若其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在协调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我们成立了组长负责制。为每个项目分配一个组长负责沟通与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小组经常开展一些小组讨论等,让大家把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2.2.2建立导师负责制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求助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耐心地指导,并做指导记录,以备考查。

2.2.3实践拓展训练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特意组织学生去电视台参观学习。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电视台的摄、录、编等设备和部分节目的播放,亲身感受了电视节目录制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的项目开展打下基础。

2.2.4开放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室供学生学习使用。[5]因此,部分实验室的开放也为项目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来说,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基本都是开放的,在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一方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验设备;另一个方面也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3 项目学习的展示分享与效果评价

为了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评定,教育学院每年举行一次作品评优活动,所有的作品都参与评选,并邀请了教育学院不同学科的专家、教师及相关领导担当此次评优活动的评委。通过此次评选,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改进与提高做铺垫。此次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者会参加NOC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连续三年在NOC大赛屡获佳绩,一、二、三等奖均有获得,这也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运用项目学习等手段,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春华,杨满福.从美国教育技术的专业实践看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4(2):9-10.

[2] 李波,陈邦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2-16.

篇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数学课中讲到抛物线和双曲线概念时,以前无论老师如何讲,学生都很难理解,而现在将其制作成电脑动画后,在网络多媒体教室里播放,学生可以从电脑屏幕里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形成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其效果是既增强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又节省了教师板书和讲解的时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将体育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对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动作也就更快了。这点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了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以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备课电子网和教学子网,将教室、办公室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达到了室室通、户户通、班班通。将办公室办成“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给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便于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便于个别教学,便于开展讨论,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能调动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构成了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时间上45分钟,总体呈现出教师导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5

[关键字]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造就出如此庞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呢?当然是要依靠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的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必备能力,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多媒体它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趣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和视频手段,使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当然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3、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课堂基础训练。以前,我们教师的练习全凭借着教师手写试卷的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繁复,耗时耗力。而且不能根据现在所学内容临时变通,为教学带来了许多烦恼,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

三、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往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大量的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可减少零碎、枯燥感,又直观醒目;有些需要课外拓展的资料,在屏幕上打出来,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声”促情,把握朗读效果。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所播放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篇6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创新;发散思维

在很多年前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然而多年后,劳技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见微知著。面对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全员创新”。我们,已占有了一个庞大资源体系的教育业,不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扎扎实实地探究一下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吗?

作为一名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研究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刺激“模仿”,而是希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只有先寻根探源,才能找到促其生成的点。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也时常会问自己,我们的劳技课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了?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缺少了独特的建设。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成效目标的学习空间里,存在太多的“统一”要求。每一课,学生只能用相同的材料,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制作相同的作品,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求同感”“依赖感”会猛增,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统一”变得“多样”,并想尽各种办法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方式,让它在劳技课堂的内外生根发芽。

一、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

笔者认为,我们劳技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课程内容解码,分解出操作技巧,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思维。下面就是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1.让“教学数据”实现多样性使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的形式,了解抽拉式衣架的制作步骤和准备工作,并完成《我的计划》这张表。备课时笔者发现,本课的配套视频中,对制作抽拉式衣架所需准备的五段金属丝,有明确的长度提示,但是书上却没有标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对衣架各组件做出长度的规定,势必能让学生对衣架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做出来的衣架也会更加匀称、美观。但是,教科书的编者更看到了提供数据带来的弊端:它会缩小创意制作的空间。如果孩子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制作,做出来的衣架不管是大小、形状肯定趋于类似,同时也没有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劳技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书本或教辅材料中提供的制作参考数据进行“多样性使用”的指导。就像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调整数据(加长或缩短五段金属丝的长度),在衣架的细节处做一些创意设计,这样就能做出更美观、更独特的抽拉式衣架了。

2.让“需要”指引多样性设计

五年级下册的衣架制作一课,是技术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课。本课分别安排了《抽拉式衣架》《防风衣架》两个课时,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笔者进行了思考:《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材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我们的劳技课,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劳动创造世界,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再看这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抽拉式衣架还是防风衣架的制作,都是在指导学生针对衣架的不同功能开展的学习、制作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我们晾衣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正因为有了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这样的制作需要,这就是《说明》中指的“劳动的意义”。所以,劳技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技术传授的层面,更应指导学生从生活的“需要”出发,去思考,去创新。为此,笔者设计了《做一个实用的衣架》一课。课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在晾衣服时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创新制作的需要,再引导他们通过改变晾衣架的形态或改换制作材料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劳技课多方位,多角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设计、制作、介绍自己设计、制作衣架的过程中,收获了多样性的思考与成果。所以,只有切入“需要”的视角,才能凸显有意义、有创意的制作。

3.让“发散思维”引导多样性体验

20世纪60年代,从吉尔福特对智力的早期研究之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成为与创造行为关系最紧密的概念,然而,由于人们忽视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没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笔者尝试将发散思维的训练融入劳技课堂教学。

案例(一):《创意相框》(四年级下册)

师: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些相框除了在制作方面存在一些不到位之外,它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缺点?四人小组观察讨论,每组找1~2个缺点。

生1:框架单调。

生2:照片替换不便。

生3:支架功能不强。

生4:相框只能放照片,功能性不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框架单调、照片替换不便)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提出初步的改进策略。

师提问一小组:对于框架单调,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给它加一些装饰品,如小花。

生2:可以贴一些不同形状的东西,如,爱心、小草等。

生3:我们也可以在色彩搭配上动脑筋,让颜色更吸引人。

生4:我们可以在相框上面剪一些小洞,让相框与众不同。

生5:我们可以剪些不同形状的小洞,可能效果更好。

……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了“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想出了很多新的创意,很好!

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共振,通过相互启发,使创造性的设想产生了连锁反应,你的想法,引发我的想法,让创造性的思维大量产生,并逐步延展,突破,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设想。

二、兴趣,让课外拓展做加法

其实,完成一个劳技作品,从材料的搜集准备,到创意设计,直至最后完成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生课后一般都不会对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进行实践操作。然而,课外拓展延伸环节又是学生开展创意制作的良好平台,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外拓展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动机是关键:让学生对拓展延伸的制作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让这一项活动成为促成学生友好交往的推进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抓手,让课外拓展创新显实效。为此笔者在孩子们学完(五年级下册)中国结单元后思考着,如何才能在不增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

1.游戏活动,提高制作效能

(1)创编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用学到的编织技法,编一个作品

活动中,学生绞尽脑汁,创意多多:他们有的利用鞭炮结细细长长的特性,穿插编织成各种形态,一个个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毛线编织了长长的平结,一圈圈绕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尽显美姿……

(2)中国结贺卡制作活动

学生尝试着将中国结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中国结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结构精巧的鞭炮结爱心、美丽的小花园,可爱的熊猫吃竹图……成了贺卡上最能传达美好祝愿的图案。活动结束后,他们互赠贺卡,传递友谊。

(3)“给你N个喜欢吉祥结的理由”活动:做多个吉祥结进行组合制作

活动中,有的学生将外观像花朵的吉祥结,多个整齐地排成一排,看上去就像美术课程中的多方连续图案,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布条上,一条美丽的腰带就诞生了。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也做了各式的手环与花环。

各类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进行劳技课外拓展实践的内动力,让他们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运用老的技巧,求新,求变,在发挥“创意”的平台上,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寻得了发展友谊的渠道。

2.联想创造,重组生活资源

想要有突破常规的创造构思,就要让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进行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联想。然而,我们经常习惯于将相近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不曾想过,很多时候,一些差距较大的事物也是可以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创造的。

中国结单元教学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看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结”由小变大,是否也有可能让它从平面形态变成立体造型。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学生充满智慧的老师。有个学生看到妈妈在钩花,一根线来回编织,一圈又一圈,呈螺旋形钩上去,花就越变越大。他转身,也尝试着将编好的一条平结一圈又一圈地盘绕,不一会儿,一个立体的大圆盘就完成了,再在上面加两个鞭炮结,它就成了一只催人奋进的小闹钟。有的孩子看到了起支撑作用的汽车轮毂,也尝试取来一个金属小三角,沿着它将平结一圈圈地绕上去,果真,一个立体三角形也完成了。于是我们的中国结立体作品越来越多:可爱的小金鱼,神气的小雪人,美丽的小蝴蝶……联想创造的成功体验,激励着孩子们睁大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寻找着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偶然的发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形成的奇思妙想,付诸于劳技作品的创新中。无尽的源头活水,让劳技课程充满生机。

三、结束语

要想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不难,难在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与学生深情的对视中,养一养他们的兴趣,激一激他们的自信,看一看他们的需求,探一探他们的底气,寻找一条稍稍向上倾斜的路,并引领他们一路前行!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51-02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创新变革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二)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学生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信息,反复操练、强化;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受同班学生学习进度影响,主动选取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性化指导,调控教学,从而使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更新教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演示,可以为全体学生创设情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容易适应课堂教学中的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

(四)丰富师生互动方式

大连教育网站主页有一条醒目标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媒体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信息技术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信息技术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现在有好多老师甚至是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是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有的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并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我们要注意这是课堂而不是影视欣赏,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承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技术目的论”或“信息技术唯上论”,也就是说,绝不能陷入“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的,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不好的”、“信息技术用的多的课比信息技术用的少的课好”等误区。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或者拼凑,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

篇9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摘 要: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重要的知识点,对于高职课堂教学而言,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记背的方式,不仅教学效果不佳,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将情境模拟法与画图辅助法运用到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贸易术语;高职课堂教学;情境模拟法;画图辅助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7-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徐安琪(1988-),女,汉族,浙江武义人。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目前在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任教,担任文化经济分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专业教师,助教职称。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

一、高职贸易术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难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贸易术语则是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熟练掌握贸易术语是学好实务内容的前提。但贸易术语所涉及的内容广而杂,且随着《2010通则》的问世,学生们要学习基础的《2000通则》,还增加了新的学习任务,负担加重。

若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每一个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难度很大,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根据笔者在多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在贸易术语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本人和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对教师而言,要分开介绍每一个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义务,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大工程;对学生而言,要通过单纯的听课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点也很困难,甚至会因为内容枯燥而产生排斥心理,不愿学习。如此一来,教与学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总结了两种效果较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并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境模拟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模拟法是目前“翻转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教学方式。在贸易术语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贸易术语所涉及的内容与外贸工作息息相关,对于从未在外贸一线工作过的高职学生而言,单纯从书本的抽象解释中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与内容,是较为困难的。笔者在与听课学生的课外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大部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贸易术语,完全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这一知识点。而通过情境模拟法,让学生们扮演外贸从业者,可以产生一种“真实体验感”,让知识点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学习内容。情境模拟法有课前视频录制和课堂情境展示两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方式一:课前视频录制,课堂播放讨论

在课前先选定两组学生演员,一组扮演出口商,一组扮演进口商,拟定一个谈判脚本,由学生们自行扮演并录制。例如以下谈判脚本(根据实际情况可录制英文版本):

出口商:非常高兴我们在价格上达成了一致,每打袜子30美元。现在来谈谈其它的部分吧。

进口商:好的,关于保险,我们希望自己选择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出口商:好的。那需要我们联系船公司吗?

进口商:我们有合作多年的船公司,可以自己联系好相关的货轮,订好舱位。

出口商:好,请在完成租船和订舱后及时告诉我们相关信息,我们会按时将货运到上海港装运,在装运后将单据正本和副本寄给您。

进口商:好的,希望你们能处理好出口报检报关的相关程序,装运后及时给我们发装运通知,方便我们安排收货和办理进口清关手续。

出口商:那是当然,也请你们在收到单据副本传真后给我们打款,我们会在收到货款后给您发单据的正本。

进口商:没有问题,祝我们合作愉快。

出口商:合作愉快。

在课堂教学中,先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们边看边总结出视频中进出口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费用,并填写如下表格:

学生们根据视频对话内容在相应的空格打钩后,让他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进出易谈判都要讨论这些内容?

2.如果每笔交易都需要买卖双方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磋商,是否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简化这一程序?

此时我们就引入了贸易术语这一概念。在上述的谈判案例中,如果使用“USD 30 PER DOZEN,FOB SHANGHAI(每打30美元,FOB上海)”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就不需要经历这么多谈判步骤。什么是FOB呢?这就是一种常用的贸易术语,表示的是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用FOB表示的商品价格中只包含出口成本价,不包含运费和保险费。由此,学生们能更直观的认识到,这种由三个英文缩写字母来表示的贸易术语,其作用是明确交易双方的责任与费用,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在贸易术语后面跟着的是往往是交货地点。

以FOB术语为切入点,学生们首先明确了贸易术语产生的背景和它的实际作用,随后通过填制的表格了解到使用FOB术语时,买卖双方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通过类似的表格填制,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其它的贸易术语。

方式二:课堂情境展示

如果将课堂教学地点更换到国际贸易实训室中,可以采用课堂情境展示法。以笔者所任教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为例,国际贸易实训室设有谈判室,可在谈判室中完成情境展示。

课前安排好情境展示小组,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谈判脚本并进行排练。谈判脚本参考方式一中的例子。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该小组在谈判间进行现场模拟谈判,其它学生根据谈判内容填写方式一所示表格。模拟谈判结束后,同样让学生们思考三个问题并导入贸易术语内容的讲解。

方式二与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学习了一个贸易术语之后,由学生们分小组对其它几个主要的贸易术语进行表格填制,并自行设定相关谈判场景,在课堂上尝试情境模拟。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主导力量,教师发挥辅助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难度较大。但在师生配合良好的前提下,方式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优于方式一。

三、画图辅助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稍显薄弱,单纯采用情境模拟法不一定能让所有学生掌握贸易术语。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各个贸易术语所包含的内容,还可以采用画图辅助法作为补充教学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方式一:教师直接给出图示,根据图示进行讲解。

在情境模拟课程之后,通过图示说明来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以上述的FOB术语为例,有些学生在情境模拟后可能依旧无法完全掌握知识点。此时,用直观、浅显的图画来帮助他们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将FOB术语买卖双方的责任、风险、费用划分具象化为以下图示:

通过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在FOB术语贸易中,出口商对货物风险的承担在装运港码头货物装上货轮为止。在此之前,出口商负责将货物运到装运港,办理出口报关报检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货物装运后,由进口商承担后续所有风险、责任和费用。而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由进口商自行联系,相关费用由进口商自付。

方式一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长时间授课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听课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采用第二种画图辅助法。

方式二:学生自行绘图,展示绘图作品并讲解。

在教师对1-2个贸易术语进行图示讲解后,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模拟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其它贸易术语的绘图。学生可以将图示展示在PPT上,也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绘图。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增加了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贸易术语知识点的进一步了解与掌握。

四、创新教学的运用效果

通过在新班级采用情境模拟法与画图辅助法,笔者发现与前期任教班级的学生相比,新班级的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有了积极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自主学习风气良好。

由于情境模拟法和画图辅助法都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前学习主动性,主要表现在课外经常联系笔者询问相关知识点,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由于视频、模拟表演、画图等趣味性较大,学生们不仅不再消极被动,还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师生互动与学生间互动都达到了一种良好的效果。

2.上课效率提高,贸易术语内容课时量减少。

在前期任教班级中,贸易术语内容讲解所需的平均课时量为8课时。而采用创新教学法的新班级所需的课时量为6课时,节约了两个课时。

此外,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实践理解。

除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还发现,通过采用情境模拟法与画图辅助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筹领导能力等个人能力得到了开发与锻炼,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在提升。

因此,在笔者看来,类似的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应更多运用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乔伟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术语教学的创新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2(2): 143-144

[2] 艾丹.巧解“国际贸易术语”教学四招[J],职业教育,2013(10):71-73

[3] 殷磊夫.讲授开放性教育“国际贸易术语”的教学方法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14-15

篇10

一、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学生的学习是由学习动机来维持的,一旦失去了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降低。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师应有一定的教育机智组织好学生,这样课堂环境才“乱”而有序,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二、给学生充分的创造、想象时间,完善创造过程,体会成就感

信息技术课类似于活动课,但比活动课更具时代性,学生操作的比例更大些。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不同造就每个人完成任务的速度也不同,当老师说“停”时,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作品的创造上,如果强行移开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造成创作上的脱节,影响创造能力的提高;另外,这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教师备课时,可以事先考虑这个创作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动作慢的学生是否能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如果完成不了应该怎么办,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调整创作时间的长短。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到成功的。

三、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1.信息技术可与其他学科整合,综合利用知识,扩大学生创作的学科空间

如果将每个学科互相独立,各自为战,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这样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扩大学生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有更高的创作欲望。

2.联系任务宽泛,给学生广阔的创造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上练习要占相当一部分时间,所以,老师出示练习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学生主体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我认为教师所设定的练习任务的范围不要限制得过小。这就好比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样,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练习任务限制越多,学生主体创造的能动性就会被束缚。

3.练习有梯度,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创作空间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深度不同,如果练习难度一样,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就会造成练习题只适应一部分学生能力水平的现象,从而背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所以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应将难度不同的练习题放在一起,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以面带点”,发挥集体作用,启发个体的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