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丹麦: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
丹麦对交通安全教育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儿童6岁时就应在学校接受正规的交通安全教育,8岁时要了解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丹麦的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类似于散步的“徒步旅游”,即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在大街上行走。走在丹麦的大街上,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曲径通幽的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几位老师带着一队孩子行走。这情景很像一群小鸭子跟在鸭妈妈后面悠闲地漫步。一路上,老师会为孩子们介绍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有时候,老师还会带孩子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或去远一点的公园。乘车的时候,老师不仅教育孩子们懂得上车要排队,要照顾老人、推婴儿车的人和残疾人,更会将沿途的交通标志一一教给孩子们识别。
丹麦政府的交通法规中有许多保证儿童安全的规定。比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车用儿童座椅,孩子骑自行车时必须戴头盔,乘坐自行车也必须戴头盔,或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
丹麦的冬天天黑得较早,所以家长们都在孩子的冬装上粘上能反射汽车灯光的荧光条,以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丹麦政府还在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免费向幼儿园发放一种荧光牌。孩子们外出带上这种荧光牌,很远就可以被看到,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古伟涛)
法国培训小孩过马路
早在2006年10月,法国有关方面就已经开始对孩子们进行“过马路”培训。他们给8岁以上的孩子讲解道路上的危险,教他们如何过马路,并在培训结束后,给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
法国国家交通事务国务秘书多米尼克·比斯若表示,从3岁上幼儿园起,孩子们就面临着过马路的安全问题。所以,政府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道路安全教育,让他们尽早独立而安全地过马路。
但是,承担教导孩子如何过马路任务的警官吉约姆表示,造成孩子过马路时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身高。孩子由于个子矮小,观察范围远远小于成人,而且孩子也难以引起司机的注意,因为身高达到1.2米时,才刚刚达到车前部的高度。在培训孩子时他还发现,有些年龄小的孩子,连距离他们100米远的汽车是在行驶还是静止都无法判断。他主张,在孩子3岁时,家长和老师就应告诉他们马路上存在的危险,但是应该等到8岁后再让孩子学习独自过马路。
法国公路局给家长的建议包括: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在8岁之前独自在路上走。8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单独去上学,但是只能是在学校和家的距离很近,而且孩子已经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对所经之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
为了加强学龄儿童的出行安全,法国公路局日前开始在法国近400个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培训,请专门人员给家长们讲授如何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晓晓)
阿根廷的儿童交通法规学校
阿根廷是世界上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为了遏制恶通事故不断上升的势头,阿根廷交通管理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交通法规的普及和实施。一项名为《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计划就是这一系列措施之一。为了配合这项计划的实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投资70万美元,历时两年,利用原本堆放报废汽车的空地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儿童交通法规学校。在学校的开学仪式上,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长奥利贝拉说,建立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交通法规,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因为他们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
这所儿童交通法规学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有一座微型的现代城市,内有800米长的高速公路及其出入口,有人行道、自行车专用道、铁路和公路的交叉口、停车场等设施,当然还竖立了各种交通标志牌。学校每天对400名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上午,由交通部门的专家给孩子们上有关交通法规的理论课,下午,学生们或坐卡丁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在这座微型城市里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的实践。(赵琪琪)
美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
美国非常重视儿童的交通安全,除了在立法、执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之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理念。
一些学校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宣传画竞赛,将获奖作品张贴在进入学校区域的路边橱窗中,或是制成彩旗立于路边,以警示驾车人小心驾驶,注意学生。孩子们自己创意的宣传口号有“请慢行,我们在这里行走”“请与孩子们共用道路”“安安全全去学校”,等等。
一些学校将交通及相关安全的知识与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地理课上,老师会让学校画出一张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在历史课上,老师会讲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在科技课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观察同一类树木在交通流量不同、污染程度不同的路边外观上存在什么不同。
某小学组织的“绿树”竞赛非常新颖,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绿色交通”的理念。活动中,组织者要求每一名学生每天到校时将一片纸制的树叶涂上颜色,以班为单位挂在不同的树上。步行或乘坐校车到校的,将叶子涂成绿色,乘坐公共汽车来的,将叶子涂成一半黄一半绿,乘坐私人汽车来的,将叶子涂成黄色。一段时间后,给颜色最绿的树木所属班级颁奖。(冬冬)
德国的“超级警察”
德国明斯特市7年多没发生过一起儿童交通死亡事故,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德国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马特提阿斯、海恩茨、克劳斯、马尔库斯、托马斯,这五位警官被明斯特市市民称为“超级警察”。他们当中有从业30多年的老警察,也有当了10年警察的中年骨干。这个由5位魁梧大汉组成的安全小分队,天天负责做些婆婆妈妈的事——面向儿童宣传交通安全。日前,笔者跟随小分队采访了一整天。
小分队负责人马特提阿斯告诉笔者,在德国,各种交通规则的标识有上百种,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德国有句俗语:“从小不学会,长大了学不会。”所以他们5个人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幼儿园。
明斯特市有150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都留下了安全小分队的身影。孩子们非常欢迎小分队,因为他们带来的礼物是一场精彩的木偶剧《可爱的驴子埃米利欧》。故事讲述的是毛驴埃米利欧如何认红绿灯和斑马线的故事。整个故事编排得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且争相发言。马特提阿斯会在每场剧之间穿插提问,比如问孩子们见过斑马线没有,如果看见斑马线应该怎么走。孩子们的回答不仅千奇百怪,而且颠三倒四,令人捧腹大笑。马特提阿斯很耐心地听孩子们讲,然后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就在木偶剧里。
克劳斯向笔者介绍,他们5个人除了警察身份外,还专门接受过教育学的培训。这出木偶剧是他们和儿童教育学专家共同编排的,道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考虑到孩子们爱动的特点,所以每场剧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又特意加上了主持人在中间的串场,因而拉近了儿童和警察之间的关系。
木偶剧结束,稍事休息后,马特提阿斯将100多个儿童分成5个小组,警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进行讨论,大人以平等的心态,帮助孩子们消化木偶剧的内容。如过马路时,并不是看见绿灯就可以走,还要看看来往的车辆是否停下来了,防止有粗心司机闯红灯;过斑马线,必要时打出该我先行的手势;坐小轿车的时候如何注意开关车门,等等。小朋友们争相发言,揭发父母开车违章的事。一位小朋友说:“上次我坐车,爸爸没系安全带。我妈妈还闯过红灯!”警察会让老师记下这些孩子父母的名字,让他们参加下午的实践课。
下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由家长陪同一起参加路面实习。警察、老师、家长来到一个居民区,警察首先教孩子们如何观察路面的交通状况,然后指导孩子们自己过马路。
路面实习结束后,是针对家长的培训课。克劳斯分析道,在德国的儿童交通事故中,2/3的事故发生在下午3点到6点。这段时间属于家长的看护时间,所以家长的责任很重。他们组织家长们先看一段录像,分析哪些地段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然后展开讨论。
篇2
当前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广大家长对于校园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其中幼儿园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孩子在幼儿期,安全概念模糊,安全意识淡薄;加上幼儿园安全设施配备不全,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出现安全隐患。
如何减少儿童在幼儿园安全风险的发生,需要幼师、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儿童自身安全意识和预防风险能力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幼儿园要加强幼师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园内各类安全设施的检查。
二、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被动”式安全教育
传统的儿童安全教育,往往是划定“安全区”。老师和家长会对孩子规定,什么东西不能碰,什么区域要远离,不能和小朋友追逐打闹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拿减少儿童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需要家长幼师的寸步不离。但是,幼儿园孩子很多,幼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特别关注。有的时候关注不到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二)幼师安全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幼儿园配置和入园儿童数量的增加,幼儿教师也在扩招。虽然都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但是她们的安全业务素质不近相同。有的幼师格外注重对儿童文化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
(三)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欠妥
现在幼儿园儿童的家长多数为80后,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上幼儿园之前多数交给老人代管。而老人对孩子的教导多数按照老套的方式进行,为了安全考虑,老人都不会让孩子接触危险的事物,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了解危险的情况;孩子父母下班后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一些家庭处在父母玩手机,孩子玩平板的状态,游戏上的追逐和打杀情节,对于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当前如何做好学前教育中儿童安全教育工作
(一)强化幼师安全意识,提高幼儿园安全硬件水平
幼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直接陪伴者,老师的安全意识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带孩子的安全状况。幼儿园要利用例会等形式,开展在园教师的安全教育。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形式,结合当今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例,总结出儿童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开展“一人一案例”形式,由每位幼师设计安全隐患案例,编制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多媒体模拟,已达到倘若真的发生相关安全隐患,能有的放矢处理解决的效果。
幼儿园要加强自身安全设施的检查力度。对于电源,电线等危险设置,要派专人定期巡查,遇到问题及时换新整改;对于儿童午休床位床板,要逐一检查,确保牢靠;午休时要随时巡回检查,注意幼儿午睡状态;定期检查幼儿园内灭火器配备和有效情况,确保都在有效期内且性能良好;特别注意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确保所有采购都按照程序规范进行,保证儿童饮食安全。
(二)创新安全教育方法,由“被动”变“主动”
被动的保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展形象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堂,让孩子知道插座不能碰,热水不能摸,红灯停,绿灯行等常识。同时通过设置安全情景课堂,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比如摔倒后伤口如何处置,自己独自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等情景,让孩子不仅知道要时刻注意安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遇到危险情况如何处置。
通过定期开展亲子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安全教育,对儿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危险处置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开展交通安全亲子课,在教室里摆放各种交通安全标示,幼儿园老师讲解各个标示的含义并设置相关交通安全情景,由家长带领孩子如何安全的行走和过马路。在老师放置红灯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停在斑马线外,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停下;绿灯的时候带领孩子快速通过斑马线。
(三)开展实地安全教育课堂,让孩子理解真正的安全
幼儿园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幼师要开展形象生动的课堂形式给孩子们讲安全。要组织孩子参观各类安全设施,告诉他们设备的样子和使用方法;开展应急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方式,带领孩子正确处置遇到的火灾和地震等危险情形。每周开展儿童安全应急演练,让孩子担任演练中的各项角色,让他们真正领会安全隐患的正确处理方法,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督促家长以身作则
告知家长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孩子视力和自身安全的影响因素,督促家长下班时间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多带领孩子到实地体验各类安全设置和案例。因为家长对于孩子安全教育的效果,是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园都无法达到的。
篇3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生态体验;安全意识
近些年来,儿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儿童溺水到踩踏事件;从校车事故到校园伤害;从食品安全到网络伤害等,儿童意外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危害儿童安全的主要原因。儿童是弱势群体,有得到安全保障与监护的权利。然而中国多数的儿童安全教育主要以传授安全知识为主,当学生面临危险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化解危险。将生态体验教育引入安全教育领域,使儿童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反思自身行为,领悟生命真谛。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利于儿童在安全教育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的内涵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不同、价值取向差异、研究背景的不同等,研究者们对生态体验安全教育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道德体验论》的作者刘惊铎教授把生态体验描述为“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设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还有学者(程从柱,王全林,2011)提出“把生态体验教学作为实现生态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并对生态体验教学的意涵进行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生态体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与自然、社会、自我构成的情境中,通过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的有机统一,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得到生态教学意识、激起教学兴趣、锻炼教学意志和增强行为能力,来培养师生好的德行的教学”。综上所述,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德育方式,旨在强调教育需深入到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引发儿童的道德体验。儿童安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认为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引入儿童安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所构建的安全教育情境中,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类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激发儿童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从而提升安全行为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儿童安全教育领域,自然生态可以理解为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保证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类生态是儿童安全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老师、同学、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内生态是指通过安全教育,儿童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反思自身行为,最终提升安全意识,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我国当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儿童安全教育初见成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儿童安全仍处于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近年来的新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本着保护儿童生命健康的原则,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出台了《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儿童安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等有关部门对儿童安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部门每年下发诸多关于安全教育问题的文件和通知,定期开展专题安全培训和教育,做好日常及假期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工作等;各中小学注重提升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和生存体验等安全教育活动等;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二)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儿童安全教育得到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儿童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儿童安全教育缺乏
“自然生态”环境多数学校的安全教育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教学,且教育形式单一,课堂外的安全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安全教育知识薄弱和能力欠缺致使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放任自流式观看影视展览、发放资料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方式得不到师生家长的认可,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差。学校领导者忽视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建设,宣传栏中的安全教育手抄报无法满足儿童对安全知识的需求。教育领导者以校园安全管理来代替安全教育,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束缚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这种机械式灌输教学不仅会削弱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安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从容面对。
2.儿童安全教育
“类生态”环境不和谐班主任、任课教师是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员,应该在校园安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当下,儿童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安全教育是班主任的责任,与校领导和其他任课教师无关。学校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且多数班主任没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教学方法匮乏,且班主任日常还需班级管理,工作压力大。学校缺少专职安全教育老师,这是当前多数学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家、政府为保障儿童安全权益制定了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各部门权责不明,相互推诿,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另外,社会公众的“模范表率”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出现了“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的“正面安全教育”,双休日两天却是“负面教育”,其安全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儿童“内生态”意识不足
儿童年纪尚小,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危险的认知能力有限,在面对危险时无法正确及时的做出决断。如在日常游戏过程中,他们不能及时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且他们遇到危险时不会躲闪,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大多数儿童对安全事件的概念尚不完全了解,再加上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使得儿童对安全知识兴趣不浓。然而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对于加强孩子安全意识、提高其应急避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一)重视儿童安全教育“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校教育应当从生活细节出发,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温馨提示和黑板报来宣传安全知识;将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漫画等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做成宣传栏布置在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在操场等体育活动场所设置图文并茂的安全提示牌,让学生置身于安全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在玩中学习安全知识,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更加广泛,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师生搭建一个新型的学习平台。如强调课外活动的体育课,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师生提供课外学习服务,普及体育安全常识、运动健身知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学校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网络视频教学,让广大师生、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安全知识。还可以创建生命安全教育APP,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安全教育,如通过火灾避险-安全教育游戏,让儿童从益智游戏中学习到安全知识。
(二)促进儿童安全教育“类生态”环境的和谐
儿童的安全知识相对匮乏,但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定期举行安全主题班会,经常评比安全榜样,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习同学正确的安全行为,在交流中逐渐强化安全意识。学校的安全教育需安排专职的安全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设体验式安全教育情境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与学校的焦点问题运用到教学中,还可以举办主题演讲、情景模仿等活动吸引儿童注意力,提高参与热情。各科老师也应该承担起安全教育的相关责任,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将安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安全教育。家长、学校不能为避免安全事故而将安全教育等同于束缚教育,不能通过硬性规定来束缚儿童的行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学会放手,但需要及时观察孩子活动的全过程以防止危险的发生。社会成员不能依靠每年的“安全教育日”的提醒才关注儿童的安全教育,儿童的安全教育无处不在。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和谐环境,这样才会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安全意识。
(三)提升儿童安全教育
“内生态”意识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育主题丰富的生态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模拟危险场景,如模拟火灾场景,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还可以开展逃生演习活动,在开展演习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要告诉学生逃生要领,避免盲目演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体验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活动的内在实质,通过他们切身的体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保护自己的能力,遇到危险时临危不惧,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作者:李伟 车丽萍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137.
[2]程从柱,王全林.生态体验教学:一种有效的生态价值教育途径[J].皖西学院学报,2011(3):132—133.
[3]谢彦红.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生态体验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3(32):16-18.
[5]肖巧玲,张气.生态体验式游戏: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5(7):106-110.
[6]岳伟,徐洁.培育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8-22.
[7]王艳.基于体验教学的生态价值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4(17):188-189.
[8]伞东宇.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S市两所小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篇4
围绕文明月这个主题,在鞠老师和潘老师的帮助下,在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我们设计了一堂非常精彩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我会过马路》。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将目标定位为:增强安全意识,懂得识别过马路的标志,安全地过马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游戏的快乐,并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听从红绿灯的指挥,形成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识。教案几经修改和试教后,上周四由我执教正是应用付诸施教,教案展示了我们组的教研成果,整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一点反思:
二、活动导入要恰当
一开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是通过两段声音“唔唔…..嘀嘀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声”“吱儿….紧急的刹车声”来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通过动画“皮皮过马路”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试教后发现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再播放动画“皮皮过马路”,让幼儿来发现皮皮的错误,并设计有效地提问:“应该怎样安全过马路”调动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激发了幼儿帮助皮皮改正错误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又将一些交通规则的图片呈现出来,并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让幼儿对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观地了解。通过第二个动画教育幼儿把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三、活动内容要丰富
在幼儿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后,须运用幻灯片呈现没有斑马线和红路灯时马路上拥挤的场面,组织讨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行人应怎样安全的过马路,引导幼儿说出要看懂警察叔叔的指挥,并让每一位幼儿都来做一名小小警察,学习指挥交通,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同时利用幻灯片告诉幼儿大城市里的人是还可以从天桥、地道来过马路,使幼儿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篇5
2、走过春夏秋,冬安全永驻心中。
3、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4、逞一时之勇,得一世之悔。
5、宁绕百步远,不抢一步险。
6、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坑后代。
7、一丝不苟保安全,半分疏忽生祸端。
8、心头常亮红绿灯,安全行驶伴人生。
9、小小黄帽每天戴,出行安全总常在。
10、红灯短暂,生命无限。
11、交通法规须记牢,珍爱生命最重要。
12、孩童路边走,成人要牵手。
13、一人安危系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14、上学放学过马路,交通法规要记住;先戴安全小黄帽,再把大拇指儿翘。
15、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
16、守交通规则,树文明新风。
17、心无交规,路有坎坷。
18、实线虚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19、脚下留神,心中留意,慎行每步,安全一生。
20、安全乘车安全骑车安全走路。
21、绷紧安全琴弦,奏响生命旋律。
22、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23、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
24、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25、学校门前莫开快,司机献出一点爱。
26、跨入校园,好好学习;走出校门,好好走路。
27、祸起瞬间,防患未然。
28、红灯停绿灯行,交通法规记在心。
29、道路因文明行驶而通畅,生活因出入平安而幸福。
30、千里之行,慎于足下。
31、人生美好,步步小心。
32、安全在你脚下,生命在你手中。
33、安全与守法同在,事故与违法相随。
34、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5、横穿马路:一看二等三通过。
36、一停二看三通过,麻痹大意是灾祸。
37、遵守交规路路顺畅,文明出行天天平安。
篇6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8-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性健康、性安全保护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2][3]但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就目前学校性教育而言,最主要的还是由心理老师、生物老师等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显然这种方式对于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学校条件不够。那么,在农村学校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情况会怎样?本研究拟对四川省达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同伴教育进行相关考察分析,为指导更广阔领域的性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工具、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工具和方法
儿童的性安全是指儿童的性发育、性健康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既没有他人给儿童造成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也没有儿童由于无知自愿发生(包括接吻、性抚摸、与他人发生等)后对自身生理、心理造成的危害,[4]故课题组根据本项目研究目的进行性安全教育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青春期性生理卫生、异往、预防害、女性怀孕及避孕、预防艾滋病;每部分1课时,共5课时完成。每部分的课堂设计包括:看图片和短片引入课堂、授课内容、答疑解惑、行为引导。然后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研究中的同伴教育,主要根据据课题组事先设计的方案采用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骨干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课程的实施等具体内容见笔者《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2期文章)。传统教育则由课题组老师按照课程内容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另外还有一个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前后均使用同一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抽取留守儿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达州市下设7个县市区,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一所农村中学,在农村中学抽区一个年级作为性安全教育对象,课题组综合考虑农村中学初一到高三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决定全部抽取初二年级。在抽中的学校把初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编成3个小组,分别是传统教育组、同伴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这三所学校初二年级总人数为1360人,三个小组教育前后均按实际人数发放问卷,最后通过留守儿童回收的有效问卷(前782份,回收率83.2%;后853份,回收率90.7%)对三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同伴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中值得推介的方式。
二、数据及分析
(一)在接受知识和信息方面之比较分析
1. 性生理健康知识。在“男性卫生保健应注意什么”的回答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各项知识(防止受挤压和打击、穿宽松舒适的内裤、不穿紧身牛仔裤、不抽烟不吸毒不酗酒、防止感染)的知晓率与教育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上升,“不知道”的比例全体来看从20.6%下降到15.0%;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的知晓率在所有选项中只有一项,即“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不但没上升,反而下降(从74.0%下降到60.3%),“不知道”的比例不但没下降,反而上升(从17.5%上升到25.4%),各小组在各项上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00)。由此可知,经过性安全教育之后,留守儿童从总体上对于男性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在“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的选项上有所下降,这是因为课余时间同伴之间的学习没有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部分出现了错误。至于对照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在教育后反而上升,可能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有关,由于没有对对照组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致使该组部分留守儿童误以为自己没受关注而对调查不重视所致。
在“你对女性经期保健知识知多少”的选择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留守儿童对其各项知识(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保暖、经期用品保洁、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睡眠充足、不喝冷饮)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不知道”的比例从25.3%下降到17.8%;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各项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不知道”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女性经期保健知识明显增加。
上述两小题综合起来看,就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相比,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的幅度也大于传统教育组。分析认为,同伴教育是根据有共同语言的同伴之间需求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教育活动,更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伴之间的交流就更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2. 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主要通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对此知识的应用来考察。就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而言,“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教育前全体均有7成多的人知晓,各小组没有差异(p>0.05),教育后这两项知晓率全体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母婴传播”在教育前全体知晓率只有5成,教育后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而对于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全体有了明显的下降(前37.7%,后23.7%),各小组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p
从小组比较来看,对照组在教育后对“母婴传播”的选择率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而对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前35.7%,后44.5%),分析认为没有进行有效监控的同伴交流在促使某些知识和信息量增加的同时,导致了另外知识的错误;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以及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同”从38.1%下降到10.8%,“传”从28.1%下降到15.1%)均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有专门监控的同伴教育更能促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3. 怀孕避孕知识。在“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的选项中,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与异性有行为”上升了5.2个百分点(前83.1%,后88.3%),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前86.5%,后91.4%),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前83.0%,后92.8%),对照组只上升了0.3个百分点(前79.2%,后79.5%)。可见,同伴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方面并不总是优于传统教育,对于“”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传统教育的效果好于同伴教育,而对照组仅凭无人监控的同伴交流很难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在“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前各小组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尽管也具有显著差异(p=0.000),但正确率都较低(同23.2%,传50.1%,对45.6%,这是随机分组的结果);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此项的比例从38.5%上升到64.5%,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超过传统教育组约28个百分点(“同”从23.2%上升到75.7%,“传”从50.1%上升到74.7%),对照组则从45.6%下降到44.5%,选择“不知道”的比例三个小组均有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对于发生无保护的行为应采取的措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而靠无人监控的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对照组在此问题上出现了知识的错误和信息的衰减。
(二)在转变观念和态度方面之比较
1. 面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之态度比较。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通过两个问题进行考察。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你的反应是什么?”,教育前后选择“继续做朋友,采取保护措施并关心帮助他”的比例从全体来看上升幅度很小(前92.1%,后92.8%),从各小组来看,上升的幅度传统教育组大于同伴教育组(“传”前91.0%,后92.8%;“同”前93.5%,后94.1%;)。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是否应该对艾滋病人及其感染者保密?”选择“应根据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意愿而确定”的比例教育后全体略有上升(前61.5%,后61.8%),各小组来看,传统教育组略有上升(从66.0%上升到66.3%),同伴教育组和和对照组都略有下降(“同”前63.9%,后63.8%;“对”前61.7%,后61.6%),这足以说明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转变与本次教育活动几乎无关,而与平时学校的思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有关,平时的学校教育是依靠教育者“权威”的传统教育。
2. 面对害之态度比较。面对害的态度也是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其一:“当有人对自己实施害时应该怎么办?”课后全体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的比例有所上升(前74.0%,后的80.5%), “不知道”的比例有所下降(从13%下降到6.2%);教育后各小组选择此项的情况,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约13个百分点(前71.0%,后84.3%),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了2.2个和3.7个百分点(“传”从79.7%上升到81.9%,“对”从68.2%上升到71.9%)。由此可见,同伴教育方式在教育留守儿童面对害的正确态度方面优于传统教育,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其二:“遇到害之后应该怎么做?”教育后选择“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比例从全体来看有了明显的上升(从55.2%上升到68.3%),三个小组中同伴教育组(前52.9%,后68.6%)和对照组(前51.9%,后63.7%)均上升超过了10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前57.5%,后75.3%),三个小组在教育后的选择有明显的差异(p=0.000),“不告诉任何人” 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4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下降了1个百分点,因此在此问题上同样也显示出同伴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3. 面对怀孕避孕之态度比较。面对怀孕避孕的态度同样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第一:“如果一个女生怀孕了,你认为该找谁帮忙”的选项中,选择找“父母”和“老师”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没有差异(P=0.618),教育后各小组选择“父母”和“老师”的比例仍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258),但比例都有所上升,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上升了5.4、5.3个百分点(同从83.8%上升到89.2%),传从85.0%上升到90.3%),对照组上升的幅度很小(从84.4%上升到84.5%),而经过教育之后选择“其他人”的比例有所下降,这就说明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同伴教育略好于传统教育。第二:“如果你发生行为是否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选择“会”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尽管也有差异(p=0.017)但并不太明显,课后三个小组选择“会”的比例明显上升,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从49%上升到82.2%),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的比例均不到6个百分点(传从76.5%上升到82.5%,对从74%上升到76.7%),三个小组具有明显差异(p=0.000);选择“不会”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选择“不知道”比例其中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从43.2%下降到12.4%),传统教育组下降了约7个百分(从24.8%下降到18.1%),对照组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从35.7%下降到30.1%),这就说明对于自我身体健康和 “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的效果明显见好,而对照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说明课余时间同伴教育的力量有时是非常强大的。
三、结论及思考
(一)就总体而言,在增加留守儿童的性安全保护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同伴教育方式优于传统教育
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女性经期保健知识”各项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均小于传统教育组;关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在避孕知识方面,对于“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后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上升了约25个百分点);在面对害的态度方面,遇到害时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以及之后应首先“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选项,同伴教育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样大于传统教育组,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在怀孕避孕态度方面,如果怀孕首先找“父母”以及发生行为“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的选择率,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照样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对于关系着自我生命健康和个人的“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更为有效,空白对照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正是课余时间非正规同伴教育的结果。
(二)对于敏感问题的知识和态度而言,传统教育方式优于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方式被实践证明,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也证明同伴教育在增加性安全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具有优势,但不是所有方面都适合于同伴教育。
从前文分析可知,同伴教育方式并不是在所有选项上都占优势,在怀孕的知识方面,对于“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由于涉及到“”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教育后传统教育组选择正确率上升的幅度大于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在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方面,由于“艾滋病”曾经是让人恐怖的词语和敏感的话题,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者往往在青少年看来是某种“权威”,而同伴则不具有“权威”的力量,因此同伴教育的效果不及传统教育。这就说明,对于在现有文化笼罩下,太“难以启齿”的和太“敏感”的内容,不太适用于同伴教育,传统教育的效果优于同伴教育。
(三)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
尽管本次研究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各有利弊,但总体而言,同伴教育在提高留守儿童性安全知识、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式。
结合本次研究我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知识和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同伴教育的优势集中表现在:(1)侧重于参与和讨论以及观念的传递、技能的培训,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这是同伴们最喜欢的。(2)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同伴教育者除了在活动程序以内将自己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以外,还可以在自己和同伴方便的任何时间、地点,不拘形式地进行交流和传播。本研究中对照组各项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具有的正确态度在课后的提升都较好地证明了这点。(3)由于同伴组织是处于相同环境,有共同的特点和相类似需求的群体,同伴教育者能在同伴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刻,将事先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迅速地传播开来,是同伴人群中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方法。(4)同伴教育利用同伴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从而对同伴施加较好的影响,本研究中同伴教育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态度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本研究中同伴教育也存在一些缺憾,因此经过总结,发现同伴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选择同伴教育者要多方考虑。除了选择对性安全教育很热心的学生以外,更要注意在同伴中有一定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自控力强的学生骨干,本次研究中有的同伴教育者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欠佳,有的对于整个活动的坚持性不够;(2)做好同伴教育活动的监控措施。同伴教育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就要特别注意监控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除了要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比如书籍、图片、影视作品等来充实传播内容外,更要避免传授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歪曲理解,本次研究中在“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保护措施的行为之后应采取的措施”方面出现了错误,实际上更多的就是无人监控的空白对照组的错误。(3)注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中同伴教育以同伴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效果不错,但也有活动形式虽好而结束后忘记学习内容的情况发生,因此今后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强调活动结束后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学校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实践意义在于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了实证的数据,为在更广的领域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指导。加强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性安全保护意识,努力把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门从国,胡珍等.未成年人性安全现状及教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3:58.
[2]王进鑫.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8,9:7-14.
[3]徐亚吉.门从国.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7:7-14.
篇7
苦咖啡
教学内容:成长笔记之苦咖啡
教学目标:1、学会细致地写好成长中的烦恼。
2、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并正确地去处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烦恼的事,写出内心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具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所讲内容。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所学的课题是:甜甜圈,欣赏的美文:《将快乐串烧》从中,我们总结出了写成长中的快乐的事情的写作宝典1、选材独特。2、突出快乐。3、细节描写。4、环境烘托。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写作的范围很广:
成长的快乐:1、让自己快乐无比的一次活动或游戏。2、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或傻事。3、生活中帮助他人,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4、和他人分享,所获得的快乐的事。
(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回顾,回答上次课所学重点。)
二、评讲作文
1、同桌交换作文本,指两名学生互评优缺,师板书,总评全班作文情况,提出希望。
2、念学生范文,分享文章亮点。
三、订正家庭作业
1、学生互相检查习题,师巡视做作业情况,并做好记载。
2、订正完之后,积累好词句,给一分钟,背诵好词佳句,同桌互背,老师点名背诵,实施奖励。
第二课时
一、讲名人故事或歌曲导入:
1、林肯的故事(口吃,烦恼,战胜自己,成为演说家),或听歌曲《小小少年》
2、小结:听了名人故事,或听完这首歌,相信同学们都有同感,每个人都有烦恼。在我们的这个小小年纪,我们也一样有自己的烦恼。然而,这些烦恼确实现实的写照。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既接受甜美的甜甜圈,也会坦然面对涩涩的苦咖啡,对不对?其实,这涩涩的苦咖啡也是我们的成长笔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苦咖啡。(板书课题)
二、亮点赏析,悟一悟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班级中可能会有个一官半职,那当官的感觉如何啊?……
2、范文分析《当个小官真难》
(要求: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分组讨论)
①
“我”的烦恼有哪些?
②
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我”的烦恼?
(提示:学生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
作者在讲述每一种烦恼的时候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④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
3、小结:各小组表现真不错!将文章分析得很透彻。本文构思新颖,结构清晰。将自己的烦恼讲得有声有色,细节描写刻画较为细致,为书写烦恼做好了铺垫。同时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值得我们学习。
三、写作宝典(通过美文赏析,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老师总结)
1、
选材真实
2、
细节刻画,心理描写
3、
中心积极向上
(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亮点,以便更好指导写作)
第三课时
一、轻松一刻
设置小游戏或一段视频(有关烦恼的)
二、我阅读,我快乐(为写作做铺垫)
1、谈话导入: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字而产生烦恼呢?
2、细读《名字的烦恼》,划出好词句,细节描写,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时间:十分钟)
3、学生讲解题目,老师总结。
目的:
①
加强对细节描写的掌握。
②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写作顺序。
③
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三、拓展训练营(重点训练20分钟)
导入语:看了刚才的故事,相信每个同学的记忆之门都打开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倒倒苦水,谈一谈你的烦恼吧!
温馨提示:(要求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a、根据范文和阅读训练,总结写作范围;
b、根据写作宝典,明确写作重点及中心。
各组学生选代表分类,老师总结:
1、学习方面
如:班干部、优生、差生、留级生…….
2、身体方面
如:高、矮、胖、瘦、近视、鼻炎、咳嗽、感冒……
3、性格方面
如:内向、外向……
4、其他方面(他人带来的烦恼)
如:邻居家的吵闹声、小孩哭闹声、麻将声、偷看日记、没有自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烦恼。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详细写出烦恼的原因,在叙述烦恼的时候,通过细致的细节刻画,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把握文章中心方面,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能过于颓废。
(提示: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事例,师引导写作的中心、重点、细节)
四、我用妙笔,写一写
1、学生讨论,自己想写的题目
2、教师出示参照题目:
《我胖,我苦恼》《恼人的咳嗽》《当个班干部不容易》
《和烦恼说拜拜》《成长的烦恼》《眼镜,我恨你》《赶走烦恼》
五、比一比收获
今天,我们回顾了成长过程中那些让我们烦恼或郁闷的事情,在写作宝典中学到了许多习作的技巧(复习写作宝典),它们能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写作,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笔来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忧愁,从而让自己的心情愈加开朗!
(学生整理思路,确定写作重点,拟定作文题目,于第四课时开始写作文,老师巡视)
第四课时
一、课堂作文
要求:写成长中的烦恼的事,提示围绕写作宝典
二、家庭作业:(略)
提示:家庭作业应体现两点:1、对好词好句的积累;2、对阅读习题的训练。
板书设计
苦咖啡
亮点赏析,悟一悟
《当个小官真难》
开头:写出烦恼的原因。总领全文。
正文:具体的烦恼(板块组合)
1、
数学课代表:神气——担心
2、
图书管理员:激动——左右为难
3、
校乐队队长:轻松——叹气
结尾:点题(语言幽默)
写作宝典:
4、
选材真实
5、
细节刻画,心理描写
6、
中心积极向上
我阅读,我快乐
《名字的烦恼》
1、
积累素材
2、
理清写作思路
3、
提高对烦恼的认识
拓展训练营
成长中的烦恼
1、学习方面:班干部、优生、差生、留级生…….
2、身体方面:高、矮、胖、瘦、近视、鼻炎、咳嗽、感冒……
篇8
从儿童身边的事情入手
儿童,是最富有好奇心、热衷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一个群体。多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让展陈动起来,改变人们对博物馆单纯展示的印象,让儿童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展品展项中来。在自然博物馆里,“做吧”、“探索角”等活动场所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果。它们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和锻炼动手技能的空间。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终端的流行,儿童能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并对互动科普活动作了全方位的升级,从2010年5月开始,推出了“实验乐翻天”活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项综合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知识讲授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全新科普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活动策划人员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配合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将活动主题拓展到生命科学乃至生态学的几乎所有大门类。比如,活动开展过植物主题相关课程“植物吃什么”、“谁最有营养”;微生物主题课程“酵母菌”、“身边的水”;动物主题课程“鲸是怎样呼吸的”、“小鸟过家家”;生态环境主题课程“给地球作体检”系列课程;人体主题课程“动画片的秘密――视觉暂留”,等等。“实验乐翻天”每月都会推出新的课程,“黄金周”期间则会“重播”以往的经典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可能从儿童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选材,让他们自己发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而言,以“身边的微生物――酵母菌”为主题的实验课程,就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面包入手展开。参与活动的儿童首先观察成品面包的横切面,发现上面有很多小“气孔”的特点,然后自己动手发酵面团,通过实验总结出酵母菌适宜的生存环境及酵母菌的营养环境,并了解酵母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还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酵母菌,了解微观环境中生物的形态,从而将活动从普通的观察和动手,上升到获取科学知识的层面。
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有可能了解生命科学的不同领域,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自然博物馆还会结合“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相关的纪念日,设置“实验乐翻天”的活动主题,以满足参与活动的儿童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同需求。通过系列富有趣味性、实操性强、知识点清晰的实验课程,儿童可以自己发现自然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效果超群
“实验乐翻天”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新颖。它摆脱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式,引导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参与其中,每个主题课程的确定,授课教师都要经过知识体系的设计,实验环节的设计,实验安全性、趣味性的评估,教学模式的确定,试讲后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再修改等步骤才能成形。
具体来说,“实验乐翻天”的每一次“课程”时长约为40分钟,与小学1节课大体相当;但这40分钟时间通常被均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里包括2~3分钟的概念讲授,和7~8分钟的动手环节。比如,在酵母菌中实验中,授课教师先会用浅显的语言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面包会有很多气孔。然后,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切开面包并实际观察。在下一个单元里,教师先讲解“酵母菌”如何在面包制作中发挥作用,随后,孩子们就可以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酵母菌。
动手环节的实验,有些来自科普团队的创意,或者由学校实验简化而来。在活动正式举办之前,科普团队都要实际操作实验,反复修改,还会找一些小观众进行小范围的试讲,直到效果理想后才会正式开课,并通过博物馆官网和馆讯信息等渠道进行课程预告。
“实验乐翻天”大多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项活动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之前课程会在博物馆的服务台接受报名。根据活动设计,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15~20人。这既便于孩子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易于控制实验的进度。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程选择,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接受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最佳集中时间一般只有3分钟,对他们非常喜欢的内容和“玩中学”的活动形式,可以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很多。
在课程结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会请家长认真填写反馈意见,这是“实验乐翻天”未来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让趣味实验向青少年扩展
目前,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实验乐翻天”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众群。孩子们会积极参与每期新课程,并从中收获科学新知。家长也可以在旁边观察孩子的任务进度,并在离开博物馆后,还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另外,配合自然博物馆大型临时展览的“实验乐翻天”活动“谁最有营养”、“身边的水”,还在北京电视台的多档节目中被报道,收到了普遍良好的社会反响。
不过,自然博物馆已经看到了“实验乐翻天”活动的局限性。目前,它的主要受众群是5~10岁的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群体。但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既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能很快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此,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正在琢磨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这个年龄层的“口味”。比如说,他们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知识讲述,而且可以安排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科普团队也正在思考开设“高年龄版”“实验乐翻天”,将青少年群体也纳入这项活动之中。
【专家点评】
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2010年5月以来开展“实验乐翻天”活动,坚持每周双休日举办,累计已达200多次,获得孩子、家长的喜爱,基本达到了设计者预期的教育目标。
这一探索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体现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承担起更有效地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第二,改变了以往博物馆以静态展陈为主的教育方式,将科普活动嵌入参观之中,尝试了展陈资源与活动资源的结合。
篇9
你知道"安全教育日"是怎么来的吗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匮乏,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为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少年儿童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据公安部交通局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导致致亡人数达到4104人.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意外伤害成为0至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车祸,跌落,溺水等.而在校内外交通安全事故中,步行交通事故危险人群为5至9岁儿童;驾车事故中危险人群为10至24岁儿童和青少年.
为了使同学们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学校决定将这一周定为"交通安全主题教育周",我们的活动主题是"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在这个星期,我们将于周二举办交通安全图片展,在周四的小星星电视台节目中将为同学们播放交通安全宣传片.在周五的班队课,我们要求各班都能开展交通安全主题队会.我们还将举行亲子交通安全知识问答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同学们树立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安全着,快乐着.让我们来听一首《中小学交通安全歌》
同学们,又是一个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又到了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同学们,在你们携手相伴外出春游时,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考验.请你时刻遵守交通规则,避免独自走崎岖小路,在点滴小事中掌握安全自护的方法,因为,只有安全了,才能更快乐!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歌
警告同学要记牢,遵守交规最重要.
上学放学不乱跑,来去要走人行道.
横过马路先观察,不急不慌安全保.
出行坐车守规矩,头手出窗危险到.
集体外出右边行,不可横排又打闹.
人小勿骑自行车,学车不可上街道.
篇10
一、家长应走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误区,正确履行监管职责
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未成年人因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尚不健全,喜玩好动,对事物的观察只局限于局部和眼前,判断容易失误;头脑中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懂得交通违法的危险性,不能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好奇心强,容易受周围事物引诱,往往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如突然奔跑等危险行为,让路上车辆驾驶人防不胜防。
家长容易步入的监管误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此规定即赋予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对孩子管与教的双重责任。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交通心理不了解,往往步入如下监管误区。
轻信型:轻易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主观地认为孩子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孰料玩兴正浓的孩子不长时间就将父母的话丢到脑后。
疏忽型:家长过于专注自己的事情,而将身边的孩子给“遗忘”了,致使其擅自越出视线,发生危险情况。
高估型:过高地估计了孩子的体力与智力,认为孩子能够应付公路上的情况而让其过早地骑自行车甚至驾驶机动车。
溺爱型:过分疼爱孩子,不让孩子独自到公路上去适应锻炼,每日全程接送孩子上下学,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行为能力极为不利。
轻率托付型:有的家L因忙于工作而将孩子轻率地交由年迈的老人看管,很容易使孩子脱离监管视线而发生意外。
如何才能尽到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责任,在孩子的学龄前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逐渐认识公路上的危险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给孩子讲解简单的交通安全常识,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从小培养守法参与交通的习惯。
孩子进入校园后,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观察交通情况和过马路的时机及方法,指导孩子如何避让车辆。孩子满12岁时要教其骑自行车技能和与骑车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孩子不要在路上与同学追逐嬉戏、脱把行驶或骑车在机动车道内行驶。家长还要常与学校老师沟通,有针对性地强化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
二、中小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应突出主动性、连续性和前瞻性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那么学校该怎样做好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交通安全素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把握主动性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中小学生交通法规普及教育工作纳入常规教育计划,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各项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强化连续性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生交通安全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3.突出前瞻性
学校和老师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认真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及时针对学生的交通违法现象进行有的放矢的交通安全教育,并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参与性强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交通时的守法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
三、努力创造优良交通环境,为未成年人安全出行提供可靠保障。
1.加强对车辆驾驶人的安全管理。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未成年人参与交通时遭受人身伤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驾驶人的安全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对未成年人的礼让意识,严厉打击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减少事故发生的治本之策。
2.形成规范未成年人交通行为的制约机制。未成年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生于公路上,学校受时空限制难于管理,因此,交通民警应在对其批评教育的同时,及时通知学生的家长或学校,由他们帮助学生认识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强化对其教育与管理,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逐渐形成规范未成年人交通行为的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