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所得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所得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电工程 赶工索赔 工程管理
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具有大规模、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而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建设初期窝工以及建设后期赶工的情况,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限制、施工方案调整、其他标段影响等。同时窝工和赶工的情况不像变更项目一样是显性因素,这就给赶工索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水电工程施工单位在进行赶工索赔时应当严格按照索赔程序以及原则进行,认真完成资料整理和索赔计算的工作,从而提高水电工程赶工索赔的管理水平。
一、水电工程赶工索赔的处理原则
(一)赶工索赔应当以订立的合同为基础
水电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赶工索赔事件,应当认真研究订立的合同条款,以合同的内容为基础来进行赶工索赔事件的处理。
(二)赶工索赔管理应当注意资料的整理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赶工索赔事件的资料一般包括索赔论证、承包人及发包人等提供的技术资料以及与进度问题相关的资料。对于施工建设开展的会议,施工单位应当认真完成会议记录工作,并且在会议结束后,应取得与会者的签字或盖章,以此作为正规文档凭证。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的记录施工日志,日志内容主要包括发包人或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指令以及施工人员的施工情况,同时还需要对每天的验收工作进行记录,确保施工中的业务往来文件能够完整准确的保存下来。一旦在施工现场出现突发事件,也需要认真的登记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的处理结果。而施工中聘用的施工人员及租用的设备应当列入清单,妥善保存。施工资料同时还应当涵盖在施工过程中耽误的工期,以及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工程损失,这些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的事项都应当认真登记,作为日后处理水电工程赶工索赔事件的有效依据。
(三)赶工索赔管理应当及时的进行索赔处理
一旦出现赶工索赔事件,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合同内容及时的进行处理。如果赶工索赔事件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会直接耽误承包人的资金周转,从而对水电工程施工进度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通常将赶工索赔事件拖延到后期处理,都会造成索赔矛盾恶化的现象,这是因为赶工索赔事件较为复杂,往往与施工结算、责任承担、质量验收以及工程利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赶工索赔的延误到后期处理常常会牵涉到大量的索赔文件以及说明资料,这些资料由于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赶工索赔事件的处理难度。因而,对于赶工索赔事件的处理工作应当尽量及早处理,防止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二、水电工程赶工索赔的处理程序
如果发包人无法按照合同条款来履行个人的义务,那么造成的施工损失及承包人的损失应当由发包人承担。承包人进行赶工索赔的处理程序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承包人应当在损失产生后的28天之内告知工程师自己的索赔意向。
第二,承包人在告知工程师自己的索赔意向后,应当在28天之内提交自己的索赔报告,索赔报告应当详细记载赶工索赔的原由以及计算出的索赔经济损失,同时还应当提交相应的施工记录以及文件说明,证明赶工索赔的合理性。
第三,工程师被告知索赔意向后或者索赔报告送达后,应当在28天之内进行回复,如果工程师对索赔报告有不同的意见,应当提出让承包人提供更详细索赔证据的请求。
第四,如果工程师收到了索赔报告以及相关的证据文件,但未能在28天之内做出回复或者未提出让承包人提供更详细索赔证据的请求,那么就默认为工程师已经认可该索赔事件。
第五,如果索赔事件未能被及时处理,导致索赔事件对后续施工产生了影响,那么承包人应当进行阶段性索赔处理,阶段性索赔处理的时间间隔一般是由工程师决定的,在进行阶段性索赔处理时,承包人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包括索赔累计金额以及中期索赔的申请书,同时,在该索赔事件处理结束后28天之内,承包人应当及时的向工程师提供最终索赔报告,最终索赔报告主要包括最终计算的索赔金额、索赔事件的延续记录以及索赔事件相关的资料文件。
第六,当索赔申请报告以及最终索赔申请报告被送达至工程师后,工程师应当在42天之内完成审核工作,同时工程师需要和发包人以及承包人进行沟通,达成协调一致的决定,并在42天之内将索赔处理决定告知承包人。
第七,当索赔处理决定被送达至发包人以及承包人时,双方应当在14天之内将处理意见回复给工程师。如果发包人以及承包人能够认可工程师的决定,那么,赔偿的金额应当按照双方协议在付款证书中进行支付,而如果发包人或者承包人中的一方对工程师的决定有异议,那么,任意一方都可以将索赔事件提交给争议调解组进行处理。
三、水电工程赶工索赔的资料整理以及费用计算
(一)赶工索赔的资料整理工作
在水电工程赶工索赔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赶工索赔事件的资料相当于法律程序中证据。施工承包方一定要认真阅读招标文件,明确了解招标文件中的各项条款,完成文件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赶工索赔费用的计算工作
水电工程赶工索赔费用的计算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窝工费用计算,另一方面是赶工费用计算。窝工费用的计算方法通常会在招标文件中有详细的描述,同时窝工费用相比较于赶工费用,金额较少。例如:在施工过程中耽误的人工成本每24个小时计算为1个工作日,机械设备的窝工费用计算也和人工成本的计算相似,每24个小时计算为1个工作日,同时窝工费用的计算只记录在一类费用中。计算窝工费用时应当以签订的合同条款为基础,通常施工单位会按照合同中记录好的计算方法和工程监理确认实际窝工时间,以此求出窝工费用。
而赶工费用通常会高出窝工费用,同时赶工费用的计算方法相比较于窝工费用的计算方法也更为复杂,因为赶工费用的计算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赶工费用的计算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赶工过程中增加人工费用的计算。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水电工程在赶工过程中势必会延长施工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这就会导致人工费用上升。人工赶工费用一般包括多种工人的加班费用。在法定节假日要求工人加班应当补偿工人3倍的工资,而在公休日加班则应当补偿工人2倍的工资,正常工作日的加班则应当补偿工人1.5倍的工资。
第二,赶工过程中增加设备费用的计算。在赶工过程中,承包人在加大人力投入的同时也会增加设备的投入。设备投入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设备的磨损,从而会增加建筑设备修理费用,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水电工程的建设成本。通常设备费用包括投入设备需要向企业上缴的多种费用、建筑设备超负荷运转导致的设备损耗费用、与设备进退场相关的各项费用。相比于设备超负荷运转导致设备耗损的费用,进退场费用和购置设备的费用存在的争议较小。设备的耗损费用由于计算难度较大,因此往往存在争议。在实际计算中,建筑单位可以将实际投入设备的费用和中标时设备预计费用进行比较,从而对设备磨损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设备的磨损费用。
第三,赶工过程中增加材料费用的计算。由于发包人会提出在原有工期前完成施工任务的要求,因而,工程师往往会改变施工计划,提高施工进度。由于施工计划的改变,材料费用的投入也会增加。在计算材料费用的金额时,需要认真计算新增各种材料的数量,并调查现阶段的材料市场价格,同时也需要考虑相关的税率,保证材料费用计算结果准确科学。
第四,赶工过程中增加临建设施费用的计算。在赶工过程中,施工计划的变动必然会增加临建设施的数量,因而,建筑单位需要比对实际临建设施的费用与中标时临建设施的费用,从而得出赶工过程中增加的临建设施的费用。
第五,赶工过程中增加财务费用的计算。赶工需要加大资源的耗用,这必然会增加资金流量。但是在计算财务费用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建设单位难以界定哪些资金投入是投标文件所规定的,而哪些财务费用又是在赶工过程中增加的。因此,建设单位一般会按照中标文件中规定的资金流量计算出相应的财务费用,再用计算结果与实际财务费用相比较,从而求出财务费用的增加量。
四、总结
水电工程常常会由于赶工导致施工成本增加,为了妥善的解决赶工索赔事件,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职责,提高水电工程赶工索赔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的完工。建设单位还应当有效的控制外在因素,使施工的工期安排能够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何洋.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赶工费用处理方式的探讨[C].中国水电顾问成都院2010青年管理论坛.2010.
[2]刘向松.水利水电工程赶工索赔阐述[J].湖南水利水电,2014(1):89-91.
篇2
摘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工作底稿中对集团内部交易进行了抵消、合并处理,因此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了差异,应合理选择母子公司税率来确认或抵消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关键词 :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费用;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和所得税处理都是会计实务中相对复杂的业务,母子公司税率不一致时,所得税处理则更加复杂,下面我们就结合案例来分析一下母子公司税率不一致时所得税会计相关的合并处理。
一、内部应收应付款项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消处理
本文中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乙公司本期财务报表应收账款中有3000 万元为应收甲公司账款,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3100万元,乙公司当年计提坏账准备100万。甲公司财务报表中列示应付乙公司账款3100 万元。
(一)将内部债权债务和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抵消。
借:应付账款3100
贷:应收账款3100
借:应收账款1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0
(二)独立纳税主体乙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应收账款计税基础为3100 万元,两者差额100 万元,形成当年暂时性差异。乙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一方面借记递所得税资产25(100*25%)万元,另一方面贷记所得税费用25万元。
从合并工作底稿看,随着内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抵消,计提的坏账准备与资产减值的抵消,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收账款合并数为零,乙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因此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予以抵消。
借:所得税费用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
(三)综上所述,因计提坏账准备而抵消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税率是债权方的税率。
二、内部交易存货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消处理
(一)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当年向乙公司销售商品6000 万元,该商品销售成本为4000 万元。甲公司利润表中列示的营业收入中有6000 万元,营业成本4000 万元。乙公司当年将该批内部购进商品对外销售了50%,另外50%则形成乙公司期末存货,即期末存货为3000 万元。
1.将内部销售收入与内部销售成本及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
借:营业收入6000
贷:营业成本6000
借:营业成本1000
贷:存货1000
2.独立纳税主体乙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计税基础为3000 万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两者之间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从集团整体看,该存货的价值为3000-1000=2000万元,现存货所有者为乙公司,作为独立纳税主体,计税基础是3000 万元,即整个集团的计税基础是3000 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为1000 万元(3000-2000)。在集团整体合并报表层面产生了该项暂时性差异,因此税率应按母公司税率,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 万元(1000*15%),其抵消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50
贷:所得税费用150
(二)接上例,由于内部购进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预计可变现净值为2800 万元。乙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并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列示。
1.从企业集团整体看,该存货的成本为2000 万元,其可变现净值为2800万元,未发生减值,则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乙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予以抵消。借:存货20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0
2.独立纳税主体乙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800万元(3000-200),存货计税基础为3000 万元,两者差额200 万元,形成当年暂时性差异。乙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一方面借记递所得税资产50(200*25%)万元,另一方面贷记所得税费用50万元。
从集团整体看,存货没有发生减值,乙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也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要予以抵消。
借:所得税费用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
(三)综上所述,因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按母公司税率计算,因存货跌价准备而抵消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存货所有方的税率计算。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消处理
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当年6月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销售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500 万元,销售成本为1300 万元,均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乙公司将购进的1500 万元商品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且该固定资产不需要安装,当月投入使用,其折旧年限为五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一)将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及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消。
借:营业收入1500
贷:营业成本1300
固定资产原价200
(二)将当年多计提的折旧予以抵消,多计提的折旧为200÷5÷2=20万元,抵消分录如下:
借:累计折旧20
贷:管理费用20
(三)独立纳税主体乙公司,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350 万元,计税基础=1350 万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两者之间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从集团整体看,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170 万元。现固定资产的所有者为乙公司,作为独立纳税主体,其计税基础=1350 万元,也就是整个集团的计税基础。两者差额=-180万元,可以发现暂时性差异由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200)和多计提的折旧(20)两部分组成。在集团整体合并报表层面产生了该项暂时性差异,因此税率应按母公司税率,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7 万元(180*15%),其抵消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7
贷:所得税费用27
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保险业;纳税人
一、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以达到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二、保险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保险公司加强纳税筹划,是增强保险公司(以下简称:纳税人)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其所纳税收占其支出的比重较大,研究纳税筹划的意义更加重大。
1.有助于抑制自身自觉和不自觉的偷、逃税行为,树立诚实纳税人的良好形象。
2.有助于优化险种结构和经营方向。保险公司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险种结构和经营方向的优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税赋,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下,逐步走向险种结构合理和经营方向正确的道路上来。
3.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资金、成本和利润是公司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基本要素,节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和利润的最佳效果,以达到公司税后利润的最大化。
4.从长远和整体来看,节税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总量,所以进行税收筹划,既符合国家利益,又能增强公司实力。节税有利于公司,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三、保险业税收筹划的具体分析
(一)营业税筹划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营业税率为5%,节税的重点在营业额。主要有三种方式:应税项目定价、扩大免税项目、分保业务。下文将详细阐述各种方法的应用。
1.应税项目定价。当前,财产保险的保险费率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也就是说在保险费率的确定越来越多地采取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协议价格的方式。这样,就为财产保险公司以较低的价格申报营业税、少缴营业税提供了可能。如果保险人采取较低的定价,就可降低应纳税额。而且在此同时,还可以向被保险人提出提前付款、签订长期合同等优惠条件,从而使纳税人——财产保险公司得到总体的、长远的利益。
2.扩大免税项目。目前,财产保险的免税项目主要有:出口货运险种、养两业保险、开展保费到期返还投保人业务、个人投资分红保险业务。(1)对于出口货运险而言,一方面加大投入,调动出口货运险展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加该险种的保费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条款的修订,扩大保障范围或增加附加险,从而在技术上促进出口信用险保费的增加。(2)对于种、养两业保险而言,随着入世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届时种、养两业保险将有较大的开发空间。(3)开展财产、人身保险业务,且该项业务具有保费到期返还给投保人的特点。根据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险费属于营业额,而不是储金的利息收入,所以该笔业务的营业额为2900万元。(4)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4]002号文件,对保险公司开办的个人投资分红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
3.分保业务。初保险业务的营业额为全部险保费收入减去付给分保险后的余额。但分保人的营业税金由初保人代扣代缴。例如某保险公司为卫星发射业务提供保险,根据合同规年:发射失败,将赔偿2000万人民币。全部保险费收入为200万人民币。该保险公司以分保形式支付给另一保险公司保费100万元,否则此项业务应纳营业税为:(2000000-1000000)×5%=50000(元), 代扣代缴分保人营业税为1000000×5%=50000(元)。
(二)企业所得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在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从纳税总额上仅次于营业税,且由于其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各项收支息息相关,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内容是财产损失和责任风险,在经营上有其特殊性,所以搞好财产保险公司的所得税筹划,体现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对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重点一般包括准予从收入额中扣除的项目、免于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和减免税优惠项目等三个主要方面,财产保险公司也是同样。
1.免于计入收入总额的纳税筹划。保险企业的下列项目,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允许在税前扣除:(1)手续费不超过8%据实扣除;(2)佣金不超过保费5%据实扣除;(3)按不超过营业收入5%业务宣传费据实扣除。开业不满3年的保险企业,按不超过营业收入0.9%的,据实扣除;(4)按不超过营业收入0.3%招待费据实扣除;(5)财产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和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按不超过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0.8%据实扣除;(6)各种保险赔款冲抵准备金不足的部分准予在税前扣除;(7)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准予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等等。
2.扩大免税所得额的纳税筹划。(1)选择不同的股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进行税收规避、税收滞纳。这种办法的依据是:企业的股票长期投资的会计核算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在被投资企业处于低所得税税率地区时,对企业的所得税缴纳是有影响的。由于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范围很窄,故该办法很少用到,但随着国家允许财产保险公司投资范围的扩大,该办法将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2)亏损弥补的纳税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11条规定了亏损弥补政策,这一条例适用于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经营组成形式的企业。但由于目前的财产保险公司基本都有盈利,所以都未从中得益。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某些年度发生亏损不可避免,那时候充分利用这条政策,可以为企业降低不少税收。
3.利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的纳税筹划。(1)金融保险企业购买(包括在二级市场购买)的国债到期(或分期)兑付所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但相关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金融保险企业在二级市场购买的国债未到兑付期而销售所取得的收入,应征收企业所得税。(2)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先征后返。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保财险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返。
(三)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1.雇员工资收入部分。(1)尽可能平均地发放员工的每月工资,避免一次性的大额奖金发放,相对降低员工应纳所得税的税率。(2)捐赠抵减的纳税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就是说,个人在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法规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3)由公司提供相关费用,降低应纳税所得。采取由公司提供一定服务费用开支等方式,虽然减少了雇员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雇员的应纳税所得。比如,由公司提供通讯、交通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来抵顶一部分工资。对公司来说,开支并没有增多,利益无损;对雇员来说,这些通讯、交通等开支是纳税人的日常开支,若由纳税人用收入购买往往不能在缴纳所得税时扣除。
2.支付给个人人的手续费部分。(1)分次申报纳税。支付给个人人的手续费属劳务报酬,按税法规定,劳务报酬属于一次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如果支付间隔超过1个月,按每次收入额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而间隔期不超过1个月,则合并为一次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对个人人合理安排纳税时间内每月支付手续费的数量,可以使个人人多次抵扣法定的定额(定率)费用,减少每月的应纳税所得额,避免适用较高的税率,使其净收益增加。(2)同样可以适当采用对雇员的第(2)、(3)种办法。随着国家税收体制的完善和保险市场的健全,财产保险公司税收筹划将越来越成熟,将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四)企业组建形式中利用受控保险公司的税收筹划
受控保险公司是指一家工商企业集团建立起来的保险公司,承保本公司集团全部或部分风险事宜。如果这家从事保险的子公司只限于某公司业务的范围,它被称为纯粹的受控保险公司。如果它还向企业集团以外承担风险,便被称为广泛的受控保险公司。受控保险公司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替代了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一般保险公司。除了经营目的外,税收目的也是着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母公司或集团成员企业支付给受控保险公司的保险费通常允许在计征公司所得税中作为费用扣除。算总账便可得到一笔额外的税收利益。
其二,受控保险公司如果是设在低税负国家或者设在不征所得税的国家或地区,保险费收入除了可以少征或免征所得税外,其税后所得如不及时汇回公司,一般还可以递延缴纳母公司的所得税。
当母公司遇到有关独立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所引起的保险成本问题时,可以在低税管辖区组建受控保险公司。在这以后,母公司从独立保险公司处购买保险单,而受控保险公司就母公司的保险单与独立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条款明确双方责任的比例分包关系。独立保险公司按受控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比例把母公司的保险费付给受控保险公司,后者按合同向前者支付税额不大的分包佣金。合同使母公司把支付给独立保险公司的保险费从自己的所得中扣除,并且使受控保险公司在无税管辖区积聚保险所得,从而减轻了跨国集团的税收负担。
优势:(1)母公司把部分利润从高税管辖区转到无税管辖区,减轻了税收负担;(2)独立保险公司通过向受控保险公司再保险,减轻了自己的风险;(3)利用独立保险公司来转移税务部门对服务公司逃税的嫌疑。著名的荷兰飞利浦公司就是以这种形式将集团的部分利润转移到位于牙买加的金斯敦受控保险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文国.保险业财税操作与稽查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4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具领先特征、也最复杂的税收体系。尽管美国税收体系的复杂性已经给美国经济主体造成了众多额外负担和遵从成本,但其税制设计理念和思想及其众多具体规定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的。本文试图从企业税的角度进行中美两国税制对比,期望借此对完善与优化我国企业税制提供一些思考和帮助。
二、中美企业税制比较
1.税收范围和结构比较。
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低税率、宽税基、少优惠的指导思想,在纳税事项的范围上采取的是单列举法,除明确不予征税的事项外,一切收入都要征税,非左即右,覆盖面无限。美国税收中与企业有关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特殊行为消费税、资源税、关税等,其中社会保障税相当于我国的社会保险,特殊行为消费税相当于我国的销售税。美国企业税与我国企业税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没有设置增值税,这是采用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最大缺陷,导致税制复杂、重复征税严重等,这一缺陷美国政府早已意识到,但迫于改革资金成本和社会成本巨大而迟迟没有推出。与美国相比,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本着简化税制、促进公平的原则,逐步建成了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复税模式。在纳税事项的范围规定方面,我国采取的是双列举法,既列举征税项目,又列举免税项目,目的是为了更加明确范围,但实际上由于列举项目的有限性,反而给执行者和遵从者以权力寻租和偷税、漏税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在税种设置上,我国税收中与企业相关的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资源税、关税等。与美国相比,我国没有设置社会保障税,但企业负担和代扣代缴的社保基金与其性质相似;单设了增值税以避免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管理和遵从成本也较低。
2.税制结构与企业税收的地位比较。
美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较轻。2010年,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障税之和占税收收入总额的82%,而公司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只有9%。如果算上州和地方的税收,公司所得税占全美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只有4.6%。与个人税收相比,企业税收在美国整体税制中的地位较低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与美国不同,我国采用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2013年我国税收总额为11.05万亿元,其中流转税(含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收入总额为5.69万亿元,占比51.5%,企业所得税占比20%,其他税(主要包括财产税、资源税和特定行为税,大部分通过企业征收)占比22%,与企业相关的税收在我国整体税收中的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占比是美国的2倍以上,且近几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中国的消费税占比是美国的特殊行为消费税的近3倍。总之,美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个人,占比超过62%,企业贡献较小;而中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占比超过90%,个人贡献较小。
3.中美企业所得税基本内涵比较。
企业所得税是中美税制中真正可比的企业税负,其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历史演进及名义税率比较。二战后,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率一直维持在52%的高位。随着肯尼迪减税方案的提出,国会于1964年批准将该税率降至46%。1986年里根政府将企业所得税率大幅下调到34%。目前美国实行从15%到35%的八级累进税制,最高边际税率为35%。中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通过上收企业利润方式实现税收功能的。1980年针对三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中外合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0%,但可以享受“两减三免”优惠政策;外商独资企业实行从20%到50%的五级累进,实行若干减免优惠政策后实际的税率为15%~30%。1983年,我国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了“利改税”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税率定为55%;集体企业实行从10%到55%的八级累进税制。此后,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得税率不同,内外资企业“内高外低”的局面维持了20多年。1994年,我国统一了三资企业的所得税率至33%。2008年,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终于统一为25%,小微企业优惠5%至20%,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由此可见,对企业所得减税是一种历史潮流,中美两国的企业所得税都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减税过程,目前美国的最高名义边际税率(35%)高于中国的最高名义税率(25%)十个百分点。
(2)征收税基及减免政策比较。中美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均是企业收入减去直接成本,都允许对企业的某些经济行为进行减免或抵扣,但两国对扣除项的折旧处理上有较大不同,美国允许企业加速折旧扣除,而中国仅允许企业进行直线折旧扣除。此外,两国允许抵免的范围有较大差异。有些项两国均允许抵免,如针对小微企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企业研发费用、控制污染和节能环保设备的费用等。但各具特色的差别化抵免项占比更多,其中美国特色的抵免项有:公司雇佣人员达到“目标”人数,可享受税收抵免;1936年前建造的历史建筑和非居民建筑的重要修复费用;出口销售公司;经济贫困的地区企业;跨国公司(集团);美国境内制造企业等。而中国特色的抵免项有:持有超过12个月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安置残疾人员等的工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10%;民族自治地区企业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述抵免项的设置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政策目标。美国政府高度关注就业,对雇佣人员多、出口、制造和贫困地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都是保就业的重要举措;对跨国公司和企业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直接造就了全球数量最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对环境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优惠政策反映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而中国政府非常强调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优惠,具有很强的“国家主导建设”的特色;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反映了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导向;对民族自治地区和残疾人进行税收倾斜则更多地出于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考虑。
(3)实际税率和税收负担比较。虽然美国的名义企业所得税率较高(35%),但实际的企业所得税率较低,2009年美国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只有12.1%(Wikipedia),不到最高名义税率的一半,美国1947年~2011年的实际企业所得税率见图1和图2。2011年,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为22.7%,外资企业为20.46%,与最高名义税率相差不大。中国企业所得税占GDP的比大大高于美国,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美国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不到名义税率的50%,而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接近名义税率的90%。中国企业所得税占GDP的比是美国的2倍~3倍。
(4)征税管辖权比较。美国对企业所得实行所得来源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三权并用,而中国仅对前两种实行管辖。因此美国政府将美国公司全球所得和外国公司美国所得都纳入征收范围,对公司注册地和公司实际经营管理地均予强调;而中国政府将居民企业全球所得和非居民企业中国所得纳入征收范围,侧重强调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地。双方的实际差别在于:美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在中国完税后仍需向美国交税,但在中国缴税部分可以抵免;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在美国完税后无需向中国交税。
4.税收征管成效比较。
经过近百年的演变,美国的税收征管体制已经相当完善。首先,税收管理普遍实行纳税申报制度,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其次,税务审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由于美国律师、会计师数量足够多且专业化程度高,一般企业和居民都是通过这些社会性组织进行申报和纳税。第三,美国税务部门采取的是典型的“执法服务型”体制,高度的以法治税,以法治税是税收的本质要求,美国政府对一些企业违反税法事项开出巨额罚单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来说,一旦发生税收违法被罚事件,轻者损失巨大,重者倒闭破产,违法成本极高。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税收征管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税收执法不严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等弱点,企业违法成本较低,企业有意、无意的偷、漏税情况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税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适度降低我国企业实际税收负担、放水养鱼。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可能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2000年~2002年以及2007年~2009年两段时间内,美国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均大幅下降,而这两次税率急将都立刻带动企业的利润的急升,最终美国政府的税收收入不降反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的理论,目前美国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应该处于最优税率附近。中国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是美国的2倍左右,尽管两国的国情差距较大,具有不同的最优税率,但美国的实例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中国企业目前超过20%的实际税率是否有可能过高?如果确实如此,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的实际税率就有可能给企业减负的同时增加政府的税收,实现典型的帕累托改进。
2.分步推进,优化税种。
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当前国情和实际的,一是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加上居民的纳税意识淡薄,如推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无法保证充足的税收;二是所得税征收管理比较复杂,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以商品流转为主体进行从价征收简单明了,无论是对生产、流通环节还是最终消费者来说,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美国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决定了其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体系。这种情况下,照搬美国的经验显然并不明智。从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市场经济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我国税制结构的现实优化应该由间接税为主向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过渡,实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简化公平、低税轻负。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出,1994年四大流转税曾占到了税收收入的72.9%,之后占比逐年下降,2013年该比例降为51.5%。下一步可通过优化合并税种进一步降低该比例,具体的改革建议如下:
(1)营业税优化。目前,美国税制设置中没有营业税。营业税是我国流转税中仅次于增值税的税种,2013年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如果国家能增加其他的直接税税源(如房产税等)而相应降低间接税的比例,取消或降低营业税应是首要选择。而营业税优化的具体路径有二:一是合并营业税和增值税。我国自2012年1月开始在上海试行7个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2013年8月扩充到全国范围,并扩大行业试点,目前交通运输业已经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下一步将在建筑业推行增值税。从理论上讲,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营业税占比应该有明显下降,增值税占比应有明显上升。但根据上述图4,近年来营业税和增值税总的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营业税占比并无降低,反而是增值税占比在逐步降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效果并未显现。二是借鉴美国销售税的设置方式,变营业税为销售税,对于生产终端消费品的生产企业可将税收的征收时间从生产环节延后到销售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可以通过延迟收税为企业减负,此外营业税是对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征税,而销售税是对销售出去的产品征税,显然前者的税基大于后者。
(2)增值税优化。一是要推动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允许企业对所有外购货物都能实行凭票抵扣,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和新兴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适度提高地方在央地增值税分配中的分享比例,更好地匹配事权与财权。
(3)消费税优化。如上说述,我国消费税占全部税收的比例是美国的近3倍。而如果从消费税与国民总收入的比来看,美国2007年的比例为0.6%,而中国为7.5%。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消费税征收范围更宽:美国的特殊行为消费税仅对汽柴油、烟酒、航空机票、轮胎、卡车等征税;而中国除上述科目外,还对小汽车、摩托车、高档手表、珠宝、化妆品征收消费税。两国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将大部分奢侈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反应了我国对奢侈品消费的政策引导。目前,我国对化妆品的消费税率为30%,对汽车的消费税率为1%~40%,对高档手表的税率为20%。但任何政策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财富积累阶段,通过对包括小汽车在内的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鼓励国民更多地储蓄而不是高消费,并将储蓄资金更多地投入国家建设,确实起到了人民财富积累和国家整体发展的效果。但新时期,国民经济需要更多的消费拉动,同时国民积累也具备了一定的消费实力。当前,小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于各种高档商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如适度缩小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降低部分奢侈品的消费税率,就很有可能大幅增加这方面的消费,在扩大消费的同时,消费税总额不一定降低,还有可能增加。事实上,由于国内的高税率,中国国内的许多奢侈品潜在消费转向海外,2012年我国海外的奢侈品消费达到1836亿元。
3.贯彻“税收法定”原则,做到以法治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
篇5
一、基本状况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管理和税制改革受世界经济影响,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革。进入新世纪,各国税收管理、税制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是:降税率减负担;扩税基减优惠;简手续强管理。每次改革都起始于发达国家,继而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反响,而入世则促使双方日益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管理在决定高效税收体制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宏观经济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税收行政改革历来是关注焦点。目前,发展中国家日益认识到,税收政策要与行政管理能力吻合,没有相应的管理变革,政策变化不会产生预期效果;良好的税收管理既能实现尽可能多的税入,又能使管理高效和实现税收合作,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国家福利水平有决定意义。
为适应国际经济趋势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税收管理效率,其中,拉丁美洲和东盟诸国家积极努力,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20世纪60年代伊始,拉美国家企图借助新兴的计算机技术解决税政效率,但由于税制设计复杂,税率档次过细,税收优惠减免繁杂,偷税逃税现象严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到了7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交易扩大,经济行为日趋规范,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电子技术远远不够,而必须围绕税制结构合理化和税收管理现代化进行改革;进入80年代,在高额外债和宏观经济动荡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国家逐步走上了配套性的税收管理改革的轨道。与此同时,东盟一些国家鉴于旧税制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在行政运作上失之公平,不仅难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也难以通过税收来弥补持续扩大的预算赤字的问题,先后进行改革,以期建立更加公平、有效和简便的税收管理体系和制度。结果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改善税管质量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阿根廷成功地进行税收结构改革以后,已转而全面检查和调整税收管理工作,获得日益增长的税入回报。
据统计,1989年到1990年,阿根廷税入占gdp的比例由13%上升为20%,其中,至少有1/3的增长应源于税政改善;墨西哥经过改革,税收结构已出现显著性变化;巴西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税制结构、强化税收管理的改革措施,使税制趋于合理。实践表明,在适合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效率可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显著提高,而且,随税收管理状况的明显好转,在降低过高税率以及对不同纳税群体实行更加适当征税的同时,可以增加税收并有效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当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问题丛生以及通货膨胀影响税收管理效率等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税收管理改革仍任重道远。
二、改革途径
税收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行政管理资源分配,大力进行结构重组,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优势,以及采取新的技术手段等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税入。
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宪法是征税、用税的根本依据。完善的税收立法是税收管理基本权力的来源。宪法集中从三个方面做了规定,一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除非有例外规定,任何人不得免除纳税义务,也不得任意增设或变更纳税义务;二是征税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在法律授权下进行,否则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征税;三是税收的使用必须严格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所以,许多国家都依法治税,推动公民诚信纳税。巴西通过法律建立税种、颁行重大举税措施、规范各级税收管理权限、限制税收减免权力滥用等。墨西哥法律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雇员最低月工资收入的4倍,达到起征点的人要根据月收入额纳税。这里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每月有固定薪水的职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和公司的合同职工等,他们都有固定的工资账户,政府或企业每月都会按其收入从其账户上自动扣除应缴额。另一类是自由职业者,包括企业主、医生、律师、出租车司机等,其月收入并不固定,所以税务部门对他们的监管和审查比较严格,要求每月或每两个月都要申报纳税,并对其申报单进行抽查,详细审核各类单据,防止偷税逃税行为。墨西哥法律对偷逃税者处罚严厉,罚金有时甚至超过应纳税额,如果纳税人连续逃税数月,罚金将以每月20%的速度递增;如果发现伪造单据等严重违法行为,罚金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60%至90%;偷逃税情况特别严重者,还将接受司法调查,甚至坐牢。当然,墨西哥法律规定,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帮助纳税人申报纳税,但绝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将面临法律严惩。但会计师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通过合法手段进行税收筹划,尽量减少纳税人的纳税额,这不属于非法行为,不影响纳税人的信誉。
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共同性制约因素就是缺乏税政资源,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税管人员不足,高薪吸引高质人才能力较差,甚至不能满足税管基本工作条件,如办公空间和计算机等。因而,税政改革战略必须着眼于现有资源的优化组合,把有限资源从非生产性任务投向更富有生产力的工作上。所以,一些国家进行税政部门内部重组,划出“特殊单位”来处理主要纳税人的申报和纳税事务。多数情况下,60%或70%的税入源于1%的纳税大户(如大企业),因此,保证他们按时申报和缴纳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其他纳税人,维护中小企业的税收合作,保证税收总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在改革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使税收管理更有秩序和效率。通常,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胀问题,如何保证这一时期的税收成为征管的重点。在改革中,他们采取了降低征收时滞对收入影响的方法:(1)建立预付制。20世纪70至8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采用预付制征收商业企业所得税。(2)缩短评定期和纳税期,提高纳税频率。20世纪70年代中期,智利的大企业每两周必须预缴一次增值税。1987-1988年间,乌拉圭增值税纳税期缩短了将近60天。还有一些国家的每月缴税周期从20天缩短到15天甚至7天。(3)税款支付指数化,即在计算税款时,计账单位不用法定偿付手段,而用一种可根据一些指数如消费物价指数等进行调整的财政或税务计量单位。20多年来,巴西一直实行的是按通货膨胀调整的税制,由通货膨胀导致的税收调整已成为税收文化中的一部分。1979年到1987年,墨西哥主要通过缩短公司税的预付期和纳税期来增加税收,1987年后也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
税管改革能否成功,简单易行是重要因素。一方面,要简化程序,如删除税收申报书中多余的信息要求,合并申报和支付单据等,使税管集中到主要事务上来:(1)方便合作,即为纳税人下达明确的指令,绘制易懂的表格,以及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信息,改善服务质量。(2)监理合作,即开设和维持纳税人活期账户,建立覆盖最终极纳税人和税收人(如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设立快速管理程序来查询和追踪未申报者及其税收拖欠。墨西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纳税信用体系,税务管理部门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一般都有详细记录,作为对其信用考察的基本依据。纳税人信用良好,社会各部门都会为其生活和经营提供方便,否则,生活和经营都会遇到麻烦。(3)制止不合作,即建立查询责任和有效运用惩罚。司法程序和司法机构也为实施税法和运用惩罚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小额纳税人实行复合管理。在实施增值税时,最棘手的是小额纳税人的征收工作。不同国家按简化管理原则,分别采取了不同办法。在墨西哥,凡是年销售收入不超过年最低工资7倍或者资产不超过年最低工资15倍的纳税人,可自行决定是否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向购买者收取增值税,但其前提是要向税务机关申报。智利注重使每个纳税人进入增值税体系,并采取了简化管理办法:一是将小额纳税人作为一般纳税人管理。只要其对增值税的申报和计算方法比较熟悉,可自愿作为一般纳税人。二是根据小额纳税人月销售情况,将其分为5个纳税等级,每个等级从低到高算出不同的销售税额,从而确定小额纳税人应纳税额;以平均销售额不超过20个纳税单位的为小额纳税人,并应到税务机关专门登记,否则视为一般纳税人。三是对一些不易监管的小额纳税人,如零售商贩、小规模粮食生产者等,由与其购销活动直接联系的企业代扣代缴,税率适当优惠。简言之,最好的办法是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帮助纳税人依法纳税,查询不合作者,惩罚不纳税者,推动税收由“低度合作”走向“高度合作”。
发展
许多国家都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按照审计人员手册、凭借其审计资格及独立工作权限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其中,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纳税人单一注册制,包括姓名、企业名称、地址以及应纳税种,目的是打击偷逃税活动。一些国家为了便于核对各种信息,把税码与居民身份证号码一致起来,使所有部门都用同一税码识别同一纳税人。智利从1960年起花3年时间建立了税号制度,规定任何买卖都要在发票上注明当事人的税号。然而,按照gdp计算出增值税税基,乘上税率后得出估算税额,并与实际征收税额比较,根据其差额估算偷逃税情况。最后,稽查人员通过计算机对当事人进行直接检查。另外一个主要措施是加强税收审计。一些拉美国家由于生产与收入高度集中,审计活动主要针对纳税大户进行,但由此而来的是中小纳税人偷逃税情况严重。1979至1982年,智利等国改变审计策略,把中小纳税人作为重点审计对象,使增值税收入增加了56%,其中,大额纳税人增加了17%,中等纳税人增加了87%,小额纳税人增加了186%.值得指出的是,在严格的避税经济学中,纳税人不依法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即构成偷税漏税。具有相同性质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不能保证所有税收官员或代征税款单位是诚实负责的。有人指出,当开征新税和提高税率时,“效率损失”,即部分税入没有进入国库而是流入税务官员或单位的腰包,不会引起明显变化。为此,巴西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对税务系统内违法违章人员进行处置;对银行和纳税人,则依一定程序令其补税,或课以50%至150%罚款及相应的滞纳金,情节严重者,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税管改革必须加以考虑并解决的。
三、经验探讨
发展中国家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共同办法,其中主要有:(1)降低税率,减轻税负。泰国将最高一级所得税税率由65%降为55%;新加坡也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税率。(2)扩大税基,保证税收。为保证税制改革成功,保证原有财政收入水平,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各国在降低税率、减轻税负的同时,采取了扩大税基的办法。(3)调整税种结构,简化征税制度,加强稽征管理。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合并税种,一些中美洲国家对25个税种中的20个进行了合并,申报表由过去的125张减少为1张。同时,各国在税制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的税收登记制度,在管理办法上推行征、管、查三分离,实现征管手段电脑化。为堵塞税收漏洞,各国都严格稽查,严厉惩罚。
在改革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管理改革有若干值得参考经验:(1)获得决策层、管理层的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乃至拥有某些程度的政治技巧是税收管理改革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即使是最好的改革战略,若没有强烈的政治愿望,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管理人员必须采取必要步骤,获得上级部门的全力政治支持,才能改善税收管理状况。只有获得这些保证和支持,好的改革设计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2)制定税收政策和实施管理改革战略时,必须明确应当优先考虑和安排的并有相应资源的重点工作,这是税管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战略能适用于所有国家或一切条件,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3)简化税收体制,确保税制在发展中国家的“低度合作”的环境中便于操作和有效应用,这是税管改革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许多拉美国家税改成功直接归因于简化行政体系和明晰政策。(4)强化税政管理力度,有效控制纳税人和纳税环节。为了加强税征,各国普遍实行了所得税预扣制度。目前,预扣法不仅覆盖了传统的税目,如工资、利息和股息红利,而且涵盖了各种专业费和租金。预扣是所得税征缴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表明,如果税政管理不能有效控制预扣人和纳税人,预扣本身的作用是很弱的。所以,税政管理必须监督和控制预扣人将所得税预扣额如数上缴财政部门,必须核对所得税已经被扣除代缴时,纳税人缴纳的所得税是否能够很好地抵偿其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税收合作水平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这不仅体现在纳税人对税收和政府的态度上,而且表现为各国税政的效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些态度和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对偷税漏税的察觉程度,对税收结构公正性、复杂性和稳定性及其运作的认识程度,对政府行为价值的理解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等。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多专家或学者,包括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重点是偷税漏税和税收合作问题,如为什么和什么时候纳税人照章纳税或不纳税,什么影响各种惩罚,诱导会对纳税人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等。但总的说来,由于发展中国家有着极为不同的税管环境,包括管理范围、交易功能,上述探索同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关联不够。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对税收官员的分析研究,包括审计行为、调查欺诈行为、决策规则及其依据、可信度和有效性等。这个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非常突出,政府缺乏对税收官员的日益监控。因此,严格控制现金管理,密切监督税收官员搜集和应用的信息,应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税务官员的责任可以得到改善,如通过职能分解,充分利用银行和预扣人进行检查与核实,同时通过内部设立的系统,建立系统的监控和评价体系等,对税务官员进行有效管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税务资料只有税入量而没有来源以及由于法律和制度变化引致的损益情况,这为制定税管改革战略带来很大困难。总的来看,所缺乏的主要信息是:(1)详细的行政管理资源使用分类细目。(2)行政管理资源使用反馈。(3)税征标的信息。为此,税务人员和有关专家要密切合作建设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使计算机化的信息有用且有实效,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篇6
一、纯益性课税原则
企业所得税的纯益性课税原则,是指对企业的纯收益征税,这种纯收益在税收上即是指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是对企业的收入征税,而是对其纯收益征税,近似于对企业的利润征税,这区别于流转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按照税法规定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所以,企业所得税最具有量能负担的特征,它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不伤及税本,具有“良税”的美称。
我国现行税制的某些规定没有根据此原则进行规范。例如,现行企业所得税实行计税工资的做法,对企业发放给职工的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也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违背了所得税纯益性课税的原则。不少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大于800元或960元的计税工资标准,对超过标准的工资作为企业收益征税,实际上是对社会总产品(c+V+M)中的V部分也征收了企业所得税,课税的结果会造成有一部分税款属于是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税款。因为这部分对工资的征税,实际上已被分配给职工用于个人消费了,不是企业的纯利润。所以,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应尽快取消计税工资的规定,对企业发放给职工的合理工资,应允许按照实际发放数额在税前扣除。
二、税法优先原则
税法优先原则是指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以会计核算的结果为基础,在税法规定与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而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结果纳税。
从世界各国的所得税法来看,都与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税法都是独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较为详细;而会计制度则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是准则性的规定。我国的现行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较为简单,仅有20条内容,是一部不完备、不成熟、可操作性不强的税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得税对财务、会计制度的依赖。笔者建议,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不能按“简税制”的原则进行改革,而是要进一步细化规定,完善税法,强化税制的可操作性,根据所得税的特征设计税法。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以提高所得税的征管效率。
三、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原则
国外的公司所得税。往往允许纳税人在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中作出选择。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的,只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的。所以,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但是实际上,从对企业所得的课税角度考虑,仅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是不够的。因为一旦确定应纳税额,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将税款缴纳入库,所以要考虑纳税人的现实支付能力:当纳税人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时,即使在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没有确认为所得,在税收上也要按收付实现制征收税款入库;当纳税人无支付能力时,即使在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应当确认为所得,在税收上也要按收付实现制不征收税款入库。
笔者认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于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等经营所得的一般情况,应按照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确认应税所得: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按照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确认应税所得。对企业转让财产。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接受捐赠等非营业收入,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确认应税所得。对事业单位的应税收入,为方便计税,应按照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确认应税所得。
四、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企业所得税的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其对应支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为取得该收入而支出的相对应的成本、费用与损失相配比。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只规定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没有提出或明确配比原则的适用与否,造成了税法对会计原则的依赖。实际上,税法上的配比原则的内涵,与会计上配比原则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因为会计上的收入没有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之别,也没有超过纳税年度逾期不允许扣除的规定。
另外,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这一规定实际上不符合配比原则。因为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并不是全部准予扣除,根据配比原则,与免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准予扣除的只是与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配比原则,完善此项规定。
五、区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合理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的界限,在纳税申报时,单独申报资本收益的原则。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资本收益是指企业的投资所得和资本利得,其中,投资所得是投资者凭借资本所有权从有关投资项目中分得的股息、红利、利润、利息等收益;资本利得是企业销售或交换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有价证券、商誉、专利权、特许权等资本性资产所实现的收益。
区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的税收处理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营业收益是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所得,应按照一般的税率征税。第二,资本收益是企业特殊的非生产经营所得,为鼓励投资和资本的流动,国际上一般是按较低的税率征税,或作特殊的税收处理。对投资所得,一般适用免税法或抵免法;对资本利得,如果企业持有某项资本性资产超过一定期限,—般适用低税率征税。第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亏损,在税收上可以用以后年度的营业收益来弥补。第四,企业的投资损失和资本性资产处置损失,其税收处理从理论上讲应用资本收益来弥补,以防止企业避税。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对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在适用税率等税收处理上没有加以区别,建议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考虑区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借鉴国际经验对投资所得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对资本利得按低税率征税、对营业亏损和资本性损失分开进行税务处理。
六、确定性原则
确定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纳税能力。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所有与申报纳税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实际发生,要保证收入与支出的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企业不能以估计或预计数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如各项预提费用、准备金等,因不符合确定性原则,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七、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各项收入、成本、费用、亏损与损失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如果是虚假申报,将以偷税论处。真实性是所得课税的前提条件,这尤其表现在成本、费用扣除方面,要求纳税人能够提供形式和内容都是真实的凭证。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个很大漏洞,就是虚假发票和虚假成本费用的列支问题,包括假发票真开、真发票假开、虚报人员工资、虚报物料消耗等等。另外,设立假账、少计收入、多计亏损、虚报财产损失等现象也广泛存在。所以。履行真实性原则,是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八、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直接相关,即与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根据相关性原则,第一,与取得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如买卖国债的支出等;第二,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如企业的非公益性的赞助支出、企业为雇员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已出售给职工的住房的折旧费用等:第三,属于个人消费,陛质的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娱乐支出。健身费用、家庭消费等。应税收入的非相关性支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上目前还较为普遍,在减少非相关性扣除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九、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一项成本或费用只有在内容和数额上都是合理的,才允许在税前扣除,否则要进行纳税调整。合理性原则经常出现在涉及关联方交易的纳税调整中。当非关联方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时,最终谈判结果一般是市场公允价格。然而,当关联方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通过比公平交易高或低的价格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进行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时,则被视为违反合理性原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有必要增加合理纳税调整的反避税条款。
篇7
关键词:企业;纳税成本;财务管理
一、纳税成本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讨论
1.纳税成本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在为社会提供物资精神产品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扩张。利润的高低受收入与成本决定的制约,而成本主要是由生产成本与税务成本构成。生产成本降低的对面就可能是管理成本与技术成本的提高,且在一定时期达到一定程度后较难找到降低空间,继而投资者与经营者就把主要的目光转向降低税务成本,将其作为重要的渠道来开辟。
当前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里广义的成本,也包括企业的期间费用)都非常重视,往往也考虑了若干经济、技术的手段来进行成本降低与费用节约,而较多地对于纳税成本持消极对待的态度,如本能地想到逃税、推迟纳税,最多在态度上想到合理避税等方面,但都不系统化,在思路上呈现出短期性、片面性等特点。
2.企业财务管理与纳税成本控制的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从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如今的追求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经历了一个从管理科学和财经科学进步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企业经济活动最终的归宿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并不在于虚无的“利润表”中所体现的“利润”数据。做好了纳税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衡量企业的正常税负,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由于纳税的对象是国家,同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纳税具有强制性与不对等性。只有做好企业的纳税成本控制,才可能达到企业所有者、国家等多方面企业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才能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对于纳税成本的认识及控制方式存在误区
1.未能正确认识到纳税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组成部分
就一般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一般包括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财会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而对于纳税方面,往往处于消极应付状态,也没有将纳税管理提升到一个高度。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较多的企业也设置了税务专员或者税务部门,但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与税务局“协调关系”,或者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延迟,或者在某些经济业务方面,通过与税务局的政策讨论,达到一定的纳税降低。虽然从形式上,也可以为企业节约相应的成本,缓解现金流压力,但并没有将纳税成本控制提升到与企业资金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相当的水平,使得企业的纳税管理并没有一个长期的从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战略部署。
2.以税收筹划或降低税负作为纳税成本管理的唯一途径
当前,较多的企业都比较重视纳税筹划,以期为企业带来税负降低。节税是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而避税则是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纳税人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降低税收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和违法造成的税收处罚)而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会尽量利用现行税法,当然不排斥钻法律漏洞;而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贯彻立法精神,必然反对纳税人避税的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税法,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展此类活动。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较多的纳税人往往没有从企业财务管理整体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专注一时一事的税负降低,却为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和隐患。
3.纳税成本管理与偷税、逃税等不法行为混同
一些企业不仅往往没有形成健康的纳税成本管理观念,除了正常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外,却往往把纳税成本管理与偷税、逃税混同起来。认为只要达到了税负降低或者税负推迟,就达到了纳税成本管理的目的。殊不知,任何成本管理,都是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的正常的经济行为,纳税成本管理,也必须在法律法规与财税法规的许可下进行。当前,一些企业过分偏重纳税筹划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忽视筹划成本,使纳税人眼睛仅仅盯向纳税筹划的获得性,忽略了其成本付出和筹划风险。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房地产企业拍卖土地后,其契税缴纳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为了“节税”,某些地产企业就通过“筹划”,也政府签订“阴阳合同”,降低土地成交标的金额,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真正意义的筹划,一般会被税务机关定为“偷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又如,某些企业由于签批流程麻烦,或者一时的现金流短缺,对于代扣代缴境外所得税不按时申报,又不主动承担滞纳金,看起来一时形成了现金节约,但也造成了税收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因此,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
三、企业改进纳税成本管理的思路
1.企业要提高对于纳税成本管理的认识
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从政府征税至税负归宿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税负运动过程:政府向纳税人征税,我们称为税负运动的起点。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税负最终是必须转移给消费者的。但是由于竞争与可替代产品的存在,往往税负转嫁是不完整的,这个“税负差价”就是由企业额外承担的纳税成本。另一个角度,企业如果要转移税负,必然增加流动资金占用,削弱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实现价值是不利的。因此,要对税负归宿的进行分析,在通过经济学供求关系、资金流转、税费增加(如:营业税金及附加)对于企业经济利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由此引起的连锁影响,逐步在将纳税分析纳税财务分析,如逐步选择分析商品税、要素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负归宿,分析对企业预算完成的影响,从而归集到企业净利润目标的实现上来。
2.以企业的纳税筹划与税务风险控制为核心构建企业纳税成本管理体系
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即纳税筹划,主要是站在纳税人角度而言,进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违法的、合理的方式以规避或减轻自身税负、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以及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纳税筹划主要包括避税、节税与转税三种筹划形式。纳税筹划不仅能减轻企业的税负,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纳税筹划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税收成本、实现节税功能,还可以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显性背后的隐性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而税法陷阱的存在,又让纳税人不得不小心,否则会落入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这也是政府反避税的措施之一)。纳税人一旦落入税法陷阱,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影响纳税人正常的收益。纳税筹划可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不缴不该缴付的税款,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3.以企业纳税评估作为纳税成本管理的比对手段
为了正确掌握企业的纳税基本状况,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同时也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纳税风险,税务部门近年来引入了纳税评估制度。税务部门是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但是,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纳税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纳税评估实际上替企业把住了财务关,对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某冶炼公司业务招待费按业务部门分别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福利费等科目,使账簿上业务招待费明细科目反映的招待费很小,但实际发生数额并不少,致使业务招待费管理松弛,存在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漏洞,容易造成业务招待费开支大手大脚现象。税收管理员在纳税评估后建议,业务招待费可实行定额管理,对每个业务部门规定不同的使用定额,平时由各业务部门在定额范围内开支,月末报财务部门集中统一核算,并进行监督。
四、结 论
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在财务管理中要合理考虑纳税成本因素,既要合理节税,又要注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与税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成本与生产成本并列的意识,树立纳税新观念,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立元、赵海江、任崴,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完善纳税评估工作[N],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