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0: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文

篇1

小朋友们,不知道你们喜欢背课文吗?反正,我是不喜欢。每当老师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我的头都大了。这要命的文字,我总是记不进去。

这不,今天老师又让我们背课文了。这可是一个超级难的事情。我怎么背也背不好,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我只能记住两三句,经常是记住了前面,忘记了后面,要么是记住了后面,就忘记了前面,这可咋办呢?妈妈对我说:“你不要这么着急,心越急柴越湿,你先通读几遍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一句一句的记住,如果句子短的话,可以两三句一起记,最后,窜起来再记一下,要是碰到忘记的地方,再看看书,再记记,肯定会记住的。”我按照妈妈的方法,试着去记。可是,发现效果还是不怎么好。于是,妈妈又说:“记忆讲究的是方法,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即便你能背出来,但也很快会忘记的。其实,记忆可以有联想法,你自己试着用什么联想,印象更深刻,这样记起来既快又不太容易遗忘,你再试试看。”我又照妈妈的方法试了一下,发现好了一点,比原先记起来更容易一点了。接着,我就照这样的方法去背课文。总算谢天谢地的把这篇课文勉勉强强的背出来了。妈妈又对我说:“再多读几遍,有助于记忆,要不然,很快要忘记的。”我又照妈妈说的,又多读了几遍课文。

哦!天哪!这要命的文字,真够捉弄人的呀!

篇2

                                  读课文  学对联

                              安徽  鲍亚民

1、中学(语文)课文名胜对联辑录  

①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湖南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③九江琵琶亭: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④黄州赤壁: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⑤成都社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2、与课文相关的名人颂对联辑录  

①颂孔子 :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②颂屈原 :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③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七出, 威德咸孚足千秋。  

④颂韩愈  :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⑤颂范仲淹: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⑥颂文天祥  :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⑦颂文天祥 :

宰相状元余事之;

文章义节两兼之。

⑧颂辛弃疾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篇3

1、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弇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孟一诺”。

2、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3、“王独不见于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4、“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鱼卷鲤,仰啮陵艹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6、“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

篇4

所谓讲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需要教师精心讲解,学生读熟吃透的课文。这类课文通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细致地引导和讲解,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学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对于相关字词、句及段落,还要背诵重点语句、段落,甚至是整篇课文,或能够仿写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或运用词语造句……不一而足。

阅读课文则不需要教师讲太多,而是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知识,对于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小学语文教材目前的阅读课文包括两种类型,即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课内阅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活动中进行阅读的课文。课内阅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调控。学生利用专门的用于进行阅读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师的点拨和帮助下,通过阅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并掌握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基础知识,再根据教材提供的课内提示获得诸如细节描写、词句运用的基本技能。课外阅读课文自然就是在课堂活动之外进行阅读的课文。而在课外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基本上就鞭长莫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完全独立地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简而言之,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课内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师的身影,而课外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则基本看不到教师的参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的要求也更高。

以上简单地分析了讲读课文与阅读课文(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在教师参与程度和学习的广度深度要求上的区别。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讲读课文类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可说的,各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包括相关的教学视频都很容易获得,只要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几年,就会对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所以一般来说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的教学误区。大家一定注意到本文的题目中,重要性相对略低的阅读课文被放到了讲读课文的前面,这是有原因的。通常来说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误区的正是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内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把阅读课文和讲读课文混为一谈,担心学生自己无法胜任阅读课文的学习,总是以为他们会把事情搞砸,于是越俎代庖,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试图把阅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区分开,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却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放任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缺乏应有的引导和点拨,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曲解了语文教材中设置课内阅读课文的初衷。

篇5

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1题材广泛。教材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2体裁多样。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中英文的差异有利于培养语感。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师的难点,有些老师遇到课文就头疼,不知如何入手,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抓好“读”,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提高阅读能力是关键。

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

一、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而知识的传授和认知技能的培养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1、合理利用标题预测中心思想设定阅读目标。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每篇阅读课文都有标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标题往往不受重视一带而过。事实上标题一般就是课文主题的反映对标题进行分析往往能预测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分清阅读材料的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中考英语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章涉及记述文、论说文和应用文等多种文体。意味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要注重阅读材料的体裁。 3、注意不同阅读材料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就会造成一些困难。因此在阅读之前可向学生讲授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消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4、把握好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浅层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这一步往往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即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倾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判断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例如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以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二、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吃透课文精心准备。教师如果不熟悉或不理解教材内容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每篇文章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针对中学英语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的特点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美国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和美国乡村音乐的片段使学生产生英语阅读的欲望。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感兴趣阅读效果才会更佳。因此在教课之前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2、精读和泛读要紧密结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教师每周可挑选出1—2篇较好的文章对文章的句子结构、用词、习语、词语搭配等进行简单的讲解以达到扩充学生语言知识的目的。对于特别精彩的文章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 3、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初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上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初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及计算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初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在注意广泛选材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训练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 4、重视过程注意节奏。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强调结果还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以上所谈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许多教学策略还留待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和完善。

篇6

低年级课文内容一般生动形象,语言儿童化,很适合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然而,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朗续训练,必须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何让小朋友能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又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范读把握基调,引发学生的兴趣

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这里指朗读基调,即指朗读某篇书面作品的态度感情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好整体的朗读技巧。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跟老师读的一样好的兴趣。例如课文《北风和小鱼》,该童话生动地描写了北风的得意洋洋和小鱼的勇敢。针对文章内容的变化起伏,我适当地变换语调,生动地表现原文的实际内容。我在朗读时注意用得意的语气、较快的速度读出北风自大狂妄的神情;用亲切的语气、自由的速度读出小鱼看不起北风的态度,从而使整篇童话故事在生动地朗读中表现出来。这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提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学生都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试读、小组分角色读、个人分角色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用音乐渲染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课堂上使用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感受课文节奏,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歌唱二小放牛郎》是由歌词改编的一首诗歌。在教学时,我在介绍完故事背景后,请学生认真听这首歌,在歌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从而知道描写战争的部分应该读快些,而描写二小牺牲的句子该慢读,这样让学生不仅会读,而且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二小的英勇,为他的牺牲而感到难过。

三、用动作简化课文,让他们乐读

小朋友爱动,很难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往往在课堂上玩会儿听会儿。怎么让他们能有效的动起来,能边玩边学呢?不妨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效果还不错。我在教学《春笋》时,就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示“冲破”、“掀翻”、“冒”、“裹”、“向上”,让学生边动边读,用动作简化了课文内容,还读得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朗读课文的积极性,还记得快,利于背诵。

四、用动画演示过程,让他们愿读

在小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其教学效果令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多媒体动画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识字内容时,我们一般的教学往往就是先看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拼读音节后学习字词,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册《识字2》采用“词串”的形式,写了小学生每天早晨的生活常规,课文配了相应的图画。课上,我利用动画,先让学生观看了小朋友早晨的生活动画之后提问:“这位小朋友早晨这一天做了哪些事情?”这时,小朋友一个个兴致勃勃,小手高举。他们一边说,我一边点击动画演示,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一个个小脸通红,摇晃着小脑袋读得抑扬顿挫。显而易见,孩子们在动画的吸引下朗读兴趣大增,朗读实效也相应提高,也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结合想象联想,让他们美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我们应注意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那样一幕幕地在学生脑海浮现,使作品抽象的思想内容转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如我在教学《江南》时,就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自由快乐。读后,学生神秘地告诉我:“老师,我觉得我自己也象鱼儿一样在水中快乐地玩耍呢!”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能力将有明显提高。

篇7

总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因为有了书的相伴,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谛”,我们的人生之路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书“还装载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灵魂”,以书为师为友,我们将自由地穿越时空迎来每天都是崭新的的生命,让生命从此有了宽度和深度。

希望作者今后对属于仿写或改编的习作,在标题后标明。这次我帮你改了。

点评人:qzzl

篇8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街上又闷又热。

起风了,风越吹越大,树枝摇摇摆摆。在树杈上结网的蜘蛛倒垂下来,逃走了。知了也不叫了。被大风吹落的树叶在空中飞舞。

乌云越压越低,雷声也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突然,一声闷雷似乎在头顶上爆开,大雨点落下来了。开始还稀稀疏疏,霎那间,哗—哗—哗,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天空中划过一道又一道闪电,大雨紧一阵,慢一阵。房屋上的雨水泄下来,树冠上的雨水泼下来,街道成了小溪。撑伞的穿雨衣的行人匆匆奔走,有的人在屋檐下躲雨。街道上雾蒙蒙,汽车开着大灯奔驰,溅起一道道水花。

篇9

关键词:课文 自然美 联系

一、自然美的概述

语文课本中表现自然美的篇章很多,它交织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或表现自己难以严重的心情。自然美是将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第四,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高中的语文中的自然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文中的自然美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的特点。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进行选择、想象、加工、创造过的,这些自然物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具有整体美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欣赏自然美的角度并不相同,但是许多作者会渲染使得整体有了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二、课文中的自然美的情景描写

自然美的描写,揭示出美的象征意义。在我们的课文中常常有对自然美的描写,主要是写景或者人物来表现这种自然美的感觉。景物,常常受时空观的限制,难以获得自然美的全貌。而艺术作品中,由于有了艺术家的艰苦劳动,自然美的主要特征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映。因此,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够获得自然的整体美。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具有象征美的特点。这类自然景物,由于其外在特征与人的美好品格和精神相似,所以成为审美对象。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由于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因而是北方农民的象征,是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象征。欣赏这类“自然美”,要力求准确地把握作品中自然物的情感表现性,提示其象征意义。又如,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藏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将人们带到了一种情境中。

三、课堂中自然美的表现

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欣赏自然美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1)朗诵法。“朗诵”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声有色的美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诵读就是让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古汉语精品进行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奠定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功底,使学生终身受益,并且能为美读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2)角色表演法。利用图片、科教片、插图等直观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在表演中表现自己所领悟到的美。(3)描绘法。教学时,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美好自然风景。在教学中,就靠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在学生的眼前。(4)想象法。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一样,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任何欣赏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是创造就少不了想象力的参与。没有想象,或者根本得不到美,或者虽能看到美但也只是有限的。如果想象参与自然美的欣赏,那么,自然物就会呈现出无穷的意味。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山,通过想象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5)仿写法。所谓仿写,就是主观情感向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模仿,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在这个例子中,艺术家把情感“投射”到被表现的对象中,把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幻化为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这样它们才感人至深,具有艺术的魅力,可以让学生用仿写的方法来进行,便于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10

一、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海燕》、《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睢不辱使命》……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一碗牛肉面》、《项羽新说》、《春天就在冬天的身后》、《轻叩记忆的门》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二、从课文中学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

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文章《一课三学:的作文技法》使我很受启发,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三、从课文中学技法

这一部分我着重推荐余映潮先生的《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他的这一系列文章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从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的写作技法,对老师、学生都有裨益。

例如读莫怀威的《散步》,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晴,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我从中还悟到课文中的其它一些技法。

1.“假中藏真法”。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承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我的老师”中到“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老师是“假”怒“真”爱,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

2.“巧设悬念”法。

例如《枣核》中三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悬念一,“同窗索要枣核”;悬念二,“同窗珍惜枣核”;悬念三“同窗‘故弄玄虚’”。设悬念是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好技法。

3.“言为心声”法。

《陈涉世家》中第一段,陈涉只说了两句话“苟富贵、毋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这两句话已表明陈涉不安居于人下,胸怀大志的性格特点,用人物对话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环境烘托”法。

例如《最后一课》中对自然环境明媚的描写,对社会、环境险恶的描写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必然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学习的好文章、好方法。

四、从课文中学语言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先说句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和“或许……或许……或许……”,《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再说词语,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文美词。

例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二字用得精妙,不说站,不说立,不用伫,也不能用靠,只有这二字能把老王病如膏肓、骨瘦如柴、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出来。

再如社戏中“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了。”其中“回望”、“漂渺”、“罩”这些词语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领悟美文,感受它美在何处,培养语感;二要多读多写,以读促写,注意对课文中词汇的积累与摘抄;三要学以致用,要在课堂说话训练与写作训练中运用所学词语。最重要的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点,感悟美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用活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有利于师生省时省力。由于这种方法重视挖掘教材资源,在平日的文本教学中即可边学边用,学生进行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时即练就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知识技能通过领悟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既节省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也不用穷经皓首地遍翻典籍,只需借这一泓活水来引导写作。二、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定义很广,但对于农村、山区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教材仍然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载体,而其他的如图书、报刊、电影、报告会、网络等课程资源使用起来要受到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不如教材这种经典的资源易于发掘与捕捉,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三、有利于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但它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是学生生活与大千世界的桥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堂、教室、学校、社区形成一个丰富的资源空间,语文即生活这样的大语文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