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篇1

笔者近日就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对初二年级18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20%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4、初中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育者的误解。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5、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二、教育对策。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对策实施

初中学生娇生惯养,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一一落实课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包括组织机构,从教人员的配备,实施的手段和方法等,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产生苦闷和压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当代初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基本上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儿童伙伴,在家庭中又处于特殊的地位。家长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增加了,生活内容丰富也复杂了,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样,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愉快的生活,能够较好地处理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视其为重大事情,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三、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到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第二,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

篇3

关键词:初三;课前;心理教育

利用课前简短的5分钟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既能增强学生心理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初三学生面对中考压力很大,学习内容也非常枯燥,考试、做题、讲题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感觉乏味无趣,甚至戏称为“魔鬼式”的生活。为了迎接中考,音乐课、美术课、计算机课都被中考科目所代替。学生在“题”中滚打、在“考”中煎熬、在“分”中拼搏,在“比”中沉沦。情绪低落,状态不佳者甚多,有个别学生想放弃学业,逃学旷课。这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班级管理,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前途。所以,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观念对了头,学才有劲头”。

一、故事引入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通俗的故事引入,可以启迪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人说,当今社会,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失业;有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所以,有的学生就开始放弃学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自己不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疏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人生观念。比如上京赶考的一个书生,在一家旅店做了个梦:第一个梦是白菜种在高墙上;第二个梦是戴着斗笠打着伞;第三个梦是和自己亲爱的表妹睡在一个床上,背靠背。这个书生就把这三个梦告诉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你这次上京考试是没有希望,不如赶紧回家。书生说为什么呢?算命先生说:第一个梦是白菜种在高墙上――就是白种(菜种高墙不能活);第二个梦是戴着斗笠打着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三个梦和自己的表妹睡在一起背靠背――没有结果。书生听完算命先生的话,回到旅店打起行李就走。店老板很奇怪,问“明天就要考试了,为什么要走?”书生把算命先生的话说了一遍。店老板却说,你这次考试一定能中,你看第一个梦:白菜种在高墙上――高中(种);戴着斗笠打着伞――双保险;和自己心爱的表妹睡在一张床上背靠背,很简单你们只要一翻身就能成为夫妻。书生一听很有道理,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一个探花。从这个故事看出:一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两种态度获得不同的结果。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希望学生转变观念,抓住学习机会,以积极的态度战胜困难,迎接自己美好的那一天。这则小故事带着幽默,具有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比直接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漫画引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石河子的生活报,有一张漫画是石河子东方中学的一位学生画的。第一幅图:她上初三别人在努力学习,而她在呼呼大睡;第二幅图:看看周围的同学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而她却名落孙山;第三幅图:她终于在一所离家很远的私立高中――东方中学上了高中;第四幅图:虽然这所学校比其他中学相差很远,但她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加倍努力学习。通过漫画,教育学生,不要等到后悔时才知道努力。应珍惜最后一年的学习机会,不怕困难,勇于拼搏,虽然有的学生不一定努力就有好的结果,但不努力是一定没有结果,只要努力,问心无愧就行。通过漫画让学生联想自己,达到心灵共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珍惜时间和机会,付出努力必有收获。

三、事例引入

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好的素材,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事例,尤其是利用较高的可信度的事例,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示范,促使学生自觉效仿、积极行动。以自身事例说事,初中时,我也是不爱学习的学生,觉得学习太苦,没有意思,就是觉得玩得开心就好。但是一件事改变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家隔壁住着两姊妹,初中未毕业就去承包土地,她们没有人帮助,起早贪黑,很是辛苦,但是一年下来还是个“倒挂万元户”,从她们的身上我感觉到,自己不努力也会是这样的结果,也许比她们更惨。所以上了初三我开始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认真做题,不耻下问,经过初三的努力,最后终于搭上了末班车,考上了高中。我的班主任夸我是“笨鸟先飞”。实际上,我不笨只是不想学习,因为学习太苦。所以我班的学生没有笨孩子,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种学生:一种是聪明学习的学生;一种是聪明不学的学生。所以听完老师的故事相信你们有所启示吧。学生从教师的成长道路中,感悟出没有笨孩子只有不学的孩子,从而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勇气。

四、对联引入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农村素质教育的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二)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①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学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中出现太多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狂妄自负,或意志消沉、或感情脆弱、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农村中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②

二、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课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根据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校是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③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当前,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④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五)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六)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台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⑤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⑥

注释:

①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②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④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 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规律、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时代。当前的基础教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在这个全新的教学空间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着素质教育快速地向前发展。对此,新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在近阶段,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课程在教学、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校语文课程显得非常有生气,学校整体的语文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有一些语文教师出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真诚的热爱,凭着自己的素养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由于受中考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对多数语文课程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中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许多地方的语文课程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初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初中语文自身在课程定位、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个中心” 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其次,教师的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解不够透彻,对其实质性的要求只是从形式上去应付,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教师不能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不到两者教育的结合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懂得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而初中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兴趣,他们尽全力的想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进一步的充实自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时代特性,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2.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 讲台”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我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阅读、写作方面以加大阅读、写作童为突破口,以“ 读”引“写”,以“写”促“读”。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课外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将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等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一、塑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创新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严格的管理者与控制者, 是知识的主要传递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处于次要地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是被管理者与被控制者。这样的教学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对立的,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机械记忆的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处于机械记忆与机械运用状态,是典型的考试机器,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 素质教育提出要突出英语的实用性与实践性,要注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才符合认知规律。 这对传统英语教学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转变,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与轻松、活跃、安全的心理氛围,将课堂交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二)建立以赏识为主的评价体系

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英语学习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问题。 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以一个分数来评判学生学习的好与差,而是要以赏识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对待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与肯定,对待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注意评价的态度与评价语言,要注意批评的度与量,要耐心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要让学生虚心接受,促进学生改正。 英语论文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而不敢用英语了。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怕出错的心理被消除, 就会大胆地来说英语,学生创新的萌芽得到扶植,在教学中就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创新

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愉悦性与创新性,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会促进学生乐于创新。

(一)看图进行说话训练

现行英语教学图文并茂,这符合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插图或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说话训练。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必要的重组,将所学过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知识的运用中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二)编排课本剧

这样的活动既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对所学过的课文或自己选定话题来进行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 在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学生既要考虑到英语情景会话的要求,充分考虑到英语语言国家的一些风格习惯,同时又要积极运用所学过的语法、句型,以便完整清楚准确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积极运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辅助表演。 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课本剧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进行课文的复述与改写

这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这需要学生深入文本, 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整理,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着课文的主题,对课文的内容、情节、人物等进行再加工。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有本论文由英语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创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积极的认知倾向,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参与学习的动力就会明显不足, 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消极怠慢情绪,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就会以集中的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与高昂的学习情绪, 具有参与学习的强烈动力与高涨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激情,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一)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影响学生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平时,英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要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感染学生, 以内在素质打动学生。 留学生论文 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要以整洁的衣着、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大方的举止给学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其次,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教师要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 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来吸引学生。 再次,教师要具有一颗爱心。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要付出一片爱心,将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进而尊重信任喜欢教师。

(二)以英语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 教学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创新教育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现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和指教。

一、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而忽视了产生结论的过程,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要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自己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运用“趣味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一节课是否成功,导语非常重要,恰当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例如,在讲乘法公式(x+a)(x+b)=x2+(a+b)x+ab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请同学们来考老师。请你们随意说出形如(x+a)(x+b)的题,老师能立即说出它展开后的答案,并请同学们计算验证。”话语一落,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于是一道道题随之而来,老师的一个个答案也随即而出。同学们非常惊讶,立即来了兴趣,老师趁机发问:“你们想知道老师算此类题的秘诀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一秘诀传授给你们。”这样的引入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已知条件、结构都比较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的潜在功能,把例题与习题相结合,改成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性题目,就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数学中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离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得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小王拾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25元,交给了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你准备怎么写呢?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2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拾到钱包一只,内有人民币a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尾声

常见的课堂尾声是教师讲完课后,提纲挈领地复述本课所讲的要点,这样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好的课堂尾声则能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相似形的概念”这节课时,这样结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放大镜,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的整体图形怎样变化。三角形会变成四边形吗?会变成圆形吗?图中有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哪些元素变化了?请同学们量一量、想一想,能否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发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开放题,有的条件开放,有的结论开放,有的解题策略开放,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主题深刻、背景新颖的开放性问题,这既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利用好课本中开放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1.条件开放,要求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条件进行不同的取舍与搭配;2、结论开放,把结论开放,学生可积极主动地探索,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论;3、解决策略开放,一般是指用多种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即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习题关键词的理解。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吴春阳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创新能力 初中

创新能力是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是创造智慧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初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端正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要让他们认识到,创新井不神秘,其实就是思别人所未思,行别人所未行。不同于前人的思想或实践就是创新,甚至对前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他自己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就会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表扬学生的创新尝试行为,必然会使学生的信心和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二、营造环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初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望,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古怪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就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片段的创意,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讲解到“by+交通工具”的用法时,教科书上只列举了“by bike, by air,by plane”等,我们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操练时,有的学生使用了“by UFO”,“by rocket”,甚至“by broom”,等,我们不仅没有对此看似“荒唐”的说法加以指责,反而给予鼓励,从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了所讲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热情

创造学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成正比。知识的获得,想象力的开发,都是在学习兴趣的内动力作用下才能实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热情,持久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英语学科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采用“导语激情”、“巧问促趣”、“创境引趣”等方式,创设语境、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JEFC Book I Lesson114 《购物》一课时,采用实物教学法,教师自备一些食物:apples(苹果),ba-nanas(香蕉),oranges(橘子),pears(梨),cakes(蛋糕),bread(面包),some bottles of orange(几瓶桔汁),boxes of milk and glasses of water(几盒牛奶与几杯水),学生自己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教室当作商店,讲桌变成柜台,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Would you like. . .(你想……),What would you like(你想要什么),How many…(多少……)等句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购买”的物品归学生享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一堂课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四、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锐意开拓,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创设情景,导情激趣

根据语言学家弗斯的语言理论,在有人类的交队、活动中,语言环境对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类的交际活动总是与一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的。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有声的语言教材脱离了实际情景就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室里的人物、时间、空间或准备一些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密切配合教材,巧设情景,增强真实感。这样,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枯燥、抽象的语言材料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可感知的形象,而且有了大量的听说机会。如JEFC Book II Lesson57,内容是打电话,学生熟悉对话内容后,运用“对了”活动,在模拟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电话交谈,一问一答,你来我去,谈笑间就熟练掌握了接电话、电话通知、询问电话号码等要领。

2.质疑解惑,激活思维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创造”的基石。“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有大进。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设疑一析疑释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巧妙地设疑,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可采用的形式有: (1)教师设疑一引导学生思疑学生释疑一总结规律;( 2)教师启发学生质疑一学生解疑一学生(或老师)补释等。 如JEFC Book III Lesson 69《植树》一课,教师先提出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什么时间是植树节)、Can you plant a tree(你会植树吗)ZIwv do you plant atT'ee(如何植树).Why do we plant tree、eVeTv veal'(我们为什么每年都植树)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补释。在补释的过程中,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在本堂课上,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3.激思活用,多项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能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二,触类旁通。多项思维,一题多解,往往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如表达“我弟弟年纪太小不能照顾自己”一句,分别可译为:(1) My brother is too young to look after himself (2) My brother is so young that he can' t 1ook after hirnself}. (3) My brother isn' t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hirn-se1f}.不同的结构表示同一个意思。同时把句了展现给学生,分析并总结各句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教给方法,指导自学

一个人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乎段。

⑴巧记单词,事半功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词汇贫乏,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词汇的构成规律,通过语境,学习词汇,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是学生掌握词汇,得体地运用词汇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自学英语的基础。常用的词汇学习的方法有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构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如把almost(几乎)―earlv(几乎,差不多),bought(买)、―brought(带来),careful(仔细的,认真的)、―carefully(仔细地,认真地)放在一起学习,分析其特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克服易混点、易错点,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轻松地接受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⑵广泛阅读,提高能力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具体要求。阅读能力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一旦学生掌握了独立的阅读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书面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概括旨意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训练。

同时,教师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郭琳榕.以乐激趣,以趣导学[N]学英语,2005-7-10(3)

篇10

关键词 创新 实践

教育创新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人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质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创新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展开。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新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创新才能成为现实。所谓“心理安全”就是学生的学习人格、主人翁的学习地位和参与学习的权利能充分得到尊重,没有遭冷眼、受歧视、挨批评的顾虑;所谓“心理自由”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表露自己的学习情感、表现自己的学习欲望、表述自己的学习观点,没有任何约束和压制。创造型的学生个性一般是乐观、热情、自信、独立性强,且好奇、好胜、好标新立异,而这种个性特征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有可能转化为创新的行为。所以,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尊重、爱护、激励和鼓舞学生,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1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三、培养自主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

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参与意识

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从而萌发新的构想,实现知识的再生。

六、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之源。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保护和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对他们新颖、独到、特别的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带着这份愉快与兴奋的成功情绪,那份执着创新意识就会潜滋暗长。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保护和培育;反之,就是对学生创新灵魂的扼杀。教师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尊重、欣赏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这种自主、广泛的思维天地里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激情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与思维的速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够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外因)惟妙惟肖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内因),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

八、改革教法,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