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诚信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诚信教育

篇1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方面

关于学习方面的诚信,中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在中学里已是普遍的事实。大部分人都有考试作弊的行为。有些同学时常抄袭作业,一个班几十份作业常有一个“版本”的情况出现,错了都错了。考试如果不及格,他们会用涂改试卷的方法欺骗家长。

(二)日常交往方面

大部分学生不管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交往,还是在社会上与其他人交往,甚至是和自己的家人交往都会有言行不一致的表现,这种表现往往是与自身利益相联系的,如果会给自己带来批评、惩罚,他就会选择不诚信的作法。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在日常交往中另一个诚信缺失在初中生中表现得非常的突出,那就是学生网上利用匿名互相谩骂,互相攻击,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帖子言论。

(三)日常生活方面

日常生活方面,同班同学极可能出现互相攀比的现象。家长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顺利,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而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感,他们会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能够承受的生活要求,这也是不诚信的表现。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可能会通过其他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这种虚荣心。

二、 中学生诚信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的冲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有了变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在学生的认识中产生了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由于中学生正处在模仿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非常容易接受外界不健康的思想。

2、 家庭原因

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只要能得高分、能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这种思想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平时不诚实的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或者错误引导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吃亏”等话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3、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重视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一个方面,有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散漫的学习、生活态度,并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往往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和措施来惩罚学生,但没有让学生从内心意识到自己错在哪,没有感受到道德的真正内涵。学生在校的诚信品德的形成受到了限制。

4、 自身原因

大部分中学生诚信的丧失是“从众心理”所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会随着周围人的想法而改变,当自身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时,有的中学生就冲破道德底线,做出不诚信的行为 ,这种由“从众心理”的产生到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不够、诚信信念不够坚定。

三、 中学生诚信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家庭方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从理论上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

2、 教师方面,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

3、 学校方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篇2

关键词: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15-1

一、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

1.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一些学校诚信教育不是真抓实干,而是讲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诚信教育无制度,无计划,领导不过问,听其自然,得过且过,甚至公然造假,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2.教师认识存在误区。 有的教师怕搞诚信教育会分散精力,导致教学成绩下降,将搞诚信教育与提高教学成绩对立起来,导致学校诚信教育难以开展。一些教师在公开课、示范课课前反复“排演”,对于参与其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其诚信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3.教育资源短缺,科研条件差。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环境封闭,教育资源短缺,信息渠道不畅,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关于诚信教育理论的学习。开展诚信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4.环境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人价值观认知错位,道德失范,有些人做生意坑蒙拐骗,搞工作阳奉阴违,与人交往两面三刀,混迹社会八面玲珑。这样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诚信培养。

二、诚信教育的有效对策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教师要做他们的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与家长交流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微笑留给家长、用真诚对待家长、用爱心打动家长,还要自我约束,明礼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家长,不请家长办私事,不搞有偿家教等,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诚信的典范。

2.立足课程,塑造诚信。 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之中,还可以就诚信教育设立单独一门校本课程,如我校开发了《善之源》,专门安排了课时,有提纲和教材。在带有共性的基础课中,教师可以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挖掘诚信教育资源,积极实时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诚信事实要以肯定为主,多给予表扬、鼓励、奖励;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去倾听,以理解的态度,加以疏导与指正,杜绝以罚代惩等手段。

3.营造氛围,优化环境。 通过环境塑造诚信。“一所学校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教授了多少正式的课程,而是在于学生的生活发生多少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课程,中小学校面临的挑战,是要创造一个环境,通过典范来进行诚信教育。”所以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的领导与宣传。学校要成立诚信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对诚信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开展诚信教育的人力、物力。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格言、典故、故事等,并且有计划地组织讲座和班团队活动。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橱窗、广播、板报、电视等宣传媒体对诚信与做人、诚信与学习、诚信与成才的关系作全面的宣传,在校园里营造诚信的氛围,以诚信的校园环境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

4.树立榜样,赶有目标。 要使诚信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教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讲诚信,给学生做出诚实守信的榜样。此外,还要非常重视搜集、挖掘诚信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身边的能够体现诚信的典型人物、事例,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我班的一名同学拾金不昧,把课间在操场捡到的两百多元现金和一个手机,通过学校德育处归还失主。为此该同学被班级评选为“善之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力宣传和倡导下, 此后班上陆续出现了更多的诚信事例。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重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引导学生体验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使其学有榜样,做有目标。

篇3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可见诚信之重要,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诚信已成为广大中学生急需学习的课程。

新时期,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使诚信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生是面向未来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新时期我国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就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简要分析。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忽视或缺失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少数的家长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甚至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往往教育他们说:“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从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一个理念——不做老实人!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讲诚信,给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甚至有的家长“教”孩子撒谎,帮孩子编理由蒙骗老师等。

2.学校因素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诚信的忽视。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另外,学校的许多行为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学校由于应试制度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给学生留下了对诚信的疑惑与矛盾。其次,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各班主任统一学生口径,体现了学校不诚信的一面。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都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和税收,做假账等现象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的假文凭、假招聘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又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他们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

4.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二、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家庭方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国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现在的诚信教育也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在“成龙成凤”价值理念中,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2.教师方面,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中国古代教育中提倡为人师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各个方面都应该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学生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做好。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订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学校方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诚信教育实施方案;举办《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遵守行为准则;要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他们做到:第一,说话要算数;第二,做人要正直,不袒护包庇别人错误,不揽功诿过。另外学校的教育也要讲诚信,学校要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各项管理要常抓不懈,切不可忽松忽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的点滴小事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都认识到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将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一张“名片”,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

4.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营造一个诚信社会。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将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诚信建设,人人有责”,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目前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的人。

参考文献

[1]寇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思想政治教学,1998(7/8):89

篇4

关键词:诚信教育;针对性;有机性;实践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事情却屡屡发生,如:大量制造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坑农、害农;用工业酒精自制白酒,造成消费者中毒;抓住人们外出打工挣钱的欲望设立圈套,随意克扣工人工资,要求别人诚实守信,自己却一再毁约等等。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与我们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不诚实,多数是害怕说实话会受到他人的责罚,因而隐匿了真情实况。而不讲信用,绝大部分是因年龄小、贪玩忘事,或自己没有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结合课本中的一些诚实守信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2.针对学生的品德状况

小学生常有一个通病——“保证大王”。今天做的保证明天又犯了;刚刚写好的保证书,字迹未干,老毛病又犯了。针对这一状况,在教学《小摄影师》时,可以教育学生学习高尔基:答应别人的事就要牢记心上,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二、教育方法的有机性

语文教学有别于思品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应注重方法的有机性,切忌生硬地说教。

1.在领会词句意思中进行教育

例如,教学《画杨桃》一文“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老老实实”的意思是根据自己的所见绘画,而不受平时观察结果的影响;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句子的意思:“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据实而画,觉得画得很准确。通过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从而有机地进行诚信教育。

2.在探究人物品质中进行教育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苦柚》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小姑娘说的三句话:“这叫棉花柚,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有点儿苦”“这种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人们都不喜欢”,想想这三句话跟小姑娘做生意有什么关系?她这么说,说明她怎样?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小姑娘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并要求学生向小姑娘学习。

3.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教育

进行诚信教育,不能单凭空洞说教,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悟诚信,在读中学诚信,把主人公的诚信品德与自己的语言行为作比较,找差距,从而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三、教育途径的实践性

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以后,还要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才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1.在画一画中实践诚信

例如:学了《秋天》一课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家乡的秋天,表扬如实画出家乡秋天面貌的孩子,从而让学生在画画中实践诚信。

2.在习作中实践诚信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对于那些“写真”的习作,教师要把它们收集起来,刊登在班级“生活园地”上。在习作讲评中,要注重评点习作的“真”,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点评的办法,来弘扬诚信。

3.在表演中实践诚信

可以利用活动课时间,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上学到的、课外书上看到的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关于讲诚信的故事。通过选材、排练、演出的过程,让学生再现书上和生活中人物的诚信品格时,实践诚信,加速诚信品格的形成。

四、教师行为的楷模性

教师要讲究诚信,做诚信的楷模。这主要要求教师和学生要讲诚信。教师为人师表,自身的诚信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性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又特别崇拜老师,老师是他们的言行标准。他们爱说:“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是这样做的。”“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应该做到诚实守信,说话算数,给学生树立表率,以自己的诚信感染学生。教师应从日常教学出发,恪守诚信。在课外,我了解到,该生在投票前,竟将存起来的零花钱在同学面前炫耀:“谁投我的票,我就请客。”很多孩子受不了诱惑,都投了他的票。这让我很吃惊,问他怎么会想出这个办法来的,他竟笑着说是从电视剧里看来的。正是影视中的这种社会不良风尚,给孩子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当然需要国家、政府来清理不良习气,构建社会的信用秩序,营造文明环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清理文化市场的力度,预

篇5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他们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上,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观察能力,打开创造之门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创造就要有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实验离不开学生的观察,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丰富直观的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活动。生物学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我在讲鱼的呼吸时,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2)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问题(1)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

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学生眼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1)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2)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3)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4)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3.培养实验能力,提高创造本质

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思路。

4.培养创造性思维,突出创造核心

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讨学法,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第三,培养学生创造的群体意识。中学生毕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群体中多交流,集中他人之所想,发挥集体智慧,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就能团结协作,共同创造。

5.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在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我所说的“许多红绿色盲患者往往看不清红绿灯的变化”一句话,大胆质疑,发表个人的观点,其中几位学生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动手制作了一种全新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变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3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还将这种结合延伸到了汽车的尾灯上,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发明。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诚信;建议

诚信教育做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一,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一直备受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中职校逐渐认识到了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有效诚信教育。诚信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大力弘扬诚信教育,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中诚信教育是我们的现实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而班级诚信教育作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基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对班级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中职学生诚信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

学生在理论上认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但自我要求上知行不一。学生并没有将诚信视为一种必须养成的品德修养,而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学生讲诚信划分为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论上明白应该讲诚信,在实际操作上却不能控制自己,总是做出一些不诚信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只有很少部分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很多同学都不认为作弊、抄作业等行为是不诚信的。很多学生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他们对于“诚信”的概念认识不清。

2.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在学校的各级各类考试中,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考试制度,并且对监考教师和学生都做了严格的要求,但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出现作弊现象。过去很多作弊的学生被抓着,会心感羞愧,而现在周围人对作弊者的行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我不作弊人家作弊,对我不公平等,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是不诚信的。

3、抄袭成风

抄袭他人的作业,这在学校非常常见。抄袭作业被发现后,很多学生并不对自己不诚信的做法感到羞愧,反而找很多借口,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借鉴他人的作业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盏鹊取

二、中职学生出现不诚信原因的剖析

中职学生出现不诚信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1.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虚假广告、伪劣假冒产品也变得随处可见;还有现在网络上曝光的各种欺骗、不诚信行为。这些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中职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中职学生所接受和效仿。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职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有所差异,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度自然也有所不同。

3.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强调的是学生成绩,总是给学生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理念,即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管道德、品质高不高。进入中职学校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所得到的成效不是很明显。中职学生对很多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如今社会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也使得职校生深受社会丑恶现象的毒害,从而逐步背离了诚信行为。影响中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中职学生素质下降、难以管理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诚信水平,就要从学校做起,从教师抓起,争取家长、社会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中职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拓宽诚信教育工作的思路

充分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针对学生的品行及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组织开展诚信相关的演讲朗诵活动等,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发言讨论,让同学们明白,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方式,如广播、报纸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教师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诚信的作用和正面示范的力量,这要比说教式的方式效果好许多。学校要积极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比如,通过黑板报、演讲赛、征文赛等形式,宣传诚信的思想。对学生中较典型的诚信事例,要公开表扬,宣传正能量。

2.建立良好的诚信教育工作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是落实好中职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目标的必要保障。加强常规教育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如班主任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学生的奖惩制度等。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也是师生间零距离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得当的诚信教育。或者结合中职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将教书和育诚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只要老师能在平时对学生注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有“才”的学生,还能促使学生成为有“德”之人。这样,既有利于端正中职学生的求知态度,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求知作风,又为中职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道德基础。

3.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道德建设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学生自育中强调诚信道德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把诚信认识变成诚信情感,最终变成诚信行为。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是我们开展诚信教育的首要步骤。以诚信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师生,不给师生留下弄虚作假的不良印象。学校只有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做到言必有信、言出必行,才能为师生树立一个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样子。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够的。因此,在诚信教育中,我们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们也配合到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中来。发现学生有不诚信的行为时,及时的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的诚信教育是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在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学工作的重心也应该由提高学生成绩向提高学生能力过渡。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会对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数学具有三大特性,包括严谨性、应用性和抽象性。首先,数学是以数为主体,有数的学科就必然要求严谨,否则数学就只是摆设。其次,数字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如果再加上公式关系图形变换等,那就更增强了数学的抽象性。再有,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学科,不管是在证明还是计算中都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只有在强大思维能力的条件下梳理好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显然,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呢?文章讲述了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重点提出四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方法。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接触数学到现在,很多学生一直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所以不喜欢数学,自然数学成绩也很不尽人意。由此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一切行动的前提。老师要想尽办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笑话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活学生思维。另外,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老师要根据他们长处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学生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后,老师还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知道自己在数学方面不是弱者。有了强烈自信和兴趣,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就能积极听讲、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菱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菱形物品,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菱形的特征。通过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开拓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2.增强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是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问的内容既可以包括对上节课重点的复习也可以是本节课的引导。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并锻炼搜索与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对师生来说是相互促进的。但提问方式的好坏是能否达到促进效果的关键。

2.1 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一般老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针对性和目的性,一方面指问题要根据学习内容而来,另一方面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和学生水平相一致。老师根据知识多角度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收到问题刺激到脑细胞后全面地思考,多方法解题。不同的问题要对应着提问,因材施教,这样差些的学生不至于因为题太难而无从下手,好些的也不会因为简单就洋洋得意。总之,老师的目的性提问要实施到每个同学身上,调动全班同学的思维。

2.2 营造一个轻松的提问环境。初中仍是一个视老师为圣人的阶段,所以在学生眼里老师都是很严厉的。这样以来,好多学生就会因为害怕与老师交流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是太紧张以至于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课堂气氛轻松化,添加幽默的主题而不至于死气沉沉。在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学生就不用再顾及因为自己的不懂和失误得到老师埋怨或者受到学生的嘲笑。打开思维地思考问题,把每一个激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讲出来,不管是对是错都是自己的最完美结果。

3.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例题的讲解教授给学生不同种正确的教学思维。比如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像应用题的求解,老师给出一些有多种解法的具体题型后,先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然后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法。学生们或者利用已知条件直接地列出方程,或者采用由果推因的逆向思维逐步导出内在联系,最后老师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做归纳和整理。再比如类比联想思维,类比联想法就是把一些类似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联系起来,扩展思维,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习立体几何时,老师可以联系平面图形的性质,建立坐标系时联想数轴的表示方式。同时学生要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数学学习最忌讳积攒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在课下和老师讨论,不管如何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质疑是学生思维被激发的一种表现,是提升学生激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

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时刻的引导学生。学生熟悉之后就知道该怎样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并且知道全面地思考问题。不过老师在传授数学思维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老师只需要起引导的作用,完全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为目的,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4.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是一切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方法的源泉。所以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要带领学生逐步进入从数学古老的发展历程到当今研究成果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发展变化的魅力和知识性思维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学生也可以把从数学家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在加入自己平时实践里的体验之后,学生可以创新出一种更为简便的解题方法。

另一方面是老师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老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引导的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得好与坏就决定着目标的达成与否。所以为了满足要求老师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像数学实验等。无论哪方面的创新都重在开发学生智力和大脑潜能,达到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力的任务。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提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跟实验有关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实验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标下,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验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模式和类型。所以,要想该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帮助,验证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把探究活动、实验过程看成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所以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出发,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勤动手、多动脑”和“延伸、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真正转移到以探究活动和实践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思维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这就要求:要改变学生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课前准备好一切实验材料,实验时,学生完全按照课本上写好的步骤操作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机械操、被动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得不到发挥[2]。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一些教材以外的实验方法。例如: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的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课本上的方法培养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其它的培养方法,并鼓励他们去大胆的尝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3]。所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组溶液浓度检测细胞液的浓度”;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自学的能力。

4 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会因为时间、地点和实验材料的选取,以及学生不规范的操作等诸多原因,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理想,甚至失败。

对于不好的实验结果,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选择让学生把实验重新做一遍。其实对不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失败的原因,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4]。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装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他们分析一下,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结果4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诱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和分析,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根源。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必须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改革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创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探究和实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勤勇.新课程对科学课教师实验素养的新要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3):10-11.

[2]何嘉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新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0(4):16-18.

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内在联系;养成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异常,而健康的心理养成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对于人来说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才能抵抗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体育锻炼是提高人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相应地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中学生的身体,更能塑造学生的心理,使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关心理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比参加体育锻炼少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明显,心理素质要比参加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高。其主要原因是体育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与困难,经过努力拼搏会从困境中突出重围,获得成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同样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强大的自信心,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们也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此外,加强体育锻炼还能有效地缓解中学生学习中的焦虑,使其以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总体来说中学生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反应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为种种因素产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和心理适应不协调、不匹配而引起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者是心理异常。产生心理疾病及异常的主要是由体质、个性、生理等方面的缺陷造成。其中,体育教学过中中学生所呈现出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

焦虑是指人从主观上对从事的某件事提前对其进行判断,预料会产生某种不良的后果而在心理上出现害怕,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好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比如有的同学因为自己长跑能力差,一旦在体育课上遇到长跑测试,他们就会感到极度的害怕,有的学生弹跳能力差,在体育课上遇到立定跳远的项目同样会产生焦虑心理。即使是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好的学生在遇到体育测试项目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2.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指的是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性格问题、或者是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退缩、回避不愿和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有些同学甚至会对其它同学产生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良心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同学因为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开展集体体育活动项目时,往往会表现出和其它同学不合群、甚至是不愿意参加的现象,不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和其它学生团结一致,为争集体荣誉而努力拼搏。

3.自卑或自责心理

不同的学生其身体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好,对于教师讲解的体育运动要领领悟的比较快,而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差,在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不能及时地领悟,当其他同学都掌握运动技巧后,自己还在摸索阶段,在此情形下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挫败感,感觉自己能力差,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卑、自责心理严重。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进行揣摩研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采用激励的方法,调节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有关专家学者曾对学生的心理做过测试:在教学中如果强迫学生去学习不喜欢的项目,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不仅起不到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反而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沉重的压力,造成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发应。所以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尽量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项目练习活动中体验到欢乐,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激励,进而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篇10

一、初中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性格内向,导致焦虑

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他们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对外的言语交流较少,但往往心理活动丰富;虽然充满各种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但是自我实现的能力远远不够,常常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倍感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性格内向的学生由于不善于言辞,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较差,他们羞于与老师、同学主动接触交流,表现出胆小孤僻、沉默寡言、意志消沉等形象。有时,他们做了好事,学习上有了进步,内心非常渴望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但由于性格原因,也不愿表现出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最容易被教师疏忽,长时间的期盼与长时间的被忽略,导致了他们焦虑心理的产生。

2.缺乏自信,引起焦虑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中开始出现“自我”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的产生。处于观察地位的“主体我”,不断分析现实中的“客体我”,往往发现现实中的“我”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远不是那么完美,同理想中的“我”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两个“我”不能同一,“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学生内心动荡不安,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表现为自我伤感、自我怜悯、自我厌恶等。特别是偶然的或经常的失败最易使学生自信心丧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结果产生不确定感,引起严重的焦虑心理。

3.归因不当,产生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威纳等人认为:人们关于行为成败结果的知觉分析会影响他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片面地归因于能力不强、智力低等内在因素,从而产生羞愧、内疚、自卑、焦虑心理,学习动机水平降低。曾经有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这里有没有办法测量一个人的智力,我是不是智力有问题?为什么我认真学习了,成绩还是不理想呢?”学生一方面潜意识中希望自己学习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赶不上大家,于是陷入极度焦虑的情绪中,自怨自艾,感觉失落、自卑、孤独,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导致学习陷入恶性循环中。

4.压力过大,诱发焦虑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加重。这种学习压力的加重不仅是学习科目数量的增加和学习难度的加大,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中考和高考。进入初中后,从教师、家长到社会,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高期望值,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之中给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考试前,家长往往不断提示孩子:“别紧张,做题目要细心。”其实这正流露出家长的紧张情绪,这种情绪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使其产生了紧张、焦虑情绪。社会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竞争氛围使学生本身也意识到不努力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然而在其努力的过程中却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方法,往往盲目蛮干,并且喜欢拿成绩好的同学和自己比较,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在心理上自然而然诱发了矛盾、焦虑。

二、初中学生焦虑心理的调适

焦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状态,不同学生形成焦虑心理的原因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针对学生的焦虑情绪,分析其产生焦虑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心理指导和调适,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

1.扬长避短,确立自信

扬长避短、确立自信是消除焦虑的有效方法。正如心理学家马尔慈所说:“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感受到的一定是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的人,感受到的一定是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重拾自信,体验到自尊、自豪和成功的喜悦,克服焦虑心理,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一点上,一名优秀的教师和一位称职的家长职责是一致的,都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毫不吝啬的鼓励;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培养。这两点往往是学生成功之路的起点,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扬长避短,培养积极的情绪,使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2.认识自己,合理定位

焦虑严重的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即要有自知之明。过高的自我评价往往会使自己盲目乐观,定位过高,对自己的成绩产生过高的预期,这样反而会以收获失败而告终。应提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立发展目标,并脚踏实地,分步实施。其次,学生不要沉溺在自我批评中。有意识的自我批评和反省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自责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任务的完成,过度自责只能让自己变得更胆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没有执行力。 最后,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依赖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的评价态度。如果他经常从教师那里得到表扬、奖励,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肯定自己,充满自信,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批评与责罚,长期得不到肯定和赞扬,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缺少自信,变得优柔寡断。

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正确的归因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业成就间的因果关系,能让学生认识到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种方面造成的。正确归因可以避免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脑子笨、学习能力差这些无法改变的先天条件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当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意识到只要逐步改进学习方法,积极改进学习行为,就能获得学习的进步时,他们就能主动克服消极的心理焦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对学习困难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向学生指出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学科教学中真实的案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只要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有所改进,同样能取得很大的进步,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能取得学业的进步。那么,学生就会朝奋发向上变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情,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4.心境坦然,面对压力

进入中学后,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教师要教育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认识到困难、压力的存在是正常而非可怕的,从而心境坦然,直面压力。要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认识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认识到只有心理上具有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坚强意志,行动上有一丝不苟、百折不挠的努力,才能获得来之不易的成功。要指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路永远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道理,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成功者往往善于把来自各方的压力化为动力,以此激励学生并培养他们正视现实的能力,逐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5.亲密融洽,师生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