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申报流程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所得税申报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所得税申报流程

篇1

1、进入“个人所得税”APP,点击“我要办税”。(请提前下载好APP)。

2、点击“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3、选中“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再点击“开始申报”。

4、核实标准申报信息,按操作提示点击下一步,最后点击“提交申报”。(如果有退税,会出现“申请退税”,按操作提示点击“申请退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根据市地方税务局所得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企业所得税汇算工作要求,现就我局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有关问题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汇算清缴工作顺利开展,分局决定成立汇算清缴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税政征管科,负责汇算清缴工作政策咨询、申报表及培训资料印制、数据统计、总结报告等日常事务。

二、汇算清缴业务流程

税务机关组织部署—开展培训和辅导—纳税人领取申报软件安装盘、表证单书、办理涉税审核审批事项—纳税人自行计算、自行调整、自核自缴(或委托税务)—纳税人办理年度纳税申报、清算税款—税务机关受理审核纳税申报资料—税务机关统计、分析、总结上报本辖区汇算清缴工作情况。

三、各阶段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

按照汇算清缴业务流程,我局将汇算清缴工作分为培训阶段、汇算清缴申报阶段、总结阶段、日常检查阶段四个阶段进行。

(一)培训阶段

在1月17日前完成,主要由分局对纳税人及全体税务干部就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系统、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相关税收政策进行宣传、培训。

(二)汇算清缴申报阶段

1、汇算清缴申报阶段在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完成(分局要求各税务所应督促纳税人在5月20日前完成汇缴申报),由纳税人进行汇算清缴,并向主管税务所报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同时上报,市局要求所有查账征收企业都应使用所得税申报软件报送),同时要附报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备案事项的相关资料。

2、根据市局企业所得税培训会议精神,年度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所得税汇算的,应提供具备税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所得税汇算鉴证报告。各税务所在受理纳税申报时,要认真审核,对不存在问题的,要及时办结企业所得税多退少补或抵缴下一年度应纳所得税税款等事项。

3、各税务所应结合纳税人申报的资料,按照市局下发的《专业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及《日常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三)总结上报阶段

在5月30日前完成,各税务所应根据汇算情况及时登记、完善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台帐,并向分局报送汇算清缴工作总结。总结内容包括:

1、汇算清缴工作的基本情况

2、税源结构的分布情况

3、企业所得税税收增减变化及原因

4、税收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5、企业所得税管理经验、问题及建议

6、两份纳税评估报告

(四)日常检查阶段

从年6月1日到12月31日由各主管税务所对连年亏损企业、自行税前弥补亏损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在30万以上或年销售(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以及历年未检查企业进行检查。

从年各所的检查报告上报情况来看,还存在资料不规范、检查内容不全面、底稿不详细等问题。年各所在检查时一定要重视检查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书使用要规范;二是所有税种、基金均要逐项检查;三是检查底稿必须记录详细;四是要注意各种证据的收集,分局特别要求在检查资料中要附银行对帐单;五、对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所得税鉴证的,各所要对企业报送的年度纳税申报表及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分别情况处理:若主管税务所对申报资料审核后,认可中介机构鉴证报告的,在报送审理时,要对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提出审核认定报告;若对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不认可的,要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并撰写检查报告上报审理。各所所长要严格审核、把关,切实保障检查报告的上报质量。

四、业务培训

分局将对我局所有税务人员及企业进行政策辅导,要求参会企业达到100%。

(1)培训对象:企业所得税在我局缴纳的查账征收企业和全体税务干部。

(2)培训时间:年1月16日-1月17日,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天。

(3)培训地点:分局五楼会议室

(4)培训内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系统、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相关税收政策。

五、汇算要求

1、政策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税收法律、法规。

2、各主管税务所应督促企业及时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确保申报率达到100%。

3、纳税人的各项涉税审批事项全部由其直接报送到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各所必须告知纳税人审批权限及主送机关,不再受理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涉税事项。

篇3

原《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距今已有十三年,无论从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政策调整情况,还是从公民收入、消费水平上来看,原暂行办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和民情,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相关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加速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的调整进程。2006年11月6日颁布实行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税收规定为根据,全文共八章四十四条,涵盖了从申报内容、申报地点、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各项涉税事宜,特别是对应税所得、免税所得、计税方法和申报地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详实的叙述,充分体现了国家税收政策以人为本、方便纳税和充分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丰南区地税局自行纳税申报结构分析

从整体来看,丰南区局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准备早、措施足、力度强、效果显著。截至申报期结束累计申报人数313人,所得额11064万元,已缴税款3487万元,补缴税款7万元。在全市该项工作中属上游水平,期间一些得力措施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在此,笔者以丰南区局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为蓝本进行相关分析。

申报所得区域构成:从申报区域构成情况来看,申报者多数来自城区及个别经济发达的乡镇,如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黄各庄镇、唐山瑞丰钢铁有限公司所在地小集镇等等。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自行纳税申报区域来自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所在地区、知名企业所在地和经济发达地区特征基本一致。

申报所得行业构成:据统计,丰南区局申报者主要集中在冶金、陶瓷、房地产等高收入行业上,比例达95%。其中冶金行业申报135人,占申报总人数的43%;陶瓷行业申报147人,占申报总人数的47%;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申报15人,占申报总人数的5%。

申报所得人员构成:主要是收入较高行业和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个人投资者、承包人员、承租人员及外籍人员等,平均税负31%,高于全国平均税负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个人投资者所得数额巨大影响而致。

申报所得项目构成:个人所得税11个申报所得项目中除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外,其他8个所得项目均有涉及:工资薪金所得申报133人,申报所得2956万元;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申报122人,申报所得6118万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申报33人,申报所得1348万元;劳务报酬所得申报18人,申报所得486万元。这四个项目的申报人数占总申报人数的97.8%。另外,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税申报3人,申报所得53万元;财产转让所得申报1人,申报所得10万元;稿酬所得申报1人,申报所得68万元等等。313位纳税人申报的人均年所得36万余元,说明无论是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还是其他所得项目的纳税人中,均不乏高收入者。

三、目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作为新生事物,开展初期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申报区域过于集中,有待于审视宣传手段、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纳税人如实纳税申报还依赖于纳税人的诚信,而不是制度约束。对此,笔者认为,税收工作应以为国聚财为根本,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和服务纳税人为目的,以强化征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执法刚性等等手段去开展实施。其中,宣传和服务是税收征管流程的重要环节,应该贯穿税收工作始终。因此,要充分发挥税法宣传搭桥铺路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空间,注重宣传方式,讲求宣传效果,在充分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的同时,让广大公民熟知自身的权利、更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

(二)申报行业过于集中,有待于审视如何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和扩大纳税服务范围

近年来,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迅速,无论从软、硬件设施还是具体人员调配都有了巨大的投入。但是通过首次的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来看,申报行业过于集中,这从侧面折射了我们的纳税服务工作还有不到位的问题,还有重大轻小的思想。个别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单凭主观印象确定大规模、大效益企业属于高收入单位,从而导致对中、小型企业及个别人群的疏忽,使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总体思路局限于冶金、陶瓷、房地产等主流产业,而忽视助力于此类行业的辅助企业、辅助群体及其他高收入单位和自由职业者等小规模人群。

(三)申报人员构成过于集中,有待于审视高收入人群收入范围、收入渠道和收入总额

单从此次申报人群范围来看,集中于上述高收入行业人群。虽然通过持久的辅导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使稿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等预计并不看重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首先从收入范围来看,部分纳税人申报了两项以上的应纳税所得,如工资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等等,但是否存在有其他收入隐瞒、有所得不报等情况无从考证,只能依赖于纳税人填报的纳税申报表。其次,从收入总额上来看,隐性收入申报只凭纳税人的意识。更重要的一点,越是有隐性收入的人收入越是高,也越容易获得收入,而税务机关受人力、精力等客观原因影响,根本无法全面考证辖区内所有公民的基本收入和其他收入。对此,应当建立完善的协、护税网络,进一步提高部门协作水平,真正实现共同参与、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社会化征管格局。

(四)申报所得项目过于集中,有待于审视征管范围、征管措施和征管力度

申报所得集中于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利息股息红利及劳务报酬,凸显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收入渠道。但是,税务机关征管触角的延伸深入程度、延伸普及范围和延伸拓展空间亟待开发和加强。首先,税务机关无法全面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对纳税申报准确性监控困难,应当大力推广个人所得税管理软件和全员全额申报管理办法,拓展辖区纳税人征管空间。其次,纳税人必然存有主观故意或者客观影响等因素无法参与、不参与自行纳税申报的现象,甚至会有个别纳税人随意变更申报地点,又不报原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从而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等等。对此,税务机关务必从全面监控入手,深化手段、细化措施、精化管理,切实把工作做细致、做深入、做彻底。

四、强化自行纳税申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行之有效

以税法宣传月、个人所得税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影响力广泛的、经常性的税法宣传活动,充分借助于网络、短信等现代科技力量,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等涉及范围广的常规媒介力量,深入开展乡村广播、集市宣传、下企业进车间等经常。尤其要对涉及大众、民生以及公民利益的税收政策法规突出宣传,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例如,丰南区局在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多样性、多渠道的宣传辅导,使纳税人积极主动,工作开展顺利。面向辖区纳税人,开展了“宣传进企业,辅导下车间”活动,并专门对涉外企业印发了中英文对照版宣传材料;面向广大公民,与国税部门联合组织了大型税法宣传文艺表演、在区电视台为公民点歌祝福、联系移动通信等部门为公民发送税收法规短信等活动;面向个别人群,开展了进学校、进农户、下地头宣传等活动。自行纳税申报期内共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受理咨询电话126个、举办培训、辅导、座谈75次,使广大公民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对税法的认知程度和遵从程度,提高了纳税意识。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效果

彻底摒弃重大企业轻小管户、重主观印象轻直观分析等现象,切实把纳税服务做实、做牢、做细。在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服务条件和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在感情上贴近纳税人,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重点解决纳税人因不了解政策、不明白政策等原因导致的观望态度和躲避心理,争得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服务内容上贴近纳税人,强化“五制”管理、“四项服务”和“五零”服务,全力推进“一窗式”服务、全程服务、延时服务等纳税服务制度;在纳税人的监督下解决“行为不规范、素质不高、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上经受洗礼,作风上明显转变,服务质量上显著提高,让纳税人顺畅、顺心的办理各种涉税事宜;要在改进工作上贴近纳税人,要以纳税人的反应为第一信号,解决纳税人怕露富、怕暴露隐私等心理,坚决做好为纳税人相关涉税事宜保密工作,使纳税人没有顾虑,让工作没有阻碍。

(三)增强审视意识,拓展监管空间,确保税基稳固

未雨绸缪,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对“准”高收入人群的审视意识,在大力涵养税源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税基稳固。一是上级税务机关应当积极联系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单位,推广个人收入实名制,强化非现金结算,缩小现金交易范围和交易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个人身份为唯一识别标志的个人基础信息及收入征管信息系统。二是各地税务机关应当主动争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加大协、护税力度,使税收监管无处不在。三是进一步加大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的沟通协作,及时传递信息,全方位监控高收入人群。四是在申报期前或期间对个别高收入人群进行短信类“温馨提示”,告知受信人收入可能到达自行纳税申报标准,税务机关已将其纳入监管范围,既可以提醒纳税人,又能展示税务机关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篇4

近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减免税相关文书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不够。

根据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现行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和备案类减免两大类,而备案类又分为事前备案和事后备案两种。报批类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是指取消审批手续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不同的减免税事项使用的文书资料各不相同,但总体要求应当规范、齐全、完整,并符合法定形式,税务机关方可予以受理。然而,在执法检查中总是会发现,审批类或备案类减免资料存在着诸如纳税人申请报告内容不祥、要点不明、税务机关的调查报告内容简单、模糊、文书签字、时间、内容填写不全,备案文书混同审批文书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2、减免税办理的及时性不够

根据《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审

批类减免税,县、区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减免税必须在20个工作日作出审批决定;地市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备案类减免税应当在受理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登记工作。然而,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出于对税收执法责任及风险的考虑,减免税逾期审批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属于事前备案的项目,也要待来年才受理,其实事前备案的减免税是在本年年初即可办理的项目。另外有的部门干脆把备案表日期栏空着,最后在期末集中填写,用于应付执法检查。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纳税人的正常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也影响了税务机关的执法形象。

3、季(月)度纳税申报和年度汇缴审核把关不到位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是实行按季(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申报方式。减免税批复未下达前,纳税人应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些纳税人已上报减免税申请但在减免税批复未下达前(日常申报时)往往人为调节,应预缴税款而不缴、迟缴或少缴所得税的现象较为普遍。纳税人为了减少资金占用,往往要等到年终汇缴或减免税批复下达后才进行一次性缴纳或一次性补充申报,这就是所谓的“保险起见”。这反映了当前减免税审批管理中逾期审批、人情审批等不规范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着税务机关审批管理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的评估检查不到位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参加汇缴的主体及其相关法律责任,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的好坏必须通过我们税务部门加大评估和检查力度来加以验证,从而减少税源的流失,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但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普遍现象是:汇缴评估和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就没有开展,对于减免税企业更是放松了管理。这一方面是当前部分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还达不到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专业性很强的所得税业务发展要求,制约着所得税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另

一方面这也是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由于所得税是中央地方分成收入,地方只占到40%的比例,因此财政税务部门重流转税轻所得税的传统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着税收征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5、减免税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免税事项的审批和备案是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审核和备案,但这并不改变纳税人真实申报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工作人员重审批轻管理及轻备案的认识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减免税企业的后续管理往往跟不上。《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应每年定期对纳税人减免税事项进行清查清理,加强监督检查,同时纳税人必须是查帐征收,财务会计核算健全,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总额才能享受减免税。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旦纳税人取得减免税批复后或是备案后,税务部门基本上就不再对其进行日常巡查监管。个别税务人员认为既然都已经免税了,还去检查干什么,查出问题也只是罚款了事,不愿或认为没有必要投入更大精力进行日常监管。因此,纳税人季度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财务核算的健全程度往往成为税收征管的盲区,这就影响着减免税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削弱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控力度。

二、做好减免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所得税业务知识的学习。目前,不少基层局由于人员调整变化较大,很多所得税管理干部又都是新进干部,业务知识能力还不强缺乏实际经验,再加上所得税管理又是所有税种中最复杂和专业的,因此造成了所得税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被动。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的学习培训,转变思想认识,使其真正了解所得税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熟练掌握具体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所得税的管理工作。

2、加强监督,规范流程。上级机关应当加强对基层税务部门的减免税管理的监督指导,纠正在减免税管理工作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不断完善执法检查、监督,补充相应内容,规范工作流程,促使减免税管理工

篇5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11-02

强化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目前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现结合我局企业所得税管理实践,简要分析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不断加强户籍管理,管理户数逐年递增。户籍管理是税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抓好所得税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户籍管理方面,我局一方面积极与工商、地税、财政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实现纳税人户籍管理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比对来降低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加强税收管理员对辖区纳税人的巡查力度,及时了解辖区内纳税人的增减变动情况、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重点对新办企业进行跟踪和监控,有效杜绝了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截至11月底,我局共管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1 415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53户,增长21.77%,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1.2个百分点。

2.不断增强收入意识,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始终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将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大税种进行重点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截至11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企业所得税33 096万元,占全局总收入的比重为33.76%,占全市所得税入库比重为35.29%,比上年同期增加191万元,增幅0.58%。

从行业分类看,工业企业入库税款2 208万元,占总入库数的6.67%;商业企业入库税款7 95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24.02%;金融保险业入库税款7 17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21.66%;房地产业入库税款1 169万元,占总入库数的3.53%;电信行业入库税款14 04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42.42%。商贸流通和金融、电信、房地产业是我局企业所得税入库的主导行业。

3.不断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把握收入主动权。只要抓好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收入,就掌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我局对重点税源企业采取了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强化预缴、汇算清缴、预警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在日常监控管理中建立重点税源分户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等静态数据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按月、按季做好重点税源收入预测和分析工作,强化所得税预缴管理,及时把握收入主动权。截至目前,我局共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调研19户次,组织座谈3次,27户重点税源企业累计入库30034万元,占全部所得税收入的91.77%。

4.不断加大汇缴检查力度,成效显著。一是坚持分级检查制。检查工作由专项检查组、稽查局和监控科室共同负责实施。其中部分重点企业和亏损企业以及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由专项检查组负责检查;汇总纳税企业、部分重点企业以及零低申报年应纳税额低于3 000元且收入额大于500万元的企业由稽查局负责检查;其他零低申报应纳税额低于3 000元的企业由各监控科室负责检查。共检查企业340户,占全部汇缴企业的37%。二是坚持调账检查制。汇缴检查将广泛使用调账检查制,一方面回避了检查过程中不正常的人情关系,减少了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检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坚持检查底稿制。实行检查底稿制,要求检查组统一文书使用,规范检查流程,本着“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纠正和预防了执法偏差。四是坚持查前培训制。先后三次组织检查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重点学习了《市区局201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汇缴检查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检查对象、检查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及时间安排等,为检查人员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坚持每月调度制。每月25日召开检查工作调度会,各检查小组汇报检查开展情况,交流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工作经验,查找检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督促汇缴检查工作更好的开展。全年共检查企业340户,占全部检查企业的37%,有问题企业 278户,调整应纳税所得额9 068万元,入库企业所得税2 746万元、罚款87万元、滞纳金48万元。

5.高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断促进企业发展。按照总局、省局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办法以及市局相关具体要求,严格审核企业报送资料,实地核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享受政策依据、条件、程序对照文件逐条逐级审核,确保了政策执行准确性。2010年共审批财产损失税前扣除9户,审批金额4 194万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备案14户,其中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5户,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抵免1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户,农、林牧渔业减免所得7户;过渡期优惠政策12户,减免税额519万元。全面摸清小型微利企业户数、经营状况、税款征收情况,为169户小型微利企业落实了所得税优惠,减免税额418万元。

二、当前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零低申报距居高不下。今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我局企业所得税零低申报率为54.0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25个百分点。

2.核定征收面广且户均定额低。目前,我局企业所得税申报总户数为1 457户,其中核定征收企业为535户,核定征收率为36.0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户均核定税额仅为0.27万元,比全市平均低0.41万元。

3.税负率(贡献率)偏低预警过高。2009年度,我局二次筛选前共预警企业所得税纳税人581户次,占总户数的45.97%,比全市平均值高2.54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七位。其中,因税负率原因被预警的有282户,占全部异常户数的27.84%,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0.04个百分点。

4.纳税评估工作不深入。经过对已完成的纳税评估任务进行检查,发现各单位普遍存在约谈记录、自查报告、实地核实、评定处理等环节工作底稿描述过于简单、结论阐述不够规范等问题。

5.对企业申报数据的审核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局第二季度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状况的通报显示,我局所得税营业收入与增值税销售收入不一致的有134户,占比对户数的21.10%,反映出我局征管质量不高。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当前,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中国税收的一个大税种。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杠杆调节作用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从总局到省、市局都高度重视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同时,还要向纳税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整个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浓厚氛围。

2.强化收入分析。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牢固树立依法治税观念,坚决不收过头税,自觉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等方面切实分析掌握本单位税收收入变化的原因,加强所得税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做好收入预测。三是密切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及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增强对税收收入的预见性。

3.加强申报数据的审核力度,着重提高数据质量。一是按季度对申报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本单位所辖企业零低申报、亏损、核定征收、电子申报等情况,对申报指标不符合要求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修正;要加大对持续亏损企业、零低申报企业等监控力度,确保征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二是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三是坚持对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申报数据质量。

4.深化两个系统的所得税应用工作。一是深入分析本单位预警面持续偏高、出现连续预警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查找企业所得税管理漏洞,挖掘收入增长潜力,促进企业所得税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增长,切实降低预警面。二是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提高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规范纳税评估操作,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评定处理,做到适用法律法规条款准确充分。根据评定处理结果,及时督促纳税人按照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规定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和调整账务,进一步做好督导、复查工作。

篇6

关键词:清算;注销;涉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方式成立新的法人;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宣告破产;企业因吊销营业执照或经营期满企业不再继续经营,按照《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税收征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在办理法人营业执照注销前,应办理税务清算,注销《税务登记证》。实务操作过程中,各地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60号】)以及《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91388号】)的规定,要求清算、注销企业提供《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及附表,并从形式上对申请清算、注销的企业提供的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审查,但没有对申请清算、注销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进行实质性核查,普遍存在重程序、轻内容的现象。

一、正确区分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和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

从企业清算、注销的程序来看,根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宣告不再持续经营,需要进行清算,办理企业注销手续;并依法成立清算组或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处置、分配企业资产。企业宣告清算日之前发生涉税事项属于清算前事项,其纳税主体为原企业,其计税基础是在持续经营的假设条件下确认、讨一量的。主管税务机关对于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应重点关注的是原企业的纳税义务是否全部履行,是否存在应缴未缴税款,这里所涉及到税种不仅仅是企业所得税,还应包括:流转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等,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应对原企业所涉及到的税收进行一次全面汇算清缴,汇算清缴结果作为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债权的重要依据;企业清算期间涉税事项的纳税主体不是原企业,系新成立的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但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的纳税义务是在非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处置资产的收入不能按在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公允价值来计量、确认,而应采用可变现价格、交易价格来计量、确认。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接受注销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延用原企业计税基础,计税基础与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为处置资产损益,处置资产清债债务净收益属于清算所得,它是计算清算所得税计税依据。清算期间涉税事项主要是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企业资产、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税收。因此,划分注销清算日之前涉税事项与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其目的是正确区分原企业清算前的正常经营所得和清算所得油于正常经营所得与清算所得的纳税主体不同,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是不能相互抵销的。

二、应关注注销清算日前的涉税事项

1.主管税务机关应主动参与注销企业清算工作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依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或破产申请裁定之日起十日内应书面通知主管税务机关,并对原企业所欠税款进行主动申报。

一般情况下,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不会主动告知税务机关,也不会主动申报原公司所欠税款,错误地认为: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报债权,视同放弃债权,不能获得清偿,从而逃避纳税义务。要知道,企业依法纳税是一种法定义务,企业因履行法定义务所形成负债与因合同关系而形成的一般性负债是不相同的,企业所欠税款在清偿过程中应当优先清偿的,且不因主管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申报债权而不能获得清偿,何况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在没有尽到书面告知义务的情况下,没有履行法定纳税义务,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利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主管税务机关在知悉企业注销情况下,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清算工作,对企业申报的欠税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所欠税款是否真实、准确。

2.主管税务机关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核查注销企业的“应交税金”科目,应交税金科目余额与企业申报所欠税款金额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找出差异的原因,并与企业日常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核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未申报欠税。其次,重点关注企业“预收账款”科目,核查企业是否存在已销售,未开票,未及时结转销售收人的情况,核查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销货合同、仓库发货单、货物运输单据等,以确认企业的预收账款是否应确认收人。防止企业利用注销清算的机会,将“预收账款”作为不需支付的款项列人清算收人,从而逃避流转环节税收。第三,关注企业不需要支付款项。有的企业将以前年度收到的政府补助收人、包装物的押金、其他业务收人挂在“其他应付款”科目,这些负债不需要支付,形成截留收人;第四,原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提各项费用节余,如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由于企业不再持续经营,这些费用支出不再发生,其余额应冲减相关支出,调增清算前应纳税所得额。第五,主管税务机关对实物资产移交情况进行核查。原企业移交给清算组或破产资产管理人的实物资产与企业账面实物资产是否存在差异的情况,实际移交实物资产与账面实物资产存在重大差异,应查明原因,防止企业利用清算的机会转移资产,逃避税收。若重大差异的清算日前存货盘亏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其进项税额还应转出,补缴增值税;若重大差异是由于其他原因或者少转成本造成的,其损失应调减清算日之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主管税务机关全面核查企业所欠税款是作为向清算组或资产管理公司申报债权的重要依据。

三、应关注注销清算期间的涉税事项

注销清算期间涉税事项主要包括处置资产、负债以及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涉税事项,处置资产、负债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分配剩余财产可能涉及到个人所得税。

1.处置资产、负债的损益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

待处置资产的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扣除资产计税基础后的余额为资产处置损益,若待处置资产的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大于资产计税基础,则为处置资产净收益,反之,即处置资产净损失;债务清偿金额扣除债务计税基础后余额为债务清偿损益,若债务清偿金额大于债务计税基础,则为清偿债务净损失,反之,即债务清偿净收益。处置资产、清偿债务后形成净收益,为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处置资产、清偿债务后形成亏损,为企业清算损失,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2.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涉税事项

处置资产交易价格或可变现价值优先扣除清算费用后,(l)用于支付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2)支付所欠的应当划人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3)支付清算税金及附加、清算所得税、以前年度欠税;(4)支付普通债权。处置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上述债务清偿后还有剩余财产应分配给投资者,超过投资者投人的资本,如果投资者为自然人,还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分配剩余财产过程中,主管税务机关应关注分配顺序是否保障国家税收利益没有受到侵害,得到清偿的税款是否及时上缴国库,没有得到清偿的税款应及时办理相关的核销手续。

综上所述,企业清算、注销过程中涉税事项没有引起主管税务机关的高度关注,企业税务清算、注销的操作流程不够规范,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笔者建议:主管税务机关应尽快出台注销企业的税收清算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企业清算相关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以避免企业清算、注销过程中的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徐微.企业清算过程中所得税处理[J].经营管理者,2011(04).

[2]李彩桥.企业清算程序及涉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9).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J].财会学习,2009(07).

[4]王学军.企业清算所得的确定及相关所得税处理[J].财会月刊,2010(13).

[5]张志杰.浅谈企业清算的税务处理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6]贾丽智,李慧丽.企业清算业务之所得税处理[J].财会月刊,2010(28).

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分类申报 综合申报

一、综合个人所得税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产生于18世纪末期,发展于本世纪初期,是现代直接税产生发展的标志。从世界各国的征收模式来看,对个人的收入征税有分类课征、综合课征以及分类综合相结合课征三种类型。所谓分类课征,就是将个人所得按来源划分成若干类别,对各种不同性质来源的所得,分别计算征收所得税,采用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年终不再汇算清缴。综合课征就是综合纳税人(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全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从其所得总额中减除各种免税额、宽减额及扣除额,就其余额(即应税所得)按照适用的累进税率予以课征,即把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全部收入加总,再减去法定的扣除后进行累进征收。

从个人所得税的发展来看,它是从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形成了综合所得税制,并有税制国际化的趋势。在个人所得税初创时期,为了便于征税和来源控制,个人所得税大多是按收入来源进行课征的,自然形成了分类所得税制。如美国1915年约有60%的个人所得税是按收入来源进行课征的。但由于分类所得税制是按收入来源分别课税的,所课税额不一定能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而且不能实行累进课税,因此不符合税收纵向公平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征管手段的改善,就纳税人的综合收入实行累进课税的综合所得税制应运而生。1927年美国率先实行综合所得税制,1959年法国亦开始实行综合所得税制,1962年比利时开始实行。英、德、日等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也经历了从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过渡的过程。总的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的时间较早,而拉丁美洲各国目前仍处在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的过渡阶段。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与现状

从1994年开始执行的个人所得税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个人收入多元化和一部分行业与阶层的个人收入增长较快的背景下实施的。新的个人所得税制出台后,通过分类制的实施将其划归为地方税种,使其在地方税种中占有比较明显的地位。但是,这种税收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要求用其解决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呼声比较高,要求发挥其修补市场机制缺陷功能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所形成税收任务年年加码的结果。尤其是后者,因为在税收任务层层分解的情况下,地方税收又没有非常突出的税源和税种,所以,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就必须开辟新的税源增长点,运用个人所得税和其他财税杠杆调节居民个人收入,通过这种再分配手段以维护市场经济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属于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所得、奖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11个类型的项目。在每个项目中,都各自规定了相应的税率、费用扣除标准和征税方式。这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对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在调节收入差距中,造成了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不公平,一些高收入者可以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合理避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所体现的矛盾之一,就是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本应向高收入者课征高税收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因高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薪外的资产收入,特别是一些隐性收入,使得税务部门难以掌控其具体数额,反而收入来源固定的工薪阶层易于管理。据统计,目前全国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70%以上,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80%。

目前中国出现贫富悬殊状况,有众多的体制因素,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设计上的缺陷也是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之一。“这种决定是否交税的主要因素是在何处工作,而不是挣多少钱的制度设计,明显不公平,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难以发挥,加剧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杨之刚)。”

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导致课税的随机性,有可能出现两个人的支付能力相同(年所得额相同)而税负不同,或支付能力低者税负高于支付能力高者的非正常情形;分类税制按月、按次征收个人所得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汇总计算征税的制度相比,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难以完全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在费用扣除方面,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定率扣除和定额扣除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忽略了纳税人的自然状况,如婚否、子女等家庭状况,必然使个人所得税制有悖于社会公平原则。对同种性质收入采用不同的税收处理,例如工资、劳务等收入,个人所得税不能体现按支付能力纳税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人取得多项所得或从多处取得所得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目前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的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享受多次费用扣除而逃税漏税。

三、我国应用综合个人所得税的前景

分类税制的缺陷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减弱,因此在我国引入综合税制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税收负担必须按支付能力分摊,高收入个人应比低收入个人支付更高比例的税收,相同财务状况的纳税人应有相同的所得税义务。这样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由所有公民平等承担,对私人企业和个人来说,综合所得税是确保其所支付的税收份额公平的唯一途径。

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综合课征是比较理想的模式,有较强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相对于分类课征更为公平合理,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能符合支付能力原则或量能课税的原则,可以发挥所得税作为调节社会经济波动的“自动调节器”作用。现将综合个人所得税应用前景分析如下。

1、实施综合个人所得税存在的困难

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大都拥有终身唯一的社会保障号,且信用交易发达,税务机关能够有效地控制居民的收入。以美国为例,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规模使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管,尤其是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源监控。美国国内收入局的计算机系统采用统一的纳税代码对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登记代码与社会保险代码一致,如果没有纳税代码就不能在银行开户,就无法享受社会保险,交易合同也属无效。由于代码具有共同性,税务部门很容易与其他部门交换信息,从而能够全面掌握与纳税人个人所得相关的信息。

目前,中国的征管手段还比较落后,电子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税制的前提是纳税人的各项所得能够统一计算,但目前的事实是税务机关在与纳税人的博弈中很难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落后的管理手段、缺乏训练有素的税务管理人员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的效率。与其他税种相比较,因为课税对象的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个人所得税对征收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推行综合税制将导致征收成本上升。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意见基本统一。他们认为,综合课征模式考虑了各种收入纳税人的总收入水平,以总收入作为纳税的参考,能较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但税制模式的选择必须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建立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个人收入的完全货币化;二是有效的个人收入汇总工具;三是便利的个人收入核查手段。

任何一种税收的开征和推行都是有条件的,但比较起来,个人所得税对施行条件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税收。一般认为,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对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主要是人均收入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人们在交易中运用货币的比例,即人们获取的所得在多大份额上采用货币的形式。这样,以货币所得为计征依据的个人所得税就难以捕捉到较多征税对象,因而无法获得充分发展。将分类课征与综合课征相结合的模式,是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然而在目前的征管条件之下,这一模式有可能导致“既没有效率,又失去公平”的尴尬局面,因为在综合和分类之间会形成更大的避税空间(刘尚希)。

2、税收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综合个人所得税的实施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以计算机管理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执法水平为目标,融岗责体系、操作规程、业务考核、责任追究为一体,实现管理、控制、预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是一项科学、严谨、繁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岗位职责、细化业务规程、加强部门协调、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从制度建设、技术手段、管理规范等方面,精细化管理系统、完善地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加强了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重要举措。

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细化对高收入者纳税的管理。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来源及其真实度是中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长期以来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上述办法提出要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实现个人收入“一户式”管理。个人所得税大部分是由单位代扣代缴的,而目前绝大部分扣缴单位并没有明细申报到个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只是一个汇总数。

努力建立和健全个人所得税的现代化征管手段,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有效地解决管理工作中无法靠人力完成的大量细致而具体的问题,使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确,由模糊走向清晰。去年我们立足信息系统的增值应用,科学采集数据,加大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税源监管档案,拓宽了税收管理面,整合了税收管理流程。

普遍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相结合的征管模式。通过对一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考察发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几乎都采用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相结合的征管模式。中国在具体建立和推行这种征管模式时,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有步骤地进行。

随着我国税收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分类税制会逐步过渡到综合税制。综合税制可以发挥所得税筹集财政资金和对分配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所得税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办法为综合税制提供了经验和过渡

为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和完善,我国近两年推行了年度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个人,实行自行纳税申报制度。由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走入了“分类计税”加“综合申报”的双轨制运行格局,该制度已被大部分纳税人所接受,在实践中也取得明显成效。推行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制度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然因素。一般来说,分类税制实行源泉扣缴征收方式,综合税制则实行自行申报方式。我们可能不会一下子过渡到综合税制,但要通过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过渡最终走向综合税制。以高收入群体为试点,以后逐步扩大到所有纳税人都应采用自行申报方式纳税,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目前的做法是为将来的税制转换提供经验和过渡。从目前来看,不仅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包括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综合税制,因为其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税收公平合理。所以,综合申报个人所得税并非必然和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在一起。

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以综合收入为税基,以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以实行自行申报为特征的综合所得税是现代个人所得税制的一个基本税制模式。综合所得税制相比较于分类税制的调控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优点十分明显:一是全面考虑纳税人的各种收入情况,具有广阔的税基;二是顾及纳税人家庭实际支出情况,便于合理地确定纳税起点和必要的纳税扣除;三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避免因实施代扣代缴而造成税收遗漏,纳税责任更为明确。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更好地体现税收量能负担的原则。

我国下一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综合分类征收体制,以实现税负公平。随着税收征管及相关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地税部门可逐步实施完全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制,考虑将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有较强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制定统一适用的累进税率;对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等其他所得,在一段时期内仍按比例税率实行分项征收。

【参考文献】

篇8

公司税务零申报流程:

领取纳税申报表: 纳税人可到办税大厅免费领取各式纳税申报表或在本地区地税网下载电子版后打印使用;填写纳税申报表: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前,应详细阅读纳税申报表封面的填表须知,或参照办税大厅有填表样本,纳税申报表中纳税人全称栏应加盖本单位行政公章;报送纳税申报表:纳税人根据本程序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将纳税申报表报送办税大厅征收窗口,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时应附送会计报表。公司税务零申报流具体时间为每月15日前向国税申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 个人所得税 代扣代缴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因此,高校是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人,肩负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目前,高校教师已被国家税务机关纳入重点纳税人管理范围之内,因此,怎样解决高校在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既科学又快捷的方法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一、高校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教师纳税意识不强

就高校教师每月的收入而言,税法中规定的应该要缴纳个税的项目有哪些和怎样计算应缴纳的个税,教师们思想上并不了解,使得教师们对高校代扣代缴个税工作心存疑虑,因此,造成教师们对高校财务部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作非常不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收所得,都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收入所得中,按照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税。工资、薪金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以个人当月取得任职或者受雇的全部收入,减除税法规定扣除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再减适用税率相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如表1所示。

(二)高校教师队伍构成类型复杂,难以准确分类

高校教师队伍组成具有人数多、身份复杂的特点。有在编在岗人员、离(退)休人员、退休返聘人员、编外人员、外聘学者(专家)、外聘硕士博士导师、临时聘用工作人员等等,对于不同性质的人员分类,在个人所得税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只能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再结合个人的判断进行分析处理,这就给高校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人员类型判断错误,直接导致个税计征就不准确。

(二)规范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方法

(一)规范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应根据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统一划分人员类型,严格执行全员、全额管理。全员管理,根据个人所得税扣税原则对学校的人员身份做统一的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将高校人员及纳税情况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校内人员”,指在编在岗人员或者与学校签订一年以上合同的人员;第二类为“离退休人员(包括退休返聘人员)”,指经人事部门核定的离退休人员和与学校签订继续聘用合同手续的离退休人员;第三类为“校外人员”,除上述二类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定义为“校外人员”。在人员身份进行统一划分的基础上,完成个人基本信息采集,并对基础信息实施动态维护,达到全员管理的要求。全额管理,在完成了人员分类后,针对特定的人员类型执行相应税法条例进行代扣代缴。“校内人员”在学校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合并的方式计征缴纳个人所得税;“离退休人员(包括离退休返聘人员)”除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应在减除费用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合并的方式计征缴纳个人所得税;“校外人员”取得的所有收入一律按“劳务报酬”所得的方式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依据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的要求,建立个人应税所得收入及其相应所得税的分类明细档案,按月向所属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相关信息,进行明细纳税申报。

(二)加强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的数字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根据特有的人员结构和收入所得的复杂性、汇缴金额难等特点,应该引进并应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系统,用以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财务部门可通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将高校人员按基本信息做统一的分类,发放当月工资、薪金,再通过财务数据平台,将当月人员分类信息、工资薪金数据信息作为《个人其他收入发放及所得税管理系统》和《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高校各部门自行向上述第一类“校内人员”和第二类“离退休人员(包括退休返聘人员)”发放“个人收入报酬”,可通过校园网计划财务处网页“网上财务、申报管理系统”进行自行申报报账;具体流程为:登录计划财务处网页网上财务用户登录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校内人员其他工薪收入申报投递支付;每申报一次,都可形成“其他工薪收入领取表”,如表2所示。各部门自行向上述第三类“校外人员”发放“劳务报酬”,也可通过校园网计划财务处网页“网上财务、申报系统”进行自行申报报账。

(三)加强对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

税务机关应配合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如:通过校园网、计划财务处网、橱窗、宣传彩页、业务培训等多方式)普及个人所得税税法知识和税收政策,让教师进一步了解个人所得税法的内容,使教师们认识到不按税法纳税是违法行为,充分了解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和计算方法,逐步加强和规范教师的纳税意识及行为,调动纳税积极性,同时也对高校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要科学的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去履行税法赋予的代扣代缴义务,遵循法律法规,按时计征并缴交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应从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做好纳税筹划,减轻教师纳税负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代扣代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把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 20.

[2] 陈旭.规范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探析[J].财政金融,2009(5): 40- 41.

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现状;对策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种,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课税模式:分类征收制、综合征收制度和混合征收制。所谓分类征收制就是把不同来源所得按照规定划分进而进行计算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制就是应纳税所得是综合个人全年各种所得的总额,减除各项法定的减免额和扣除额之后净值,最后按照统一的累计税额征收;混合征收制,又称分类综合制,是对纳税人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所得额先分别按不同税率征税,再综合全年的各项所得进行汇总征税,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最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采用第一种模式,即分类征收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向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方向变革。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

从1980年我国颁布所得税法以来,我们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首先课税模式的选择不够合理,其次全国的收费扣除标准统一,没有体现地区差异,对于特殊地区特殊群体不能体现公平原则,并且由于税务征收制度的不健全,偷税漏税的情况一直存在。(一)计征模式太过理想化。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难以体现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职业,职业的多元化导致收入获取形式的多样性,现行所得税制度开始显露出一些弊端。1.难以体现税收的公平性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人分为有多收入来源和来源较单一这两种纳税人,一样的收入却缴纳不同的税金。所得来源多的纳税人可以按照不同纳税项目多次扣除免征额,可以少纳甚至不纳税;相对的收入来源少或者单一的纳税人扣除额较少要缴纳多的税。这就难体现公平的原则,不能有效调节较高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差距悬殊。2.根据收入的性质及类型按不同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合理我国有对工薪所得按月应纳所得额进行征收,适用5%-45%的7级超额累进税;对劳务报酬所得采用用20%的比例税率,这导致照收入的性质及类型按照不同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显得十分不公平。(二)费用扣除标准不科学。我国现阶段制定和运用的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到社会个体对于税负承受能力的差异性。1.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已婚和未婚个人所承受的家庭压力是不一样的,已婚人群要承担养家的责任,要支付赡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一系列家庭开支。而未婚人群只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用开支,相对来说负担较轻。2.全国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我国进行的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同样不合理,因为每个地区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收入较高,所以3500元的起征点相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来说偏低,但对于工资水平较低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3500元的起征点比较合理。3.费用扣除标准内外相差过大在我们国家,对境内外籍人员及外籍专家的纳税扣除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每个月扣除额为4800元,这和我国国内的居民相比有较大的优惠。虽然这是对外籍来华的工作人员的鼓励,但是因为其工作的所在地也是中国,消费所在地也是中国,其减免扣除的费用不宜差距太大,应该适当提高一些,否则对于本国的纳税人不公平。(三)税率结构不合理。我国在2011年做出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将从现行的2000元上调到3500元,并且税率档次减少。税率档次的减少是将复杂的税率结构进行简单化,这有利于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但是现行的税率结构依然有不足之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都属于劳动所得,但是在征税过程中却实行不一样的税率,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区别对待。(四)纳税征管手段难以控制高收入者。我国个人所得实行的申报方式有两种,即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都是其单位代扣代缴,因此偷税漏税现象就会比较少。而高收入者由于收入结构相对复杂,税务部门难以监管其全部收入,部分缺乏纳税意识的高收入者出于一己之私,会想要用自身权利想方设法进行偷税漏税,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反而成为主要纳税主体。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所得税严重流失,高低收入者之间贫富差距更加明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五)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法在流程上存在问题。第一,主要以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主,减少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环节,这导致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而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是健全税制的关键。第二,如果纳税人工作地点不固定,那么其在不同地市获取的收入如果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税务部门很难掌握具体信息。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有在与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体现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对策

(一)科学设计税率结构。个人所得税税率会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断变化,根据“拉弗曲线”分析税率、税收和税基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纳税人按其应纳税所得额划分成低收入者、中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三类,其中应该以中收入者所占比例最高。目前大多学者的建议是,考虑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将目前的最高税率45%下调到35%,最低税率仍维持在5%,税率档次设计可以为5-6级。(二)合理划分纳税主体单位。我国现在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是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活的,所以在扣除费用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医疗费、教育费等这些不能体现出是以家庭为单位支出。因此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结合我国现状,划分成“一代家庭、二代家庭、三代家庭”等不同的纳税主体,然后根据不同家庭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设定不同的税前扣除项目和差异化税率。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改革经验,以家庭为征税单位的制度下,税前扣除项目应综合考虑家庭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的数量、有无病患、年收入支出总额等。在减免税前扣除项目时要详细了解每个纳税个体的税前扣除项目,在此基础上由纳税人自主选择采用何种纳税单位申报。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而且有利于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让税收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用之于民。(三)建立制度化税收征管机制。我国现在是实行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两种缴税方式,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适合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也适合我国现在落后的征管手段。对于需要自行申报纳税的高收入者,我国对税源的稽查制度依然不是很健全,税务部门无法对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的全部收入进行有效监管,个人所得税逃税成本低,惩罚力度小,无法对偷逃税金者起到震慑的作用。所以应该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制度化的税收征管机制,加大偷逃税金的处罚力度,从法律层面保证保障所得税的征收和监管。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的先进经验实行预扣制度,由纳税人每年进行税金的预交和年终汇总申报。同时为了杜绝偷逃税金行为的发生,税务部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对纳税人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控,通过信息交换,及时掌握纳税人的所有数据信息,对偷逃税的公民进行严厉的惩罚并计入诚信档案记录,这对纳税人今后的贷款等行为产生影响。(四)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公民的纳税意识是决定公民能否主动纳税的重要因素,也是避免逃税、漏税现象的重点。许多公民缺乏纳税意识,不想主动纳税,甚至动用一切方法偷逃税金,所以,应该加大纳税宣传力度,经常举行法制宣讲,宣传税收是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让公民了解税收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国家税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能够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昊.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及改革对策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5(09)

[2]弓剑.我国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