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育培养

篇1

根据2011年4月1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O1138号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自2007年规范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以来,调整优化了中医类专业结构,提高了中等中医类专业生源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自2011年起,各省(区、市)可根据本省中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选择1—2所中等中医类学校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的学校原则上应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招生范围为本省,招生时限截止到2015年。经审批备案后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的学历,可作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须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经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学校,在招生时应向报考学生明确告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执业医疗机构范围。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部门、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审核确定我校为中等中医学专业继续招生的2所学校之一,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备案。

2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们对全省的中医医疗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情况做了一些调研,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开展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非常必要。

(1)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声较高。在乡镇卫生院,许多临床病例在单纯西医诊疗无效之下,病人常常求助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冯五金将中、西医进行了简单比较,认为轻、中度疾病适合中医慢性调理,重度疾病中医没有西医来得快;从疾病诊断来说,西医更明确,中医较模糊;中药副作用较小,能调根治本,而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等。鉴于此,基层医院临床的“中西医结合”非常必要。

(2)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增加。为让中医药医疗、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更贴近居民,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山西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复的中医药参与率不低于80%,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目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3)中医药走进新农合。调查显示,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全部纳入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独立的中药房;对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可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补偿比例的提高幅度不低于10%,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提高幅度不低于20%;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鼓励试点县开展单病种中医药治疗限价工作。

(4)中医发展亟待“抢救”人才。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的名老中医专家已不足5o0人,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中青年骨干因工作环境差,流失现象很严重。目前,我省104家县级中医院,77家中医院没有主任医师。同样基层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急需有人继承。

(5)众多老中医经验失传。我省曾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专家。尽管国家鼓励开展“名老中医带徒”,我省也有部分名老中医带徒,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专项经费,使众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失传。太原市中医院的刘绍武老先生,在耄耋之年远赴海南,成为海南名医。如今,我省名老中医流失现象仍在继续,如灵石县中医院第一任院长李可,使用中药治疗急危重症在全国知名。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专程组团来晋向他学习,全国众多中医临床医生拜他为师。2010年,他被广西中医学院高薪聘请,以他为首专门设立了“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

(6)中青年骨干不断流失。在我省名老中医减少的同时,中青年骨干也在不断流失。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曾经在长钢医院工作,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将其留在省内。近10年来,山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进入县乡中医院的不到1%。而受经济利益影响,进入综合医院的中医专业学生却多选择进入西医科室。(7)就山西省晋中市情况而言,一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市级的医疗机构,区、乡、镇卫生院很少;另一方面基层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由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经济性,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有很强的需求。从我市2O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来看,310名职工中,只有131名是中专以上毕业生,其中中医人员仅有19人,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3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办好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条件

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921年创办的汾阳医院附属护校。经过近9O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占地170亩,建筑面积74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76o0平方米,办公楼3265平方米,实验楼14661平方米,学生公寓30O00平方米,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7098平方米,图书馆6155平方米,阅览室1loo平方米。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以及基础医学各科的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施,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两千万元,有多媒体标准化教室35间。学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杂志6o余种,并配有电子阅览室。主要办学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要求。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专任教师150人。其中高级讲师50人,讲师59人;研究生学历19人,99%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127人。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重点中专”,2o05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一。在中医学教育方面,办学历史悠久,居全省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创办中医高级研修班和学徒班2期,为晋中及全省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人才,现大多活跃在晋中各级中医院并成为中医学术带头人和业务精英。自1983年起至今,在全省范围共招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6OO多人(11期),成为我省培养中职类针灸推拿人员最多的学校。部分学员进入本科或研究生继续深造,在省针灸界颇具影响。20世纪9o年代起陆续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9个班近700人,和山西医科大及中医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大专班5届共12个班近1000人。

4教学创新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中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5个对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课程改革。在校讲授一年半的理论知识。取消或大幅压缩文化课程,取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设置职业道德与修养、语言与写作课程;调整西医基础课程,开设解剖、生理、药物基本知识、诊断基本技术和临床概要等临床必要课程;突出中医专业课程,保证和适当增加中医基础、中药、方剂、针灸与推拿等课程课时。另一年半将中医临床课程全部分解到市、县两级中医院进行学习。

(2)教材改革。上述课改的教材要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组织本校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根据临床实际自创自编,并请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的相关专家审核。教材要突出实践技能、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篇2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一、前言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2]颜耀华,李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30-31.

[3]王冉,杨建坡.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53-654.

[4]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J],2005,6:42-46.

篇3

关键词: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随着21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要求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北美于1945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The Red Book),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2]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建立了相对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3]在我国,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本、硕、博连读,以下简称八年制)主要培养少数高层次医学人才,从根本上讲是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开展较晚且开展院校不多,其人文素质教育处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有关。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研究探讨一套系统的临床八年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的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基础上,采用Delphi法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三轮专家问卷咨询,得到专家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意见,技术路线见图1。

(一)成立专家预测小组

专家预测小组成员有6名,分别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临床医学教学、医学教育研究、临床医学管理。预测小组的专家进行了框架的拟定,问卷的编制并选择咨询专家,依据咨询专家的回复,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初步制定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方案

在对多个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有关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已开展的对13所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共375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培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意见。经过来自9所开展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专家进行座谈会的认证,初步形成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模式框架。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框架图见图2。

(三)形成第一轮问卷

结合文献回顾、本校现状调查,按照拟定的原则初步制订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第一轮问卷。

(四)选择咨询专家

1. 选择专家的条件:在形成第一轮问卷的同时,本研究在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工作形式、职称、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经验选择方式聘请咨询专家。这些专家包括医学教育管理者、医学教育研究者、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医学教师、医学院校教学督导。他们在医学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或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备多年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可多角度、较全面提供意见。

2. 确定专家的人数:德菲尔法专家人数以15-50名为宜,为保证应答人数且避免人数过多导致不易组织,本研究最终确定咨询专家人数为50名。

3. 专家构成情况:选择的专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医学院校,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医学教育研究、医学教学、学校教学督导,所选专家大部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多数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

(五)问卷轮回和分析

将第一轮问卷邮寄给各位咨询专家,专家填写完后寄回,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第一轮问卷进行修订并形成第二轮问卷;第二轮问卷形成并收回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修订问卷后,形成第三轮问卷。本课题根据德尔菲法的统计学标准和统计结果,共进行了三轮问卷咨询。

第一轮向9所设置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专家发放了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隐形人文环境、师资教学、考核方式情况的调查问卷。听取专家意见,整理出以下几点有争议的问题:①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②在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医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有何区别?③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和教学形式如何设置?④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结合本校实地调研情况并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基本确定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并通过修改第二轮咨询和第三轮咨询,得出最后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建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初步确定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1。

(二)构建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确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分为内容设置、时间设置和教学形式,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了课程内容、时间、及教学形式的的设置,具体见表2。

2. 初步制定了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评价指标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医学专业课程教育,能够简单的用考试来衡量和评价,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人文素质培养规律的评价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各级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3。

(三)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

第1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及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95.8%。第二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均为有效问卷。

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自我评价的方式确定,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包括判断系数Ca(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和熟悉系数Cs(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计算公式为Cr=(Ca+Cs)/2。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878,判断系数0.8715,熟悉系数为0.7043。一般认为结果>0.7为可接受信度[4],说明结果的可靠性较强。

三、讨论

教育部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并未具体提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填充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框架下具体内容的指南针,即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模式和选择师资。因此,本研究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作为首要内容来研究,经过问卷调查和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人文素质教育2个一级培养目标、7个二级目标和17个三级目标,并得出了各级培养目标的构成比例。其将比较笼统的培养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指导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除了内容的设置,本研究对课程时间进行了调整,整个课程体系共花费5年的时间,分阶段进行,既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又不影响后期医学课程的开展。在教学形式设置方面,摒弃了以理论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通过名家讲座、网络课程、实践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初步进行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设置,用来测评学生在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的学习效果,以完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各招收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没有此类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长期进行下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是否合理,都有待实践给予证明。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62-63.

[2]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73-175.

篇4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一般由课堂教学、学生行为管理、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组成。自从礼仪培养课程开展之后,学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负责人是礼仪教师,由教务科负责进行管理;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则由学生会和团委负责管理。礼仪课程教师是各种礼仪培养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的制定者和直接发起者,在开展某项礼仪教育活动之后都应该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评比,评出文明礼仪标兵和先进班级,对于做得好的班级或学生要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

篇5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好坏与英语教师的能力息息相关。实施英语素质的核心在课堂,但是更关键是在教师。教师应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思想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英语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

一、引言

外语教学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单一的语言文学教学转向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和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观, 并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贯穿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总原则。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英语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在提高教学效益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

1. 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忽略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我们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兴趣和信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基础,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关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具体包括帮助他们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使学生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独立的英语学习者,自我管理英语学习,培养良好规律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此外,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技能,主动协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 树立全球化的交际教学新理念

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目的,使英语不断得到普及和深化, 从一般的知识传递, 已发展成为全球化发展的第一信息载体。因而传统的应试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第一, 学习语言不只是认识和理解语言 ,而是要掌握语言的精髓:言语的能力, 即语言素质的内核和灵魂。英语语言学习者首先要将英语语言转化为语言内容生成同步的言语形式 ——把学习者内心的喜、怒、悲、哀、乐等情绪和情感的外化能力和人的理想、希望、追求等思想表达能力进行转化 ,使英语学习成为英语学习者个人所拥有的鲜活的精神财富 ,而不是被四、六或专四、专八级试卷所剥离的死分数。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全球化的交际教学新理念。 转贴于

3.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括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英语老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4.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丰富英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总之,使用这些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英语环境,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电脑,能进行丰富的英语课件制作,以便更好地为英语素质教育服务。

三、总结

总之,英语教师文化素质与英语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好坏对整个英语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赶上教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一、课程目标意识

首先,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其次,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你知道我们这幢教学楼的高度吗?(学生猜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影子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那么来研究影子的什么问题呢?(让学生提出问题)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当测量教学大楼的高度难以办到时,能用影子来解决,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影子得出大楼高度,是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能力培养。

二、个性教育意识

所谓个性教育意识,即树立有差异而无差生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都存在差别,即使同一年龄、同一生活环境、同一教育环境中的学生也有客观差别,如有人内向、有人活泼、有人组织能力强、有人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这好比登山运动,并非所有的人必须登上顶峰,更重要的是感受与体验登山的过程,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如果有一天,要求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人都到达顶峰,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失败者。等到那时,我们的学生都成了一种模式的人,“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主体教育意识

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走向家长、走向社会。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应走出传统的只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具体细小环节的教学研究的误区。因为这是一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上,要让教学过程问题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悟出道理,得出结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让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创新,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四、情感教育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人,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尊重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课堂情感交融、气氛活跃,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比教师自身学识的渊博更为重要。纵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都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快乐创造,他们允许学生“乱说一通”,允许学生“自由自在”、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绪表现,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因此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情感教育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育意识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法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中科院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要不断求前进求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力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体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构建多边互动的教学结构,等等。

篇7

一.评价需有科学的指向,为能力的形成导航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评价观。课程标准言:“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评价内容的圈定,评价形式的选择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1、指向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条理流畅,观点是否清楚连贯。同时不能忽略对“听力”的评价。“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因此,引导让学生注意“听”讲大有裨益。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多方面审视:“你的口齿很清楚,语言也很流畅,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听懂你的意思了。”“你很注意倾听,听懂了老师的话,也听出了同学发言中的漏洞。”这是对该同学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提醒与引导。既引导学生聆听教师的讲解,又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同学的主张。

2、指向思维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而这一点恰恰是语文老师容易忽略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通过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觉思维。如:”你从多个角度思考这问题,回答很全面。”(指向思维的广度)“你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老师很佩服你。”(指向思维的深度)“你的反应好快啊!”(指向思维的灵活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学会思考。

3、指向学习过程

指向独立思考时的探究精神,指向小组学习交流时的合作意识,指向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指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指向勇于挑战自己的勇气……如“你的回答不理想,但老师还要为你的勇敢鼓掌”。这种不惟结果的评价会给学生以信心,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日积月累,会培养起学生很多优秀的品质的。

二.评价需有明确的目的,有序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为师者要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总目标、特定学段的阶段目标熟稔于心,用于指导自己的课堂设计、作业布置、学业评价等。如:我们只有了解了新课标对某学段“朗读能力”的要求,才能据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据此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其次,为师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我们可以在学期初确定某学期、某月或某星期的富于个性的阶段目标,保证目标达成的序列性、连贯性、有效性。同时让我们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某学期作文方面的目标是:能够具体生动地叙述一件事。那我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具体地叙事,第二三月学会生动地刻画,这段时间我们的作文评价可以只针对叙事的六要素,针对作文中的描写进行,可以忽略作文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三.评价要是有效的指导,要有拨云见日之功效

评价不能够是盲目的赞赏,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对与错,或者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分数,一个模模糊糊的等级。我们要在评价过程中提示学生知识掌握的疏漏、思维的缺憾等等。如“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样的评价会告诉所有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如果更准确一些会更好”。这是委婉地提醒该同学:你的回答不够准确。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上写:你是一个多么善于观察的女孩,有顺序,有重点,还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把结局提到开头写,会不会更能撩拨读者的心绪呢?这样的评价比一个对勾,一句敷衍塞责的“你真棒”会更有意义。

篇8

一、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源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语文论文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

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由于社会背景、历史进程、种族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要想学好、学通英语这门外国语言,就必须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束定芳(1996)认为: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层上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有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只侧重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模式,培养学习者所学目的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通过语言来传承和发展,因此,语言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语言和文化之间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的纯语言知识,更应使学生们掌握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使其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识,为学习者能够运用其掌握的目的语语言知识及其所对应的文化信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与其有着紧密关联的、特有的文化意识及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的现象。这使得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因对目的语的文化意识了解和掌握程度的匮乏而使用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更有甚者会因不擅长交际而缄默寡言。

1.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毕业于国内各师范院校,由于其接受高等教育及专业培训伊始本身就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其从业后仍然把外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层面上,而继续忽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近年来,虽然部分英语教师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也仅局限于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上。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不能从根本上了解东西方文化上的异同,无法掌握目的语与母语之间文化意识的根本差异,以致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传授知识和语言训练中,就很难达到从语言中体会并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

2.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许多学生以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熟练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尽管有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但在跨文化理解能力方面依然存在普遍较弱的现象,如对交际策略、交际原则、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种种不同的交往习惯,往往带有相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很容易产生交际困难或误解。比如龙在中国是真龙天子、吉祥物的象征,而在西方则是邪恶的代表;另外在中国,人与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习惯问“你吃了吗?”“干嘛去?”在西方这是对人的不尊重,会被视为探听他人隐私的行为,在西方人与人见面时则经常会以谈论天气等方式来。互相打招呼。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在深层的文化底蕴的语言现象和行为方式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在我国延续至今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使接受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取文凭及各类证件。因此,各种形式的考试往往潜移默化的使教师和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外语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即跨文化交际。此外,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西方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学习英语的起点低,这也根本上制约着大学英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比较注重语言教育,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过多的注重理论上、语言知识本身的提高,淡化了实际运用中外国文化意识与本土文化意识的差异。四、六级应试教育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学习者把学习英语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能说上一口模式化的所谓流利的英语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因此,英语考试成绩的好坏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一误解不仅限制了学生们视野的开阔,同时也为日后走向社会进行涉外交流造成了潜在的障碍。所以掌握一门外语,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语言层面是完全不够的,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意识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一整体。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育者首先要熟知和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从谚语、格言中获取文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将价值观对语言的影响及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导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交际中能根据话题、语境等的变化,运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而不会因缺少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而形成交际障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掌握其与母语存在的差异,把语言基本知识放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多来自西方各国,由于东、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社会活动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对于在成长中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学生来说,通过在听力中感受文化、词汇学习中渗透文化、阅读中领悟文化、语法教学中体会文化、课外英语活动中切身体验文化,了解西方国家古老文明和现代生活,了解不同的风俗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接受有益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文化与教学的整合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在英语学习中,英语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语言。语言跟文化是不可分割而独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语言跟文化是不可分割而独存的。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接触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要使学习者得体运用英语语言,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语言学习者,就应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亦是如此。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特征,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使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文化教育达到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根本目的。

二、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

(一)、文化意识目标概述: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基础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教学英语的目的是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注意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意识分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一、二级文化意识目标适用于小学阶段;一级目标为三、四年级适用,二级目标为五、六年级年适用。具体地说对于一级目标,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对于二级目标,文化教育总体描述为学生做到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应知道英语中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如三、四级学生要区别得出:“I/she/he, boy /girl , Mr/Ms, it/they”等人称、称呼的不同含义;理解和会运用“Hi/Hello”、“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 ,And you?”、“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n”等语句进行问候。能用“Good bye /Bye-bye.”进行告别。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应会使用“Pleas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等更为丰富的问候语;能理解和运用“See you later /tomorrom.”等告别语。

2、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相应的反应。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要听懂例如:“Pass me the rice /book …,please?”这样的句子并会用“Here you are”作出回应。对老师的简单指令如:“Point to the window/desk…”也能作出相应动作。对于老师的简单指令“Point to the window/desk…”等能作出相应的动作。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别人的赞扬会用“You're welcome”来回答,对于老师的指令“Ture right/ left/ back, go ahead”作出相应的动作。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学生通过足球、蓝球、乒乓球、游泳等体育项目知识的学习初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足球、蓝球等分别起源于哪个国家,奥运会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会,2008年奥运会、2012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世界杯“指的是哪类体育项目?什么是NBA等。四年级的学生对别人的感谢、帮忙会用“You are welcome.Thank you very much.”作出回答,以及听懂“Ture right/left/back, go ahead”等句子并作相应的反应。五、六年级的学生知道句子“Can you do it ?”的意思并会做出相应的回答。“Yes, I can/of course ./No, I can't”等等。

4、知道主要英语国家首都国旗。例如,学生要掌握如下的知识: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英国的首都为伦敦,加拿大的首都是渥太华,它们的国旗分别为星条旗、米字旗、枫叶图案旗等。

5、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笨钟,大英博馆、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凯旋门,悉尼的歌剧院等。

6、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了解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圣万节、情人节等节日的起源及庆祝形式、时间等。

三、英语课堂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整合

既然文化意识总体目标描述有如上具体要求,作为教师,应该把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使学生在学外语了解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小学英课堂教学可从这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播和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文化知识传播及导入方法。

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循序导入相应不同的背景文化背景知识及内容。一般可以采取如下这几种文化导入的方法。

1、注释:即在教材中对涉及到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有时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

2、比较: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培养文化意识。

3、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可以并行。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常会遇到文化内容和语言难易度难以兼顾的问题。

4、体验:即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看电视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但是,这通常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

以上常用四种文化导入方法中对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文化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播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它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外语学习心态。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导入,它都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具体特点,对应每一教学阶段目标要求,结合教材相应的文化内容列出相关的文化信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教学,在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采用多途径进行文化知识传授。

例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二册第七模块“Festival”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春节)来谈谈,也可以适当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Christmas”(圣诞节)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中国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尽量说出这两个节日的情况,让他们通过比较,更深切地体会、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而在学习第五册第二模块“Shopping”(购物)时,老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创设文化语境,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真实的练习。如采用“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等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练习,初步运用英语询问物品的多少(How many…?)和价格(How much…?)进行购物,并会用英语制定购物单(shopping list)。这样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自然而然学到和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

又例如在学习第五册第八模块“School”(学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本校校园日常生活进行描述。而在学习了玲玲在英国学校见闻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中方和英方,进行竞赛。学生就中、英国小学异同之处尽可能多地加以介绍、描述,让他们通过这一方式了解、积累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

除了通过设计场景,竞赛活动等主要方式教授与课本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教学环节,加入一些西方文化的介绍。比如,可以从教学单词入手。学习“colour”时,可以比较“white”这个单词在中西方人心目中的不同含义。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高贵”,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丧事”;学习“dog”时,可以向学生介绍,“dog”在西方取其褒义,意指“朋友,家伙”,“lucky dog”是“幸运儿”之意。而“dog”在中国取其贬义,诸如“走狗、狗崽子、狼心狗肺”等;学习“dragon”时,中国人以自已为“龙的传人”而自豪,有“龙颜、龙袍、望子成龙”等,但在英语中的“dragon”被用来指“凶暴的人”,“the Old Dragon”意为“魔鬼”。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教材中许多曲调优美,节奏强烈的歌曲、歌谣的方法,让学生认知一定的西方文化,例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老迈克唐纳有个农场)”是一首描述英国早期乡村生活的歌曲,其中充满了戏剧色彩;在讲“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歌)时,可以激发学生想像中西方人在过新年时候的不同,让学生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除了用教材、录音、卡片、挂图为主要教学途径,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外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可以运用英语VCD、电视、电话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再者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导入的方法及途径是多样的,正确的文化导入是学生得以正确理解文化的前提。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呢?

(二)、教师在文化导入教学中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即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和效率。

2、 适度性原则:即所选材料的适合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材料的选择要选具有主流文化的内容,同时要兼顾趣味性;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时,不应一味地讲解,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指在文化导入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特别是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当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外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读、写、泽)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和自觉性做为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为使学生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学习理解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异国文化,比较两种文化异同,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和培养,从而避免学生在交际中出现一些文化错误。

1、称呼和问候语。早晨见到教师,学生常会说“Good morning, Teacher Li!”这是中国式的英语,而地道的英语应为“Good morning,Mr /Mrs /Ms Li”或者有的同学直呼外教的姓都不加任何称谓,这些都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中国,相识的人见面通常会说:“吃了吗?”或“去哪里?”如果按我们本民族的方式来问候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 supp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或“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英美人见面时,如不打算谈论什么事,只说一声“Hi”或“Hello”即可,“Have you had your lunch / supper?”是用来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re are you going?”不是问候,而是一种询问。对方会误认为询问者在干涉他的私事。

2、话题交流。中国学生见到外国人时,想与对方交流,常问对方:“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Have you got married?”等,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外国人往往以“You just guess”(你猜猜)搪塞过去了,而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外国人认为这触犯了个人隐私,心中感到不快。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见面时都不会问及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情况、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这些情况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以示亲近。在英美等国家,如在一些诸如就业面试、入境检查等公务场合,非要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时,问得都很委婉得体:“Your name /age, please!”、“May I have your name/age?”、“I'd like to know your name/age. ”、“C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age?”等。

3、对于赞扬及恭维的反应。当受到外教或其他人赞扬“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学生通常会说:“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等以表示谦逊。中国人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总是以谦虚为荣。如果直截了当接受赞扬,会被认为是骄傲自满或缺乏教养。其实完全可以微笑着说一句“Thank you!”再者,当英美人士赞赏你的新衣服,发型等时,恰当的应答也应是“Thank you!”。

4、表示关心。中国人向来尊敬老人,因为老人阅历丰富,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如遇到老人上车或提重物,都主动提供帮助。但是,在英美等国家老人都不会领情,他们是不会承认自己老的。在他们看来,“老年人”是“颓废”、“无用”的代名词。在谈及老人时,通常不用“old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在交往中,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英美人感到不高兴。天冷了,中国学生会说:“Oh, it's cold today,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或看到外教感冒了,说:“You'd better drink plenty of water and have some madicine.”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会生气。因为对方认为你把他当作小孩看待。英语中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You seemed rather tired, are you ok?”、“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m”等。

5、有礼貌的内容表现。通过以下两个例子可看出中西国家强调小孩要有礼貌的内容表现不同。

例1:Tom: Can I have an apple?

Mum: An apple what?

Tom: Can I have an apple?

Mum: Apple “What“?

Tom: 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

Mum: Here you are ! (ok!)

例2:儿子:给我一个苹果。

妈: 给“谁”。

儿子:给“我”。

妈:“我”是谁?

儿子:“我是‘涛’,是给‘涛’一个苹果。”

妈:给。

从以上两例中“母亲与儿子”的对话可见,中国人强调小孩在请求别人给予东西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以示礼貌,而外国人在小孩要求给予某物时,强调的是“请求”、“请”而不是称谓。

综上所言,中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会给中英文化交流带来一定的冲突;而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外语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不同系统沟通融洽的过程。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有助于外语学习,反之则会产生心理障碍,增加外语学习的困难。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把文化融入教学。使文化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播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外语学习心态,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学,同时让学生明白学语言的过程就是学文化的过程,学好文化就会促进语言的学习。

总之,只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注意语言教学又加强语言的导入,重视文化意识的教育培养,最终是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能够达到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寒天主编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书》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