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篇1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

一、“三螺旋”理论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和新范式。该理论将政府、产业、大学看作是创新组织中的三类创新主体,三者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合作基础,通过各自组织结构再调整、制度的再设计,推动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达成一种非线性螺旋式上升的新型创新关系。要实现三螺旋动态平衡,一是要求三个机构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即每个自适应体在保留自身原有功能和独立身份的同时,又支持其他两个自适应体功能的完成。二是要求各主体内部的革命性变革,即每个主体在增强自身功能的同时,延伸和扩展其他功能,一定程度上发挥其他组织主体的作用,从而为各组织主体协同创新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合作基础。

(二)“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

三螺旋理论作为创新的一种新的范式和理论,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创新的特征表现如下:一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涉及多种要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可以作为三螺旋中各方长期协作的共同目标,促使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起来,通过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和提高系统效用的集成强度。二是教育主体的互动性。三螺旋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入政府和产业两个主体,三者互动并行,强调政府和产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三是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由诸多要素共同参与的开放过程,如高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种平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等,三螺旋理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求原本政府、大学、企业中的要素摆脱之前孤立、分散的局面,以合作共赢为合作的契机,打破各要素之间的壁垒,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短板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仍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一)政府制度和政策保障不完善,资源投入不足

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条件的提供者和创业环境的维护者,应动态把握和跟进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但当前政府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仍有待改善:一是政策体系不完善且落实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诸如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限制条件较多且系统性差,许多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政策执行和落实力度明显不够。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创业融资支持不够。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投入周期长、风险大,需要有力、系统的资源保障,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双创管理上侧重于行政化,且我国创业融资体系不完善,社会投资积极性低,各种风投和担保机构不发达,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仍是一大瓶颈。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系不完善,资源紧缺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积极探索新模式,但似乎仍未在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活动体系不完善,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课程开发和设计较零碎,缺乏科学性、梯度性设计。二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尽管当前许多校内实践平台、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大赛应运而生。但囿于高校创业理念、资金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与理论课程很好结合,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并未提升至可持续效应的高度。第二,资源匮乏明显。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足,我国双创教育课程大多由从事经管、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教授,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队伍较为紧缺。此外,高校在双创实践平台硬、软件建设上虽有所投入,但由于资源分散和效益不高,仍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低,支持不够

三螺旋结构中,产业的参与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者,由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产业”有着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资源优势,但目前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参与环节较弱。三螺旋视角下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资金支持者、平台搭建者、信息提供者等角色,它不仅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战平台,还可为其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有效开展。但由于市场非理性本质,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和商业价值评判,其在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尽到需履行的职责,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链条出现了严重脱节。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方面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础。高校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并使其具有实践导向性和层次性。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据自身条件适当增设MOOCS课程教学,促进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2.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完善实践体系。课程和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资源和优势,在与政府、企业协作的基础上,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实践项目的开展和建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高校应通过创业种子基金、提供实践场所和基地等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支持。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双创教育的实施者,要积极通过挂职锻炼、深造等方式开展实践锻炼,高校相应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引入具备创业、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风投家和政府高参来校进行创业指导、政策解读或兼任创业导师,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4.高校应完善考评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企业、高校应在合作基础上适当建立针对学生、教师的考评规则和机制。清华大学的清华创+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引入市场规则,通过引入启迪创投、天使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入校,让企业来评判项目好坏,使企业发挥教育功能。高校还应积极加强和鼓励科技成果对外转化,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二)政府方面

1.强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应通过自身优势,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一是应加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力度、适当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精简审批手续,改善社会保障机制,为创新创业创业活动扫清障碍。二是应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中央专项、地方配套、社会募捐、产业加入、风投参与等多元化的支撑体系。还可通过整合各专项基金来强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培训和国际交流等投入。2.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咨询和培训、项目对接、决策参考等一站式服务。二是政府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引导扶持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等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发挥政校企三方合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三螺旋理论下三方互动合作的效应最大化。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企业、高校参与成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教育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地有序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业创新教育联盟,通过相应的指导、监督和评价,促进各参与主体的共管、共建的工作机制的形成,加强相关扶持和推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质性开展。

(三)产业方面

1.市场信息资源的提供。产业作为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推动者,理应加强与高校信息要素的流动和顺畅沟通,其利用自身优势将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向高校适时对口开放,为其传递前沿市场信号,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人才培养贴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风向。2.提供资金支持和导师支撑。一是产业应在评估高校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注重长远投资。通过设立有关补偿基金和贷款担保资金,减少政府财政负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足,应利用自身优质人力资源,使具有创业实践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进入高校兼职创业导师,充实高校师资队伍、提供导师支撑。3.注重平台搭建。一是产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校企合作下利用各方资源合作共建科技园、孵化器、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市场、商业机会,促使其更好地创业。二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应自觉搭建知识、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市场运用,并建立相应配套的收益分配、成果改进等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实处。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PLM系统;双师型;人才培养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是指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开始,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PLM是一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思想,它让人们思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为企业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而国内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的现状跟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制缺失因素制约

国内的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学校与行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教结合的模式,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学校仍然是主体,企业参与度很低,培养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培训模式不但影响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二、认识不足因素制约

虽然教育部早就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提出了实施方案和迫切的要求。但实际上,非常多的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认识还非常模糊,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基本专业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依然只注重理论讲授,追求系统性、理论性,并以单向教授灌输为主,这些都已不能再贴合高职人才的需求。而且,高职院校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有很严密的界定。其任职资格缺乏严密、细致、具体的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标准,使高职院校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延缓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重科研教学、轻技术的倾向。并且,专业教师参加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选也受相关部门的制约,企业的专家很难转入教师职称系列,政策滞后于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双师型”专业教师与“非双师型”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在待遇上并无差别。“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晋升晋级、进修机会、工资津贴、奖励评优等也没有与“双师型”特点挂钩,来自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定教师系列职称时,不仅没有优先权,而且必须经同级转评后才能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延缓了晋升时间。这些现状,打击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发挥作用。

高校如何基于PLM理论来进行“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呢?

措施一、根据高职院校现有情况和机制,基于PLM理论,贴合企业培养的成本角度和收益,建立一整套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1)教学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把一个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疑难点和教学总结、教学考核及参与者都一起融入一个单一的教学周期管理环境当中。

(2)教学社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协同的框架,在框架内,教学信息、内容和相关资料能够在教学周期的所有关键参与者之间沟通,消除了教学组之间的障碍,把不同来源的教学数据信息集成到一个易用的界面之中。

(3)教学报告和分析解决方案:可以提供高效的报告与分析,用于提取、聚集、分析并传播教学信息,以便帮助学校做出更好的教学决定。

措施二、建立教师人才培养电子档案数据库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速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来管理档案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容易出错,所需时间长等,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对于用户不管是查找、更新还是管理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而我们意图改变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一个单一的数据逻辑视图,提供一种安全、透明、一致的教师人才数据存取机制,而不论数据在物理上分布在什么地方。数据管理将具备基本的数据检入/检出、管理、元数据管理和一致性管理等功能。通过教师人才培养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好、更直观、更快捷的了解“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数据和体系。以便于学院精准管理和更新培养细节。

措施三、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流管理系统

(1)实时跟踪教学活动: 实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最新动态实时同步、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学相长。

(2)实时更新教学概念:实现与世界最新的教学资源同步,利用“互联网”科技,使教学资源更丰富。

(3)实时跟踪教学培养变更情况:实现教学培养变更及时更新和追踪。

(4)通过工作流系统,将数据和信息发送给流程执行中相关的教师用户、组或角色,支持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措施四、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精准分类管理系统

拟根据相似、接近的培养任务,统一分配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不同的、有差异的培养任务,分类、区别、精准的分配培养目标和方案。(1)按专业领域分类:可按照教师不同的专业大类来分类培养,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明细,使教师培养精准且高效。同时,在相同的专业教师当中,可更细化的按教师的自我提升培养需求分类。如:有强烈意愿想提升计算机水平的,可统一安排计算机培训及进修;有强烈意愿想提升英语水平的,可统一安排英语培训及进修等。

(2)按特色和教学生涯发展分类:

高校教师可分为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实行不同的考核评审标准。学校在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精准分类管理系统时,应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教学型教师应主要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技能。对学术科研型教师应主要培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实践效果和学术领域改革等方面的技能。高校应该合理平衡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权重,由单纯的注重数量评价向注重质量评价转变。高校在对教学型教师和学术科研型教师分类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对教学型教师的支持。

措施五、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模块式培养管理系统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使系统符合高校教师的信息管理需求。以Microsoft SQL Server 为后台数据库,系统架构采用B/S模式,可以满足掌握和管理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系统中灵活的浏览教育信息,并且及时更新自己的基本信息,还能进行教学信息的编辑操作,最后还可以将教师相关信息生成报表并打印。

(1)教师活动模块管理系统:内容涵盖教研活动、教学活动、其他活动等。

(2)教师资源模块系统:内容涵盖教师聘用、流向、更新等。

(3)教师继续教育模块系统:内容涵盖教师进修、培训、学历获得等

(4)教学社区协同模块系统:拟建立一个教学社区平台,教师可在社区里自由沟通、交流、学习;将教师教学的协同性、交流性充分融合。

(5)订单式培养模块系统:可由企业视具体情况进行局部PLM管理系统操作管理。

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水平,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能有带头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战备等编著.产品生命周期管理D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08).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3]赖永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引进教材研究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5(17).

篇3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

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系统性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特点体现出这么几点。

1.发展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即便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并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旧处于发展初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战经验,均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单从理论上方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概念、内容、特点与内容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而实践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活动仍旧处于初级水平。在教育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并未将创新创业纳入到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导致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保持均衡,增加了教育负担,并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大的范围来说,社会舆论、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创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因而也就不会鼓励更多的人进行自主创业,在社会中尚未形成自主创业价值理念。比较严重的一点是,就学生选择创业的认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偏见,认为学生创业就得选择高大上类的行业,如选择开饭馆、开实体店铺等根本算不上创业。事实上,就我国庞大的服务体系来说,每年容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并非难事。

3.创业意识淡薄

据不完全统计,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的1%,而初次创业成功的学生不足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会面临较多的阻扰,如缺乏创业资金、家长不支持、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等。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均会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来说至关重要,创业意识淡薄,将难以在实际中采取行动,也就影响到创业的实施。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措施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现状,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中的种种不足。基于此,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1.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

就创业教育,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以倾斜,在制度上给以保障,在资金上给以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轻松环境。为适应这种教育需要,教育部已经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指导、服务和咨询高校创业教育,联合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成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为更好地指导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将此项教育内容归纳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创业意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此期间,高校就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在此期间,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有效方式指引不同专业教师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为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可聘请社会各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扩充学校的师资队伍。当然在此期间还应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与学生联系最贴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性作用。基于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就应善于使用学校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兴趣,继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分院为例

学院提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卓越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场所及设备。各个专业(广告、环艺、数媒、会展)都成立工作室,条件成熟的直接注册公司。在专业教师以及校外企业的合作支持下,让学生在课间或课后能直接接触实际项目,通过传帮带等工作,使工作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学生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室项目实践,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达到通过学院工作室平台帮助孵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初衷。

篇4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高职;特色专业;创新;创业;团队

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它应该帮助每一个有成才愿望的人实现理想,使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成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业技能人才。大胆改革现有高职教育模式,实施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前提下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一批有特长的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在肯定人有多种智能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每个人有优势与劣势智能的存在及多种智能间的独立性,主张通过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充分开发人的优势智能,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第一线需要的高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这种类型的人才需要的是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思辩和研究能力。从智能类型看,从事理论研究人才的具有数理逻辑智能优势,而这类人才在应试教育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在现实中多数能够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向理论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数理逻辑智方面相比较处于劣势,而在其他智能领域有优势。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通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和针对性地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创业能力。

企业和学生及家长都是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而实践中我们主要服务了企业,单纯考虑了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当然,学生选择不同专业就读一定程度上体现其需要。但由于选择的盲目性使学生入学后没有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没有实现开发学生潜力、激发创新动机和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科技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要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表明,创新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创新者具备创新的知识、能力基础,其次是创新者有强烈创新欲望。而创新欲望是创新者在该创新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结果。稳定的兴趣是人的智能特点决定的。而现实中国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在开发学生兴趣、培养特长上做出安排。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需要,也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创业实践,除了学校必须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传授创业流程内容外,学生还必须有通过创业充分展现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动机。人有将自己真正擅长的兴趣爱好发展为事业的心理动机。职业院校有责任和能力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升毕业生创业率。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实现创新的保证,两者统一于学生的智能优势。兴趣爱好是智能优势的表现,而正当的兴趣爱好是值得鼓励的。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采取一定措施、手段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实施特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探索。基于人的多元智能特征,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学校经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不仅院校的数量大幅增加,每个学校还为了争生源不顾学校能力每年增开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数量也增加较多,呈现出争办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性院校的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实力、能力适当增设新的专业无可厚非,但在同一区域内主要是同一设区城市存在多所职业院校的情况下争相开设相同专业却不值得提倡。在高职院校竞争进入质量竞争阶段,各院校应改根据自身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实施特色发展的途径,不断强化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进行区域内职业院校的有效合作,协调专业设置,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进行专业调整,通过以师资队伍调配为核心的办学力量整合,实现各院校以优势、特色专业为特征的竞争格局。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不是比规模,而是比质量,创特色。现有综合性院校由于设置专业涉及的行业过多,已经产生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难以深入。例如我市,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不同名称专业共74个,其中独立开设专业48个,相同专业26个;某学校开设34个专业,涉及理、工、农、医、法律、财经、管理等7个学科门类,在资金投入限制下,各专业很难创出特色和与企业深入合作。

二、建设特色专业创新创业团队

篇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二者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存在诸多障碍:①理念滞后,重视不够;②组织结构混乱,制度建设滞后;③师资薄弱;④适用教材匮乏;⑤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等。为促进二者的融合,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沟通,增进共识;②科学规划,完善体制;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④组织编写适用教材;⑤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1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研究”(JYB2017127)

作者简介:罗国立(1973-),男,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公共政策。

收稿日期:2017-08-08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新思路。然而,正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为了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融入专业课教学,才能真正称得上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尽快发现和清除二者融合的障碍,找寻可行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应然性和必要性

1.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而,专业课教学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在功能和本质上都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二者应该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1.2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单靠“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几门创新性选修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亟待构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主体,不能随意删减专业课课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然而,当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时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教学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专业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契机。另外,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支撑,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我们无法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算真正融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障碍

2.1理念滞后,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只能进行一些边缘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尚未理解和认同改革的意义,理念滞后,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据调查,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还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只能算作一种“业余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否则会打乱原有专业教育体系,不利于人才培养。这些片面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广泛存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最近的调查,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41.1%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93.8%的高校超过25万学生参与到了各级别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然而,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将新设置的机构或活动依照惯例分别交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或团委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而这些职能部门归口不同,缺乏统一领导,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致使各项活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要担负学生培养任务的各二级学院几乎无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责权利相一致的基本管理原则,无法调动各二级学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结构惰性等原因,许多数高校很少出台新的制度或修订原有的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原来的一套,“旧瓶装新酒”,不仅创新创业教育搞不好,原来的专业教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难以持续有效运行。

2.3师资薄弱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教师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来,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一定的创业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这类师资严重缺乏,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只在本专业、本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创业经历,缺乏行业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理念滞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

2.4适用教材匮乏

我国传统专业课教材编排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导向的,一般按知识模块来划分章节,集中了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有些教材也涉及少量应用性内容,但不是重点,主要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大都是这样编写的,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使用传统教材,教师不得不靠自己来挖掘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案例和设计作业,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的。

2.5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被动接受,因循守旧,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当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显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前的专业课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偏高,一般不低于70%,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考核。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督促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其次,平时考核一般只包含出勤和作业,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期末考试考核形式单一,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创业人才与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路径

3.1加强沟通,增进共识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界广泛存在的单一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新理念。为此,党和政府要充分发动高等教育界有识之士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减少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支持和检验,因而,要让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先试,培养和树立成功的典型,近两年持续开展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就是一种好的形式。为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认可度,要广泛开展讨论,深入听取基层的呼声和意见。另外,教育部门可以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代表到美欧发达国家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烈氛围。

3.2科学规划,完善体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完善体制,才能有效推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因而,其实施主体是各个院系及教研室,应将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他们,教务处要做的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团委、学生处和就业办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各院系教学需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才能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顺利运转。其次,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制度引领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外引内激,不断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首先,采取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积极聘请一些各行各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等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当前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相关体验和经验,应加强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加大对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教师创业的支持力度,多为教师提供去企业调研、带队实习的机会,使教师真正认识创业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第三,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达到相关评价标准的老师提供额外的课时补助或发放奖金,并授予相应荣誉,激发广大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4组织编写适用教材

适用教材的匮乏加大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难度,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因而,必须尽快组织编写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新教材要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突出知识前沿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政府或高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教材编写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美欧等发达国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有很多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可以从中引进一批优秀教材,以解燃眉之急。

3.5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多样化,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减少使用那些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加大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专业课程内设置实践、实习环节,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考核方式往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要从原来的知识考核为主转到以能力考核为主,从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转到重视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比较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为此,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使其由原来的占总成绩30%提高到50%或以上,并使考核内容多样化,包括:①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课内外创新活动及其它实践活动参与及完成情况;④课程论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涛,张立红,陈吉明.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08

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独立学院应定位突出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特色化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就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树立科学创业教育观,营造良好创业育人环境

大学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办各项事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长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独立学院要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为师生创业提供相关服务,制定鼓励师生创业的激励机制,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园区等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家论坛、创业项目成果展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体会创业的艰辛与成就,弘扬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2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内容建设,优化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

独立学院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人才市场供求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建立新型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建立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融入式”的创业教育系统课程,结构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同时,开展“补充式”的SIYB、KAB等创业培训。教学内容体现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实战需要,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建立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运用破冰教学、实践参与、头脑风暴、模拟游戏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白板、彩色卡片、活页挂纸等直观教学用具,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教学研究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3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要多渠道搭建课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如创新创业实验室、校内职业培训点、校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等。这些平台的建设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提升他们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物质条件保障。学生可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拟定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实践训练,验证项目可行性。成功的项目可申报入创业园进行孵化,得到更大的平台支持。可针对各专业学科特点,建立校内职业培训点,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链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基地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实战能力的提高;又不断吸纳学校创业园区孵化好的创业项目,推进完善创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化,使其创业、就业更加具有优势。

4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管理联动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是落实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与监督管理部门要对学生、教师建立系统、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创业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形成以课程、创业实践活动、创业项目成果等纳入学分界定范筹,建立多元的创业学分制,使学生多途径完成创业教育学习任务,最后报教学管理部门认定学分成绩,充分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机制。针对学生课程的考评,要采取平时考核与课程结业考核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内容为出勤、课堂表现、笔记、测验、作业等,结课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评价。针对教师的考评,从教师职业道德、学科研究、课堂教学、讲授教果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教师要本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理念,加强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探索,创新教学风格与形式。授课前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法,授课中采取互动参与性教学,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建立由专家、同行、领导、教师本人、学生按不同权重形成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

5 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创业理论研究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优化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学习、培训、锻炼,对创业教育的态度、理念、知识、经验系统掌握。同时,应尽量创造条件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创业实战技能强的教师,吸引企业专家和成功人士,以专、兼职形式充实到现有教师团队之中,加快教师队伍的成长,推动实施创业教育步伐。创业教育教师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及学生特点,研究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加强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研讨,吸纳与创业学结合紧密的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观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进行科技创新创业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学科。将研究理论运用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推动独立学院形成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刚,周晓进.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0,(11):143-145.

篇7

关键词:“双创”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32-02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我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w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 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 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 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7] 王玉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

[8] 袁媛,何叶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篇8

[关键词]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38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营销专业作为与市场关联最为密切的专业,更需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必要性也逐渐凸显。综合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方式更加多元,有效的创业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创新型市场营销人才的输出显得紧迫而必要。只有做好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输出,才能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教学、实验模拟等往往被忽略。理论教学占据课堂大多数时间,教师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气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弱。而市场营销专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教学与就业产生矛盾。从本质上剖析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不相符,学校专业与生产产业无法对接,营销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而企业却也面临高素质营销人员招聘的难题。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递增,但是就业难及用工荒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两者的矛盾已经日趋深化。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缓解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压力,有助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更加适应市场环境,实现高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平稳过渡。

(2)凸显经贸教育创新创业教学的亮点特色。不同于其他研究性高校,经贸教育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对应用型及创业型人才需求格外关注,因为其专业开设的初衷就是自身应用型创新型办学亮点的凸显,创新创业实用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比学术型人才更受青睐,市场需求也更广阔,对应的福利待遇也高,所以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营销、懂营销,较快地适应社会,顺利地毕业就业。此外,营销专业教学中受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理论教学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缺乏教学实效性。但是该部分学生却对实践操作课程更感兴趣,而这是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增强其课程学习的信心,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更好地接受系统教育与培训。此外,调查发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依然是采用35+05的传统培养模式,也就是三年半的时间是学校理论学习,剩下的半年的时间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最后的半个学期是学生实习锻炼的阶段。但是现实却是,多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利用剩下的半个学期找工作,也无法安心实习。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引入期末学习环节,但是因为时间短,形式单一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突出院校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必然性选择。

2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以尝试校企共同参与,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邀请企业营销管理人员指导课程设置,而院校的教师可以就自己教学中的困惑等与企业营销专员交流探讨,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善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让课程教学更契合就业实际,更契合企业发展需求,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做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教学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队伍对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影响。对于院校来说,必须加快导师激励政策的出台,制定导师发展的规范性制度,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导师在创业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尝试走双师型教师建设之路。一方面从学校里选择优秀的导师鼓励其进入创业基地或者企业深入学习,引导其关注创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资金帮扶支持其创新创业活动。不断丰富其创新创业技能知识,更好地组织教学,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者新型创业项目中选择优秀的学者代表,在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主题宣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给予其创新创业的启迪引导。通过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让理论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个人特长创建创新创业项目,从而带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其自觉地创新创业。此外,做好教师专业队伍技能及素质的培训,定期的教学交流,适当的教学考核,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动性,从而增强其教学责任感,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素养与教学技能的提升。

(3)努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有效的环境为支撑,从本质上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平台搭建完善的基础之上。对于院校来说,不仅仅要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软教育平台,更应该兼顾创新创业类实践教育硬件平台的搭建。通过软硬件的平台支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环境。此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其创新创业意识,可以组织主题宣讲,选取典型代表,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让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主题演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环境的营造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勇气与信心的提升,在校内激励并扶持大学生创业,可以协助学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对其进行政策性的减免等,让学生的创业发展获得内外部环境的支持。

(4)积极做好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的引进。经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院校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输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创新创业资源必须丰富。而单纯依靠校内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引入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可以弥补校内创业资源不足的缺陷,可以拓展校外创业者的教育资源,着眼于政府创新创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服务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项目指导,从而让创新创业思想不断内化。例如,学校可以联合社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可以设置科技创业孵化园等。同时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资源的挖掘,配备创业导师及实践导师,让萌芽发展中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3结论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优势的凸显,各大院校也开始加大对职业教育应用型教育的关注。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应坚持应用性教学原则,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163-164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1 [本刊网址]http:∥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美国《福布斯》曾刊发题为“中国令人惊异的失业问题”一文。文章说,中国每年有2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近百家跨国公司的主管表示他们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招不到合适的新员工和留不住人才。

正是基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系统贯彻落实十精神,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多年来,广州工商学院积极开展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近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教育部提出的“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等文件精神,加大了深入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新兴的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要,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创业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新视野,确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二)高校应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发挥大学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提倡创新、创业精神,不但要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出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之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策源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能激发大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则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力。

可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创业精神和学生专业的结合,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凸显新形态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以校企共建共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实施“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创业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强化实践,分类施教,融理论灌输、实践育人、活动体验、自主学习于一体,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实现精品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以育人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以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特色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相统筹,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梳理经管专业所设置的具体课程中哪些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哪些课程的知识点需结合创新创业内容讲解,并统筹明确各任课教师的授课重点,进而分工合作,根据以能力为导向编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教学案例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潜质的发展,把《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作为经管专业平台课进行开设,立足于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能力,提高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构。例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期望与经管专业目前课程设置、教学法的差距,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完善相关知识结构。

同时,广州工商学院以加强创新创业立体化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2010年,在成功举办七届模拟经营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模拟经营节”创业指导经验总结提升为理论,以7年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案例背景素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总结提取在校园内可操作的大型创业实战模拟活动,将“模拟经营”从一个品牌活动建设成了一门《大学生创业实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模拟经营节正式纳入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战环节,成为经济与贸易系各专业的必修课。

目前,编写出版有《大学生创业实务》教材,开发了高度融合实战活动的《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共同建共享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立体化。

(三)建立“讲师团”师资库,推行“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由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认证的高校创业指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以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创业指导专家组成“讲师团”,采用英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力图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集中听主讲教师讲授创业的方法和管理知识,指导学生完成过程性文件;企业导师作专题讲座、专兼导师指导学生的拓展训练、企业考察等,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让学生能自如吸收创业理念,并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安排有一周的实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扶下独立完成模拟企业的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的招投标、资金筹集装饰布置、营销方案的制订、商品经营、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全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

(四)搭建创业实战平台,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

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实战环节,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就有可能面临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局面。为此,广州工商学院积极搭建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创业实战平台,不断提升实战的层次,丰富实战的形式,提高实战的有效性,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深入了解了企业面临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

(五)融合创业教育与育人工程,创业孵化器助推毕业生成功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上或者是模拟中,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广州工商学院一直把源于“模拟经营节”实战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创业教育成效明显。近年来,经过在校创新创业的孵化,成功走上了创业之路的成功典型实证案例有:谢XX同学自主创业,现任北京脆皮烤鸭连锁加盟店总经理,公司目前已有8家加盟店,年产值30万;陈XX同学自主创业,投资30余万元成立万红滔吉生态农庄,农庄面积7000平方米,养殖的猪、鸡、鸭,种植荷兰豆等蔬菜……

这些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已作为活教材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在此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大规模改革中,创新创业课程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生至少是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师哪里来,高薪聘请企业的知名创业成功人士?还是直接把任务划分给学校现有的在职教师?这就是摆在高校领导面前两个活生生的问题,也是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主要讨论的两点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人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这点可以肯定地说,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1讲座形式学校应该聘请各个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们进行交流学习,因为这样的成功人士往往才会被现代学生所信服。讲座交流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别样的学习形式,现代的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成功人士给学生往往传导的是他自身创业成功的事迹,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能够弄内心深处去感悟一些东西。1.2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该课程的专职教师讲座形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创业成功人士往往只是在讲述各自的成功经验,并没有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创业,他们是有保留地交流经验。如果学校能够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过来作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那就不一样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将会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既然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那么与之对应的教师就应该也因此孕育而生。因为创新创业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要找专业教师没有比创业成功人士更加适合的人选了。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本校各种专业的年青教师”敢想是年青人的特质

在没有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年青老师让学校领导看到曙光。

2.1一次尴尬的教学经验

一位电子技术专业的年轻老师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一次课堂教学经验:“他走进教室自我介绍之后得到了学生的鼓励,才敢翻开创新创业导论的教材,第一堂课几乎是按着课程念完一些理论知识,然后跟学生们一起读完了课本上的相关案例,连跟学生们分析案例时自己都好几次词穷。”该教师对自己不自信源于没有创业的经验,可以深刻体会到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上创业课程无疑是纸上谈兵。

2.2教师培训

不管什么专业的教师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那么创业创新课程的专业教师肯定也是可以经过学习培养出来的。年青教师具有好学的特质,经过一定的学习培养肯定可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

2.2.1网络课程培训

网络学习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网络学习关键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缺少创业经验的教师们同样也希望网络学习资源能够有越多的创业案例越好。我们要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借鉴教学方法,而不能照搬教授们的教学方法。比如,网络大部分的学习专题都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理论研究偏多,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对理论知识是比较排斥的。若教学过程完全照搬各位专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应该不会很好,甚至反而会越来越差。

2.2.2专家学者面授教学

学校、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多组织安排专家学者来给年青教师或学生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专职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比较了解,相信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差。成功企业家的教学经验不足,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参与教学工作,所以若由他们来承担创业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很好。

2.2.3教师参与创业实践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创业活动。要想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本身就应该先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负责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3结束语

面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我们希望该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学生能从课堂中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更希望创新创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林,张葳.批判与创意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