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与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工作与统计信息密切相关,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又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于统计的特性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很大作用。
统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在运行方法和统计内容及计算方法上,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企业创新的统计度量做一阐述。
1.产出角度的度量
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间接度量法,利用公司财务会计及市场信 息,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事、市场占有事、成本利润率以及公司市值来度量其创新产出。自然地,盈利增长高的公司通常被认为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陷一是会计利润指标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公司可操作性,公司市值在一个非有效的市场里常常遭到扭曲;缺陷二是公司盈利性虽好度量,但盈利的持续性则很 难测算,尽管有托宾Q值、成长能力指数可资借鉴,但效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陷三是带来企业盈利的不仅仅是创新因素,还有非创新因素,比如新的订单。若不将这两类因素分离出来,创新因素的贡献就很难准确地测度。
第二类做法是直接度量法,即对处于企业创新最高层次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加以度量,设计出相应的指标,度量企业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数量、工艺数量及其价值。著名的创新研究机构一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库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创新调查也是直接询问企业是否有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与服务,调查机构让企业估计其销售量中有多大比例是:
(1)新产品;(2)改进的产品;或(3)没有变化的产品。还请企业估计其销售的产品中有多少比例来自于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构建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另一种潜在的产出度量方法是智力产权统计,比如专利、商标及专用设计。企业申请智力产权,意味着企业认为这种产权已经创造出了某些需要保护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会带来价值。妈使智力产权申报后来因缺乏新颖性而被拒绝,这一申报仍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学术界有人对以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提出批评,认为专利并不必然代表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创新,专利的商业价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出的改进思路是做更细致的调查工作,比如对专利拥有人的专门调查,利用专利维持费缴纳资料,或专利引用资料,这些资料对评估专利的价值大小都有一定作用,比单纯地看专利数更有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其专利期内缴纳的维持费才有信息含量,而专利引用数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引用越多,其价值越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
2.投入角度的度量
一个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上的投入是最为常用的度量企业创新的变量。其优点在于它易于理解,且其资料较易获得,并且R&D与 创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使人们相信用n&D作为度量创新的代替变量有一定意义。但其缺点一是对R&D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二是企业创新所包括的内涵要大于企业R&D所包括的内涵。
从企业在商标或专用设计上的投入来度量创新,这种方法虽不像专利那样常见,但亦是一种选择。国外有些创新调查就包含有购买商标之 类的内容,如澳大利亚统计局进行的创新调查。有学者认为:“商标是,并且从19世纪晚期到整个20世纪一直都是重要的商业资产。然而,它们(不仅是商标,还有品牌及公司名称)并没有得到经济或商业史学家们的系统研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商誉、商标、专用设计等无形资产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与认可,因而,根据无形资产资料苎度量企业过去的创新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选择。利用两个不同时间内无形资产的变化作为这段时期企业创新活动的替代指标也就成为一种方案。
从投入角度度量创新的另一种方法是以企业外购专利、商标和特许权方面的支出数额作为度量创新活动的指标。有时,技术可能就内含在资本性投资设备之中,如机器设备、工业工程、产品投产期上的支出。一家购买了改进型机器设备的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个创新者。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总投资支出都当成是创新性支出,那是不适当的,那些用于更新原有设备方面的支出应剔除掉,并且由新旧设备上的支出比率可用于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
企业在新产品上的营销支出也常被视为劬新的一部分。有学者对营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做过一个综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肯定。在国外的一些创新调查中就包含有与新产品与改良产品的销售相关的费用支出,以及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与工艺相关联的培训支出费用。
最后,创新也可能发生在管理方法和组织方面。这方面改进上的费用支出,也涵盖到相关的创新调查与度量之中。
将以上创新投入方面的支出数额与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或公司总资产相比,便构建出反映公司创新投入强度的相对指标。
3.计量综合角度的度量
上述或从投入角度或从产出角度的度量及其指标,是现在国内外企业创新统计调查或相关研究中用来度量企业创新的常用方法。每一种指标都刻画了企业创新的某一侧面的内容,是对企业创新程度的部分度量,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很难作为度量企业创新的基准。
这意味着如何结合多个指标构建出能综合度量企业创新水平的方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篇2
中国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成就的重要支撑包括了涌现出的大批新生态企业,包括了其背后的企业家,也包括了创新型经济社会(以其为核心的全球国力竞争的因与果已成为共识)需要的企业家精神。这应该是最大的财富。
虽然近十年的以IT、电信、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代表的年轻企业成功案例多而显著,但毕竟因时间尚短而不能概论。创新不是现在普遍定义的新经济企业的专利,一个社会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所需的创新应该是更广义的。
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海尔、联想、华为等等被中国大众所熟知的企业成功度而言,若没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新(不仅是技术或产品),取得其相应的成功似乎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各自身上带有的价值观、学习力、毅力、人格综合特质等等似乎更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们正在变老,但谁又不是呢?与时间联系的一切都在延续,以至永远。
就企业家这个外来词汇而言,在最早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论述中,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别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之后另一位经济学家是这样说的,企业家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
就创新这个概念而言,管理学家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
或者说,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新就是企业通过改变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言,企业家是一个组织内部商业活动的带动人,也应该是能够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管理学家还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创新。与行业、规模、阶段、年龄、性格、背景和所有权无关,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愿意,企业家抑或企业家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不专注于冒险,只专注于机遇。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新年伊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力竞争已经非常明显,这时重温祖先“学而时习”之说,更感强国之延续力。无论是为了一个企业,还是为了国家,如何不断地以创新回应环境迅速变化的挑战,都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
人们不仅关注海尔、联想、华为或是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更在共同学习和建设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篇3
小企业贷款难是多年来银行业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将此问题归结于银行过度关注风险,要求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银行将此问题归结于小企业素质较差,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小企业贷款难实际上是一种信贷配给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难题。所谓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借贷市场的一种不均衡状况,它指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例如,当个人与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是不能按照这个利率获得资金时,就称他们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
信息不对称滋生信贷配给问题
中国的小企业之所以难贷款,除了信贷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外,还与中国特殊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特征和信息结构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借贷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主要在于银行很难了解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信息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这不仅因为小企业普遍没有财务人员并且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技能,还因为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对外公开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二是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经营情况历史数据的积累,也缺乏可靠的外部信用评级,难以度量其信贷风险。三是小企业的存续具有不稳定性,经营波动大,小企业的基础数据变化较大,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大量的小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初创阶段,很多小企业尚没完成原始积累;小企业在高速成长期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成熟期,相当部分的小企业没有进入成熟期即进入衰退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小企业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
特定的信息结构对应着特定的融资结构。经典的企业融资次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总是选择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是先债务融资后权益融资。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小企业的信息特征决定了它的融资次序可能是一种“被截断的形式(truncated form)”,即出于成本、独立性和控制权的考虑,企业较少考虑外源权益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而由于财务信息不规范和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等原因,在中国小企业也很难达到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的缺失,不但导致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缺乏,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大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信贷配给现象。
贷款合同成立之前,银行难以区分 “优质”借款人与“劣质”借款人,只能按照市场借款人的平均违约概率对贷款进行定价。从而让“优质”借款人格外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溢价,并抑制了“优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而“劣质”借款人承担了较少的风险溢价,扩大了“劣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由于“劣质”借款人的借款份额增加,使得小企业信贷市场整体的风险增加,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只能提高贷款利率,这又会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中“优质”借款人的减少,市场中“劣质”借款人的比例增加,从而出现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最终市场中充斥着“劣质”借款人,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萎缩。
贷款合约成立之后,银行成为贷款的委托人,而借款人成为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激励约束机制缺失,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志而从事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冲动。如果高风险投资成功,银行也只能取得约定的收益;如果高风险投资失败,损失最大的是委托人―银行,从而出现信贷风险。
小企业信贷的金融创新
针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现状,要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惟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缩小信贷配给规模。因此,针对中国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委托关系扭曲、资本筹集机制不健全、外部信用环境缺失,以及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资本筹集方式创新、信贷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定价机制创新等来加以解决。
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
要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业绩、不同盈利水平的各类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小企业对信贷市场的依赖程度。
一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私募形式的创业投资,满足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融资需求。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薪酬激励与业绩挂钩更为紧密,信息披露成本更低等优势,更加适合小企业特点,所以私募型创业投资基金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方向。
二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满足高科技小企业创业期的资本需求。高科技的小企业风险程度更高,并且专业化要求更高。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基金是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在我国,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满足高科技高风险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三要发展二板资本市场,主要满足已经进入成长期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初期资金退出需求。小企业规模较小,其股票难以达到一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因此需发展适合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不仅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能解决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初期资金的退出问题。股份转让是当前我国前期投资资金最主要的退出形式,而二板市场的发展,则可以满足大规模的股权交易需要,实现初期投资的价值。
四要拓展小企业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小企业产权交易发展。投资银行主要是为小企业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权交易的发展。
五要引导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小企业融资市场。在我国,民间资金比较充裕,但是缺乏适当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投向小企业。
创新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
构建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特点的组织机构。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门,或者专门的小组,配备专门的人员,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小企业贷款的专业化水平。
简化小企业信贷审批管理的程序。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使用。有关小企业的软信息由于不能批量生产和不易传递,在小企业贷款中的作用更大。因此,银行要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单纯依赖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而是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如纳税记录、报关信息、电费缴纳、职工工资发放是否及时、归行现金流量等非财务信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专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简化流程后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品德操守和转运技能要求更高了。银行应对小企业贷款相关人员事先进行严格和专门的培训,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并通过经常的训练,使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确保有关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鉴于小企业稳定性较差,生命周期较短,银行应当对小企业贷款客户实施动态准入和退出。要按季按年在潜在的小企业客户群中筛选优质小企业作为银行营销对象,不断充实银行现有的小企业客户群,同时要定期对银行现有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鉴别,对违约可能性增加的小企业贷款客户要及时退出。小企业贷款客户的退出应建立强制性制度和实施比例管理,以保证银行小企业贷款客户群的质量。
构建企业信贷的专项考核体系。银行应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重新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
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
房地产抵押贷款。小企业的原始积累少,可供抵押的财产更少。相对于机器设备、厂房等折旧较快的财产,房地产是银行愿意接受的抵押品。目前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要处理好集体土地的流转工作,以增加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
贸易项下融资。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这种融资结构化特性旨在弥补借款人较低的用户信用等级,淡化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体资质偏低、经营稳定性弱等特点。
产品链下的融资安排。也就是自偿性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成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向小企业的传递。这种融资安排适合与大中型信用良好企业有着广泛和长期产供销合作关系的小企业。
票据业务。票据利率比较低,节约小企业融资成本;具有延期支付功能,小企业可获得该期限内的资金融通;票据关于行为连续性的规定使得结算涉及的各方结成具有连带责任的稳定结构。这些都切合了小企业融资需要。
与个人信用联系的信贷产品。小企业的信用和企业主的信用紧密相连,有调查显示,个人抵押或者担保以及个人贷款占到小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资的15%。因此,要在个人资产和经济责任上与企业挂钩,增强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减少违约概率。
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担保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小企业最主要的支持形式还是提供融资担保。在我国,也应该适度发展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并可积极探索合作性担保,如小企业联保、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性担保机构。
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科学定价
银行应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放开的市场环境,在小企业贷款上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在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贷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变化时,随时自主调整。
注意小企业信用资料的积累。长期稳健的借贷关系需要全面的借款人信息。对信用风险的量化需要诸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评级转移矩阵等时间序列资料,例如要准确测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历史数据。而中国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制约了风险的准确衡量。
注意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评级是贷款定价基础,不仅要重视社会中介的外部评级,更要加强银行的内部评级的运用。目前银行对内部评级结果缺乏后评估,未能与违约概率对应,对贷款的风险评级标准过粗,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定性过多,定量不足,尚未确定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对债务人、贷款进行压力测试的办法,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的深入。
注意小企业的风险分类的应用。准确地衡量小企业风险,对风险系数高的,风险溢价就相应地增加一些,增加贷款定价的准确性。
注意对小企业贷款保证程度的评价。抵押担保比较充足的话,贷款风险较低,贷款的风险溢价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篇4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彭诚,1982—,男,汉,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管理
目前,技术创新被誉为能够影响企业生命的复杂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而企业在制度搭建方面的创新正是外部环境中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保障其技术得到全新创新提升,不但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一、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企业在当期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技术研发和变革技术直接反映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再发展也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才能突破自身特殊性,持续重建新的技术与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共同进步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中求变的特性,而技术创新则追求持续突破。文中强调的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互动,并不是强调两者在发展节奏上追求同步,当然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企业的制度与技术是同步创新同步变动执行的。针对我国的众多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受到来自管理、研发、营销等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而当制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滞,仍然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因此,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制度的完善排除了技术创新的阻碍,技术创新又拓宽了制度的涉及领域,补充了制度的创新空白。企业作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两方面创新的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营造适合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可控环境,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一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企业制定出制度,为技术改革提供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信息保密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第二,技术的进步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制度开始成为成长的羁绊,其不均衡性无法满足特定的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和创新制度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更大的平台。第三,企业的制度开始深层次的验证完善。制度在创新中的内容依据大多来自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有关经验教训、理论知识及人文信息等。第四,已有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后的新制度和技术的基础。只有前期的不断磨合适应才能创新出更加匹配的企业技术和制度。
二、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征
企业都朝着宏大的未来目标去发展,完善自身制度体系对于在特殊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演进性和趋同性等特征。
1.层次性。运用于同一类技术创新的制度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区别,制度的约束性有层次差别。企业的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经济与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主要分为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辅助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向及内容起到决定性判断的制度;重要制度是指能够指导技术创新在关键环节理清方向的制度;而辅助制度则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较不明显的制度。
2.复杂性。制度的建立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活动的试验才能得出,对于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的效果描述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内容也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形式既包括经济类,也包括社会类、人文类、思想文化类等,而且在这些分类中,也还有正式文本与非正式的区别。一些制度可以是人们为分配技术创新利益而制定的,也有些制度时为推进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而制定的。这些制度都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风险预控,但无疑是复杂多样的。
3.关联性。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不同制度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彼此独立又可相互影响。如制度的三大分类中,根本制度有可能直接影响着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运行效果也会随着前者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当然,由于制度建立的作用对象是大体相同的,许多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影响根本制度的运行。
4.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积累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成果。当然,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知识共享程度加剧,许多国家和企业都能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国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点和制度创新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搜集并整理后的制度创新已经具有了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完成了互动的快速融合。
5.演进性。企业创新不是口号一出现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量的积累和时间。技术创新下的制度构建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加剧突变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技术发展也随之不断满足要求在提高,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制度创新的演进。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剧,与技术研究和变革相呼应的制度建设也会日益加剧。其创新可以是突然摆脱原有制度框架,创新全新体系,也可以是在原有模板上细化分章,不断优化。
6.趋同性。虽然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搭建方面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知识都能够相互吸收融合,摒弃不好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样的局势使得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具有了趋同性。
三、激励技术的基本制度建设框架
激励技术创新能够确保技术获得更多的活力,达到更大的规模和高度。企业制度创新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既追求私有化,也追求公有式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可以从政府、企业、产权、市场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框架建设。
1.企业。企业鼓励内部成员的创新热情,积极挖掘员工潜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拔熟悉制度和技术创新的管理者,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加重企业间的合作。
2.产权。积极放大产权对人们内化外部因素的激励效果,完成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的创新转化。
3.市场。引导市场积极抵消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可以借助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创新动力和效率,力争造就适合创新的外部环境与整体结构。
总之,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使技术创新充分展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创新可以引导制度创新的升级,促进企业获利。两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只有认清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掌握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特征,积极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才能完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迎昕.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4-36
[2]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篇5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指在企业长远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财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筹划,并且对后期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将企业各个项目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预算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改善和调整意见,进而在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二、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各个阶段或者各个项目的资金和财产来更好的平衡企业产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金和财产的浪费;其次,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互相合作和交流的氛围,同时预算管理人员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和控制,进而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制度因素或者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和风险,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此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进而能够在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实际需要和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应有价值的实现,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掌握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内涵和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了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重任,所以探究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我们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随着国家《会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使得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就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企业的领导层更加关注企业的利润增长中,对预算管理工作却不够重视,殊不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利润的增长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单纯的划分为财务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能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一些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比较低,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理解预算管理的内涵,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较低,工作绩效可想而知。
(二)企业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待完善
完善的预算管理内容是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资金损益上面,而对于企业资本性支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高,更没有将各项预算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整合,缺乏对企业资金走向和投资结构的预算,关注眼前,不重视长远的预算,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就目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缺乏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而将预算管理工作分配到财务部门,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仅不能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其他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职业素养不够高,那么工作绩效也就不得而知了。
四、创新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
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企业预算编制内容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等问题的存在确实是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和其他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创新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
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在企业中形成健康和谐的预算管理氛围是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通过企业的内部网站等平台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定期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更多的员工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此外,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来,使其能够对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
(二)创新预算管理体系
健全的、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制定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对预算管理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预算的内容程序、原则组织、编制基础以及执行控制做出明确的责任规定;其次,要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此外,要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来加强配套的监管工作,进而使得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
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是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内容时要进行细化和全面化,将支出预算、成本预算、人员开支预算、资源调配以及管控和信息获取等内容都融入进来;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预算管理的绩效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确保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地增加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进而使得企业预算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结语
篇6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enterprise quantity also gradually to increase. The enterprise to seek stability in the vagari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good management.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the market in a certain extent guide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ut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market and seek to lead, you must to related enterpris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in the managem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1.1重视信息筛选以及优化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也渗透到各个行业。一些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对于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信息化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仅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工作,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对大量信息做到科学有效的分析处理。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的表明挖掘到更深层的意义。将企业的信息进行筛选以及优化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前提。而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对信息处理的重视,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信息,让有限的信息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1.2加强员工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促使企业在对信息处理以及外界环境分析上加快步伐。使得企业能够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较为快速分析并做出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以及主动性,这也是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众所周知,知识是为人所用来创造精神以及物质上的财富的一种渠道。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以及发达技术的运用者,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在企业进行创新管理时也应该注重对员工学习能力以及业务水平能力的培养,在深层次上挖掘员工的潜力,重点对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培养,使得企业在员工整体素质上提高较大的水平。
1.3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建设
在工业经济社会,很多企业都是把利用最大化作为自己企业的唯一目标,因而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现在我国空气污染严重,河流水质降低,以及水土流失现象普遍。由于一些企业的道德感缺失,就容易为了企业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较大阻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以及公众意识的加强,企业的价值观以及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模式以及行为规范。消费者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给予了较高关注。这就促使企业必须按照社会伦理以及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并约束自身行为,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形象,从正面建立起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大量消费者。这就使得企业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也要为社会做出较为实质性的贡献。总之,将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才会使得企业能够长久发展。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2.1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 从根本上来讲,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信息化处理,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正是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提高,可以在企业的应变能力上得到提升,从而可以更好的优化以及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得企业已有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从而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获取相关行业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均有提升,这就使得企业能够与世界上同种行业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更好的改进自身企业的生产技术。而对于企业来说,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不能忽略的。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的确切需求从而对产品进行改进。因此,企业必须做好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2.2改善管理方式,消除员工抵触心理一些企业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不恰当的手段,使得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得管理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因此,企业在制定管理方式时,应研究员工的心理以及行为规律,从而制定出容易让心信服并乐于接受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制度会促使员工进行自我完善,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事后被动惩罚转变为在事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2.3加强部门与外部资源的合作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这就对企业部门的职能要求进行了较大变动。这就要求企业的一些主要部门能够打破原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更加灵活、高效的与外部组织进行业务上以及资源上的交流和互补,以互帮互助的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自身的办公效率。随着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相关决策不应该仅仅关注在企业内部资源的调配以及控制上,也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企业外部的一些较强的力量,这就能够使得企业更好的优化企业内资源的利用,同时也能够将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并且降低企业财政上周转问题,以提高企业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而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3.关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在企业进行创新管理时,不能忽略事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工作。而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在财政以及日常行政中的管理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这三大方面。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企业特点以及企业文化,制定出一套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制度,以达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稳定发展。
在企业对管理制度创新时,首先应分析原有的管理制度上已经脱离时代和操作性较难的部分,经过一定研究之后进行相关的调整,并制定出符合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些管理条例以及系统优化的相关制度。并且加快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组织相关的管理制度学习活动。通过组织以及建立学习创新管理制度,达到促使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使得员工有机会参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并提出自己的修改以及创新的意见,以激发员工遵守相关制度的积极性,让员工通过学习从而对于企业文化产生较大的认同感。并且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从而能够达到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结论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强,企业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寻求稳定的发展,就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管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创新管理。 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创新管理,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11,(1).
篇7
【关键词】 政工管理 ;教育机制 ;技术文化学习 ;队伍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41-01
围绕着企业中心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体现了职工的个人价值的前提下为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是政工管理的重要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以及思想动态都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要想真正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点将对如何进行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 创新教育机制
在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进程中,创新教育机制,以正确地思想和工作模式带动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意识,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尝试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宗旨、核心经营理念等因素引导员工一起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氛围奠基。其次,要围绕企业制定的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的总目标,突出企业员工的工作职责,引导他们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带动下更加热情和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尝试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的强大力量来感染和打动员工,从而获得以人格的力量感召人、以真理的力量教育人和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的成效。还有,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工管理中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合理构建,要在以企业的效益为出发前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和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通过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及思想上的波动情况来不断地鼓励员工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为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活力,也为政工管理和创新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二、 强化技术文化学习
企业职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长足进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低位,不断地强化员工的技术文化学习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政工管理和创新的必需,而且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迈入更加顺利的轨道。具体来说,企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环境和机会,大力营造良好地企业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相对来说较好的企业,可以尝试为员工提供专业知识的信息网络或图书馆的形式,以便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与此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员工的工作现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为员工工作技能的增强拓展平台,也间接地将竞争意识融入到了员工的工作进程中去,促使员工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工作流程和行为为企业的发展出力。还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不断地使得企业的各项政策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而且在这一进程中要针对企业各项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展一些技术交流活动,结合奖励式的游戏方法引导员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在交流中不仅使得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且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拓宽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三、 努力改善政工队伍结构
要想切实增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改善政工队伍结构是必需的,它的科学合理性可以为政工管理和创新作好强而有力的铺垫。第一,要调整和充实政工干部队伍。要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员工的工作现状出发,调整好政工组织结构,合理设置专职政工干部的配备以及政工岗位企业党的工作机构,以其高效、精干以及协调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各项改革和进步。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培养以及选拔政工干部的组织制度。为了使得企业的政工管理从整体上得到强化和创新,就要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出发,注重从优秀的青年人才中培养和选拔一批干部苗子,有计划地把他们放在企业的基层工会主席或者团支部书记等部门接受基础性的锻炼,同时要努力践行政治上加强教育、工作上齐抓共管以及业务上加速培养的科学原则,以便建立后备政工干部队伍,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气息。第三,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将专职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纳入到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去,一方面要通过考核激励、工资福利待遇、人员进出以及加强日常管理等方式使得员工的岗位待遇得到保证,与此同时要逐渐形成政工队伍内部的淘汰竞争机制,为政工队伍结构随时保持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结束语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地深化政工管理,改革各项机制,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促使企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林秀芬. 加强政工管理促进企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
篇8
【关键词】网红经济;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1新型媒体的出现
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新型媒体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微信、网络视频聊天以及多媒体等等新媒体方式,这也促成了新媒体形势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理念和形势,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形成了较大的改变。新型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济体,同时随着资本更多的融入到新型媒体当中,使得双方的影响也在逐步的得到加强。我们能够看出,新型的媒体已经在现在的资本信息传播当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促使了现行的企业有必要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们不需要繁复的审批才能进行信息的传播,新型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不但速度快,范围广,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这也就为当前网红直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新型媒体所具有的共享特点、时效特点以及开放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红直播逐渐的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利用网络红人的知名度来进行网红经济的商业运营。我们都知道,以往的商业模式所采用的形势都是厂家找到商,然后商通过零售商把商品卖给客户,但是在新型的媒体模式面前,网红直播可以使得企业的营销流程变为厂家通过网红来直接把商品销售给客户。
2网红经济的分析
网红,也是我们对于网络直播红人的一种简单的称呼,所谓的网红经济,也就是把某些大型直播平台的网络红人作为商品的代表,并且让网通红人通过自身的语言和操作或者其他形式,来为商品在直播当中进行宣传。通常网络红人都会具有非常高的人气,他们会在微博或者直播平台上有着较多的粉丝群,他们通过把商品向关注他们的粉丝进行介绍和推广,在增加商品信息普及度的同时,也会把一些粉丝转化成为消费者。在如今新型媒体大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直播平台的涌现,也帮助了网络红人对于商品的进行推广的速度。我们熟知的网络直播平台有熊猫直播、一直播等等,这些直播平台在为消费者们提供日常娱乐以及社交的同时也为网络红人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从而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当网红。另外一方面,传统的传媒方式为大众的传媒方式,而现在这种大众传媒方式已经逐渐的变成一种分众的传媒时代,在社会的群体当中进行分割,通过个人的网路红人的外貌以及语言来在分割人群当中得到更大的价值体现,从容得到这部分人群的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红人也会吸引到一部分社会当中的过剩资金,从而使得网红经济模式的出现。微博是我们所熟知的另一种网红经济模式,有效的集合了互联网和手机的特点成为了当前最受到欢迎的一种媒体模式,微博把创造人们的互动性空间作为根本出发点,很多微博网红的文字内容突出,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聚焦性,同时为消费者们提供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空间,这种新型的媒体经济模式也成为了很多网络红人对自身的资本进行运营的重要平台,网络红人们利用微博来对自身的媒体形象进行营销,通过增加粉丝来提升自身的人气,最后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体经济模式,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取得经济效益,这也促使了网络红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目前来看,网络红人基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依靠外貌的网络红人,第二种是依靠头脑的资产网络红人,外貌类的网络红人一般是需要有公司对其进行具体的运营,来使他们逐渐的成为网红,通常来看,公司进行运营的网红都是需要年轻漂亮身材好的女性,通过一直播、熊猫直播以及其他直播平台和微博来对其产品进行推广,通过这些媒体来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外貌型网络红人通过照片来增加自身的人气和关注度,同时他们也根据自身的特点,经营对与他们自身相关的商品为主,例如衣服、换装品等等,他们通过在直播或者照片的形势进行服装展示,从而对产品进行推广,一般来说一次规模较大的网红推广行为能够获得一千万左右的销售利润,所以目前来看这部分市场还是非常大的,从而也吸引了很多年轻漂亮的女性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但是需要关注的是,仅仅依靠外貌来进行市场的推广,竞争太过于激烈,同时消费者们也非常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外貌所能为她们提供的生存空间是不大的。这种形势吸引客户的时间往往是非常短暂的,如何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而第二种依靠头脑的资产网络红人是另外的一种网红经济模式,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微博当中的PAPI酱,她不仅仅依靠外貌,更多的是依靠头脑,改变了传统的网红模式,通过原创的视频,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具有创意性和幽默感,同时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吸引人,从而使得她的人气更高。后来她也实现了融资一千两百万,估值三个亿的壮举。这也是网络经济模式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我们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好的内容来吸引客户有着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有着对于自有资源整合创新的功劳。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依靠头脑的资产网络红人,是对于整个网红经济的一种强化,从而也推进了新媒体形式当中其他营销模式的创新出现。
3以网红经济模式分析现行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
随着网红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也为现行的企业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红人的营销模式仅仅也只是一种营销方式,如果所影响的商品以及服务无法满足消费者,那么网红营销也是徒劳的。所以企业营销的基本前提是需要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作为基础。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多少个首轮得到成功融资的企业出现,但是又有多少个迅速破产的企业,虽然网红经济模式的有效的,但也不能离开市场的基本理性,更不能离开基本的实体经济发展,不然也无法真正的实现营销的成功。其次,对于网红经济的发展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来把网络红人的产业变成一个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产业。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分析为背景,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网红经济是近些年来最让人们噶un祝的一个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时间段,能够有一个拥有如此活力的新型产业,为国家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从经济的层面来看,网络红人的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在资本的吸引之下,会使得网络红人以及其被动的经济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进行恶意的营销。经济公司对于网络红人的要求也更加注重于他们的赚钱能力,而不在乎他们的方式。从而失去了原则和约束。所以,在进行网红经济模式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对于网红经济市场进行必要的约束,同时也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个行业进行规范,我们能够发现现在很多网红的视频的当中一些粗口已经被相关部门所设限,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开端。
4结束语
网红经济的实际内在是一种以内容为基础的产业,因为实际上只有内容才能真正的吸引客户,虽然把客户的好感转化为消费不是网红的本职工作,但是如果缺乏好的内容,就会使得网红经济模式无法得到长期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告诉发展,很多客户对于外貌网红的喜爱最后也都会淡化,如果失去了原创的好内容,很难赢得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网红的经济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完善和改变,对于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增加了关注,同时也对物流进行了规范。但是也要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吸取一定的经验,把网红商业模式与这些经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帮助产品的营销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舒,李飞翔.“知识网红经济”视域下全民价值共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3):123-127.
[2]王晶.从网红到网红经济:自媒体传播新探索[J].出版广角,2017,(5):49-50.
篇9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0407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从现有研究来看,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金融发展水平、银行信贷体系和分析师关注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诉讼风险、生命周期和股票流动性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是已有研究都只考察了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而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和灵魂――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受到关注。
本文以2006―2012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搜集了这些公司在样本期内的研发支出数据,选取各地区的自我雇佣率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变量,研究企业家精神是否可以起到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本文选取1978年各地区的人均播种面积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2SLS)的方法控制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生性,并基于此得出了稳健的结论。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从现有研究来看,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金融发展水平、银行信贷体系、分析师关注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诉讼风险、生命周期、股票流动性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是已有研究都只考察了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而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和灵魂,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受到关注。
现有研究至今也未能对企业家精神形成全面而又清晰的定义。但是综合起来看,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判断力、敏锐的警觉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Beugelsdijk和Noorderhaven[1]以及李宏彬等[2]的研究都发现,虽然企业家特殊的判断能力、警觉能力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那么,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是否会更愿意从事企业创新这样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呢?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是否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呢?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法治水平、风俗习惯等制度环境差别极大,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是相差悬殊,那么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差异是否也会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呢?以上就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本文以2006―2012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搜集了这些公司在样本期内的研发支出数据,选取各地区的自我雇佣率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指标,研究企业家精神是否可以起到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选取1978年各地区的人均播种面积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2SLS)的方法控制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生性,并基于此得出了稳健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拓展了企业创新的研究领域。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国,研究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更是意义非凡。现有研究大多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开展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家精神。本文创新性地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这将进一步揭示企业家个人能力以及偏好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的微观机理。第二,丰富和补充了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目前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3-4]以及企业家精神对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5-6],尚没有文献关注到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微观财务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企业创新这样一项高风险的企业财务行为,研究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这进一步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微观基础,为更好地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1企业家精神:回顾与定义
早期经济学家大都简单地认为企业家的作用仅仅在于组织人力与资本,并负责运营企业的生产活动。因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学家始终把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与收益。他们并未认识到企业家的特殊能力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函数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每一项决策。随着经济学理论的逐渐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财富,也是企业关键的生产要素[1]。这种生产要素在每个地区的聚集程度将会显著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Beugelsdijk和Noorderhaven[2]以及Glaeser[3]都证明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越高,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越快。
虽然许多研究都反复强调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但是至今也未能对这个概念形成全面而又清晰的定义,综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来看,企业家精神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企业家的判断力。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专门就稀缺资源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能力。(2)敏锐的警觉能力。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能够发现市场的非均衡信息,并从中发现非均衡状态下的套利机会,从而使市场从非均衡状态过渡到均衡状态的警觉能力。(3)承担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康替龙[4]认为,雇员和企业家的差别主要在于收入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区别于一般劳动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承担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2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发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从内部实现“创造性破坏”,并把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引入到新的生产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创造性积累”的过程[5]。本文认为,企业家精神会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
第一,创新的风险特征符合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的偏好。企业创新的成功率很低,企业巨额的投入也存在最终血本无归的可能。而且,即使企业创新最后获得了成功,但是也可能因为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而导致研发成果失去应用前景。因此,企业创新一直被视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6]。而其长期性的特征,又会进一步加剧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过,高风险必定意味着高收益。企业的某项革新一旦成功,这项技术将使企业成为某项产品的寡头,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另外,地方政府通常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会给予其大量的政府补助。因此,创新所具有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正好符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的偏好[7],而这种偏好会促使企业增加高风险、高收益的研发投入。
第二,具有敏锐洞察能力的企业家能够发现创新的机遇,并组织创新生产。系统化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求变化之中,存在于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之中。事实上,有许多企业都曾经十分偶然地碰到过一些意外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通过进一步分析之后都可以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创新,但是这些企业都没有抓住机会。相反,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却在一些十分意外的事件中发现了这些机会,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创新产品的先驱,这其中就包括了杜邦化学、IBM、松下电器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 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最出名、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就是尼龙。这种纤维材料的发明缘于一位研究助理回家前忘记将实验室的炉子关掉,炉火烧了整整一个周末。到了周一早晨,杜邦公司负责研究的化学家卡洛瑟斯发现,炉内东西已经凝结成纤维。这件意外帮助杜邦公司发现了尼龙的制造方法。而事实上,德国的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领先于美国,这种意外也在德国发生过,但是他们都放弃了这个实验结果。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对变化、机遇和新情况的认知上,必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现实与理论推测之间不一致的地方,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深入思考。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会积极主动发现机遇,踏实肯干,为创造出全新且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而努力[12]。另外,创新不仅是运气或直觉,还需要企业去寻求创新、积极加以组织和加强管理。创新日益成为专业人员有组织并且系统化的常规工作,他们将原先稀缺的活动转化成为一项能够以可预期的方式产生作用的常规过程[13]。只有善于发现创新机遇、善于组织管理的企业家才能够对这内外部变化深入分析,积极组织和加强管理创新生产,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第二,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能够发现创新机遇,并组织创新生产。系统化的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是企业家通过对创新机遇进行系统化分析而获得的。事实上,对于一些意外的研究结果,企业家需要抓住机会,因为这些研究结果通过进一步探索有可能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创新。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能够发现这些机会,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创新产品的先驱,例如,杜邦化学、IBM、松下电器等。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对变化、机遇和新情况的认知上,企业家必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敢于打破常规,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发现新机遇,为创造出全新且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而努力[8]。另外,创新活动不能仅凭运气或直觉,还需要企业家主动寻求创新机会、积极组织、加强管理,将创新活动发展为专业人员有组织、系统化的常规工作,将之前稀缺的活动转化成为一项能够通过可预期的方式产生作用的常规活动[9]。只有善于发现创新机遇、善于组织管理的企业家才能够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推动创新生产,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大。
3政治关系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影响
笔者认为,虽然总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会对所有企业的创新投入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却有可能因企业政治关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只关注任期内企业的经营情况,其每项决策也仅仅是为了最大化个人在职期间的利益,这就会导致经理人忽视与企业长期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创新活动。此外,国企管理者的任命往往具有行政色彩,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扮演一种“准官员”的角色[10]。对于他们而言,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重要,而个人晋升才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在这种体制下,即使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富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也会导致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冒险精神用于寻租或者升迁等风险活动中,而不会用于企业创新。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情形就有所不同。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甚至是缔造者,他们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而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不会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更愿意承担风险,进行创新投入,以便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民营企业更有进行企业创新投资的激励。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越高,企业创新的投入越多。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影响
笔者认为,除了政治关系之外,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还会受到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高低的影响。
首先,由于企业创新需要企业长期的大额投入,所以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的地区,投资者对于企业创新成功后的回报将更有把握,因此也更愿意增加对于企业研发项目的投资。而这可以大大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
其次,如果一个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那么企业的研发成果越不容易被剽窃、抄袭。在产权得到保护之后,企业将更愿意披露自己的专利信息。而信息的自愿披露可以降低企业搜寻信息的成本。其他企业在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研发,从而在行业内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增加企业研发积极性。
最后,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的地区,创新成果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这降低了专利技术被侵权或者模仿的可能性,从而确保研发的巨额投入可以从产品的垄断利润中获得回报。即使企业的创新技术遭到侵权,受损方也将因此获得巨额的赔偿。这些都可以进一步促进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从事企业创新这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相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的地区,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越高,企业的创新投入越大。
三、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来源
参考Cui和Mak[11]以及潘越等[12]的研究,本文将研究样本缩小到沪深A股的高新技术行业。具体包括以下三种行业:制造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考虑到2006年以后,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由全部费用化改为部分费用化,因而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限定为2006―2012年,并对样本进行了以下剔除:(1)剔除上市年度不足一年的公司。(2)剔除控制变量残缺的上市公司。最终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数据:(1)企业创新数据。本文采用企业的研发强度作为企业创新的度量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企业的研发投入除以企业的销售收入。(2)企业家精神数据。现有文献对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指标主要有自我雇佣率[13]、企业所有权比率等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个体和私营企业所雇佣的工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自我雇佣率)作为衡量企业家精神的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该指标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私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指标数值越高,私营和个体企业占比越大,该地区居民越愿意成为个体和私营业主及从业人员,从事创业、创新等高风险活动,因此这个地区人员的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相应的,企业家精神也更高。个体和私营企业所雇佣的工人数和总就业人口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3)知识产权保护。本文使用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数据来源于樊纲和王小鲁[14]编写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在分样本研究中,如果某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高于全国的中位数水平,则认为该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并将该样本划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地区”组,否则划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地区”组。本文使用的其他数据来自万得和国泰安数据库。
2检验模型及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RDinti,t=α+β1Ei,t+β2Controli,t+β3IndDummyi,t+β4TimeDummyi,t+εt(1)
本文对相关数据处理及模型估计方法做如下说明:第一,因为研发强度(RDint)是以0为下限、100为上限的截尾变量(Censored Variable),所以本文采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第二,为了避免因极端值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对研发强度、企业家精神以及控制变量中的连续变量在1%水平上的极端值进行了Winsorize处理。第三,为了避免混合截面数据(Pool Data)导致的聚类问题,模型中各变量的标准差都经过个体和时间的Cluster调整。模型有关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是最主要的实验变量――研发强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2可知,相比于企业家精神较低的公司,企业家精神较高的公司更愿意增加在创新研发上的投入,这与本文假设1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
2回归结果分析
表3中的列2报告了假设1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在企业家精神越高的企业中,其研发投入也越大。这说明作为一项投入高、回报期长的企业财务决策,创新需要应对各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家承担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并偏好这项活动,因此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更愿意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投资。该实证结果与假设1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样本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的不同,将总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从而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类型企业中,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不同。表3中的列3和列4列示了实证回归的结果。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只在民营企业组中存在。这是因为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绩效考核一般不会考虑经理人因创新投资和研发成果而带来的长期绩效。因此,经理人都有机会主义的动机以最大化在职期间的利益。这就会导致经理人忽视与企业长期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创新活动。此外,国企经理人的任命往往具有行政性质,经理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扮演一种“准官员”的角色。在这种体制下,即使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富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也会导致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冒险精神用于寻租或者获取政治庇护等风险活动中,而不会用于企业创新。以上实证结果与假设2的分析基本吻合。
表4的列2和列3展示了国有企业的分样本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不论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的地区,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在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均不显著。表4的列4和列5展示了民营企业的回归结果。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的回归方程中,企业家精神的系数为032,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越多。这是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的地区,由于企业创新的成果往往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通过获得垄断利润的方式得到回报。潜在的高额利润会促使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从事企业创新这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家精神的系数却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普遍不愿意进行创新投资。这是因为企业的创新投入不仅没有帮助企业获得应有市场地位和垄断利润,反而帮助了竞争对手无成本地升级更新自己的产品。这将极大地打击企业进行研发的积极性。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甚至表明企业家可能会将自己的精力配置到寻租等非生产性领域,从而进一步削弱企业家参与创新的激励。
3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增强以上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测试。总体来说,结论没有发生改变。
首先,除了企业的研发强度之外,企业的专利授予量也可以度量企业的创新行为。本文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系统搜集各样本企业的专利授予量,并重复以上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显示,本文的结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其次,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的互为因果关系也可能对本文的结论造成影响。因为企业创新活动本身就是高风险活动,长期的创新投入孕育了承担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企业家精神。为了克服由遗漏变量和互为因果带来的内生性,本文参考李杏[15]的研究,选取1978年各省的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工具变量并构建以下两阶段回归模型(2SLS):
E=α+β1Bozhong+β2X+u(2)
RDint=α+β1E+β2Square+β3X+ε(3)
其中,模型(2)中的Bozhong变量代表1978年各省的人均播种面积。而之所以选择该指标作为工具变量,是因为在耕地匮乏的地区,当地的人均粮食产量一般都较低,人们必须要找到其他途径以维持生计。在耕地资源的硬约束下,人们承担风险的能力将会更强,相应的企业家精神也会更高。而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之年,私有产权在法律和实践中都逐渐得到保护,人们在面对耕地不足的无奈时,可以选择主动承担风险并创办企业。因此,1978年各地区的人均播种面积与企业家精神显著相关,而与2006―2012年的企业研发投入不相关。所以,该指标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的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从表6和表7可看出,本文的结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最后,由于因变量研发强度的零值较多,回归方程可能会因为零膨胀的问题而产生偏误。为了克服这种偏差,借鉴潘越等[12]的做法,本文将研发强度改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不为零,则赋值为1,否则为0,并采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重复以上回归,结果显示本文的结论依然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领先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迄今为止,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考察外部制度环境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其投入和产出的影响,而企业家微观主体所发挥的决定作用却一直没有受到关注。本文以2006―2012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创新性地基于企业家微观个体的视角研究企业家的特殊才能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否可以起到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考查了政治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这种作用的影响。
1主要结论
第一,企业家精神的确可以起到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即企业家承担风险以及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越强,其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也会更加偏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相应越多。在根据政治关系对样本进一步细分之后发现,这种效应仅在民营企业中存在。
第二,将国有企业的样本和民营企业的样本根据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高低进行区分之后发现,在国有企业的样本中,无论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还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家精神均不能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国有管理者一般只在意任期内的短期绩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其功利主义行为。另外,国有企业管理者“准官员”的身份也使得他们将更在乎个人晋升,而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在民营企业的样本中,如果某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那么企业家精神将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与之相反,如果某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企业家精神反而会抑制企业创新。这主要是因为,在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地区,企业家会更乐意从事创新活动。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家的创新成果容易被人模仿,这会挫伤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家精神被配置到非生产性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抑制企业创新。
2启示
第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在法律制度缺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的情况下高速增长,这种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然而,更为奇怪的是,中国各地区在同样的政治体制之下,却有着十分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差异?许多学者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本文的研究又将结论推进到了更为微观的视角:正是由于各地区之间企业家承担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相差巨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才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天差地别。
第二,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失败率高,而且投入大、周期长,因而素来被视为一项风险极大的投资活动。企业之所以仍然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主要是希望获得创新成功之后的垄断利润。然而,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失,企业的研发成果很容易被人模仿和剽窃,并在侵权之后仍然不能获得足够的赔偿,这将极大地挫伤企业家创新的动力。因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可以为培养世界级企业家以及培育世界级创新企业奠定制度基础,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Hébert,R.F.,Link,A.N. 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89, 1(1): 39-49.
[2]Beugelsdijk,S., Noorderhaven,N.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Section of 54 Region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 38(2): 199-218.
[3]Glaeser,E.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ity[R]. NBER Working Paper No.13551, 2007.
[4]康替龙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2-83.
[6]朱恒鹏. 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 世界经济,2006,(12):41-52.
[7]Hvide,H.K., Panos, G.A. Risk Toler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4, 111(1): 200-223.
[8]Lazear,E.P. Balanced Skills and Entrepreneurship[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2): 208-211.
[9]Baumol,W.J. Entrepreneurship: Productive, Un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 11(1): 3-22.
[10]杨瑞龙,王元,聂辉华. “准官员”的晋升机制:来自中国央企的证据[J]. 管理世界,2013,(3): 23-33.
[11]Cui,H.,Mak,Y.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 R&D Firm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 8(4):313-336.
[12]潘越,潘健平,戴亦一.公司诉讼风险、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与企业创新[J]. 经济研究, 2015, (3):131-145.
[13]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 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09,(10):99-108.
[14]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5]李杏.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SYS-GMM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1, (1):97-104.
[16]Blanchflower,D.G.,Oswald,A.J.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Youth Labour Market Problem: A Report for the OECD[R]. Report to OECD, 1998.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管理理念;企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6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8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念,它表达了企业成员对整个集体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在较深的层面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其外在表现则体现出企业的行为规范或经营风格。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沟通过程的积累,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会成功,一个成功的企业才可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构建企业文化?应当从制度化建设开始,制度化建设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序幕,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才能保障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转化为员工统一的行为。
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不仅是一个谋利的机器,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的建设和创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不同的工作氛围和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软性实力的重要性是当前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忽视的。因此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工作氛围的创造,以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外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都是当前社会的负面精神,若是不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员工将不可避免地被这些社会负面精神所影响甚至腐蚀,这也是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单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不够的,企业要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明确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利益,将员工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让他们明白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紧紧关联的。
2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1 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所在。企业的人员规模较大、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若是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不和谐,没有创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也无从谈起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内部管理质量,保证企业各部门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保证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产生更强的工作和生产能力并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2 企业文化能够加强对职员的管理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这种实力对企业职员的影响是潜在的。利用企业文化来协调职员关系,调动职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激发职员的创造力,尤其是在当前企业管理放权的大趋势下,企业文化更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避免职员管理混乱。此外,企业文化对职员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利用企业文化对职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职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从而激励职员工作,刺激其工作积极性。
2.3 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社会认同感,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企业才会获得社会认可和关注,才能销售出更多的企业商品,赢得市场份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对于企业品牌的创立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巨大的帮助。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3.1 转变人事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事业单位若想占据更多的市场地位,就需要有良好的单位发展战略和计划方案,也就是俗称的“金点子”。“金点子”的出现需要事业单位高层的大方向指示,但更多的是依赖于单位职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中,将职员与企业工具相提并论,管理上也是将职员看作工具进行管理,职员被动地接受各种生硬制度的管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被压制。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已不适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现代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管理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核心,将单位职员与单位工具区分开来,以提高职员的创造力、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挥个性为人事管理目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现代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认识管理转变的重要环节。
3.2 转变人事管理重心,树立人的管理重心
人事管理,顾名思义,其管理核心和管理重心应该在“人”。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与“物”的管理地位相同,甚至“物”的管理更为重要。这也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事管理最根本和最大的区别之一。现代化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重视对单位职员的管理,这种管理不是指只关注职员的工作效率,更多的是关注职员的工作状态、工作积极性。当然,职员工作效率也是人事管理的重要部分,当工作效率降低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职员,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职员的诉求和意见,了解其心理状态,这有利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向的调整。所以现代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必须以“人”为管理重心,重视对职员诉求的倾听和意见的了解,真正实现现代人事管理方式的优越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