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篇2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数学;小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和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新时期,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重视小学生口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把握这一时期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具体的,要重视口算的训练与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计算能力。口算不同于常规的笔算、计算等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口头演算、大脑思考完成的。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计算教学的效果,就务必要加强口算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口算可以帮助小学生锻炼敏捷、快速计算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们计算的能力和技能。口算往往是要求学生口脑一体,思维活跃、运算灵活,这对学生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技巧的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开展口算训练,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提高口算的准确率与成功率。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技巧,避免重复性错误。其次,在口算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对此,教师应该设置一些有趣的口算游戏或活动内容,让学生们被口算练习所吸引,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大幅度提升口算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另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们掌握口算的技巧与方法,切勿陷入“结果论”的误区中。在平时的口算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必须向学生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即方法大于结果。掌握正确、简洁和有效的口算方法与技巧,是口算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把握好上述难点问题,就可以帮助广大小学教师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提升口算训练的效果,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运算思维和能力。
二、优化计算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计算兴趣
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而方法则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在高年级的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方法”的寻找与“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教学的效果,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和资源,维持教学的高水准;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和爱好,是帮助他们提升计算能力的最佳选择。
例如,在五年级的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后安排十分钟的自主题目计算,倘若还是按照过去那种传统的计算题目和方法,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这时,如果设置主题鲜明的计算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游戏和练习的心态进行题目的解答、计算,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小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因为孩子们总是爱玩儿的。所以,类似这样的课堂计算教学活动或游戏,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值得尝试和应用。再比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算中涉及到的数字改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然后附上数量,这就可以使得计算更加形象化,更加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诸如此类,都是要改变过往的传统计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更加自由、欢快的参与到计算练习和学习中。当学生对计算感兴趣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会主动加强计算的学习和训练,这比一堂严肃的教学课更有效果。
三、注重“生活化”计算教学,培养学生们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大都处于7-12岁的阶段,天性中的活泼好动是抑制不住的,而这恰恰可以成为计算教学利用的策略。比如,在计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计算”的观念,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事物、人物和自然的观察,并自觉的采用学习到的计算知识进行演算和运算,形成固定的、良好的计算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观察也必然上一个台阶。所以,引入生活元素,提升计算教学的有用性,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们与计算学习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浓重的生活气息,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活的场景和情境往往是小学生最为亲近的,也是他们最没有压力的。将生活元素与计算教学相结合,就可以利用这种“轻快”与“融洽”,进而帮助学生们融入计算学习的语境、情境和氛围,培养积极的计算学习习惯和思维。同时,鼓励学生们把学习到的计算知识用以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生活化”的计算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要求,更是对小学生天性和乐趣的尊重,也是提升计算教学效果的不错选择。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
[2]王媛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两个注重”[J].学周刊,2012(3).
篇3
【关键词】数字艺术 创新教学 泛在学习
本论文为西安工程大学2014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时代的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依托于现代数字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数字艺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数字艺术不仅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展现,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以及听觉效果。当前,随着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将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之一。[1]在产品设计专业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于推动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字艺术的概念
广义的数字艺术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数字艺术能够实现对语音、文字、图像以及其它要素的合理整合并加以合理利用,最终形成的艺术能够依靠现代网络体系进行传播。当前,数字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了交互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以及数字影像技术等诸多方面。狭义的数字艺术主要指的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一切设计、影音、动画以及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新的传播媒介作为基础的,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产物。加强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缺乏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在对学生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时,主要课程是围绕着了对数字艺术工具的教学开展的,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计算机教学部分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容易产生技术教育等同于数字教育的误解,这不利于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次,由于数字艺术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其知识储备不再局限于艺术一个领域。但是,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仍旧拘泥于艺术专业一个领域,这对于数字艺术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资金有限,设备落后
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备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数字艺术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但是,在学校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需要建设的方面很多,致使用于进行数字艺术硬件设施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了数字艺术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教学时,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严重制约,教学工作缺乏时代性,使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脱节。
3.实践教学存在严重不足
数字艺术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短板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艺术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往往使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进行理论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导致了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实践教学无从下手,有意识地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缺乏实践基地。当前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实践基地迟迟难以成行,也导致了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极为不利。最后,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由于数字艺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闭门造车的做法,造成与社会生产脱节,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加快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为了尽快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字艺术教学工作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新兴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联系,尽快在影视、网络媒体以及游戏制作等多方面领域拓展数字艺术的应用空间,尽快为数字艺术打开市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全面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特别是交互媒体设计等,能够根据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外延型以及拓展性,构建其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佳模式,通过数字艺术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高数字艺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能够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为数字艺术教学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课堂作为推动数字艺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的重要舞台。最后,企业应该发展成为数字艺术的堡垒,产品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能够使艺术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循环演进,推动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字艺术专业是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中叶,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他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2]就此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改革时,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工作。数字艺术作为一种作品,是对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展现。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外在形式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统一。
3.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中的项目指的是完成一项具体的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住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项目式数字艺术教学时,教师的地位相比于其它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是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以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的方式完成数字艺术知识的学习。[3]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与企业环境相互融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结语
文中系统分析了数字艺术的概念,并就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范围也势必会不断拓展,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飞:《从艺术设计到数字艺术设计――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艺海》2010年第8期,第92页。
[2]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探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装饰》2013年第12期,第125页。
[3]刘莱智:《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职教论坛》2012年第33期,第76页。
篇4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特长教育,课程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因材施教,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摆脱老师的“说教”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课堂上老师摆脱 “说教”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先进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设计艺术的规律和方法,因此,现代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型”的课堂、“互动型”的课堂。在教学中需要老师转变角色,变教导为引导,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交流、互动,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现的思维设想,并加以引导、鼓励。同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等)缓冲或替代老师的单独表演,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连贯性。特别是设计创意课程的教学,须根据学生设计创意过程中不同思维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为目的,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真正有利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时,学生总会说“我什么也想不出来”、“思维怎么也打不开”、“老师,还是提供一个范本吧”等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老师没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缺乏设计思维的想象力,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就不懂设计、不会思考。因此,老师应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逼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找出主题的新关系,寻求新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去提炼主题内容的关键概念,寻求本质的“问题”。如“它(主题)是什么”、“它(主题)像什么”、“它(主题)要说什么”等等。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去问“问题”、找“问题”,抓住主题的核心概念。比如进行“生命”主题的图形设计时,可引导学生去提“生命是什么”、“生命像什么”、“生命要怎样表现才恰当”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类比、意象、联想的思维方式进行想象,并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悟画出各种不同的表现生命内涵的创作草图。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地创作着他所见、所想、所感。此后,学生就敢于思考,敢于用“问题解决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想象。
创作主题的把握是从对“问题”的思考来切入的, “问题”意识是创作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能主动进入对设计主题的思考,从而逐步实现课程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三、实训时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教学的实训项目虽不多,但利用实训项目来全方位地组织课程的实践教学,却大有文章可做。实训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实训项目教学需要指导老师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创造性实训氛围,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实践中整合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它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进行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项目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所以,容易错、容易混淆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主”发现的,而不是教师给予提示的。实践经验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教师在实训时,应只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学生在此间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除了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外,最好不要“全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今后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教育创新 改革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1-01
引言
对如今的社会而言,个人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而个人的素质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于而今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怎么样去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的祖国的花朵呢?创新就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学习经验,并学会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对自己身心有益的知识。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1.根据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是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的,而今数学知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具备广泛的作用,其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联系生活中的例子,不但通俗易懂,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智力以及其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地发展的阶段,但是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刚刚记事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不易明白的,特别是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更是让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在学习中的人来说,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成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其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环境对于学习的效果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开发人的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我们要怎样让学生自觉的学会自主创新呢?这离不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呈现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当然还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形成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自主地去学习,同时大胆地发表其意见,发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参与效果。教师是课堂环境的主导者,他们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论怎样,教师作为教学环境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潜藏在内心的积极因素,促进他们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的“元、角、分”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买卖小游戏,调动学生的新知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将知识寓于游戏中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本文所提到的教育改革以及创新,所指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自由学习,大胆发言,这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创新的核心所在。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取对话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耐心听取学生的答案或意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增加课堂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例如,对于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教师可以学生带来萝卜,在课堂上分成小组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再帮助他们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具体指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心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新课内容;在课堂的进行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实践,在学会知识、学会思考的同时,学会探究。
4.促进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只有当事人(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才是深刻、难忘的,不会那么容易忘记或是忽略的。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发育的过程,对于很多事物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观念,也喜欢询问关于万事万物的为什么,教师若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将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门学科,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结论性知识是很难达到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和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思考和实践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当然,教师在促进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大胆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视角看待问题,进而在实践操作中开展各方面能力的训练,真正成为探索的主动者和知识的发现者。例如,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如果教师仅仅是自导自演,然后让学生背下公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乏味和厌学心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将其慢慢淡忘。教师若是引导学生将梯形纸板裁剪下来,让学生分割梯形为之前学过的其他图形,再通过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相加起来,将会使学生记忆深刻,还教学生学会了分割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对学生将终身受用。
5.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作为教育者的真正意义是要去引导学生,就是我们要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望别人给他们答案。
篇6
一、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创新意识,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鼓励提问、质疑。让学生想创新
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有200本书分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几本书?一位学生列式为:200÷2÷4=25(本)或者200÷(2×4)=25(本)。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做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验证,结果是正确的。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好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提倡教学民主。使学生能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情感交流的气氛。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小操作、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等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例如: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125×16一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列出了很多的算法:125×2×8或者125×4×4,125×8×2等,最后概括出最简单的解法125×8×2=1000×2=2000。这样放手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提倡教学民主性,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学好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提高合作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篇7
一、建立教师教学培训绩效制度
在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它将依据教育岗位内容设置培训考核的指标。为此,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议选用关键指标管理法完成,其思路在于将整体的目标逐层地细化分解,最终将落实到对教师教学管理的目标,例如,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列为其中一项P键指标,结合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状况,针对某一项,如CAD应用,确定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熟悉对CAD的应用技能。与此同时,按照教学培训的需求,对关键目标进行划分,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将专业培训的目标划分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将绩效情况反馈至教师,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尽可能结合高校教学状况,增设《安卓系统设计》、《IOS系统设计》等,建立实践类的课程,以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二、强化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强化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加以整合,将促使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既能够增强教学的质量,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
与此同时,持续地整合教学信息的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互动,让学生与教师维持有效的沟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提升教学水平。联系社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创设高效的教学课堂,对于推动学生的教育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转变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
结合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除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弥补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之外,中职教育须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将对学生的传统教学转移至以专业能力为先,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理论为先,以计算机教学项目为载体,分阶段分步骤地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能力。如下图所示。
篇8
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课堂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这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正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一个人觉得这个小女孩这么认真便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小女孩:“你画的是什么呀?”“我画的是上帝”,小女孩平静地答道。这个人疑惑道:“你从来没见过上帝,怎么知道他长什么样啊?”小女孩答道:“等我画好你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从侧面说明,孩子们愿意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能力。而且创新学习能力人们天生便具备,只不过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
那么我们也许会由此而想到,为什么中国国内至今没有一位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为什么计算机技术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中央处理器至今还只是掌握在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呢?为什么小到汽车大到舰船、飞机的引擎许多都要依赖进口呢?谈起这些,也许大家可能会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偏失,以至于社会上竟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确实是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造成这一状况,究竟是制度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还是老师教法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上多做提高,从对教材的处理上灵活改变,让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环境吧!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一种信息技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一些简单软件的话,那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课程的设计上多下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引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呢。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并且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翅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综合性强、设计创新性强、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特级信息技术教师李冬梅也曾经提出,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他们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他们创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本着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首先,可以将自主学习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更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人机交互模式,师生交互模式,生生交互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模式理论强调学生独立和自主性,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其次,可以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训练。对这些学生进行常规的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环境下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可以使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平时信息技术课内时间、层次高的同学带动层次低的同学或利用课余时间,由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培训。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竞赛,如录入速度、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基本办公软件应用竞赛、电脑绘画、网站制作等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运用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再次,可以借助网络这个“百科全书”平台学习。这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在课前和课堂进行预习和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能有的放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讨论、研究的兴趣,既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又增强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5-01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办学思路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性的课程占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技能性课程,很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而需要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却很多都没有开设。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分离,对实践教学重视明显不够的现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各课程之间、排课顺序、授课教师之间缺少因果连带关系。尤其是对于需动手实践的课程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及项目的可行性部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教育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显,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有很多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到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很多专业知识在学校中却没有学到。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大社会实践及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教育如果不能真正与市场结合,不能使设计为社会和生活服务,就完全失去了设计的真正意义。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
鉴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设计教学的经验,对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中增加与市场相衔接的内容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与市场有关的设计教学内容。大多是学院里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开什么课,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鉴于设计与市场结合得如此紧密,设计教育应该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如可适当开设:市场调查、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使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时脑袋里装着市场的观念,设计出为市场服务的设计作品才能算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授课环节中增加实地考察的内容
艺术设计课程中很多课程在理论授课之外,可以增加实地考察环节。这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太抽象,如果能够结合设计实地考察,则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吸收,同时掌握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如“家具设计”课程可带学生到家具厂参观,了解家具制作工艺,家具原材料的性能以及家具市场行情。又如“印刷工艺”课程,可带学生到印刷厂实地参观了解印刷的整个流程。“陶瓷工艺”课程,可参观陶瓷厂,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总之,每所艺术院校都有挂牌的实践基地,应该真正利用起来,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素质讲座的拓展作用
设计的理论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之外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扩学生的视野。通过定期邀请业界、理论界专家来校讲座的方式,给学生的设计学习注入新的气息。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请合作的优秀设计师到学校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辅导,介绍实战经验和心得以及当前设计趋向,对学生的校内学习也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院教师也可定期到公司为企业员工提供免费技术、管理和培训。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设计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每年全国各部委及各级各类设计协会、企业等都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设计竞赛,教师可积极关注竞赛信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通过学生参加竞赛,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一定程度上检验其设计水平。如果学生能获奖,将是很大的鼓舞,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在日后的设计学习中不断锻炼。多参赛,多锻炼才能使设计与市场和社会有更多的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与市场接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已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积极的探索市场化道路,设计专业只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在校内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积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设计公司的联系,多实习,增强实战经验,才能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走在市场前沿,引领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Y1129-13)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据悉,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开设此专业。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环境艺术设计不管在教学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所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此专业人才。我们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主要是以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判定的,大致可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大块。相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室内设计更显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更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相继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因素是由于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合理性、现实的功利性、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过度发展、快餐式教学等。很多高校为了招满学生名额,过度的招收了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使得学校只是为了招收一定的名额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着很强的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提出,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满足很强的艺术敏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要求。然而,高校的扩招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招生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讲相去甚远。这成为影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一大重要因素。在设置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环艺设计课程时,会通常选择将专业课程设在大一、大二这两个阶段里。一些高校会将素描以及色彩作为大一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目的是用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绘画能力。这无疑是提高专业素质并不高的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相当多的高校教学方法采用的是 “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教学弊端,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同学与同学之间缺少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另,更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简单的完成作业,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注重对设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全国各所高校必须及时总结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设法与目前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学校在安排和设置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更加趋于合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相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课程,在不忽略基础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空间、结构关系、比例的深刻理解。设立一些与环境艺术以及空间设计有关的理论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基础上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之前所学的绘画专业的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改善传统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环境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外的实际项目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将课外的设计题目带到课堂中,并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设计中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提高。当然,在要求外界环境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完善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显得异常的重要。大学是一个供学生进修的地方,而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重要人员,所以,对教师无论从自身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应该说每位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识渊博,这是能胜任工作的基础。但现在值得深思的是,仅仅具备专业学术基础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却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遇到了瓶颈。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多的仅是面向于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虽说大部分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上的修养,但是在面对市场实践方面却显得相对有所欠缺。我们都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就以室内设计举例说明,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工艺、结构、材料、暖通要求、消防规范等等方面,同时此专业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性要求相对更强,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这些相关技能的支撑,所谓的设计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面对这些情况,各所高校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如今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人才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日趋火热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用型设计人才、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优化和完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奋斗历程,这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福熙.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