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
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农村金融服务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金融具有交易频次低、设立网点成本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大多不愿在农村拓展金融服务,这就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有的乡镇,甚至不存在金融服务,这导致农户无法获得基础性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等,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创新现行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是一项重要工作。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前先进技术的典型代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必须发展信息通信技术。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前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成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边界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上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其不但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健全农村支付体系,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由于农村金融交易频次低,在健全农村支付体系方面应加强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以满足农村支付结算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网点设立成本高,较为分散,应加快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工程建设,将农村金融业务进行集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集约化。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建立电子银行体系,如网上银行、移动银行、自助银行等。要积极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高度重视移动银行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其通过现代网络,可以实现地理位置不同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而且还支持移动办公、远程办公。由于农村金融网点遍布城乡,地域分布较为广泛,迫切需要进行移动办公和协同办公其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分散性的问题。完善农村金融办公自动化建设能够把金融机构的各个部门通过互联网联在以期,这样就能够全力提高金融机构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服务能力。
(三)落实“314”,强化银行卡联网工作的进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相关工作的精神指示,以“联网通用,联合发展”为关键性目标而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金融服务必须进行科学、高效、有序的创新,以此为主要目标深入落实“314”精神,争取在年末完成关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一系列工作,这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此项工作的规划和部署顺利完成规定数量范围内的相关联网合作工作,而不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推进联网工作的实施,注重交易成功功率和金融网络服务质量的运行;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跨行服务工作,使得农村各个不同银行之间的跨行业务更为快速、便捷,实现农村不同银行间的银行卡通用;此外,还要在农村金融领域和范围内普及“银联”标识,使得农村金融行业的经营者、使用者都能够认识并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迅速有效的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为了达到理想的金融服务目标,银行卡卡收集环境必须予以进一步改善,以此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进步。另外,要增强与相关税务机关的合作,顺利实现“银税共享POS系统”的管理、建设,更要主动积极地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税收建议,运用以上途径来实现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离不开银行ic卡试点工作的实施和推动,要深入研究相关工作的贯彻实施。我们必须明白在当今时代的条件下,ic业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包含其中的业务范畴有密钥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以及业务规范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已开展相关工作的运作和实施,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需要利用ic卡和电子钱包等来满足正常的需求,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也极为需要抓紧时间实施该项工作,积极推广此项工作,落实示范性工作。
三、结语
在互联网化大趋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关键就是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边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2011年7月,甘肃科技金融推介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会议主题就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6月,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获得科技部批准并获得专项经费支持,是甘肃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又一举措。2013年10月,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设立,甘肃省科技厅与兰州银行战略合作签约同时举行,意味着这个西部省份释放出明显的科技体制改革信号。上述措施旨在通过建立银政企融合平台,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方式和手段,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撑条件、服务平台、中介组织,从而促进甘肃科技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那么,就甘肃省而言,科技金融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联性呢?本文利用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及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因素的数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关联度是用来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紧密度的量。常见的关联度模型包括邓氏关联度、B型关联度、T型关联度、广义关联度、灰色斜率关联度、C型关联度、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其中,邓氏关联度是灰色系统最早提出的计算灰色关联度的模型。其计算步骤包括以下几步:
(一)确定分析的矩阵序列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需要首先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一般参考序列可用y0表示,比较序列可用x1,x2,x3,…,xi表示。这样i+1个序列构成一个分析的矩阵序列:(y0,x1,x2,x3,…,xi)。
(二)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原始数据序列量纲和数量级往往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包括初值化变换、均值化变换、极小化变换、极大化变换、极差变换、归一化变换、标准化变换等。
初值化变换的无量纲化公式x,i =
,i=1,2,…,n;k=1,2,…,m。
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序列矩阵变为:(y‘0,x’1,x‘2,…,x’i)。
(三)求绝对差值序列
根据0i= 计算参考序列与其余各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值,形成绝对差值矩阵:(01,02,…,0n) 。
(四)计算关联系数
ξ0i(k)=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一般取0.5。
(五)计算关联度
γ0i=
二、甘肃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邓氏关联度测算及其分析
下文按照上述邓氏关联度计算步骤,结合甘肃近年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衡量数据测算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邓氏关联度的测算
1.数据序列选择
在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两个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中,我们选择科技成果年登记数(单位:项)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并令其作为参考序列y0;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中政府投入资金、R&D经费支出中除政府投入之外(包括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企业自有资金等)的资金、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作为衡量科技金融投入和发展的衡量指标(单位均为:万元),并依此作为比较数列x1,x2,x3,x4。考虑到科技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假设滞后期为1年,则科技创新成果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10-2012年,金融投入与发展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09-2011年。数据全部来源于甘肃省科技厅网站。
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0 1065 1108 1233
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1 372612.4 415886.3 485260.7
比较序列X2 141603.2 161542.9 171498.4
比较序列X3 231009.2 254343.4 313762.3
比较序列X4 356286.93 430845.03 526385.94
2.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序列(选择初值化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 '0 1 1.040376 1.157746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 '1 1 1.116137 1.30232
比较序列X '2 1 1.140814 1.21112
比较序列X '3 1 1.10101 1.10101
比较序列X '4 1 1.20926 1.47742
3.差序列
01 0 0.07576 0.14457
02 0 0.10044 0.05337
03 0 0.06063 0.056736
04 0 0.16888 0.31967
4.关联系数
ξ01 1 0.527091 0.3687175
ξ02 1 0.456729 0.6127277
ξ03 1 0.582064 0.5981187
ξ04 1 1.488297 0.208953
5.关联度
γ01 γ02 γ03 γ04
0.631936 0.689819 0.726728 0.899083
(二)结论及分析
1.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度最大,为0.899083
技术市场成交总额可以用来衡量甘肃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技术项目资源、管理资源及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进技术创新,甘肃省十分注重技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健全完善原有技术交易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的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如甘肃省网上技术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连接了技术需求、技术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等多方面,提高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2.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与技术创新关联度最小,为0.631936
这说明甘肃省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由下表不难发现,整个“十一五”期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均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强度略高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原因是甘肃GDP规模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偏低。
甘肃省、西部地区及全国R&D经费投入与投入强度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 1.05 0.95 1.02 1.1 1.02
甘肃省R&D经费(亿元) 23.86 25.6 32.5 37.26 41.59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 0.89 0.9 0.89 1.08 1.07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亿元) 29.79 36.78 45.07 60.41 72.86
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 1.39 1.40 1.47 1.70 1.7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3.R&D经费中政府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关联度为0.689819,略低于科技信贷、企业资金的关联度0.726728
这说明R&D经费中,政府财政科研投入需要加强,企业科研投入、社会科研投入相对于政府财政科研投入而言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加强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度,从而提高甘肃技术创新水平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合甘肃省情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政府机制主导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政府主导模式;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市场主导模式,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通过银行机构进行间接融资的银行主导模式,这两种模式又可一并称为市场主导模式;社会关系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影响重大的社会主导模式。结合全国及甘肃省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现阶段甘肃省应选择政府投入为引导、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并且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加强政府科财政技经费投入,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其次,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再次,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篇3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0-05
一、导言
金融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济,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几乎不涉及物流活动,所以金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处理活动,金融业因此也是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最早和最深入的行业之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业创新业务、 管控风险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星球”的概念,并发表了《智慧星球赢在中国》的研究报告,智慧银行是六大智慧行动方案之一。
根据诺兰模型 ① , 我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集成向数据管理迈进的过渡阶段,处于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金融信息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在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并尝试设计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掌握并精通基本金融理论和业务,成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 [3]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人才学历教育培养的典范 ② ,该学院从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重点是硕士层次。根据学历背景的不同,设计了两个硕士方向: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专业, 培养目标为通才(generalist);第一学历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是专才(specialist)。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直接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工作。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与伊斯坦布尔交易所合作办学,采取证书教育,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主要来自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一般不懂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适应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较长; 还有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如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及其应用能力又明显不足,也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信息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随着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开始探索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金融信息工程系;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学历教育的方式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制约,培养的人才虽然对金融信息化的适应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然无法满足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此外,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有以下问题:(1)定位问题,与其他金融人才定位的混淆,知识的重复,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2)培养模式问题,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以社会培训为主。(3)学科背景问题,第一学历应该是金融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还是复合型专业。(4)教师队伍问题,应该是复合型,还是多专业的组合等。 这些都是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一)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对应于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日本的“世界通用人才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 侧重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 相同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也有尝试, 一般采用设置复合型专业、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以设置复合型专业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2011)提出全面开放实验室, 建立综合性实验中心培养经济类复合型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元如林(2011)提出适应智慧金融需求,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 但是, 纵观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文献,往往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界定不清晰,而且关于其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11)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并刻画了其能力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是指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及金融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中从事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一般经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博士以下) 以第一阶段为主, 也就是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阶段。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领域,根据知识构成及构成的比例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向, 把所有的方向和业务领域综合,就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各个高校推行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某些学科有所偏重, 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也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为了便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按照接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可分模块进行归纳。
1. 微观金融知识 [4] 。一般包括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市场运作知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知识; 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与计量方法等知识。
2. 宏观金融知识。 一般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等基础知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 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等国际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知识。
3. 计算机技术知识。 一般包括计算机运行基本理论的硬件知识;主流程序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及其应用、管理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软件知识;数据库基本理论、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数据库知识;网络架构(建设、维护计算机物理网络)、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网络知识。
4. 统计计量知识。 一般包括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性的应用统计知识; 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运筹知识;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 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知识。
5. 金融信息化复合知识。 一般包括网络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由金融业内部信息系统、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FEDWIRE、BOJ-NET、CHIPS、SWIFT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金融数据仓库的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金融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知识;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的金融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传导关系图。一般来说,我国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几点能力:
1. 基于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金融业绝大多数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而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正是由于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和流动性提供商, 树立了在全球所有金融和商品期货期权产品领域电子化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收购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简称CBOT)。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能不断开发出低转换成本的、既便利又安全的、与时俱进的基于金融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 金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具备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做到这一点。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 因此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各种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 [5] 。
3. 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 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备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掌握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信息技术设施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4.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经济金融,都是更替很快的行业。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50年历史,其中每10年左右,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 西方的一些“标杆”银行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总是能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时间。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关注技术动态和金融发展前沿, 对市场中需要的或者同行新出现的业务做出迅捷的反应,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开发和应用,尽快抢占市场。
四、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的层次
根据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 也可以在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理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才”;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才”。
由于知识体系的交叉,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所以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硕士培养层次为主, 以面向应用的专业硕士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层、本科、博士等层次开展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详见图2。
1. 基层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操作人才。 采取社会培训或者单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对金融业从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可以基本掌握金融业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2. 本科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 通过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通识教育(侧重微观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相关课程的传授,使其基本掌握金融信息技术, 能从事金融信息化的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升级工作,少部分可以从事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
3. 硕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 本科已经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学生, 硕士培养阶段应该侧重于宏观金融知识、 经济计量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实践;本科是非信息类专业,硕士阶段应该以培养金融信息化管理型人才或者具备信息知识的业务人才为主;本科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应该加强宏、微观金融的教学,使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备敏锐感知力, 以培养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才为主。
4. 博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研究型人才。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博士阶段应该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能够在金融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能驾驭(洞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控制风险等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单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注重金融实务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
2. 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复合性和创新性,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构建完整、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从学生入校到中期实践, 再到最后的毕业实践等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其次,要搭建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后,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统一。
3. 要设置更多的复合型课程, 使复合型专业从“交叉”走向“融合”,最后走向“渗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的教材和课程,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 要注重“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努力收集金融信息技术案例,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信息技术实验项目, 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没有一支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又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环节把计算机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培训、 深入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等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等方法,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金融信息技能的培养。
五、结论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提出来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和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文中采用了模块化、分层次的构建方法。
2.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学历教育的硕士层次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各个高等院校在设置该专业时可以突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结构。
3.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一支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则是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如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能力、需求之间进行完整架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其软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丹. 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2]元如林. 智慧金融与金融信息人才培养[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1):53-57.
[3]汪宜丹.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11):99-101.
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篇5
【关键词】央行 互联网 金融 科技 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网络技术是基础,最核心的支付结算都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也是金融,因此应当受到监管,并且应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按照职责分工,人民银行科技部门负责金融网络的监管,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体制及强化技术监管既是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责任,也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深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内涵的理解
互联网金融是创新的产物,既然是创新,就会有失误和风险,对这个新生事物既要包容失误,也要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监管。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技术监管呢?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从监管者的角度看,现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估,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数据的支持。在这种状况下,首先,要鼓励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容其技术失误,为行业新应用的发展要预留一定空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央行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表示,对互联网金融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支持创新的理念。
其次,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完全覆盖,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因此必须尽快明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13年8月的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表示“怎么监管,谁来监管,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认证。”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混业经营”的特点,需要在保护金融创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这就要求在归口监管上要做出有效界定。根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107号文件,网络金融监管由央行牵头负责,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应在央行牵头、统一协调下,按照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监管的原则,逐一落实监管主体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适度的实时监管,防止技术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央行科技部门对互防网金融的科技监管工作要尽早提上日程。
二、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
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开放、分享、协作”,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都显示出信息的透明性,这与金融机构科技部门对传统封闭式的金融网络监管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技术进步与金融业务创新带来新风险和新机遇,需要互联网金融的科技监管部门转变思想,创新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机制上,应当立足于现有监管政策进行创新,改变分业监管模式,结合分业监管和监管两种模式的优点,建立全面覆盖的科技监管据体系:一是在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以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通过统一互联网金融技术顶层设计,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标准,破除现有监管部门间及区域间的信息孤岛,推动监管部门跨部门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国内与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合作机制,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地域界线,交易双方不再局限于国内,数据信息的交换处理以及风险控制具有国际特性,单独依赖一国的技术监管机构无法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进行有效监管,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国际合作,央行科技部门应加强与世行及其他国家央行的技术合作,从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数据交换、监管策略、协商机制等方面寻求统一的规范,实现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沟通与协调;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自律机制,尊重互联网金融的开放精神,充分发挥已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倡议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单位共同遵循相同的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自律意识,利用各成员单位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以避免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减轻技术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通信技术,因此在未来的技术监管上应更多地通过信息网络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非现场检查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主要形式。
三、规范互联网金融新业务技术管理
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平台之上,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网络进行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依托的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靠的是服务创新。信息技术促进了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特别是移动化对碎片时间的利用,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带来了思维和观念上变化,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互联网金融数据的融合准备了条件,打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其对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领先于科技监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范业务创新带来的系统性技术风险,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成为央行科技部门加强监管的重要环节。
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监管,央行科技部门应当把握:一是加强对4G、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了解新信息技术可能提供的应用或服务,做好相关技术储备;二是推行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审查制度,对于纳入央行监管的业务,要求业务提供方向央行科技部门或委托机构上报新业务的技术方案,由央行科技部门对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技术风险评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后才能正式上线运营;三是控制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入网结算,对于其他部门监管或没有纳入监管的业务,要主动了解新业务的技术基础,对于类似比特币等影响金融安全的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要积极向主管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在必要时切断新业务的联网支付渠道;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动态技术监管,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扩展性强的特点,实时跟踪新业务上线后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技术隐患,指导业务提供方堵塞业务上存在漏洞,规避系统性技术风险。
四、突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护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交易中的信息安全互环境应得更加复杂,移动终端和云计算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应用的主要方式,移动终端使用的免费WIFI安全性及路由器漏洞问题,以及云计算服务带来的非授权访问、信息泄漏等问题都成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隐患。目前,互联网金融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恶意程序、假冒网站、诈骗信息、信息泄漏等方面,信息安全问题破坏了互联网金融的秩序,加重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不信任度。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的技术监管重点应放在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现场检查和网络监控,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监管,应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制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防护标准,采用自主可控的核心信息装备,对相关机构网络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分类管理,实施等级保护;二是建立严格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入网审查机制和准入制度,信息安全标准不达标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得接入金融系统网络,从核心环节上把好信息安全防护关;三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关落实信息安全防护规范,指导其建立一套由密码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灾备与恢复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组网与运维技术等组成的“软硬一体”标准化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做好交易双方敏感信息的保护,提升网上交易安全防护水平;四是提升用户端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指导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开发相关软件应用,通过绑定手机、账号实名认证、动态口令卡、数字证书和第三方认证等多引擎、多策略协同运作,提高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五、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建设
金融需要国家建立信用机制支持,互联网金融由于交易双方的非接触特性,对信用支持的要求更加迫切,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性、权威性的诚信体系仅有央行牵头建设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主要通过各金融机构、工商、法院等单位上报违约用户的数据,建立可供查询的国家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现有的征信系统是一个被动的征信体系,实时性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依托网络提供实时征信服务的网络征信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综合判断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推动信用系统信用评价模式的转变,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公信力。
网络信用系统应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实时信用支持,其系统开发应注重:一是加强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与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实现与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等基础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个人相关的就业、健康、教育、收入、社保等基础数据整合起来,确保用户信息的准确性,打牢网络信用系统的根基。二是强制互联网金融信息提交,要求所有的交易均需要将诸如资金、物流、交易双方等重要数据通过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规范,提交到网络信用系统,加强对交易的事中、事后监测;创新从社交网络等公共渠道抓取数据的方法,以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处理,便于判断用户的信用状况。三是规范对网络信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严格按照国家对用户信息采集、查询和不良信息报告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使用网络信用系统实行网络授权机制,规定其应用信用信息的范围和信息等级,防止信用信息的滥用和扩展;四是提供全程、实时互联网金融认证服务,通过推出权威的第三方电子认证产品,实现交易中的身份认证、电子签名、交易信息加密传输、交易不可抵赖,确保交易信息的可靠,以有效保障资金交易的安全性。
六、加强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
大数据在解决金融核心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上拥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互联网金融涉及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医保、社保、运营商、电商及多种服务行业,各类交易均以数据形式存入服务商的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因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中心是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中枢神经,存储着互联网金融重要的数据资产,承载着关系社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核心,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对于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从目前看,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哪类交易,不论交易双方是谁,交易中涉及支付部分的数据都必须通过银行数据中心,因此,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中,互联网金融各类数据中心的监管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技术监管政策、方式不明,以及央行科技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全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中心进行监管,应该把技术监管的重心放到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安全上,通过抓好银行业数据中心的技术安全来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央行已认识到加强银行数据中心安全监管的重要性,2014年1月16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第二届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席会议,专门就银行业数据中心安全进行了部署。在当前银行业数据中心面临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速,业务量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以及运维工作复杂度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重点在于:一是加大对银行数据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升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推动各银行数据中心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二是制定银行数据中心安全标准规范,督促银行数据中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三是通过现场或网络技术安全检查、督查,在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管理管控和跨部门运维协作等监管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合运维机制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存款利率市场化按计划推进”.《国际金融报》,2013年8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107号文,2013年.
[3]《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2010.
篇6
一、现阶段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金融管理易出现安全隐患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首先,在金融行业中,它存在着的潜在风险主要有资金的运转风险、理财风险、监督管理风险等,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经营管理方式,只要它与外界企业有着联系,也并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行业风险意识薄弱,尤其是金融行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风险状况。这是因为在金融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一般是非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的,而非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知识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计算机运行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1.2、金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提高
就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来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计算机对于加强金融监管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并没有得以完善,由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监管部门的金融市场运营缺乏必要的制度束缚,即使在自由发展的情境下,也最终使得金融行业发展走向极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并且加上管理机构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一能多职情况的存在,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因此这也就需要联合其他部门对金融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在这种监管体制下,监管体系中内设机构较多,权利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监管机构权利的正常使用,最终导致监管不到位,金融行业出现大量风险。除此之外,我国金融部门在运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计算机使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金融管理机制反应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如何加强并发挥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二、如何计算机技术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
2.1、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金融产品
金融管理的目的实质是对金融产品和人才的管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与日俱进、不断创新的行业,如果金融产品长期得不到更新与改革,金融行业将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但是要想促进金融产品的革新,就需要引入高科技技术。现如今,金融行业不断引入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存的金融要素进行重组,金融要素主要涉及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等,将金融要素进行重组划分,可以更好的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因此,采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不断更新金融要素,创新金融产品并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2.2、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
虽然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信息计算机系统。由于各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一般均采用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做法,这样会在很在程度上导致信息很难实现共享,造成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最高银行,也很难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监管。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中央银行带头组织,协调并解决商业银行在电子化信息建设方面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共同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城市金融信息网络,并颁布符合当前金融信息网络发展的制度和措施,规定各个商业银行哪些数据一定要通过网络传送到人民银行的计算机服务器中,哪些数据可以资源共享等。
2.3、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队伍
由于当前计算机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计算机使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想加快发挥计算机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队伍。首先,可以安排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到监管部门进行专业化学习,同时担任监管部门业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工作;其次,金融有关部门该需要对监管部门的业务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持证上岗,鼓励计算机监管人员加快形成培训意识、自学意识,尽早的学会金融监管知识和能力。除了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努力之外,要想真正的促进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加快探索,加快实践,但是这些都需要得到各级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开这一点,所有的都将成为空话。作为最高银行的中央银行,也需要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监管工作结合付出努力,开辟出新的天地。
金融行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它的发展能够尽可能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计算机在金融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金融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加强重视,深化改革,努力将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监管工作相结合,我国的金融事业一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宋真真
参考文献:
[1]王永牛.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计算机与金融创新导报.2012.
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准入门槛、申请规则、监督管理及处罚等予以界定,意在规范行业,为支付机构正名。
商业银行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利用恶意竞争等手段对非金融机构进行排挤,应该与非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3.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以网络为媒介集中起来,在信息大集中的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向经营管理层、决策层的推进,不仅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的紧迫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必须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执行,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技术上,通过以PK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证书技术,方便、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中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不断发生的风险事件加以防范。
(二)营销层面
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金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采用的营销称之为“金融网络营销”,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营销,即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促销和宣传。另一个方面,是指专门为网络金融业务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针对网络金融客户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确定目标,开发产品,进行网络促销和沟通,实现网络金融服务的目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借助网络技术,确定营销观念,制定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1.营销理念。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营销理念,重视网络营销,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现代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应该以客户为对象,着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由以业务为对象转变为以客户为对象,充分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来构架新的银行营销体系;要以金融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网络大力提升经营层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2.网络品牌。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网站的形象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如何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简洁形象、令客户印象深刻的网络品牌,是商业银行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注意域名的保护,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独占性,维护商业银行网络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采用中文域名是银行网络品牌保护的必备措施。例如,在2005年10月份,交行、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国内各商业银行注册并启用了中文域名,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诸如“农业银行.cn”等字样,便可以直达各银行网站。其次,要整合网络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将分散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实现总体设计、整合传播,在客户心中塑造强有力的品牌形象。
3.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网络金融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传统营销方式因为各种局限,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全方位信息交流,不能准确对客户需求进行统计、行为分析。而网络营销的开放性和能够实时沟通的特性,克服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比较快速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高端客户,应根据其需求深度,开发差异化网络金融产品,提供能够彰显其身份、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选择。对于中低端客户,根据《中国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查询、汇款、转账是最常使用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低端客户群来开发此类产品。
4.联合合作。联合合作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营销方式上,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二是在营销主体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合作。
商业银行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有些客户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够,有的产品单纯利用网络无法完全说明其作用和特点,可以用柜台营销或者热线电话等其他营销形式;采取价格营销吸引客户也是商业银行网络营销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对网上银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实行打折,部分银行也在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业务方面给予费率打折优惠;另外还有服务营销的方式,网络营销由于节约了人力成本,最明显的优势是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因此网络金融营销的关键往往体现在服务过程中,优质的服务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其他机构进行联合,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网络“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安全方便高效的在线服务。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相关的银证通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代收代付产品收入等传统产品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同时在网上银行推销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不断推出新的支付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途径等。
(三)管理层面
网络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出现虚拟犯罪等问题。我国银行业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发挥优势,努力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竞争力。
1.IT服务管理(ITSM)。网络金融依托于网络设施与应用系统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IT投入。商业银行在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应该凭借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对商业银行而言,建立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为宗旨的IT服务管理(ITSM)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ITSM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改变信息系统管理问题,通过ITSM提供一整套创造服务、管理服务的方案,切实优化IT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经济风险管理。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要规避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规模,网络金融业务量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银行未来几年的业务量进行评估,以此确定网络中传输的最大数据量,选择高可用性、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技术,使用相应规格的网络产品。另外,在选择客户端操作软件时,既要考虑信息传输效率,又要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由于不符合客户操作习惯所带来的客户流失。
要规避网络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充分披露。只有全面、深入识别并定量化地评估产品创新风险,分析预防风险的潜在收益,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实现对产品创新的有效管理。首先,在金融产品的定位上,把握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产品特征在客户价值主张中所占的比重,达成产品精准定位。其次,针对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应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多个子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核,确保并行工程的运转效率,将复杂产品创新中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任务进行必要的分解,分阶段审核,并根据统一的各阶段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阶段风险管控和财务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从而避免风险遗传。第三,从内外部监管、市场、技术、财务、运营等多视角加强产品创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控管理,对于风险评价指标超过一定量值的,提供降低风险预控措施技术模板,以利于提前释放风险。
3.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加入我国网络金融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有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意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银行的专利越多,就等于控制在手中的核心技术越多,很自然会取得网络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我国银行业技术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网络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让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篇8
本文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涵义、现代金融业发展对通信技术的要求、通信技术创新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在现代,通信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现代金融业,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
关键词:
通信技术;创新推动;现代金融业
引言:
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金融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大,科学技术不断更迭。现在我们进入了电器时代、网络时代,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现代金融业依然紧密相关。
一、通信技术的涵义
通信技术,是一种远距离信息传输的技术。在通信技术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于:如何编辑、处理信号,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输信号,以确保将信息准确、快捷、安全的从信源传输到信宿。如何对信号进行处理是通信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信号处理涉及对信号进行加密、将信号进行编码、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过滤获取信号中的无效信息等等方面。由于通信技术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使得通信技术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规避金融业风险等方面都将担当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二、现代金融业发展对通信技术的要求
(一)提高效率
在上个世纪,金融业一直是一个依靠于人的行业。直到八十年代,金融业依然是以人工操作为主,金融行业是在无数的纸张和人工中运行的。会计出纳要依靠人脑计算账目和报表,支票也是靠人在各种业务之间流通。而且这种金融业的运行是缓慢的、夹杂着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的。例如,因为交通瘫痪致使账目凭证不能按时送达,由于员工的粗心,漏算、错算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就是这种本就效率及其低的金融行业流通,倘若离开了人,特别是具有长期金融工作经验的职员,便连最基本的低效流通都无法维系,将面临瘫痪。基于金融业存在上述问题,借助通信技术在信息传输中的优势,金融业的业务效率将大幅提高。业务方面,客户不用再在柜台排队等候业务办理,银行纷纷开通官方网站,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网上营业厅办理。转账方面,不再单纯依靠支票,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直接转入对方账户。在会计整理账目的时候,可以通过“电算化”完成,避免了人为操作造成的失误。业务办理变得快捷,不再依赖于人工操作。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打破了传统过程中金融业务对于时空地域的限制,加速了资金的流通,使金融业各个环节的流动速度都大幅提高,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二)规避风险
金融业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隐患不仅仅来源于经济形势,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些隐性的细致末节。例如,在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期货投资等方面,时局往往是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的。此外,由于信息保密安全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的金融泄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另一种典型的金融风险是由于对信息掌握不全面而导致投资人做出了错误分析,并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现代金融业所存在的风险则更多。在迅猛发展的金融信息构建过程中,复杂的信息网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使金融业发生风险。通信技术正是关于信息传输过程研究的学科,将通信技术运用于规避金融风险再合适不过。投资者可以通过通讯技术获取第一手的金融市场行情资讯;金融机密通过事先特殊的编码加密后再进行传输;利用通信技术获取在外汇交易、股票交易、金融期货市场上的重要信息,从而使投资者做到最快速度的资金投放和收回,避免损失。在银行网上业务中,也需要运用通信技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行信号加密处理,以免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三、通信技术创新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金融业发展空间急需扩大。在此基础上,金融业进行大幅度推动创新改革,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创建新型业务模式,以求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借助通讯技术的优势,对金融业进行结构优化。以下论述以银行及银行卡为例。
(一)构建支付清算体系和银行卡业务
在本世纪初,经过通信技术与现代金融业相结合,中国的银行的网上业务平台已经具备了相对健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通讯系统。以上述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依托,同一城市内票据交换、同行转账、跨行支付、外汇转账、小额支付、货币清算、银行债券市场等业务都可以在银行网上业务平台实现。基于通信技术的运用,许多大额交易从线下交易模式转到了线上交易。这也使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客户在柜台前排长队等待办理业务的场面不再出现。通信技术是实现银行卡支付的前提。基于通信技术在现代金融业的应用,“刷卡”成为了新的消费方式。在以往的支付模式中,客户总是拿着支票或者大量的现金来进行交易。这种支付方式在小额时较为便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当支付金额数目巨大时,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因素如:被抢劫、被偷盗、丢失时损失无法弥补等。现在使用POS机刷卡,可以使客户不用携带大量的现金,当银行卡遗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挂失业务及时对银行卡冻结保护。国内金融机构利用通信技术联合组建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即银行卡中所标示的“银联”。为客户构建了“用卡支付”的环境条件,使银行卡支付成为一种银行金融系统中及其重要的一支。银行还将这一业务拓展到海外,形成跨越全球的支付网。
(二)创新金融业务和开发金融产品
中国金融业务还处在较为低级的水平,产品的开发也只是初级阶段。针对我国金融业当前情况,应该着重对中间业务进行拓展和创新,推出更多中间业务的产品。以银行卡为例,依托于通信技术,发展网上银行进行网上支付、网上理财、网上生活缴费等业务以及购买基金、证券交易、购买国债等金融产品。利用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银行与商家之间的信息共享。银行既可以拓展针对商家的管理资金、结算财务等业务,又可以联合商家资源共享,针对客户推出网上付款业务。让客户逛街购物不用再携带大量银行卡,只需要手机就可以实现网上付款。此外,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支付情况,通过通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建立客户的专属数据库,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在为客户推送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更有针对性。
结束语:
现代金融业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单单依靠金融业的传统经验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金融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借助有利的工具解决金融业中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通信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利用通信技术创新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当前业界对通信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创新应用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未来,针对如何利用通信技术创新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业界还将持续深入实践探索。
作者:祝克明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作为今年G20峰会的四大主题之一,“联动”一词再次走进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21日上午,“协同联动・共守互联网安全”论坛邀请“产学研用测”各界专家共同探讨协同联动、共守互联网安全之道,为网络安全协作创新、合作共赢,提供新思路、新办法。
开放:合作治网的活力体现
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拒绝开放共享,换不来持久的安全。论坛上,专家们提出,面对网络安全的新形势、新特点,在大力推动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勇于跟高手过招,找准薄弱环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综合防御水平。
“创新网络安全防护理念,树立整体、动态相互防护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防止简单的分而治之各自为政。”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卿昱在论坛上指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要树立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限制先进的技术应用,拒绝开放共享,换不来持久的安全,同时自主创新也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排斥学习先进,要安全可控利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
卿昱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合作共享,充分发挥好企业作用。网络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金融、人员、便利交通等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所以要加强部门、行业、企业的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认为,网络空间大国利益的博弈常常导致对某些信息核心技术的封锁和保密,网信领域往往有极强的垄断性,任何创新如与现有垄断体系不兼容,就难以成活。他认为应支持开源软件,不仅是简单的使用,还要有所贡献,增大贡献的比例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
“我们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量子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元新移动操作系统OS等,都是我国集中力量打造自主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的突出成果。”倪光南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能够同步推进,相信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各方面都能够顺利实现弯道超车。
协同:多方联动的秘密武器
“单兵作战”无法解决全行业安全问题,而是需要联合多方,在数据、能力、资源、知识、经验和智慧方面实现全面协同。“协同联动”是破解互联网安全难题的一个可行路径和方向,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国与国之间、科研机构与产学研及产业间如何协同联动、构建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展开了讨论。
“小到团队和团队之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想协同联动,必须有共识和互信。”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ISC观潮论坛主席郝叶力从网络的问题上表示,网络空间应对的是全球化的挑战,协同联动是要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和国家之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这个层面上。坚持网络绝不排斥互联网精神,不仅要实现互联互通而且要实现共享共治。
“标准在信息化和网络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标准很难开展测评认证。没有尺子不能测评。如何快速形成一把尺子,把大家的智慧聚集起来,把大家的手段聚集起来,从现场的、远程的各角度进行测试。这样就是大家一起来开展众测,用这种办法很容易发现问题,形成共识。”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李京春认为,众测活动也需要统一组织、加强管理,才能保证组织方周密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
“对于安全公司而言,没有一家公司、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绝对保障安全,所有系统都是可以攻破的。”360企业安全集团高级副总裁曲晓东说,希望具有协同联动发挥作用的体系,让传统安全设备、安全产品发挥新的生命力,带来传统安全向下一代安全演进的重要方向。“要把安全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利用这种互联网的思维解决传统安全范围过于局限的问题。给传统安全增加眼睛和大脑,让传统安全具备看见和思考的能力,形成真正“安全+”的互联网体系,摆脱目前安全困境。”
实践:防御体系的“真枪实弹”
目前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而诸如交通、金融等这些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的?论坛上,专家分享了金融系统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积极推进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交通运输系统构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的情况。
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副主任唐彬分享了银行业从业机构应用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情况。他说,金融业加大与国家网络安全支撑单位、网络安全产业甚至供水、供电、电信等公共事业部门的合作。很多数据中心的保障安全不只是靠机构,甚至不能只靠行业,供电、供水网络通不通,对整个运转起到关键的作用。人民银行在这块做了大量的努力,在这几个方面都在探索与相关的部门、机构协同推进。“网络安全事件在金融领域时有发生,从客观现实来看,金融网络信息系统永远可靠运行、随时提供服务的终极目标还在路上。”
篇10
个人网上银行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面向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满足客户随时获取服务的需求。中小商业银行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通过网上银行平台可以拓展服务的空间和时间,从而突破网点辐射范围较窄造成的个人银行业务市场拓展困难的瓶颈,增强竞争实力。另外,借助网上银行可以将金融业务和市场延伸到全球的每个角落,为中小商业银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参与全球性竞争。
(一)提供标准化服务、增强服务的互动性
个人网上银行实现了常规金融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因而其提供的服务比银行网点柜台更标准、更规范,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或者情绪好坏造成的服务质量的差异。同时缓解了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人员少造成的业务处理压力。以转账业务为例:用户只需要按照网上银行系统的提示逐步完成操作,对于重复的用户信息不需要反复录入,业务操作过程简单而且快捷。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从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精力集中在与用户互动沟通上,通过在线沟通提供实时金融信息,及时解答用户的问题,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二)实现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必将成为中小商业银行争夺零售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个人网上银行作为全新的领域为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美国的wellsFargo银行为例,该银行的网上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上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网上银行系统为它带来了巨大的新增收入和客户。近几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不断积极尝试业务创新,例如浦发银行根据网上银行平台的特点推出了Email汇款服务;招商银行推出了票据通、网上信用证服务;民生银行推出了网上申请汇票、本票服务等。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SWOT(即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简称)分析法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形成中小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环境图,见表1。三、中小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从表1可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如下:
(一)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
要实现中小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首先要解决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战略定位问题。通常银行的战略定位是否明确,直接反映出该银行的决策者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会为该业务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其次,必须确定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推动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完善个人网上银行的应用环境
技术创新是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创新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开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撑。因此开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完善个人网上银行的应用环境,提升用户使用该渠道的信心。目前网上银行的技术开发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完全的独立开发;二是完全的技术外包;三是混合开发,即在独立开发的同时,又将部分的业务实行外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银行要实行完全的独立开发,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开发周期很长。而实行业务外包,通常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资源的投入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最先进的信息技术。1997年美国《银行家》杂志对当时资产规模前300家银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核心业务的信息技术采取了业务外包的银行占68%。而且随着业务规模的递减,业务外包的比例越大。如核心业务中的存款账户管理信息处理采取了业务外包的比例,规模最大的前100家银行为44%,第101~200位的银行为55%,而第201~300位的银行则全部采取了业务外包。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资本实力、技术研发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战略,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个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完善个人网上银行的业务环境。
(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积极探索营销方式,转变用户观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个人网上银行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业务的独特性上,更重要的在于是否为其目标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个人网上银行发展的核心,为个人网上银行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资料表明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对新技术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银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也比较强烈,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经营理念。因此,在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中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数据仓库,不断研究各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而以优于其它银行的服务方式、服务领域和服务品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个人网上银行金融服务是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同时,应积极地在营销方面进行探索。首先,通过建立以特定客户为对象、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追求深度效益的关系营销机制,从而使为银行带来大额业务和利润的关键客户成为稳定的黄金客户。其次,通过提供客户体验的机会,从而不断优化产品。个人网上银行产品易于让客户试用和体验,而且成本很低。在客户体验产品时,银行可以征询客户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改进产品。最后,通过提供多渠道的服务以维持现有客户资源,不断发展潜在的新客户。可以将传统服务渠道和网上银行服务渠道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花旗银行在其网站上向客户提供网上预约服务,银行专业人员会在一个工作日内按照客户所预约的时间上门为客户提供咨询、办理业务等服务。
(四)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来源。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是跨部门的综合性业务,通常要求相关业务人员必须是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个人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需要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银行业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满足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导致人才紧缺。随着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而言日益重要。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加大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挖掘员工的潜力;其次,加大外引力度,优化员工结构;最后,不断健全员工成长激励机制,比如确定合理薪酬、福利待遇等,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为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 上一篇:企业税务档案管理办法
- 下一篇:妇产科创新技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