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与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篇2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出版 设计教育 创新思维

数字出版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平台,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它是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是建立在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之上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的产业。数字出版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以个体或团队的创造力为驱动力进行文化价值的创造与推广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出版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

一、数字技术给出版设计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色彩、电子图书、彩信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出版形式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全新的数字技术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出版设计师创作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受众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多元化。数字技术对出版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数字统一信息也逐渐由可能变为现实。这种情况下,版式、构图、色彩和介质等设计要素变成了虚拟的数字编码,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为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面对数字时代的技术交叉性与专业融合性,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出版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设计实践,努力开拓、建构科学可行的数字出版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出版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二、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出版业属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令人应接不暇。数字出版创新的核心源自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创新,选题是整个出版物生产过程的起点,选题策划则是选题工作的起点,也是出版业双效收益的起点。有创新的选题,有完备的策划,才有成功的出版市场。而出版物的内容创新又源自人的思维创新。出版业产生价值的源泉完全来自人所独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人就没有竞争力可言。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人才可能拥有出版竞争优势的基础。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在视觉设计教育上先后引入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设计教育,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至今仍未发生大的变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艺术设计潮流的涌现,数字出版设计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发展规律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遵循其学科本身的规律。倡导自主创新设计,重视国际文化潮流与本土文化特色的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改革数字出版设计教育模式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索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文化的创新。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创新的精神,将创意思维训练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设计教育理念清晰而通畅地运行。

1.加强师资培养,改善教学模式

数字出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由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明显加快,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师资。在教学目标上,应将通才培养作为出版设计教育的主导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应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2.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基础,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也无法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因此,在数字出版设计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与造型基础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及专题设计结合起来,特别是有些院校更应该注重区域文化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与该地区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应用学科教育的一种实用方法,能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信息,并在生动愉悦的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设计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数字出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的设计。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出版市场和出版设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在实际生产中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服务方面,教学设施的配套、教材的采用、软件信息服务的更新、就业辅导以及课后的专题讲座等也是数字出版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整个出版设计的进程中只是技术平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才是作品的灵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设计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丰富,我们只有改变原有的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教育多元化的模式里构建全新的数字出版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意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出版设计专门人才。

(注:本文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GK3066)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何辉.纯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思维习惯 多媒体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加速、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层出不穷,信息交换快捷。其根本都是源于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探讨一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转变观念,改革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性品质的培养。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和广泛开展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并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为此,我在自己实际教学中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实验,探索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目标内容及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不但主动学、会学,而且善学、会思考、会创新。培养小学生自信、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时,就激起了他去了解这个问题,刨根究底的动机,他可以不畏艰险,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体现上面的情形,首先学生要产生兴趣,然后乐意去学,继而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去探索。但任何一次创新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才能促使创新结果的产生。

1.创设实际需要的情境,将数学与美育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完比例之后,让学生思考:具有6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12);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

教师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教师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 1:2=6:12 …(共9个)

2:1=6:3 2:1=12:6

6:2=3:1 12:2=6:1

3:1=6:2 6:1=12:2

…(共8个)…(共8个)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2.创设科学探索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长期的学习目标

例如:我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一颗星球,它是我们地球的兄弟,它的名字叫火星,向学生介绍一位来自火星的机器人,让学生给他起名字。通过观察机器人身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进而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通过进一步认识机器人,数机器人身上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认识。通过机器人要回火星了,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用贴、画等方法完成一幅作品,送给机器人做礼物表达地球人的一片心意,并说一句祝福的话。通过机器人邀请同学们去火星做客,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研制我们自己的宇宙飞行器和我们自己的机器人,去宇宙探索。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学会用多种语言表达情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二、资源丰富,大胆探索

创新是不断积累的知识的升华。只有在知识积累一定程度后,才可能产生创新的灵感,迸射出创造的火花。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有助于丰富学生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准备了丰富的背景材料,更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创新意识。

1.自主探索是创新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思维的产生

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创设一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发现知识,获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独立思考,做终身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是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而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学生要善于从教师和书本上获得某种启发,把握住瞬间的灵感火花,达到独立思考的学习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自我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使他们始终充满奋进拼搏的兴趣。

三、发挥优势,勇于求异

思维的创新是指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不承袭俗套,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有独特的见解,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能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思维,使人们的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

教学完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已知一个无盖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44平方厘米,底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一般同学都是用244-6×4=220(平方厘米),然后设高为X厘米,6X+6X+4X+4X=220,X=11,再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当多媒体演示:把无盖长方体展开,四个侧面就变成了一个大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6+4+4=2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长方体的高。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求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220÷20=11(厘米)。

学生们在这种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各种尝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精神,求实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突破,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勇于求异的创新思维习惯。

四、整合扩充,丰富联想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技术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起点,只有注意从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其未来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以此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

技术教育十分重视实践与创新。“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因此以技术课程为依托,并将其相关模式拓展到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一、结合技术课程,组织开展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来看一下技术课程标准:《技术与设计1》共设有5章。前两章分别是“技术及其性质”和“设计的基础”。在弄清技术及其性质,以及科学、技术、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技术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之后,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展开的,包括“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以及“设计的交流与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以“生活中的小发明”为主题,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指导的部分学生作品如“防触电插头”、“USB可调式台灯”、“多功能盲人拐杖”、“半自动分类垃圾筒”等,便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目标。

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时,既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材,又不能受到教材框架过多的束缚。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以活动为主线,即从题目的选定,到方案的设计和筛选,再到模型的制作(这里又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连接、涂饰等),最后是作品的调试和改进,把教材内容重新打散、整合,与活动的各阶段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

另外,开展设计制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设计到制作,学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主体。然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及行为惯性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这种主体地位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即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要不断地转变――从客体转向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

要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在课程活动的不同阶段就需要进行角色的变换,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在组建阶段,学生刚刚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思维和行为极为被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担任起监控者的角色,做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起指挥者的作用,使学生有所适从,能迅速地进入问题情境。组建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在磨合阶段,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此在团队中活动和学习,除了自身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必须学会分工合作,树立团队意识。这个阶段,教师要担任起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促进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分权,以更好地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协助管理。

在自主发展阶段,学生度过了磨合期之后,活动基本上了轨道。此时,教师担任的是支持者的角色,促进小组与个人的个性发展,鼓励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权,朝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注重目标激励,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实践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到达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的转变,使得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兴趣越大,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这种兴趣一般难以长期维持,因此需要辅以一定的激励。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在其目标理论中指出:“目标的绩效是由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明确性组成”。[3]因此,给予学生适当的设计目标,就是一种激励――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一方面,目标的难度要合适,既要能够完成,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目标要明确,整个活动要有具体的目标导向(如设计什么,或完成什么任务)、活动计划、活动规程,以及对成果的评价依据(量化)。此外,可以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第四,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和设计方案,特别是有创新性的一些设想,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创设条件让其付诸实践。总之,就是创造条件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二、依托技术课程模式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第二课堂、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技术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此基础上,要对部分特别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热情的学生,以第二课堂、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并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平台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才能得以展示,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笔者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科技创新小组”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年级,招收和选拔思维活跃、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学生,通过引导选题、探讨研究方案或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将部分优秀作品推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发明奖等。近三年,科技创新小组中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共获得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专利申请奖2项;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有“香港―珠三角创新科技青年大使计划”专题报告比赛的冠、亚军等等。与其他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相比,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在指导的系统性、学生交流、研究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阐述是:“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4]在校本课程“科技创新小组”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建构主义的这种“抛锚式教学”作了借鉴和运用:学年初,通过考核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在高一招收30名左右的学生,重复地实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的过程,直到各小组的所有成员均已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进行相应的指导。指导主要以引导为主,只对整体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自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在完成的成果中选出部分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

其次,根据现有条件,开设技术课程的选修课。通用技术设有《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等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之后,有意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创新发明。这部分学生热情高,且大多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因此往往会有很好的作品产生。

第三,结合学生社团开展科技活动,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通过借鉴“创意大赛”、“DI”、“OM”等比赛,由科普小组、手工社、话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面向全校学生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前期的组织(如活动方案、比赛规程的制定)尤为重要,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具体加以引导。同时,指导老师还要注意引导社团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一是搭建管理架构,明确社长等学生干部的职责,以培训座谈等形式增强他们的责任心、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明确社团纪律,增强社团成员的自我要求。

三、依托技术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围绕学校科技节等平台开展各种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普及性,这同样是营造学校科技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以我们开展的“水动力车”设计制作比赛为例,说明一下开展科技活动的要点:

首先,活动目标要有挑战性,但又必须可以完成。“水动力车”比赛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辆长、宽、高不超过20cm×15cm×40cm的小车,要求带有储水装置(能储水500mL),且开关可控,其前进的动力完全由储水装置中的水产生。为了确定具体比赛规程,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以及给予学生一定的参考,笔者在活动之初就制作完成了一辆。教师先实践,这是检验活动目标是否恰当的最好方法。

其次,要制定好活动规程。如笔者对“水动力车”比赛就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规程,包括了比赛项目的设置(竞速赛和路程赛)、小车规格和原理上的设计要求、各个项目的具体规则和评判标准等等。

第三,有较大的设计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也就是说,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实现的可能性。

第四,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包括作品材料的供给以及工具设备的使用等问题。如“水动力车”的制作,基本材料(如夹板、铁线、KT板、玻璃胶、铁钉等)都统一提供,其他比较容易找或可废物利用的材料(如矿泉水瓶、光盘等)则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锯子、铁锤、钻床等也都是比较常用的工具和设备,这些学校的制作室都能提供,可以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

以上是笔者就怎样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在此与各位分享,希望能为广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同时,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努力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问艺术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6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高中数学提问艺术的开展措施,提出于此,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一、巧设悬念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都来源于怀疑。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发学生去怀疑、去批判、去思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仔细钻研高中数学课本,挖掘其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冲突来设计悬念,在对答案的思考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会去反思、批判和怀疑,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在讲述棱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设计如此悬念性的问题:“棱柱的展开图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拼接。当学生把棱柱解开的时候,就会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所凑接形成的。它与他们的猜想会有一定的冲突性或统一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培养怀疑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又可以继续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得棱柱表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可能。因为条件不一样。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算出棱柱的表面积。学生经过割补和拼接,归纳出了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面积=S侧+2S底。这样围绕悬念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巧设趣味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表现欲、求知心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与高中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相一致的问题,把一些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设计出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抛物线》(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可以把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与抛物线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当你站在罚球线上向篮筐投篮,如何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呢?”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来求解问题的各种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足球和篮球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可以比较足球进门、篮球中篮框等球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吗?”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抛物线的特点、性质等。这样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信息,给予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它的答案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设计这种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和享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集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此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在生活中,有那些属于集合的东西呢?”在探索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某一个班的同学、数轴上的实点、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城市的人口等被看作整体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看作集合。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装饰实践 创新思维

1.设计前期阶段

主要包括了解建设方(客户)的意向,收集设计的基础资料、确定设计思路。首先必须了解建设方(客户)对设计的要求,包括设计的功能要求,使用对象、级别档次、投入资金、风格、形式、设计期限等;从而确定设计的计划,明确设计任务、目标及要求,并对设计时间和人员作出安排。设计者着手设计一件案例时,首先需充分与业主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家庭设备、生活习性、及其兴趣、喜好、品味等。因为只有愈了解业主,才能设计出使用者满意度愈高的住宅。在平面规划时,常因业主之需求或设计上的需要,隔间会与原建筑物的隔间墙有所出入及变更,这时需特别注意建筑物结构上的完整性,千万不可破坏原建筑物之结构,致使建筑物之强度降低。设计者开始着手一项居住空间的规划,必须有精确的尺寸作为制图的依据。尺寸的来源,有原建筑图及现场丈量两种方式。现场以素描方式绘出平面简图,并标明门、窗、柱、管道间、梁等位置。准确丈量每一处之尺寸,并标注于简图中。画出简单的立面图。将窗台高度、窗高、梁高、梁深及屋高尺寸加以标注。标注给排水、电表箱、煤气管道、配电之插座、开关、灯口及消防等设备。标注出口位置。观察建筑物结构并将柱、RC墙、IB砖墙、1/2砖墙等注明于简图中。观察建筑物之室外环境、方位、景观、与邻近建筑物的关系并记录下来。若为旧宅翻新之案例将原有并需要留用的家具、设备等以草图绘出并注明尺寸、表面材质、色彩及细部收头等。

2.方案设计阶段

包括设计构思、方案深化、绘制图纸、方案比较等内容。方案构思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不同设计手段的运用,以期达到某种效果或目标。在构思基础上,具体就平面布置的关系,空间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家具、照明和色彩等,作出进一步的考虑,以深化设计构思。绘图包括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室内墙面展开图,顶棚平面以及建筑装饰效果图。同时对建筑装饰总费用作出结算。方案比较是对不同构思的几个方案进行功能、艺术效果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比较,以确定正式实施方案。

2.1 放图

将已丈量好尺寸的平面简图,按比例(S:1/50,或S:1/100)绘出平面图。大略计算出丈量工地的总宽及总长并在绘图纸上决定绘图的位置及比例以免放图到最后阶段才发觉纸张不够或图偏移于图纸之一侧。用比例尺时,同一直线上的量距尽量不要移动比例尺以免累积误差。先以硬度高轻铅(H或2H)绘出柱、墙、门、窗等位置。检查柱与柱之间是否对齐,若无法对齐应确定是原结构就是如此还是图面有所误差。此时所量之尺寸若无法完成放图需至现场重新丈量,修正后再继续放图工作。确定尺寸无误后,加重线条并加上门之符号、窗之符号、厨房设备、浴室设备,并加注尺寸后完成放图。

2.2 平面配置

平面图是以建筑物各楼层之地面高度120cm--160cm横剖切开后,由上往下的俯视正投影制图。平面配置在一般人的眼中仅是由线条、家具符号、设备符号等组合而成的图画。但事实上平面图所代表的是立体三维空间,换言之,平面配置图的绘制也就是室内空间的规划,由此可知平面配置在整个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放图工作完成后,通常会将放图之平面复印数张,或以图纸直接覆盖于平面图上,做平面配置的规划草图。

住宅空间可分为玄关、客厅、餐厅、主卧室、小孩房、幼儿房、长辈房、客房、书房、起居室、工作室、音乐室、收藏品室、音响视听室、休闲娱乐室、储藏室、佣人房、厨房、浴室、阳台等。考虑空间的大小及用途时,应依业主所给予的家庭资料及需求规划之。室内采用不同的分隔方式,可使空间有层次而生动地变化。

隔间的方式可分为:全隔间或称之为封闭式隔间。空间以砖墙、木制隔间,或高柜来分隔空间,其视线完全被阻隔,隔音性佳,成为一个强调私密性的空间。局部隔间或称之为半开放式(半封闭式)隔间;空间以隔屏、透空式的高柜、矮柜,不到顶的矮墙,或透空式的墙面来分隔空间,其视线可相互透视,强调与相邻空间之间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开放式隔间或称之为象征式隔间;空间以建筑架构的梁柱、材质、色彩、绿化植物,或地坪的高低差等,来区分两间。其空间的分隔性不明确,视线上没有有形物的阻隔,但透过象征性的区隔,在心理层面上仍是区隔的两个空间。弹性隔间;有时两空间之间的区隔方式是居于开放式隔间或半开放式隔间,但在有特定目的时可利用暗拉门、拉门、活动帘、叠拉帘等方式分隔两空间。例如和室兼起居室或儿童游戏空间,当有访客时将和式门关闭,可成为一独立而又具隐私性的空间。考虑各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动线是否流畅。具有良好的动线连接,才能妥善地安排人们日常的生活作息。依人体工学将各种家具、设备及储藏等,在各空间内做合理且适当的安排。考虑住宅自身条件,梁、柱、窗、空调位、空气对流性、采光及户外景观等,在整个平面规划上的相对关系。在数个平面配置草图中,逐一加以检查,修正后,绘出一至三个平面配置图,再一一与业主沟通、讲解。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除了口头叙述,资料、材料的说明外,常以透视图来辅助说明,较能事半功倍地让业主了解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使设计者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业主对自身住宅的要求和品味。在与业主充分沟通协调后,修正图面定案,并完成平面配置图。

3.施工设计阶段

包括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与各相关专业的协调以及完成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图三个部分的工作。方案设计完成后,应与水、电、暖等专业共同协调,确定相关专业的平面布置位置、尺寸、标高及做法、要求,使之成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图包括建筑装饰施工图;家具陈设及设备的布置及做法祥图。选用家具除平面布置图外,还应注明家具的形式、油漆或面料的颜色、尺寸等。对于需单独加工的家具,应绘制加工作大祥图。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性格

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应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由重教轻学转变为以学为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渗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视知识过程的教学,增加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建立多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劲头和攻关难题的精神。教材中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如运用实际生活中福利彩票中奖率、打牌时牌的分布可能性等来导入“概率和统计”。

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只有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才会“喜欢数学”,“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笔者经常在猜谜、变魔术等游戏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习心理,培养数学思维

初中的学生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感性多于理性,尽管已经有了比较粗浅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从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他们的数学思维是不够严密的。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刺激他们的丰富想象;不断联系实际,积累表象,为学生想象创造条件;不断鼓励学生观察研究事物,引导学生想象。如讲“三角形全等”,笔者先用硬纸片剪出两个全等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其特点,通过将其重叠,改变叠的方向,探讨重合需要具备的条件,进一步思考重合的方法。

三、开发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思维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通常会面对这样令人困惑的情况: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智力很好,数学学习方面却显得非常迟缓。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者方面,学习成功与否除了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能否注意到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要知道大部分学生数学的智力因素差异不会很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的差异。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适时调整阶段性学习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目标要切合实际;发现、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激发创新思维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在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层次。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控制作用,对其学习活动效率有着巨大的间接影响。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业上的成功又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之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业上的抱负水平,更加勤奋、积极进取。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异或学业有成的关键是学习是否勤奋。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品质要从平时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时间培养的结果,可以终生受用。其次,通过有益活动,鼓励勤奋者,把学习勤奋当作学习的考核内容。性格是由动态的各种心理因素逐渐转化而来的静态心理结构,性格依赖于心理因素的变化。心理素质的差异往往造成性格差异。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成功或遭受挫折,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影响人的社会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培养勤奋学习的品质;第二,培养协作精神;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关注非智力因素,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路

为了消除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要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动画创作中的热情,就必须对目前的动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总体来说,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动画专业基础课开始,对学生开展思维灵活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的“全因素”教学模式,运用动画素描的方式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动画专业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1.基础美术素描教学创新

动画素描是对动画专业学生基础美术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动画素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动画素描的基础美术素描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要体现动画素描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制订动画素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的特点和实际,科学选择和确定动画专业基础动态素描教学的活动项目,开展实训性强的动画素描教W工作。在动画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有步骤、有计划,按照一定的实训目的开展动画专业基础美术素描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相关逻辑思维方式开展相关的工作,提升动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动画素描过程中开展“人物行走”过程素描,对人体在一个行走循环中的各种基础动作进行素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础素描技巧,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开展运动造型教学。这主要是指在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侧重用有变化、透彻的结构线等对物体的形体结构、相关动作本质结构等进行描绘,也就是要将传统的光影、色彩等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对物体的运动特性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和展现。

2.动画专业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造型能力是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色彩是刺激人们感官的第一因素,更是动画造型语言表达和造型意义内涵承载的重要主体,关系到动画作品的风格、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的气氛渲染等。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第一,要对学生的色彩运用、搭配和归纳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构成原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构成方法对色彩进行熟练、科学的驾驭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色彩对比练习对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和色彩想象力进行培养。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动画四帧到六帧的动画色彩训练,以此来减少单独色彩处理的时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的模式,将学生分为编剧小组和创作小组,通过多帧有机组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色彩大局把握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运用色彩强化动画作品精神内涵、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创造、创新能力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动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传统的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方法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热情进行有效的刺激和培养,需要结合动画职业活动导向,在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平均.动画教育・创新思维――动画造型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浅析[J].科技信息,2013(4):251.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 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概括起来,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特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且思维过程见解独到。例如变换角度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以及联想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新的未知的知识时,总是离不开旧的已知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会联系到旧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寻找类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对一个问题是从多程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类比”的纵向方向,“对比”的横向方向以及“反比”的逆向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多方向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于突破,在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当然,创新思维不仅包括对旧的观念、理论、方法的突破,还有对当时事物运行固定程序的突破,对未知世界识知的突破。

1.3 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需要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知识。并且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1.4 创新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比如统计学中的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等。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发现,这也表现出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是指对统计学问题对象有了足够多的认知之后,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思维表现。

2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2.1 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信息技术课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与方法,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创新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新颖性、独到性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了积极性。

2.2 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创新思维既是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比如,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的严格逻辑推理可以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技术的发现过程才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3.1 同一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话就是好学生的惯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老师不愿意接受批评,以至于大多数学生不敢对书本以及教师提出质疑,不敢标新立异,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2 “个性学生”与“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他们的教学目标,而是仍在追求高升学率及高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也就以考试为导向来安排他们的教学,从而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了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消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纯化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从而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导致了个性学生的气乏。

3.3 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并且考试的内容多是记忆性质的常识知识,灵活运用的知识较少,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学习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记住这些知识上,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用脑动手能力的发展。

4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原理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具有一个优势。设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创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篇10

1.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定义及特点

1.1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定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能突破思维定势思考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育教学创新思维是指在体育教学通过思维活动揭示体育运动领域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并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想。这种思维结果即不是实践结果,也不是成功了的实践结果,而是创新性的设想。

1.2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特点

创新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保守性和惰性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独创、新颖性;突破、开拓性;优化、综合性。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正是这些创造思维的应用,才产生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组织方法。另外教师运用创新思维教学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使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创新思维素质的内容

在一堂体育课上,教学效果的收效取决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养成自主积极的学习热情。创新思维是通过体育教师针对特定的课堂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预见性、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课堂设计的创新思维、设施器材的创新思维、体育游戏的创新思维、热身运动的创新思维、内容教法的创新思维、组织形式的创新思维、放松运动的创新思维、运动项目的创新思维等等。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其创新性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既深刻又持久,创新思维较强的教师比普通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现行的更加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同时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个性。

3.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特点

3.1自由主动,集体参与,角色互换

具有创新思维的体育教师首先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民主、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的经常进行自我锻炼,自觉积极、生动活泼、欢乐愉快,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比强硬的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活动要强得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发动学生集体参与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的建议。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和想象力,同时对他们的努力结果给与肯定。比如,教师平常带准备活动做操时,一般采用徒手操,教师可向学生讲出编操的原则及要求,发动学生群策群力一起创编。学生自己参与创编,充当教师的角色,融入集体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也感受到了被教师的重视,促进集体了团结,在集体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2因材施教,挖掘潜力,培养综合能力

在创造思维的体育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准确掌握他们的个性特长,宽容了解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并多允许不成熟和失误出现,允许不同思路和做法,允许自由竞争。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质和技能进行分组教学,对待病残生、特殊肥胖生、例假生、见习生也要有不同的教学措施。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选修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合理有效地引导,例如对于体操动作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加大其练习的难度,也可根据其自身的要求教授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的练习内容,从而锻炼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坚韧品质。

3.3积极思维,注重发散,培养创新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与练习的基础上,注重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排球的发、垫、传、扣、拦网等基本技术后,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发挥利用发散思维运用想象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基本技术强化练习及技战术配合的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还能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多参与、广积累、勤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参评,广泛讨论,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激励他们积极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4思维求异,教学优化组合,体验成功

通过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下实施了创新体育教学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即提高了教师素质和科学水平;也促进体育教学创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多多观摩优秀课堂,结合理念和实践,把体育教学的创新实验研究和教师日常教学优化结合起来,全面因素思考,观察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和进行综合能力考察,激发学生和教师一同思考,发散思维多向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通过结果调查证实其实验的成功性,分享体验喜悦。

4.创新思维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要开展具有创新,独特特色,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潜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创新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既深刻又持久。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合理的智能结构、辨证的思维方式。又由于体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有时代的要求,要适应时代,就要前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4.1教师要不断更新自我获取的知识,结合专业和非专业的创新知识,了解体育相关项目的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领域

这是由于近些年许多国家把体育视为强国之本,因此重视体育的发展,所以体育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和前进的学科,对知识更新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乒乓球技术,六十年代的削球的流行,七十年代的快攻的流行和弧圈的出现,代的弧圈球的流行和创新,到现在的前冲弧圈等新技术的创建和快速流传,在未来必定还将出现新的技战术。

故体育教师不能出现教材用几十年,出现一套技术动作用一辈子的现象。对专项技术的学习不光是运动能力还牵扯到了自然学科、医学保健、物理等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多方面分析下手不光加快了技能学习的速度,还培养了多方面的知识体系的理解,更广泛的拓宽了运动员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