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工作的主要现状和实际的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现今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对策进行研究,力求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准的提高以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加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传统的院校管理教育模式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矛盾。现今社会高速的发展,国家也在不断的开展各项建设。而随着经济的飞速进步,在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一些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地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还需要很好的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以忽视对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养成等方面,比较忽视,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没有相应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需要进行切实的改进。
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管理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之中,学校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的主体意识等,还比较模糊,对于政治信仰、政治理念等方面,不是很明确,并且学生在个人的理想追求当中,往往过于追求利益和个人的功利,这些都与社会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养成,所以也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一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一点是现阶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和优化,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地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很好地审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制定出详细的对策方案进行切实的改进与调整。
1.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养成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崇高的人格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实践教学当中,还需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优化,加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力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帮助学生对思想教育和整治理念进行探索,提升办学的水平。
2.明确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和方向,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树立为基本的工作导向,并且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以及德育为先的教学基本原则,遵循素质教学的基本教学方针,大力的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基本的管理思路,针对学校的办学环境、教学的质量进行改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三、结束语
篇2
一、从管理者到教育者的转变
年轻时带班我每刻对班级同学都在进行严格的管理,生怕学生违反校规给班里抹黑。被管理的学生怕的则是班主任的怒吼,而内心中难免会有抵触情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总有些对立关系,那情形很像球场上的保安和观众。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初衷不同,二者间也必定会存在些矛盾。现在看来如此重视管理而轻视前期教育的方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就如同治水一样应该疏通而不是处处建坝处处堵拦。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带班的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新生入学时,各个班内都会带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中学生守则》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违反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受到如何的处罚。《中学生守则》的初衷是真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主任应从真心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使学生真心感受到老师不是在监督和管理自己,而是时刻在关心与帮助自己,如此才会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事情,通过不断地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掉错误并今后少犯错误,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体现,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所在。哪怕是学生因犯错而填写了学校的处分表,我也不会觉得为班级会失去争取哪些荣誉的资格而气愤。我认为对个人的有益教育,其意义远高于集体所获得的荣誉。
当然这些并不代表我的工作就是一味和颜悦色、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不懂是非的话,强制性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可谓是“先礼后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仁至义尽后的忍无可忍吧,并且这也有利于处理事后的问题。如上一届因为班里的张同学,我愤怒中摔坏了新买的手机;这一届和付同学的正面碰撞,让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因此,班内树立班主任的绝对权威同样是带好班级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从教师到家长的转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了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后,有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在家长会上,我会和家长们以亲密朋友的方式来沟通和解决孩子在教育和学习上的问题。家长会下来,我时常感受到自己也是众多家长中的一员,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在不停地出谋划策。
我们通常可以帮助家长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是均等的,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家长就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尽力帮助孩子实现理想。事实也是如此,如今年高考普通班第一、第三、第四名同学分别是我们的魏同学、戚同学、姜同学,三位同学的家长对孩子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面对高考时这些家长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关心和照顾孩子。因此,教师只有和家长联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家长是自己孩子的老师也是作为班主任的老师。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时刻向诸多家长学习,汲取他们对孩子成功教育的经验并牢记痛苦的失败的教训,把这些恰当地应用到班级同学和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让家长真实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如同兄弟姐妹,大家都在真心为了孩子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家长会上,我屡次感谢家长们教育出了为人谦逊自律、学习认真努力的好孩子。即使暂时遇到困难,我都会坚定地鼓励家长和学生,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了自己以勇气,更带给了家长和学生努力拼搏、勇闯难关的动力。后来三班确实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兑现了我的承诺。在班主任和家长两个角色上,我更喜欢把自己看成孩子的家长来教育他们。
三、从家长到朋友的转变
如果再从家长和朋友的身份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作为学生的朋友。班里的南同学性格较为古怪,学习上教师们也难以界定其真实水准。我俩的关系倒很是默契,相距很远时挥挥手,近距离时轻轻拍拍对方的肩头,那也许算是朋友间默默地相互鼓励吧。后来他考了515分,去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更恰当地形容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很好的朋友,比如放假了我们还经常相邀去打球。
几种转变下来,我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带起班来自然是更加轻松省力了。
四、班主任应如何面对挑战
班主任要面临诸多的挑战,比科任教师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于学生和家长,来自于同事和领导。记得多次大考后,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记得多少次的情绪低落时的一言不语,那郁闷的心情和承受的巨大压力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方法。篮球场上、台球厅里、朋友间的酒桌上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解压场所,压力过后,我仍然是那个勇敢的我、那个自信的我、那个爽朗的我。当你遇到困难承受压力时,朋友、同事的宽慰、鼓励和支持可以给人带来信心和勇气,会成为鼓舞自己战胜困难的最有利的武器。
我的成长经历中要感谢年级主任曲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是鼓舞教师们奋勇拼搏争创佳绩的利器。曲老师立足实际、放眼将来,给予年轻缺乏经验的教师以历练成长的机会,可谓目光长远并颇有大将风范。同时,同事的支持和征得领导的理解是班主任缓解工作压力最有效的方法。
纵然班主任工作有多么的琐碎、多么的繁忙,当你看到孩子的评价时,一定会感受到你的职责的神圣与光荣。
篇3
关键词: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挑战;机遇
1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招收量甚至超过了本科生。正是因为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给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也加大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所以,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解决,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2.1研究生数量大规模增长
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如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以前已经突破了150万大关,随着近几年来研究生扩招,现今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万。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研究生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加,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数量却并未出现变化,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2.2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出现脱节现象
目前,我国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研究生辅导员作为辅助人员,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由于研究生的学习重心在学术科研方面,导致其日常的教育管理事项被管理人员所忽视。另外,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缺乏相关的高校教育专业背景,因而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导致教学科研和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2.3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化
研究生群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生源扩大化,学生类型比较多,不仅有应往届毕业生,还有定向生和非定向生,本专业学生和跨专业学生等等。其次是年龄跨度比较大,目前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多年龄层次的结构。另外,不同的研究生,入学的动机也不同,有的学生读研是为了继续深造,有的则是为了提高学历。甚至有些研究生是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而上述的种种情况,都导致现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另外,研究生的科研压力很大,在校读研期间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科研上了,因而集体意识比较淡漠,大多数学生都比较重视个人利益,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2.4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变化,以及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改变,都给研究生带来了诸多现实的问题。无论是来自学业方面的,还是就业,婚恋等方面的问题,都给研究生带来了很多心理压力,致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研究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很多不愿意向心理咨询工作者吐露心事的研究生,需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引起重视,应多给与这些研究生人员一些心理上的关怀和帮助。
2.5研究生辅导员不具备威信
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他们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思想更加趋于成熟化,具备独立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思考问题更加全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学术思维更加活跃,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活。而研究生辅导人员年龄普遍较低,基本上和研究生人员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由于缺乏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工作能力欠缺,结果导致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人员在研究生当中缺乏威信,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2.6研究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原因,导致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就业前景远不如从前那样广阔。甚至,现在的研究生就业情况还不如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择业要求和择业的层次不同。但研究生就业难,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也是目前的现状。
3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3.1在网络信息时代,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与教研室协调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借助网络工具更便于顺利开展。网络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传输信息,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学生的教育活动内容。而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习,还要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管理工作。所以,在培养高校研究生时,还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与教研室协同管理的措施,辅导员辅助进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在具体的指导工作方面,教研室需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要在导师的指导工作中完成。首先,研究生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并对其在实验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作进一步的论证,对研究生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作分析,并对此进行严格审查。另外,导师也可以多与研究生在实验方法和科研技术思路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导师还要与教研室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
3.2价值多元化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世界范围的价值文化观念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难免会造成矛盾与利益的冲突,在各种利益冲突的条件下,人们还要做到相互妥协和退让,,实现和谐共处。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不同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还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以研究生为管理主体,根据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年龄、个人成长经历等情况为依据,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积极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情感生活和心理健康等,帮助研究生完善自身人格,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充分调动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研究生做到约束自身,服从学校统一管理,进而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4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难题的应对策略
4.1研究生辅导员应对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加强学习
优秀的研究生辅导员,既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研究生辅导员要负责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另外,高校也可以组织研究生辅导员参加职业培训,重视对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便为研究生辅导员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以情感管理为主,改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
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情感状况、兴趣爱好等等。另外,研究生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据,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学生对教育管理人员的认同感。同时,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管理方法,因为研究生不愿意接受说教式的思想灌输方法,所以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用细心、耐心和关心的方式,来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
4.3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
研究生除了学业方面的压力外,还有就业、婚恋等方面的压力,由于压力越大,导致现在的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所以,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家庭有困难的研究生,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给学生带去经济上的帮助。
4.4丰富研究生在校的文化生活
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所以,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借助网络工具。比如通过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当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缓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在各种活动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还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加强交流。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可以深入了解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4.5实现学校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选拨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广大研究生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5结束语
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以便更好的进行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从而真正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
作者:钟宇红 邱立民 田地 单位: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月想,张羽.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J].学理论,2012,(22):188-189.
[2]黄碧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2):149-151.
[3]胡美术.研究型学院建设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133-135.
[4]刘科荣,唐竞瑜,邱瑞玲.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5-19.
[5]赵长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代学徒制工作方法高职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特点
1.具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普通高职学生相比,现代学徒制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对今后的职业方向较为清晰,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养。学生在毕业时修满学分,企业考核成绩达标,可以直接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可以广积人脉,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技能,提升其竞争力。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导向与企业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还可以尽早与用人单位解除合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2.具有较明显的兴趣导向。高职学生心智发育较为成熟,具有情绪丰富、争强好胜等性格特点,但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大部分学生自卑,且孤独感较为强烈。与普通高职学生相比,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具有明显的偏好。学生对实践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理论学习的热情较低,在遇到难题时经常选择逃避,学习意志不坚定,理论水平不高,但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明显高于普通高职学生。3.具有矛盾心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合作企业的管理岗位或行政岗位,但由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企业一般为学生提供的多为重复性强、工作量较大的基层岗位,这与学生意愿存在较大差异,以致部分学生难以接受现实,产生矛盾心理。此外,部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时间参与社团活动、校内竞赛等,自由时间较少,这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校企目标差异较大。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从而确保学生毕业后实现高质量就业。企业的功利性更强,更关注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在实习期间只能完成较为基础的工作,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进行培养,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收益,甚至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以致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意愿较低。此外,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初衷相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职教育需要兼顾教育性与职业性,但是部分企业只认识到职业性,却忽视了教育性,使得现代学徒制难以有效落实,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第二,学生身份的转变。学生寒暑假要去企业实习,开学后则需要回到学校上课,要适应双重身份。大部分学生对双重身份频繁转换的适应性较差,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工作地点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教师难以在同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管理,也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第三,对现代学徒制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真正理解现代学徒制的教师少之又少,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多选择民营企业,且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校方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知之甚少。部分职业课程由企业派遣员工到院校授课,学校只安排课程时间,教师并未参与其中。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时,企业人员并未指导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双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不足,以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难题。第四,学生心理和情绪起伏较大。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既要面临学习压力,又要承受工作压力,还要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自暴自弃。同时,学生在企业接受的价值观可能与自身价值理念存在差异,加之学校对其关注度不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甚至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心理现象。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一,学校管理方式没有与时俱进。首先,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实训教学方面有所不足,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有限。其次,校方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方式落后,部分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提供实习照片,并未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也没有前往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交通情况、住宿情况进行了解。第二,各利益相关者诉求不一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而企业则重视工作技能的培养,关注其个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希望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提升技能水平,企业则需要具有较强技能、可以立即上岗的人才,两者的利益不一致造成校企目标差异较大。第三,校企配合力度不足。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长期参与的意愿较低。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不愁用人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学生的权益,而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第四,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学校为使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会适当放宽对企业的要求,甚至在学生遭受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时选择息事宁人和回避的态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工作会受到企业的影响,以致管理效果不如人意。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索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学理论,而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职业培训为出发点,做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高职院校应实施“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同时考查教师的资格与能力。高职院校培训教师时,可以采用教师自学与“老带新”的方式。教师自学是指学校根据教师反馈情况为教师提供自学资料与自学时间,通过教师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针对部分管理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其讲解教学与管理的要求、方法与基本内容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员工、校外专家等来校讲学,通过培训课程、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除校内培训方式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校外培训的方式。首先,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去高水平院校进修学习的机会。其次,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兼职和培训,在工作中提升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兼顾教学与实践。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践教学。2.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体系。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必须依法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校园制度与企业规定,履行劳动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并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依法维权。如果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企业、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果学生出现严重违纪行为,学校与企业应从严处理,为学生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第二,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现代企业需要专业理论水平高、职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仅凭学校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职业礼仪进行讲解,并通过集体活动、岗位模拟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教师也要通过微信、QQ等与其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沟通技巧等。高职院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具体指导,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也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介绍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以及未来的就业形势,并简要分析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对企业用人需求展开调研,使其亲身感受到自身差距,从而按照教学计划逐步提升自己。高职院校还要安排教师、辅导员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习情况,为学生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第三,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企业与学校都要对其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其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高职院校还应开设短期课程,安排教师详细讲解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救助与防护意识。第四,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指导。高职院校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典型事物,借助校园广播、报纸等途径宣传行业、企业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史,并通过辩论会等校内活动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的情感观念,以朋友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为其答疑解惑,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出现过激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通信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对出现抑郁、焦虑、狂躁等症状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通过多种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此外,教师还要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其心理情况、性格特点等,以便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五,加强日常生活教育。目前,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容易养成骄纵的性格。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一般负责基层工作,工作量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制定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高职院校在制定行为规范与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企业规章制度,合理运用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管理方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前往企业考察,与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3.完善管理组织机构。学校要基于管理整体目标、管理内容等与企业共同商议学生工作期间的管理方案与考核标准等。学校在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需要及时向校方提供资料与建议。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工作地点较为分散,学校管理难度较大。高职院校应完善组织机构,以促进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的,构建由学校领导、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加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管理、时间管理等。实习管理组长由院级领导担任,负责管理学生实习资料、与企业交流;实习指导教师与就业办人员为组员,负责管理学生交通、住宿等具体事宜,并定期将情况上报至组长。4.加强多方联系。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与企业、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学校要参考学生的就业需求寻求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协调,及时将学生的工作动态告知家长。此外,学校还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及时向学生通知,要求其每周汇报工作情况。5.成立学生自治组织。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学生工作情况、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管理,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纰漏。为此,学校应鼓励学生成立自治部门或组织,由优秀学生或党员担任部门管理者,以身作则,及时向学校、指导教师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从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职业中专录取分数逐年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选择职业中专的学生大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都不好,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厌学、叛逆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学习、生活、自我管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由于家长过分溺爱,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没有经过任何生活上的磨难,受挫折能力很低,依赖性很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在与同学的交际过程中,只看重索取,不主动奉献和合作,生活中容易冲动,畏惧困难,常常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这些都给职业中专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那么,如何做好中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职业中专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认真观察学生,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及教育教学质量。
一、全面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中专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角,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中心力量,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管理和建设,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选拔和任用班主任,要制定标准和条件,挑选一些思想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丰富,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倾听学生意见,能与学生友好、和谐相处的教师来担任班主任。其次,要为班主任工作创设宽松条件。熟悉中职教育的人都知道,职业中专班主任确实难当,面对的学生思想认识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千差万别,且工作零乱繁杂,需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付出大量的劳动,所以学校要从根本上提高班主任工作在工作评价、年度考核、晋级晋职、评选先进等方面中的份量,还要严格落实班主任津贴,赋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此,要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方式,加强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班主任工作的不断进步来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全面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学校秩序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是职业中专发展的动力之源,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职业中专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中专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中专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职业中专要本着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素质要求,以办学目标、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制度管理、校风校纪、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全面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学术讲座、理论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大力开展彰显时代精神,体现行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特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比赛、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内容贯穿到职业中专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职业中专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弱,光靠教师、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是不够的,职业中专还要结合时展的趋势,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中专学生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各自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把上进和砥砺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从学生一进校,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中专学习的目标和动机,让学生明白进入职业中专的目的就是学会技能,学会做事和做人。在正确认识和了解总的目标以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细化目标,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管理。在引导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之后,还要逐步开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时间的自我管理、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行为的自我管理、情绪的自我管理、职业规划的自我管理。实现中专学生自我管理关键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和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行为监督与管理,在学风、班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作用。二是班主任要充分信任与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决定权利,逐步将学习、纪律、考勤、卫生、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班级民主管理等班务和班级活动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组织安排,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发挥班委会、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各管理机构要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端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总之,职业中专必须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不断创新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
作者:张永军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了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 “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与本篇 【2010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篇7
关键词:班主任;更新;教育管理
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当彻底落实全面素质教育,并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下面将针对班主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探究。
一、时展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更是受到全方位的关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以及挑战的社会,要求改变固有的、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全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性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此次改革各国将人才培养目标集中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现今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应当懂得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及学会生存。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时应当不断更新班级教育管理理念,从人才需求来探究未来的人才教育方向,不断调整班级教育管理目标,培养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综合性人才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新型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缺点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方法。例如,在传统教育中,一直强调班级的支配作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强调学生发展的统一性,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这样的班级教育管理往往存在理论以及实践脱节的地方,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仅仅根据其经验而进行,并没有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这样的班级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现今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班级进行教育管理,此时的班级已经成为了学校实施教育方针以及培养全面人才的基础组织,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时应当根据科学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论,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切实落实班级教育管理理念。
三、时代特点的要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有着极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学生,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在不同思想理念方面出现各种分歧。现在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或者奉献、索要方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大多数学生的奉献意识日益淡薄,同时,学生大多认为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仅重视自身的感受,不懂得理解和体谅他人,不懂得为社会奉献,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有较强的功利性。因而,如今再按照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所以,教师应当更新班级教育管理理念,使得理念符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探究新型班级教育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效果。
四、树立新型的班级教育管理理念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社会发展应当顺从教育教学发展的特点,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教学能否适应于社会,当今的社会已经将教育教学方向转变为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重要决定,为了树立良好的、正确的素质教育发展观,在新的班级教育管理理念中应当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正确把握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以及素质要求,准确理解素质发展培养的正确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班级教育管理理念,有效提升班级教育管理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班主任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只有真心爱学生,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学生如同沐浴着阳光雨露的禾苗一样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同时班主任要善于点燃孩子心灵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把教育和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真诚的爱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化,健康地成长。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朋辈教育制度;自我教育
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高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并将其作为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段话告诉我们高校教育体系既要做到对高校师资力量、物质资源的有效调动和发挥,也要合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三自”也是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基础内容,尤其是在讲求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朋辈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朋辈教育
(一)朋辈教育的定义
朋辈教育(peereducation)也称为同伴咨询(peercoun-seling)或同伴帮助(peerhelping)。在当今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朋辈教育按照其应用功能被划分为两大类:基于心理辅导领域范围的朋辈教育和可被社会所广泛应用的朋辈教育。可以见得,朋辈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和适用性的教育手段,如果将其圈定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对朋辈教育的界定还可以被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其中狭义的朋辈关系主要是指某些年龄相仿或彼此有过某种经验、情感交集的人或单向、或双向的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理念和技能。它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被教育对象的思想情绪和实际行为,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从狭义的朋辈教育定义可以看出:朋辈教育一定是发生在相互之间的辅助教育措施,它可以发生在彼此熟悉的朋友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另外,朋辈教育十分注重对教育主体的明确,它通过某一种正式媒介来展开,是典型的显性教育,它通过直接或间接身份来实现朋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力图对相关观点进行最全面的分析和分享,因此朋辈教育还是一种能够提高被教育对象认知理念的隐性教育。由于本文所探讨的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朋辈教育制度应用,所以主要从广义的朋辈教育概念切入并探讨。
(二)朋辈教育的特征
1.讲求平等关系
朋辈教育在高校产生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所以它应该是讲求关系平等和高接纳度的教育模式,强调彼此之间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让某些有着同样或类似生活经历或情感经历的人能够走到一起,并互相借鉴经验,引以为戒,共同进步。
2.大范围高时效性
朋辈教育在大学中实施其最有利的一点就在于受教育成员都生活在相同的场景与环境中。教育者可以更好的规范生活在班级、社团以及寝室中的学生,并且有机会每天与学生接触,督促他们相互了解、照顾对方,在第一时间解决他们所存在的生活学习问题,真正地做到防微杜渐。
3.教育成效见效快
朋辈关系拥有见效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因为朋辈关系讲求情感之间的近距离和高认知度,所以参与朋辈教育的成员普遍都有相互了解程度高,可在短时间内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优点。强大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大的交流空间和更频繁的信息反馈,因此它更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生活学习经验的相互分享与学习。
4.非专业性
从实质上看,朋辈教育并不讲究任何专业性,它的定位就在于对高校第一课堂以及专业辅导课程的良好补充。虽然说高校教师实施朋辈教育照比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才是朋辈教育实施的最好基础,这就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朋辈教育的实施效率[1]。
二、朋辈教育与相关高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朋辈教育具有极强的亲和性与覆盖面,实现了对高校教育的正确的全面认知,本文简单介绍朋辈教育在高校实施应用过程中和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朋辈教育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中,自我教育占有很高地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应该合理的与自我教育相融合,并且同时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彼此爱护、尊重、学习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一纲领点明了高校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也就是说,高校只有做到促进自我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这其中也包括朋辈教育。在朋辈教育中,每个个体都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所以朋辈教育就是对众多自我教育个体的汇集与组织,使个体之间形成彼此的学习与缺点补正,最终调整方向,实现共同进步。因此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之间就是内在影响外在,外在强化内在的共同教育成长过程,二者相辅相成。
(二)朋辈教育与同伴教育之间的关系
同伴教育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兴教育模式。“同伴”就是身份相同的人,在学校中,就代表了大学生群体本身。大学生拥有相仿的年龄、知识背景、朋友圈,也许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同伴教育可以很好地契合于朋辈教育之中,与朋辈教育中所倡导的“准心理辅导”理念形成典型的“朋辈同伴心理辅导”。二者的融合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拓展更加有效,也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助人品质,所以说,朋辈教育与同伴教育在理论上是存在许多共性的,同伴教育更强调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教育进步,所以说同伴教育涵盖于朋辈教育之中,也是朋辈教育发展的最理想境界[2]。
三、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朋辈教育制度的应用策略
若想在高校建立全面完善、多层次且立体化的朋辈教育制度,就必须全面认知朋辈教育,本文从朋辈教育领导和组织创新两方面来分析该教育制度应该在未来建立实施的相关应用策略。
(一)朋辈教育的学校领导管理方面
朋辈教育应该是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所以它需要拥有学校领导层与教育管理者作为有效的后盾保障,实现共同推动,共同进步。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朋辈教育工作制度应该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入手,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难题作为目标来构建高效朋辈教育体系,它的具体构建流程如下:创建学生工作部———建立院系朋辈教育体系———将教育渗透到班级之中———最后实现宿舍朋辈关系的具体实施。当然,高校也可以建设独立的朋辈关系管理中心,从而简化流程、提升效率,例如围绕学生工作部来建立教育体系,为学生朋辈教育的实施提供价值行为导向。同时,学生工作部也要针对突发状况进行预案建立,跟踪朋辈教育的开展状况,展开教育评价和信息反馈。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也要做到对朋辈辅导工作的培训、选拔与激励,结合问题完善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渐实现朋辈教育的规范化。
(二)朋辈教育的组织创新方面
朋辈教育也要借助目前的互联网制度展开教育战略,实现除传统教学之外的新模式,比如互联网。对于当今的大学生,网络是生活中的必备品,所以采用网络来开展朋辈教育能够实现对教育覆盖面积和格局建设的最高级别。比如说,利用优秀先进人才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学生,也可以开通基于朋辈教育学习交流的网络社区,如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等创立朋辈教育新平台,组织学生成立线上线下朋辈教育活动小组,开展话题讨论和在线咨询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这种措施可以稳妥解决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最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高校朋辈教育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校园教育环境。南开大学的朋辈教育体系就是基于互联网所构建。在大一期间,南开大学的学生工作部就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认识、探索自我”活动,帮助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同学、同时也了解朋辈教育体系;在大二期间为学生开展“探索朋辈教育新世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朋辈教育理论学习机会;到了大三以后就为学生开展基于朋辈教育的高应用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理解朋辈教育的实践形式,以便于更加高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3]。
四、结语
朋辈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它对学生自我管理、互助互利教育的鼓励与强化。它发挥了当代教育体系中所特有的潜在活力,即互动性,同时它也激发了大学生的青春个性,让他们不再在传统、压抑的环境下成长,而是充分鼓励他们把握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是朋辈教育制度应用的本质所在。
作者:李艳超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占鲁.论朋辈教育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2):54—56.
篇9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使被激励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就一定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同时要发现教育管理者的需求,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入手。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激励理论;高职教育;效率提升;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提高高校教育效率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用激励理论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率。
一、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激励理论包含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使被激励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等五种,并表明人的需求遵循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的行为。赫兹伯格将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将有激励作用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晋升、承认等因素。这就是他的双因素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以需要为基础的内容型激励理论试图简单地从员工需要来解释,而过程型激励理论则更进一步研究员工从个体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做出努力、取得绩效、获得奖励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的目的。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首先,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关注和自己处于同一工作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如果工资水平差不多,我们就会认为是公平的;如果相差太大,就会觉得不公平,感到不公平就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平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动机和行为。这就是由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其次,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即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二是期望值,即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目标效价的乘积。只有认为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很大,才会努力去做,从而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最后,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是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的,改变刺激从而改变行为。通过能有效刺激加强人的某种行为,因此管理者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职教师工作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工资,只有让高职教育管理者得到满意的薪资待遇过上充足的物质生活后,他们才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教育管理的工作去。所以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管理者工资制度,有利于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第二,每个学校都会定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活动。所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学校的目标,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或说形成奖励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形式。当然在考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三,每位高职教师的水平不同,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各不相同,教学效率当然会有高低之分。所以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就要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机制,要对各个层次的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激励,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第四,竞争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竞争激励的方式,能让教师感到压力,然后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其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教师便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运用激励理论,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中的应用
在管理高职学生过程中应用激励理论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如学习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职教师和辅导员在高校生活中各自负责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应该致力于了解学生的各类需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在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交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助其实现自我实现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提高成绩等。然后,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后,认清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的激励。引导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定目标,并帮助他们设定非盲目性、非随意性、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现目标,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需求转化为动机,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激励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凝聚力,更好更快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采取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从而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好人才储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4):38-40,89.
[2]王斌.浅析激励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7):362-362,295.
篇10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科学的世纪,高校要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和发展要求的人才,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在理念上创新,方法上改进,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全面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概念进行过描述。从字面上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国内学者孙彤指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除此之外,激励还关注于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鼓励、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激励理论发展进入到卓有成效的阶段,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激励理论。按激励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内容型激励,着重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对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二是过程型激励,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其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其三是改造型激励,着重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
各种激励理论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目标而言都是大体一致的。这些理论在研究和制定措施时至少都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行为;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非其他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结合个体的需要,将激励理论有效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1.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却不束缚于需要,也从不以需要为满足,总在那里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旦某个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起作用,而更高一级的需要又开始成为新的行为原动力。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需要差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不合理需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受到尊重和激励时,将会极大地激发其内心的潜力,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2.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里格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麦格里格据此提出了管理者所持有的4种消极和4种积极假设,用以研究哪种理论更符合实际。
根据X理论,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持有以下4种假设:①学生天生厌学,尽可能地逃避学习压力;②由于学生厌学,应使用考勤等强制手段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学习;③学生逃避学习压力和责任,并尽可能地寻求正式指导;④学生缺乏进取目标,得过且过。
与这些假设相反,应用Y理论也能提出4种假设:①学生认为学习是天职,是一种乐趣;②学生通过承诺,能很好地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③学生勇于承担责任;④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和决断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组假设更有效,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积极的Y理论假设,通过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决断力。当然,X理论的假设是肯定存在的,在此情形下,对学生实行强制性的管制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对学生实施激励,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教育管理的目的所在。
3.麦克莱兰德(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德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是成就需要。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应的冒险性的环境。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有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学生要适时地鼓励并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阶段性地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反馈。因为对高成就需要者而言,工作本身的成就并不重要,个人的成就感和积极的工作反馈才是他们所期待的。
4.亚当斯(J.Stancy Adams)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和他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相等时,就达到了所认为的公平状态,否则将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激励的效能。为全面评价并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高校通常会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种评价和表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将自己回报与付出之比值和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还将与他人的比值做横向比较,一旦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其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损,影响到激励效果。
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入实际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那些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积极性的学生要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确保激励手段发挥作用。
5.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员工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度、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的发展前景等,它们的改善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生产率,具有较长效的激励效能,这些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而有一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如酬金、地位、工作条件、与主管的关系等,当它们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改善这些因素也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使员工受到较大的激励,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通常我们将前者看作内激励,而将后者视为外激励,这就是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内外激励的结合,在外激励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实施较高层次的内激励。因此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需要,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客观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挑战和乐趣,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强烈的成就感,使激励作用得以长效发挥。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刚性的管理虽然是基础,但柔性激励机制的构建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在张扬自我、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建立以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为核心的激励体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人性化、创新性的具体表现。教育管理者通过激励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被激励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必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