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篇1

一、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会观察到实验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不断研究和探求,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和探究,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参与、积极探求,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篇2

关键词:化学 兴趣 教学 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成乐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期和广大一线教师交流探讨。

一、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在每年的第一节序言课上,先为学生演示几个化学“魔术”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神奇的调酒师等,当学生为每一个神奇的变幻惊讶欢呼时,他们从心底就开始喜欢化学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基础,凡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化学实验时,除了重视演示实验的开展外,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和个人单独实验,从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和填写实验报告册。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收到巩固创新的效果。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展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举行,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三、注重知识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化学属于理科,但内容多、知识碎,很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谐音,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很易记忆,并且使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寥寥几行就能说透一切。

四、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注意检查以下内容:一查分子式书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是否标注沉淀或气体符号。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可低估。使用多媒体授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从而打破传统教法,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逐渐构建全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将原子的结构图制作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带何种电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何?这些本来微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可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使它们成为“宏观世界”,通过运动展示,可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掌握电子的运动、原子结构以及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轻而易举。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差异;分层递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15-01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为了解决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来对他们的成绩进行提高。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把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特征较为接近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将原来的教学班分为若干层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教学要求制定比较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励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较好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即开展与各层次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明显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层只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其个性差异,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将班上的学生分A、B、C三层。A层、C层各占25%左右,B层占50%左右。A层学生一般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基础扎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比较好,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B层学生智力因素较好,但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当,不太专心,成绩较好但不稳定;C层学生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奋斗目标,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划分层次后,在每个层次中选一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这种划分不是固定的,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愿变动层次,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目标分层梯度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一般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特点是呈现梯度。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时要遵循的规则:鼓励A层次学生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对B层次的学生优化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对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使其树立信心,以达到战胜惰性,学有所获的目的。

三、作业分层

我们把作业分为A、B、C三类。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做对应的习题,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作业。鼓励学生除完成自己必做的习题后,再做高一档的习题。如C层学生除做C类题之外,可选做B类题:B层学生可做B、A两类习题。由于C层学生的作业相对较容易,学生乐意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的信心。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做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进步较大的学生加以鼓励。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C层次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五、实验结果

笔者在初三化学学科中推广了分层递进教学后,教育、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A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笔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1)在教学中我们的很多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笨,教不会。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老师怎样认识他们,对待他们。(2)笔者过去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要加班加点,其实应该“在45分钟内下功夫,在研究学生上花时间”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3)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时,不应该责怪学生,而应该注意从教师自身找原因。(4)老师要多看教育杂志和教育理论的书,要经常总结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分层递进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分层递进教学由于适应学生间的差异,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所以具有科学性;“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而不仅是培优补差,不仅要解决观念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所以具有整体性;除此之外,分层递进教学还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科教师的感情,取决于他们对教师人格评价的意向。

3 分层递进教学并非只表扬不批评,但批评应该适时、适度。成功的批评与恰当的表扬一样,会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4 转化学困生,必定会遇到“反复”问题。对学生波浪式的前进,螺旋状的发展,我们应有心理准备,不能丧失信心。

七、不足之处

1 在抓B、C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较注重基础知识训练,而对更高层次的要求步子迈得不够。

2 如何解决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意递进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3 分层施教后,管理学生的难度增大,学生对新老师的适应期较长。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上课点名,多找学生谈心等,增进师生的了解,以缩短适应期,师生早日共同进入实验研究“角色”。

篇4

关键词 化学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2教学方案设计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还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应答,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2)因材施教。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在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中,老师们自身的教学意境营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背景的了解程度成为了决定导入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少要有三次备课,一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集体备课;二是突出因材施教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三是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师个人备课。这三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充分准备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也是独有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意味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有数,准备好仪器装置和实验药品等,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教师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形成一种能力,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加强学习,知识面拓展了,你有了广泛的知识,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惑。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发现趣味性与实用性,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事半功倍。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96-01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完成了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往往重视美术尖子人才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而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亟待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美术课堂才能“活”起来。下面,笔者在分析当前初中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建议。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牵着学生走

当前,初中学校普遍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经常要为主科让路,成了机动课,致使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很多美术教师认为只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可以了。课堂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学生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样的美术课堂,重技法训练,轻素养培养,缺少人文关怀,缺少自主创新,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不少教师把初中美术教材当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陷入“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误区。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缺乏对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筛选及评价,忽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往往得不到开发。还有的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贪大求全,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美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难以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新课程美术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有时教师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备一堂课,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二、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建议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美术教师不应因为美术学科的“副科”地位而丧失教学热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入钻研美术教材,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美术教学,力争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图书馆、大众媒体等各种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筛选,使之转化为优质的美术课程资源。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扼杀他们的美术学习主动性。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沟通学生与美术的桥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除根据教材讲授美术知识外,还可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美术,如“为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封面”“为学校的黑板报设计插图”“为亲人、老师或同学设计一张平面贺卡”等。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才能变“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课堂应该凸显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美术知识。应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灯与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疑:什么是光?灯和光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最后将探究成果写在题板上,由小组代表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指导,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这样的美术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6

现行的高中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美术的媒介与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这与戴博斯所提及的视觉素养概念异曲同工,他认为“人们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受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对人类的学习尤为重要。进而他以三个层次对此进行论述:首先是视觉感知能力,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的区分理解能力,最后是使用视觉对象符号交流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够将视觉文化的相关理念与当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相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中,有一种重要的鉴赏方式,即形式分析,这一概念是沃尔夫林提出来的。他在《艺术史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以巴洛克与文艺复兴艺术形式作为对比,阐述其形式分析理论的五对基本概念: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与统一、清晰与模糊。同时,他提出了一种由“早期阶段、古典阶段、巴洛克阶段”组成的支配艺术风格历史循环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一点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紧接着,罗杰・弗莱在《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发展了形式主义,他对弗莱对塞尚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形状、空间、区域、平面、比例、尺寸、光线等诸多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塞尚的绘画是希望通过一种几何架构对现象的无限复杂性来组织安排作品的布局结构,这种空间构成能够赋予画面一种立体感的形式。当代的格林伯格则在传统形式主义基础上,发展出新形式主义。他认为绘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艺术如戏剧雕塑等,最重要的唯一特性就是他的平面性,而平面性在抽象绘画艺术中的凸显恰好完整的诠释了现代性的全部特征[2]。

因而,在我们美术鉴赏教学中,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与时代风格,我们不应当只是孤立地照本宣科,讲讲小故事,而应该对画面中的形式问题进行前后联系,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阐述相关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就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作品与巴洛克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将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融入到讲解当中。当我们面对波提切利的《春》和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可以引导学生去观摩两幅作品在画面形式表现中的不同,告诉学生波提切利使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常用的线描技法,他在整个画面处理上并未完全采用后来达芬奇发明的空气透视与晕染技法,而是将所有物体的各个局部事无巨细地一一描绘。而乔尔乔内的作品中则采用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涂绘技法,画面形式具有一种朦胧的效果,并非每个细节都一一交代清楚。同时,在画面整体布局中,虽然《春》的构图也独具匠心,但人物放置在整体效果上是相互平衡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形象而进行观赏。而在《沉睡的维纳斯》中,虽然只有三个形象(包括小狗),但形象之间具有主次关系,画面也显得更加统一集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和威尼斯风格的技法进行常识性讲解,告诉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和材料其实和我们现在的油画技法有很大的区别,《春》更多的是一种蛋彩画,而《沉睡的维纳斯》则具有了“油”的特性。

形式分析的策略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显然没有。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之后,我们可以将后来的许多相似题材作品与之进行形式上的对比。还是以乔尔乔内那幅作品为例,最典型的借鉴与区别就存在十九世纪马奈的《奥林匹亚》当中。我们可以将两幅作品放在一起再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虽然构图布局有很大的相似,但整体风格则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于马奈作品的平面性。正如格林伯格所述,平面性是现代艺术的最大特征,而这正始于马奈。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讲解中对当代艺术中的抽象风格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无法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蒙德里安会画出那样的作品,为什么罗斯科简单地涂抹了两笔颜料,却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轰动与随之而来的变革。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形式主义中的平面性问题。那么,通过对马奈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将其与同样构图形式的乔尔乔内作品放在一起,这种视觉冲击性显而易见。通过这种并置,学生能够知道,即便是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其实也有传统艺术的根源。如果我们无法对其进行阐述,只是因为我们不懂。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形式分析的一些要素与方法,同时也可以将此带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发现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美。我们当下的很多经典设计,其实也和形式分析紧密联系。因而,通过相关策略的运用,学生可以将或许有些枯燥的课堂内容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增加其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也激发起运用所学知识去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兴趣,从而让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在视觉文化社会中产生理应产生的教学效果。

注释:

篇7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化学授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赢取应试教育的成功采取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策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能够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初中化学开设的时间很短,而且在三年级才开始开设,因此,很多学生面对化学教学中总是有很多的疑虑甚至是心存畏惧,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加重而且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断上升.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

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中考的压力面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要和学生开展好有效的交流,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教学的意图以及教学的计划等,都需要师生之间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才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加强教学实施的效果.

二、加强有效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为有效教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性的交流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设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有效性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学生的见识,在交流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此外,加强有效性的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交流中也将获得别人对知识的认识,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有效交流.在教学中加强交流的方式很多,例如:分组讨论交流、一对一问答交流、探究辩论式交流等.

通过这些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教学的效率也将获得提升.例如:在《性质活泼的氧》的内容的学习之中,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另一个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都可以掌握好氧气的物理性质,但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就比较难理解.于是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论辩式的讨论:

教师问:刚才学完了氧气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有关物理性质我们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呢?

学生1:氧气的第一个化学特点是能够支持燃烧.

学生3: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例如硫、碳.

学生2:还有一个刚才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氧气的帮助木棒的燃烧更加充分.

学生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教师说:不错,现在来总结一下氧气的两个化学性质:助燃和供氧.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开展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氧气的这两个化学性质.

借助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氧气的相关性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氧气的相关实验开展也更加地理解.

三、优化教学过程

有效性的教学开展也离不开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得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就是要注意优化教学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包含了多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设备的运用,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这些都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一定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教学资源

化学教学有不少的实验需要运用到相关的一些药品和一些实验器材,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到位,教学更加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如:滴管、试管、石棉网等实验器材的展示和认识.

2.优化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协助教学开展的重要助手,实验室是完善化学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两大设备,使得化学教学的内容生动,并且在实验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更好地走进化学的世界,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3.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为了让化学的知识教学地更加丰满,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和化学教学联系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对《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和《自然界中的水》这样的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

篇8

关键词:绿色化学 医用基础化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改革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

化学教育尤其大学化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医学类职业是与人类生死、健康休戚相关的事业,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药物,药物合成又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如何在这三者之间构建和谐,绿色化学是唯一出路。绿色化学不应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应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1]。作为大学化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出具有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代新人[2]。绿色化学成为医用基础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提高自身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与物理、生物、材料及信息等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化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还要系统地学习关于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有关绿色化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2.改革实验方式,避免实验污染物产生。

化学实验中总有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实验废弃物。笔者所在的安徽三联学院医用基础化学课程针对的是文理兼收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药物开发、合成的可能性很小,进行化学实验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取消了实验操作环节。对于个别必要的实验,借助网络,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Flas、计算机虚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演示,避免了化学污染物的产生。

3.针对职业需要,整合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结构,添加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选用了张法浩主编的《医用基础化学》,该教材包含了无机、分析及有机化学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根据专业的特点及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该课程总学时只有72节,比过去减少了二分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3]。要更多地将医药营销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摒弃那些不重要又晦涩难懂的知识,使医用基础化学真正成为理论的基石。现行教材内容与职业缺乏紧密联系,忽视了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笔者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删减和压缩了教材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滴定法、配位化合物、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子轨道理论等章节内容。将压缩的理论和实验课时用以补充绿色化学内容[4][5],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揭示、展现绿色化学与基础化学的紧密联系。对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常识性的内容由学生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发表见解、分组讨论或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4.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原理,结合绿色化学,撰写科技小论文。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除了布置教材习题外,为让学生更深入更主动地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传统化学学习中,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布置学生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选题,通过探究和调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评价、调查、讨论、研究,写出科技小论文。从对连续三届学生提交的论文情况看,由于平时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绿色”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主题,学生兴趣浓厚、选题广泛、立意明确,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是决策者、行动者。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将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环境、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改革教学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五年的教学中,笔者经历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改革过程。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无论信息量还是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成绩的评定,考试方法的创新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从2005级开始,课程成绩的评定项目包括:平时成绩20分,科技论文40分,理论考试40分。前两项是基本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占总分60%,比重超过了理论知识的考核,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教改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笔者经过几年尝试性地将绿色化学融入到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探索,逐渐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及时渗透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适当地加深和思维拓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成为有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一代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莉,冉呜.绿色化学的提出与发展.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6).

[2]何树华,田开江.大学化学专业应加强绿色化学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18,(5)

[3]乔秀文,杜志坚,李洪玲,曾宪佳.医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探讨.农垦医学,2004,II(1):47

篇9

关键词: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理念 优化

一、新教学理念的提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在当前社会,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新“文盲”的代名词。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力量的角逐,世界各国都将信息技术教学重视起来。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应该尽快在基础教育时期普及信息技术,对于当前21世纪的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已经是我国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近年来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各地中小学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中。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虽然在近几年我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得到良好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以“玩”“乐”为主要目的,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是对老师的教学置之不理,自己玩自己的。老师只是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不管学生掌握没有掌握知识,使课堂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这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思想、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堂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问题

人们都说:“要想在21世纪中不被淘汰,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是懂英语,二是会电脑。”可见信息技术的基础学习对于学生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调查中我却发现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子弟,由于区域经济条件的原因,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上不够重视,即使开设课程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教学内容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本身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因此操作能力不强。

2.由于学生正处于新鲜认知阶段,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中学生都喜欢利用电脑聊天和玩游戏,对老师讲课置之不理,一旦老师制止学生的行为,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学难以继续。

3.老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心理相悖,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认为老师讲课“没意思”。加上现行初一上册的教材前面部分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实际操作相对比较少,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心理。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部分地区的学校设备较为落后,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的较少。因此我在让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的时候,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有些学生经常玩一些游戏,我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将一些流行的游戏,比如《劲舞团》《魔兽世界》等游戏的视频和图片给他们看,我会告诉他们这些游戏的角色都是由计算机设计的,需要掌握电脑软件,才能设计和编出来。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想自己设计角色和游戏,就需要掌握好电脑技能。学生通过我展示的生动、贴近生活的例子,都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

2.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每节课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完成我为他们布置的任务,每节课前都分小组让代表在讲台上通过操作计算机为其他同学进行指导与操作,并将要点讲解给其他同学。同学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把知识点一起加以归纳,系统化,共同实现技能的进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也会安排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指导,这不但节省了我指导学生的时间,也让同学在互帮互助中更加团结。

3.利用学生“玩”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喜欢“玩”,是因为在玩的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受到老师单一的教学内容的束缚。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我专门设计了课程内容,比如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等打字游戏去分组比赛,看谁能够打字又快又好。学生都有种好强的心理,想让老师夸奖与鼓励,并且都想当第一,因此都争先恐后地认真打字。通过经常地练习,学生们的打字能力都有所提升。由于我校许多都是农村子弟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没有旅游的经历,因此我在借助练习Word和PPT的时候,让他们以旅游为主题,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景照片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并且配上文字。在最后我和学生共同选出优秀的作品,并给予鼓励,通过学习过程中进行美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以致用,有效的学习Word和PPT的操作。

四、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因素,顺应学生的需求,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与内容。在课堂中,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多变的教学手段,即使调整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由“玩”到“学”的转变,最终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利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现状、瓶颈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7年Z2期.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化;策略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学业还是立足于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无论是强调其科学功能还是人文本质,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要防止分化,要从深层次研究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找到应对之策.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一、分化原因探析

1. 兴趣缺乏与日俱增

笔者对四所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7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占15%;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6%.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 原来有兴趣,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944人,占42%.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6%的同学因更换老师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与之相对应的“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42%,这也许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出现大面积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了”. 与调查结果相适应,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兴趣的缺乏是影响绝大部分同学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意志较薄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没有能很好地完成“转型”与过渡,到了初二分化自然就形成了.

3. 不适应中学的学业负担

小学科目少,负担轻,内容简单,毕业后就近入学,无升学压力,而一上中学,中考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同学一到初中成绩就滑坡了,其原因就是不能很快地在学业负担上也实行“转型”,当然也与有的学校负担过重有关.

4.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是造成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5.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由具体的数而上升为用字母表示的代数,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强调系统的推理与演绎证明,与小学松散的只重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中学注重数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数学发现发明的逻辑进程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小学杂乱的内容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 初二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分化就显现出来了.

二、防止学习分化的策略

1.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后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展开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差生” 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数学上费力不少,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学不得法的典型表现.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因为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要对他们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情感上多关爱学生,要使他们在情感上从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老师,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特别要对后进生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要适度教学

一定要严格按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切不可随意增加难度,人为增加学生负担,过去老教材已经删去的东西,千万不可又捡回来塞给学生.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教学“过度”,从而让学生“望而却步”.

5. 加强数学学习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数学的学习中老师的人文关怀. 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学,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尤其在当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及前途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