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科研院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公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将科研院所科研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科研院所要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并解决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科研院所要建立同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2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院所要树立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一个基点”,即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强化“三条路径”,即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科技创新从创新平台建设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从以应用型技术研发为主向集成先导型协同攻关、从注重科技成果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根据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科研院所要努力形成产业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的科技创新基地。
2.2 充分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要坚持把高新科技作为核心动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密集度和产品关联度。科研院所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将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与企业资源共享[1]。科研院所的试验设备、测试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免费试验、公开图书、影像等资料,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2.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通过申请专利、专有技术认定等合理有效的技术确权和保护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尊重智力劳动成果,调动干部和员工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是要合理进行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将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集中统一运营,促进专业技术有效利用;三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根据科研机构的改制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创新、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2]。四要科研院所要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2.4 面向企业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为社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院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并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联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合作。科研院所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高层联动,经常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运营管理、生产销售进行把脉诊断,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急需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5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院所要采取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有效集中;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适应政策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2.6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或调整已有的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样科研院所才能加大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人股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专项资金占GDP的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科研院所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 结束语
总之,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功能,合理调整组织饥饿哦股,做好运行机制转换等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科研院所还要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科研院所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荣静.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15-17.
[2]包仁艳,黎晓东,李萍.科研院所转制之路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智囊,2013(10):40-53.
篇2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篇3
一、肯定成绩,继往开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年到2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45.6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亿元提高到96.36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4%提高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0.96亿元提高到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6.5:42.6:31.1优化为15:50.5:3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5%增长到56.4%,比重不断增大。
2.产业竞争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偏重型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机电、竹木产业的经济总量排名前移,位居第一、第二位,建材由老大地位退居第三。20*年,“六六”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形成了“小巨人”企业群体。至2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亿元企业13家。冒出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名牌产品5个。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浙闽赣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3.工业平台基础夯实。经过清理和整合,我市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规划面积达9.8万亩。至20*年底,“二区四基地”已开发面积1*60亩,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市的71.5%、47.8%、40.64%,平台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20*年,新批近7000亩工业用地指标,为今、明两年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基地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其中省级15家,*市级3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比20*年增长19.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5.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创业绿卡、市长特别奖、项目审议协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几乎涵盖了促进产业提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平台建设、加强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团结一致,尽心尽力,合力扶工,强力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判断。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承认差距,才能奋勇争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体制条件、市场环境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压力、有动力,有制约、有促进。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把握大局,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进而达到借力用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1.总体利大于弊的外部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化,积极融入。我国从2001年10月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任何一个企业、行业,都直接、间接地与国际企业有市场上的联系,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也更多、更强大,而且遵循的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对外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动态、汇率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需要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作相应的调整。我市沃克、华顿、三友等部分企业已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协作,有一些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切实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融入其中求发展。
二是积极看待宏观调控,顺势而为。这一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把经济发展推向“减缓调好”的轨道,控紧土地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不断强化落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环保水平等要求,同时,实行电价差别化等政策。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助使用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目标。如果对着干,不仅要冒政策风险,更重要的是冒市场风险。所以必须顺着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虽然,对于主要以新增投资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我市来说,有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运用好项目决策咨询审议协调等制度,把住项目质量关、产业布局关、政府服务关,灵活对待,就能够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需要,达到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协调,加快发展。
三是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借梯登高。当前,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从背景来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置身于国际资金供应链中;从制度建设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到位,实现了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基本完成;从功能来看,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对于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并购、资产资本的重组都有重大作用。资本市场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江化公司成功上市的契机,推动意向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机促进家族制企业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机制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企业、公众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育股市*版块,借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扩大资金供给,提高区域知名度。
四是清醒认识区域竞争,奋勇争先。目前,在区域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差距仍在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形势很不乐观。从跻身全国两百强的目标来看,市统计局将我市与温州的永嘉县进行对比,两县同属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992年,两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0*年,永嘉县在全国排名202位,我市排名225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范围,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龙游的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994万美元、1.2亿元、88*万元,*是539万美元、1.6亿、9415万元,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差距已经很小。虽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运行动态,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确立紧迫感,加快发展。
2.正在过渡转化的发展阶段。阶段决定性质。认清处于怎样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目前,全省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而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虽然,20*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一般来说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实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分析。
一是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按1982年的美元标准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如果按照1982-*年的平均汇率美元标准来测算,则标准为2356—4704美元。我市20*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换算后的数值为近2200美元,还处在级阶段,说明我市总量还是太小。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60%之间,同时,第二产业在加快上升时带动三产比重上升。20*年,我市三产结构比由上年的16.5:49.2:34.3调整为14.9:51.5:33.6,达到标准,但三产比重上滑波动,这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40.7。20*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0.9:34.1:25,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即使扣除统计因素,还是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表明我市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
四是从城乡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20*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1%,超过较多,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轻重工业比重为4-1.5之间,(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20%),后工业化阶段是0.5以下(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40%)。20*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0.25(规模以上产值比),即使考虑全部轻工业数字比重偏大,也已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我市重工业是化工、建材产业,不是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不能算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个主要判别指标,有四个不能说明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因此,只能说我市实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五个指标不能说非常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确定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高度。
3.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理论,下一步我市发展的特征应是增长加速、技术进步、重化工化。但我市要顺应这一理论特征,实际支撑条件比较乏力。主要问题有:
一是平台档次偏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是实现起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省、市、镇三级开发平台。但从开发水平看,即使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标准也不过是“五通一平”,每亩配套4万元左右,远未达到省级6.6万元的要求,其他市级工业基地只是勉强达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档次明显偏低。从土地供应来看,去年批下来的7000亩地,只解了燃眉之急,近几年能拿到手的土地不多,而且可用土地分布不均衡,土地欠账很多。到现在,“山海协作示范园”还没有合适的大面积地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是实现起飞的支柱。目前,我市能排上号的产业已有12个之多(两个传统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从产业布局看,未达到“一区一业”的集聚要求,实际上的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又有较大差距,整体上还是偏散、乱。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平均只有3545万元,每百人拥有工业企业个数是0.17个,而全省水平是4529万元、1.84个,规模偏小、个数偏少。从产业发展后劲看,化工、建材基础最好,但化工受制于环境容量、建材受制于市场容量,不可能大发展;在特色产业中,机电产业产品太散、竹木产业层次太低,其他产业规模太小,能担当带动一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暂时还未形成。
三是产品质量偏低,管理水平不足。产品是实现起飞的发力点。我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拥有的品牌产品数量很少,而且以水泥、化工居多(国家免检产品有虎山、红火、*虎、飞博照明,省著名商标有江变、江纺、富土特、*虎、虎山、健康、恒亮、虎霸、红火,浙江名牌产品有虎山、红火、*虎、江化、三友)。多数工业类产品属于低端产品。而且,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采用标准低,品牌意识弱。除江化、虎山集团等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制管理,管理的手段、方式、技术不高,与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创新是实现起飞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我市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只有5家,而且分布在化工产业居多,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是实验室,还谈不上开发。20*年,全年我市的专利申报数才达到100件。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又都集中在水泥、化工产业企业,对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五是要素保障能力偏低,生产配套不足。要素是起飞的保障。资金方面,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20*年实施的138个项目中,贷款需求5亿多,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资金供给压力很大。技工方面。技术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2月7日的全市企业用工招聘会上,企业是“招聘条件降低、工资待遇提高”,提供了7000多个岗位,最后只有1149人达成用工意向,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的生产配套滞后,科技、融资、劳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不发达,生活娱乐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六是环境容量越来越小。这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的大部分产业、企业都是资源型、消耗型的,以前环境容量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影响不大,但今年开始变成约束性指标了,免费使用环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从*市分配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减排指标来看,完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省里对我们的检测监管会越来越严,在线监测系统是24小时运作,如果被发现并一旦被启动实施区域停批制度,就一年不能上需要环评的项目,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面对新的形势,我归结了七句话,即:形势决定方向,结构决定性质,企业决定实力,品牌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科技决定进步,人才决定竞争。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立足*市情,进一步强化十大抓手:
1.强化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决定发展路径。所谓前瞻性研究,不是个别人在个别层面上的研究,而是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学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多层面研究的结果。加强前瞻性研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阻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国家、省等上级政策理论,增强敏感性,达到预见性;要加强研究发达地区及超常规发展区域的成功经验,增强实用性,达到实效性;要深入调查掌握我市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平台开发、科技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的实情,增强规律性,达到适用性。通过前瞻性研究,努力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应对意见,突出工作成效。
2.强化产业规划。规划是龙头,是灵魂。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进行产业布局和制订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谋划、实施项目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有利于促资源的整合和形成集中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来编制产业规划。同时,要注重结合*的发展资源特色,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排斥性,注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潜力,确保规划的质量及时效。
3.强化工业平台建设。平台决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以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工业平台建设面临阻力。一方面,受农保田政策的制约,扩容难度很大。但无论难度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抓平台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全力突破各种制约,推动开发建设,决不走过去“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工业平台的基础配套水平太低,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在供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各基地开发主体也必须调整开发思路,遵循高标准规划、高档次配套的要求,在土地平整、基础配套的速度上进一步提速,以熟地推出公开出让,切实增强基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节地工作,采取建设标准厂房、“零土地技改”、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等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当前,我市以中小企业居多,分布太散,单打独斗没有胜算,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集聚,发挥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错位竞争,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要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平台分工,科学设定产业布局,并严格实行。“两区”要细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内同类产品关联项目的集聚;“四基地”要强化功能区块分工,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同时,要强化项目落户审查,支持老项目按产业集聚要求转产或搬迁。
5.强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关系。我市特色产业总量是在不断做大,但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合作方面还很缺乏,属于非正式集群。因此,要全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要加大对成长性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缺环项目,加强终端产品的开发,防止成为原料基地;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切实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X”产业发展的研究、培育,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6.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现实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非常欠缺。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研合作还停留在松散型阶段,研发中心档次很低,而且分布不均衡。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行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尽快向“*创造”转变,打造*品牌产品。
7.强化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就是增加效益,减少排放就是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总局已开始推行区域限批制度,我市又是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区,监管力度将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容量空间,为有机胺制造中心建设,为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化工项目创造发展余地。
8.强化借力发展。我市经济的发展,更大层面依靠的是内生性发展,但潜力是有限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内生性潜力的同时,在更大的层面上做好借力发展文章。要加强研究国家、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善借政策之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载体,包装优质的项目,积极向银行融资,善借银行之力。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尤其重视引进境外资金,善借外来资金之力,要充分利用*人人脉关系,善借老乡之力。通过借力,助推发展。
10.强化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力建设,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软环境已超过硬环境。说白了,软环境就是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我们说的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事情,市委、市政府已经表明了态度,但部门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拿着法规来说事的现象,简单做事,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拿不出好的落实方案,提不出好的操作办法。对市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参谋角色不到位。同时,对涉及服务企业的事项,工作效率还不够高。要以正在开展的“两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做到政令畅通,切实营造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来江投资。
四、立足当前,抓实工作,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20*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今年的目标任务,市委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抓好12项工作:
1.着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市园区办要站在打造*工业新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我市工业平台的整体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启动工业新城规划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平台的整合,增强连结度和互补性。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我市“十一五”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多少,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平台规划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每个工业平台的规划体系,以规划推进平台高标准建设。规划一经审批后,各开发主体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要加快征地供地进度。从前阶段调研情况看,各基地征地工作进度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平整工作进展不一,供地情况不是很理想。各基地开发主体要集中精力,组织充足力量,进一步加快土地征收进度,尽快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在供地过程中,对连片100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排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可视同完成供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上新项目。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各开发主体要用好市财政的借资,并多方融资,精打细算,年内完成3个亿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其中,*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做好“一桥一路”、四期“五通一平”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开发区办公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其他市级工业基地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尽量提高基础配套水平。要有重点的引进、设立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基地对项目的吸引力。市规建局、供电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结合基地建设内容,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要促使企业做好内部配套标准,做美每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提升基地的整体形象。四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主要是抓好“三个三”:即,建好三支队伍(土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招商引资工作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坚持三项制度(工业项目审议协调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协议制度、工业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入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完善三项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通过平台建设例会、日常督查、年终考评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处理,推动平台高效开发。具体工作,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着力提升产业特色竞争力。主要是做好“五个一”:要做强一批,推动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电、竹木加工产业向创新型集群发展。要提升一批,着力推进机电产业向大型化、特种化发展,支持江变公司、申达公司等企业上马110KV、220KV变压器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提高变压器制造水平,带动培育一批配套型生产企业,形成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做深一批,大力开发竹木产业的终端产品和高档产品,缓解同质竞争,推动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三友电子公司加快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玻璃窑生产能力和整灯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晶新产品。加快联城国际消防公司的组建进度,努力探索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信用度和合作度。要做精一批,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标准,促进产业稳健发展。要巩固一批,全力推动虎山集团、*虎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的动工建设,支持三大水泥集团到外地抢占市场和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江化公司发展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年内重点支持实施年产4万吨DMAC等项目。要做新一批,积极发掘培育“X”产业。对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工程、汽摩配、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出一批带动性强和辐射性强的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梯度企业团队。二是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行贷款风险补偿,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企业行列。20*年,实现新增规模企业50家,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78家,不断状大规模企业总量。三是要支持企业上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市经贸局要精心筹备组织好4月份的企业上市培训活动,指导帮助意向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尽快促使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4.着力开展工业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招商局首先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依据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谋划产业提升项目、关联配套性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产业内项目;发挥干部外挂锻炼、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以“山海协作示范园”为平台,努力引进产业群整体转移项目;继续推进“回归工程”,努力引进*人回归创业;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招商选资,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坚决杜绝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方环境的现象发生;要引导项目有序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以上。20*年,实际到位工业引资额达10亿元。
5.着力加大工业投入。要按照项目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项目达产率的“四率”要求,重点抓好“20*—310工程”25个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市经贸局跟踪服务的138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努力推动当年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全年力争完成32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对新建项目,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必须要求项目投资主体做好项目平面布局设计,列入“310项目”和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核后方可实施,其他项目由项目落户所在地负责审核,市经贸局全程参与,协同把好关口,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做美项目。
6.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机立窑生产线和粘土砖瓦企业关停工作。要根据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削减要求,抓紧制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的重点监控,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建立动态跟踪分析和通报制度。4月份,市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市经贸局抓紧做好准备工作。要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垃圾发电和虎霸集团利用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丁酮肟等重大环保型项目建设;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年内,力争新增清洁生产试点企2家,新增绿色企业1家。通过多种手段,确保实现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以上的年度目标。
7.着力提升产品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宣传为手段,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力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强化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质量品牌意识。以深化消防器材产业质量振兴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在机电、竹木、绿色食品等产业中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广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等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保持质量稳定。要加大品牌培育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分别指导,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一般企业制订自身产品宣传计划,扩大对外宣传,增强产品行业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权益保护。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同时,鼓励支持在行业内实行有偿合法的品牌、证照共享,促进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收益最大化。
8.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抓实创新载体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争取年内设立消防器材产业、电光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帮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研机构2家。大力实行重点技术项目攻关。要积极探索,通过政企联手、企企联手、企院联手等多种手段,紧扣机电产业高端变压器项目、竹木产业高端板材项目、消防器材产业智能化项目等重点,实行重点技术攻关,尽快突破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扎实做好20*年度*科工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好20*年科工会参会工作。
9.着力化解要素制约。未雨绸缪,做好土地报批工作。市国土局、园区办和各基地开发主体要加强协作配合,分析各市级工业基地近、中期用地需求,编制用地计划。市国土局要努力通过宅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要重点满足优先发展区。突出“二区”重点,继续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努力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要求。要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市经贸局要及时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并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要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要与“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需求,有重点的开设技术培训班。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委托培训,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办好劳务集市;要组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外出招工活动,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
10.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市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要从部门职能出发,在原有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围绕经济运行、经济质量、发展后劲、能源消耗、资金流转、工业贡献等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基础管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并以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具体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实行工业口局长例会制度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情况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1.着力营造发展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家环境。加快组建全市性的企业家协会,通过构建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具体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要通过实施“两年”活动,建立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对话机制,增强部门与企业的双向沟通,进一步融洽关系,营造企业至上的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工业政策体系。要根据我市财力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突出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重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工业30条”、技改贴息、市长特别奖等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性意见。政策出台后,要认真兑现落实到位。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业务精、会干事的经济型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主体的强烈意识,努力做到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能进则进的要求,提高中心办事项目内容。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分中心建设,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促进规范服务。
篇4
公司下设企业管理部、研究发展部、工程设计部、辊压机技术部、球磨机技术部、选粉机技术部、烘干机技术部、超细微粉技术部、生产服务部、综合办公室等部门。
公司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一五”和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8项,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和基金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20多项,省部级工程设计奖、咨询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产品分别获得中国名牌、安徽省名牌、中国建材行业名牌和国家级新产品等称号,科技创新成就瞩目,技术品牌在国内外粉体工程领域享有极高知名度。
公司技术产品以HFCG辊压机、高细高产磨、高效选粉机优化集成的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成为国内外水泥企业首选水泥粉磨系统工艺,近年来开始涉入铁矿石处理、矿渣及钢渣深加工等领域,历年来为国内外水泥、冶金、选矿、化工等行业提供工程设计和装备配套超过1000多条生产线,出口40多台套。截至2011年,公司年经营额连续4年超过10亿元,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历史跨越,社会影响巨大。
公司拥有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在粉体工程领域的主要专家和技术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人,多年来专业从事破碎、粉磨、选粉、分级、亚微米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等,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创新求发展的企业文化。
公司技术和产品研发以水泥行业为基础,并致力于拓展粉体技术及装备在其他行业、领域实施应用,近年来用于选矿行业30余台套、钢渣微粉生产线9条,包括国内首条采用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工艺的马鞍山利民星火公司年产30万吨钢渣微粉生产线,为我国钢渣高效处理深度应用拓展了发展方向。
篇5
然而,作为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我们的高校却未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好这笔财富,人才流动给高校知识产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我国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
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机制的变化,人才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也不例外。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山西全省共流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47人,流出1011人,人才净流出764人,流入流出比为1:4.1;2002年山西全省14个科研院所、9所高等院校因出国留学、调动辞职等原因流失硕士、副高以上人才985人。1998年至2002年在牡丹江市的三所高校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115人,而5年间调入的只有49人,在调查中,有14.8%的教师流向外行业,去从事教育科研之外的其他行业,最多的是下海经商,我国高校人才流动数量惊人。
人才流动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浙江工业大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问卷、查阅统计资料和走访调研,初步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达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软课题。该课题的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而科技成果多的单位更是“众矢之的”。
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二是一些科研人员通过将职务发明化为非职务发明的手段变公为私,占10%左右;三是科研项目研究人员、教师调配或不规范兼职造成的流失,约占总数的46.2%,其中因调离、退休、辞职下海等因人才流动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占20%以上。
高校科技创新亟待引入竞业禁止机制
竞业禁止,又称竞业限制、竞业避让,是指企事业单位掌握企业单位秘密的员工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到同类行业兼职或就业,从事与本企业本单位相竞争业务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竞业禁止的现状及其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可分为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两种。
1.法定竞业禁止,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一种强制性、义务性竞业禁止,当事人不得协商免除。法定竞业禁止,法律效力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法定竞业禁止最早规定于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后在《劳动法》、《反不正竞争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甚至在《刑法》中也有规定。
2.约定竞业禁止,是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对于约定竞业禁止,目前我国尚无法律明文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中。如,劳动部[1996]355号文件《关于企业职工流动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与掌握经营信息、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经营信息、秘密有关条款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6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用人单位也可以规定掌握经营信息、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一定期内(不超过3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直接或者间接任职,并不得泄露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当前我国高校适用竞业禁止保护知识产权存在的突出问题
1.立法漏洞使高校无法受法定竞业禁止的保护。我国对法定竞业禁止的规定,多见于一些商事法律中,主要针对的是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合伙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的相关竞业禁止的立法。
对于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是否应立法课以竞业禁止的义务?笔者认为,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连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都掌握着大量的科研秘密和核心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上述资源来换取巨大的个人利益,从而导致对任职高校知识产权的损害和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法定竞业禁止没有将高校这一知识产权大户涵盖进去,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一大缺陷。
因此,应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或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定竞业禁止的范围,扩大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范围,让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堵住高校知识产权流失这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漏洞。
2.高校未能充分利用约定竞业禁止这一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在当前立法跟不上,不能利用法定竞业禁止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约定竞业禁止这一有效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用人单位员工在离职后,在没有法律的强制性竞业禁止规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为防止员工任意跳槽泄露商业秘密,造成对自己利益的损害,可以通过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契约,约定竞业禁止的义务。高校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逐步提高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利用约定竞业禁止手段建立起一种制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防范自己正当权益被非法侵害的双向法律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知识产权、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流失。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运用约定竞业禁止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应注意的问题
约定竞业禁止,法律效力来源于当事人的约定,高校运用约定竞业禁止,应基于契约私法自治的原则,严格限制条件,兼顾双方利益妥为处理,以求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却又不会对员工基本权利造成不当侵害。一般来说,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应当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竞业限制期限、补偿费数额及支付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只要彼此间的约定未违反公序良俗或法律规定,原则上均有效力。
竞业禁止必须要有明确的保护标的
高校必须有确需保护的合法利益的存在,才可以与员工订立竞业禁止条款。防止用人单位以泛泛的、无明确保护的标的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条款,从而限制员工的择业自由。
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不宜过宽
高校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应该以掌握着科研秘密和核心技术、在其任职期间或离职后的竞业会造成学校知识产权受到损害为范围,而不能及于所有的员工。高校应当避免不论员工从事的岗位、文化程度及其是否接触到科研秘密、核心技术和企业商业秘密,一律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现象。
竞业禁止的年限应当合理
知识产权具有时效性,确定竞业禁止的合理年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电脑的视窗操作系统,几乎每年都在更新换代。目前,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下,可以参照相关法规,将高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业禁止年限确定为最高不超过三年。当然具体到每一件案件,还应根据知识产权的性质,对竞业禁止的年限予以合理的确定。
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5-02
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新技术的发明、新工艺的创造、新材料的发现、新理论的突破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造创新型社会便是对创新的最高要求。作为即将参与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尤其是作为国家“985”、“211”工程支持建设的科研平台及重点实验室更显示出优势地位。除了承担国家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外,高校科研平台及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地[3],正在锻炼大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这对于国家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平台在促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
高校普通教学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是一个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平台则有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科研培训,为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其功能不像普通教学实验室一样面向所有学生,而是为部分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创建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预备人才。
与普通教学实验室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存在明显优势:①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完善的硬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这些仪器往往有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和维护,为学生使用提供方便。②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申请学校或国家的特殊项目支持外,往往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的配套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高校科研平台的配套资金支持,而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限资金,可能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状况,这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圆满完成不甚理想。大学生申请的研究课题一般与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课题密切相关,科研平台可以为这些创新团队准备相关前期实验,使得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既节省了时间又科学地利用了资金。③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一个科研平台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团队在维持正常运转。固定的科研人员一般包括教授、副教授、实验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人群。大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会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其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及数据分析,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④实验室文化熏陶。与普通教学实验室不同,由于每天都有固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科研平台内有着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和研究氛围,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譬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每周都会有一次研究生班讨论和学生汇报,经常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气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由于具备这些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平台能够迅速地培养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
二、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本科研平台在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承接了大学生挑战杯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10项,总经费达70.6万元,具体见表1。
参与科研项目的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学生必将成为本领域的科研贡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他们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其本科时参与的科研启蒙训练,其在重点实验室所受的科研训练是他们科研工作的起点。
三、优化科研平台管理,辅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组织课余有精力、有能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4]。为此,在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上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5],开放科研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还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4]。一方面组织专门的科研辅导小组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的大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享受到科研的魅力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②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以便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在制度上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这需要优化实验室管理以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情况。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前期需要有专门人员指导其科研并全程培训,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传帮带”的优势,让研究生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由于还有繁重的课程任务,其科研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需要协调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给大学生科研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实验室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管理,以增强其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凤娟.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81,84.
[2]赵晶波.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39.
[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韦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7):5-7.
篇7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同时对获得我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人才和20*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会,市委常委、县委周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正确认识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的新态势。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态势。一是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三方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会自主选择伙伴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二是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由于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他们在科研中形成的大量成果期待转化,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三是产学研结合开始着眼于完整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采取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不再局限于解决单元技术问题既在产业领域内为构造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产学研合作,也跨行业、跨领域开展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还围绕产业新技术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四是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各地也积极制定了许多促进产学结合的政策措施,科技资源配置已经逐步向支持产学研结合倾斜。
2、要认真总结我县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近年来,我县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行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年,我县完成专利申请量229件,增长2.6倍,完成市定任务192%。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9项,评定县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6项,分别增长1.5倍、1.6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到18亿元,增长28%,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中科技这一块获得满分,排第一位。我县由全省知识产权创建县顺利升格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县。二是创新环境得到新的提升。县委、县政府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和文明目标考核,全社会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每年都按一定的比例列支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产学研的经费达到300万元,20*年又增加18万元用于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工作经费。20*年规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2000余万元。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我县近几年来和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农大、省农科院、机械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十余所院校有合作关系,先后有精华公司、昭陵茶业、星月颜料公司等20多个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姻,促进企业应用新技术60余项,形成高新技术产品20个。星月颜料公司与*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研制包膜铬黄和纳米铬黄新产品,产品寿命延长,科技含量更高,价值成倍增长,20*年获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2万元支持;我县新仁铝业研发“1*0、3003”铝合金生产电子、电容器铝箔的技术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要高度重视我县产学研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比重偏低、后劲偏弱,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的任务非常艰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各项指标,也都处全省中下游水平。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年全县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3%,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0.37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力不足、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四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把握重点,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对于建设创新型*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一)发挥产学研结合创新中企业的主体作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在企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阵地也在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的优势,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与大集团、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服务平台。一要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鼓励各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动重大科研设备的共享共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主导产业、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合作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积极参加省市科博会、省高交会等高层次展会,寻求科技合作的机会。三要加强园区和基地载体建设。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引导新上合作项目向生态产业园集聚,构建科技创新创业新高地。要以推进重点产学研项目实施为抓手,积极引导和鼓励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产学研产业化基地,力争在3年内在全县培育建立1-2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技术和产品主要来源于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化基地。
(三)发展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体制机制。要保持产学研结合的旺盛持久活力,必须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机制。一要理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产学研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定期研究产学研发展规划,及时解决产学研结合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三方交流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解决好技术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三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重要产业,着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合作对象上,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重点院校的合作,积极争取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要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是技术创新的落脚点和承载体,依托产业能够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根据我县实际,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积极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小五金、打火机、皮革制品、中药材加工等领域培育建立10个以上重点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促使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牢固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县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一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科研和工程项目、学术交流和合作等,在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增强他们的合作创新意识,提高领导和组织创新的能力,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二要大力引进外籍人才智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邵创业。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县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合作、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篇8
一、科技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信息工作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向导参谋作用、交流传递作用,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资源保障作用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科技创新必须在掌握大量科学知识,特别是本学科知识和最新科研信息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要掌握大量科学知识,不仅要对现有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技术水平和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科技工作者从事自主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有效的信息保障和支持。因此,科技信息工作是自主创新的坚强后盾,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中为专家学者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2.向导参谋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专用性差,因此人们要获取有序、有用信息或最新信息,单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科技信息人员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同时,应该负有正确引导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的职责,帮助技术创新人员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过滤掉无用信息,摒弃伪科学知识和垃圾信息,吸收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就可以准确地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抓住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因此科技信息工作对科技创新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3.交流传递作用
人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要交流思想、交流技术方法,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共同提高。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信息服务机构如何做好信息供给,以适应不断膨胀的网络系统的检索需求,首要任务就是使知识信息有序化地进行交流传递,不断扩大辐射面。积极发挥科技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交流和科技信息交流,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二、利用科技信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分析确定企业科技信息需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情报需求,是利用信息情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步骤。通过信息情报人员与研发人员就有关课题的关键情报展开商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明确自己的情报需求,帮助科技信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情报的搜集、加工和具体分析工作,为研发部门提供所需的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情报需求的侧重点为:(1)国内外有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2)当前相关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对未来研发产品的市场预期;(3)本企业内部目前的技术力量、R&D投入与回收预测等情报。
2.利用科技信息分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情报分析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因此要对行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地商品化。采用竞争对手跟踪方法可以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挑战,以便本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对产品研发、销售等进行动态调整。信息情报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竞争情报系统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
三、科技信息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作用
通过对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关产品技术水平、消费者对新产品偏好程度、竞争对手技术能力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对未来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科技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选准最佳的增值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创新构想、创新决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与转移扩散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情报的支持与保障。(1)在创新构想阶段,有效的科技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敏锐感知市场机会。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情报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把握正在研发的产品的新颖性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2)在创新决策阶段,科技信息能够优化企业创新决策。创新决策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企业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识别和把握程度。通过信息情报的获取与分析,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识越全面、越及时,那么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越准确,因此有利于做出最优的创新决策。系统地搜集、分析有关的技术情报,不断地向企业科技人员提供竞争对手的最新产品信息、预测市场需求动向、技术发展趋势,从而为修正研究开发方向、不断调整开发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3)在新产品的生产销售阶段,有效的信息情报能够提高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来反映,有效的信息情报能够帮助分析市场中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策略及销售现状,针对竞争对手的销售策略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篇9
一、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其次,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方法和技术的依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科学工具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创新方法工作要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逐步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踪模仿、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撑,大幅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重点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一批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建设一批实习施训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新方法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熟练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
着力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传承。通过科学大师科普展览馆和筹建我国科学大师网上在线档案和数据库等模式,对我国当代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
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重视在科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创造知识产权,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着重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和“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明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思维,探索创新方法。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需求,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工具和平台。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省(市)区域和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将学术团体资源引入企业,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四)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理念,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催生一批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部件,带动科学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自主研发相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提升现有重大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有效解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配套性不足的问题。
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坚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产生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和应用研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二次创新,大幅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运用政府采购、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科学仪器的知名度。
(五)推进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意识,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创新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科协、工会的有利条件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相关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科学方法的推广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六)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通过组建创新方法相关学术团体,创办学术杂志以及举办创新方法论坛等措施,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
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将创新方法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方法工作的协调、咨询机构;制定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切实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
篇10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科渗透;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全面育人;心理健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