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乡是一个汉、藏、彝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待遇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氛围浓厚,能否让多民族共融,直接关系到我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开展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建共建、共享、共融的民族团结平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依托乡、村的大调解体系,大营、片马、然莫、万坪村成立调解小组,调解组长由各村村主任担任,成员由各村具有一定群众威信和调解能力的少数民族组干部或村干部组成。通过少数民族调解队伍的成立,我县形成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网络,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乡镇在民宗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搭建少数民族社会矛盾基层化解平台,积极有效化解民族矛盾纠纷。落实经费,完善制度,责任到人。确保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有牌子,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规章制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机制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综合协调,营造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力落实。
(三)健全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乡、村(社区)两级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乡党委政府强化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对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构建两个平台,建立两支队伍。
开展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水平,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困难和需要,积极给予引导和帮助。为此,我乡以“构建两个平台,建立两支队伍”为核心开展工作。
(一)构建少数民族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少数民族公共服务队伍。
在两个试点乡成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公共服务队伍,成立服务站,重点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文化交流、权益保障、特殊需要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让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1、乡政府以乡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乡少数民族服务中心”。
搭建与统战、政务中心、民政、工商、计生、教育、卫生、文化、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青妇、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2、在村(社区),以村(社区)活动室为依托,建立“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社区民族之家”,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范围,增强社区民族事务服务能力。
“服务站”、“民族之家”由支部书记负总责,村长负责具体工作,准确掌握村(社区)少数民族定居、暂居和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少数民族台帐,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基础上,从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做好正确引导和服务工作。
篇2
刚刚圆满闭幕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是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贾庆林主席作出的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深入分析和全面部署了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期间的考察和交流,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城市民族工作踏上了新征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从边疆内地进入沿海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务工经商人员从内地进入民族地区城镇。这是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活力的好事,是改变民族地区面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佳事,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凝聚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民族分布更加广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各民族交流交往日益加深。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渗透到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否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成为一项事关我国民族工作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工作,成为衡量全国民族工作部门和广大民族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城市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城市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认识不适应;有的地方城市民族工作力量不够,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基层基础不适应;一些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不深,对出现的问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能力素质不适应。这些都凸显了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无论在工作理念、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方法上,与新形势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民族工作要坚持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正确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时对各民族群众一视同仁。要加强对服务行业和生产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坚决防止在劳动用工、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出现歧视少数民族群众、损害民族团结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办事的关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要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切实帮助外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原籍地相关部门的联系,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劳务人员有序输出规模,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引导各民族成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论涉及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要坚持依法处理。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民族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积极创新载体,引导组织社会力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努力形成共同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预防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要建立和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善后总体预案,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机制保障。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还要讲究方法、妥善处置,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篇3
关键词: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不具备城市户籍,但又在城市居住并从事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人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长期生活在内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逐步走向开放,通过务工、经商、学习、旅游等方式向城市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都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人,占0.9%,比重较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36%。成都市区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万人以上的有回族、藏族,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满、羌、蒙古、土家、彝、苗、壮、朝鲜等8个民族,每年有近400万人次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总体看,今后仍会有。
随着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成都,成都市的人口民族多样性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也要跟上。因为远离牧区或者农村的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的挑战
1、居住管理的分散性。成都市少数民族居住格局经调查分析,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单位集体购房。这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单位、机构、企业团体纷在成都设立机构分配住房然后形成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格局形式,这种是由单位出面管理的模式。二是分散购房定居。这种商品房式的社区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社区类型的居住格局,这种是社区管理的模式。三是以经商为主租住房屋的模式。其典代表是成都市浆洗街及武侯横街,这里主要是经营少数民族用品的商户,这些商家和服务人员大部分租住当地房屋。四是无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定居的聚居。这些无暂住证、无合法职业、无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他们主要聚集在天府立交桥和火车南站一带,这些人自发聚居成群,对于成都市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民族关系和工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民族文化和的差异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经历着从少数民族文化到向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适应,以及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到汉语言文化的适应。在这样的文化跨越中,各个民族交往时,会自然感觉到自己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意识,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激发的矛盾容易引发。
少数民族群众很多都有自己的,他们通常会通过定期的宗教仪式来寄托情感、表达虔诚。但是在汉族聚居区,一般是非主流文化部分,所以对于为少数民族提供固定场所过宗教生活的部分有所欠缺。少数民族中,有很多观念与城市文化有相悖的部分。在城市社会中,这些很容易导致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抵触,和排斥,甚至会厌弃城市化生活,这样不利于群体稳定。因此如何实现传统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变,即有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3、心理上的不适应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一般性的流动人口还面临着异族评判标准的问题,异样生存环境检验的难题。这需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确认识自身民族属性特点这样才能在新环境下获得真正的内心基点。此外,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容易产生归属感缺失。经过排斥、学习、吸收与整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会最终实现对城市的心理适应和文化认同,一旦出现文化冲突、文化震撼就容易导致心理归属感缺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归属感的缺失,既是个体心理层面不适应的结果与表现,而且带有整体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策略
1、依托社区进行管理,将防范式管理转变为服务式管理。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格局,和城市社区的规划格局,无论是单位集体购房居住、分散的购买商品房、或者经商租房现在都会隶属于某一管辖社区,所以社区成了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直接实施单位。社区是共同生活的邻里空间,社区化的好处是既能够保留地域共同体的生活性特征,又同时可以落实城市社会的规则。利用社区对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管理需要,一方面要强化社区内居民的民族平等意识,认真宣传和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要宣传城市管理的基本规定,通过对社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的服务,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包容度的同时也强化法制观念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这样可以逐步帮助他们的心理适应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社区本身要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要严格规范社区内的卫生治安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因此,依托社区进行管理比依靠行政力量进行管理更加具备亲和力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的联系,也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使民族关系更加的和谐。
2、完善民族工作的法律,妥善处理冲突和矛盾。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持续的进入城市,民族的多样性势必引发许多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详备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城市民族的管理工作。1993年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我国已有的一套城市民族工作实施法规,我们应该以此作为处理民族工作的依据,同时结合成都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维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民族间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要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既不能因为少数民族的“政策优惠”而实息事宁人也不能因为其是少数民族而粗暴执法,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说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促进民族团结。
3、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市民的民族性观念。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导向,对社会市民宣传正确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营造社会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氛围,让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教育渗透到每个阶层每个社区和每个居民,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不再盲目排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4、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文化水平的高低差异性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融入和社会的管理的难易。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或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向往,才走出民族原住地来到大城市生活就业。他们不仅希望在大城市里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期望在大城市里子女能获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原来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业渠道较窄,除了自己经商大多从事基层劳动岗位。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事业,开放城市的教育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对城市新生活的理解和民族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而且可以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
[2] 秦文鹏.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社区策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
[3] 张晓颖.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管理创新[J].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2).
篇4
一、新模式的图书馆结构能够有效加强西部文化交流
1.西部文化发展受到文化交流方式屏障的阻碍
文化作为新时期的一种非物质的社会财富,由于其内在的影响范围和深远的精神韵味从被人们发现之时,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得到各阶层的认可和关注。从传统角度讲,绘画、雕刻、书法等都是文化价值的直接体现,从现代角度来说,语言、技巧乃至不为人知的知识等等都有着潜在的文化价值。文化资源有着技术、知识、价值等方面特点,文化资源又受着传播和交流因素的影响。西部作为中国历来发展缓慢并且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受地域、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一直无法挖掘其文化内部的真正价值,甚至一些具有巨大历史、经济价值的文化已经流失,一些文化也处在即将没落的边缘。从整体来看西部文化发展落后的现状是由不不重视文化建设、忽略精神财富所造成的,但是从细节来看,西部文化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是文化交流和沟通手段的落后。西部优秀的文化内容和体系无法得到外界的认可和了解,同时外界的文化产业理念也无法输入到西部社会中,无法与本地文化相容,长久下来西部文化越显落后,人们对于这些看似贫瘠却蕴含丰富知识的文化嗤之以鼻,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的没落。由上可见,西部文化自身模式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性文化需要进行一部分的改良以便适应当前时代的文化需要,而文化交流是维持文化新鲜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西部文化知识交流是发展西部文化的重要举措。
2.高交互的数字化图书馆模式是解决文化地域限制的关键
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促进,交互式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让不同区域的知识实时进行传输和整合,这种传播方式有效提高了文化交流范围,减小了地域限制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图书馆中虽然存储了大量的书籍,但是由于图书馆不能移动和过度的密集的特点,绝大部分的边远西部人民无法享受到获得知识带来的愉悦感。而交互式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令现代化图书馆无视距离的远近进行知识的传输,人们可以利用各类的移动终端获取知识,不用“跋山涉水”辛辛苦苦的到图书馆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有效的解决了知识普及度的问题。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交互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他们还能够与具有丰富知识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动态的了解到当前学习的状况。
交互的数字化图书馆在让人们享受到便利阅读的同时,还能够与保存西部特有知识的传人进行联系,将他们特有的知识体系记录到图书馆的数据库中,防止独特文化的消失,并且与现代文化进行结合,图书馆成为文化进一步传播的桥梁。交互式数字化图书馆即方便了知识的阅读,又保护了知识的传承,一举两得而又意义深远。
二、图书馆加强沟通的渠道
1.落实构建图书馆数字网络计划,提升数字化文化交流普及度
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设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让图书馆点,带动数字网络线的建设,最后形成区域性的数字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首先需要建设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扩散式分布的网络结构,然后是进行网络扩散与拓扑加强区域间的联系。第一,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区域级的架构。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维持正常的知识存储和用户调配的工作,因此数字图书馆内部要有完善安全保护装置,譬如灭火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并且考虑到存储内容的增加和可维护性,设计通用性较高的硬件节点是必不可少的。供电系统中融入UPS防止断电产生的资料损失和设备损坏,建设良好散热性的空调机房,保持室内的良好工作环境。建设多层网络结构,已完成不同的网络工作需求,设计符合操作习惯的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方便整体信息的交互和采集。最后创建符合图书馆应用实际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方便管理、调配等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第二,图书馆支持系统的开发和构建,作为最重要的图书馆RFID系统,它实现了图书资源的无人管理,能够自动的完成传统图书馆所需要的“读者借阅、还书、图书自动精简、安全防盗”等等工作,这极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图书馆外部交互系统的开发也是数字化重要的一环,它需要记录当前网络登录者,根据他们的喜好进行书籍的整理和推荐,并且有时时的专家能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提高网络链接的快捷度,如果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外部系统能够与文化管理工作者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第三,在区域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西部图书馆资源、功能、管理等方面的互联。区域化的图书馆之间的互联和与总图书馆的连接,再结合总图书馆的拓扑形成覆盖整个西部的文化交流网络,同时进行平台和文化的整合,将一些小型的知识文化网站融入到整个网络中,形成文化知识遍地开花的新形势。
2.实施 “文图两馆”总分馆制,使图书馆服务更具有灵活性
“文图两馆总分馆制”是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机构管理的“文图两馆”集群,其中一个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这种新型的文化管理模式大大的促进了文化馆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将以前松散的“文图两馆”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同时有效的杜绝了馆与馆之间的文化摩擦和调度问题。在西部文化交流发扬建设中,“文图两馆总分馆制”更不能或缺,它能够有效的提升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效率,加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力度。西部文化图书馆资源匮乏,并且往往各自为政,这会对网络一体化数字团书馆建设造成阻碍,而“文图两馆总分馆制”进程的推进能够有效的加强各区域图书馆的合作力度,并且总分馆制度能够实现文图馆的统一调度,极大的增强了文图两馆知识和文化的相容率,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影响的时效性。这种文图馆管理制度,使图书馆服务更具有多样性,并且极大提高了文图馆整体蕴含的文化知识量,同时统一的人员编制、统一的管理服务、统一的绩效考核让图书馆管理更加规范化,防止文图馆内部的资源消耗,为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公共文化服务监测及评估机制是高效率服务的保障
公共评估机制被引入文化领域,是对文化环境和收益的有效管理,并且是监督有关部门进行文化改革建设和提高的有效工具。现阶段我国已经组建了专业的文化绩效部门进行相关经济和文化内容的评估,于此同时专业的绩效结果还指导了一部分规范和制度的建设。针对图书馆的文化服务管理能够有效的加强我国文化传媒方面管理与监督的缺失,同时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和多角度的评估视角能够进一步提升西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数字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图书馆文化的承载在精神是以一种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同时其间接的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族向心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检测及评估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进行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程度的良好手段,能够及时的反应当前公共文化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图书馆建设最终目的是让中国公民享受到文化福利,并且让先进思想流传后世,但是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如果在长时间内没有解决,那么会对部分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文化检测以及评估机制的开展极大的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发生,这有效保证了文化传播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四、图书馆扩大文化交流范围有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灿烂的文明,他们不论是宗教、语言、风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在历史典籍中均有所记载。图书馆本就是以记录历史事件、传承社会文化为主旨而存在的文化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革都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流传和后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起到重要的影响。图书馆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有着如下的优点:第一,图书馆藏有非常丰富的资料,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和分析。图书馆通过对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细节化处理,去伪存真,把复杂繁多的民族文化加工成易于民众理解的资料,并且记录在册让这些文化得以长久的保存;第二,图书馆存在着大量的高文化素养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掌握着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知识的结合,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的知识,并且应用最新的知识处理和搜集文化手段,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文化综合影响力;第三,图书馆拥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并且在数字化图书馆大行其道的今天,图书馆中的知识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所使用。众多的读者能够形成文化传承的群体,这样少数民族文化就能够植根于大众脑海中。
篇5
闸北区人大常委会,一直将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审议、视察检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依法履职的实效性。2012年,区人大常委会各工委、各街道(镇)人大代表联络室紧紧围绕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和人大常委会调研工作实施意见,认真组织并扎实开展多层面的调查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一、围绕大局精心选题,实现“两个聚焦”。所谓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具有决策咨询价值。近年来,闸北区人大党组每年都按照区委的部署,集中力量开展专题(重点)调研工作,为闸北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区人大常委也广泛开展调研,为人大履职等提供扎实基础。
一是聚焦“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01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上海市闸北区等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昭示着全国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新的起点。2012年,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组织区发改委、商务委、财政局、税务局、国资委、科委、投促中心等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加大创新转型力度,打造闸北现代服务业品牌》专题调查研究。
二是聚焦“两重点一底线”工作重点。《2012年度闸北区人大常委会调研工作实施意见》提出:要紧密围绕区委“两重点一底线”工作要求,聚焦人大依法履职、经济转型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等重点和热点领域选择课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本年度,区人大常委会各工委、各街道(镇)人大代表联络室共立项15项课题,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司法改革、人大工作等多个领域。
二、调研要管用有效,提出建议注重前瞻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曾指出,调研工作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对针对调研的重要指示精神,闸北区人大深入贯彻。
一是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加大创新转型力度,打造闸北现代服务业品牌》专题调查研究,坚持立足区情,开放调研,求真务实,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区老工业城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必须谋定创新发展战略、必须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必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转型大势、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优化、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等历史性机遇,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机制、产业载体建设、产业领军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总结经验和剖析现状基础上,调研报告着眼创新转型,打造闸北现代服务业品牌,进一步提出了五个方面共十七条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要创新驱动,坚持跨越发展,实施“南高中繁北产业”战略;要理顺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升闸北创新转型影响力;要规划引领,加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要多措并举,推动人才聚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要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塑造闸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形象等。这一专题调研成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谋咨询,也为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积极借鉴。
二是针对难点热点提出探索性建议。譬如,在经济建设方面,财政经济工委在《关于我区“营改增”试点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中,对我区“营改增”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制定措施、完善制度、降低税率、加强监督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在民生改善方面,城建环保工委《我区拆违工作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针对拆违工作中存在的源头发现力度尚需提高、行政强制法实施后面临新情况以及人员结构等问题,从体制机制、服务及宣传等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代表联络室聚焦旧区改造,全面总结旧区改造工作经验,就如何发挥街道作用,全力配合推进旧区改造献计献策;宝山路街道代表联络室聚焦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就如何完善社区独居老人养老服务机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侨民宗工委开展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好本区来沪少数民族的服务与引导》调研,全面汇总分析本区来沪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总结反思了来沪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效及问题;大宁路街道代表联络室聚焦社区管理创新,针对本社区网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司法改革方面,内务司法工委全面总结了区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的基本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提出建议。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教科文卫工委针对我区体教结合发展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剖析瓶颈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制约我区体教结合工作发展因素的对策。另外,彭浦镇、芷江西路街道代表联络室则结合社区实际,发挥社区优势,分别围绕“中繁”发展规划和矛盾源头化解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
三是为加强改进人大工作提供创新性建议。各工委、各街道(镇)联络室牢牢把握人大工作特点,立足创新突破,务求调研“讲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比如,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人事代表工委以我区街镇人大代表联络室建设为主题,全面总结分析代表联络室建设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要推进“三落实”进一步到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创造性开展工作,增强工作实效。临汾路街道和共和新路街道代表联络室分别以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以及联系选民工作中的作用为主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对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创新社区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有效性进行了积极思考与探索。彭浦新村街道代表联络室也从民生改善的角度就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积极作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三、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调研工作水平。人大调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调查研究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水平,对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作出正确的决议、决定,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有效监督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度闸北区人大系统调研工作,从党组专题调研到各工委和街道(镇)年度调研,坚持开拓创新,统筹兼顾,集中体现了“领导牵头”和“一全三有”工作特色,
篇6
关键词 医院 保洁服务 外包管理
随着医院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后勤服务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洁服务是医院重要的服务项目之一,也是影响医院形象和管理水平的因素之一。
自2005年起,新疆地区大型三甲医院保洁管理模式先后经历了由内部管理、单独核算管理、外包管理的探索管理阶段。从2012年调研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家大型医院关于保洁管理的报告显示,乌鲁木齐除一家医院采用内部管理以外,其他5家单位均采取外包管理形式,并设置了监管部门,专门负责保洁外包服务的管理与协调。根据医院总体规划的安排,各大医院设置的外包监管部门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划归护理部监管,将保洁任务摊派到各护理单元;二是划归后勤部门监管,专人负责质控检查。下面将具体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三甲综合医院保洁外包服务管理,医院保洁服务的影响因素、外包决策、监管机制、监管方法、服务评价等内容。
一、新疆地区医院保洁外包的必要性
新疆地区保洁服务的特殊性体现在地域特殊性、行业服务环境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群众聚居地,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从事保洁行业的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其中少数民族居多。而医院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医院保洁必须区别于常规家政服务保洁,在一定程度上更为严格和程式化。这也决定了医院保洁工作首先应保证医院的院感要求。再者,保洁服务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患者是特殊的群体,在保洁工作中不仅需要保证卫生质量,还要考虑患者的便利和健康,所以提供安全的保洁服务是医院保洁服务的必然趋势。另外,医务工作者也属于特殊人群,治疗室、手术室等重要部位的保洁工作必须在正常开展工作前完成,严禁交叉感染和污洁不分现象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的保洁清洗专业设备、清洗用具、清洗试剂等应用而生。医院传统意义上的清洁模式已无法适应建筑材料更新、设备更新等相应产生的保洁任务。
基于上述因素,医院保洁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劳动成本高、人员队伍不稳定、管理成本高、保洁技术不专业等诸多问题,实行外包服务是势在所趋,可以集中力量攻坚核心医疗护理服务管理,降低其他非核心服务上各种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金钱成本,并能实现专业保洁服务公司与医院的双赢。
二、医院保洁外包服务管理
做好外包服务管理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外包公司。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文件,服务类项目年费超过60万元的,须通过政府招标,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招标前的准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医院承担的保洁费用包括保洁员工的工资(含社保)、保洁低值物耗及大型保洁设备费用、管理费及税费。
第二步签订承包服务合同。合同中需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内容、保洁质量标准和质量考核管理办法。
第三步建立保洁监督管理机制。一般而言,保洁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与临床护理、院感、后勤、医院患者息息相关。据此,不能单纯的由一个部门去实现保洁服务监管。为规避单独部门进行管理的各种弊端,医院应多维度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第四步制定保洁工作的质量标准。保洁质量标准尽可能量化、便于质控检查和统计,主要包括保洁工作质量、安全防护、物料配置、保洁员劳动纪律及仪容仪表要求等内容。保洁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建议使用百分考核制,设定保洁合格分数线,对综合满意度超过合格分数线的,给予奖励;对于低于合格分数线的进行处罚。
第五步严格执行质控考核标准。根据医院院感规定和保洁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质控检查。质控检查是质控评分考核的基础,应该尽量的科学合理。勤查、勤督促是保洁工作质量得以维持的基础。
第六步适时修订保洁合同,持续改进。保洁工作常常因为建筑布局改变、功能调整、基础设施配置改变、保洁需求改变等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修订。
三、保洁外包服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保洁员的配置
根据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实行草案》规定,普通病房按照20床至25床设置1名保洁员。假如医院编制床位数为2800张床位,需配置保洁员112人,领班10人,经理1人,共计123人。保洁承包公司要确保日常清洁、消毒、重点部位保洁、专项保洁及日常巡视保洁等工作的完善。有些还要完成与各类创建活动相适应的试点示范科室的保洁要求,保洁服务的压力日趋增加,也是新的挑战。
(二)保洁员的素养和技能
一名有素养的保洁员,他能融入医院文化,及时反馈保洁片区基础设施的状况,随手关灯、主动关心医院的后勤相关工作。培养并留住一名熟练技能的保洁员,是保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洁公司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保洁培训
保洁培训主要是根据被服务方的需要,对保洁员进行包括清洁方法、消毒技术、预防院内感染、保洁要求、职业道德、仪容仪表等一系列的培训。培训是提高职工技能,培养有素养保洁员的主要途径。
(四)保洁流程
医院保洁根据功能科室不同,流程操作各有不同。区域保洁大体上要满足先洁净后污物的要求,毛巾、抹布符合一桌一巾的要求,拖把分区使用、专用专放、标识明确,使用时必须符合清洁、消毒、悬挂、通风晾干的步骤;每日保洁必须保证与医疗工作顺序相配套的保洁流程开展保洁工作。确定保洁流程,使之规范合理的应用到保洁工作中,将大大提高保洁人力耗费和物耗成本。
(五)病员量
病员量多少决定了病患陪护、家属的数量,人流量大时,保洁工作相对繁重和薄弱。在春季患者高峰期,需要及时协调保洁公司设置机动人员,以便应急处理突发状况。
(六)保洁公司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培训、员工纪律、操作规范、仪容仪表、技术和物耗支持、人性化管理及福利待遇等多方面。一个好的服务企业,可以降低医院对保洁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成本。
(七)劳动力饱和度
劳动力饱和度决定了市场劳动力的充裕性,对保洁公司而言,没有劳动力,就意味着无法完成服务。劳动力市场饱和度高,保洁公司就享有稳定的低人力成本支出,招聘费用、时间耗费、高价工费用等降低,利润增加,从而减轻保洁人员工作量,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保洁外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保洁岗位人员配置不足,流动性大
新疆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保洁用工荒,集中体现在棉花、水果等经济作物成熟采摘期、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相对而言,冬季天气寒冷,室内保洁作业可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收入,是保洁员配置的充裕期。
作为医院而言,委托服务意味着保洁服务质量和服务费用的关系。对于保洁公司内部管理及人员配置等具体细节,实际上很难进行控制和管理。毕竟在服务公司来说,企业最终追求的还是利润。建立和培养长期合作的诚信单位,是医院保洁质量稳步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另外,保洁岗位待遇偏低,流动性大。为解决高流动性问题,保证服务质量,可以从两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医院保洁采取多角度激励措施,有利于维护保洁队伍稳定。如护理单元保洁与护理质量挂钩,保洁质量达标的,进行科室奖励。二是利用PDCA循环检查法,加强巡视管理。医院保洁监管工作采用PDCA方法,使保洁公司也对逐渐形成有计划、有实施、有反馈、有整改的管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医院保洁制定工作计划。
在保证人员稳定性,提高保洁工作质量的目标下,五维管理在保洁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保洁的五维管理主要是指医院保洁公司、护理单元、院感、后勤质控部门、医院患者五个层面的监督检查。小规模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保洁公司负责医院各个单元的具体保洁管理工作;护理单元负责对一线保洁工作进行监督反馈和评价;院感部门负责对床单位终末处理及消毒工作进行质控督导;患者通过自身感知整体服务对医院保洁工作做出评价反馈,由医院对门诊、病房及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获得,后勤质控部门负责每日对医院保洁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定期收取临床科室质控评分和医院满意度评价数据,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进行保洁工作最终评价和费用结算工作。
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殡葬管理遵循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殡葬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殡葬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与殡葬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四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化;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化的地区,允许土葬。
实行火化和允许土葬的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送国务院民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在实行火化的地区,国家提倡和鼓励以少占或者不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制定本行政区域殡葬改革工作的总体规划,把殡葬改革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允许土葬的地区,国家提倡和鼓励以深埋遗体、不留坟头的方式处理遗体。
第六条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自愿改革殡葬习俗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涉。
第二章殡仪服务管理
第七条殡仪馆是提供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
其他殡仪服务机构可以从事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性殡仪服务。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火化需要,制定建设殡仪馆的数量、布局和规模的规划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殡仪馆经批准设立后,应当依法办理事业单位登记。
第九条殡仪馆使用的遗体运输车、遗体冷藏柜、火化机等殡葬设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
殡仪馆应当更新、改造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火化设备,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条火化遗体应当向殡仪馆提交死亡证明。死亡证明的式样及其出具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殡仪馆应当对运送遗体的车辆进行消毒处理。对运送生前患有甲类传染病或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遗体的车辆,应当由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第十二条火化遗体时,殡仪馆应当查验死者的死亡证明。殡仪馆应当建立火化遗体的档案并长期保存。
第十三条暂时不火化的遗体在殡仪馆保存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5日。需要延长保存遗体期限的,不得超过180日。逾期不处理遗体的,殡仪馆可以在书面告知15日后或者公告60日后将该遗体火化。
第十四条殡仪馆提供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收费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按照不营利的原则制定。
第十五条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应当符合企业登记条件,经工商登记后,可以从事遗体运送、冷藏、火化以外的殡仪服务活动。
第十六条殡仪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实行规范、文明的服务,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牟取私利、索要或者收受财物。
第三章公墓管理
第十七条公墓是依法设立的安葬遗体、骨灰或者安放骨灰的场所。
第十八条在实行火化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从严控制公墓建设的原则,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的公墓建设方案。
第十九条申请建设公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
(二)有专职从事公墓经营活动的组织机构及人员;
(三)符合建设公墓的规划方案;
(四)有用于公墓建设的土地;
(五)有公墓建设总投资50%以上的资金;
(六)在实行火化的地区,骨灰存放设施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
第二十条申请建设公墓,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交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能够证明其符合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受理申请的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向申请人颁发许可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公墓建设竣工后,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公墓经营单位应当在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营业活动。
公墓经营单位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申请变更许可。
第二十一条公墓经营单位应当凭用户出具的死亡证明提供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不得向没有出具亲属死亡证明的人提供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
第二十二条公墓经营单位应当遵守墓葬用地面积和使用年限的规定。墓葬用地面积和使用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节约土地的原则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墓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墓葬用地费或者骨灰存放费,收费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按照鼓励骨灰存放、限制墓葬的原则制定。
第二十四条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的用户不得向他人出让、转租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
第二十五条农村为村民设置公益性墓地或者骨灰存放设施的,应当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农村的公益性墓地或者骨灰存放设施,只能供村民使用,不得向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
第二十六条禁止在公墓或者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建造坟墓。其他地方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第四章丧事活动和丧葬用品管理
第二十七条办理丧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公共管理的规定,不得占用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在实行火化的地区,禁止土葬遗体或者将应当火化的遗体运送到允许土葬的地区土葬。
第二十九条在户外办理祭奠活动,不得使用明火。祭奠场所规定可以在指定地点使用明火的,不得在指定地点以外的地方使用明火。祭奠场所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对使用明火的管理,防止发生火灾。
第三十条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以及供祭奠活动燃烧的物品。
禁止在实行火化的地区生产、销售棺木等土葬用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殡仪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验收火化遗体的死亡证明的;
(二)未按照规定建立档案、保存死亡证明的;
(三)使用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火化设备,造成环境污染的。
殡仪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牟取私利、索要或者收受财物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退还财物,处以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未经许可建设墓地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公墓经营单位向没有出具死亡证明的用户提供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的,或者提供墓葬用地超过规定的墓葬用地面积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农村的公益性墓地或者骨灰存放设施向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葬用地或者骨灰存放格位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制止,责令改正:
(一)占用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二)在实行火化的地区土葬遗体的;
(三)将应当火化的遗体运送到允许土葬的地区土葬的;
(四)办理祭奠活动违反规定使用明火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在公墓或者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建造坟墓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七条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或者在实行火化的地区生产、销售棺木等土葬用品以及供祭奠活动燃烧的物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篇8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滨海体育;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0-04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6]袁凌,熊正德,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6):14-19
篇9
第一条为规范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是指没有本市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暂住的人员。
已按照《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的规定领取《广东省居住证》的人员,不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员管理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规定。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员管理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依照本规定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教育、民族宗教、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国土房管、建设、交通、卫生、人口计生、工商、信息、城管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有关社会团体、外地人民政府驻穗机构,应当协助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
雇用流动人员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对所雇用的流动人员的管理责任,做好所雇用的流动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第六条本市依法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风俗习惯,禁止以任何方式侵犯流动人员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他合法权利,禁止侮辱、歧视流动人员。
流动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七条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公平,权利与义务一致,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未经依法批准,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不得向流动人员收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或者附加任何义务。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流动人员的发展现状和需求。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所需的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第二章权益保障和服务
第九条持有本市行政区域暂住证(以下简称暂住证)的流动人员依照本规定在本市享有以下便利和公共服务:
(一)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年审手续;
(二)申请法律援助和社会团体的义工援助;
(三)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服务,子女享受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服务;
(四)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和参加有关考试;
(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职业技能培训,申请国家职业资格的鉴定;
(六)申报科技成果;
(七)使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八)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的条件申办本市常住城镇居民户口;
(九)本市其他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便利和公共服务。
第十条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干涉或者侵害时,有权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
对侵犯流动人员人身权、财产权、劳动权的行为,公安、劳动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流动人员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和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受侵犯的流动人员。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指引。
第十一条与流动人员管理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依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及时公布有关办事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投诉方式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示范文本等,方便流动人员办事。
第十二条对本市作出突出贡献的流动人员,符合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表彰和奖励条件的,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居住事务管理
第十三条本市实行流动人员暂住登记和暂住证管理制度。
流动人员的暂住登记和暂住证管理由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各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受公安机关委托,做好流动人员暂住登记、暂住证发放、信息采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年满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员应当到暂住地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办理暂住登记。
暂住在宾馆、旅店、招待所的流动人员应当按规定办理住宿登记。住宿登记视同暂住登记。
第十五条拟在本市暂住30日以上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员,应当在办理暂住登记时申领暂住证。
来本市学习、探亲、旅游、度假、就医、考察、出差的人员可以不申领暂住证。
第十六条流动人员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时,应当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如实填报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
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包括以下内容:
(一)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户籍地址、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
(二)居住地址(包括原居住地址、现暂住地址或者拟暂住地址);
(三)就业情况;
(四)计划生育情况;
(五)随行的15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数、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与本人关系等情况;
(六)暂住证内容变更情况;
(七)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当自受理申领暂住证的申请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发放暂住证。
第十八条暂住证的有效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1年、2年,并不得超过持证人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的有效期限。
暂住证有效期期满后仍需暂住本市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10日内向原发证机构或者现暂住地、就业单位所在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申请续期;逾期后未续期的,暂住证失效。
第十九条暂住证实行统一编号。
暂住证的登记、发放和续期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条流动人员的暂住地址和就业单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日内到原发证机构或者现暂住地、就业单位所在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办理暂住证变更登记。
暂住证遗失、损坏的,应当向原发证机构申请补领。
第二十一条禁止伪造、变造、买卖暂住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暂住证。
第二十二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扣押、收缴流动人员暂住证,但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务的除外。
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受公安机关委托,在规定的管辖范围内查验流动人员暂住证的,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并出示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
第二十三条向没有暂住证的流动人员出租房屋时,出租人应当要求其立即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在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时,应当提供承租人暂住登记证明或者暂住证。
第二十四条已婚流动人员应当自到达本市居住之日起15日内,到本市居住地街、镇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交验婚育证明,接受计划生育管理。
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对交验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员,应当在其暂住证上添加计划生育验证信息,并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发现未交验婚育证明的,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十五条携带7周岁以下儿童的流动人员,应当凭暂住证到现居住地街、镇卫生防疫机构登记,为儿童及时接受计划免疫。
本市托幼机构、小学在接收入托、入学儿童时,应当查验其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未接受或者未全程接受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应当在及时补种后方可入托、入学。
第二十六条不能出示暂住证的流动人员,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国土房管、教育等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子女入学等手续。
第四章就业事务管理
第二十七条流动人员在本市就业的,应当持有以下有效证件:
(一)身份证、暂住证;
(二)计划生育证明(未婚流动人员除外);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件。
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员的,应当要求其提供暂住证;没有暂住证的,应当立即为其办理或者要求其立即办理。
第二十八条流动人员就业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
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由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自录用流动人员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流动人员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者街、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用人单位续用流动人员的,应当自续用之日起30日内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收到备案申请的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交的流动人员暂住证复印件、已签订的劳动合同等相关资料进行查验;符合要求的,应当立即为用人单位办理备案手续,并在15日内核发劳动用工备案凭证和《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录用流动人员的,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依法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工资支付法律法规,遵守最低工资制度,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流动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监控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
第三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为录用的流动人员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并自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15日内,持《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办理社会保险停保或者转移手续,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流动人员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者街、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停止用工备案手续。
第三十四条流动人员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应当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或者从事特种作业的,应当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所录用流动人员的岗位培训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对录用的流动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培训。
第三十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认真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流动人员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流动人员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对流动人员进行进城务工教育,所需经费在流动人员管理经费中列支。
进城务工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第三十七条本市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对流动人员劳动就业实行宏观调控。
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年终前对用人单位次年招用流动人员的数量、工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并向社会公布。
街、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当在每年年终前对用人单位次年招用流动人员的计划进行登记,并将登记情况报送所属区、县级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应当配合做好登记工作。
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其他省、市建立劳动力输出基地,定期通报本市的用工需求信息,开展电子化远程招工,为已登记招用流动人员计划的用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输送经输出地培训过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
第三十八条鼓励用人单位与其他省、市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招用有组织经培训的流动人员。
用人单位自行到其他省、市批量招用流动人员的,应当持营业执照副本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招工简章,注明招用数量和工种,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开具介绍信函。
第三十九条市、区、县级市公益性劳动力市场应当掌握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使用电子化网络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用工信息,有计划地组织用人单位从其他省、市招用经过培训的紧缺劳动力,并对经批准成立的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依法开展监督和业务指导。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招用没有本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证件的流动人员,或者为没有本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证件的流动人员介绍工作;
(二)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三)向被录用的流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者抵押金;
(四)扣押流动人员的身份证件;
(五)以招用流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五章信息管理
第四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建立全市流动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对流动人员实行信息化管理。
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的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应当在全市流动人员信息系统上进行,并将所采集、生成的各类有关流动人员的信息传输到全市流动人员信息系统。
第四十二条下列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报送流动人员信息:
(一)流动人员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时,应当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填报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
(二)房屋出租人应当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时,提交承租人的身份资料;
(三)有自用集体宿舍的单位应当自接受流动人员入住本单位集体宿舍之日起3日内,将其基本情况报告所在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
(四)对与房屋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代管人没有房屋租赁关系但以借住、寄住、直接受雇等方式居住在其房屋的流动人员,房屋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代管人应当督促其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并自接受其入住之日起3日内,将其基本情况报告所在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
(五)对居住在空置房、违章搭建的窝棚的流动人员,由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负责采集其基本情况,并告知当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建设进行处理。
前款所称基本情况指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一)至(五)项所规定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居委会、村委会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开展日常巡查,发现本区域内流动人员未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的,应当督促其办理;拒不办理的,应当及时通知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处理。
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掌握本物业管理区域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员居住情况,督促流动人员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并将相关信息报送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
第四十四条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掌握本辖区流动人员情况,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或者有关组织和个人反映的有关流动人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书面告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后,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
第四十五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全市流动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可供免费查阅。查阅的场所和方式由市流动人员信息系统管理部门依照本规定另行制定。
流动人员查阅本人信息的,应当出示暂住证。流动人员认为对本人信息记录不实的,可以要求信息记录、传输单位更正。
除国家机关依法执行公务外,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等组织和个人需要查询流动人员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一同到场,出示其暂住证后方可查询。
第四十六条全市流动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掌握流动人员信息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通过查询了解到流动人员信息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因泄密造成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规定有关流动人员暂住登记管理、房屋租赁、信息报送规定的,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经教育仍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第一款,没有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暂住证、暂住证变更登记的,处以50元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款,填报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有隐瞒、欺骗行为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将房屋出租给没有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员的,处以警告,可以并处月租金3倍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四)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二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不按规定报告流动人员信息的,按每安排居住1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伪造、变造、买卖暂住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暂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规定有关劳动用工管理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的,按每招用1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二)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四十条第(一)项,招用没有暂住证的流动人员或者为其介绍工作的,按每招用或者介绍1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四)违反本规定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项,向被录用的流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者抵押金,扣押流动人员身份证件的,依照《广东省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五)其他违反劳动用上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条违反本规定有关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街、镇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经教育仍不改正的,由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没有计划生育证明或者不交验婚育证明的,依照《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二)违反本规定第四十条第(一)项,招用无计划生育证明的流动人员的,依照《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三)其他违反计划生育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一条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以及事业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损害、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二款,违法收取费用或者附加义务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流动人员权益保障和服务管理职责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款,不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者发放暂住证,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不按规定查验、扣押、收缴流动人员暂住证的;
(六)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四十五条,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流动人员管理职责和信息传输、管理职责的;
(七)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本市公立托幼机构和小学未落实计划免疫接种查验制度的;
(八)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不依法办理流动人员劳动用工备案手续,或者不履行用上预测、用工计划登记职责的;
(九)其他、和侵害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除享受外交豁免权的人员外,需要在本市居住30日以上的外国人、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居民的权益保障、暂住登记、信息管理、房屋租赁、卫生防疫、劳动用工等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参照本规定执行。
篇10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下简称母婴保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母婴保健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有关母婴保健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咨询;
(二)婚前医学检查;
(三)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
(四)助产技术;
(五)实施医学上需要的节育手术;
(六)新生儿疾病筛查;
(七)有关生育、节育、不育的其他生殖保健服务。
第四条公民享有母婴保健的知情选择权。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母婴保健服务的权利。
第五条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母婴保健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母婴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母婴保健事业给予特殊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母婴保健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母婴保健法及本办法的配套规章和技术规范;
(二)按照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全国母婴保健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
(三)组织推广母婴保健及其他生殖健康的适宜技术;
(四)对母婴保健工作实施监督。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公安、民政、教育、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母婴保健工作。
第二章婚前保健
第九条母婴保健法第七条所称婚前卫生指导,包括下列事项:
(一)有关性卫生的保健和教育;
(二)新婚避孕知识及计划生育指导;
(三)受孕前的准备、环境和疾病对后代影响等孕前保健知识;
(四)遗传病的基本知识;
(五)影响婚育的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
(六)其他生殖健康知识。
医师进行婚前卫生咨询时,应当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的信息,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指导,并提出适当的建议。第十条在实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地区,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在办理结婚登记前,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第十一条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由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分别设置专用的男、女婚前医学检查室,配备常规检查和专科检查设备;
(二)设置婚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室;
(三)具有符合条件的进行男、女婚前医学检查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婚前医学检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格及相关检查。
婚前医学检查应当遵守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并按照婚前医学检查项目进行。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和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四条经婚前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当事人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应当列明是否发现下列疾病:
(一)在传染期内的指定传染病;
(二)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
(三)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
(四)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其他疾病。
发现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疾病的,医师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提出预防、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医学措施的建议。当事人依据医生的医学意见,可以暂缓结婚,也可以自愿采用长效避孕措施或者结扎手术;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其治疗提供医学咨询和医疗服务。
第十五条经婚前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不能确诊的,应当转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确诊。
第十六条在实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应当查验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母婴保健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医学鉴定证明。
第三章孕产期保健
第十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育龄妇女提供有关避孕、节育、生育、不育和生殖健康的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
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育龄夫妻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提出医学意见;限于现有医疗技术水平难以确诊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育龄夫妻可以选择避孕、节育、不孕等相应的医学措施。
第十八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提供下列医疗保健服务:
(一)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卡),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二)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三)对高危孕妇进行重点监护、随访和医疗保健服务;
(四)为孕产妇提供安全分娩技术服务;
(五)定期进行产后访视,指导产妇科学喂养婴儿;
(六)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七)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教育;
(八)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
第十九条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孕妇患有下列严重疾病或者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毒、有害因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的,应当对孕妇进行医学指导和下列必要的医学检查:
(一)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或者并发症;
(二)严重的精神性疾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严重影响生育的其他疾病。
第二十条孕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师应当对其进行产前诊断:
(一)羊水过多或者过少的;
(二)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三)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四)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五)初产妇年龄超过35周岁的。
第二十一条母婴保健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胎儿的严重遗传性疾病、胎儿的严重缺陷、孕妇患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其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严重疾病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生育过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者严重缺陷患儿的,再次妊娠前,夫妻双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当事人介绍有关遗传性疾病的知识,给予咨询、指导。对诊断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提出医学意见。
第二十三条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第二十四条国家提倡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消毒接生和新生儿复苏,预防产伤及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
没有条件住院分娩的,应当由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并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证书的人员接生。
高危孕妇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
第四章婴儿保健
第二十五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筛查、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二十六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新生儿访视,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卡),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提供有关预防疾病、合理膳食、促进智力发育等科学知识,做好婴儿多发病、常见病防治等医疗保健服务。
第二十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项目对婴儿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的监护人应当保证婴儿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第二十八条国家推行母乳喂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实施母乳喂养提供技术指导,为住院分娩的产妇提供必要的母乳喂养条件。
医疗、保健机构不得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母乳代用品。
第二十九条母乳代用品产品包装标签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保健机构赠送产品样品或者以推销为目的有条件地提供设备、资金和资料。
第三十条妇女享有国家规定的产假。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所在单位应当在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一定的哺乳时间。
第五章技术鉴定
第三十一条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分为省、市、县三级。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符合下列任职条件:
(一)县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设区的市级和省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需要进一步确诊的,可以自接到检查或者诊断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提出书面鉴定申请。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接到鉴定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并及时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鉴定意见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再鉴定。
第三十三条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医学鉴定时须有5名以上相关专业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参加。
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在鉴定结论上署名;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结论向当事人出具鉴定意见书。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母婴保健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依照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实施许可,并核发相应的许可证书;
(二)对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违反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负责母婴保健工作监督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以及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第三十六条卫生监督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证件。
卫生监督人员可以向医疗、保健机构了解情况,索取必要的资料,对母婴保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机构不得拒绝和隐瞒。
卫生监督人员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三十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根据其从事的业务,配备相应的人员和医疗设备,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人员加强岗位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考核。
医师和助产人员(包括家庭接生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填写各项记录,提高助产技术和服务质量。
助产人员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执业医师应当依照母婴保健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条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人员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许可,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医学技术鉴定或者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给当事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医疗、保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两次以上的或者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并由原发证机关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