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要点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尚未成年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的法律中大多数还处于未成年人,他们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都有一个青春期,其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很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的波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针对其特点来进行辅导。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进行加强和及时引导,可以为中小学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上起到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防止中小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适应不良行为

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原因或者是分班等原因,会容易出现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是环境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系统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但是面对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者是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与新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相处,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他们来说,也很不容易。中小学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一般会出现在性格较为内向且自卑的学生当中,他们适应社会和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和厌学的情绪。

(二)怪癖行为

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比如抽烟酗酒等。抽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觉得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特有的一种叛逆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特别是男生,抽烟的现象较为明显。而酗酒厌食这些行为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怪癖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中小学学生酗酒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有独立的决定权,但是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一旦被不好的环境或者是思想误导,就会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青春期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早恋以及叛逆等行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对异性有一种需要得到其关注的需求,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分享以及得到其关注,这种愿望和需求本应该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处理中缺乏正确的健康的交往方式,就很可能对双方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跟异往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从而导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紧张自卑情绪

不适应行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或者是转学时期,学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厌学以及跟不上课堂进度等问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些不适应行为,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班级中的同学,并通过拔河或者是其他需要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来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还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以及对同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及时改善不适应行为。

(二)加大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在宣传戒烟以及烟酒的危害方面多做宣传和报道,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抽烟以及酗酒对自身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而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和环境之一的家庭,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应该要及时与家长以及班级老师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青春期问题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举办一些针对青春期问题的专业性讲座,请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参加,并现场请心理卫生保健专家为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解答关于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青春期心理卫生保健辅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四、结语

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方式方法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提高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新思维的具体培养方向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绝不是只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具备创新素质。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方向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1.培养思维观察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历史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对于一些插图,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

2.培养质疑能力。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使之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4.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其次,应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1.以历史线索为纲,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的骨架,掌握了历史线索就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轮廓,构建完整的框架。因此,在讲完每一个单元后我都给学生理出一条或几条线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整体的认识,在梳理线索的过程中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讲完世界近代现代史后,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加以梳理。在梳理线索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关系?怎样评价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在辩论中提高了能力。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理论、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用准确、形象、逼真、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多元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如我在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让学生联系前一章内容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并对元朝的统一及文天祥抗元斗争进行评价。虽然有些学生在分析时没有谈到点上或分析得很片面,但我仍对学生给予鼓励,希望他下次多思考,争取谈的更好。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缩短师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作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对教师进行质疑和超越;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以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篇3

一、引导课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第一影响的建立,要充分重视

一般来讲,体育教师都是年级轮换制。就是说在一个学段里会从最初的年级带到毕业年级。那么,每一个起始班级的第一节体育课就是和这些学生在3到4年的时间里的第一次见面。我们把这样的第一次课往往叫做引导课。特别是起始年级的第一次课尤为重要。在这第一次课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在讲述时要注意内容的完整而不失清晰、语气要严谨而不失幽默、提问要开放而不失把控。在谈到对于体育实践课的具体要求时,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可以商量的。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又要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思路清晰、表述合理、松紧有度的好影响,这对于这些学生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实践中是否能有序配合教学很关键。

二、前面三节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形式对于定位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很关键

体育课最主要的形式是实践课。由于是大多为室外的场地上进行,同时在上课的班级可能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和规矩。在前面三节的体育课堂实践课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场地上穿行的规矩。要避免乱穿乱跑的行为发生,养成按照教师要求的路线和方式回归,尽量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教师要反复实践,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口令或哨音下是可以开放式练习的,什么口令或哨音是必须要静止和回归的。做不好就反复做,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这个不能有半点放松和商量的余地。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对于是否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很关键

一个体育教师,除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煽动能力外,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一个漂亮的示范往往一下能镇住学生,一下能让学生对你产生仰望心理。当一个球突然飞向正在讲解的体育教师,而这个教师能一下把这个球轻松卸下停稳、当一个教师能在双杠支撑摆动中体现出良好的飘逸姿态、当教师以一个完美的背弓飞越横杆等等的时候,这位教师无疑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达人。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吸引学生去向这些技艺水平努力学习,就会逐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煽动能力对于体育教师建立威信很重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清楚练习的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也就是常说的精讲多练,这是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一个在体育课上把大量时间用在过于精细讲述动作要领的体育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老师。抓住要点、简要提示才是王道。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不断的语言提示来激发学生的练习专注度和热情,煽动学习气氛。诸如:“加油、好的、坚持、注意节奏、注意呼吸、手摆动到位、最后10秒就满分啦、注意安全”等等,这些简洁而又适时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的练习起到相对重要的激发效果,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当教师以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激情语言来提示学生练习时,一定会带给学生一种健康阳光的感受,在这种长久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意。

五、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体育教师能否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任何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是否及时指出问题、批评教育犯错学生对于建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的所谓“刺头”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发生扰乱课堂教学的犯错行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并严厉批评之。如果该学生情绪难以控制,应该及时通过和班主任、政教处、家长的沟通来处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这些学生明白在我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种事情的。当头棒喝在一定的场合还是很需要的。当然,教师如果在事后感觉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有偏差或过火的地方,也应该找到被处理的学生沟通和道歉。自我批评还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有犯错的可能,错就是错了,知道错改过来就好。这样就会无形中建立起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六、及时处理突发伤害事故的能力也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威信高低

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贯强调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但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生练习中的冲突引起;练习中不按教师规定的顺序乱跑乱窜;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快速跑中突然摔跤等等。当伤害事故发生时,教师第一时间是观察分析伤害事故的程度,轻微的现场处理。如果不能确定伤情或明显严重的,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学校伤害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来处理,绝对不能马虎了事。对于比较严重的伤害事故,在事后要做到跟进了解或家访慰问。对于双方当事人参与的学生冲突,教师首先是及时制止,事后也要让双方都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让对方去关心慰问受伤方。只有在处理时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公正,才会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很果断、很专业、很有爱心,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有威信。

七、以身作则的态度是决定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有无威信的另一个要素

篇4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56-03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

目前,我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探讨主要搜索到了400余篇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探讨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内部组织体系、学校功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评教体系、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覆盖面较广,已从单一的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延伸到了对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研究,但研究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的探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的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一步加以诠释,从而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起源。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 杜威就在其相关的文章中多次强调学生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他指出, 要让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 使他们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 从而实现对自己能力的支配。同时,他又强调,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过多约束将割裂他们与社会经验的接触。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1952 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他认为作为学习者的人天生就拥有学习的潜力, 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相关, 而且学习者又积极参与, 这样的学习就有效。另外, 学习者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如果外界的批评保持在最低限度, 学生的自主评价得以发挥, 那么学习者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等能力将得以发展。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主题为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最显著的特征是入学人数的急剧变化,激烈的生源竞争将迫使学校关注学生的在校感受,致力于服务学生的追求。为适应学生消费者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确立学生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提高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度,切实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积极开拓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大学的核心理念,关乎大学精神与文化,关乎学校未来发展战略。2012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四本经需要常念》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牢记并实践“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学生的三要素”这“四本经”。他强调,高校要始终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重视本科阶段的教育,使培养的学生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高校要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革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否则,高等教育质量无从谈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则从人的意义上理解高等教育, “让学生自由发展”或者“使学生成为其自己”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开放则意味着把学生当成具有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提与强调,充分表明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辅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以前的授业解惑,而转变成创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鼓励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学生的职责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具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对学习和考核评价负有责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三)X理论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Megregor)在研究管理时发现,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认识如果持不诚实、懒惰、不负责任等观点, 就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此即所谓的“X 理论”;相反,如果认为人是主动去工作的,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 并希望有所成就。这一观点鼓励工人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称为“Y 理论”。并且麦格雷戈认为,“X 理论”已经过时,只有“Y 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麦格雷戈的理论观点对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热情奔放、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青年大学生, 因此, 应当充分相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由, 鼓励其参与到学校、院、系或班集体的各项事务中去, 维护学生正当的、合理的权益或要求,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解释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理解。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指教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也即“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3]。

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William Barone)教授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和要做;赋予学生权利,让其更充分地参与,更好地被激发,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效果超越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强调高层次(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新)的思考[4]。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更好地激励他们承担学习责任和增强自我意识;强调教师的革新,要和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他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用于其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课堂过程中,学生们并不意味着就是随心所欲,而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格林伍德教育词典》(Greenwood Dictionnary of Education)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SCL)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容、形式、材料和进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给学生提供进行有效学习的技能指导[5]。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要实现本科教育从“教”到“学”、从“传统”到“学习”这一新范式的转变。在“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育理念下,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由学习者自己掌控,大学的目标是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构建方式

(一)处理好“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

在强调“学生中心”思想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教师如果采取对学生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学生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

在WTO 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学校应该以主动的态势,转变自身观念,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组织服务队伍,深入学生群体了解需求,提高服务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自主管理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忽略对学生基础和共性知识以及基本道德的培养。基本道德、共性知识等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之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的责任。只不过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施予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调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加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依靠高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与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全面素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四)构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成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受教育者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学校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因此,构筑它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是关键。高校在主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积极参与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会有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建立一种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协调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应该是一切高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校工作必须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认真考虑整个教学和管理环节中的各个细节,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

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

研究,2012,(5).

[2]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

[4]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

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82-02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同时,“培育开发创新能力,只有从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盛存亡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把握培育创新能力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我们不断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创新能力,以至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人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实践活动更少;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首先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新的课改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2.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3.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因此,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注重了如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用古今中外的伟人创新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例如王安石变法,张衡发明地动仪,袁隆平研究杂交稻,莱克兄弟发明飞行器等等。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上完《祥林嫂》之后让学生顺着虚拟的情况展开想象,假如祥林没死,假如贺老六没死,阿毛没有被狼叼走。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科技迅猛发展的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以来更新的局面,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自知责任重大,我们更意识到了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合理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求各种类型的思想活动,思维与学习英语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1.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1.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1.2 教室布置应体现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型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布置桌椅、教具等。在英语国家中,教师并不拘泥于教学的某种形式,他们强调个性表现,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马蹄式""模块式"更适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另外,教室布置也要体现英语学习的特点,例如,可布置英语角、英语墙报等,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了解更多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知识。

1.3 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例如:在教"问路"这一课时,可把教室的桌子拉开距离,变成一条条的"街道",再在桌子上贴上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交通灯之类的图片,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为了增加趣味性, 再请学生扮演警察来指挥交通、指路,这样便于学生将自己融入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问路时使用英语语言知识。

2.真实对话和演讲,培养自信,提高听说能力

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师生间或学生间对话,特别是对提高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开始时让学生用课本上的原句对话(实际上就是背课文),尽管这样有的学生还是不够大胆,说起来断断续续,这时就给他们以提示,并鼓励他们要勇敢地说下去,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练习,他们个个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说上几句了。渐渐地他们的对话不只是课本上的那几句原句、原话,而是根据自己生活的真实情景进行对话,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英语是一种真正的有用语言,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每位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说出一定量的英语时,就要让他们成段成段地说英语。我是采取了演讲这种形式来进一步提高他们英语的表达能力的。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们背诵一些小短文,但是当他们站在演讲台上时还是紧张,这时我就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如:有一位学生在演讲时虽没有演讲完,但他所说过的每个单词的发音都很好,语流也很好;我就对此加以肯定,并给予他以"good"的赞许,同时给以"You will be better to-morrow"的鼓励。不管他们演讲的好坏,只要认真准备了,就要报以掌声和"OK"的评价。经过坚持几个星期的演讲,学生们演讲的内容渐渐丰富了,过去那种在讲台上紧张、羞怯、胆小的现象早已不见了。相反地,他们还期望着自己能够多上几次讲台,好展示一下自己的英语才华。

通过对话和演讲学生们不再怕上讲台发言,个个变得勇敢和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正在慢慢地体味这种外国语言,正在学习外国人所特有的那种进取的时代精神。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一是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如让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创造性复述和发挥性演讲.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后,再组织他们进行辩论。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联想、类比、探索。精选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针对阅读中学生遇到的生词.能根据上下文猜出词义的,尽量不要查字典,对于较为时髦且实用的生词.则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词库,要求学生每天读上几遍.以加强记忆。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纠错本,把经常出错的题及时抄上,避免一错再错。其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使教材"动起来",以增加趣味,提高效率。三是建立全新的脑图。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 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四是加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多动脑,动手、动口,取长补短。

4.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篇7

【关键词】创新; 兴趣; 参与; 个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89-0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而审视现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多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课堂充满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现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感悟。

1营造氛围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心里真正愿意去学习技术动作和自觉锻炼,以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掌握技能较慢的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奴隶”。

其次,有赖于教师的“重心”降低,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激发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愉快、轻松、乐观的良好情绪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增强记忆力,是学习能克服不良情绪和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潜能。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高兴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幽默风趣的语言。挖掘情感因素,根据中学生追求新、异、趣的心理特点,有创造性地感人的情感魅力来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做到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动作质量,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发展创新思维。

3广泛参与

创新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中去,而且还能参与到活动的设计、活动人员的组合,甚至是活动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当中去。比如做短跑的起跑练习时,可找四位体育骨干,站成一排,每人相距两臂间隔,然后侧向学生从第一人到第三人分别做各就位动作、预备和蹬离地面瞬间的动作,第四个学生扶第三个学生的双肩。这四个学生就像一组技术分解动作造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比起教师的示范动作来,可以说更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接下来教师可再加深一步,教师示范上述分解动作后,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分解练习。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体现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去。

4发展个性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遗传、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个体在身体、心里、智力等方面发育的差异。也正是有个体差异的存在,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提倡创造精神,勇于对教师教学质疑,并准许学生偏见的存在,因为偏见往往是个性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合理的偏见和执着的追求可以满足自我表现和发挥潜能,发展其个性。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奠定基础。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讲解跳高发展史并结合同学们平时在电视中观看跳高比赛的印象完成示范后,让同学们分别选择不同高度的六组示范地练习,可自由发挥特长。基本目标是完成跳高教学任务,越过所有选择高度。这样同学们有的运用跨越式、有的府卧式、背越式,还有的前空翻式,甚至有的是未见过的跳跃式,使其尽情发挥。一堂课下来所有同学都完成了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创设情境

5.1设置问题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判断性、叙述性和述理性问题进行提问,如“对不起”“是不是”“是什么”或“为什么”等。由于这样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因而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应采用多向性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使前所未有的答案,如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通过简要回顾跳高发展史后提出“是不是还有其他降低人体中心与横杆距离的方法?”进行提问。

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更有效地降低人体过干重心与横杆的距离为主线进行下去,会对背越式技术的优点有更深的认识,有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5.2创设“故意错误”的情境,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创设一种“故意错误示范”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如前滚翻课教学就可以先从错误动作开始,教师示范时用头顶触垫且不推垫,这样肯定完不成动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完不成动作。

5.3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这就形成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这样学生学习完全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解决”,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转化为“能力”。

6在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跃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教师应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要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其次,在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主体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化,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所以在实施创新教学时要避免“放羊式”教学,区分开“尊重创新”和“放任自流”。

要辩证地看待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正是由于教师的指导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也正是把学生当做学习、发展的主体,才有可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最佳教育效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思考如何克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功能,更好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人才服务,是我们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翔,学校体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篇8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思维是思维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灵活运用有关思维的基本方式和思维的基本变换功能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务必抓住这关键时期,正视学生的思维特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良好环境,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愿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理解为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所表现出的新颖性,只要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开创性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正如教育学家刘佛年所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的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

一、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流利畅达,反应迅速,表现为学生能快速思索并回答出许多可能的构想。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好奇心,思维创新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探究性又称研究性,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品质,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将原来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模式改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二、通过“讨论与交流”栏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面性

创新思维的全面性也就是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材料和仔细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具有自我反省的思维。新课程中创设“讨论与交流”栏目,栏目内容呈现形式多样且具有不同的层次。教师引导或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沦,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热烈气氛,在质疑、释疑的争辩过程中提高其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其问题意识。

三、重视物理学史的教学,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创新人格的内涵包括探索创新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献身精神,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勤奋、自信等心理品质。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学习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众多物理学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立志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人格基础。

四、重视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1. 重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包括思维起点的灵活,即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即能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能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的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思维。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集中反映在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灵敏程度和解题速度的个性差异。思维敏捷性高的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思路清晰,多谋善断,并能做出准确答案。

2. 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非常多,教师实验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 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物理发现的机会,锻炼物理思维。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篇9

G623.2

都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的需求,以便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与实用学科,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准确把握。

一、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章的逐步学习,一步步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也就养成的顺向思维:即知识的学习都是由基础到困难递进的。这样的学习思路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没有学好课本知识学生就不会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很少学生会主动的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与学习。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阅读,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特别是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单纯依靠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积累,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说”,进行说话训练。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与写作锻炼,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交际与沟通交流能力。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培养他们在语言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作锻炼,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

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比如在教学《称象》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随口问了句“你们认为这办法怎样?有比这更好的法子了吗?”学生一致认为曹冲的办法很巧妙,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曹冲的办法是不错,可一块一块地称石头比较麻烦,搬来搬去还危险,为什么不让那些官员、士兵们直接上船呢?这样,不是更方便?”这样的问题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技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技能。

三、善于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一个知识面极广的教学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语文知识的影子,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善于通过知识之间的迁移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画杨桃》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现象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空间关系,比如同桌A、B两个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从A的角度看B在右,从B的角度看A在左,这就是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A real school is a kingdom of positive thinking.”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也在不断的革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在小学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一、巧妙设计,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关心学生和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够不怕出错,敢于创新。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Ask the way》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地图,设置问路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如下:Excuse me,how do I get to ...?课文回答:Go along this street,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以上是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地图去问学生,教师的提问问题超出课本内容,问一个没有标明的地址,让学生不能够依赖课本,这时会有学生回答:“Sorry,I don?t know.”“You can ask a policeman for help”以及“You can ask Baidu map”。针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回答,例如“Thank you”“Thank you all the same”等。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在课本范围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回答,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再如,在教授英语单词“neck,hand”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在学生中间,轻轻的摸着学生的脖子、握着学生的手,给学生亲切感,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说敢读,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安慰可以对学生说:“Thanks.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学生能够勇敢的回答问题,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二、多样感知、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形象去感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去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例如在五年级《A PE lesson》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肢体表演的形式,让一组学生到讲台进行表演,Put your feet together (双脚并

拢),Stand in a line (站成一排)Lift up your right hand(举起右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动作,引导学生学习。接下来,让学生去说出指令,让同学去表演,同时可以小组替换去表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今天,很多的英语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光盘、视频等,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学习。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Unit4 Drawing in the park》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Where are they?”“Who are they?”“What can you see?”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和思考,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了一个了解,能够更好的去学习课堂内容。在译林版教材中会有cartoon time的板块。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写故事。例如,在三年级下册《Unit2 In the library》的cartoon time 板块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编写故事结局。

三、构建情境,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语言的学习是在语言情境中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的,正如我们对汉语的学习一样,最初是通过模仿学到的,从模仿语言中获得新知和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是小学生内心中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课堂内容的重点,构建趣味性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掌握对语言的学习。例如,在“Is this pen yours?”的句型转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拿着一只钢笔,边走边问:Whose pen is it? Is this pen yours?这是很多学生被老师所吸引,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钢笔去模仿老师的句型去寻找钢笔的主人。语言教学的最K是实践和发展,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生,在实践中去提升,去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注重英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学生的方法进行学习,相互学生和帮助,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锻炼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和动口能力。例如,在练习“This is my .... He is my...”的句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张家里人的合影,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相互看照片,进行语言练习。在“What can you do?I can ...”的句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比赛的形式,看谁说的多而且说的好。学生会积极回答:I can sing. I can play the piano. I can play football ...等,通过构建趣味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乐趣,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满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吸引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