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管理工作

篇1

人才评价管理工作是人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组织成员的考核与鉴定。通过评价可以了解组织成员的工作状况,为员工的晋升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奖惩提供客观依据,为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员工士气创造条件。本文主要以人才评价管理工作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人才评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人才评价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职能,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企事业单位改进作风、提升效率的必须环节。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激励人才向上的需要。对企业各类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使企业各层领导者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地奖励和表扬,这样做可以增强职工的职业荣誉感,更加愿意为了企业积极奋斗。

第二,挖掘人才潜能的需要。在传统评价模式中,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方法不够合理,再加上部分企业领导者任人唯亲,这些情况都导致企业优秀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竞争,企业的人才评价也应该倡导竞争,因此,在企业人才评价中引进竞争机制,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使优秀人才尽快崭露头角,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三,合理配置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下,人才选用富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人才不经过企业评价就直接进入企业,这样就导致企业领导者不了解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这些员工不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达不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资源优化配置,而评价就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和前提,引进人才评价,可以促使合适的人才干合适的工作。

三、如何顺利开展人才评价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了人才评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荐人才评价管理工作的实施,如何才能让企业的人才评价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工作有效接轨,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人才。要评价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从各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主要从德,即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政治取向和价值倾向等;能,即员工的知识、技能、学识等;勤,即员工的出勤率和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绩,即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只有从这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才能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严格按照程序实施评价管理。要顺利开展人才评价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如下程序进行:第一步,检查评价结果是否满足企业人才评价的需要,是否公平和公正。第二步,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评价目标的指向,认真公正地对考评对象的诸方面情况进行评价。第三步,系统地汇总和整理评价结论,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交由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有些评价结论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考评对象见面,充分发挥这些结论的激励作用。最后将这些材料交人事部门存档。

第三,克服评价过程中的错误倾向。在人才评价管理过程中,必须克服一系列错误倾向,保障评价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如主观好恶倾向。评价工作人员由于偏爱或厌恶评价对象的某种特点,而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度。这种倾向必须克服;平均主义倾向。这是指当考评对象在两人以上时,评价结论上相差无几。或者把各人缺点和优点都笼而统之,以致无法拉开档次,造成这种错误倾向的原因是,评价工作人员怕引起矛盾,而不负责任地对所有评价对象做出相近的评价,或是评价的方法不科学,因而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等。这种错误倾向也必须克服,否则不利于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新形势;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为人们提供人事档案查询,人事档案记录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个人实际情况,也关系到在社会中参与就业,是用人单位聘请人才非常关键的依据。由此可见,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非常必要。此外,人才服务中心连接了人才与用人单位,是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连接载体,因此必须要保证人事档案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够为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用人单位了解到更加详细的人才数据。现阶段,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环境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以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为例,围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一、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背景

人事档案在我国有相对久远的发展历史,在一直以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与管理体系。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数据技术等多项因素影响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为此,人才服务中心也必须要结合周围环境做出改变,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考虑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人才服务中心在实施该项工作时,务必要将重点放在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上,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在线共享,可以更加高效地查询所需要的数据,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便利。

二、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结合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现状,总结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人档分离、管理方法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数量这四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缺乏正确认知。进入到大数据环境之后,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但个别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缺乏充分认识,认为人才服务中心只需要暂时保管人事档案即可,导致其他管理并没有得到深入展开。例如,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数较少,掌握大数据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对今后档案管理深入实施造成阻碍。

(二)依然面临人档分离问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经常面临的问题,即为人档分离,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毕业大学生群体中。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其个人档案会寄存在人才服务中心,如果毕业生所参与的工作缺乏稳定性或者更换工作岗位频率较高,那么这一部分群体档案便会在人才服务中心滞留。面对长期无人过问的档案,人才服务中心在档案信息更新这一方面也会滞后,从而出现人档分离问题。

(三)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形势对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提出新要求,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必然要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变。虽然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缺失。人才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但随着工作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极大的转变,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面临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理念等多方面要求。但是在人才配备方面依然不足,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以及人数较少,甚至存在一人兼任多岗的现象。

三、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服务中心在新形势下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务必要对该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人才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要分别从人员编制、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培训等多个方面给予重视,并且增加成本投入,能够在新形势环境下了解人事档案管理要求,明确个人承担的职责,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性。面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全新的人事档案观,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明确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与理念,真正体现出人事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人才服务中心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凸显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明确个人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档案对应的“人”。通过人事档案记录的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筛选需要的人才。

(二)拓宽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范围。针对人档分离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档案的使用价值。人才服务中心可以到所在城市的社区、企业、高校中进行宣传,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通过人事档案使用价值的宣传,可以了解档案、明确档案流转过程、毕业后档案管理作用,从而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个人档案,这也为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人才服务中心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拓宽宣传途径,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档分离和弃档等现象,尽可能地提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

(三)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全方位展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引用大数据技术。人才服务中心作为连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载体,在大数据时代深入推进档案管理转型非常必要,需要在软硬件设备升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增加投入,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全方位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效率。除此之外,人才服务中心还应该保证储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避免重要档案信息流失,给广大服务对象带来损失。基于新形势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人才服务中心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重点突出档案管理的开放性,这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为基础进行补充与调整。人才服务中心内部储存人事档案向全社会开放,所有人都能够了解档案内容,通过开放性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能够享受到专业服务,满足档案使用需求。

(四)创建人事档案管理团队。人才服务中心要想保证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与专业性,就必须要创建专业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例如在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根据档案管理要求明确相应数量的编制,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分别从公开招考、人才引进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双管齐下,引进大量有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提高管理团队专业水平。所有档案管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要接受培训,如果人才服务中心条件允许,也可以为其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或者聘请档案管理行业领域的专家现场授课,帮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专业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人才服务中心中的人事档案要在各个时间段呈现出独特性,要由管理人员了解对应使用时间政策规范与变动,这就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视,从人事档案材料的采集、审核、使用等方面着手予以完善。除此之外,作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开展跨专业学习,了解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行业领域知识,通过管理团队内部交流丰富个人的管理经验,将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充分融合,在新形势下推动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发展。一方面能够切实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积累切实可行的经验。特别是档案交接环节,交接双方除了要重视档案数量、内容等这些基础项目,还要了解档案材料有关政策变动,确保后续个性工作能够有序展开,以免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变更信息或者信息断层,致使前期档案遗留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四、结语

篇3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为人才服务,通过强化人才之间、人才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联系,达到完善人才市场的目的,这对整个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与人才的供给有着密切联系,行业需要招徕人才,人才需要找到适合他的企业和岗位,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这两个环节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才数目巨大,对于人才的管理显得极为重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宗旨在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才服务,促进人才管理的有效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档案进行相关的管理,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档案进行相应的管理,是时展下的结果。

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促进人才市场的完善有着极大的作用,该项工作的开展显得极为必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在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是人才工作经历、学习经历、工作表现及成长表现等各方面的书面说明,是促进企业真实有效地了解人才的重要资料,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企业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找到最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人才档案是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对于帮助企业选拔人才有着极大的作用。第二,档案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人才档案中主要记录人才过去发生的一些经历,从过去的经历中可以对人才的行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规划,由于人才档案的真实性,这份参考资料对于帮助企业或人才本身制定相应的职业成长计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一)针对档案丢失的问题,应强化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应届毕业生,从每年的统计数据看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逐步增加,人才数量大幅上涨,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人才档案数量急剧增加,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大幅上涨。工作量增加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数目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档案丢失问题的存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人才数量增加的背后,造成工作量加大,无形中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档案管理人员极易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档案丢失。第二,人才档案的主要对象为毕业生,他们往往忽视人才档案的重要性,极易由于本身的原因,造成人才档案的丢失,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性也不断加大,在档案交替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档案丢失的问题。针对档案丢失这一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职责意识,人才自身缺乏对档案的重视这两个方面,因此,为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及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从而达到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意识的目的。

(二)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繁琐性,应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人才?盗康募本缭龀ひ约叭瞬帕鞫?性的不断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繁琐性,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广,同时又需要极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避免出现泄漏档案、档案缺失、档案恶意篡改等问题。为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针对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具备的繁琐性,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必要时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从而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专门信息技术人才,签署保密协议,帮助完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第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至具体的个人,针对违法违纪行为作出相应处罚,针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关鼓励,加强档案管理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团队凝聚力,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从而达到提升工作效率这一目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借助外部及内部力量,共同促进目标的实现。

篇4

关键词:人才建设 原因分析 对策与建议

1.人才现状与问题

我区人才队伍主要分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我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区人才总量3.5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98万人,高技能人才0.1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0.69万人,高层次人才0.11万人。

但从整体来看,全区人才队伍与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本土高级人才留不住,人才队伍总量及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的要求与人才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各类人才在行业、学历、年龄等结构上分布严重失衡,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三是人才成长及发挥作用的要求与机制不活的矛盾突出,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尊重人才的氛围和为人才服务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2.原因分析

人才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涉及一系列深层次原因。一是科学的人才观还没有真正确立,视野不够开阔,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对人才的重视多数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口头上、口号上,“一般口号多,具体措施少”,不知道实实在在的“重视、重用、重奖”人才。二是人才开发培养的力度不够。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的力度仍显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按部就班的人才多,开拓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三是激励机制僵化。现有的人才引进措施和人才奖励政策缺乏灵活性,对人才缺乏吸引力,高层次人才请不起、引不来,本地优秀人才留不住。

3.对策及建议

3.1在人才观念更新上下功夫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树立“盘活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并举”的观念,立足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三是要牢固树立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观念,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同时,在人才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人才开发必须顺应市场需要。二是与全区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争先创优、跨越发展”的目标来引进、培育和使用好人才资源。三是与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通过引进项目引进人才。

3.2在人才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牢牢把握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三个环节。一是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园区,采取灵活、实用的人才政策,积极开展柔性引进,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在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中形成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要加大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力度,积极引进优秀毕业生,及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补充新生力量。

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在对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日常培训的基础上,实施我区企业家“精英工程”,每年对科技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要结合当下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强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要有计划的积极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对口培训和挂职,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增强工作预见性、规范性。要结合我区产业特点,立足重点产业抓人才的培养,实行长、中、短相结合,造就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对优秀人才要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跟踪管理,重点定向培养。在农村实用人才方面,要注意从在家待业的青年中培养,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三是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在干部公推公选、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方面,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打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通壁垒。在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要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活队伍活力。当前,尤其要加大党政人才队伍中科级以下干部的交流,通过在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实行交流轮岗,促使人才在合理流动中得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用人才资源,在人才使用上做到能级匹配,能岗对应,适合干什么事,就安排什么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在人才环境优化上下功夫

篇5

[关键词]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培训机制提升员工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支持,以随时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步伐,而不是简单进行人员淘汰和人员引进。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体制,可以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效力,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员成本,从长远来看,淘汰和引进人才机制的成本要大于培养机制带来人才的成本,且内部培训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从而人员流失率也会随之降低。

1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存在观念误区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大多都存在误区。其一,有些企业认为培训会增加企业成本,认为员工被招进公司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而不需要公司花费财力、人力和时间进行培训,甚至有些企业还担心将员工培训成才后,员工容易另谋高就。因此,不单单只是工业企业,其他行业也都过多注重回报率,让员工签署“卖身契”限制员工离职。正是因为这种限制行为的存在,导致员工在接受培训时也会产生抵触心理,双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工业企业在培训上收效甚微。其二,企业经营者单方面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员工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由于经验丰富和管理岗位决定了没必要进行培训学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进行培训学习,只有企业管理者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观念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再者管理者积极参与培训还能起到模范引导作用,为鼓励引导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重视培训起到带头作用。其三,企业经营者认为培训就是浪费时间,往往忽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尤其是以生产为核心的工业企业更为严重,生产就是争分夺秒,因此没有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导致工业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相对薄弱。其四,对培训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工业企业由于操作层员工较多,而操作层员工往往文化素养较低,因此对培训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企业又希望通过一两次培训让员工在专业技能和心态上有明显的提升,事实却是员工本身的接受能力弱、培训次数少,以及企业期望值高的三重因素,导致管理者看到的结果离预期太远,最终导致企业领导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持续下降。

1.2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规划严重不符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工业企业越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中起到的作用往往体现在人员调配、晋升以及薪资分配方面,企业员工培训往往是规划的好,具体操作却是形式主义或者散漫的状态,严重违背了当初进行培训规划的初衷。工业企业虽然是一个注重生产的企业,但是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发展上也是非常严谨和具有规划性的,因此,员工的职业导向和技能提升也应该顺应企业战略的规划。但是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在培训规划上难以做到与企业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即使按照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进行了相关的企业培训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很难做到规划和实施一致。

1.3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开发能力较弱

我国工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自身开发能力,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开发能力更显局促,在选拔人才方面很难挑选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潜力股”,造成了企业内部晋升脱节的问题。

1.4企业内部学习气氛不浓

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培训制度和体系,导致员工之间的学习气氛不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重视培训的观念,即使企业安排了培训学习的机会,员工也是敷衍了事,并未将培训学习转化为真正的业务技能。

1.5培训没有针对性

企业培训计划的制订很少进行员工调查,人力资源部门只是根据部门制订培训计划,由于工业企业员工水平良莠不齐,且工业企业员工基数庞大,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学习消化能力都不相同,而人力资源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因素,造成培训只是走形式、无法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员工不能从培训中提升自己。

1.6缺乏完善、系统的培训评估考核体系

不考核的培训等同于产品没有经过检验,如同工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没有经过检验就投入市场,势必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工业企业的培训也是如此,缺乏完善、系统的培训评估系统,导致培训结果无法得到检验,更无法总结出培训中存在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解决方案,为下一次培训做出改善,从而无法提升培训质量。

2提升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的措施

2.1正确认识培训工作

培训得到科学系统的实施都源自于对培训正确的认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充分认识培训带给企业长远的意义,才能使企业经营者重视培训,并加大对培训的投入,相关人员只有正确认识培训工作,才能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2.2全员进行培训

想要培训有实施意义,重视是必然,而重视培训不仅要从基层培训抓起,更要重视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因此,工业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要做到全员培训,既要对基层实施培训管理工作,也要重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只有全面形成整个企业的培训体系,才能发掘和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3培训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并付诸于实际和建立自己的开发体系

工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具有战略和长远的规划眼光,要将工业生产经营发展与岗位任职紧密结合,而员工培训也要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中。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培训规划时要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还要根据战略规划具体实施培训,不能只做规划不实行,或者做了规划在具体实施时敷衍了事。同时,企业更要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能力,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开发让培训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4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激励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需要一种氛围,一个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非常乐意和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企业应把调动全员学习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流程、制度中,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同时,企业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员参加各项培训,抓住员工关注的需求焦点,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岗位晋升激励和发展激励等多项激励方式,使更多的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2.5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制订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从员工需求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人员培训需求分析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在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时,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方案,使员工真正从培训中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自己与岗位素质要求相对照的意识,寻找差距和不足,针对差距和不足设定培训目标、实施相关培训,使员工真正从培训中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自己。

2.6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系统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纠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对实际培训工作进行调整,使整个培训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进行培训评估时,企业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估:一是学习层,主要评估参加培训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行为层,主要评估参加培训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善,是否运用了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三是绩效层,主要评估员工参加培训后对企业的最终贡献程度。

3结语

工业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站在多角度分析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企业领导需要提高管理意识,改变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加强对培训师的技能培训,实现培训方式的多元化与管理的现代化,进而达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推动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颖.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3(18).

[2]孙长增.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4(7).

篇6

关键词:施工管理;素质;技术;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施工管理的人员首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遵纪守法、依法经营项目,富于创新精神,探索经营管理的新路子、新方法.经过管理全过程使企业的规模日趋壮大,职业队伍队稳定,全员素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同步增长. 其中建设质量管理即: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现将提高施工管理的人员素质,如何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见解阐述如下:

1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概述

工程管理是指为了完成建筑产品的施工任务,从接受施工任务开始到工程交工验收为止的全过程中,围绕施工对象和施工现场进行的生产事务的组织管理工作。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不同的工程特点、不同的施工条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有效的使用时间和空间,采用较先进的施工方法,保证协调施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 施工管理上应与时俱进,创新与管理要协调一致

管理者应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使生产力的三要素很好的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强化管理、开拓创新、提升效益。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增收节支,杜绝铺张浪费,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材料耗用指标实行考核,减少了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3、施工中管理者在基础施工与安全作业上应注意两者的关系

管理者具有工程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明确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把好采购、检测、运输各关口,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监控。除了合理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外,还应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有高新技术要求的,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 首先,为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这包括:要有合格资质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指挥系统,还要有配套的机械、图纸及说明,要有规范标准和流程明确的技术要求。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管理制度。其次,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检查监督工作。再次,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和会审。这要求承包企业与各个分包企业共同结合图纸进行审核并对图纸中的问题进行协商,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全面掌握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加强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竣工图、设计变更登记、结构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沉降观测记录、建材检测报告等,并报送相关机关备案。管理要围绕质量、成本、工期等制定施工目标,使得工程顺利完工并及时交工。

4管理实行目标管理、集中组织、严格协调控制

管理人员具有施工现场监管的基本能力。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是基层施工技术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有关技术、经济文件的要求,围绕着质量、工期、成本等制定施工目标,在每个阶段、每个工序、每项施工任务中积极组织平衡,严格协调控制,使施工中人、财、物和各种关系能够保持最好的结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还要严格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制度,即使进行工程隐检、预检,并督促有关人员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5现场施工的具体管理

工程管理主要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各参与方的管理。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是多种复杂的施工。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和运用;而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即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可在项目中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等专业管理方面下功夫;要搞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即从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实现创新。就施工企业而言,主要指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收集、存储及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辅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规划决策和监督、检查,其核心是对项目目标实施有效控制,即对进度、成本、质量及合同目标的规划和控制。就施工企业而言,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四个子系统。现场工程管理的主要方法是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以信息作为组织生产的出发点,以信息指导生产(反映生产过程的变化、调节生产节奏、控制生产过程)。信息管理对于更好地进行现场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项目管理应更多地依靠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维护,并通过现场工程管理信息集成化建设,整体提升现场工程管理水平。所谓“集成化”就是在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在现场工程管理方面,信息系统集成化应建立在系统化和工程化的基础上,将现场相关业务处理系统、决策决策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一体化为项目管理系统,并随着以项目管理软件为核心作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不断深入。项目实施规划一旦批准运行,施工现场的管理就变得至关重要。

6. 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应注重人才及人力资源的管理

篇7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转型期

1引言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需要高校、社会工作组织和政府之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对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成为我们应深思的问题。

2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培养不全面

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接受正统教育的重任。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中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就凸显了我们高校的不足,由于新型的专业没有教学经验,学校只是开展一些相关的专业,使学生根本不能领悟到社会工作的独特、务实等特性[1]。而我国国内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应试体制,只提供学习专业的课程,对实践教学不加以重视。负责社会工作的部门发展缓慢,没有实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街道社区和福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社工,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指导,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又没有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很难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内涵,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2社会工作机制不完善

社会工作机制是社会工作者发挥力量的舞台,是实现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的重要载体[2]。当前社会工作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社工专业素质不高,职业化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社工化进程推进的晚,知识专业人员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较少,导致社工人员大多赋闲在家的大龄化中老年人,很难招聘到有经验、专业的高学历人员。②由于物质发展与意识发展不同步,造成了我国目前面临着诚信缺失、道德危机等社会问题,这也就对社工人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③制度不健全,人员的流动性大。社会工作机制缺乏活力,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编制,很多都是临时招聘的员工或者沿用居委会的职工。

2.3政府主导有缺陷

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这也就使社会工作设施也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之处。政府主导地位的确立阻碍了社工人才培养的多元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单一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社会工作事业适应市场需求,也造成了高校教育没有经验可寻的局面[3]。政府对于目前社会化的工作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尚不能进行完善的管理,社会工作属于政府组织民政管理的专门应对社会工作的组织,导致对管理情况摸不清,缺乏社会化工作能力等问题。政府主导模式也不利于人员的竞争化发展,在工作中不能尽心服务,甚至会导致利用自身的职权为他人提供不合理的服务,导致社会工作最初助人的宗旨和确保社会和谐的目的被破坏。

3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对策

3.1优化高校教育

高校是人才进入市场前,形成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实践基础技能的重要学习场所。因此,学校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展专业的理论课程,而社会工作作为实践较强的专业,也要让学生接触到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学校可以联合政府和社会工作相关部门,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轮流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社会工作不再感到距离。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大四的实习期来进行实际实习,并要求学生的专业论文与实习内容相关。这样把学生的实习、就业、毕业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学生在实习中不仅践行了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实习机会找到论文素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益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教育,社会工作事业是非功利的事业,高校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把社工事业作为一个彰显自身价值的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弘扬坚持正义、热爱生活、促进公平等优良理想。

3.2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

社会工作机构是高校成果的检验者,也是人才进一步优化的组织者。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有待完善。因此,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的交流,学习国际组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体制,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助力。强化与专业人才高校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为高校的教育提供阵地。②加强价值观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用一整套可以支撑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的信念,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为主,充分体现出热爱全人类、服务大众、维护公平正义等理想。③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设身处地的为社会工作者的生活考虑,如:健全编制的发放、增加医疗保险的福利、优化奖励机制、对生活有困难的社工进行帮扶等。此外在面对政府干预的时候,要优化自身的岗位职能,杜绝官僚主义,最大程度地帮扶弱势群体。要积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解决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3.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工作的引导者,应需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推进工作中转变自身职能,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献力[4]。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当今的市场变化靠的不是政府的指示与命令,而是供需关系的把握,政府通过细致的把握市场动向,积极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提供人才供求变化的要求。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提供施展空间。其次,现在倡导政府管理工作科学化转变,要求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从行政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是为了领导社会工作,而是让社会工作的服务有理可依,也对政府形象和办事效率有着质的提升。政府在高校、社会工作组织之间即承担桥梁的角色又要做好监督一职的工作,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优化高校教育、优化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人才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展开,注重对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虞希铅.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J].前沿,2015,45(4):89-93.

【2】李俏,王金元.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社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冷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82-86.

【3】何乃柱,彭飞燕.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G校为例[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185-00186.

篇8

关键词:物流;职业岗位;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90-03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相比较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含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获取自我构建的过程性知识,强调工作过程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获取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获取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抽取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本专业学习知识领域,最后在各知识领域中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莱职院(全称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审定为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莱芜市及山东省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营销人才。在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通过对《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把采购管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典型任务,设计相应教学情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采购管理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本课程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采购业务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理、实、训一体;以W生的适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采购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为核心,设计项目训练;以企业真实的任务或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构建单元教学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模拟谈判、情景教学、流程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训练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的业务流程为主线,主要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方式与成本管理、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等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如表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的确定

进行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学习领域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职业教育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所以,要注意学生向上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第三,教学的组织要围绕采购工作过程进行,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设计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对《采购管理实务》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双师型教师的配备、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2。

三、采购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工作内容,设计工作环境,融合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课题组对《采购管理实务》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部分内容如表3所示。

结语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只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先导课,要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采购人才,需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各门课程教学情境设计合理、教学领域分析准确、契合职业能力需求,才能使学生对从事采购工作的各岗位充满浓厚的兴趣等,才能真正体现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梦,葛宏翔.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

[2] 刘晓博.浅谈企业强化采购管理之途径[J].中国外资,2013,(3).

篇9

我是初次接触物业管理工作,对综合管理员的职责任务不甚了解,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现已基本胜任本职。一方面,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我注重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依托工作岗位学习提高,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和实践锻炼,较快地进入了工作情况。另一方面,问书本、问同事,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巧。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我逐渐摸清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切入点,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二、心系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一)耐心细致地做好财务工作。自接手××××管理处财务工作的半年来,我认真核对上半年的财务账簿,理清财务关系,严格财务制度,做好每一笔账,确保了年度收支平衡和盈利目标的实现。一是做好每一笔进出账。对于每一笔进出账,我都根据财务的分类规则,分门别类记录在案,登记造册。同时认真核对发票、账单,搞好票据管理。二是搞好每月例行对账。按照财务制度,我细化当月收支情况,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按公司的要求及时进行对账,没有出现漏报、错报的情况。三是及时收缴服务费。结合××××的实际,在进一步了解掌握服务费协议收缴办法的基础上,我认真搞好区分,按照鸿亚公司、业主和我方协定的服务费,定期予以收缴、催收,xx年全年的服务费已全额到账。四是合理控制开支。合理控制开支是实现盈利的重要环节,我坚持从公司的利益出发,积极协助管理处主任当家理财。特别在经常性开支方面,严格把好采购关、消耗关和监督关,防止铺张浪费,同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积极主动地搞好文案管理。半年来,我主要从事办公室的工作,××××的文案管理上手比较快,主要做好了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资料录入和文档编排工作。对管理处涉及的资料文档和有关会议记录,我认真搞好录入和编排打印,根据工作需要,制作表格文档,草拟报表等。二是档案管理工作。到管理处后,对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分类管理是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我采取平时维护和定期集中整理相结合的办法,将档案进行分类存档,并做好收发文登记管理。

(三)认真负责地抓好绿化维护。小区绿化工作是10月份开始交与我负责的,对我来讲,这是一项初次打交道的工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当前又缺少绿化工人,正值冬季,小区绿化工作形势比较严峻。我主要做了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小区绿化的日常维护。二是认真验收交接。

三、主要经验和收获

在××××工作半年来,完成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一)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熟悉基本业务,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只有主动融入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

(三)只有坚持原则落实制度,认真理财管账,才能履行好财务职责

(四)只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好。

四、存在的不足

由于工作实践比较少,缺乏相关工作经验,xx年的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物业管理服务费的协议内容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以往的一些收费情况了解还不够及时;

(二)食堂伙食开销较大,宏观上把握容易,微观上控制困难;

(三)绿化工作形势严峻,自身在小区绿化管理上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五、下步的打算

针对xx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做好新一年的工作,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搞好与鸿亚公司、业主之间的协调,进一步理顺关系;

(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益;

(三)管好财、理好账,控制好经常项目开支;

篇10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我平时时间较多,注重加强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外,重点是学习国家和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知识与制度规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技能,正确领会财务政策精神,掌握做好各项财务工作的技能,争取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二、提出要求,做好工作

财务是公司的重要工作,我对财务人员提出要求,要他们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功能,认真搞好各项财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公司全年目标工作任务,

一是要认真、细致地做好会计报销、工资发放、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记账、装订及相关财政、税务票据的领用、核销等日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工作仔细、认真、无差错。

二是按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及时进行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确保会计档案全面、完整,便于以后日常查阅和利用。

三是要求他们积极与相关税务主管部门联系,争取对我公司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公司节约资金,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四是要求他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公司工作一盘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努力。

三、存在的不足问题

我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的热情与干劲,实际工作做得不多,无明显工作成绩,对公司贡献不大。二是工作责任性不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工作没有尽心尽力,愧对全体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