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7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篇1

【关键词】 生殖;知识;健康行为;卫生服务需求;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781-03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and Needs Among Middle School Boys in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WANG Yan-hua*, LIU Feng, LIU Tie-jun. * School Health Care Institute of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Beijing(1000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levels of demand among middle school boys in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argeted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 037 to study their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Results About 19.1% of boys cleaned penis regularly, and 59.1% turned up the prepuce, with boy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junior(χ2=116.286,P

【Key words】 Reproduction;Knowledge;Health behavior;Health services needs and demand;Students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需求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男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还相对薄弱。为了解西城区中学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以便为开展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9月对北京市西城区所属中学初一和高一年级在校男生进行了生殖健康知识、行为及需求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初一和高一年级男生6 037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 037份,收回有效问卷5 961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初一年级男生2 885名,高一年级男生3 076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生殖健康知识和行为、生殖健康知识的来源、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等内容。在学生体检前,统一由专人讲解问卷填写方法,由学生自己填写。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采取不记姓名、现场答题、现场收卷的方法。

1.3 统计分析 资料整理和分析按照统一的编码过录调查表,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殖健康知识和行为

2.1.1 外生殖器卫生保健行为 在接受调查的5 961名男生中,只有1 140人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占被调查人数的19.1%。有3 522人清洗外生殖器时把包皮上翻,占被调查对象的59.1%。其中高中男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初中男生(χ2=116.286,P

2.1.2 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认知情况 见表1。西城区男生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率依次为包皮过长(62.1%)、包皮炎(32.2%)、包茎(31.9%)、隐睾(18.2%)、鞘膜积液(13.8%)、精索静脉曲张(11.6%),认知率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而升高,高中男生与初中男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殖健康知识来源 见表2。

西城区中学男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依次为学校(41.9%)、父母(32.6%)、同伴(23.9%)、广播电视(22.7%)、网络(21.2%)、书刊杂志(20.4%)、咨询(6.0%)。除广播电视途径无差异外,高中与初中男生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生殖健康知识需求 见表3。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男生对获取“生长发育知识”及“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知识”的需求明显高于初中男生(P

2.4 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指导和服务的途径 见表4。

被调查的男生在遇到生殖健康方面困惑时,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指导和服务的途径依次为医生(53.1%)、家长(35.2%)、网络(25.3%)、同学和朋友(24.5%)、教师(18.7%)、咨询电话(15.0%)。对于初中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医生、家长和教师,而高中男生更愿意求助于医生、同学和朋友或网络。与高中男生相比,选择家长的初中男生明显多于高中男生(P值均

3 讨论

男青少年的生殖系统疾病较常见的有包皮过长、包茎、单侧或双侧隐睾、男性发育、精索静脉曲张、生殖器官感染等[1]。包皮过长、包茎易在包皮下积聚包皮垢或包皮结石。由于包皮与头之间不能充分清洗,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包皮炎。据国内统计,癌病人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占86.8%~98.0%。包皮及头皮肤长期受包皮垢刺激,并发感染及慢性炎症,是致癌的重要因素[2]。男性青少年的一些疾病如位置异常、精索静脉曲张、青春期腮腺炎后附睾炎、男性和尿道先天性疾病等,多数可以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及早得到有效处理,并防止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受损[3]。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隐睾等疾病是可以通过掌握相关知识由学生或家长早期发现的。养成清洗外生殖器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清洗头的方法,是避免包皮炎等生殖器官感染的有效方法。调查显示,只有19.1%的男生养成了经常清洗外生殖器的良好卫生习惯,40.9%的男生没有掌握正确清洗外生殖器的方法。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不全面,初中男生的认知率低于高中男生。所以从初中开始增加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知识,加强男生外生殖器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较强。目前,虽然我国中学普遍开设了与生殖健康相关的课程,但主要涉及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知识,内容也不够细致,只能使学生对生殖健康有最基本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变化带来心理困惑增加,他们了解自身变化的渴望也随之增强,所以对男性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更广泛深入。

从被调查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不难看出,学校的男性生殖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大漏洞,加强中学男生生殖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建议:(1)初中阶段除讲授青春期知识外,还应本着浅显易懂、实用的原则,增加青春期男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指导(如外生殖器清洗方法等);注意学生知识掌握与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步。增加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程度。高中阶段生殖健康知识的内容应在初中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深度和广度。(2)从初中开始对男性青少年进行系统正规的生殖健康体检,使一些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可避免诱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危险,又能减少男性成人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及成年后因不育导致家庭不稳定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尽管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选择排序上略有差别,但学校、父母、同伴、网络的选择率仍较高。在“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指导和服务”选项时,家长、网络、同学和朋友仍名列前茅。由此可见,虽然学校教育仍是中学男生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家长、同伴、网络等渠道的作用仍不可小视。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网络、大众媒体等文化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所以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开辟社会途径共同参与。

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处于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对于家长的需求更明显。然而,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父母忽略了对男孩青春期发育的关注[4]。35.8%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生殖健康教育[5];刘峰等[6]在对西城区324名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中学男生的家长进行生殖系统疾病认知情况询问调查时发现,家长或监护人对疾病不了解的占83.33%,了解但认为不重要的占11.73%,认为重要但未治疗的占4.30%。可见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家长很少起到作用,家长本身缺乏生殖健康知识,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要实现家庭教育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或媒体等多渠道对家长进行男性生殖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对青春期男性生殖健康的认识,才能确实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调查还显示,在“当你遇到生殖健康方面的困惑,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指导和服务”选项时,高中男生选择从同学和朋友中寻求帮助的占32.6%,明显高于初中男生(P

调查还发现,有53.3%的男生首选医生作为他们的求助对象。说明在青少年男性生殖健康指导和服务方面,医疗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妇幼保健机构为女性青少年提供保健服务时,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利用医疗健康机构为男性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医疗服务,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4.

[2]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697.

[3] 孙红霞.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状况.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2):724-725.

[4]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项目组.PLA调查: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当代青年研究,2002(1):22.

[5] 陈晶琦,李保光.某中学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467-468.

[6] 刘峰,王彦华.北京市西城区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2.

[7] 黄盈盈.他山之石:外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综述.当代青年研究,2002(1):36.

篇2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转变阶段。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体的生理变化,形成正确的两性价值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责任感。而高中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相较于初中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们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距离真正的成熟还相差很远。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于自身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却懵懵懂懂不深入。遇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对于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成为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首要执行者。

二、高中生性心理现状

调查显示,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对性的不正确认识,多数人认为谈性不好,对首次遗精感到害怕,认为遗精有害,不知道遗精、月经是正常现象等等。高中男生的发生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后都存在愧疚心理,甚至感到有罪恶感。个别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月经不稳定和痛经状况的女生多半与对性生理现象认识不正确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而且这在高中女生中占很高的比例。高中生在对恋爱的认识上,认为各方面未成熟、不宜谈恋爱、早恋是糊涂错误行为的占大多数。学生们对早恋问题还是有一定正确认识的。

三、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进行高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性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性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行为。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决性的问题,才算获得了良好的人格。

四、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问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无到有,从最初的遮遮掩掩、步履蹒跚发展到现在的逐渐普及,取得的成就值得称赞。但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学校对高中生的性教育依然是比较薄弱和滞后的,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依然严峻。

1.没有设置独立的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在我国,青春期性教育至今未被列入课程大纲,性教育在正规教育体制中形同虚设。学校大多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般是通过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进行渗透, 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统一性和时序性,也不容易使学生对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加之任课教师对性问题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使有关性内容的教学被选择性忽略,造成了走过场的事实。

2.封建的性罪恶、性观念还未完全破除。由于封建意识的长期束缚,人们把性的问题看做禁区, 把性与下流等同起来。谈性色变、羞于谈性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感受。由于旧观念的束缚, 有些学校对性教育的知识轻描淡写, 对一些关键问题停留在“点到为止”的水平;有些教师就干脆避开课本中的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而不讲。封建意识长期影响所造成的愚昧和偏见, 使我国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困难重重。

五、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讲授。

2.读书指导。即在青春期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课外读物。

六、结论

我国高中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还比较薄弱, 如何从国情出发,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做到针对性强、适时、适度、适当并卓有成效,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做好高中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还要进行多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一飞.论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1(20).

篇3

【摘要】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展前倾,性观念开放和公开化、低龄化。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体像意识(如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的困扰,性意识如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的困扰,如、边缘和婚前等的困扰。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与青春期提前、性知识的匮乏、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等有关。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困扰,应该注意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并应控制性冲动。

【关键词】青少年;性心理;对策

1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的新特点

1.1生理发育提前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代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女生初潮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末的13.06岁,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43岁提前至90年代末的14.02岁。

1.2性心理发展前倾

有关研究表明,12~14岁的学生已开始关注异性和对异性产生兴趣,发生好感,希望接近异性、被异性议论;14~16岁的学生就有性冲动和望,一些人有和性幻觉的体验。目前,已出现和性过错低龄化的趋势。

1.3性观念开放

当代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比较开放。他们谈性面不改色,有些学生观念淡薄,对性冲动持放纵、随意的态度,在方面也较轻率、放荡。

1.4公开化、低龄化

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已开始谈恋爱,有的学校甚至谈恋爱现象“蔚然成风”,学生竟引以为“自豪”。

当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宠爱,缺少生活的磨炼,自控力较低。另外,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性刺激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性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性体像意识的困扰

这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如唐爱武(1989)的调查报告中就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女性对自己的发育不满意,为形体的胖瘦而烦恼。有的青少年由于片面追求苗条而形成体像障碍,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有的青少年认识不到生长的突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不同时开始,因而产生体像和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2.2性意识的困扰

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青少年的性意识常见的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这些性心理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十分普遍,许多同学也能正确对待,但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性心理活动却成了困扰其心理、行为的不良因素,并且发生率极高。据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其中男生占11.9%,女生占25%);高中生占24%(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15.1%),中学生总平均为12.2%,甚至大约3%的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据国内调查,在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性幻想的占68.8%,幻想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关资料表明,性意识的困扰引起了66.6%的男生和71.7%的女生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与异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之中。

2.3的困扰

青少年的主要是、边缘和婚前,其中以行为最为常见。行为()是构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汉宾等报道,在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79.5%有过,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障碍和影响生育。青少年常常为自己染上习惯而担忧,不知道是否会对身体和情感产生有害的影响,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少有的或不正常的活动,不知道其它人是否也有过,也不知道这是否会损害以后的性生活。关于会产生痤疮、精神失常或不育等种种荒诞的神话仍然到处泛滥。有调查发现,有35.8%的中学生有过约会,有20.1%的中学生接吻过,有12.2%的中学生有过抚,有3.8%的中学生有过。

3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

3.1青春期提前与性知识的匮乏

青春期发育提前是世界性的趋势,我国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初中一年级女生中月经来潮占全体女生57%;初中二年级男生中59.3%已有的体验。家长、教师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待的时候,他们实际已经在向成年过渡了。尽管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普遍提前了,但性知识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一份对山西医科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医科大学生中有99.9%的人未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能够了解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方面知识的人只有36.5%。正因为如此,不少青少年对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现象感到困惑、焦虑、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之中。同时性知识的匮乏还使一些青少年在性朦胧中过早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早孕、人工流产,这不仅损害了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给她们将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投下了阴影。

3.2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今我国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撞击的文化。从当前的实际来看,社会文化对性意识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文化不断影响着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包括性观念。一方面,我国文化环境正处在变迁、转移、交替的过渡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开放环境中,青少年既想要挣脱性禁锢的束缚,又企盼科学性知识的获得,这两者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健康意识很难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又受到性无知、性愚味的影响,从来都不敢谈性,有性心理困扰也不敢问,导致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同时由于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对外来文化教育特别是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潮良莠不分,加之又接触了黄色读物,因而很容易产生迷惑,形成错误的观念,以至走入性的误区。现在社会上青少年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日益剧增就是这种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性观念所造成的恶果。

3.3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萌动期,对性知识的需求很强烈,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性器官以及怎样与异性相处等。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保守思想使大家谈性色变,使青少年在本该受到适当性健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在发现问题以后,才给青少年进行教育,这时的教育已经是滞后的性教育。

4解决性心理困扰的对策与建议

4.1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许多青少年对自身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因而往往显得惊慌失措,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的则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心理负担很重。因此,我们应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要在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之时,就让他们知道,到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各方面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应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变化,使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保护自己,打破对性的神秘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理上的突变。回避这些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渴望了解、掌握性知识,如果不能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科学的性知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一切非正式渠道猎取性知识、探索性知识,或通过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或向朋友探索性知识,有的则通过看黄色手抄本、黄色录像带获取性知识,甚至走上性过错的道路。

4.2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

男女生共同活动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群体心理气氛的形成均起积极的作用。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独立性强、自信胆大、有主见、成就动机高;女生细心、踏实、勤奋。男生空间知觉能力强,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和视觉记忆;女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擅长形象思维和听觉记忆。在男女生共同的活动中,他们相互交往,学对方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个性互补。此外,相互吸引的心理,使青少年均有在异性面前呈现一个“完美”形象的愿望,因此,男女生在一起学习、活动,一方面都会尽自己所能,干好每一件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力,尽量约束、控制自己不恰当、不文明的言行。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对集体有一定情感依恋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助于提高群体活动效率。因此,应提倡男女生共同活动,以满足他们与异往的合理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男女生相处,还要教育他们做到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和珍惜。

4.3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青少年不仅能从课堂上获得信息,而且能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播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已不是学校老师所能控制的信息,而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满足各个层次读者、观众的欣赏水平与需求的信息,因此,不可能都适合青少年。再者,文化市场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黄色书刊、录像充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教给青少年鉴别、选择、接收信息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汲取营养,增强抵御不良性刺激的能力。向青少年推荐内容充实、格调高雅,能催人奋进的影视、文艺作品,例如阅读文学名著,可使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得到提升,他们会逐步品出什么样的影视、文艺作品是优秀的,从而加以自觉选择。开展书评影评活动,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的消极影响,接受优秀的书刊、影视的积极影响。

4.4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如果他们胸怀大志,有抱负、有追求,精神生活丰富,那么多余的能量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就不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性刺激的影响;反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性刺激就会乘虚而入,腐蚀其灵魂。现实生活中可发现那些性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如学习不专注、生活懒散、行为放荡,其精神世界显得空虚而颓废。而那些埋头学习、热衷于参加各类科技、文体等兴趣活动的青少年,则很少失足。因此,我们应该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兴奋点”能得以转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学校可以成立科技、文艺、体操、写作、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开展书评、影评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等。在这些有益的活动中,青少年可以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生活得充实,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

4.5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控制性冲动

篇4

摘 要 通过对本地区中学生篮球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现状特征,比较中学生和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同,从中得出制约中学生篮球发展的因素。使人认识到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缺陷,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篮球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山东省淄博市中学生篮球也得以迅速发展。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素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篮球运动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以中学生为主要活动群体。由于中学生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篮球参与行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淄博市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淄博市中学生发展现状

此次调查对象为中学生,年龄在13-19岁之间,本次调查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用问卷方式在随机选择的4所中学中进行调查,分别是沂源一中,鲁山中学,淄博五中和桓台一中。从中随机抽取了男女生各5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有416人表示喜欢篮球,占男生总数的83.2%。女生有279喜欢篮球,占女生总数的55.8%由此可见,总体来说篮球普及率很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被篮球吸引。在所有被调查的中学生之中有54人接受过专业的篮球培训,只占总数的5.4%,有840人通过学校篮球课程学习篮球。另一部分是对随机抽取的124名参加过正规比赛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所有人参加的比赛都是按成年标准规则进行的,都提倡对抗,大运动量。所有的参加过比赛的124人都有过伤病现象,大多以脚踝和手指伤为主。在这124人中,身高183cm以上的有80人,其中有59人接受的是大前锋或中锋的内线篮球技术,而剩余的44人也只有20人接受过专业的后卫培训,这使得内外线比例严重失调,这也正与中国成年篮球现状相吻合:中国能有姚明、易建联这样的移动长城,却难有科比、纳什一样的世界级后卫。这其中不无关系。综合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得出,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是热情度很高,但专业化程度不够,伤病较多。

(二)现状原因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出,中学生的篮球专业培训和伤病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又与成年人篮球水平息息相关。现状原因是生理、心理及其他多方面的。

生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骨、关节、肌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有别于成年人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肌肉与神经因素。肌肉方面:中学生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并且全身各部位肌肉发展不平衡,小肌肉群发展的较慢与成年人不同的是青春期肌肉力量极不稳定,受身高发展速度影响,当身高发展速度增快时,肌肉的纵向发展比较明显;当身高发育缓慢时,则肌肉横向发展比较明显。因此青春期肌肉力量很容易跟不上肌肉形状的变化,往往导致伤病。神经系统方面:中学生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分析与综合能力较低,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偏重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差,易疲劳。青春期这种有别于成年人的不稳定的生理特点就是中学生运动兴趣易变,运动极易容易受伤的原因之一。

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快速变化。男女生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按年龄中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两大群体。初中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专一的体育兴趣。此外生理上的发育使男女生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运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灵敏、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女生则偏向于能表现柔韧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但同时高一高二年纪的体育兴趣有上升的趋势,而高三却出现停滞或下降的趋势。此阶段男生喜欢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对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篮球运动的中学生大多以业余爱好为主,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并且随时间推移此种爱好会随时中断或转移到其他项目上去。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注意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身体素质是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是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的基础也是保持稳定竞技状态的基础,同时是减少伤病的有效办法。

(二)加强基本功全面性的练习。不能只看当下比赛名次,眼前利益就让稍高点的中学生一直练中锋技术。现在篮球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培养可以胜任多个位置的全能选手。

(三)制定适合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篮球比赛规则,减少现行规则各种对中学生身心潜在的危险。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资文献:

[1] 熊开宇,王瑞元,张国海,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叶鹏.对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篇5

【关键词】 青春期心理学;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49.42R 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9817(2007)06-0504-03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Students in Two Junior HighSchools in Hefei/ ZHANG Li-hua*, MA Er-jian, TAO Fang-biao, et al.* Hefe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 and the influ 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nd to take effec 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Methods A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4 524 participants in t wo junior high sc hools in Hefei.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was em ployed in this survey.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having been s urveyed, depression score of grade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ade 7.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tainly depressio n and possibly depression in grade 8 students (21.8% and 10.6%) were higher thanthose in grade 7 (14.0% and 6.7%). Depression score of higher age group was hig her than that of lower age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tainly depressionand possibly depression in higher ag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er age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 lower family income, poorer performance r ecord or overweight assessed by oneself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depressi on. Moreover, lower age, lower grade, and better performance record were the pro tection factors to depression.Conclusions Depression has an ob viously correlati on with sex, grade, age, family income, performance record and weight status ass essed by self reporting respectivel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 psychology; Depression; Factor analysi s,statistical;Students

青春期是由幼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不仅是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发育 的 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生中全面发育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青春期儿童受到 心理问题的困扰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的关注也逐渐增加[1-3]。 笔者通过对合肥市四十二中和寿春中学在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了解抑郁的 分布特征,探讨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2所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4 64 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 524份。其中男生2 509名,平均年龄(13.09±0.80) 岁;女生2 015名,平均年龄(12.96±0.75)岁。七年级学生2 261名,八年级学生2 263名 。

1.2方法

1.2.1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按出生年月计算)、年级、 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有无月经初潮(女)/首次遗精(男)、家庭类型、家庭 经济状况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体重自我评价等。

1.2.2抑郁情绪评价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共有20项 [4],量表评定按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不足1 d为“没有或 基本没有”,1~2 d为“少有”,3~4 d为“常有”,5~7 d为“几乎一直有”。20个单 项评分的总和越高,反映抑郁水平越高。抑郁评价结果分为肯定抑郁情绪(总分≥20分)、 可能抑郁情绪(总分16~19分)、无抑郁情绪(总分≤15分)。

1.2.3现场调查 以班级为单位,要求调查对象集中在教室,由调查人员统 一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注意事项,同时要求自愿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1.3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统一指导语。充分考虑保护学生隐私,无记名 填写问卷。

1.4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选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录入资料。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抑郁评分的性别和年级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 验,各年龄比较选用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抑郁评价结果 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的组间差异。以抑郁评价结果为应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学 变量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抑郁评价结果与各个自变量之间OR 值变化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性别、年级和年龄学生抑郁评分比较 抑郁评分男、女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八年级学生抑郁评分高于七年级(P=0.000);高年龄学生 抑郁评分高于低年龄学生(P=0.000)。见表1。

2.2抑郁评价结果在不同性别、年级和年龄的分布特征 肯定抑郁的检出率 男生(16.9%)低于女生(19.1%),可能抑郁的检出率男生(8.8%)略高于女生(8.6%); 八年级学生报告为肯定抑郁和可能抑郁的比例(21.8%和10.6%)均高于七年级(14.0% 和6.7 %),抑郁评价结果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岁学生肯定抑郁的检 出率(14.1%)最低,≥14岁学生肯定抑郁的检出率(26.8%)最高,抑郁评价结果的不同年 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抑郁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抑郁评价结果为应变 量,性别、年龄、年级、父母亲文化程度、独生子女、月经初潮(女)/首次 遗精(男)、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体重自我评价为自变 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的赋值方式见表3,分析结果见表4。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报告肯定抑郁情绪,家庭经 济 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肯定抑郁的危险性均高于中等组,体重自我评价超重者较正 常或偏瘦组更倾向于报告为肯定抑郁情绪,≤13岁学生肯定抑郁的危险性低于>13岁,七年 级学生肯定抑郁的危险性低于八年级,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肯定抑郁的危险性较中等 组低。

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可能抑郁的危险性也均高于中等组,七年级学生可 能抑郁的危险性低于八年级,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可能抑郁的危险性低于中等组 。

3讨论

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在心理上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青少年心理上的幼稚、不 成熟,情绪上的敏感、不稳定,与生理上接近成人的特点不协调[5]。研究结果显 示,八年级学生肯定抑郁的检出率(21.8%)高于七年级学生(14.0%),高年龄组学生肯定 抑郁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低年龄组。总体抑郁的检出率(17.9% )低于陶芳标等[3]对合肥市重点和普通中学13~22岁学生抑郁情绪筛查结果(20. 1%,20. 7%)。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年龄较小和七年级学生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低,女生抑郁发 生 的危险性高于男生。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早期到中期阶段,尽管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也 逐渐丰富,但与生理发育相比,自我调节能力的变化仍相对迟缓,心理调节尚未能够很好 地适应环境。第二性征出现、体格发育渐趋成熟,并伴随有心理压力加大,加之升学压力的 渐增,身心发育不平衡的矛盾加剧,抑郁情绪发生增多,女生的表现较男生更为严重[6]。

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高,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 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低。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渐增,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对他人的 支 持和评价较为敏感,心理发展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7-9],常因小事而烦恼、紧张 、注意力涣散、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易出现抑郁、厌学以及逆反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学 习成绩和体形 直接关系着他人的评价;学习成绩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学业 的优劣与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性提示,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 的 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还发现,体重自我评价超重者抑郁的危险性较高,提示超重 青 少年可能较肥胖者对体重的关注更为密切。肥胖青少年较超重者面对体重问题的时间更长 ,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超重者对于体重的过度关注可能引起不良情绪。在青春期这个身心发 育的关键期,及早发现发育偏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时疏导对家庭和社会的抵 触情绪,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和自我激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校卫生工作者应 针 对性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健康咨询,开展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讨论,广泛 进行同伴交流,提高教育的说服力。

4参考文献

[1]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 1-333.

[2]王秀萍,吴舒颖,曹金花.深圳特区1 090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 006,27(3):256-257.

[3]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2):131-133.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00-202.

[5]高晓玲,王哲蔚,钱海红.上海市中学生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状况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00,15(2):121-123.

[6]黄锟,陶芳标,高茗,等.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中国 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6.

[7]SJOBERG RL,NILSSON KW,LEPPERT J.Obesity, shame, and depression in school -aged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Pediatrics,2005,116(3):389-392.

[8]HUANG JS,NORMAN GJ,ZABINSKI MF,et al.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among a dolescents undergoing an intervention targeting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 haviors. J Adolesc Health, 2007,40(3):245-251.

[9]GOODMAN E,SLAP GB,HUANG B.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 s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obesity. Am J Public Health,2003,93(11):1 844-1850.

篇6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应激(压力)(stres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尔耶(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这个“外在需求”如果自己无能力、无效率、无资源应对时,即是一种压力源(stressor)[1]。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紧张性的生活事件(又称为应激源)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付。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3,4],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各种行为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市民族中学、成都市中学初一至高二汉族学生486名,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39人;藏族中学生326名,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62人。

2.研究方法:调查法。

3.研究工具: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对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ASLEC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统计指标包括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总应激量。

4.实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

二、结果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总体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藏中学生差异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排序(六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对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

2.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分析

(1)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P=0.014*)男女差异显著;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P=0.004*);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男、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汉、藏比较

结果表明,在男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等因子差异不显著;其他因子,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在女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健康适应因子汉族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年级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

三、讨论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分析

对汉族、藏族中学生总体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均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对更多的来自健康适应方面的压力。藏族学生更注重身体健康适应问题,这和他们独自来到内地城市学习的经历有关。在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比藏族学生的压力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汉族、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性别差异分析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其中男同学来自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的压力大于女同学,这可能由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适合于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女生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没有男生的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高,父母对男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使得男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来自受惩罚的压力男同学比女同学高,这可从男女同学攻击倾向的差异得到很好解释。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文化中男性都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6],所以体验到的受惩罚的压力男性也比女性高。刘曦等研究也表明[7],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性别是个体在文化环境改变、文化冲突背景下能否适应、能否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强的文化分离感,这种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不适感给个体也带来了压力。因此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要多。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汉族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性别优势的差异越来越小,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因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也逐渐趋同我们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定型,即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女同学同样要面对与男同学一样的应激源。其中,学习压力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压力仍然是他们最大的、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8,9]。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3.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

(1)在男生汉、藏族比较中,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藏族男生来自其他因子的压力明显大于汉族学生。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具有孤独,不关心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情绪不稳定的特点[10]。因此,来自其他因子上的压力,藏族学生体验到的要比汉族学生多。从文化环境来看,藏族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既有研究[7]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

(2)在女生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P<05)。藏族女生来自健康适应上的压力大于汉族女生。中学阶段,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成熟期),已有研究表明[11],处于青春初期的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身材、青春痘等)的不适应所导致的身体自我评价会降低。此外,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来到内地学习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她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她们缺少了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支持减少,要更多地学会适应环境,因此她们体验到更多的健康适应压力,因此比起内地学生,她们的身体健康因子上的应激量要大得多。汉藏中学生总体得分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此也得到了很好解释。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年级差异分析

汉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上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比初三、高一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这与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中学学习的转变有关系,无论是学习科目数量上还是学习难度和重点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异,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压力。初一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这可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特征得到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12],自我概念、情绪发展、逻辑思维都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加强。到了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差不多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上的问题比起初一学生要游刃有余。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高一相对于初三和高二学习压力要小些,这个也可以从上面分析得到解释。处于初三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研究[13]一致。而高二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投入更多,自然压力也会增加。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初三与高一、高二差异显著。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学生的年级分布代表了各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因此,在各个年级之间丧失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藏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在丧失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异显著。藏族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丧失压力,这与他们刚来内地学校生活、学习还不适应有关系。从文化环境来看,初一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从影响学习的要素来看,刚来内地学习的初一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尤其语言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子上,高二学生和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学生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阶段和高一阶段的藏族学生比高二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覃晓波[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藏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普遍存在,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即从初中到高中是下降的。这与中学生年龄特征中的不够成熟以及适应能力发展得不完善有关。因此初中阶段学生体验到的应激比高中学生多。初一学生有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学业的“分化点”,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急剧增加,这会导致时间压力和其他压力相应增加;初三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的研究[5]一致。而进入高一以后,高中的授课进度和课程难度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和新同学,这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压力会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学生的差异,重视藏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以便提高民族学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4.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ThomasAW,Donatov,GraceM,etal.Theroleoflifeeventsfamilysupport,andcompetenceinadolescentinadolescentsubstanceuseatestofvulnerab-ilityandprotectivefactor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2,20(3):349-374.

[4]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2):84-86.

[5]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108.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40-441.

[7]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7-550.

[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6.

[9]胜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10]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9.

[1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2]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

中学生由于其生理及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作为研究工具,对江苏省北部五座城市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赴江苏省地处苏北的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和徐州市,分别选取2个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年龄(±s)为16.14±1.47岁)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指导语统一。调查组共发放自评量表(SCL-90)6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6份,其中男生342名,女生264名。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作为研究工具。测试时,由调查员按班级集体分发SCL-90量表,并将指导语向被调查者作了解释和说明,待被调查者明白后,被调查者才开始填写。

1.3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WJZ心理测量软件系统和Excel2000进行平均数和标准差分析,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江苏农村中学生与国内青年组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与国内青年组常模[2]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常模(P

2.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606位被调查的中学男生(n=342、年龄=16.27±1.42岁)与女生(n=246、年龄=15.98±1.50岁)的[WT]心理健康差异较大,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共5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3 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初中男生(n=358、年龄=15.18±0.90岁)与高中生(n=248、年龄=17.54±0.89岁)除强迫症状、附加项外,另外8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3)。

2.4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4中可见:606名中学生中,有366名因子分≥2分,占总数的60.40%;有108人因子分≥3,占总数的17.82%;有15人因子分≥4,占总数的2.48%。

3 讨 论

3.1 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SCL-90的各项因子都比国内青年组常模高,除人际关系敏感与国内青年组常模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常模(P

3.2 家庭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有关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理解、不尊重他们。要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农村中学的特殊情况,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回家探望关心子女,或定时与子女、老师电话联络,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

3.3 中学生对自身生理变化产生烦恼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身性生理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会使其产生羞涩和不安等,尤其表现在与异性的接触上,要经历疏远期、亲近阶段、恋爱阶段等3个时期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过程,即由童年时对同性的好感转为对异性的好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过程。老师和家长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他(她)们建立良好的友情,不能一味地粗涉,以免造成心理伤害。寻找较好时机,多谈心、多做心理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走出困惑,排除烦恼。学生最好对比的对象就是身边的同学,由于中学生自我认识比较差,必须要让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别人在心理上的差别,还要让其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别人在某一方面的优劣及原因,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老师就要对其给予适时指导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 性教育途径; 实效性

1 问题提出及数据来源

当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应该以什么途径进行性教育才是有效的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因为性存在隐私性和个体独特性,最好的性教育途径应该是家庭教育。也有人认为,性教育应该是系统的科学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教育,以保证性教育的科学性。现有的研究仅从各种途径的纵向比较进行研究,证实进行了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实际效果,但到目前为止鲜有研究证明什么途径的性教育效果最好、更符合学生实际和当前我国的国情。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就难以继续有效和深入的开展。

性教育途径主要有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及社会性教育三种。社会性教育的组成元素比较复杂,本研究中我们主要了解可以有效控制的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的实效性。为了真实了解当前我国青少年不同性教育途径的实效性,我们确定了是否接受过性教育(从未接受、接受过性教育)为自变量,其中接受过性教育的又分为仅接受过家庭性教育、仅接受过学校性教育、综合性教育(接受过家庭性教育又接受过学校性教育)三种。为表述方便,后面分别简称为仅家庭、仅学校、综合。根据我们对性教育的界定,其实效性从青少年性知识储备、性心理状态、异往、亲子关系四个维度进行考察。

因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还仅是少部分学校和家庭进行,为了有效地了解不同性教育途径的实效性,我们在四川省选取了已开展性教育课程的10所初中,随机抽取了初一至初三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91份,回收率94.6%。其中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占8.57%,仅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占8.04%,仅接受过学校性教育的占37.12%,接受过综合性教育的占46.27%。

2 数据与论证

2.1 综合性教育能有效提高青少年性知识的储备量

2.1.1 综合性教育有效提高青少年对自己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的了解 青春期到来时,对于自己的第二性征(指女性发育、男性喉结、声调变化等)发育情况的了解与认识是青少年科学正确应对青春期变化的重要保证,因为其认识和了解水平既影响青少年的性生理健康,更影响其性心理健康的发育。

表1数据显示,是否接受过性教育的青少年在了解自己第二性征发育的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Pr = 0.000),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对自己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了解要远好于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30%从未接受性教育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第二性征发育情况,接受过性教育的仅为14.30%,两者相差1倍多。

在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接受过综合性教育的同学有12.88%“不知道”自己第二性征发育情况,仅接受过学校性教育的为15.60%,仅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为16.55%。可以看出,在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综合性教育的情况最好,学校性教育其次,家庭性教育的情况最差。

2.1.2家庭性教育在帮助青少年掌握月经和遗精知识的效果最差 月经和遗精生理现象是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其相应科学知识的储备是他们顺利渡过青春期的重要保证。所以早在1963年,全国医学科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理当时就指出:应该在男孩首次遗精和女孩首次月经之前,把性知识教给儿童青少年,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表2调查数据显示,在青少年来月经或遗精之前让他们了解相应知识上,综合性教育途径发挥作用最大,只有10.02%的同学“不了解”,而从未接受性教育的同学“不了解”该知识的达到三成多。在帮助青少年进行该知识储备上,同样综合性教育效果最好,仅学校性教育次之,仅家庭性教育最差。

2.1.3 接受过综合性教育的青少年能较好掌握性安全知识

对于“什么时间发生最容易让女性怀孕”的问题,是否接受过性教育的青少年正确率呈显著差异(Pr=0.000

在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接受过综合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的正确率最高,都达到了77%,而仅接受家庭性教育的同学正确率为55.38%。两者相差达到了22%。

表4调查数据显示,对“月经延迟没来是怀孕最明显的征兆”知识的掌握,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仅有23.84%,比接受过性教育低44%(67.74%)。在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不同途径性教育对他们在该知识的掌握上影响呈显著差异。仅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同学对该知识掌握达39.73%,接受过学校性教育或综合性教育的同学分别达到69.20%、71.38%,相差达三成以上。

人工流产是女性非意愿怀孕后一项十分必要的安全措施。表5数据显示,正确选择三个月是女性在怀孕后最佳人工流产的时间的同学,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仅有20.65%,接受过性教育的达到58.12%,可以看出,该项知识的掌握与是否接受过性教育呈统计显著相关(Pr=0.000)。在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综合性教育的效果最好,正确率达到61.11%,仅接受家庭性教育的为37.67%,两者相差近三成。

青少年婚前最大危害在于感染艾滋病等性病的机率增多,未婚怀孕、人工流产对女性带来生理与心理的伤害,未婚妈妈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及观念的转变,青少年婚前的发生率明显增多。据胡珍等(2007)在四川省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7%中学生与异性发生过行为[1]。罗纳等(2006)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中所作现状调查显示,有5.8%的中学生发生过行为,到目前为止与1名发生过的占其中的66.7%,与多人发生过的占33.3%,18.5% 的学生报告曾经怀孕或使别人怀孕[2]。要减少婚前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性道德、性责任教育,让他们自觉拒绝婚前;二是要给予他们必要的性安全知识,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将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些知识包括什么时间发生最容易让女性怀孕、对怀孕征兆的了解、最佳人工流产时间等。

这些性安全知识的缺乏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伤害是巨大的。据青海新闻网报道:一名17岁少女一年3次怀孕做人流;一名18岁少女怀孕5个月自己竟然不知;一名16岁少女怀孕9个月一直呕吐不停,其母竟误以为女儿胃不好,让孩子不停地吃胃药,结果直到临产方才发现。由于懵懂和无知,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常常偷食禁果,致使怀孕、人流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少女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3]。所以教育者应该让青少年储备性安全方面的知识,在不能完全阻止青少年发生婚前的情况下,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前面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三方面的知识储备上,性教育确实能起到显著的效果。相比而言,家庭性教育的效果最差,综合性教育的效果最好。

2.2 学校性教育对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效果远好于其他途径的性教育

2.2.1 学校性教育能让更多青少年正确对待初次月经或遗精的现象

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性生理的发育引发的性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困惑或问题更多是由于对性生理现象缺乏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所致。现有的研究及实践表明,只有通过科学的性教育,在青少年性生理发育之前让他们科学的了解相关知识,才能保证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本次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见表6):接受过性教育与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面对初次来月经或遗精时的心理状态差异显著(Pr = 0.000);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有43.28%感到担心或害怕,比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高15%(28.97%)。

在接受不同途径性教育中,仅接受家庭性教育的同学面对初次来月经或遗精时心理状态表现最负面,感到“担心、害怕”的人达到38.46%;仅接受学校性教育的同学有23.12%,比前者低15%。而综合性教育居于两者之间,有31.84%的同学表现出“担心、害怕”。

2.2.2 学校性教育使青少年在后的心理状态更为积极 青春期以后,随着意识的增加,青少年性能量不断积累,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渲泄,许多青少年选择了的方式。金赛在《金赛性学报告:男人篇》中说:对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大多数男性来说,是青春期初期最主要的性释放途径,并在此期内达到其频率的最高峰。在本次调查中,有过行为的同学达到21.73%。可以看出,是青少年在青春期时一种常见的,但是传统观念和社会中对的误解,使得青少年发生行为后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负面的自我道德评价,对性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让青少年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观念,保护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7数据显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在后心理反应比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积极,认为“正常”达到64.72%,而后者为58.33%;持“害怕、后悔、内疚”负面情绪反应的前者高于后者。

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后认为“正常”的情况分别是:接受综合性教育的比例最高达67.50%,其次是仅接受学校性教育为63.33%,最后是仅接受家庭性教育。但最为负面的情绪体验上,持“害怕”情绪的仅接受学校性教育最低,为7.33%,然后是综合性教育和家庭性教育。

从上述结果看,学校性教育对减少青少年极为负面心理反应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综合教育,最后是家庭性教育。从理论上来说,综合性教育的效果应比学校性教育好,但这里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分析认为,性心理的发展不仅受知识掌握的影响,更重要是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者观念的影响。综合性教育既包括学校性教育,又包括家庭性教育,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性知识的缺乏、错误及性观念的问题,特别是在问题上表现的较为暧昧,给了青少年一些错误知识及观念,而对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而这种负面作用会和学校性教育发生矛盾,从而影响学校性教育的效果,所以使得既接受家庭教育又接受学校性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效果却低于学校性教育。

2.3 性教育对青少年异往的影响

2.3.1 学校性教育使得青少年在面对异性情感时更加理性

表8、9数据显示,在是否会主动向中意的异性表达情感问题上,学校性教育对于男生的影响较为显著(Pr = 0.0070.05)。而在拒绝中意异性表达时,学校性教育对于女生的影响较为显著(Pr = 0.0300.05)。

分析认为,在对待异性情感时,男生本来表现的较为冲动,“敢作敢为”,既敢于主动表达,又敢于拒绝;而女生则表现的较为含蓄、理性。而当前学校性教育在对学生异往过程中,倡导在表达情感时要含蓄、理性,在面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时,要勇于说“NO”。所以在主动向中意异性表达情感上,学校性教育对敢于主动表达的男生有显著效果,让他们减少冲动行为,较为理性。女生本来就较为含蓄,所以变化不大。而在拒绝异性情感表达上,恰好相反,使得含蓄的女生变得勇敢。

在不同途径的性教育中,学校性教育对青少年正确处理异性情感的影响作用最明显。仅接受学校性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男生在面对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时,分别有10.93%和15.92%的同学选择“会”,比从未接受性教育的同学低10%(23.94%)。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男生会主动向中意异性表达情感达到28.57%,还高于从未接受性教育的同学。分析认为,当前许多家长在观念中认为在异往中男孩子应该主动,男孩子不怕出事,女孩子应该矜持,家庭性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男女有别,使得接受过性教育(家庭性教育)男孩子在异性情感表达上不仅没有更为理性,反而更为主动。而在拒绝异性问题上,父母和学校的理念较为一致,所以明确表示会接受中意异性的爱慕上,仅接受家庭性教育的女生有3.96%,为最低,综合性教育的为6.96%,仅学校性教育为7.09%。

2.3.2 综合性教育在规范青少年异往尺度的把握上较有成效

许多专家认为,青少年异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陈一筠认为青春期正常异往的磁场效应能带来诸多好处:使少男少女完善个性,取长补短,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和提高自己的约束力。但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青少年异性之间交往,甚至千方百计阻挡他们交往,究其原因主要是怕他们把握不好交往的度而出现越轨行为等问题。

表10数据显示,有68.55%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能将男女同学之间最大限度的行为限制在“肩并肩/手拉手”正常的异往行为中,比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多10%(58.28%),而更亲密的“拥抱/亲吻/抚摸”甚至“其他”行为却在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认同度较高,达到四成,远高于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可以看出,性教育能帮助同学们处理好异往的尺度。

至于不同途径的性教育对于青少年在交往尺度的把握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Pr=0.424>0.05),但从比率上可以看出,综合性教育的效果还是比仅接受学校性教育或仅家庭性教育的效果要好。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对中学生发生行为的态度呈显著差异(Pr=0.024

2.4 家庭性教育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为了了解性教育对青少年与父母亲子关系的影响,本研究从“你会向父母说你特殊的隐私或心里话吗?”和“你觉得父母对你关心吗?”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表12数据显示,接受过父母性教育的同学(包括家庭性教育和综合性教育)会向父母说特殊的隐私或心里话显著多于没接受过父母性教育的(包括从未接受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Pr=0.000

表13数据显示,接受过不同途径性教育的青少年在评价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Pr=0.030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后,他们会积极和父母谈心里话,愿意和父母沟通与交流,同时孩子更认为父母关心自己,亲子关系会变得融洽和谐。

3 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实了性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显著效果。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三种不同途径的性教育中,综合性教育的效果最好。

3.1 综合性教育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家庭性教育或学校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包括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等多层次内容。家庭性教育基于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和长期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体需要,使父母们具有承担性教育的特殊优势。与学校里讲课或社会上办展览相比,家庭性教育则灵活得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不受场合与形式的限制,既可以有准备、有针对性的,也可以自然的因势利导。家庭性教育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更易见效的。但家庭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系统性,加之父母在科学性知识的占有和教学方法、观念等问题的制约,使得当前我国家庭性教育的效果较差。本次调查结果已可以看出,家庭性教育在三种性教育途径中效果最差。学校性教育具有系统性,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系统地进行性教育,同时老师作为一门科学在课堂上讲解,可以避免谈性而带来的尴尬。学校性教育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普及性,受众面较广,还可以有效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学校性教育却缺乏照顾学生的个体性,因为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每个个体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的时间和所面对的性心理问题有较大差异。

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既提高了性教育的科学系统性、普及性,又能照顾每个人独特性。从本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充分看出,不管是青少年性知识的占有,还是在对异往的处理,综合性教育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都好于单纯家庭性教育或学校性教育。

3.2 家庭性教育必须和学校性教育保持一致,协调发挥作用

综合性教育要很好发挥作用,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必须保持一致,学校老师和家庭在性知识传授、性观念引导、的指导方面必须保持统一,如果出现矛盾,不仅不能促进青少年性健康成长,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性教育对青少年性心理的影响上,单纯学校性教育的效果还远好于综合性教育,具体原因是由于家庭性教育给予青少年负面的信息,导致了与学校性教育的冲突。所以学校在开展性教育时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可以适当举办家庭性教育课堂,在性知识、性观念等方面给家长相应的指导,以保持家庭和学校的统一。

3.3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性教育的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性教育的青少年在性知识储备、性心理发育、正确处理异往方面要远好于未接受性教育的。但是在接受了性教育的青少年中,相应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在性知识的储备上,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中还有14.30%的人不了解自己的第二性征发育情况,13.85%的同学在月经或遗精之前不了解相关知识,能正确掌握性安全知识的同学也仅占6成左右;在性心理问题上,接受过性教育中有3成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我国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性认识能力和性教育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珍,等.孩子们已经开始行动――四川省中学生状况调查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12.

2 罗纳,等.海淀区中学生现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5):371.

篇9

【中图分类号】 B 848.4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647-02

【关键词】 自我概念;对比研究;学生

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其发展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正相关[1-2]。自我意识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3],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要求与希望都必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科学引导青少年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笔者对河南省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进行了调查,以便为个性心理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4个地区7所城乡初中学校在校生,共调查初中生705名,其中男生378名,女生327名;初一年级学生364名,初二年级学生341名。年龄为11~17岁,平均13.97岁。

1.2 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4]和自编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PHCSS共有80道题,包含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该量表为正性记分,得分高表明该分量表评价好,如“行为”得分高,表明该儿童行为较适当;“焦虑”得分高,表明该儿童情绪好、不焦虑。所有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 不同性别初中生PHCSS各分量表及总分分布见表1。在行为、合群分量表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P值均<0.05),在焦虑分量表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P<0.05),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不同年级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比较 表2表明,初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总分高于初一年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分量表上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P值均<0.05)。

2.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水平比较 由表3可知,独生子女学生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4 不同人际关系状况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比较 见表4。不同人际关系状况学生的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人际关系良好者得分均明显高于人际关系一般和较差者;人际关系一般的学生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总分均显著高于人际关系较差者(P值均<0.05)。

由表5可知,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和焦虑外,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各个量表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济状况较好者得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在行为、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上,经济状况一般者得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P值均<0.0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男生行为和合群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说明男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较差,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女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育较早,她们更多地剖析内心的“我”,自我意识提高较快,可以更好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这与苏林雁等[5-6]的研究一致;男生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社会发展逐渐强调女性的价值,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与他人比较,使得女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这与苏林雁[5]和谢虹等[7]研究结果不一致。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整体发展较为平稳,与姚计海等[8]的研究一致,但David则认为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不断降低[9]。笔者认为,有可能是躯体外貌、智力和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意得分初二年级学生高于初一年级学生,而初一年级学生在其他量表的得分上高于初二年级学生,纵向上加以整合,整体上就显示不出年级的差异了。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外貌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表明起源于儿童时期的对自己的生理活动、身体特征的关注与认可,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智力和学校情况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说明智力和学校情况发展较快,可能是由于进入二年级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初二年级学生行为和焦虑得分却低于初一年级学生,表明生理上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挫折感。杨善堂等[10]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提示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发现自我的问题与不足,以更好地适应自我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独生子女学生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atten等[11]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家长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使独生子女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喜爱,父母对他们表现出较多情感温暖理解。张秀阁[12]认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良好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所以他们比非独生子女感受到的幸福与满足更多。

在本研究中,不同人际关系状况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同伴相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促使自我概念获得发展,如学生发现自己受到同伴的关心或欢迎,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13],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得到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自我意识水平就高。陈夏芳等[14]也认为,自我意识中智力与学校情况方面显著影响初中生个体接纳水平。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行为、躯体外貌、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济状况较好者得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在行为、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上,经济状况一般者得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在贫富悬殊较大的条件下,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是可以理解的。提示要关注贫困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5],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通过自我意识这一中介而发生作用的。笔者所调查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自我意识特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在初中生的教育及培养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进行自我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刘惠军,石俊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48-50.

[2] OVERBAY TD, PURATH J. Self-concept and health status in elementary-school-aged children. Issue Compr Pediatr Nurs,1997,20(2):89-101.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6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10.

[5]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

[6] 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4-16.

[7] 谢虹,王艳,孙玲.中学生自我意识与SCL-90结果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71.

[8] 姚计海,屈智勇,井卫英.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57-64.

[9] DAVID W, QI D, YONG X.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children. JSoc Psychol,1997,137(3):374-379.

[10]杨善堂,程功,符丕盛.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9-16.

[11]PATTEN CA, GILLIN JC, FARKAS AJ,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 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upport. Adoles Health,1997,20(4):271-278.

[12]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3):168-172.

[1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14]陈夏芳,郑全全,钟莹. 初中生人际交往中交互现象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3-445.

篇10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成为阻碍其学习的障碍。我们认为,初中学习成绩差生增多,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调查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这方面去分析学习的障碍,进而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