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短篇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4 15: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短篇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特征可以用“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来概括,试题难度较2009年有所下降,基础知识、古文、诗歌、默写、语言运用难度不大,社科文阅读出题角度多变。下面笔者就今年高考的选做题做如下评析。
一、选用经典文本。文本思想价值较高
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文学类文本节选自老舍的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实用类文本选自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思想主旨上,小说着力从侧面展现祥子朴实、勤劳、真诚的精神品格,而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则体现了尊重生命、团结自信的精神信仰。两篇文章都具备极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引导学生接触经典、阅读经典起到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二、均衡选作难度。缩小得分差距
今年的选做题,在体裁上,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新闻,理解难度较往年(2009年为哲理散文和访谈)有所降低,两者各自都紧扣文本特征出题,与此同时让考生在得分上尽量缩小差距,保持平衡。小说《骆驼祥子》理解起来相对难度稍大,但出题角度紧贴文体特征,从小说的构思脉络、人物特征、语言风格、谋篇特点等角度进行考察,均属常规传统题型,考生审题作答有的放矢、得分把握较大。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的结构较为简单,主旨理解难度不大,但审题作答的开放性较大,如第一题考察“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的构思目的,最后一题“评价这篇报道的社会价值”。这两道题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考的同时也增大了失分风险。
总而言之,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成功地在文体特征、题型设置两个方面实现了均衡难度,缩小了得分差距。
三、宏观考察与微观把握相结合
这两篇文章既有在微观上对段、句理解,如每篇文章的前两题;又有对文章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的宏观把握。两者赋分比例约为4:6,这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作品阅读中非常明显(见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出题角度统计表)。
篇2
关键词: 西班牙语专业 低年级 泛读教材 选择和使用
西班牙语在全球是仅次于英语和汉语的第三大语言,但长久以来在我国一直都定位为小语种,一般只在大学专业课或者二外课程中设置,开办的学校也非常有限。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对外联系和贸易活动的扩大和频繁,我国对西班牙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加。许多高校都新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教学在全国与同类其他语种相比是起步比较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大多沿袭在国内最权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课程中除了贯穿前后的精读课程外,就数泛读课程最重要了。在泛读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又至关重要。
国内西班牙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国内出版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两种。
一、国内出版教材
(一)《新编西班牙语课本》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外研社出版的《西班牙语阅读课本》基础上更新出版的2000年《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选编,是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一套泛读教材。这套教材因为和精读课程的教材《现代西班牙语》进度贴合,深受教师欢迎。
《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一共是四册。所有选编的文章都从国外原版教材或者书籍中摘取,保证了文章的原汁原味,而且每一册的难度设计都是梯度上升的,是配合精读教材的补充读物,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词汇量。课本的编写人还给每篇文章附上了生词的中文解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查阅字典的时间。
这套教材虽然是早前《西班牙语阅读课本》的更新,但十年的使用周期,还是让一代新过一代的学生觉得其中的文章稍微乏味或者古旧了一点。所以这套教材现在更适合作为学生课外的读物,定期布置、定期抽查,然后在课堂上花少量的时间给学生解答其中的语言难点。
(二)《西班牙语阅读教程》
《西班牙语阅读教程》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牵头,联合几所知名高校的老师一同编写,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计划出版四册,截止到2010年8月已出版前三册。
这套教材在很多方面都作了改善和扩充。首先,每本教材的体例都非常的清晰,每册十八个单元,刚好用于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都设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对阅读要求都作了不同的要求,在《编写说明》中对如何使用作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这套教材不再是简单的文章和材料的选取,增加了主题的设计和课后练习的内容。最后,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疑难句型进行了解释,文章中的生词也采用了西语解释,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生词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编写和设计,泛读课本从简单的阅读材料的集合变成完整的有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检测的系统体系。而且,本套书籍没有提供答案,虽然对于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确实杜绝了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另外,课后习题的设计紧贴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题型,也可以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可以更好地提高相应的应试技巧。
二、国外原版教材
(一)ANAYA出版的阅读读本
一般使用比较多的是ANAYA出版的一套经典作品缩写改编的系列图书。这套书籍一共分为初级、中极和高级,分别以黄、红、绿三色区分。主要以篇幅长短、词量多少来分等级。一本书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书后还附有词汇表和问题答案。这套书籍主要选取西班牙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赖子》、《熙德之歌》、《堂・吉诃德》、《三脚帽》、《玻璃硕士》等之类的名著改编,而且书前都有作品作者的一些简单介绍。这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和作家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他们阅读原作打好基础。这些书籍在近几年的新版中都附带朗读的CD,即是有声书的形式。所以,阅读之余,还可以让学生做听力练习。
(二)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
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要。
《新西班牙语故事》(Nuevas narraciones espa?olas)是一套让阅读变得很轻松的一套丛书,一共是四本,也分初、中、高、特级。丛书全都围绕一个叫托维斯(Tobías)主人公展开,每本包含五十个小故事,短小精悍,趣味无穷,有很典型的西班牙式的幽默。这套丛书出版较新,其中有一些非常实用地道的西班牙表达方式。每篇文章后也有一些词组句型的西语解释,还有一些设计的问题,但最有意义的是从文章延伸出的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
这套丛书,或者让学生课外阅读,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章并提问,以听力理解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书后的话题。这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同步得到训练和发展。
《短篇阅读故事》(Historias breves para leer),这套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本,故事比《新西班牙语故事》中的略长,每篇大概有1500个词,但都比较简单。适合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使用,而且因为篇后有很多关于语法、词法的练习,这套书籍适合做课堂上的快速阅读练习。
除了以上的两套丛书外,SGEL还有许多专为学习西班牙语的外国人设计的消遣类的阅读书籍,都是一些侦探类的小故事,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在课外使用。
以上主要罗列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泛读课教材,但这些大多仅适合在课堂上使用。泛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和词汇量,而这样仅仅通过每周两三页的阅读量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课外的大阅读量是必需的。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资源的收集虽然简单很多,但是资料的筛选尤其重要,这其中教师需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三、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资料的选择和使用
低年级的学生,因词汇量有限,语法结构还不健全,所以适合的原文读物并不是那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国外的儿童读物
从语言本身来说,这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泛读读物。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有的时候会稍显幼稚。需要选择一些语言简单,但思想性丰富的作品。总结使用过的一些材料,有这些推荐:关于一个戴眼镜男生小马诺林(Manolito Gafotas)的系列故事,女作家埃尔维拉(Elvira Lindo)为这个人物一共创作了七本小说,这个系列都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语言幽默,而且口语化。曾经获得过西班牙行星奖(Premio Planeta)和纳达尔奖(Premio Nadal)的女作家安娜・玛利亚(Ana María Matute)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比较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虽然是讲述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但其中刻画的却是孩子的残忍和无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中如长篇《尤利西斯号的偷渡客》(El polizón del Ulises),短篇如《干枯的树枝》(La rama seca)等都是很好的浅易读物。
(二)从英文翻译的西语作品
因为是翻译作品,所以一般使用的词语也比较简单。从英文到西班牙语的翻译比从英文到中文的翻译保存了更多原文的风格,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初步体会一下翻译的奥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利・波特系列。有中文译文和电影的铺垫,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书籍中。
泛读课程在西班牙语的基础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借用另外一种语言,打开另外一扇更大的门,直接了解更多的国外社会文化动态。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以文化文学为载体来学习并提高外语水平。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从这样的阅读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岑楚兰,蔡绍龙.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陆经生.西班牙语阅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74-01
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自主能力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组织小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从基础上奠定小学生热爱阅读,正确阅读的能力,有效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强化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环境
师生互动是促进课堂有效信息交流的关键,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师生互动机制,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必须要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导读,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同时配合音乐、语言、肢体动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唤起他们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欲望,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等方式,强化他们对文章内容与内涵的理解,在强化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交流。
比如:《秋天》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唯美画面,或者利用肢体语言以及表演的形式,展现秋天落叶优美意境。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为大家亮度课文,之后鼓励学生来扮演课文中各种秋天的景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想象秋天的美妙情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双份主体,体会阅读之趣
不同于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方式,与其有着鲜明的特点。出于对声、韵有较强的敏感度,因此,可以对低年级学生采取多样化阅读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范式,“以读促思”的教育模式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将比较大型的文章缩短到篇幅较小的课文,学生阅读更加容易,理解的也更为深刻、透亍1热纾貉∪∫欢ǖ氖词、短篇文章,让学生找到语言平仄押韵规律,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提高阅读的兴趣。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木兰从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解决字词句障碍的问题,然后学生仔细阅读整篇文章,并思考文章大意,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仔细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让学生结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确保最终的理解方向不偏离主题。教师可以询问:“为什么花木兰要女扮男装?为什么她从军这么久没人认出她是女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到问题答案。这种带着问题思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文章,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阅读文章的迷茫,让学生快速的找到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结合背景资料,掌握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方法,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提升了个人能力,成功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后,许多学生的思维仍然无法脱离文本内容,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需要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精细文本解读,激发阅读之思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文章的细节,发现那无法察觉的小处,才能拥有大的智慧。比如说,一个大型活动需要有多个小细节共同组成,虽然每个细节较小,但是却能通过这些小的细节,反映出教育的智慧和哲学,成功的教师也一定对这些细节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推敲。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分析并思考文章的能力。通过对字词的认真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从根本上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夜以继日的磨练学生的意志,注重教学中的设计细节,确保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找到解决问题的“点”,并拥有坚持不懈认真学习的毅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收获自主学习、阅读的快乐。
在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语文低段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实践创新引导、丰富其人文内涵作为重点,以创设师生互动机制、深入挖掘课本价值、把握重点为主,真正落实学生自主阅读培养,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对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教学中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并为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 陈美丽.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的重要性[J].课外语文.2017(01)
[2] 陈 芬.浅谈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小学).2016(01)
篇4
关键词: 小说《最危险的猎物》 扎洛夫人格分裂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最危险的猎物》(The Most Dangerous Game,1924)是美国短篇小说作家理查德・康奈尔(Richard Connell,1893―1949)的代表作,曾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并被搬上银幕,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和《现代大学英语阅读4》同时收入这篇小说,可见作为美国短篇小说经典,它的地位毋庸置疑。本文通过细读的方式来分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第九单元对该小说的节选,主要探究扎洛夫的双重人格,从而揭示其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所带来的灾难。
一、举止优雅的文明人
扎洛夫给瑞斯福德留下的第一印象极深:举止文明,谈吐文雅,很有教养,长得也帅,尤其是他那漆黑的眉毛与胡子,简直“像外面的夜色一样黑”,还有那漆黑的眼睛,黝黑的面色。扎洛夫的彬彬有礼最先体现在他与瑞斯福德的对话当中:“荣幸地欢迎著名的猎手瑞斯福德先生光临寒舍。”“请吧,瑞斯福德先生,让伊凡给你带路。你需要换换衣服,吃点东西,休息一下。”扎洛夫礼貌的言语,周到而善解人意地款待瑞斯福德,使读者对他产生一个好印象:良好的素养、谦逊和热情好客。在向瑞斯福德提议进行猎人游戏时,他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说当天晚上他们两个要打猎,似乎两个人是地位平等的游戏参与者,而实际上扎洛夫是猎人,瑞斯福德成为了猎物。他还使用了这样的句子:“我可否斗胆给你提个建议,你会发现我的游戏会比伊万的要有意思得多?”他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如果瑞斯福德不接受他的提议,就会被扎洛夫的助手伊万鞭打致死。这样把瑞斯福德逼上绝境,使他不得不参与这次残忍的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将军也大方地说如果自己输了会心甘情愿接受这个结果并立刻释放瑞斯福德。他善意地提醒瑞斯福德那些危险的地方,比如“死亡沼泽”,还给他提供了不错的装备和足够的时间来躲避他的捕猎。说完这些他深深鞠了一躬,非常绅士地离开了房间。这一切都体现了将军尽量使这场较量变得公平。在几个回合较量中,扎洛夫自己受了小伤,失去了助手,但他并没有恼羞成怒,反而非常享受这种刺激的游戏。在第四轮较量中,瑞斯福德慌忙跳入大海,扎洛夫以为瑞斯福德丧命,然后回到住处。作者叙述的是一段非常悠闲、惬意和舒适的场景:扎罗夫轻呷着白兰地,点燃一根香烟,哼起《蝴蝶夫人》的曲子,晚饭吃得格外的香,在书房里读了好一会儿的书,到了十点钟才起身前往卧室,他感到虽然疲倦但心情十分舒畅。即使发现瑞斯福德出现在卧室中,他也并没有乱了阵脚,也没有认输,而是欣然接受和瑞斯福德的最后较量。所以,从整篇文章来看,一个文明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扎洛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几门外语,懂得欣赏歌剧,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内心坚强。但是,读者切不可被他彬彬有礼的外表所迷惑,在他文明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一颗残忍粗暴的心。
二、丧失人性、凶恶残暴的野蛮人
扎洛夫曾是俄国的一名哥萨克将军,十月革命后他逃离俄国,来到荒岛,捕猎成为他生活的唯一内容,乃至全部意义。渐渐地捕猎对于他来说越来越轻而易举,他也越来越厌倦,不仅厌倦了捕猎,而且厌倦了生活,简直到了要自杀的地步。直到他想出了一个新的捕猎方法:猎捕人,因为人会思考,会推理,越难捕到,越能给他的捕猎过程增添刺激性为了寻求刺激,满足自己捕猎人的需求,扎洛夫竟然利用灯光向海上的船只发送错误的信号,把船只引到满是礁石的航道上,好让船只触礁,然后逼迫到岛上寻求救援的船员成为他的猎物。这是不折不扣的谋杀,但在扎洛夫看来,这不过是一场游戏,是一种经过猎物自由选择的、绝对公平的fair play,因为来客是“自愿”选择打猎的。而瑞斯福德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狩猎家,他的到来意味着扎洛夫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这一场狩猎活动必定充满刺激,值得期待。
开始时,他极力表现友好,拉拢瑞斯福德参与到这场刺激的游戏中,在瑞斯福德拒绝之后他又婉转地说,要么做自己的猎物,要么做伊万的鞭下之鬼。总之,瑞斯福德面前是死路一条,不得不接受这场残忍的以生命为代价的游戏。随后,扎洛夫在对瑞斯福德的善意提醒时,提到了“死亡沼泽”,这是个危险的地方,“一个蠢货到过那里。最可悲的是拉扎勒斯也跟了去,它是我最好的猎狗。”(264)言外之意是,一条人命没关系,可惜的是猎狗不能再替我棵了。在扎洛夫眼中,人命还不如狗命值钱,这表现了他对人生命的不屑一顾。在游戏结束后,他回到卧室,在休息之前,他对猎狗说:“下次会有好运的。”因为扎洛夫通常会把捕猎到的人喂狗来犒劳它们,可是这次他的猎物瑞斯福德逃跑了,只希望下次能捕到猎物来做补偿了。
三、社会达尔文主义毒化下的死魂灵
扎洛夫之所以惨无人道,归根结底,是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在作怪。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达尔文进化论,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思想常被用来强调人种差异,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等等。以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分为强者与弱者、猎人与猎物,适者生存。对许多西方人来说,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猎场,统治它的是丛林法则。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扎洛夫认为生活是强者的专利,弱者的职责就是为强者提供娱乐。在他眼里,他捕杀的水手都是人渣,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混血儿,他们20个人合起来也不及一匹纯种马或一只优秀的猎犬值钱。
可以说,扎洛夫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猎手,而是一个现性主义者,他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乃至社会达尔文主义发挥到了冷酷和荒谬的极端,俨然以一个哲学家、分析家的口吻,冷峻地分析把人当做猎物的理由(“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动物来猎取……理想的猎物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答案是:必须有勇气,有智谋――而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思维能力。好在有一种动物能够思维。”)。对于扎洛夫来说,生活是强者的,弱者存在的意义只是为强者提供乐趣。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他才会设下陷阱谋杀同类,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使得他能够毫无罪恶之感地、谈笑风生地描述自己一手制造的海难,谈论他所猎取的对象(“我猎取的不过是世上的渣滓――不定期货船上的船员。”),甚至认为自己给对手那么多的优惠和让步是绝对的慷慨大方。
但是,这种世界观带给他的只是短暂的刺激和成就感,最后他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瑞斯福德。在这种变态的世界观的作用下,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落得玩火自焚的可耻下场。
扎洛夫的外在和内心之间形成了一个悖论:内心越是野蛮,语言越是礼貌;行为越是残忍,举止越是优雅。细致周到、关怀体贴、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言辞和礼节终究遮盖不住扎洛夫邪恶、野蛮、残忍、的本性。扎洛夫之类的“文明人”居然为了寻求刺激不惜设下陷阱谋杀同类,视杀人为游戏,把人的生命看得一文不值。人性何在?道义何在?而且,扎洛夫之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无法设想,这种弱肉强食的游戏倘或延续下去,蔓延开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对于整个人类来讲,这种游戏难道不是最危险的吗?
经过三天的磨难,瑞斯福德体验到了被追捕的感受――恐惧,对痛苦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最后,瑞斯福德终于战胜了死亡,赢得了这场游戏,瑞斯福德世界观肯定会发生变化,不会像以前那样打猎了。故事的结局反映了作者的信念。成熟的读者应该超越猎人追捕猎物的故事去追寻这篇小说的政治和道义主题。
参考文献:
[1]Connell,Richard.The Most Dangerous Game[A].In Hou Yiling (ed)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Companion Reader 4(C)Be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吴丽.最危险的游戏,最野蛮的文明[J].济南大学学报,2006.05.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营养”,但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文章呢?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下面我就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一、巧设疑问,博览群书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我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引出疑问,如①女娲为什么补天?②女娲怎样补天?③结果怎样?等等,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使学生不盲目、有目的的读。这样一来,学生都知道必须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激发兴趣,摘录语句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扩大读量,汲取养分
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
篇6
每到世界读书日,朋友圈里从不读书的人又开始秀读书了。这没什么不好的,秀读书这件事情,不比秀名牌包包更不靠谱。我也有自己的偏见,觉得秀读书总比秀包包好。
名牌包包我秀不起,读书,我总可以跟土豪们同台共秀吧。
在读书面前,人人平等。
读书本来是现代人必需做的一件“必要的事情”,与空气、水分、食物一样必要,但是,因为目前盛行的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把读书看成是无用而奢侈的消费了,那个时间浪费在阅读上,不如去购物,不如去喝咖啡。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太好,而常常忽略自己的精神需求。
读书,是“智人”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根本区别。
“世界读书日”我一般没空读书,没空秀读书。我忙得很。首先,我要到图书网去看谁有优惠,而“趁火打劫”,赶紧把放在“购物篮”里等待时机的那些书买回家。
这些年物价飞涨。虽然书籍也涨价,但总体来说比鸡蛋、水泥和地皮便宜多了。每次买书、尤其是买了打折很厉害的书,我都感到很内疚,似乎又占了谁的便宜。
这种小农心态,这种小富即安的满足感,及由此萌生的惴惴不安感,很像是过去小地主小富农――其实没什么财产,多收三五斗就吓得直哆嗦,恨不得挖个地洞把自己藏起来。
卡夫卡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地洞》,里面的主人公每天都忙着在修“地洞”,他/它小心谨慎,心惊胆战,总觉得自己会烦什么错误,导致天敌轻易地侵入自己的领地。为此,他/它不断挖洞,从一室一厅拓展到三室两厅,还挖了一个逃跑暗道,随时打算开溜。即便如此事无巨细地去弥补各种可能的过错,但他/它仍然惶惶不可终日。
莫言也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地道》,主人公方山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个地道,把超生又怀了新一胎的老婆藏在里面,像对付日本鬼子一样与计划生育工作队斡旋,斗智斗勇,在极其简陋而艰辛的环境下,他为自己的老婆接生了一个儿子,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地洞》与《地道》,是我读过的最令人不安的小说。还是让我们来谈谈更加快乐的阅读吧。
我现在对阅读的思考有了很大的变化,经典阅读固然很重要,但我更推崇“面向未来的阅读”。此前,我还专门做了一个与“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推荐阅读书目。虽然是一名文科生,但是我也有提升自己科学素养的强烈愿望。
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知识生产力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激发,用发明家、未来学家雷・库什维尔的说法,是“指数级增长”。这导致在知识爆炸面前,一切都是新的,知识在快速地生产出来,而让过去的知识迅速地变旧――包括我这篇文章。
很少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抱残守缺,守着“经典”在那里一唱三叹,摇头晃脑,如同卡夫卡《地洞》里那个不知名的动物。
我把知识分为“高保值知识”和“高折旧知识”两种。
作为一个现代人,区分这两种知识,并更为高效地、有针对性地阅读,尤为重要。
从阅读角度来说,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深入下去进行“深阅读”,而形成你自己的独特趣味,并创造出“一个人的书架”,是最重要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性的阅读。通过这种长时间的阅读和积累,你就创造了你自己,或者说,你协同另外一种力量来共同创造了一个“新人”。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著作,是我的“一个人的书架”里最重要的藏书之一,不仅仅为了摆设,而是经常搬到床头翻阅。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我非常喜欢,常向学生和家长们推荐,其中《树上的男爵》最得我心,常读常新。我一度想写自己的“上树小说”《树上的男孩》。最近几年,我写了若干篇歌颂树的文章,也写了几篇上树经验的散文,越来越接近要动手写《树上的男孩》了。“树上的男爵”柯希莫,是我远在万里之外意大利半岛上的兄弟,失散已久,几百年未见。
卡尔维诺有一部长篇小说《寒冬夜行人》,也是我的挚爱。
卡尔维诺在书中写到读书,以及读书的各种必备姿势,绝对是读书神器。
跟你们分享一下开头: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门最好关着……
你要先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小沙发上或是躺在长沙发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床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张吊床的话;或者躺在床上,当然也可以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
你们看看,找个读书的姿势,竟然如此繁复,但这不正是我们阅读姿势的最丰富的描写吗?
卡维诺在小说里继续写道:
“……理想的阅读姿势是找不到的。过去人们曾站在阅读架前看书,习惯站着。那是因为他们骑马骑累了,站着就是休息。以前还从来没人想到过骑在马上看书;可今天,骑坐在马鞍上看书,把书放在马背上或者用个特制的马具把书挂在马耳朵上,好像对你挺有吸引力。”
读书的姿势,真是有成千上万种,最适合你的那种,是什么呢?
小孩子可能喜欢趴在沙发背上阅读,钻进被窝里头戴“矿工灯”阅读,躲进帐篷里紧张兮兮地阅读。
我自己是“树上的男孩”,曾在番石榴树上搭了窝棚,打算一生都在树上过,不再下地直立行走。我最爱的阅读姿势,是骑在树枝上,一边随风摇荡,一边看书。当时看的是连环画,小人书。那是一个书籍贫乏的年代,有小人书看就很不错了。《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全都是人杀人,战争与战争,人与人争战。那样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世界,我不愿意加入。我还是在树上呆着好了。但我不是《树上的男爵》里那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柯希莫,最终必须加入这个社会,学会直立行走,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做作业,学会刷题考试。农业文明所缔造、凝结的一切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对我这样一个采集文明前期的野孩子进行了精准制导打击,以各种大山小山,消除了我身上的一切“孙悟空”。以至于到现在,我成了一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圆人。
只有读到那些超有创意的,让我悠然神往的杰作,这才让我从人类社会中灵魂脱壳,回到树上的世界。如宫崎骏名作《百变狸猫》里的白领回到公园,重新变成狸猫,欢聚一堂。
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里继续写道:
“喏,干吗愣着?伸直腿,抬起脚,跷到一个软垫上,跷到两个软垫上,跷到沙发扶手上,跷到沙发上,跷到茶几上,跷到写字台上,跷到钢琴上,跷到地球仪上……调一调灯光,别让它太刺眼。”
这就是阅读的各种可能,也是各种不可能。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个老顽童,他不给你任何装出“博览群书”的机会,他一开始就消解了你的各种可能预期:
“你不要期待这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后,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姿势读下去,发现这本书装订错误。你正入迷呢,满心盼望着赶紧看到结尾,知道结局呢。结果书装订错了,把别的小说装到这本书第一章的后面,形成了一本貌似封面很好但内容错位的书。你气得要死,找出版商要求退换。
但是,阅读,为什么就不可能是这样“混乱”地、装订错误的阅读呢?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一本书,还没读几页,就放下了读另外一本书,这样交叉阅读,好像是装订错误一样。各种不同的信息混入你的大脑,开始发酵,让你眩晕,让你迷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种农耕文明时代的目标太直接了,逼格太低。
现代,你可能是在装修雅致的书屋里读书,也可能是在茶吧里读书。
你可能一边喝茶,一边焚香,一边眺望蓝天流云,一边随意地翻阅某本装帧漂亮的书。你在读心灵鸡汤,你在读励志作品。你假装阅读,其实是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姿势来传播自己。有了微信和微博,你随时可以自拍发朋友圈。你人生中可能从来不读书,家里根本没有书架,加起来也不到一百本书,很多还是时尚杂志、报刊文摘――你把这些也当成了读书。有何不可呢?凡是印成文字的,都可以称为阅读。
互联网时代找书的手段太多了,电子阅读也越来越方便了,如果你真的喜欢阅读,何必太注重形式?你完全可以在手机上阅读,在kindle上阅读,在ipad上阅读,在笔记本电脑上阅读。事实上,你的大多数文字阅读,都是在电子介质上完成的。
你唯一缺乏的,可能是“深阅读”的意识,和“组团阅读”的习惯。你的阅读,可能全都是消遣的,这就是你的一个小小的问题。阅读带有消遣功能,但是消遣不是阅读的唯一功能。你要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书”,随着这本书一起,进入激荡你心灵的世界。然后,不断拓展你的阅读边疆,成为阅读世界里开拓疆土的君王。
在写作中,你是你创造的虚构世界里的君王;在阅读中,你也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成为你自己阅读王国的皇帝。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不同,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持续,你形成的“一个人的书架”也不同。这要比名牌包包,更能呈现你的个人独特性。
我一直强调阅读,要形成“一个人的书架”。我这两天读一个五年级小朋友写的七千字科幻小说《楚门的世界》,被他小说里轻松穿插的宏大宇宙叙事震惊了,到处推荐。他小小年纪,就因能更为自由地阅读,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的书架”,对科幻、科学及相关的知识,运用起来了如指掌,头头是道,整部作品在逻辑上显得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又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知识一定会不断涨价的,就像人们对房产投资一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知识。趁着大多数人没有醒悟过来,我们还是先屯书吧。别的不说,起码纸张成本和印刷成本每年都在飞涨,你买到一本好书,就等于买到了一只好股票,坐等升值。
阅读,与印刷术密切相关。从过去拆开一卷帛书、摊平一册竹简,翻阅一本椠印线装书,触摸一本羊皮卷,到后来大规模活字印刷,知识开始普及,不再被少数特权人士掌控,人们开始被普遍地启蒙,而从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的一个核心认识,是“大写的人”站在地球上,信心十足地思考问题,探寻宇宙,不多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从那之后,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我们所表达的世界,与之前完全不同了。这次“知R革命”,会让人更多地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92-001
同学们,无论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是热情似火的夏天;无论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还是那银装素裹的冬天,都各具风情,令人赏心悦目。若是在这样的美景之中,能一卷书、一杯茶、一盏灯、一吟哦、一领悟,那该是何其幸福,何其快乐的事啊!
走近书店,我们常常会迷失在那一排排书架之中。快餐文化的铺天盖地,让人几乎忘记了名著经典的模样。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籍,将直接影响我们阅读的快乐程度。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方面合理地选择课外读物。看什么样的书籍,合不合乎自己的“胃口”,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每个人受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有专属于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籍。有的同学喜欢阅读生动活泼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同学则喜欢阅读耐人寻味、一唱三叹的中外名家名著;有的同学喜欢阅读诙谐幽默、言简意赅的短篇小说;还有的同学也许又偏爱阅读帅气威风、严密推理的侦破探案作品……在选择什么作为我们的阅读对象这个问题上,同学们首先应该坚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只要不是什么低级趣味、无聊寡淡的东西,还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但是,一味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不甚有兴趣或是涉及其他方面的书籍一概否定,全盘拒绝,会造成我们阅读面狭窄,知识贫瘠,这样长期阅读下去,对同学们来说将是弊大于利。大家都很熟悉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在谈到少年儿童阅读书籍的时候就曾说,读书应如蜜蜂采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盯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正所谓只有读百家书,才能博采众长。所以,同学们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可以经常和小伙伴交流,看看别的同学在阅读什么,哪些书籍是大家交口称赞的“热门书”;还可以听听家长和老师的推荐,进行多方位、多类型的课外阅读。古人说,读史能使人明智,读诗能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趁着童年的春光正好,进行多方面广泛的阅读,丰富积累,扩大眼界,陶冶性情和品格,是同学们进行快乐阅读的首要条件。
当然了,选择好自己的阅读读物之后,同学们切不可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地阅读,只是走马观花地注意故事情节,所得就非常浮浅了。读书要做到“五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能让人深刻和成长的事,所以要么不读书,要读就要读透,要向陶行知爷爷说的那样,钻进去,展开来。向雷锋叔叔那样,学会在学习之余挤时间尽享阅读的时光。同学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质量的阅读不看速度,也不看数量,咱们应当在身心愉悦的阅读过程中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交流碰撞,让思想快乐地飞翔。阅读结束后,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比如举行阅读笔记展,让我们来看看别的同学的阅读笔记,了解他们是怎样阅读的,有什么心得或是触动,和自己的比较一下,一致或是相背,到底谁对谁错;再比如参加“阅读沙龙”活动,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可以向别的同学推荐优秀读物;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就大家都阅读过的书籍进行讨论,可以针锋相对,也可以“英雄所见略同”……记得李老师班上的同学们曾经就《麻雀》这篇文章开展了阅读沙龙活动。同学们将自己在阅读中最受感动的语段做成小卡片,在活动中绘声绘色地朗读,摘录相同语段的同学还进行了朗读比赛;大家在讨论中都谈到自己被老麻雀的伟大母爱所震撼,由此还积累了一些赞颂母亲,歌颂父母之爱的相关文章和诗歌,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就在大家一致为老麻雀以爱的力量吓退猎狗而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也许猎狗不是被吓退,而是老麻雀的行为让它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感动所以走开。他的见解起初受到同学们的批评,但是争论后大家觉得他说的颇有几分道理,于是大家欣然接受这温馨而美好的另一种诠释。同学们,你们看,参加这样有趣而有益的阅读沙龙活动,真是让人“胜读十年书”啊!
当然,阅读之后的交流还可以发生在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不仅可以,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交流,因为触及心灵,所以能让同学们想得更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李老师在班上一直开展着“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亲子阅读活动。许多同学和家长阅读相同的书籍,一起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擂台赛等。在丰富的亲子阅读中,许多同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更具个性的价值判断。所有这些都是同学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呀!当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当它像呼吸一样和我们如影随形,那么,你的生命之旅将就此走向精彩纷呈。
篇8
迟到的“走红”
近年来,作家麦家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图书出版界和影视界都刮起了一阵又一阵“麦旋风”。前不久,他再度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其长篇小说《解密》英译本在上市首日即改写中国作家在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闯进英国和美国的亚马逊图书排行榜。
《解密》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的辉煌与陨落。这个身世曲折、患有自闭症的年轻人,因缘际会成为一名密码破译员,为国家服务并立下功勋。但在研究一部顶级密码的时候,容金珍因为遗失了记录思考过程的笔记本,最终精神崩溃。
出版于2002年的《解密》是麦家的第一本小说,让默默无闻的他声名鹊起,并因为根据此书改编的电视剧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十余年后,这部谍战小说又让麦家跻身国际超级畅销书作家之列――美国FSG出版社开出了高达15%的版税(如果销售超过10000册),预付版税10万美金。
“如此高的版税和订金,在我十多年的版权交易经历中还是第一次,中国作家在海外的版税大都在6%-8%,”麦家作品的海外版权人谭光磊说。他是台湾光磊国际版权经纪有限公司总裁,自2010年同美国FSG建立版权交易关系后,先后推荐过14本中文小说,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签单。但看到《解密》后,FSG迫不及待地要出版这本书,并连同《解密》的姊妹篇《暗算》一同签下。
麦家的成功对整个中国文学市场来说,不亚于一针兴奋剂。长期以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版权引进与输出比在2003年高达15:1。虽然逐年缩小至2012年的1.9:1,但输出种类多集中在中医、古籍、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领域。以输出地域来看,主要在中国台港澳地区和韩国、日本等汉文化辐射圈内。对一个以5000年文明为傲的国家来说,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解密》受到西方读者欢迎,与它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悬疑成分、家族传奇、破译密码、中国近代史等因素构成一个迷人的组合。但它的“意外”走红也得益于两个重要因素:翻译和人。“解密”这两个环节,也许能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为全世界读者所熟悉。
晚点飞机送来的好翻译
2010年,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当老师的米欧敏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因为飞机晚点,无所事事的她在机场书店买了两本书,《解密》和《暗算》。因为电视剧的热播,这两本书近五年来都被放在书店的醒目位置。但米欧敏对此一无所知,她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古汉语博士学位,中国当代文学并不在她的阅读范围内。
米欧敏之所以要买这两本书,是因为她的爷爷在二战时期曾为英国谍报机构效力,在世界头号破译家阿兰・图灵的指导下工作。米欧敏随便翻译了其中的几章,准备给她爷爷看。
米欧敏的译文干净利落,又透着一种古典的美和异国的气质。麦家文字中透露的那种隐秘、诗意的张力,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能让异国读者也捕捉到那种美。“这样一个怪异、扭曲、非常的故事,却被作者用优美生动的散文化的语言书写了出来,”《经济学家》3月书评《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中国小说》,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终于,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
事实上,中国过去35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因为中译外的翻译人数极少,这些作品无法让西方读者、甚至国外的出版社见到。“翻译是二度创作,他们既可以把一部二流作品提升为一流作品,也可能把一部经典之作糟蹋掉,”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解文阁(笔名大解)就没有麦家这样的好运气。2012年,他曾为自己20万字的作品《悲歌》寻找英文译者。在多处碰壁后,他终于找到敢接下这项工作的翻译,但报价高达800元每千字,这是一般英译中翻译的10倍,远远超出了他能承受的范围。
中国作协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3年9月,它联合中国外文局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为20部当代短篇小说寻找翻译。截止到2014年3月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6篇稿件,希望能在这些参赛者中寻找下一个米欧敏。
专业的版权人
麦家的另一个好运气是专业的版权经纪人。他曾对媒体说,在谭光磊联系他之前,他对版权一无所知,即便他本人愿意承担翻译费用,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在中国甚至亚洲,作家都是直接与出版社联系。但在英美,因为市场规模大且产业发展成熟,能够允许更细致的分工,所以出现了版权经纪人制度。这些经纪人挖掘好的书稿,代为寻找合适的出版社、洽谈合约细节,协助宣传,同时也经手影视版权、海外版权、衍生权利(如大字版、有声书版)的授权事务。作者本人则可以专心创作。
谭光磊2004年开始做版权经纪人,并成立了自己的版权公司。他曾引进过《追风筝的人》、《风之影》等畅销书的中文版权,2009年开始向国际市场推送中文图书。“版权输出需要了解国际出版界的游戏规则、话语系统和人脉,”谭光磊说,“我们要打进这个西方产业,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谭光磊目前同16个国家的版权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发现好书后,他会精心翻译样章,撰写故事梗概,然后把资料发给合作的公司。这些公司会发给本国的出版社,并安排会面和谈判。“这些都是基本流程,”谭光磊说,“能不能成功,有时还要讲机缘。”
他从2009年底开始推《解密》的外语版权,但一年多没有动静。2011年初,米欧敏联系到了谭光磊,并给他翻译的样章。谭光磊赶紧重新整理材料,通过英国的书探朋友,传到企鹅图书的主编手中,最终决定签下英文版权合同。2012年,完整英译稿出炉,谭光磊向FSG卖出美国版权;2013年是西班牙文、土耳其文、法文和希伯来文版权。2014年英文版上市后,媒体好评不断,其他国家的版权接着陆续成交。
篇9
关键词:赛珍珠 角度 方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潮流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赛珍珠由于她的跨国经历和她所接受双重文化教育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视角,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异质文化双方价值观上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在全球化态势下研究赛珍珠的作品及其价值,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赛珍珠的文学创造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外学术界对赛珍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郭英剑曾将赛珍珠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5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赛珍珠的研究与评论是自由争鸣性质的,不受非艺术因素干扰的,因而总体是比较客观的。第二阶段(1950―1980年)。中美双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赛珍珠的作品基本上属于禁书,有关的研究文字不仅量少且失于公允。第三阶段(1980―)。经历了“”的惨痛教训使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东西方交流的必要性。八十年代末,对赛珍珠作品的研究呈现出逐渐繁荣的局面,各种赛珍珠研讨会纷纷召开,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也都应运而生。
一.赛珍珠小说研究的角度
随着赛珍珠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被赛珍珠的独特视角和写作方法所折服。对待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作品本身的评论鉴赏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思想的审视,涉及到写作动机、写作倾向、写作风格,以及作品题材、结构、人物描写等各个方面。目前对赛珍珠小说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赛珍珠代表作本身的主题、人物和民俗等的研究。1994年尚营林分析了赛珍珠作品中的主题,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恋土和传统家庭模式。1996年,姚君伟就《大地》及其他代表作的人物形象分析推出了系列文章,他从王龙的负疚感这个视角王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周松林和刘龙对《大地》中的婚嫁状态、神观、食俗、住宅样式和服饰等各种中国社会民俗都做作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2.对赛珍珠人文精神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作为中西方文化桥梁的赛珍珠,在全球化思潮的推进下,探讨其所做的各项促进文化交流的人道主义工作,以及在一定的情感背景下所生成的作品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朱希祥的《全球化语境中的赛珍珠研究》鲜明地阐述了全球化时代下赛珍珠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为我们提供了对待异质文化的视角与方法。李淑秀通过对《大地》、《群芳亭》和《东风・西风》的分析,探讨了赛珍珠的人道主义精神。2010年张桂玲在《论赛珍珠其人其文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中提出了以赛珍珠强大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对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姚君伟在《赛珍珠在中国的命运》和《我们怎样接受一个外国作家――赛珍珠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两篇文章中探讨了过去几十年来赛珍珠作品在中国的不同命运。刘海平在赛珍珠母校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主办的“赛珍珠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上也曾经做过《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的再审视》的专题发言。
4.对赛珍珠作品中所渗透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如周锡山的《论赛珍珠创作和论说中的辩证思想》具体阐述了赛珍珠对自己认识中国的辩证思想,对中西文化交融的辩证认识等。2004年,李贻荫通过对《梁夫人的三个女儿》的分析探讨了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哲学思想。
5.对赛珍珠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2007年曾青梅通过对赛珍珠的《闺阁》与张爱玲的《金锁记》对比研究,探讨了赛珍珠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源。兰守亭的《鲁迅与赛珍珠小说人物形象比较――以阿Q和王龙为例》以及朱坤领的《中国女性的悲歌与颂歌――论赛珍珠与萧红女性题材创作的差异》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赛珍珠和其他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对比研究。
6.对赛珍珠的创作风格与特色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雨初在《作者勃克夫人》一文中从风格、题材、结构、人物描写和写作态度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地》的写作特色。2004年张春蕾对赛珍珠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有过一番研究,认为赛珍珠“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她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情节结构的布局安排、叙述方法的变化运用”。[1]
7.对赛珍珠翻译作品的研究。《水浒传》作为赛珍珠的一部典型译著,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关注。如唐艳芳的博士论文《赛珍珠翻译研究》、以及朱文武的《语用等效与文化信息传递的矛盾――对赛珍珠英译本评价的思考》等都是对赛珍珠的译著《水浒传》的研究。
二.赛珍珠小说研究中的方法
对赛珍珠作品的研究,从研究的理论方法看,既有运用传统方法的研究,也有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原型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等新方法的尝试。
1.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90年代,姚君伟、刘海平等学者都研究了赛珍珠对女性命运、地位和自我实现的关注以及赛珍珠对待中国妇女的态度。21世纪以来,关注赛珍珠女性主义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王利娜的《女权主义的先行者――读赛珍珠》,庄晓敏的《顺从与反抗――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赛珍珠中的阿兰》等。
2.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方法。郭英剑于1994率先把赛珍珠纳入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野,在《赛珍珠: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中对赛珍珠的创作进行总体把握,他认为赛珍珠是一位反殖民主义者,是后殖民主义作家的先驱。2011年晏亮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关怀――以赛珍珠、杜拉斯为例》一文中阐释了赛珍珠和杜拉斯作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渗透了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有效联合。
3.原型批评的方法。沈阳师范大学的王家勇独辟蹊径地根据弗雷泽的《金枝》中所描述的社会的无意识象征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比较研究了赛珍珠《大地》和中国作家叶紫《丰收》中土地的原型主题――死亡与再生。2008年朱骅在《幻梦与原型:赛珍珠笔下的“中国话语”》中指出了赛珍珠将西方知识话语中的“农业中国”原型与美国海外扩张的“新边疆”梦想结合,在不自觉中迎合了海外殖民的国家意识。
4.跨文化的方法。在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上,姚君伟推出了国内首部相关专著《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率先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视角切入,倡导对不同文化的建设性价值观念持宽容和接受的文化态度,从而论证了赛珍珠是积极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者。除此以外,他还在《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中谈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是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还是维持互相误解的状况,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是这个时候,我们联想起当年曾经通过多钟途径进行跨文化对话的赛珍珠。”[2]
5.比较文学的方法。北京大学的顾钧在他的博士论文《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读解》(2001)中,从形象学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赛珍珠所塑造的中国形象。2010年吴小鹏又从形象学的角度,以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
6.生态批评的方法。生态批评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向世界扩展的批评浪潮,它站着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成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3]闫建华在《解读赛珍珠的生态意识》一文中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了赛珍珠的《大地》,分析气候在《大地》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龙与土地的悲欢离合,也决定了王龙生命的轨迹和意义。[4]朱丽在《赛珍珠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微》一文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把生态关注与女性思想结合起来,关注父权制社会中的生态问题与女性的生存状态。
赛珍珠一生都致力于构建中西文化之桥,并力求达到“天下一家”的境界。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我们研究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的美国女作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张春蕾,徐晓明:《文化交叉小径边的一脉馨香――赛珍珠短篇小说创作特色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页。
[2]姚君伟:《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外语研究》,2011年第4期,第98页。
[3]闫建华:在《解读赛珍珠的生态意识》,《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90期,第274页。
[4]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17页。
篇10
一、教材编选中的文体观念
当今诸种中学语文教材,在文选与单元编排中,一般采用三种原则:以主题归类编排;以文体归类编排;以学生认知规律编排。其中,以文体归类编排的原则,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显得更为重要。
仅以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下简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可以看到,这套教材全五册,共设计二十个单元。从大的框架来说,是以传统的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来划分归类的,同时增加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科普文章、随笔杂文、文艺评论、自然科学小论文、演讲辞这六种体裁,变为十大类文体;而从细部的划分来说,又在几个大的文学文体类别中,分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单元。
小说类共有两个单元。第三册的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选录了《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祝福》、海明威《老人与海》;第五册第一单元选录了《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沈从文《边城》。粗看古今中外兼有,似乎没有编排意图上的区别,但根据编者提示,前一单元的重点是学习“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后一单元的重点是学习“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这一细微的区别,是对不同小说特征的关注,也是对小说教学关键要素的提示,纵然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中,教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发挥,但是,注意到这个区别,对于学生认知小沈并提高小说欣赏能力还是有帮助的。
散文类共有七个具体单元,包括: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抒情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如此具体划分,不仅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散文这个大文体类别的丰富性和不同个性,还提示我们在不同散文文体欣赏中认识散文的发展历史,练习不同的散文写作手法,掌握不同散文文体的运用。
至于诗歌一类体裁的单元划分,又有先秦到南北朝诗歌、唐代诗歌、宋词、现代诗歌四个单元,显然是以诗体文学发展中几个具有高峰价值与标志意义的时代来进行的。注意到这个划分原则,既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集合中,突出某一个高峰期诗体文学的主要特征的阐发,又可以在点与线的联结中,引导学生形成中国诗歌发展演变的简略的史的概念。
戏剧单元中,仅仅选录了《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篇作品,却涵盖了古今中外、戏曲话剧不同的类型,深入探究这几篇作品,并借此放大对于戏剧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戏剧文学的概略印象,并增加具体了解的可能。
这四类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六种文体,虽然都可以独立为一体来看待,但其间也有各种不同因素,也有复杂的相互牵连,理应注意到这个情况,并在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体现。比如,第二册第四单元是演讲辞,选编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在马克思慕前的讲话》三篇演讲辞。蔡氏之辞,平实严谨,思想独立,境界高远,一直被奉为后来大学精神的重要范本;《我有一个梦想》则激情四射,文采飞扬,在锐利而独到的思想和充满诗意的想象中,震撼着当时的听众和后来所有读过这篇演讲辞的人;恩格斯的讲话,即使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讲,仅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也是极好的演讲辞文本。
由宏观的以文体编排教材的理念出发,并形成具体而清晰的认识思路,组织教学,突出重点,左右联系,不仅可以摆脱拘泥于单篇课文论析可能形成的弊端,而且可以使教师的视野与思维居于所有单篇文章之上,其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二、文体的分界独立与相互融通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与内在规律,具有各个不同的表达规范,这些都可以自然地体现在教学思维之中。阐释这些外部特征、内在规律与表达规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同时充分考虑到文体之间的相互融通,不仅会导致教学上的欠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文体和运用文体手段的能力。
事实上,许多文体都“本同而末异”,而且在相互融通中,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比如叙事诗与戏剧文学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融通关系。
首先,叙事诗的叙事常常是戏剧化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录了三篇古代经典叙事诗《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其中《氓》与《孔雀东南飞》都以婚变为故事核心,而《琵琶行》同样围绕人生变故与婚姻变故的内核叙事,它们都涉及人间的悲欢离合,并且都以传奇性悲剧为基本内容,这就不同于一般叙事诗的简单叙事,而是有着明显的戏剧性特征的故事叙述。
其次,在叙事中充满了具有戏剧性的场景想象。
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作者需要带着明晰的舞台想象去编织故事,设置场景,设计人物动作语言,这也就是戏剧文学的舞台性特征。作为叙事诗,当然不必要像写剧本那样进行舞台表演想象,但是,必须进行场景想象。
最后,叙事诗也大量运用戏剧化的人物动作与语言。叙事诗描写人物动作与语言是常见情形,因为这是叙事的基本要素。不过,优秀的叙事诗并不是一般地描写人物动作与语言,而是特别重视人物动作和语言的个性化,使人物个性在动作和语言表演中得到充分表现,这也具有与戏剧相类似的特点。
除了叙事诗与戏剧文学之间的融通关系,教材中选辑的历史散文《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虽然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却又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小说和戏剧的特征;而《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这些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戏剧作品,又程度不同地具有诗歌和小说、散文的特征。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些文体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现象,并将其自觉带进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有可能使教学别开生面,甚至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反过来讲,戏剧文学作品又同时具有作为抒情文学的诗歌和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共同特征。从传统戏曲来说,它是所谓的“剧诗”,是以曲辞为主体的诗体文学,而它的叙事性又使它在一定程度上犹如小说;从话剧来说,如的《雷雨》,仅由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语组成,这是剧作家为适应舞台演出需要所形成的剧本书写形式,然而只要把这些一行行排列的对话连接在一起,它不仅在叙事本质上是小说的,在文本形式上也是小说的了。如果再从深一层的角度来探讨,其戏剧场景的设计、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也都具有小说的文体优长。
事实上,认识文体的分界独立比较容易,理解文本之间的互相融通则比较困难,如果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达这种意识,困难可能更大。尽管如此,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三、文体的恒常因素与时代演变
文本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的,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中,文体可能演变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展现出别样的状态,但是,演变中的文体又有一些恒常因素没有变化或很少变化。在教学中认识这种“变”与“不变”,将其自然地纳入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之中,是非常熏要的。
以诗歌文体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计了四个诗歌单元,未选录同样作为诗体文学时代经典的元代散曲,也未选录现代诗歌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作品。这或许构成演变链条上的些微欠缺,但是,作为篇幅有限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仅就选人这些诗体文学典范作品来说,由古体而近体,南整齐的唐律而为宋词的长短句,由古代诗体而现代诗体,同为诗体,变化的迹象非常明显。这是不用过多费神就可以让学生了解的诗体演变现象,但是这变中不变的三大恒常因素――诗意、节奏、音韵,不仅在教学中要予以关注,而且还应该将其作为欣赏诗歌与学习诗歌写作的关键。同时,以这样的认识思路为基础,还可以衍生出诗体比较教学法,即将不同时代、样式有别的诗体放在一起,在比较中认识演变的迹象,体味诗意、节奏、音韵这些由汉语文字写作的诗的恒常因素及永久的艺术魅力。
再以小说为例。这套教材编录的中国小说仅有四篇。两篇古代长篇小说节选,两篇现当代中短篇小说。同为小说,文体的差异也很大。
但是,不仅作为小说最恒常的艺术要素,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是这些小说共同的追求,而且,从小说文体的核心――叙述语言来说,变中也有许多不变之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如下叙述: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背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许多传统小说就像这样,通过大量单音节动词的运用,细致地叙述出人物的行动,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特点,为现当代许多小说家所接受,而且也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套教材选录的鲁迅《祝福》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鲁迅《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中均有体现。
这是中国小说的语言传统,也是中国小说文体的恒常因素,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从这种关系认识中,在这种鉴赏高度上进行教学构想。
当然,我们的思路应该多变,既可以根据作品实际突出不同文体在不同时代的恒常因素的体现,也可以紧扣教材具体分析同一文体在不同时代演变出的新因素与新特征。
四、文体的时代特征与作家个性
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演变,文体在保持一定的恒常因素同时,又可能在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时代里形成相对稳定的被人们认可的形态。像现代新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在整齐中变化排列的共同特征,以及到80年代朦胧诗所形成的无规律排列特征,都得到阅渎与传播的认可。
在认识这样的时代特征同时,作为语文教学思维,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析同一时代特征中,不同作家在运用同样文体时表现出的不同个性。
最为突出的例证,是教材中所入选的古代文学作品部分。
如同样属丁记叙散文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与《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的不同,同样作为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与《苟子・劝学》的不同,而同样被安排在唐诗单元中的四位著名诗人的七首诗也都各具风格。
特别是被安排在“宋词”单元中的四位著名词人的词作,都不能仅仅当作静态的单个现象,也可以在比较中分析同样词体的不同词人个性。而且同为婉约词人的柳永与李清照的四首词可以互相比较,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与辛弃疾的四首词也可以互相比较。在比较之中,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词体,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词人与词体风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