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

篇1

关键词:多元文本;阅读;乐趣

我们幼儿园进行了《让幼儿在多元的文本对话活动中,享受阅读乐趣的实践研究》,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有关精神和幼儿阅读教育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选择多样丰富的文本,多元互动的阅读方式以及趣味亲子共读指导的研究中,致力于多元文本对话,发展其认知、理解、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日后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多元文本的筛选,让幼儿喜欢阅读

故事内容的选择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围绕主题等方面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文本。

1.多元绘本故事的选择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绘本故事

幼儿的年龄段是选择绘本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经验都是相差很大的,所以读的绘本也是不一样的。由于小班的幼儿观察画面不全面,于是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画面不能够太丰富,所以要为小班幼儿选择画面简单、主角鲜明、情节简单、有重复性语句的绘本。如,《小兰小黄》《好饿的毛毛虫》《彩色的奶牛》《森林里的饼屋》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和语言能力不断提高,所以中、大班幼儿就要选择一些画面之间关联较明显、故事性比较强的绘本,如,《玩具女孩》《狐狐》《别再亲来亲去》等。

(2)围绕主题选择绘本故事

幼儿园是主题式教学,主题教学中虽然渗透了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因为幼儿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内容相对浅显,也有的主题中的内容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适当地选择了一些和我们的主题活动相关的绘本故事,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丰满。如,小班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啦》,为了减轻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我们选择了《阿文的小毯子》《你好、你好》等绘本;如,中班的《动物世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选择了《蚯蚓日记》《笨拙的螃蟹》等绘本故事;再如,大班的主题活动《了不起的我》中,我们选择了《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你很快就会长高》《蛤蟆爷爷的秘诀》等绘本故事。这些绘本故事让主题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幼儿也在绘本中获得知识,使幼儿更加喜欢阅读。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诗歌散文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好的幼儿散文诗歌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感情。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诗歌散文。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比较具象,所以我们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一些诗歌。比如《小毛巾》《幼儿园就像我的家》等诗歌;中、大班的幼儿他们的思维仍然是具象的,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所以在选择诗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能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诗歌,比如《彩云和风儿》《魔术师》《月亮》等等。诗歌是比较押韵,比较容易朗诵的,幼儿在朗朗上口的诗歌阅读中,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多元互动的阅读方式,让幼儿享受阅读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积极地阅读,充分体现让幼儿“享受阅读乐趣”的这一教育理念。

1.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幼儿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激发阅读的兴趣,从而爱上阅读。我们的具体方法有:

(1)倾听感受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倾听感受法,教师用柔和的语调,突出诗歌重点的阅读方法,让幼儿在诗歌的韵味中感受诗歌的内容。比如,诗歌《月亮》,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幼儿很快就进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

(2)自由阅读法:自由阅读是幼儿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幼儿在自由的阅读中,按照图片的内容,自由地想象和讲述。比如,小班的《我爸爸和我》绘本中,幼儿看到的爸爸和小熊的各种游戏都是生活中和爸爸能够经历的事,所以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在观察图片的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3)角色扮演法:幼儿对于角色扮演是非常喜欢的,不管是口头的扮演还戴上简易的道具的扮演,幼儿都会很快融入他所扮演的角色中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根据故事的需要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喜欢故事。

(4)图画续编法:图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图画中描绘的各种景象,又能刺激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和诗歌,我们在故事和诗歌的教学后,会让幼儿续编故事的情节,让他们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画再来讲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而且幼儿在画画说说中更喜欢阅读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故事活动,开启智慧的语言

新《纲要》中指出:“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这就告诉我们,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应该是丰富的、多元化的。所以我们为幼儿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活动。

(1)开展创意故变变的语言表演活动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让创意故事也融入我们的六一儿童节日当中来。我们每个班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创编了《创意故变变》,教师幼儿一起动手制作道具,创编故事情节,然后再由幼儿自己配音。整个过程丰富而又有趣。创意故变变的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演演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的创编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创办哇哇呀呀电视台

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说能演的平台:哇哇呀呀电视台。电视台的成立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敢说、能说、有话说的平台,幼儿在哇哇呀呀电视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并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我们形式多样的故事活动中,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幼儿由此喜欢上了这些故事,爱上了阅读。

3.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的语言活动还和我们的游戏区域有机地结合,在游戏区域中结合阅读,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在看看、说说、演演中喜欢阅读。

比如表演区,表演区是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示自我的地方,同时在表演区中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故事表演、儿歌、诗歌表演、主持人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但促进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家园互动,促进阅读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以幼儿园应该和家庭一起承担起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责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指导家长阅读

家长想让幼儿阅读,但是作为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指导幼儿阅读,怎样来挑选阅读书籍。所以,我们特意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梅老师为家长带来了以《和孩子分享“爱”的时间》为主题的讲座。在讲座中,苏老师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引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怎样进行早期阅读”“怎样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图书”三个主要内容给我们的爸爸妈妈上了精彩的一课,帮助家长们进一步理解、掌握阅读的技能。同时,能给幼儿自主选择图书的机会,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

2.家长参与阅读

(1)为了让家长真正支持我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在家长开放日中举办了各种阅读方面的活动,比如,大班组的“绘本创意故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故事,幼儿在选故事、演故事中,享受到了阅读故事的乐趣;中班的“制作绘本图书”,让幼儿用画,家长帮忙配文的方式,让幼儿创作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小班组的“泥中密语”幼儿和家长一起用百变的橡皮泥捏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富有创意的故事。

(2)针对某一个故事,我们还制作了一些故事的阅读指导和游戏,让家长带回去,让家长根据教师的阅读指导进行阅读,阅读指导中还有一些小游戏,让家长根据教师提供的道具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然后让家长交流游戏后的感想,更好地帮助家长指导阅读。

(3)绘本传递本,绘本传递表是由教师设计好的,上面有故事解析、阅读指导等内容,然后让幼儿带回家,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并把自己和孩子阅读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传递本上。这就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最感兴趣的是绘本故事中的哪段内容,使我们教师可以了解到每个幼儿阅读的兴趣、能力与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绘本阅读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课题《让幼儿在多元的文本对话活动中,享受阅读乐趣的实践研究》的实施中,大部分幼儿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喜悦,有积极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初步阅读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个性,陶冶了情操。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继续致力于让幼儿更好地享受阅读乐趣这一目标,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洗礼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林丹珏.让幼儿在快乐中阅读绘本.早期教育,2012.

[2]刘珍.浅谈亲子绘本阅读的策略.幼儿教学研究,2012.

[3]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学前教育研究,2007.

篇2

一、课堂教学的情趣

其实我们的教材并不乏“情”在。以苏教版模块五第二专题为例,文本有《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有如泣如诉的散文、执子之手的舞台形象、旧日时光的深情吟唱,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李密的深情,归有光的至爱,都是通过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达出来的;张生与崔莺莺、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都是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的;三首歌唱友情的诗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总之,表达的感情是多样的。要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学习时,可与活动体验相结合。学习戏剧,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片段表演,观摩影视作品;学习诗歌,以三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让学生课后收集友情诗,组织诗歌朗诵。还可以与问题探讨适当结合,如《项脊轩志》不言悲而悲不自禁的结尾,妙在何处。

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恰恰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沁园春・长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文本的,所以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品感受的深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契合的境界。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课堂的“理”趣

现在学生最讨厌老师唠叨,若你还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大道理是没有人听的。读书以明理,为学以解惑。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会有许多疑惑,而课文就是可以解惑的,如果教师运用得体,就一定会通过道理让学生心动,进而解惑的。

例如:在讲授《劝学》一课时,就可以通过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学习方面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心动。

首先,我这样导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无定发,但学必有法。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一定的读书方法:张溥用‘七录法’,用‘点评法’,而我们要学习好,一定要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刚升入高中,学生心中都憋着一股劲。这样通过导语,学生都急于了解一些学习方法,从而让其内心悄然为之一动。

接着,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说:“每天忙碌劳累,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有的说:“做了大量的题,成绩却总提不上来。”还有的说:“就是不爱读书,一端起书本就困。”这时我投影《学习要“三到”》,引导学生读短文,并且说:“我们找找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在哪儿呢?”这样学生就带着需求进入了“不愤不启”的状态,知道学习要“眼到、口到、心到”。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总结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正确态度。这样使学生震动,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启”、“发”的过程。

等到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后,我再让学生谈对本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启示和感悟,以及下一步自己在学习上的改进措施,使学生达到理性的心动。他们明白了“学习在于勤奋,方法就是积累”。“学用结合,注重基础”,就说明为文中的“理”所动,并把文中的道理提升为自己的方法,达到了真正的心动。

三、让学生感兴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声情并茂,时缓时急,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激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格言、警句、故事、诗词、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引导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对于那些生性好动的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便于师生交流氛围的教学情境,所以,优秀的教师大多十分注重开场情境的设置。开讲之初,教师应根据课型及内容精心创设导入语或情境,设置特定的情节,展示特定的物象,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中。争取课堂一开讲就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紧跟教授的教学进程,在轻松而又兴奋的氛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

篇3

一、诵读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价值

诵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涵养学生的性情。虽然在今天看来,传统的诵读有一些弊端,如诵读方式单调、诵读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等,但从总体看,诵读在当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上,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汉语是韵律感很强的语言,具有音乐性,适合诵读,诵读会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名家历来高度重视诵读。朱自清就曾经说道“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诵。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1]语感能力的强弱是学生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语感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其中,诵读是主要方式之一。在诵读中,学生切身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全身心投入到语言学习中,通过感官的语言学习提升到理性认识语言,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名文佳篇,是学习语言的范文,特别是一些诗歌散文作品,在诵读训练上更是最佳的材料。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就非常适合诵读。这首诗歌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语言隽美,选入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本单元教学要求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方案时,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即为“体味诗的音乐美”,在教师范读这一步骤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行诵读自然会强化对诗歌的感悟能力,经过长期这样的诵读训练,语感能力的形成就会成为可能。

(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对诵读在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方面却不太关注。其实,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听读同属于理解的范畴,说写同属于表达的范畴,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2]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的诵读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诵读能力,可见诵读能力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诵读过程中,体味语言、理解内容、感受情感是诵读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情的诵读,便能更深入体会文字的优美,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如郭沫若的诗歌《静夜》,这首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这首诗歌是诗人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这些情感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先体味诗句表现出来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讲解。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后,再反复诵读诗歌,通过诵读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这样,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朗读是一种再创造,可以把有文字记录的语音符号,连同无法用文字记录的节律符号,通过语音补齐全部信息后,传递出去。这里所补全的信息,就是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3]

二、诵读对中学生语言流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流畅

“语言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还是一个空白,但有的作家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流进行创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辛笛在论及卞之琳的体裁和风格时,就提出“语言流”的概念,在2005年第3期《文学自由谈》中,桑农的文章《谁先提出‘语言流’?》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该文对作家所主张的“语言流”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作家在创作时“藉词语唤起和追踪瞬息变化的感受过程,必须遵循该语言的语法结构所提供的可能,否则语句便不堪卒读。能实现的无非是‘语言流’,‘意识流’只潜藏在‘语言流’之中。”[4]从这段话语中,我们知道,“语言流”要遵循语言的语法结构,它只是思维意识的一种表现,这也符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规律,而强化学生的语言流能力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家在“藉词语唤起和追踪瞬息变化的感受过程”时,语言的表达是一气呵成的,是淋漓酣畅的,有一种“流”的意味,这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流畅感。所以,学生语言流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语言思维的流畅能力,在诵读中,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的节奏感把握上。通过对诵读语言的节奏感把握,学生流畅地朗读语言,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促进语言流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流能力得到强化和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辛笛认为“所谓‘语言流’写法,是指写作时,思绪和辞意随诗行的展开,时而隽永,时而飘逸,行云流水,一‘流’到底。”[5]这样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用心诵读,全身心投入到所读的语言材料中,涵泳体味。正是因为语言流呈现的多样化语言风格,才使学生通过诵读锻炼自己的语言感悟力成为可能。学生语言感悟力包括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两个方面,感悟是指对语言表层的感受,理解是指对语言深层的认知,当学生在对语言的这两个层面都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体会时,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才能形成。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创造性活动没有对语言的深层理解是不可能完成的。诵读通过读和悟的方式完成创造性阅读活动,语言流能力既包含了学生对语言的流畅朗读能力,也包含了在诵读过程中对风格多样的语言流的理解能力。

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其语言流特点表现很明显。这是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内心独白,是屈原在受诬陷、被囚禁时,内心悲愤而发出的呐喊。这段内心独白,剧作家写得行云流水,一“流”到底,借风、雷、电唤起和追踪主人公瞬息变化的内心感受过程。剧作家先写屈原对风的呼唤,“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但面对严酷的黑暗现实,屈原是清醒的,他自知“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列传》),所以,他又发出这样的期盼“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最后,剧作家让主人公的思绪飞扬,“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屈原的这段内心独白,是比较典型的语言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强化学生的感悟力。

(三)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诵读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直接和明显的,但诵读所体现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语言流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流能力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注重口语化,是‘语言流’的主要特征。在辛笛看来,关键是符合日常白话的习惯,平易、亲切、自然、纯熟,而我国的‘七言古风’中也有这样的传统,可以借鉴。”[6]这就是说,语言流突出的作品,在语言的表现上,注重语言的平易、亲切、自然、纯熟。其实,具有这样语言风格的作品往往能被读者接受和喜爱,鲁迅曾经阐述过这种语言的特点“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为四不像的白话。这白话得是活的,活的缘故,就因为有些是从活的民众的口头取来,有些是要从此注入活的民众里面去。”[7]这样的语言因其来自民众的口语而具有生命力,具有平易、亲切、自然的特点,注重口语化,这些都是语言流特点的体现。这样的语言风格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亲切、自然,学生诵读易于理解和体会诗歌的语言,诗歌第1节用生活化的语言抒写画面,“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些语句都是日常白话,平易亲切,在诵读过程中,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容易读出诗歌那种淡远的意境,并体味诗人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的美好理想世界。

诵读对中学生语言流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诵读可以形成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流能力,虽然语言流能力的构成及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还没有引起语言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但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语言流现象的存在,这对语文教学实践来说,就提供了探索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言流能力的可能。

附记:本文为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课题“教材中的郭沫若作品评价研究——以大学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学语文教材为例”[课题编号:GY2011C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5][6]桑农.谁先提出“语言流”?[J].文学自由谈,2005,(03).